【一頁】
【上段】
《題:南都叡山戒勝劣事》
《題:法相天台兩宗勝劣》
南都叡山戒勝劣事《割書:[考]唐招提寺本有竺|置上人御草六字》
夫尋_二戒根源_一。凡於_二菩薩所修六波羅蜜_一。戒波羅蜜中有_二
三種不同_一。一者《割書:[考]者下一|本有攝字》律儀戒。謂正遠_二-離所應離法_一。二
者攝善法戒。謂正修_二-證應修證法_一。三者饒益有情戒。謂
正利_二-樂一切有情_一。其中第一律儀者。聲聞菩薩大乘小乘
共受戒也。此律義戒以《割書:[考]以字一本有|句初此字之上》或名_二具足戒_一。或名_二
比丘戒_一。故方成_二大小比丘僧_一。設《割書:[考]設|恐故》雖_二菩薩_一。先受_二比丘
戒_一。卽列_二比丘衆_一。其上可_レ受_二菩薩戒_一也。若菩薩不_レ受_二比
丘戒_一者。是應非_二比丘衆_一哉。若菩薩受_二比丘戒_一。名爲_二菩
薩比丘衆_一。若聲聞人受_二比丘戒_一。名爲_二聲聞比丘衆_一。凡以_二
出家戒_一《割書:[考]戒|恐形》名_二僧寶_一。《割書:[考]寶下一|本有彼字》僧寶卽名_二比丘僧_一。設雖_二菩
薩_一。不_レ受_二比丘戒_一非_二比丘僧_一者。屬_二在家人_一難_レ云_二出家
僧_一哉。故云_二菩薩僧_一。云_二聲聞僧_一。云_二凡夫僧_一。是受_二比丘戒_一
故。立_二僧寶之名_一也。而南都具足戒者。卽菩薩三品戒波
【下段】
羅蜜中律儀戒。是名_二比丘戒_一。叡山徒侶迷_二戒品_一不_レ受_二
南都比丘戒_一。旣以非_二比丘僧_一。可_レ屬_二在家人_一也。爰以不空
三藏年至_二 十三_一雖_レ受_二菩薩戒_一。後受_二比丘戒_一。鑑眞《割書:[考]眞下一|本有和尚》
《割書:二|字》十八歲雖_レ受_二菩薩戒_一。後二十一之時受_二具足戒_一。聖武
天皇請_二行基菩薩_一雖_レ受_二菩薩戒_一。後從_二鑑眞_一受_二比丘戒_一。
若南都具足戒爲_二聲聞小乘戒_一者。不空三藏。鑑眞和尚。
聖武天皇。豈捨_二大乘_一趣_二小乘_一哉。知南都具足戒者。非_二 一
向小乘戒_一云事。凡東大寺戒壇者。月氏震旦日域三箇國
共許_レ之法式也。聖武天皇以_二 天平勝寶六年五月六日於_二
東大寺_一可_レ立_二戒壇_一之由被_レ 下_二倫言_一之刻。大唐終南山
道宣律師付法《割書:[考]付法一本作|重受戒之四字》弟子滿洲融濟《割書:[考]滿洲融濟一本作|王泉寺弘景五字》
律師門資靑龍寺《割書:[考]靑龍一|本作龍興》鑑眞和尚。幷中天竺曇無懺三
藏弟子揚州白塔寺沙門法進。此二人和上《割書:[考]幷已下二十五|字一本作及弟子》
《割書:法進|五字》奉_二勅宣_一也。而中納言藤原朝臣高房爲_二行事勅使_一。仍
鑑眞法進二人和尚《割書:[考]尚一|本作上》勅使相共依_レ經任_レ圖令_レ建_二-立
東大寺戒壇院_一。被_レ寄_二 二十一《割書:[考]下一本|有箇字》國_一。天平勝寶六年甲
午被_二造始_一。至_二于同十《割書:[考]十一本|作七》年_一。速疾二箇年之内被_レ造
【二頁】
【上段】
蹕《割書:[考]一本|無蹕字》畢。大唐終南山道宣《割書:[考]宣下一本|有律師二字》移_二 天竺之戒
壇_一。鑑眞卽任_二終南山之戒壇_一立_二南都戒壇院_一畢。法進又
同傳_二印度之風儀_一出_二戒壇之圖_一畢。非_二和洲始戒壇_一。月氏
震旦之舊風也。於_二東大寺具足戒_一誰可_レ生_二疑網_一乎。夫尋_二
大唐終南山之戒壇_一者。道宣律師任_二印度之風_一欲_レ建_二戒
壇_一時。忽一人聖人自然化現。示_二其戒壇之方法_一。而道宣
不_レ信之處。沙彌來求_二彼聖人_一其時道宣律師問_二沙彌_一曰。
聖人誰人哉。沙彌答曰。聖人是賓頭盧尊者也。云《割書:[考]一本|無云字》
此時道宣律師始生_レ信。任_二聖人告_一堀_レ 地下至_二水際_一。四
角各有_二 一竪石_一。高六尺也。件石上有_レ銘。此是迦葉佛時
比丘戒之壇場。號_二淸 官(宮カ)寺戒壇_一《割書:云云》而東大寺戒壇。偏
寫_二彼儀式_一。實非_レ同_二唯釈迦一佛月氏之戒壇_一。兼寫_二久遠
迦葉之法式_一。夫南都戒壇者。依_二唐土天竺之舊儀_一。任_二前
佛後佛之遺跡_一。壇登《割書:[考]壇登一|本作登壇》受戒之法式。以_二南都戒壇_一
可_レ爲_レ本也。今延曆寺戒壇者。出_二最澄之新義_一。不_レ見_二釋
尊之正說_一。於_二 五印《割書:[考]印下一|本有度字》之中_一者依_二何《割書:[考]何下一|本有所字》圖_一哉。至_二
四主之間_一者。寫_二何國壇_一哉。爰以昔弘仁聖朝御時。延曆
【下段】
寺最澄。叡山可_レ建_二戒壇_一之由雖_レ經_二官奏_一。諸寺僧侶不_レ
許故。天判更不_レ成。最澄終不_レ遂_二素懷_一歿畢。然後延曆
寺別當國道朝臣伺_二賢政漸隱之尅_一。得_二佛法衰微之比_一。重
曆_二奏聞_一蒙_二勅許_一《割書:[考]許下一|本有之字》後傳敎《割書:[考]傳敎一|本作義眞》爲_レ立_二叡山戒壇_一。
謁_二南都戒壇第九和上常詮僧都_一。乞_二-請東大寺戒壇院四
角土_一。籠_二叡岳戒壇_一。令_レ建_二-立壇場_一畢。其傳敎《割書:[考]傳敎一|本作義眞》請
文卽在_二東大寺_一。爰知以_二南都_一爲_二本戒壇_一。以_二叡山_一爲_二末
戒壇_一云事。何況最澄者興福寺所司仁秀寺主之門弟。於_二
正▢▢《割書:一本作倉|院受三字》具足戒_一之後。住_二大安寺_一。其後登_二叡山_一。
可_レ立_二戒壇_一《割書:[考]一本注|叡山》之由。經_二官奏_一之處也。
次傳敎《割書:[考]傳敎一|本作義眞》者。興福寺東金堂衆延修之童子童。又名_二
圓仁_一卽《割書:[考]一本無又|圓仁卽四字》糸牛丸也。又慈覺《割書:[考]此下一本注有|又名圓仁四字》者於_二
東大寺戒壇院_一受_二比丘戒_一。旣於_二叡山戒壇_一仰_二傳戒之祖
師_一。最澄傳敎等《割書:[考]傳敎一|本作義眞》皆以南都之門流也。爭可_レ誹_二-謗出
家具足之大戒_一哉。《割書:[考]哉一|本作乎》凡以_二菩薩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_一
爲_二出家大僧戒_一事。更無_二聖敎之所說_一。梵網瓔珞全無_二其
說_一善戒地持都無_二彼文_一。菩薩戒者。二界五趣出家在家通
【「[考]」は四角囲み文字】
【▢は、個数分の長さの矩形】
【三頁】
【上段】
受之戒也。若以_レ受_二《割書:[考]一本|無受字》此戒_一爲_二出家_一《割書:[考]家下一|本有戒字》者。欲
天色天之衆。龍神鬼神之類。奴婢畜生之群。皆以可_レ爲_二
大僧_一哉故以_二延曆寺戒壇_一爲_二出家戒_一之條。其以無_二聖敎
誠說_一。只_二爲《割書:[考]爲下一|本有功字》德成就_一雖_レ授_二菩薩戒品_一。不_レ可_レ爲_二出
家《割書:[考]家下一|本有受字》戒之作法_一者也。而延曆寺僧。何迷_二戒相_一。以_二菩
薩戒_一用_二出家戒_一故之也。《割書:[考]戒故之也四字一本作之條暗聖|敎之所說更迷戒相故也十四字》知延
曆寺僧侶若《割書:[考]若一|本作者》非_二比丘_一而著_二比丘之衣_一。非_二大僧_一而
居_二大僧之位_一。豈不_レ知_二戒律之作法_一哉。以_二叡山戒壇_一可_レ
爲_二末戒_一《割書:[考]戒下一|本有壇字》云事。道理旣必然。《割書:[考]然下一|本有也字》天台門葉歸_二-
伏戒律之根源_一勿_レ起_二諍論_一矣。《割書:[考]唐招提寺本奧書云。本云右此|本者解脫上人御草也。云云元》
《割書:祿十年夏之初寫之以好本可考之也唐招提寺能滿院義蓮。安政三年丙辰|七月朔日書寫之同八月廿八日以當寺尊榮書寫之古本一校了彌勒院》
《割書:法住|本常》
法相天台兩宗勝劣《割書:[考]此篇唐招|提寺本無之》
夫法相大乘宗者。補處大士彌勒慈尊。親相_二-進釋尊_一奉_レ
習之後。依_二無著菩薩請_一。降_二 天竺阿踰闍國_一。放_二大光明_一。
集_二有緣衆_一。說_二 五部論藏_一。弘_二法相之眞宗_一。今此宗敎。天
【下段】
竺唐土日本之三國論師。應作菩薩之化身也。其時西天
翫_二慈氏瑜_一祖師數繁。則_二如來砌_一之人三十餘家。皆是地
前地上菩薩也。幷有_二 一萬人學徒_一。實是智德無雙之人也。
次護法菩薩者。賢劫之一佛。陳那論師者。法雲究竟薩
埵。皆是補處彌勒之門葉也。此外有_二大論師_一。所謂安惠
等菩薩也。又戒賢論師。勝軍論師等也。凡天竺有_二 八十
餘家之論師_一。皆中宗之高祖也。又有_二 一萬人學徒_一。悉法
相宗之學者也。而於_二 天台宗_一者。五天竺之間無_二 一人之
論師_一。無_二 一人學者_一。旣佛法之起因是天竺也。於_二震旦國_一
尋_二法相祖師_一。玄奘三藏。慈恩大師。淄洲大師。撲楊大師。
邑法師。範法師。圓測師。道證師。要集師等也。凡翻經三
藏雖_レ有_二其數_一皆亂_二佛語_一。於_二唄葉之中_一失殘_二䚹謬於葱
嶺之西_一。其中法相祖師玄奘三藏一人。無_レ誤_二譯文_一。翻經
翻譯倂叶_二佛智_一。是則常啼菩薩之化儀也。次慈恩大師
者。爲_レ釋_二法華經_一令_レ製_二-作玄贊之列。臨_二寶塔品之時_一。諸
佛來集。放_二大光明_一。致_二證明讚嘆_一。則是觀自在菩薩之垂
跡也。旣於_二法相宗_一者。唐土祖師。久成之如來。深位之
【四頁】
【上段】
菩薩也。於_二大唐國天台祖師_一者。誰等_二玉華三藏玄奘_一哉。
何及_二百本疏主慈恩_一哉。纔天台灌頂等雖_レ立_二宗旨_一。其智
分更不_レ及_二法相之末葉_一。以_二唐土祖師_一推_二宗勝劣_一。如_下熒火
光類_中日月之德_上以_二相似之天台_一豈等_二法相之眞宗_一哉。次
於_二吾朝日域_一尋_二法相先德_一。行基。善珠。護命。明詮。常騰。
林懷。道詮。淸範。眞義。仲算。趣超。《割書:[考]趣超|恐守超》平仁。平備。增
利等也。其中行基善珠淸範者。文珠之垂跡。仲算增利
者。觀音化現也。於_二 天台宗_一者。纔以_二傳敎。慈覺等_一仰_二先
德_一。彼旣法相之末葉也。於_二 天竺。唐土。日域之三箇國_一。扶_二-
量論師祖先德_一。法相天台之勝劣。更不_レ及_二對論_一。次於_二 天
竺_一者。五天倂信_二-敬慈氏敎分_一。其中戒日大王。俱摩羅王。
高唱國王。摩謁陀國王。玄鑑居士。殊以為_二法相之檀越_一。
崇_二唯識之中宗_一。是故法相祖師玄奘三藏遊_二西天_一立_二唯
識比量_一之時。戒日大王取_レ蓋圍遶。俱摩羅王捧_レ幡陪從。
天竺十善帝仁自取_レ蓋指_レ幡敬_二法相之威德_一。摩謁陀國
王尊_二-敬那蘭陀寺戒賢論師_一。追_レ日成_二供養_一。高唱國王爲_二
玄奘三藏_一建_二高大之床_一。以_二帝位之玉體_一成_二床座橋_一。受_二
【下段】
三藏之足_一。印度之智帝爲_二法相之祖師_一。或日別之供。或
爲_二足下橋_一。實法相之尊重。尤以明鏡也。旣於_二 天台宗_一者。
五天竺之中。更無_二 一人之檀越_一。爰知於_二 天竺之諸國_一者。
唯法相宗殊興盛也。於_二 天台宗_一者。都無_二其敎文_一云事。天
竺佛出世故名_二 中國_一。此土佛不_二出世_一故名_二邊國_一。天竺四
依菩薩出故爲_二 中國_一。此土四依菩薩不_レ出故爲_二邊土_一。天
竺輪王出名_二 中國_一。此土唯粟散王出名_二邊地_一。夫法相宗
者。自_二印度_一起。則慈氏之所說也。天台宗者始_レ自_二唐土_一。
是人師之講經也。以_二邊地粟散人師之語_一對_二 天竺中國
慈氏之說_一聊及_二諍論之勝劣_一哉。次於_二大唐_一者。大宗皇帝。
高宗皇帝。殊以為_二法相之檀越_一。則太宗皇帝者。以_二長安
玉花之宮_一爲_二玄奘之所住_一。專崇_二法相_一。震旦國之帝王。以_二
洛城之寶宮_一爲_二玄奘住室_一。於_二唐土_一亦法相之賞翫實以
分明也。天台豈及_二對揚_一哉。次本朝日域之檀越者。皇極
天皇。天智天皇。太織冠淡海公。造_二大伽藍_一安_二法相宗_一。凡
日域欽明天皇卽位十三年之時。百濟國之聖明王佛像
經論 ̄ヲ獻_二 ̄ゼシヨリ於我朝_一之 此際(コノカタ)。佛法興_二於吾朝_一。和洲入_二
【「[考]」は四角囲み文字】
【五頁】
【上段】
於佛法_一。賢王聖主之上代於_二南都_一建_二-立十五大寺_一。皆崇_二
法相宗_一。若天台爲_二眞宗_一者。上代賢王之時。於_二 七大諸寺_一
何不_レ被_レ置_二 天台_一哉。實▢云_二 天竺_一云_二震旦_一云_二日本_一。佛法
濫觴者、慈氏所說之法相宗也。天親菩薩。初學_二小乘_一令_レ
誹_二-謗五性各別之法相宗_一。後廻_レ心學_二大乘_一之日。昔悔_レ
誹_二-謗法相大乘_一。忽切_レ舌將_レ謝_レ過。若慈氏敎文非_二眞佛法_一
者。千部論主世親菩薩豈及_二後悔_一矣。
南都叡山勝劣日記
本云正應四年十月廿七日於大安寺北室馬道坊書
寫畢
于時永祿九年丙寅十月四於鹿山寺地藏院寫之
老比丘英俊《割書:通五十一|別十九》
■■■■▢■■■■■■■■■■■■■■■■【梵字20字】
右南都西大寺門葉也有誤者歟明鏡人可被直之者
也《割書:云云》《割書:[考]已上藥|師寺本》
【下段】
招提寺別受戒牒《割書:[考]已下戒牒二章依|唐招提寺本加之》
奉請
唐招提寺大德慶圓律師《割書:訃》
奉請
唐招提寺大德覺融律師《割書:訃》
奉請
龍門寺大德照海律師《割書:訃》
奉請
崇福寺大德實盛律師《割書:訃》
奉請
常寶寺大德覺秀律師《割書:訃》
奉請
唐招提寺大德玄智律師《割書:訃》
奉請
遍照心院大德性海律師《割書:訃》
奉請
來迎院大德妙海律《割書:訃》【ママ】
【六頁】
【上段】
奉請
極樂寺大德禪智律師《割書:訃》
奉請
淨蓮華院大德尋惠律師《割書:訃》
沙彌道海稽首和南
大德足下
竊以三學殊_レ途必會_二-通於漏盡_一 五乘廣運資_二戒足_一以
爲_レ先是以表戒務_二衆行_一之津梁願無願心祈_二 七支_一之
勝躅但《割書:道海》宿因多幸得_レ簉_二法門_一。未_レ登_二淸禁_一夙夜_二尅
悚今契建武元年十月三日於_二唐招提寺戒壇院_一受_二具
足戒_一伏願大德慈悲戡濟少議和南謹疏
建武元年十月三日 沙彌道海
和上
傳燈大法師位慶圓
戒壇堂達
傳燈大法師位重海
【下段】
天台戒牒
比叡山延曆寺戒壇院
奉請靈山淨土
釋迦牟尼如來爲 和尚
奉請金色世界
文殊師利菩薩爲羯磨阿闍梨
奉請覩史多天
彌勒菩薩爲敎授阿闍梨
奉請十方一切世界
一切諸佛爲 尊證
奉請十方一切世界
一切菩薩爲 同學等侶
奉請當寺
大德律師爲 傳授戒師
沙彌稽首和南
大德足下
竊以無明長夜戒光爲_レ炬滅後木叉爲_レ師所以賊 傳(縳カ)比
【最終頁を「唐招提寺釈迦念仏願文」1コマ目右頁より転記】
丘脫_二草繫於王遊_一乞食沙門顯_二鵝珠於死後_一故三觀佛
乘結_二 三身於究竟_一 三種淨戒開_二 三因於初發_一但宿因多
幸得_レ愚(値遇)_二《割書:[考]愚|恐遇》勝綠_一棄_レ妄尋_レ眞精祈戒品𢈎(庶歟)夫無上佛種
籍_レ此敷榮塵勞稠林因_レ茲彌○(?歟)今契嘉元二年四月八日
於_二比叡山延曆寺大乘戒壇院_一受_二菩薩別解脫戒_一伏願
慈悲拔濟謹和南疏
嘉元二年四月八日 沙彌智觀謹疏
比丘今蒙_二悲濟_一曳授_二淨戒_一納_レ法在_レ心福河流 住(注カ)伏乞
現前傳戒和上幸垂示名永爲_二戒驗_一
現前傳戒和上座主前大僧正 都維那法眼和尚位
上座法印和尚位 寺主法眼和尚位
【「[考]」は四角囲み文字】
【右頁・伝律図源解集下 最終頁】
【上段】
染筆集記。是則国師凝然律徳学業之道頗在_二骨法_一。仍
為_レ令_レ知_二系図_一。今其考_二古本抄記_一書出也。祖師名字之
体其数甚多。然而門葉所_レ用大概不_レ可_レ過_レ斯歟。後見
学士所_レ訛可_二新改_一矣。悪筆不文字有_レ愧_二外見_一。無_レ及_二
披露_一努々。唯願以_二草本修之功徳_一為_二滅罪生善之計_一。
真如宮裏三身之月朗照。実相台上七宝之華弥鮮矣
東大寺末律沙門相似苾芻《割書:亮然|》重慶《割書:行年廿七歳|法﨟九夏》
一戒壇院金塔御舎利出現由来事
建治二歳次丙子三月十四日《割書:酉刻|》自_二唐禅院跡_一仏
舎利掘出畢。
凡唐禅院者。鑑真和尚旧跡。当寺規模之霊地也。而
顛倒之後多年之間。僧院無_レ跡。俗舎並_レ檐。爰定
親僧正寺務之時。撤_二-却数多 ̄ノ人屋_一。建_二-立一宇 ̄ノ仏
閣_一。其後其仏閣当時造東大寺石壇勧進聖西迎上
人《割書:蓮実房|》頻発_二再興之大願_一。先為_二 四方 ̄ノ築地_一。勧_二-進
【下段】
土民_一。令_レ払_二荊棘_一之処。西北 ̄ノ角 ̄ニ有_二大塚_一。為_レ成_二平
地_一令_二掘鑿_一之処。自_二垣 ̄ノ根_一掘_二-出白瑠璃 ̄ノ壺_一。《割書:口三寸|計。即当_レ》
《割書:鍬 ̄ニ砕_レ 三。但 ̄シ仏舎利者一 ̄ツニ聚 ̄メ集 ̄メ如_二|栗餅_一同三丸已。少少散在 ̄シ畢。》于_レ時中道上人《割書:並|》
聖然最前 ̄ニ自_二真言院_一馳_二-向 ̄ヒ彼砌_一奉_レ入_二件 ̄ノ仏舎
利於香箱_一。則奉_レ取之所也。《割書:云云|》
此仏舎利者。月氏国 ̄ニテハ勝軍大王之分布 ̄ナリ。梵僧五
千粒持_二-来 ̄ス大唐国揚州大明寺_一。則受_二-与 ̄ス鑑真和
尚_一。其内二千粒納_二 ̄シテ大雲寺之塔婆_一。三千粒 ̄ハ和尚御
将来。一千粒 ̄ハ招提寺。一千粒 ̄ハ聖武天皇。一千粒 ̄ハ
唐禅院 ̄ニ納《割書:玉フ|》也。
委細御舎利霊験記 ̄ニ在_レ之。霊験記 ̄ハ一巻六十枚余
計在_レ之。
【左頁上段】
律苑僧宝伝序
唐尚書鄭惟忠。嘗問_二劉子玄_一曰。自_レ古文士多史才少何
耶。対曰。史有_二 三長_一才学識。世罕_レ兼之。故史才少。夫中夏
文華之邦。詞臣名士車載斗量。至_レ論_二史才_一猶罕_レ兼之。況
日国乎。
湖東安養寺戒山律師堅公。幼入_二緇門_一。超_二-出塵表_一。品清
而学博。識遠而才雄。洞_二-明今古_一。兼習_二教禅_一。蓋釈門之文
鳳。法海之長鯨也。年来晏居之暇。編_二-修律苑僧宝伝十五
巻_一。凡三百余員。間為_二之賛_一。上自_二西乾東震_一次及_二槫桑_一。律
門高徳景行嘉言採摭殆尽。其文直而簡。其事核而詳。足_三
称為_二律宗一代之僧史_一也。予惟律部如来金口親宣。滅後
優波離尊者結集聖衆重為頌出。由_レ是聖師碩徳広弘_二於
世_一。代有_二其人_一。誠照世之恵灯。渡川之宝筏也。故仏言。汝
等比丘。於_二我滅後_一当_下尊_二-重珍_三-敬波羅提木叉_一。如_中闇遇_レ明
貧人得_上レ宝。当_レ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_レ世無_レ異_レ此也。
夫如来叮嘱教誡之言。公既遵而行之。無_レ忝_レ為_二南山支
【左頁下段】
属_一。又閲_二其所編全帙_一。不_二特其才華之抜萃_一。尤嘉_二其夙志
之扶宗_一。是可_レ尚也。日来請_二序於予_一。不_レ獲_二以辞_一。竊念見_レ
善不_レ揚非_二君子_一。因述_二其大略於巻首_一。庶幾妄庸遊食之
徒。濫廁_二僧倫_一戒徳不_レ修品行不_レ立者。知_レ有_二所警_一云 時
貞享戊辰五年仲春望旦支那国嗣祖沙門南源派書於天
徳丈室
【右頁上段】
題律苑僧宝伝
湖東律師戒山堅公博学有_二大志_一。嘗慨_下末代僧倫有_二恵
解_一者多忽_中縄墨_上。乃編_二律苑僧宝伝十五巻_一。欲_レ使_下読者整_二
心慮_一蕩_二夙習_一而成_中清浄苾芻_上。功豈浅鮮哉。予嘉_二其志_一。
為作_二此偈_一。
能起_二律幢_一樹_二海門_一。知君夙昔預_二祇園_一。波離尊者疑無_レ後。
澄照大師今有_レ孫。年富徳清誰不_レ録。志堅学飽我何言。
親編_二梵苑僧中史_一。永作_二灯明_一破_二大昏_一。
仏国高泉山叟書
【右頁下段】
自序
中天調御。示生説法四十九年。其正法之流通者有_二 三蔵_一
焉。曰_レ経曰_レ律曰_レ論。経則諸仏曁菩薩天僊皆可_二演説_一。論
則諸賢聖僧皆可_二著譔_一。惟律独如来金口親宣。雖_二大権
影響_一不_レ能措_二 一辞_一。至_二於鶴林示_一レ滅。鄔波離尊者口誦_二
聖言_一。結集成_レ蔵。謂_二之根本部八十誦律大毘尼蔵_一。比_二正
法初百_一。岐而為_二 五部_一。後復支而益支。為_二 十二十八五百
諸部_一。其施設雖_レ若_レ有_レ不_レ同。所_下-以降_二-伏塵労_一而躋_中-登妙
覚_上者則一而已矣。所謂如_レ是諸見。不_レ妨_二諸仏法界及大
涅槃_一者也。嗚呼非_レ有_下具_二大恵_一充_二大量_一者_上。曷能称_二斯道
之任_一哉。曩曹魏嘉平中。曇柯羅。以_二飲光六葉孫_一来_レ自_二身
毒_一。秉_二具足羯磨於洛陽_一。繇_レ是真丹始知_レ有_二律儀_一。已而上_二-
承戒印_一者如_レ林。其称_二善継_一者。惟北台法聡。聡之後而道
覆紹_レ之。覆之後而恵光続_レ之。光之後而道雲嗣_レ之。雲三
伝至_二弘福智首_一。首之高弟曰_二南山澂照大師_一。大師依_二涅
槃開会之意_一。唱_二-明宗旨_一。逈然独立。為_二 一代人天之師_一。于_レ
【左頁上段】
是法密之道布_二-満四海之内_一。吾邦天平勝宝間。大師法孫
龍興真和尚。応_レ聘東渡。首伝_二 一灯_一。
聖武天皇。勅拠_二東大伽藍_一。為_二 天下之儀表_一。趨_レ学者猶_二水
之沛然就_一レ 下。自_レ時厥後。俊偉超踔之衲後先勃起。宣_二-揚
毘尼法_一。為_二国之宝_一。無_レ遜_二梵華_一。至_レ今声聞昭_二-著于穹壌之
間_一。粲然如_二日星_一。何其盛哉。予嘗観_二 三代僧史幷本邦釈
書所_一レ載。宗門碩徳。不_レ可_下以_二 一二_一数_上。然未_レ見_レ有_二 一家之
正伝_一。得_レ無_レ幾_二於闕典_一歟。矧又元亨之後三百余霜。其間
不_レ可_レ謂_レ無_レ 人。柰景行日泯。良可_レ惜也。吾儕称_二後裔_一者。
苟不_二垂_レ念及_一レ此。則扶宗之責其属_レ誰乎。用_レ是博探_二支桑
史冊及諸別記零篇_一。又訪_二遺徳于林丘_一。摩_二断碑於艸莽_一。
繇_二曇柯羅_一而下得_二 三百余員_一。各為_二之伝_一。付以_二賛辞_一。離
為_二 十五巻_一。題曰_二律苑僧宝伝_一。竊愧筆力衰弱。意雖_レ有_レ余。
而文不_レ足_三以尽発_二先哲之幽光_一。第扶宗一念有_レ所_二甚不_一レ
得_レ已焉爾。易曰。多識_二前言往行_一以畜_二其徳_一。是編也。皆律
苑之前言往行也。倘有_二希顔慕藺之士_一。玩味不_レ忘。諦_二-仰
先標_一。易_レ轍而趍。則列祖之真風必挽_二-回於今日_一。庶_下-幾不_レ
【左頁下段】
負_二如来説律之本旨_一。而且藉_レ是而躋_中于妙覚之場_上矣。是
為_レ序
時歳旅彊梧亶安迦提月穀旦安養律寺沙門恵堅戒山
敬筆于梵網室
【右頁上段】
律苑僧宝伝目次
巻首
序文三 凡例
巻第一
震旦諸師
曹魏雒陽曇摩迦羅尊者伝
晋長安曇摩流支尊者伝
晋寿春石磵寺卑摩羅叉尊者伝
劉宋江陵辛寺恵猷律師伝
劉宋呉州閒居寺僧業律師伝
劉宋京兆長楽寺恵詢律師伝
劉宋京兆荘厳寺僧璩律師伝
劉宋彭城道儼律師伝
巻第二
震旦諸師
劉宋江陵琵琶寺僧隠律師伝
【右頁下段】
劉宋道表恵曜成具三律師伝
劉宋広漢長楽寺道房律師伝
劉宋京兆閒心寺道営律師伝
斉閒心寺恵祐律師伝
斉法輪寺志道律師伝
斉京兆多宝寺法穎律師伝
斉超度恵文二律師伝
斉蜀郡霊建寺法琳律師伝
斉京兆安楽寺智称律師伝
斉京兆建初寺僧祐律師伝
元魏五台北寺法聡律師伝
元魏雲中道覆律師伝
梁揚都天竺寺法超律師伝
梁鍾山雲居寺道禅律師伝
梁弘度律師伝
巻第三
震旦諸師
北斉鄴城大覚寺恵光律師伝
【左頁上段】
北斉道雲律師伝
北斉道暉洪理二律師伝
北斉鄴東大衍寺曇隠律師伝
陳揚都光宅寺曇瑗律師伝
陳揚都光業寺智文律師伝
隋幷州大興国寺法願律師伝
隋道行道龕二律師伝
隋京兆大興善寺霊蔵律師伝
隋蒋州奉誠寺明範成律師伝
隋西京延興寺通幽律師伝
隋西京大興善寺洪遵律師伝
隋河北道洪律師伝
隋法勝洪淵二律師伝
隋西京大禅定寺覚朗律師伝
隋海蔵法鏘二律師伝
唐始州香林寺恵主律師伝
唐京兆勝光寺智保律師伝
【左頁下段】
唐益州龍居寺恵成詵律師伝
巻第四
震旦諸師
唐京兆弘福寺智首律師伝
唐京兆普光寺恵璡律師伝
唐満徳善智真懿敬道四律師伝
唐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師伝
唐普光寺玄琬律師伝
唐道爍僧伽二律師伝
唐蒲州仁寿寺恵蕭律師伝
唐普光寺恵満律師伝
唐箕山恵進律師伝
唐法住寺明瓉律師伝
唐幷州義興寺道亮律師伝
唐益州福勝寺道興律師伝
唐蘇州通玄寺玄素旻律師伝
唐荘厳寺智興律師伝
【右頁上段】
唐洛州天宮寺明導律師伝
唐洛州敬愛寺曇光律師伝
巻第五
震旦諸師
唐終南山豊徳寺澂照大師伝
唐京兆西明寺玄惲世律師伝
唐京兆恒済寺道成律師伝
唐京兆崇福寺満意律師伝
唐周律師伝
唐京兆光明寺智仁律師伝
唐西明寺大慈律師伝
唐京兆崇聖寺文綱律師伝
唐義朗律師伝
唐会寧律師伝
唐曇光律師伝
唐玄逵律師伝
唐智弘律師伝
【右頁下段】
唐西大原寺懐素律師伝
唐龍興寺恒景律師伝
唐曇勝律師伝
唐融済律師伝
唐道深律師伝
唐崇福律師伝
唐安州十力寺秀律師伝
唐名恪律師伝
唐崇徳寺霊㠋律師伝
唐智海律師伝
唐法琳律師伝
唐蘇州開元寺道恒律師伝
唐貞固律師伝
唐嵩山鎮国寺定賓律師伝
唐志明律師伝
唐会稽龍興寺道岸律師伝
唐智蟾律師伝
【左頁上段】
唐西明寺崇業律師伝
唐法儼律師伝
唐揚州龍興寺法慎律師伝
唐法興律師伝
唐越州法華寺玄儼律師伝
唐杭州霊智寺徳秀律師伝
唐開業寺愛同律師伝
唐五台山詮律師伝
唐杭州華厳寺道光律師伝
巻第六
震旦諸師
唐会稽開元寺覚胤一律師伝
唐恵欽律師伝
唐百済金山寺真表律師伝
唐越州称心寺元貞義律師伝
唐京兆安国寺如浄律師伝
唐漢州開照寺鑑源律師伝
【左頁下段】
唐安国寺乗如律師伝
唐西明寺円照律師伝
唐杭州霊隠寺堅道直律師伝
唐常州興寧寺義宣律師伝
唐洪州大明寺厳峻律師伝
唐志相律師伝
唐潤州招隠寺朗然律師伝
唐清法律師伝
唐開元寺弁秀律師伝
唐惟倩律師伝
唐南嶽雲峰寺法証律師伝
唐恵超律師伝
唐弁常律師伝
唐呉郡包山恒度皓律師伝
唐禅定寺義威律師伝
唐大覚律師伝
唐余杭宜豊寺霊一律師伝
【右頁上段】
唐呉郡虎丘寺等至翰律師伝
唐湖州杼山如昼然律師伝
唐廬山東林寺熙怡律師伝
唐京兆章信寺大円大師伝
唐朔方龍興寺能覚大師伝
唐安国寺蔵用律師伝
唐呉郡双林寺長寿大師伝
唐襄州弁覚寺清江律師伝
唐撫州景雲寺上恒律師伝
唐会稽雲門寺源澂澈律師伝
巻第七
震旦諸師
唐揚州恵照寺省躬律師伝
唐通玄寺常進律師伝
唐乾素律師伝
唐湖州八聖道寺真乗律師伝
唐曇慶律師伝
【右頁下段】
唐杭州霊隠山道標律師伝
唐衡嶽寺曇清律師伝
唐鐘陵龍興寺清徹律師伝
唐広雄律師伝
唐衡山中院希操律師伝
唐江州興果寺神湊律師伝
唐智璀律師伝
唐懐業律師伝
唐京兆聖寿寺恵霊律師伝
唐銭塘永福寺抱玉琳律師伝
唐聖善寺智如律師伝
唐開元法相律師伝
唐南嶽大明寺恵開律師伝
唐泗州開元寺明遠律師伝
唐天台山国清寺文挙律師伝
唐総持寺法宝大師伝
唐従志律師伝
【左頁上段】
唐呉郡破山寺文挙達律師伝
唐徳円律師伝
唐越州開元寺丹甫律師伝
唐仲平律師伝
唐静林寺執経文律師伝
巻第八
震旦諸師
後梁西明寺恵則律師伝
後梁越州大善寺元表律師伝
後梁全礼律師伝
後梁蘇州破山興福寺彦偁律師伝
後梁恵密律師伝
後梁寿闍梨伝
後梁徽猷律師伝
後唐東京相国寺貞峻律師伝
後唐天台山平田寺従礼律師伝
後唐守言闍梨伝
【左頁下段】
後唐杭州真身宝塔寺景霄律師伝
後唐無外律師伝
後唐徳殷律師伝
後唐覚熙律師伝
後唐清儼律師伝
後唐崇義律師伝
後唐立律師伝
漢銭塘千仏寺文光大師伝
周相国寺真法大師伝
宋法栄処雲二律師伝
宋普済律師伝
宋京兆天寿寺通恵大師伝
宋徳明律師伝
宋択梧律師伝
宋銭塘菩提寺真悟智円律師伝
宋文博律師伝
宋杭州普寧寺占叔玩律師伝
【右頁上段】
宋本嵩律師伝
巻第九
震旦諸師
宋霊芝崇福寺大智律師伝
宋道標智交二律師伝
宋思敏律師伝
宋明慶寺行詵律師伝
宋延寿寺清照亨律師伝
宋七宝院用欽律師伝
宋道言律師伝
宋則安律師伝
宋化度寺法持律師伝
宋妙生律師伝
宋惟月律師伝
宋湖心元肇律師伝
宋拙庵度律師伝
宋惟一法政法久三律師伝
【右頁下段】
宋四明景福寺如庵宏律師伝
宋了然智瑞妙音三律師伝
宋湖心広福寺妙蓮律師伝
宋日山寺鉄翁一律師伝
宋石林行居律師伝
宋臨安明慶寺聞思律師伝
元京兆大普慶寺実相円明律師伝
元恵汶律師伝
明菩提寺用明律師伝
明紫雲如是思律師伝
巻第十
榑桑諸師
南都招提寺開山鑑真大師伝
道璿律師伝
南都戒壇院法進律師伝
仁韓法顆曇静三律師伝
思託律師伝
【左頁上段】
法載義静二【律】師伝
法成智威霊曜懐謙四律師伝
栄睿普照二律師伝
屋島寺空盋雲律師伝
招提寺如宝律師伝
恵良恵達恵常恵喜四律師伝
道忠律師伝
聖一恵山二律師伝
大安寺善俊律師伝
招提寺豊安律師伝
明祐律師伝
中川寺実範律師伝
巻第十一
榑桑諸師
京兆泉涌寺開山大興正法国師伝
戒光寺開山曇照業律師伝
泉涌寺思宣律師伝
【左頁下段】
空月海律師伝
思真承仙思敬頼尊四律師伝
泉涌寺来縁舜律師伝
来迎院月翁鏡律師伝
我円理性二律師伝
聞陽海律師伝
戒光寺西査因律師伝
見智淵月二律師伝
南都不空院尊性晴律師伝
招提寺大悲菩薩伝
巻第十二
榑桑諸師
南都西大寺興正菩薩伝
南都海龍王寺戒恵貞律師伝
海龍王寺証覚忍律師伝
生馬大聖竹林寺信願遍律師伝
京兆大通寺開山廻心空律師伝
【右頁上段】
招提寺円律玄律師伝
城州法園寺開山中道守律師伝
戒壇院実相照律師伝
戒学本照二律師伝
覚如定舜二律師伝
修蓮允律師伝
巻第十三
榑桑諸師
霊鷲山極楽寺忍性菩薩伝
東栄寺顕律俊律師伝
慈寂唯道二律師伝
京兆法金剛院道御円覚律師伝
西大寺慈真和尚伝
泉福寺戒印秀律師伝
賢明済律師伝
京兆桂宮院中観禅律師伝
長禅尊律師伝
【右頁下段】
護国院本照瑜律師伝
興道浄賢観心道禅四律師伝
静弁真円頼玄三律師伝
西大寺浄覚瑜律師伝
円真覚証了願三律師伝
如縁宗賢円定三律師伝
随覚恵律師伝
河州西林寺日浄持律師伝
泉涌寺宗灯律師伝
増福寺真照律師伝
忍空律師伝
勝順勤性二律師伝
道月然律師伝
了寂律受二律師伝
巻第十四
榑桑諸師
南都東大寺示観国師伝
【左頁上段】
重禅律師伝
泉州久米田寺円戒爾律師伝
相州覚園寺開山道照海律師伝
泉涌寺覚一阿律師伝
了心無律師伝
戒壇院十達国師伝
堯戒如空二律師伝
本如睿律師伝
明智誉律師伝
無人導律師伝
南都白毫寺彦証算律師伝
泉涌寺朴文淳律師伝
覚行玄律師伝
招提寺照遠律師伝
円浄為律師伝
浄心恵律師伝
安楽光院誠蓮律師伝
【左頁下段】
南都極楽院光円種律師伝
雲龍院開山竹巌皋律師伝
性通波律師伝
覚了雪心聖地三律師伝
覚乗通証二律師伝
戒壇院普一国師伝
善能寺鋄海律師伝
南都伝香寺象耳奘律師伝
来迎院慈専韶律師伝
招提寺玉英珍律師伝
巻第十五
榑桑諸師
槙尾平等心王院俊正忍律師伝
恵雲海律師伝
霊嶽山円通寺賢俊永律師伝
和州極楽寺明空性律師伝
雲龍院正専周律師伝
【右頁上段】
普見山獅子窟寺光影通律師伝
青龍山野中寺慈忍猛律師伝
大鳥山神鳳寺真政忍律師伝
跋
目次《割書:畢|》
【右頁下段】
凡例
西乾祖承自_二曇伽羅_一 上遡_二飲光_一凡六代矣。今伝姑断_下
自_二曇伽羅_一而下_上。蓋伽羅震旦之鼻祖故也。
震旦諸師総二百二十余。其中一百三十余伝則取_二 三
代僧史_一重加_二修飾_一。九十余伝則取_二諸家伝録及塔銘
等_一以編次之。
本邦釈書明戒篇僅載_二 十人_一。今伝増_二 一百二十余人_一。
咸依_二遺簡別記残文断句及耳伝口碑_一以緝綴之。閲
者知_レ有_レ拠焉。
伝中諸師震旦榑桑分為_二両科_一。各以_二戒臘_一相次。所謂
不_レ問_二大姓多聞法師持律禅師等_一。但依_二受戒前後_一序_二
上下_一之意也。
自_二曹魏_一至_レ今一千三百余年矣。其間出_二-生支桑_一弘_二-闡
斯道_一者不_二翅千万之多_一。茲篇也特述_二其所_一レ知而已。若
欲_二備述_一以俟_二博古君子_一。
【左頁上段】
律苑僧宝伝巻第一
湖東安養寺後学釈恵堅撰
震旦諸師
曹魏雒陽曇摩迦羅尊者伝
尊者曇摩迦羅。此云_二法時_一。中印度人也。未_レ詳_二其姓氏_一。家
世豪冨。常修_二梵福_一。尊者幼而不_レ凡。精鋭絶_レ倫。気貌雄偉。
才思濬発。詩書一覧文義通暢。最究_二 四韋陀五明_一。風雲星
宿。図識運変。靡_レ不_二該綜_一。年二十有五。偶入_二 一僧房_一。窺_二法
勝毘曇_一。茫然不_レ知_二所詣_一。乃嘆曰。吾遊_二刃群籍_一閲_二数稔_一。
自謂天下文理悉貯_二己心胸_一。今覩_二仏書_一頓出_二情外_一。必当
別有_二精要_一。于_レ是齎_レ巻詣_二 一比丘所_一。求_レ聞_二其玄奥_一。聞已
廓爾超悟。始知仏教尊勝俗書所_レ不_レ能_レ及。即舎去出家。
精苦納戒之後。誦_二大小乗経及諸部毘尼_一。徹_二其義髄_一。恒
以_二化導_一為_レ心。無_レ恋_二卿国_一。以_二魏嘉平中_一抵_二于雒陽_一。于_レ
時魏境雖_レ有_二仏法_一而道風譌替。亦有_二衆僧_一未_レ稟_二帰戒_一。
但以_二剪落_一殊_レ俗耳。及_レ行_二斎懺_一事同_二祠祀_一。尊者乃革_二先
【左頁下段】
弊習_一大竪_二真正幢_一。屹然為_二東南之標準_一。四来学徒雷動
雲蒸。争請_レ訳_二-伝戒律_一。尊者意謂。仏法未_レ盛。恐不_レ承_二-用
広律_一。因訳_二-出僧祇戒心_一。以被_二時機_一。継請_二梵僧_一出_二羯磨_一。
依_二法正部_一行_二 十僧受戒_一。真丹戒律実肇_二于斯時_一矣。尊者
莫_レ測_二其終_一。
賛曰。正教之入_二旃丹_一。肪_二于漢明之世_一。跨_二-及曹魏_一将二百
年矣。其間雖_レ有_二円顱之士_一。而未_三嘗稟_二 五八_一。況白四所発
具足之戒乎。法時尊者瞻風而東。依_二曇無徳宗_一首立大僧
儀_一。使_四真風勝軌章_二-章灼_三-爛於世_一。可_レ謂烏曇盋華時現_二 一
枝_一者矣。逮_レ今一千三百載之間。天下釈子莫_レ不_三皆荷_二其
優賜_一矣。於戯創_二大業_一建_二万世之功_一。脱非_二登地之大士_一。必
波離之応身也。偉哉。
晋長安曇摩流支尊者伝
尊者曇摩流支。此云_二法楽_一。亦曰_二法希_一。西域南印度人也。
棄_二世上栄_一超然入_レ道。及_レ受_二大戒_一。偏以_二律蔵_一馳_レ名。以_二
弘始七年_一達_レ自_二関中_一。廬山恵遠法師聞_三尊者精通_二毘尼_一。
遣_二弟子曇邕_一致_レ書曰。仏教之興先行_二 上国_一。自_二分流_一以来
【右頁上段】
四百余年。至_二於律戒_一所_レ闕尤多。頃有_二西域弗若多羅者_一。
誦_二-出十誦梵本_一。什公為_レ之伝訳。其文過_レ半。多羅奄然棄
世。不_レ得_レ究_二-竟大業_一。慨恨良深。伝聞仁者齎_二此経_一自随。
甚欣_レ所_レ遇。冥運之来豈人事而已耶。想弘_レ道為_レ物。感_レ
時而動。叩_レ之有_レ 人。必情無_レ所_レ悋。若能為_二律学之徒_一畢_二
此経本_一。開_二-示梵行_一。洗_二其耳目_一。使_下二始渉之流_一不_レ失_二無上
之津_一。澡_二懐勝業_一者日月弥朗_上。此則恵深徳厚。人神同感
矣。幸願垂_レ懐不_レ乖_二注意_一。尊者得_二法師書及姚興請_一。乃与_二
什公_一共訳_二 十誦_一。研詳考覆。条制審定。於_レ是律儀大備。既
而住_二長安大寺_一。道場恵観欲_三請下_二京師_一。尊者曰。彼土有_レ
人有_レ法。足_二以利_一レ世。吾当_レ行_二無_レ律教処_一。于_レ是飄然遊_二-
化余方_一。不_レ知_レ所_レ終。或云。寂_二於涼土_一。未_レ詳。
賛曰。国無_二礼刑_一則何以治_二 天下_一。僧無_二戒律_一則何以住_二-持
仏法_一。故云。毘尼蔵者仏法寿命。毘尼住_レ世則仏法方住。
流支尊者孜_二-孜於斯道_一続_二仏恵命_一。初則応_二遠公之求_一宣_二-
訳十誦律_一。次則辞_二観公之請_一至_二無_レ律教処_一。其惓惓為_レ道
之心為_二何如_一哉。嗚呼使_三 人人如_二尊者_一。則大法之興指_レ日
【右頁下段】
可_レ待矣。
晋寿春石磵寺卑摩羅叉尊者伝
尊者卑摩羅叉。華言_二無垢眼_一。姓某氏。罽賓国人也。生而
岐嶷。志韻剛潔。出家円_二戒品_一。苦節為_レ務。初敷_二-揚毘尼
于亀茲国_一。道価傾_二 四方_一。老師宿学皆趨_二輪下_一而請益。如_二
鳩摩羅什_一者亦其人也。時値_二国変_一避_二 地烏纏_一。頃之聞_下羅
什往_二長安_一大弘_中経蔵_上。尊者亦於_二毘尼法_一有_二弘伝之意_一。于_レ
是不_レ憚_二流沙之険_一。奮然東遊。以_二偽秦弘始八年_一方抵_二于
長安_一。羅什聞_二其至_一歓甚尽_レ礼師事。及_二羅什滅後_一。出遊_二
関左_一。止_二寿春石磵寺_一。盛闡_二律蔵_一。学侶輻湊。未_レ幾南趨_二
江陵_一。坐_二夏新寺_一開_二-講十誦律_一。既通_二漢言_一。善相領納。無
作妙本大闡_二当時_一。析_レ文求_レ理者。紛如而至。如_二鳥投_一レ林。
律法大弘。実尊者之力也。尊者嘗改_二-訳羅什十誦_一。道場
恵観法師深括_二宗旨_一。記_二其所制内禁軽重_一。釐為_二 二巻_一。僧
尼争伝_二-写之_一諺曰。都人繕写紙貴如_レ玉。今猶行_二於世_一。学
者無_レ不_三遵為_二亀鑑_一。尊者為_レ 人眼青。時人目_レ之為_二青眼
律師_一。後示_二-寂于石磵_一。享_二世寿_一 七十有七。僧臘若干。
【左頁上段】
賛曰。什公証位居_二于三賢_一。翻経首_レ従_二 七仏_一。王公大人黒
白男女。仰_レ之如_二光明幢_一。而於_二青眼尊者_一独執_二弟子之礼_一。
則尊者之道徳碩大。斯亦可_二想見_一矣。
劉宋江陵辛寺恵猷律師伝
律師名恵猷。未_レ詳_二其姓氏_一。江左人也。自_レ幼逸群。不_レ受_二
世縁控勒_一。出家学_二究竟法於江陵辛寺_一。天性方直。処_レ躬
簡約。曁_レ進_二具足戒_一。隷_二-習尸羅_一。克通_二開制之科_一。恒照_二欣
戚之鑑_一。時卑摩羅叉尊者来_レ自_二寿春_一。挙_二-揚毘尼_一。海内仰_レ
之如_二景星鳳凰_一。師従而受_レ業。真積_レ力久。妙究_二 十誦_一。于_レ
是説法声光。煒燁照_二-映緇林間_一。陜西宿学罔_レ不_二望_レ風宗
仰_一。晩唱_二滅於其寺_一。報寿法臘靡_二得而稽_一。嘗著_二 十誦義疏
八巻_一。
劉宋呉州閒居寺僧業律師伝
律師名僧業。俗姓王氏。河内人也。童穉聡悟。超_二-越醜
夷_一。得度納戒之後。博渉_二経籍_一。恵業日進。已而遊_二長安_一。
受_二業於羅什三蔵_一。及_レ見_二新出十誦_一。加_二精進之功_一。輒洞_二-
尽其深奥_一。羅什歎曰。叔世之優波離也。自_レ是声彩日発
【左頁下段】
越。偶関中多難。去至_二江南_一。大檀越呉国張邵創_レ寺曰_二閒
居_一。尊_二師之道_一。請為_二開山_一。師以擔_二-荷大法_一為_二已任_一。陶_二-冶
生徒_一孳孳如_レ不_レ及。三呉学士負_レ笈来者接_レ踵駕_レ肩。講
導之余縛_二思禅寂_一。毎_二 一端坐_一奇香郁郁然盈_レ室。左右皆
莫_レ不_レ歎_二其神異_一也。元嘉十八年寂。報齢七十有五。僧臘
若干。得_二其法_一為_二 一方領袖_一者則恵先等也。師嘗挍_二-正十
誦戒本_一。
賛曰。晋恵永卓_二茅室於嶺上_一。毎_レ欲_二禅思_一輒往居焉。時
有_二至_レ室者_一咸聞_二殊香_一。業師之事亦類_レ是矣。豈_レ非_二梵行
之芬芳_一与。什公之嘆不_レ為_レ過也。
劉宋京兆長楽寺恵詢律師伝
律師名恵詢。趙姓。趙郡人。少而穎悟。削染受具之後。清
苦律_レ身。風操凛然。会竺乾什法師開_二-法長安_一。爐鞴正赤。
師往受_二煆煉_一。三蔵該通。十誦祇最成_二精博_一。乃各制_二条章_一。
義貫_二終古_一。是即解_二 二律_一之権輿也。永初中還止_二広陵_一。丕
開_二律席_一。元嘉中。出遊_二京師_一。寓_二道場寺_一。主僧恵観亦精_二
於十誦_一。以_下師識博行高堪_上レ為_二 人天之模楷_一。乃令_レ出_二-世長
【右頁上段】
楽_一。名翼遠飛。毳侶仰止。大明二年辞_レ世。春秋八十有四
夏臘未_レ詳。
劉宋京兆荘厳寺僧璩律師伝
律師名僧璩。生_二朱氏_一。呉国人也。入_二僧業律師輪下_一脱白。
学_二出世間法_一。稟気正直。恵解不_レ倫。躋壇受戒之後。該_二-練
衆経_一。粋_二于十誦_一。旁渉_二儒籍_一。文章宏富。善構_二新詞_一。始住_二
呉虚丘山_一。少帝欽_二師道徳_一。従受_二 五戒_一。及_二孝武帝践祚_一。奉_レ
勅為_二僧正悦衆_一。主_二京師中興寺_一。時有_二僧僧定者_一。自称_レ
得_二不還果_一。師鳩_レ僧詳断。謂_レ定曰。汝実証_レ道。当現_二神足_一。
定曰。恐犯_レ戒故不_レ現。師曰。案_二律文_一。有_二 四因縁_一得_レ現_二神
足_一。一断_二疑網_一。二破_二邪見_一。三除_二憍慢_一。四成_二功徳_一。今已
有_二因縁_一。何犯之有。定黙然。虚誑既暴。即日擯出。仍著_二
誡衆論_一以示_二来葉_一。師持律俊厳。学究_二内外_一。声聞流布無_レ
間_二北南_一。非_二惟衲子奔湊_一。而当世名公卿如_二豫章王子尚
袁粲張敷_一皆慕_レ風与為_二方外交_一。暮年移住_二荘厳寺_一。示_レ疾
而化。閲世五十有八。坐若干夏。所_レ著有_二勝鬘文旨若干
巻。僧尼要事両巻_一。
【右頁下段】
賛曰。四分律云。若比丘実無_レ所_レ知自称言。我得_二 上人法_一。
我已入_二聖智勝法_一。除_二増上慢_一是比丘波羅夷。不_二共住_一。仏
制如_レ是。僧定何為者也。乃敢欺_二-誑古仏_一哉。璩公挙以擯_レ
之。其勘験之際。凛凛乎不_レ可_レ犯。不_レ減_下舎利弗之擯_二阿
𤀟富那二比丘_一時_上。勅為_二僧正_一豈虚哉。
劉宋彭城道儼律師伝
律師名道儼。雍丘小黄人。伝失_二其氏_一。少小恵性傑_二-出夷
倫_一。自_二断髪稟戒之後_一。操守最厳。精_二-硏四部_一。融_二-会衆家_一。
有_二律部東播梵華異_レ音文頗左右_一。師恐_二来裔諮訪無_一レ所。
乃会_二其旨帰_一。名曰_二決正四部毘尼論_一。老_二于戒学_一者争耽
読之。後遊_二於彭城_一。大弘_二毘尼蔵_一。道誉孔昭。晩年示_レ疾
入寂。住世七十五春秋。
律苑僧宝伝巻第一
【左頁上段】
律苑僧宝伝巻第二
湖東安養寺後学釈恵堅撰
震旦諸師
劉宋江陵琵琶寺僧隠律師伝
律師名僧隠。秦州隴西人。俗縁李氏。家世正信。師幼聡
敏。立_レ志不_レ群。年八歳剃落。便能長斎。既而升壇納_二満
分戒_一。精_二-求律部_一。潔粛氷雪。最究_二 十誦_一。旁及_二法華。浄名_一。
聞_下玄高法師樹_二正法幢於西涼州_一禅恵兼挙_上。亟往即焉。
頓能臻_二其閫奥_一。迨_二高遷化_一。振_レ策西抵_二巴蜀_一。復東下止_二
江陵琵琶寺_一。飄然如_下孤雲野鶴無_上レ所_二留礙_一。尋受_二業於恵
徹_一。徹亦以_二道徳_一名_二 四方_一者也。師反覆咨参。智解日至。
声華燁燁起_二荊楚間_一。州将山陽王劉休祐及長史張岱。皆
従_レ師稟_二帰戒_一。後刺史巴陵王休若及建平王景素等。一時
偉人罔_レ不_三以為_二依帰_一。暮年遘_二微疾_一。一日呼_二左右_一問云。日
将_レ 中否。答云。已中。乃索_レ水漱_レ口。顔貌怡然坐脱。世寿
八十。未_レ詳_二法臘_一。
【左頁下段】
賛曰。観_二隠公生死去来超然如_一レ戯。則世之執_二教禅_一掃_二毘
尼_一動以_二束縛_一陵_二-轢人_一者亦可_二以省_一矣。
劉宋道表恵曜成具三律師伝
道表律師。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学行並高。節操超邈。明帝
聞_二其徳望_一。遣_二晋熙王爕従請_一レ戒焉。恵曜律師。未_レ詳_二姓
氏_一。住_二棲玄寺_一。天稟敏悟精_二 十誦律_一。成具律師。開_二-法江
陵上明寺_一。亦善_二 十誦及雑心毘曇等_一。有_二学解踔絶之声_一
云。
劉宋広漢長楽寺道房律師伝
律師名道房。出_二於張氏_一。広漢五城人也。自_二剔染受戒_一精_二
於律学_一。道行清貞。居_二広漢長楽寺_一。毎_二礼仏焚香_一感_三香
煙直入_二仏頂之中_一。常策_二-励門人_一改_レ悪行_レ善。其不_レ改者。
為_レ之流_レ涕泣告。必従而後已。寂時世寿一百二十。法臘
未_レ詳。
賛曰。匡_レ徒不_三自知_二涕零_一。其為_レ 人之心如_下慈母之愛_二孺
子_一 一歩而三顧_上也。何其仁哉。而享_二報身寿_一 一百二十。豈_レ
非_二道悠運長者_一乎。語曰。仁者寿。其斯人之謂乎。
【右頁上段】
劉宋京兆閒心寺道営律師伝
律師名道営。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亦不_レ詳_二其姓氏_一。始習_二禅
于霊曜寺_一。末聴_二毘尼於観詢二律師_一。於_二僧祇律_一能領_二其
枢要_一。法華光明亦能諷徹。性純至枯淡守_レ節於_レ道有_レ聞。
一時諸大老若_二荘厳道恵。冶城智秀等_一皆師_二其戒範_一。某
年間受_レ請抵_二呉郡_一。蔡興宗聞_二師道望_一。延住_二 上虞_一。遇_レ之特
厚。未_レ幾檀越張永就_二京師婁湖苑_一剏_二閒心寺_一。請_レ師開山。
於_レ是説法宗風大振。四方学子翕_二-集座下_一。昇明二年順
世。春秋八十有三矣。
斉閒心寺恵祐律師伝
律師名恵祐。姓某氏。丹徒人也。而立之歳削染入_レ道。厲
身苦節誠信厚至。納具之後。精_二-研律教_一。智解秀抜。建元
間入_レ東開_二-講摩訶僧祇部_一。竟陵王子良重_二師風猷迎菫_一
京師閒心寺席_一。後不_レ知_レ所_レ終。
斉法輪寺志道律師伝
律師名志道。世姓任氏。河内人。性温柔謹素。十七薙染。
止_二鍾山霊曜寺_一。迨_二乎進具学業不_レ倦。於_二 三蔵_一各所_レ留_レ
【右頁下段】
心唯律蔵也。最為_二精敏_一。平居淳朴直節摩_レ 天。蕭然一室
但衣盋而已。尚書令何尚之欽_二其風操_一執_二弟子礼_一。為創_二
法輪寺_一。出世開法。先_レ是魏虜毀_二仏法_一。律部不_レ全。受法
亦闕。師遂発_二弘誓_一有_二興復之志_一。平_二-易艱険_一。不憚_二労苦_一。
乃結_二同胞十有余輩_一。出往_二虎牢_一。集_二洛秦雍淮豫五州之
道士於引水寺_一。講_レ律更行_二受法毘尼之道獲_レ全。実師之
力也。師後還_二京邑_一。声華日重。当時貴人畯士罔_レ不_二望_レ風
作礼_一。永明二年寂_二于相州_一。閲世七十有三。坐若干夏。
賛曰。法道之興廃。蓋繋_二執_レ法人之賢否_一。苟得_二其人_一則雖_レ
廃亦興。苟失_二其人_一則雖_レ興亦廃。毘尼之道当_二魏虜滅法
之秋_一凛乎将_レ墜。若_二 九鼎一絲之懸_一。道公独能竭_レ力撐支。
使_二其道廃而復興_一。真吾道之木鐸。律門之禦悔也。
斉京兆多宝寺法穎律師伝
律師名法穎。敦煌人。生_二於索氏_一。舞勺之年祝髪師_二-事法
香_一。天性英敏。凡耳目所_レ触。長記不_レ忘。進具之後住_二涼
州公府寺_一。雖_二 三蔵兼明_一。而以_二毘尼_一鳴。与_二同寺法力_一為_二
連璧_一。元嘉末転_二新亭寺_一。宋孝武帝南下改治_二其寺_一嘉師_二
【左頁上段】
行純愨_一。勅為_二都邑僧正_一。已而辞_レ任退_二-休多宝寺_一。常以_二縛
禅_一為_レ事。若_レ将_レ終_レ身焉。及_二斉高帝登祚_一。立_レ師為_二僧主_一。
師不_レ得_レ已而応。律風丕振。帝慰労勤至寵錫尤隆。師所_レ
得施利不_レ沾_二 一毫_一。悉造_二経像及薬蔵_一。鎮_二於長干寺_一。建元
四年寂。春秋六十有七。所_レ著書有_二 十誦戒本幷羯磨等
如千巻_一。
斉超度恵文二律師伝
律師名超度。住_二京師瓦官寺_一。学業優博。善_二 四分及十誦_一。
嘗撰_二律例七巻_一。為_レ時所_レ貴。律師名恵文。種性逸群。遊_二刃
於諸部毘尼_一。嘗開_二-法天保寺_一。瑯琊王奐欽_二其道徳_一。厚加_二
崇礼_一云。
斉蜀郡霊建寺法琳律師伝
律師名法琳。晋原臨卭楽氏之子也。少離_二朽宅_一剃染受
具。止_二蜀郡裴寺_一。服_二-勤於毘尼学_一。研_二心十誦_一。唯以_三蜀中
無_二明師_一為_レ憂。俄僧隠律師来_レ自_二西涼州_一。道誉騰播。師依
而受_レ業。尅_レ己握_レ錐継_レ晷然_レ膏。及_三隠還_二陜西_一。師亦随侍
数稔。諸部毘尼莫_レ不_二精徹_一。辞去帰_レ蜀止_二霊建寺_一。懿徳玄
【左頁下段】
猷蘭薫月映。益部僧尼帰者如_レ市。師平生厳_二-修浄業_一。持_二-
誦無量寿及普門品_一。未_二嘗虚日_一。動輒見_二 一偉貌沙門屹
然在_一レ前。建武二年感_レ疾。注_二念西方_一。礼懺不_レ息。見_下宝樹
下一仏二大士像坐_二蓮華上_一及諸賢聖皆集_中空中_上。師大
慰喜。召_二門弟子_一謂之曰。吾浄土縁稔。聖賢咸現前。吾其
行哉。言訖合掌斂_レ目而逝。春秋未_レ詳。其徒以_二某月日_一大
集_二衆木_一𧂐為_二香樓_一。用行_二闍維之法_一。煙焔注_レ 天弥_二 三夕_一
乃止。斂_二霊骨_一塔_二於新繁路口_一。
賛曰。潜魚択_レ淵。高鳥候_レ柯。嗚呼魚鳥之微亦知_レ付_二-託於
高深_一。安有_三円頂学道之徒而自棄_二於浅陋_一乎。琳公以_レ不_レ
得_二明師_一為_レ憂。遂入_二隠律師之門_一。晨咨暮炙鬱成_二美器_一。豈
非_下自脱_二浅陋_一而趨_二高深_一者_上乎。矧夫約_二浄土_一為_二真帰之
地_一。恒於_レ是諄諄焉。故能于_二命終之際_一霊験著顕。雖_二古
匡廬高僧_一何以加哉。
斉京兆安楽寺智称律師伝
律師名智称。族姓裴氏。其先河東聞喜人。魏冀州刺史徽
之後也。祖世避_レ難寓_二-居京口_一。師冲幼慷慨頗好_二弓馬_一。年
【右頁上段】
十七随_二王玄謨申坦_一北討_二獫狁_一。毎至_レ交_レ兵心懐_二惻怛_一。
乃嘆曰。害_レ 人自済。仁者不_レ為也。遂解_レ 甲悔_レ過。曁_レ聞_二瑞
応経_一。益生_二感悟_一。即棄去投_二南澗宗公_一。請受_二 五戒_一。宋孝
武時。礼_二益州印禅師_一。薙_二-除鬚髪_一預_二僧数_一。時年三十有
六。禅師特加_二奨予_一。登戒之後専_二精律部_一。大明_二 十誦_一。某年
間。東下_二江陵_一。従_二隠具二師_一更受_二禅律_一。猶_三采縷加_二朱藍
之色_一也。継至_二京師_一。会穎公講_二律于興皇_一。学者駿奔。師造_二
座下_一。諮_二-決隠遠_一。言中_二肯綮_一。一時之席莫_レ不_二驚嘆_一。定林法
献時在_レ座。聞_二其往復清玄_一。甚器重之。乃携帰_二山寺_一分座
説法。余杭宝安寺僧志亦請講_二 十誦律_一。未_レ幾俯_二-垂衆請_一
出_二-世雲棲_一。法雨均施。根茎悉潤。居無_レ何反_レ都。文宣請_二
於普弘_一講_レ律。遠邇学徒莫_レ不_三擔_レ簦躡_レ屩争集_二輪下_一。又
応_二朱方恵始之請_一。還_レ郷開法。親里旧_一識皆来問訊。師随_二
其性竇浅深_一而疏導之。既而告_レ辞。闔衆留之不_レ可。去至_二
京師_一住_二安楽_一。截_二-断塵累_一専修_二梵行_一。講貫訓徒孜孜罔_レ倦。
以_二永元三年_一入寂。世寿七十二。僧臘若干。僧尼哀慟如_レ
喪_二昆姉_一。師講_二 十誦大本_一 四十余会。所_レ著有_二 十誦義記八
【右頁下段】
巻_一。門弟子僧弁樹_レ碑旌_レ徳。得法子曰_レ聡曰_レ超。皆善_二毘
尼_一。知_二名当世_一云。
斉京兆建初寺僧祐律師伝
律師名僧祐。俗姓愈。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居_二建業_一。師
性凝荘。不_二与_レ群童狎_一。毎_レ入_二塔廟_一。輒対_二法王_一瞻礼。歓然
楽_レ道忘_レ還_レ家。父母察_三其有_二方外縁_一。遂令_レ出_レ俗。師大喜。
尋礼_二僧範道人_一為_レ師。年十四。聞_三定林法達法師為_二法門
梁棟_一。乃造_二席下_一。勤究数歳。及_二年満進具_一。執_レ操益堅。去
依_二法穎律師_一。留_二心四部_一。不_レ知_レ有_二飢渇寒暑_一。妙達_二其源_一。
於_レ是声名頓出_二諸老宿上_一。竟陵文宣王毎請説_二毘尼浄
戒_一学徒跰_レ足而来帰者動幾_二 一千人_一。永明中。武皇帝勅
入_レ呉。処以_二 上座_一。以表_二-儀五衆_一。軌範為_レ之粛然。師為_レ性
巧思。能自準_二心計_一。及_二匠人依標_一尺寸無_レ爽。故光宅■【山+聶】
山大像。剡県石仏等。並請_レ師経始。準_二-画儀則_一。梁武帝即
位。而恩寵尤加。凡僧事疑難。或有_二未_レ易_レ決者_一。皆勅就
審決。師老患_二脚疾_一。勅聴_三肩輿入_二大内_一。為_二 六宮_一受_レ戒。為_二
時君_一之所_レ貴為_レ若_レ此。臨川王宏。南平王偉。儀同陳郡
【左頁上段】
遠昂。永康定公主。貴嬪丁氏。皆崇_二其戒範_一。執_二弟子之
礼_一。若_二開善智蔵。法音恵廓等_一亦推_レ師為_二甚重_一。師凡得_二
信施_一悉以治_二定林建初等鉅刹_一。幷建_二無遮大集捨身斎
等_一。及設_二-置蔵室_一。捜_二-校巻軸_一。使_二塔廟広開。法言無_一レ墜師
之力也。天監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於_二建初寺_一示寂。服_二
沙門衣_一 五十三春秋。享_二報身寿_一 七十有四。門人奉_二蛻質_一
窆_二于開善路西定林之旧墓_一。黒白弟子一万一千余人。伝
法上足正度等若干人。師所_レ著有_二出三蔵集記。法苑集。
世界記。薩婆多師資伝。釈迦譜。弘明集。大集等三経記。
賢愚経記。集三蔵因縁記。律分五部記。経来漢地四部
記。律分十八部記。十誦律五百羅漢記。善見律毘婆沙記。
総七十二巻_一。東莞劉勰述_レ碑紀_レ徳焉。
賛曰。祐師戒範堅正。恵学冲深。敷_二-揚宗教_一。表_二-率人天_一。上
嬰_二帝眷_一而声名愈彰。是以緇素感而応之。悦而帰之。如_下
晨風之鬱_二北林_一龍魚之趣_中淵沢_上也。且夫興_二-建宝刹_一。荘_二-厳
石仏_一。使_三 人為_二遠悪遷善之帰_一。於乎非_下乗_二願輪_一而至者_上
不_レ能_レ爾也。言_二僧護之再世_一者断不_レ誣也。
【左頁下段】
元魏五台北寺法聡律師伝
律師名法聡。未_レ詳_二其姓氏_一。法承_二法時尊者_一。神気敏捷。多
能之性天縦_レ之。薙髪稟具之後。博覧_二 三蔵_一。特邃_二於毘尼_一。
延興年間恢_二-張律席_一。先_レ是天下学侶由_レ無_レ弁_二真教源流_一。
納体従_二 四分_一。戒本誦_二僧祇_一。随行宗_二 十誦_一。降_二-及元魏_一。僧
祇特盛。師一日嘆曰。体既四分而受。何得_二異部_一明_レ随。乃
探_レ源究_レ本尅_レ体弁_レ行。遂罷_レ講_二祇律_一。首敷_二-揚四分律_一。自_レ
是一衆改_レ観。四方顒仰而道声益重_二於天下_一。倡_二法正之
道_一。俾_二受随相副_一。実自_レ師始。後無_レ知_二其終_一。有_二得法上首
一_一。名_二道覆律師_一。
賛曰。如_二戒一受_一。須_二願行相副_一。悪有_下願体依_二仮宗_一。行相
従_中実教_上哉。法聡律師以_二 上哲之姿_一冥承_二迦羅之旨_一。大能
発越。其体既四分而受。何得_二異部_一明_レ随。一言鞠_二 天下後
世学者_一。伝曰。君子之言其利博哉。其是之謂乎。或曰。既
是尅体弁行。柰何迦羅尊者翻_二-出僧祇戒心_一用輔_二 四分之
随行_一乎。予曰。芝苑祖師有_レ言。大士弘闡非_二凡所_一レ籌。事
在_二濫觴_一。化存_二由漸_一。且如_二騰蘭至_一レ漢。士庶雲従。雖_二削染
【右頁上段】
成_一レ儀。而帰戒不_レ挙。此豈暗_二於教相_一有_レ所_レ不_レ行。直欲_下
示_二其所_一レ遺推_中功於後_上。迦羅翻戒其事例然。至論也。又豈
贅_二余言_一乎。
元魏雲中道覆律師伝
律師名道覆。未_レ詳_二其氏族_一。法聡律師之高弟也。受性敏
利。識量超_レ群。及_レ至_二受戒_一。依_二法聡_一究_二法正部_一。初為_二之疏
解_一。為_二 四分之巨魁_一。天下無_レ出_二其右_一。以_レ是学子仰_レ之如_二
慶雲景星_一。輪下至者皆一時偉器。如_二大衍雲隠_一是也。厥
後不_レ知_レ所_レ終。得法上首大覚恵光律師。
賛曰。覆律師入_二北台罏鞴_一成_二百錬之真金_一。開_下千古不_二敢
開_一之口_上。初出_二 四分疏_一。以淑_二-恵于後学其功豈在_二禹下_一哉。
或疑。聡覆二律師。道徳之大而事蹟不_レ詳。噫事蹟末也
非_レ本也。道徳本也非_レ末也。苟以_二在_レ末者之繁簡_一以為_二
在_レ本者之低昂_一。是知_レ 人之浅也。予読_二史記_一。顔子閔子之
徳也而其事不_レ盈_レ紙。子知_レ之乎。
梁楊都天竺寺法超律師伝
律師出_二於孟氏_一。名法超。晋陵無錫人也。幼而穎悟。灑然
【右頁下段】
有_二超塵之志_一。甫十一。剔_二-髪於霊根寺_一。納戒之後。嗜学不_レ
倦。従_二同寺僧護_一咨_二-決経論_一。奇奥要妙洞_二-悉心胸_一。而清貧
守_レ節。行_レ乞自資。人不_レ堪_二其労苦_一。而処_レ之欣欣也。時智
称律師闡_二化于安楽_一。師往即焉。磨_二切十誦律_一。尤蘊_二深解_一。
及_二称下世_一。出至_二京師_一。大揚_二宗乗_一。声価振_二-蕩内外_一。於_レ是
学徒至如_二稲麻粟葦_一。武皇帝留_二意宗門_一。楽_レ善如_レ不_レ及。
聞_二師之賢_一。詔為_二都邑僧正_一。且曰。庶摂_二-授徒侶_一儀表斯立。
帝又謂。律教是像運攸_レ憑。学恵階漸治身滅罪之要。三聖
由_レ之而帰。断不_レ可_レ闕。乃撮_二広律文_一。撰_二-出要律儀一十四
巻_一。盛行_二於世_一。普通六年延_レ師就_二平等殿_一陞座。帝与_二百
官_一親聴_二講唱_一。師以謂。律是秘勝不_レ通_二外衆_一。乃以_二巧弁_一
提_二其綱要_一。龍顔大悦。四衆信服。至_二 七年之冬_一告_二滅于天
竺寺正寝_一。世寿七十有一。坐若干夏。帝下勅慰問。令_二百
官会_一レ葬_一【一点衍】。塔_二於鍾山開善寺_一焉。
梁鐘山雲居寺道禅律師伝
律師名道禅。交趾人。未_レ詳_二氏族_一。穉歯脱_二塵網_一。応法進具。
立性端厳。処_レ身清素。郷党緇白無_レ不_レ重_二其風采_一。初仙洲
【左頁上段】
山寺。多_レ虎傷_レ 人。及_二師居_一レ之。其災遂息。非_二道力之験_一乎。
時聞_下斉竟陵王大張_二講肆_一。禅律諸僧多来棲止。而皆龍象
中之称_レ雄者_上。即往依焉。其加_二勉励_一。吹_レ藜継_レ晷。無_二賾不_一レ
探。無_二精不_一レ研。永明初。移住_二鐘山雲居寺_一。講_二-磨諸部毘
尼_一。於_二 十誦_一特振_二声彩_一。僧尼来依如_二雲帰_一レ岫。既而晦_二蹟
幽林_一。不_レ交_二朝貴_一。布袍糲食。沛然若_レ有_レ余。若得_二厚味_一。随
施_二貧病之人_一。曽無_二毫髪係吝_一。弥日凝_二心於禅那_一。不_二復
知_一レ有_二 人間世_一也。大通元年某月某日現_レ疾謝_レ世。春秋七
十。伝戒弟子一千余人。
梁弘度律師伝
律師名弘度。不_レ詳_二何許人_一也。亦不_レ知_二其族氏_一。大同乙卯
元年有_二隠士趙伯休_一。解_二-后師于廬山_一。得_二衆聖点記_一云。仏
涅槃後。優波離尊者結_二-集律蔵_一。於_二其年七月十五日_一受_二
自恣_一竟。以_二香華_一供_二-養律蔵_一。便下_二 一点_一置_二律蔵前_一。年年
如_レ是。波離以後師師相付至_二僧伽跋陀羅_一。羅以_二斉永明
六年_一共_二沙門僧猗_一於_二広州竹林寺_一訳_二-出善見毘婆沙一
部十八巻_一。即共安居。以_二 七年七月望_一如_二前師法_一以_二香華_一
【左頁下段】
供_二-養律蔵_一。即下_二 一点_一。当_二其年_一凡得_二 九百七十五点_一。伯休
因問_レ師曰。自_二永明七年_一後。云何不_二復見_一レ点。師曰。自_レ彼
已前皆得道聖賢手自下_レ点。吾徒乃凡夫。止可_二奉持頂
戴_一而已。故不_二復点_一也。伯休因_二旧点_一推至_二大同元年_一凡
一千二十年云。師之終代罔_二得詳_一焉。
律苑僧宝伝巻第二
【右頁上段】
律苑僧宝伝巻第三
湖東安養寺後学釈恵堅撰
震旦諸師
北斉鄴城大覚寺恵光律師伝
律師名恵光。定州長盧楊氏子。母某氏。師幼而神異。目光
烱烱射_レ 人。舞勺之年。父携_レ師入_二 上都_一。仏降生日。詣_二仏陀
禅師所_一受_二 三帰_一。仏陀見_二其気骨不_一レ凡。苦款留之。因授_二 一
経_一輒能暗記。宛如_二夙習_一。仏陀以_二全器法宝_一期_レ之。剃落
為_二弟子_一。凡所_二習学_一経誥無_レ不_二洞徹_一。便為_レ 人演説。梵音
清麗。弁如_二缾潟_一。時人号_二之聖沙弥_一。毎_レ有_二儃施_一。無_レ論_二多
少_一随_レ得随散。仏陀嘆曰。此真菩薩之行也。師雅量寛弘。
不_レ拘_二小節_一。栄枯得喪。鏗然無_レ動_二于中_一。仏陀復嘆曰。這
沙弥非_二常人_一也。若受_二大戒_一。宜_二先聴_一レ律。律是恵基。非_レ智
不_レ奉。若初依_二経論_一。必軽_二戒網_一。邪見滅法障道之源。由_レ是
多授_二律撿_一。年甫_二弱冠_一。自謂。華梵言不_レ通。納戒不_レ成。乃
還_二本邦_一升壇進具。時雲中道覆律師初弘_二 四分_一。道振_二華
【右頁下段】
夷_一。師特往参叩覆。器_二-重之_一如_二仏陀_一。依付久之。遂為_二其
嗣_一。四夏未_レ満。講_二僧祇律_一。才弁清発。言与_レ理冥。聴者川
臻涛涌。師学心不_レ息。乃従_二弁公_一研_二-究経論_一。既而入_二洛
京_一。南北音字通_二-貫幽微_一。乃事_二紙筆_一撰_二-述所聞_一。仏陀密見
而告_レ之曰。吾之度_レ子望_レ伝_二果向_一也。而今子区区方事_二世
諦語言_一。僅足_レ為_二高明法師_一耳。師承_レ誨而服膺至_二於殞涕_一。
会仏陀任_二少林寺主_一翻訳。師預_二其精選_一。多証_二梵文_一。由_レ是
声名突_二-起緇林_一。及_二縉紳間_一。若_二司徒高傲曹。僕射高隆之。
曁朝臣司馬令狐子儒_一。皆敬_三其為_二無仏世之仏_一。歳遇_二亢
旱_一。師徇_二郷民之求_一。就_二嵩岳池辺_一結_レ壇請_レ雨。忽大雨如_レ
潟。歳乃登。衆咸称_二道力之験_一。又爾朱氏挙_レ兵北伐。徴_二-税
僧尼_一用充_二軍実_一。先立_二厳令_一曰。敢諫者加以_二極刑。師顧_二
五衆屯塞_一直往極論_二其失_一。朱氏愧_二其言_一而止。天下聞而
壮之。又有_二儒士憑袞_一。博究_二編籍_一。特来欲_レ致難。一聞_二師
講唱_一慴然媿伏。遂虚_レ心師事。師初在_二京洛_一任_二国僧都_一。後
召入_二鄴城_一。転為_二国統_一。住_二大覚寺_一。大唱_二法正之道_一。一_二-麾
譚柄_一則万指囲繞。一日示_二微疾_一。見_二諸天来迎_一。師曰。我所
【左頁上段】
願帰_二安■【養】_一耳。諸天去頃刻。浄土化仏充_二-満虚空_一。師曰。唯
願我仏摂受遂_二我本願_一。即弾指謦咳言気倶尽。世寿七十
戒臘若干。師儀観高朗。恵学淵深。昼夜存_レ道財無_二盈
尺之貯_一滌_二-除便穢_一尽_二形寿_一不_レ変。所化弟子指不_レ勝_レ計。
得法弟子一十九人。道雲律師其上首也。所_レ著有_二 四分
律。華厳。涅槃。維摩。勝鬘。遺教。温室。仁王。般若。十地。地
持等疏。幷刪定羯磨。刪定戒本。玄宗論。大乗義律章等若
干巻_一。盛行_二于時_一。
賛曰。光律師。気宇弘恢。神性聡敏。処_二稠人中_一不_四翅若_三
鳳凰之在_二燕雀中_一。及_レ触_二道覆鉗鎚_一。成_二大器_一。光_二-壮宗教_一
如_二暁色破_一レ夜。故国王大臣以至_二悍卒勇夫_一。莫_レ不_二傾_レ誠
向_一レ化。至_二於臨終之際_一。卻_二 天宮_一而求_二浄土_一。願力之牢強
見矣。南山賛_レ師之語曰。自_二正道東指_一。弘匠於_レ世則以_二道
安_一為_二言初_一。緇素革_レ風。広位_二声教_一則恵光抑其次也。嗚呼
斯言至矣尽矣。可_レ謂_二聖知_一レ聖■【已】。
北斉道雲律師伝
律師名道雲。立性高邁。与_レ群不_レ同。洎_レ受_二形倶_一。親_二大覚
【左頁下段】
光律師_一。遂嗣_二其法_一。為_二法正尊者六葉孫_一。大啓_二 四分宗_一。兼
渉_二諸部毘尼_一。道山峻峙。為_レ衆所_レ宗。毎_レ登_二講堂_一。学侶奔
赴。踵継肩随。師威容厳粛。動止有_レ儀。躓歩之間。不_三敢
違_二-越縄尺_一。談吐慈和。言行一致。厥終未_レ詳。嗣法弟子
若干人。河北道洪律師其上首也。所_レ著有_二 四分義疏九
巻_一。
賛曰。道雲律師。以_二傑特材_一入_二大覚之室_一。師資道合。如_下
鴻毛遇_二順風_一巨魚縦_中大壑_上。故能興_二其宗_一垂_二芳千秋_一。真
克家子也。但綿_レ世久遠。懿行奇蹤不_レ能_レ考_二其詳_一。不_二亦
惜_一乎。
北斉道暉洪理二律師伝
道暉律師者。未_レ詳_二氏族本生_一。情智傲岸不_レ守_二方規_一。初
入_二大覚恵光律師之門_一北面師事。後熏_二-炙雲律師席下_一。
洞_二-暁四分_一。遂略_二雲所製_一撰_二疏七巻_一。為_二衲子_一之所_レ重。洪
理律師者。与_二暉公_一為_二法門昆季_一。志気超邁。詞彩厳正。有_二
与_レ 人討論_一。如_二河漢莫_一レ窺_二其涯涘_一。著_二 四分抄両巻_一。後為_二
智首_一開_二-散詞義_一。雅張_二綱目_一合成_二 四巻_一。時人宝_レ之。故諺
【右頁上段】
曰。雲公頭。暉公尾。洪理中間著。不_レ詳_二其終_一。
北斉鄴東大衍寺曇隠律師伝
律師名曇隠。出_二河内史氏_一。穉歳離_レ塵。機神坦邁。戒行甚
峻。誦_二-習群経_一。凡三十万言。昼夜以_レ之為_レ課。及_二年満受
具_一。従_二道覆律師_一習_二毘尼部_一。孜孜無_二斯須懈怠_一。既而辞_レ
覆謁_二恵光律師于大覚_一。光一見機契。服勤無間。造詣益
深。遂為_二光之大弟子_一也。久之出遊_二京鄴_一移_二燕趙_一。定州
刺史侯景檀越。欽_二師徳_一敬若_二神仙_一。為剏_二精藍_一主_レ位亡_レ
何謝_レ事返_二錫漳濱_一。僕射高隆之待_レ之特厚。一錫去留為_レ
時所_レ慕。侯景又延開_二-山鄴東大衍_一。於_レ是宏_二-闡戒宗_一。五
衆風動無_レ不_二稽首_一。凡毘尼幽旨。随_レ問決択無_レ滞。時有_下
持律僧号_二道楽_一者_上。道望与_レ師並熾。鄴中諺曰。律宗明略。
唯有_二隠楽_一。其為_レ世重如_レ此。師容貌奇異象歩虎視。性貴_二
独楽_一。不_レ薙_二-畜子弟_一。室無_二長物_一。寒燠唯一布衣。持律之精
無_二踰師者_一。竟示_二滅于鄴城大覚寺_一。住世六十有三年。安
居四十又三夏。得_二其法_一者某等一十余人。有_二著述_一行_二于
時_一。
【右頁下段】
賛曰。南嶽思禅師曰。吾一生望_レ入_二銅輪_一。以_二領_レ徒太早_一
損_レ己益_レ他。止証_二鉄輪_一耳。隠公貴_二独楽_一。不_レ薙_二-畜弟子_一蓋
有_レ以也。吾輩観_レ此可_レ不_レ愧乎。可_レ不_レ勉乎。
陳揚都光宅寺曇瑗律師伝
律師名曇瑗。金陵人。未_レ詳_二氏族_一。稟性聡敏。博極_二外典_一。
頗以_二文華_一自負。時有_二諫_レ之者_一。師即擺_二-撥前習_一。学_二出世
間法_一。得度納戒之後。習_二諸律部_一。特於_二 十誦_一研覈造_レ微。
毎_二陞座講唱_一堂盈席満。聴受無_レ厭。隋大建辛卯三年。宣
帝下_二詔国内_一。初受戒未_レ満_二 五年_一者。皆参_二律肆_一。於_二都邑
大寺_一広置_二聴場_一。仍勅_レ師総知監撿。明示_二科挙_一。当_二是時_一。
衆僧三千指。有司供_二-給衣膳_一。師遴_二-選僧中学解者二十余
人_一。鍛_二-錬学徒_一。其有_下学成将_レ還_二本邑_一者_上。師皆対問至_二于
反覆数四_一。必験_二其悟解_一始遣之。其持規峻整。具有_二儀範_一。
合国五衆靡然帰向。毘尼之学於_レ斯為_レ盛。帝大喜。擢為_二
僧正_一。主_二光宅寺_一。居無_レ何退_二-休于静室_一。而律身励行。猶
厳_二於臨_レ衆之日_一。其于_二栄名利養_一視_レ之如_レ無_レ物。慶弔斎
会。皆無_レ預_レ席。毎到_二鍾阜諸寺_一遊_二-衍于名山水間_一。有_二題_レ
【左頁上段】
樹詩_一曰。丹陽松葉少。白水黍苗多。浸淫下_二客涙_一。哀怨
動_二民歌_一。春蹊度_二短葛_一。秋浦没_二長莎_一。麋鹿自騰倚。車騎
絶_二経過_一。蕭条肆_二野望_一。惆悵将_二如何_一。洪偃法師応和称美
云。一日示_二微恙_一。集_二大衆_一誡之曰。時節已至。我欲_レ行矣。
汝等諸人無_レ管_二世浮沈_一。毘_二-翊宗教_一足矣。言畢端坐泊然
而去。享_二報齢_一 八十有二。恵寿若干。緇素聞_レ訃莫_レ不_二驚
嘆_一。帝覧_レ奏深以哀慕。勅贈以_二厚葬_一。為立_二白塔_一述_レ碑旌_二
其徳_一。師平生製作有_二 十誦疏十巻。戒本羯磨疏各両巻。
僧家書儀四巻。別集八巻_一。盛行_二于世_一。
賛曰。瑗公奉_レ勅作_二 天下之依止_一。大播_二宗風_一縄_二 五衆之不
軌_一。道徳俊偉。当時仰_レ之如_二山斗_一。而不_レ居_二栄位_一。以_二巒光
水影_一自娯。可_レ不_レ謂_レ清乎。至_二於謝世之際_一。無_下以異_中 人赴_二
家郷_一之易_上。真比丘也哉。
陳揚都光業寺智文律師伝
律師名智文。姓陶氏。丹陽人。考某。妣斉中書院韜女也。
夢梵僧授_二松枝_一曰。儞後誕_レ男。与_レ之為_二塵【麈】尾_一。覚即有_レ孕。
及_レ生明敏逸_レ群。志学之年。礼_二宝田成公_一而師事。既而躋
【左頁下段】
壇受_二満足戒_一。自以謂。戒是五乗之軌導。三宝之舟航。義
須_三先精方符_二仏意_一。乃振_レ錫訪_二弁公于奉誠。彖公于大明_一
咨訣諸部毘尼_一【一点衍ヵ】。特精_二 十誦律_一。梁大同七年。霊味瓦官諸衆
胥議奏_レ朝。延_レ師主_二光業寺_一。於_レ是四方包笠至者憧憧不_レ
絶。堂中不_レ 下_二万指_一。至_レ如_二酒家漁者_一。蒙_二師道化_一。或毀_二其
笣【笮ヵ】器_一。或焚_二其罟網_一。属_二梁末難_一。避_二 地于閩下_一。一時英衲僧
宗法準等遇_レ之甚厚。執_レ巻請益。及_三真諦三蔵翻_二経論於
晋安_一。師亦預_二其席_一。時淮淝之戦転輸不_レ継。宣帝勅_二所在
僧侶_一任_二其役_一。師深護_二正法_一。不_レ懼_二厳誅_一。上書曰。君子為_レ
国必以_二礼義_一。主上誠知_二宇文廃滅之過_一。豈宜_下以_二勝上福
田_一為_中胥下之事_上。非_二止敵人軽訾_一。亦恐国家受_レ殃。帝大感
悔。有_レ勅許焉。自_レ茲凡所_レ奏咸称_レ旨。尚書令済陽江総。数
問_レ道。毎_レ聞_二其誨言_一。莫_レ不_二心悦誠服而去_一。師偉行甚衆。
挙_レ此例知。余不_二詳載_一也。隋開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示_レ
寂。世寿九十有一。僧臘若干。門弟子奉_二全身_一葬_二寺之南
山東壟_一。与_二弁律師塔_一相望。師器宇剛_レ物。風範粛_レ 人。戒
品円浄。処断明白。生平以_四弘法匡徒_三為_二己任_一。講_二 十誦
【右頁上段】
律_一 八十五編。大小乗戒心羯磨等二十余編。所_レ著有_二律
儀疏十二巻。羯磨疏四巻。菩薩戒疏両巻_一。時人伝秘貴_レ
之如_二摩尼珠_一。伝戒僧尼三千余人。所度弟子若干人。得
法上足七人。曰_二道志_一曰_二法成_一曰_二恵■【巘】_一曰_二恵峙_一曰_二宝定_一
曰_二智昇_一曰_二恵覚_一。皆一方唱道之師也。仁寿間。道志樹_二碑
寺内_一。恵日法輪為_レ文云。
賛曰。軻氏有_レ言曰。以_レ力服_レ 人者非_二心服_一也。力不_レ贍也。
以_レ徳服_レ 人者中心悦而誠服也。文律師出_二 一嘉言_一。使_下 人
主有_レ所_二感服_一而起_上レ信。非_レ有_二自然純徳_一其孰能至_二於此_一
哉。烏乎陳微_レ師僧其民乎。観_二其軽_レ生重_レ道臨_レ危不_一レ撓。
可_レ謂行_レ所_二甚難_一矣。
隋幷州大興国寺法願律師伝
律師名法願。俗縁任氏。西河人也。天資俊敏。神智過_レ 人。
形俗行履如_レ僧。観光至_二鄴都_一。往_二-来合水寺法上大統之
門_一。相与談_レ玄。竟日乃去。法上愛_三其風標若_二出水之蓮_一。即
祝髪為_レ僧。洎乎升壇受具_一。希_二蹤於波離_一。該_二-覧律部_一。窮_二
其幽奥_一。於_二東伝四部律本_一。並製_二義疏_一。妙会_二異同_一。当_二有
【右頁下段】
斉之盛_一。律徒雲蒸。師立_二-破衆家_一。莫_下敢嬰_二其鋒_一者_上。往往
推為_二律中之虎_一。某年間。奉_レ勅為_二大荘厳石窟二刹上座_一。
皇隋受_レ命。又勅主_二幷州大興国寺_一。恩礼優至。一時栄_レ之
以_二開皇七年六月二十二日_一吉祥示_レ寂。享_二世寿_一 六十有
四。坐若干夏。門弟子建_二塔于幷城西_一。所_レ述有_二 四分疏十
巻。是非抄両巻_一。盛行_二于時_一。所度弟子某某若干人。嗣_二其
法_一者曰_二道行_一曰_二道龕等_一又若干云。
隋道行道龕二律師伝
律師名道行。史失_二其氏_一。器局淹雅。入_レ道篤実。親_二-炙法
願律師_一。飫領_二玄提_一。恢_二-張講席_一。克挙_二家声_一。毎_レ至_二講已_一。同_二
諸衲子_一繞_二願之塔_一。致_レ敬而帰。師弟子之間。可_レ謂_二恩之至
義之尽者_一也。師雖_三年高_二 八十_一。以_二荷_レ法導_一レ徒倦倦為勉
云。律師名道龕。不_レ知_二何国人_一。入_二願律師輪下_一。極_二毘尼之
幽微_一。性厳峻持身清素。解行倶全。声名昭昭。緇素之士
莫_レ弗_二貴嘉_一。
隋京兆大興善寺霊蔵律師伝
律師名霊蔵。雍州新豊王氏子。識度明敏。幼萌_二出塵之
【左頁上段】
心_一。既諧_二夙志_一。投_二穎律師席下_一。落髪受_二満足戒_一。諸凡大小
乗教。諸部毘尼。靡_レ不_二該練_一。尤精_二僧祇_一。兼善_二大智論_一。機
弁捷出。奪_レ席驚_レ群。時周初仏法極盛。毎歳選_レ 人大度_二僧
尼_一。以_三師有_二識鑑_一。勅試_二其行業_一。隋開皇四年。関輔大旱。文
帝引_レ民就_二食洛州_一。先_レ是帝与_レ師為_二布衣交_一。至_レ是勅同行。
共通_二聖化_一。既而帰_二-向師_一者甚衆。帝聞_レ之。手勅曰。弟子
是俗人天子。律師是道人天子。有_下楽_二離俗_一者_上任_二師度_一
之。師由_レ是度_レ 人至_二数万人_一。或有_二嫉者_一 上聞。帝曰。師化_レ
人為_レ善。朕禁_二 人為_一レ悪。跡雖_レ有_レ殊其理則同。何事多言也。
其尊崇至_レ若_レ此也。帝又創_二大興善寺_一。以_レ師為_二開山第一
祖_一。乃勅_二左右僕射_一。両日一参_二-問起居_一。延見_二大内_一。則与_レ師
等_レ倫。坐必同_レ榻。行必同_レ輿。由_レ是諸大臣鴻儒等無_レ不_二。
罄折傾_一レ忱。師曽以_二名僧之選_一預_二翻訳_一。高_二其舌端_一時輩
靡_レ及。六年某月日示_レ疾脱化。俗寿六十有八。未_レ詳_二法臘_一。
塔_二于南郊_一。
賛曰。古之帝王寵_二-賚方外之士_一。固不_二敢謂_一レ無_レ之。至_レ如_三
手詔為_二道人天子_一者。実不_レ易_レ得。豈_レ非_二宗門之盛事_一歟。
【左頁下段】
仏世尊曰。我為_二法王_一於_レ法自在。蔵師其殆庶幾焉。
隋蒋州奉誠寺明範成律師伝
律師諱道成。字明範。丹陽人。斉招遠将軍永嘉太守之孫
也。父姓陶氏。名僉。梁貞威将軍上虞令也。師少孺有_二絶
塵之趣_一。投_二永嘉崇玄寺式公_一。下髪為_二弟子_一。儀貌瓌美。識
量寛舒。一衆号為_二神童_一。及_レ陞_二戒品_一。専習_二毘尼部_一。尤精_二
十誦_一。恵解秀発。群輩靡_レ及。大同初。出遊_二京輦_一。時大律
都智文和尚拠_二奉誠_一徳望高峙。師至_二其室_一受_レ学。切問近
思。夙夜匪_レ懈。凡内外経史無_レ不_二通暁_一。由_レ是文槖教筌
弸_レ 中而彪_レ外。京邑諸大老咸称_二後生可_一レ畏。師毎_二陞堂説
法_一析_レ理質_レ疑。機弁峻絶。縦横自如。聴者忘_レ倦。講仮好
習_二禅観_一。兼奉_二懺摩_一無_レ替_二於六時_一。俄示_二微疾_一。麈談応接
不_レ異_二常時_一。方数日。連_二-称仏号_一。泊然而化。実開皇十九年
五月五日也。恵寿若干。世齢六十有八。停_レ龕三日。支節
輭暖。合掌分明。門人以_二是月八日_一奉_二遺骨_一塔_二於奉誠寺
之南山_一。師生平威儀端厳。蹈_レ炬循_レ彠。見者若_レ未_レ易_二親
付_一。及_レ聞_二其誨言_一。盎然若_二春温_一。故人多悦_二-従其学_一。所得
【右頁上段】
門徒若干人。抜_二其左_一者恵蔵法祥等也。師講_二 十誦律。菩
薩戒。大品。法華等_一 一百四十編。普門品一百二編。所_レ著
有_二律大本羯磨諸経疏三十六巻_一。流_二-行于時_一。高座寺恵従【嵸】
公撰_レ銘紀_レ徳焉。
隋西京延興寺通幽律師伝
律師名通幽。俗趙姓。河東蒲坂人也。夙有_二霊根_一。早入_二空
門_一。天姿穎特。風操凛然。登壇受具後。編参_二名徳_一。博習_二律
部_一。刻_レ志研究。寒燠昼夜若_レ不_レ知_レ切_レ身。遂通_二其旨趣_一。又
頗注_二意禅観_一。慧眼豁朗。自_レ是大開_二毘尼門_一。普施_二化雨_一。四
方来帰者。猶_二万水之赴_一レ壑。晩択_レ 地創_二-開延興寺_一。伐_二木
于林_一。攻_二石于山_一。徴_二瓦于陶_一。衆工雲興。罔_二敢後_一レ時。師為_レ
護_二蟲命_一。乃鑿_二 四大井_一。各備_二漉水嚢_一。凡有_二施用_一。躬自詳
観。不_二敢懈怠_一。且其立性清素。一室蕭然無_レ留_二長物_一。法服
未_二曾去_一レ体。毎_レ欲_レ開_二梵経_一必盥_二手腕_一。斉肘已後罔_レ不_二
清潔_一。恐_レ穢_二浄界_一濫不_二涕唾_一。便利洗浄誓以_二報尽_一為_レ期。
毎自嗟曰。生不_レ功_二 一片之善_一。死不_レ酬_二 一毫之累_一。虚負_二霊
神_一何斯悞也。大業乙丑元年俄示_レ感_二軽疾_一。垂_二誡門人_一
【右頁下段】
云。我去後即舁_レ屍施_二鳥獣_一。儻蒙_二少福_一冀滅_二余殃_一。言訖
端坐怡然而化。即是年正月十五日。世寿五十又七。法臘
若干。門人遵_二其命_一。林_二-葬於終南至相前峯_一。奉_二余骨_一。荼毘
建_二窣堵波_一。
賛曰。徳如_二幽師_一。而猶曰。生不_レ功_二 一片之善_一。死不_レ酬_二 一
毫之累_一。況我輩乎。嗟乎師平居作止。学者所_レ当_二取以自
勉_一者也。
隋西京大興善寺洪遵律師伝
律師名洪遵。相州時氏子也。小学之年出家。受_二業於某
師_一。声誉著聞。洎_二乎登壇成_二大比丘_一。喟然嘆曰。出家之基
址其唯在_レ戒。須_下顓_二志於其学_一。以資_中随行_上。其又可_レ後乎
乃携_二缾盋_一。遊方抵_二少林寺雲公之門_一。若_二真金之就_一レ冶焉。
専学_二律部_一。傍探_二華厳大論_一。反覆参求。其学于_レ是大進。時
鄴下暉律師盛弘_二 四分_一。衲子方雲_二-委座下_一。而其門庭厳
峻。未_レ易_二叩撃_一。師独入_レ室加_二精進之力_一。益臻_二其閫奥_一。暉
見_二其俊爽_一。即命覆講。神弁鴻亮。一衆仰_レ之若_二須弥盧_一。師
性楽_二禅観_一。禅苑所_レ在必往参焉。多_レ所_二悟入_一。既而樹_二-起
【左頁上段】
律幢_一。道声洋洋。趨_二其会_一者至_二 一万指之多_一。時為_二栄大_一
也。斉主傾_二心仏門_一。嘉_二師言行_一。命為_二断事沙門_一。五衆有_下
墜_二憲綱者_上。皆令_二師拠_レ律理_一レ之。時青斉諸衆相角不_レ息。聿
徹_二 天聴_一。乃勅_レ師令_二往而解_一。師以_レ法和喩。以_レ律科懲。其
諍遂息。内外倶得_二其歓心_一。周平_レ斉日。屏_二跡於白鹿巌中_一。
宣政元年。宣帝即位。挙_レ師住_二嵩岳_一。隋開皇七年。高祖
文帝欽_二師徳_一。延見_二大内_一。奏対称_レ旨。詔遷_二興善_一。十一年
梵僧翻_二-出経論_一。師奉_レ勅預_二其席_一。十六年復勅為_二講律衆
主_一。転_二崇敬寺_一。先_レ是関内惟尚_二僧祇_一。師旦剖_二法華_一。晩弘_二
四分_一。漸皆宗付焉。当_二是時_一。法正之道為_二極盛_一。仁寿二年
奉_レ勅送_二設利于衛州之福聚寺_一。将_二出示_一レ衆。忽放_二紅赤二
光_一。燁燁然照_二 四方_一。緇素同覩嘆_二其稀有_一。四年下_レ詔曰。
朕祇受_二肇命_一撫_二-育生民_一。遵奉_二聖教_一。重興_二善法_一。如来大慈
覆_二-護群品_一。感_二-見舎利_一。開_二-導含生_一。朕已分_二-布遠近_一。皆起_二
霊塔_一。其間諸州猶有_レ未_レ編。今更請_二大徳_一。奉_二-送舎利_一。各
往_二諸州_一。依_レ前造_レ塔。当_下与_二蒼生_一同_中斯福業_上。師奉_レ旨起_二
塔於博州_一。初至_二州西_一。有_二数十白鶴_一。旋_二于輿上_一。久之翔
【左頁下段】
逝。及_レ至_二城東隆聖寺置_レ塔之所_一。夜有_二白光数十道_一。住_二于
基上_一。豳豳熒熒至_二於宿鳥驚散_一。又天雨_二宝花_一繽紛而下。
掘_レ基五尺。獲_二粟半升_一。夜有_二神仙八十四人_一。持_レ香繞_レ塔。
良久乃隠。有_二婦人李氏者_一。患_レ目二十余年。及_二来礼拝_一忽
両目開朗。後行道之夕。又放_二赤光_一照_二寺之東_一。見_二臥仏及
坐仏説法之相_一。復見_二梵僧対_レ架読_一レ経。経有_二 一十四字_一。皆
是梵書。時人不_レ識。四月八日当_二 下_レ塔時_一。無数黒蜂銜_レ香
繞_レ塔。芬郁異_レ常非_二世間者可_一レ比。又見_三白蓮華在_二塔四
角_一。高数百丈。華葉分布。有_二 五彩蓮華_一。厠_二-填其内_一。又見_二
天人焼_レ香囲繞_一。黒白男女莫_レ不_二揚_レ声嗟嘆_一。間有_二矚_レ目
而不_レ見者_一。非_三宿業所_レ致有_二感見之差_一。乎。洎_二 下_レ塔訖_一。瑞
応皆止云。師儀容淹雅。動踏_二-循矩彠_一。陞座説法。言音
如_レ扣_レ鐘。奇衲名儒服_二其偉度_一。楽_二-与過従_一。如_二恵遠等_一尤
為_二金石交_一。以_二大業四年五月十九日_一示_二滅於大興善寺_一。
春秋七十有九。嘗著_二大純抄五巻_一。
隋河北道洪律師伝
律師名道洪。未_レ詳_二姓氏_一。誕種粋気。聡悟夙発。剃染受戒
【右頁上段】
後。律行精明。容止沈正。会道雲律師挙_二-揚毘尼_一。師亟往
参叩親炙最久。遂為_二其嗣_一。後応_二-世于相州_一。一時雲包雨
笠憧憧而来。多至_二 七百人_一。師不_二之拒_一。皆随_レ機而接_レ之。大
唱_二雲師之道_一。非_二惟律徒嚮_一レ化。至_下于称_二経論家耆徳_一者_上。
皆依_二-付輪下_一。仰_二其風徽_一。以為_二矩度_一。師之盛徳。推_二此一
端_一亦可_二概見_一。後不_レ詳_二厥終_一。嘗撰_二 四分疏若干巻_一。為_レ時
所_レ貴。得法上首弘福首律師。
賛曰。法密之道六伝至_二道雲_一。洪師為_二雲之嫡嗣_一。不_レ墜_二乃
父之風_一。大唱_二毘尼_一。致_レ令_二律徒幅湊_一。以至経論之士咸登_二
其門_一。何其盛哉。詩曰。芃芃棫樸。薪之樵之。非_二此之謂_一与。
隋法勝洪淵二律師伝
律師名法勝。未_レ詳_二氏族郷里_一。神志高卓。言行相副。博聞
宏達。名重_二 一世_一。四方雲水之所_二推重_一也。律師名洪淵。
受_二業於洪遵律師_一。領_二毘尼旨_一。既而住_二恒州_一。道化之声播_二
於遐邇_一。一時英彦若_二法砺律師_一従_二師講席_一。服膺受_二其説_一。
師旧有_二 四分疏若干巻_一。今無_レ伝。
隋西京大禅定寺覚朗律師伝
【右頁下段】
律師名覚朗。俗姓未_レ詳。河東人也。風神秀朗。気骨陵_レ 人。
落剃得戒之後。住_二大興善寺_一。洞_二-暁四分律_一。兼通_二大涅槃_一。
仁寿間。文皇帝勅_下諳_二-解法相_一堪_二宣導_一桑門_上。分_二室利羅_一
送_二諸名藍_一。樹_レ塔蔵焉。師亦応_二其選_一至_二絳州覚成寺_一。当_二
入_レ寺時_一。出_二舎利_一示_二道俗_一。忽従_二金缾_一涌出。分為_二 七分_一。其
光焞焞貫_二-燭四方_一。穿_レ基二丈。獲_二粟米一升_一。又感_二黄雀一
頭_一。迫_レ 人不_レ怖。馴_二-繞仏樓_一。経久自失。又見_下 二菩薩顕_二形
于石函上_一。前有_二 一尼_一。斂_レ手曲敬_上。加之見_二飛仙麟鳳黄雀
双樹等出現_一。将_レ蔵三日。金光益盛。乃迷_二昼夜_一。万目瞻仰。
以為_二未曽有_一。大業之末。奉_レ勅住_二大禅定寺_一。弘_二闡宗旨_一。学
者悦随如_三群流之趣_二於大川_一也。暮年終_二于本寺_一。寿未_レ詳。
隋海蔵法鏘二律師伝
律師名海蔵。識信堅正。以_二毘尼_一。為_二指帰_一。屢講_二 四分_一。令誉
隆洽。唐運置_二 十大徳_一。師実預_レ之云。律師名法鏘。初柄_二法
静法_一。久之飛_二-錫大和_一。婆_二-裟煙霞泉石間_一。而以_二観心_一為_二急
務_一。及_二終歿後_一。露_二骸山野_一。至_レ夜有_二聖灯_一。其光煜煜。道俗
往観之烏有。遠望還見。経_二両月_一光照逾明。時人伝為_二奇
【左頁上段】
事_一焉。
唐始州香林寺恵主律師伝
律師名恵主。族姓賈氏。始州永帰県人也。邁倫種性出_二於
天然_一。年甫六歳。挺然出_レ俗。礼_二斌法師_一為_二弟子_一。法師授
以_二遺教_一。即能暗記。亡_レ何辞入_二姜律師輪下_一受_レ業。於_二法
華経_一亦能成_レ誦。寺東房中有_下講_二俗律_一者_上。師試聴_レ之。通_二
其義趣_一宛如_二宿構_一。乃問_二 十関_一。人無_二能解_一。迨_二弱冠之年_一。
往_二京師甘露寺_一。受_二具足品_一。専精_二 四分_一。傍綜_二群書_一。黒白
男女罔_レ弗_二膜拝順_レ風。従而問_一レ道。一夜師夢。三日三夜天
地闇冥。衆生無_レ眼而還如_レ故。覚已通身汗下。莫_レ知_レ謂_レ
何。及_三 一百日後周毀_二経道_一。方知_レ為_二徴応_一。即晦_二跡南山_一。
澗飲蔬食処_レ之裕如也。異類禽獣無_レ機自馴。無_二敢加_一レ害。
或有_二山神_一。献_二茯苓甘松香_一。或六時行道。禽獣随_レ行。礼仏
誦経若_レ有_二聴仰之意_一。仍為_二幽顕_一授_二菩薩戒_一。後有_二獮猴_一。
群集開_レ路。師曰。汝性躁擾。作_レ此何為。曰時君異也。仏日
通也。移頃瑞龍翺翔。香気満_レ山。尋有_二神人_一。従容而謂_レ師
曰。聖君出世。時号_二開皇_一。師深怪之。即出抵_二京師_一。果隋受_二
【左頁下段】
周禅_一。仏法大弘。乃以_レ事奏聞。蒙_レ預_二出家_一。大業間。奉_レ勅
主_二本州香林寺_一。常以_レ弘_二 四分_一為_レ業。武徳之始。陵陽公
臨_二益州_一。素少_二信心_一。将_二百余駄物_一。行至_二始州_一。入_レ寺就_二仏
殿講堂僧房_一安置。無_二敢違者_一。師従_レ荘還見_二斯穢雑_一。即
入_レ房取_二錫杖三衣_一出而嘆曰。死活在_二今日_一矣。挙_レ杖向_二
驢騾_一。一時倒仆如_レ死。師両手各擎_二 一駄_一擲_二之阬中_一。県官
大驚執_レ師申_レ状。陵陽喜曰。蒙_下律師破_二我慳貪_一深為_中大
利_上。即贈以_二沈香十斤綾紬十段_一。後還_レ京日。従受_二菩薩戒_一
焉。以_二貞観三年某月日_一無_レ疾而化。俗寿八十又九。僧臘
六十有九。師平生喜_二興福_一。嘗於_二黄安梓潼武連諸県_一建_二
伽藍_一凡二十所。皆咄嗟而成。
賛曰。主師屏_二-居南山_一。霊異彰灼。或山神献_レ香。或獼猴修_レ
道。或瑞龍翺翔香気充_レ山。或神人現_レ身告_二聖天子践祚_一。
如_レ此之類復不_二 一而足_一。嗚呼此猶在_二師之道_一緒余耳。雖_レ
然不_レ有_二種_レ石而玉生_一。奚以知_二其孝_一哉。
唐京兆勝光寺智保律師伝
律師名智保。河東人。未_レ詳_二其氏族_一。弱齢剃翦。性剛潔抜_レ
【右頁上段】
俗。受戒之後専_二精律品_一。博学洽聞。旁著_二-為文辞_一。森然有_二
奇気_一。初開_二-法於勝光_一。次転_二禅定_一。臨_レ衆有_レ法。律_レ己甚厳。
日唯一食。雖_レ疾不_レ違。低_レ目仰_レ手依_レ法受之。不_下以_二甘苦_一
異_中其心_上。痛_二-惜施福_一。雖_二残水余濺_一而無_レ遺。若遇_二重病_一余_二
一両匙_一者。停貯多_レ日可_レ得_二升許_一。親看_二温煮_一。命_二浄人_一食
之。人問_二其故_一曰。僧食難_レ棄。不_レ可_二妄軽_一レ業。聴者信服。又
恐_レ傷_二種相_一。皆留_二子実_一。由_二知_レ法者少_一。疑_レ未_二詳撿_一。其知量
敬護皆若_レ此也。後還_二勝光_一。厲_レ業弥峻。時有_二忽漉_レ水者_一。
師慨_三深乖_二慈惻_一。為_レ衆自執_二漉具_一。無_レ辞_二其労_一。武徳末年
示_レ疾。招_二友人恵満_一。告_レ別訖。奄然長逝。世寿僧臘倶不_レ
可_レ考。師平素沈静不_レ宿_二俗舎_一。若有_二遠行_一則栖_二林野_一。三
衣常被。缾盋自随。不_レ執_二俗器_一。不_レ親_二音楽_一。五岳六府誓
不_二身経_一云。
賛曰。律為_レ重_二蟲命_一故結_二飲用二戒_一。登壇之戒子莫_レ不_レ
従_二-事于斯_一。然求_乙若_下首_二于万衆_一而自執_中漉水事_上者_甲鮮也。
前幽公毎_レ有_二用水_一躬自詳観。今保公自執_二漉具_一不_レ辞_二
労勩_一。其設_レ心措_レ慮実与_二諸仏_一同一慈_二-憫有情_一非_二仁之
【右頁下段】
至者_一哉。世有_二濫学大乗之夫_一。藐_二-視漉水者_一曰。是区区小
乗之為。方外達人不_レ在_レ是也。果是何言歟。知_二殺_レ大為_一レ罪
矣。而不_レ知_二殺_レ小為_一レ罪乎。拠_三含霊皆有_二仏性_一。則何小大
之云乎哉。菩薩戒経称。一切有命者不_レ得_二故殺_一。何其不_レ
思之甚也噫。
唐益州龍居寺恵成詵律師伝
律師諱智詵。恵成其字也。族出_二徐州徐氏_一。炫法師之弟
也。幼脱_二塵覊_一。節操爽抜。受具之後。翔_二-翺蜀之律肆_一。解恵
日隆。時天下大乱。師知_二事不_一レ可_レ為。鳴_レ鼓而退。隠_二於南
嶺_一。終南大白形影相弔。及_三有隋啓_二正法_一。首_二衆衲于長安_一。
於_レ是丕開_二律蔵_一。道俗蜂屯。益州総管蜀王秀尊_二師制行
之堅_一。請主_二蜀之法聚寺_一。当_二入寺時_一。王自出尽_レ礼迎接。乃
就_レ寺設_二大斎_一。師捉_レ筯将_レ食。問_二左右_一曰。此処護浄否。曰
否。師奮然而起曰。此洋銅。何得_レ噉也。於_レ是衆数千人一
時皆散。其剛毅此類也。師在_レ衆気如_二獅子王_一。見者心戦。
有_二僧道恢_一。素兇険不_レ服_レ 人。一日見_レ師。百脈已沈。四肢
不_レ挙。人問_二其故_一曰。此師仏法中王。厳正不_レ可_レ犯也。嘆
【左頁上段】
服而去。其見_レ憚亦如_レ此。晩年佚_二-老于龍居寺_一。不_レ出_二林
藪_一者四十余年。名利不_レ于_レ懐。財宝不_レ為_レ念。大忘_二 人世_一。
漢公李袞欽_二師戒徳_一。致_レ書懇請。師有_二答書_一。其略曰。辱_三
使至止幷以_二誠言_一。披閲循環一言三復。文清_二淥水_一。理破_二
秋毫_一。貧道戒行多闕。化術無_レ方。宅_二身荒谷_一 四十余載。狎_二
魚鳥_一以樵歌。習_二禅那_一思_二般若_一。以_レ此卒_レ歳。分填_二溝■【壑ヵ】_一云
云。遂辞不_レ赴。人咸高_二其品操_一。而無_レ不_二悦慕_一。武徳元年十
月一日溘然坐逝。世寿八十。僧臘若干。
賛曰。四分律云。不_レ応_二界内共_レ食宿煮_レ食食_一。若食如法治
護浄。経亦云。由_レ有_二宿捉等_一。衆僧食_二不浄食_一。後堕_二臭園
池中_一。五百万世受_二苦悩_一。成公洋銅之言。豈虚発者哉。可_レ
謂了_二-別学処_一。不_レ看_二他面_一也。至_下於甘_二清素_一以遂_二夙志_一。依_二
林藪_一以終_中 天年_上。則不_三肯後_二匡廬遠公之韻_一美矣。
律苑僧宝伝巻第三
【左頁下段】
律苑僧宝伝巻第四
湖東安養寺後学釈恵堅撰
震旦諸師
唐京兆弘福寺智首律師伝
律師名智首。嗣_二河北_一。俗縁皇甫氏。安定玄晏先生之後
也。母某氏。後絶_二首飾_一入_二道門_一。進_二具戒_一。曰_二法施比丘尼_一。
師負_レ志卓犖。辞気貞正。総角萠_二離俗之心_一。挺_レ身去_レ縛。
礼_二相州雲門寺智旻和尚_一成_二息慈_一。夙智所_レ発尤好_二毘尼_一。
凡所_二習学_一了無_二凝滞_一。敏悟之声早満_二郷邦_一。年二十又二。
升壇稟_二大戒_一。雖_レ従_二師授_一而得不未_レ知。預於_二古仏塔前_一
請祈顕証_一。竭_レ誠不_レ綴。忽蒙_二降仏摩頂_一。身心安泰。方知_二感
戒有_一レ実。自_レ此擔_レ簦請_レ業。或経或律。其志淵嚝欲_二皆呑
納_一之。該博之外。尤所_レ長者四分律也。聞_三河北道洪律師
道重_二 一時_一。乃往謁。洪一見器_レ之。師資契会。同学七百人。
実龍象蹴踏。師頭角特高。年僅而立。頻開_二律席_一。権実兼
行。其為_レ弁也縦横放肆若_レ舞_二太阿_一。莫_二之能敵_一。於_レ是声光
【右頁上段】
日顕。遠近瞻仰。若_二霊裕法師。洪遵律師_一。号為_二 一時麟鳳_一。
皆親臨_二講筵_一。莫_レ不_レ歎_二其所得_一。会隋高創_二精藍_一。延_二有学
僧_一。師欲_下広振_二律詮_一流_中暉帝壌_上。随_二本師_一入_レ関。大開_二講肆_一。
道香藹著。三輔欽_レ風。自_二律部東闡_一 六百年間。伝_二帰戒_一者
多迷_二体相_一。五部混而未_レ分。二見紛綸交雑。師尽然傷_レ心。
乃著_二 五部区分抄二十一巻_一。括_二其同異_一。定_二其廃立_一。釈然
大観。大業初主_二大禅定寺_一。法化益盛。供事転厚。師抽_二-撤
什物百有余段於相州雲門故墟_一。建_二塔廟於出家受戒二
所_一。其制度崇広厳麗。鎣以_二珠宝_一。飾以_二丹青_一。巋然為_二列
代之儀表_一。貞観元年有_二身毒三蔵_一。大齎_二梵本_一。擬_レ訳_二唐
文_一。大宗文皇帝勅_レ師預_二訳場_一。凡有_三義渉_二于律_一。皆諮_レ師
而取_レ正。八年皇帝於_二台城西真安城内_一為_二穆太后_一新建_二
弘福寺_一。素稔_二師之行_一。特勅為_二第一座_一。学者鱗萃。及_二師
之唱導_一生_二大欣慰_一。師立制厳峻。微渉_二濫非_一者即停_二講座_一。
有_二惰_レ学者_一皆召而誨諭。聞者涕泣而無_レ不_二懲革_一。毎_二晦
望説戒_一。先具_二法物_一。華香交飾。一衆合掌跪坐。兢竦終_二於
前事_一。説欲陳浄偏所_二誡期_一。毎_レ講出_レ罪濯_二諸沈累_一。故持
【右頁下段】
律之士争造_二其門_一。使_三法正真宗全美流_二于代_一者師之力
也。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示_レ疾脱化。享_レ寿六十又九。僧夏
四十有七。停_レ龕八日。容色不_レ変。緇素哀慟如_レ喪_二考妣_一。
皇帝聞不_レ勝_二嗟惜_一。令_三百司供_二-給喪具_一。門弟子奉_レ龕葬_二
於京城西郊之龍首原_一。是日諸寺僧侶競引_二素幢_一。充_二-塞街
衢_一。建_二碑于弘福_一。許敬宗為_レ文。所_レ著有_二出要律儀綱目章。
小阿弥陀経抄等若干巻_一。所度四部弟子指不_レ勝_レ計。嗣
法門徒若干人。有_二 人室上首_一住_二西明寺_一宣律師。
賛曰。荷_二-擔仏祖綱宗_一之任者。其所_レ繋蓋甚重也。非_二識
量浅浮者_一。能所_二委託_一。首師以_二英偉絶_レ 人之姿_一荷_二-擔法正
之道_一。独_二-立隋唐之間_一。猶_三万星之中望_二東南之月_一。而南山
乃其的子。所謂深山大沢実生_二龍蛇_一者非耶。
唐京兆普光寺恵璡律師伝
律師名恵璡。揚州江都人也。其父姓呉。諱某。母某氏。及_レ
娠_レ師則失_二常性_一。辛腥俗味隔_二-在唇吻之外_一。識者以為。兒
之所_レ致同_二身子_一矣。及_レ誕神志高遠非_二 人所_一レ及。年甫_二 七
歳_一。心豔_二空門_一。道見_二沙門_一。合爪作_二帰依状_一。欣然忘_レ還。父
【左頁上段】
母欣_二其信_一。遂放俾_下依_二栄法師_一脱白_上。師天性尤孝謹。執_二-
侍左右_一未_二嘗暫離_一。或於_二栄牀下_一敷_二席于地_一而伏。其至
誠皆類_レ此也。会聞_三栄講_二摂論_一。輒能覆講。纍纍如_レ貫_レ珠。
聞者解_レ頣。仁寿中被_レ詔従_レ栄入_レ内。勅住_二禅定寺_一。曁_レ全_二
戒足_一。於_二毘尼_一益加_二精進之力_一。時遵首二律師。法幢双峙。
名重_二 一時_一。師従聴_レ律各二十遍。亦磨_二-切摂論_一。円_二-融毘尼_一。
無_二微不_一レ探。有_二顕皆窮_一。大業間。群賊鼓_二-行郊野_一。所_レ至摧
殄。無_二敢拒者_一。師神色不_レ変。広開_二倉廩_一。大設_二餚饌_一。賊見
之相与開_レ顔。皆飫_二其食飲_一。云_二健道人_一而去。師梵音鏗如
如_レ出_二金石_一。雖_二由来怠惰者_一。聞_二師説戒_一側_レ耳而感動。惟
恐其声止。貞観初任_二雲華寺第一座_一。弘_二-闡宗旨_一。震_二-撼四
方_一。学侶望_レ風犇湊。曾未_二幾何_一移_二普光_一。儀制峻整。一衆
改_レ観。八年某月日示_レ疾入寂。閲世五十余。坐若干夏。
賛曰。梁智蔵服_二-事其師_一恭敬過_二於子之事_一レ父。嘗遇_二師疾
甚不_レ食多日_一。蔵亦従_レ之。待_二師進_一レ飲。蔵還進_レ飲。璡公之
於_レ師。雖_二智蔵_一蔑_二以加_一矣。其所_下-以道契_二主上_一名落_中 天下_上
不_二徒然_一矣。嗚呼有_レ若_二璡公_一。其符_下合大戒所_レ説孝_二-順父
【左頁下段】
母師僧三宝_一孝順至道之法_上者也。可_レ法也矣。
唐満徳善智真懿敬道四律師伝
満徳律師者。恵悟天開。卓爾超_レ群。最善_二講説_一。学徒悦
服。善智律師者。博学洽聞。義理精微。護_二-持正法_一不_二翅
堅城_一。真懿律師者。居_二京師西明寺_一。専秉_二道柄_一。茂名峻
業穎出_二朋儔_一。時人以_二律匠_一称之。敬道律師者。操履清約
学通_二内外_一。並不_レ測_二其終_一。
唐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師伝
律師名法砺。俗姓李氏。趙郡人。生而異質。牙歯全具。志
学之年投_二霊祐法師_一削髪。儀容環麗。学業精贍。自_二応法
受具之後_一。持戒之心若_レ護_二浮嚢_一。参_二静洪律師_一。親炙数歳。
夙夜勤学不_レ輟。於_二 四分律_一。造_二其微密_一自_レ是声光日熾。儕
輩罕_レ有_レ斉_レ肩。後訪_二淵公于恒州_一。尋往_二江南_一。又還_二鄴中_一。
遍見_二知識_一倡_二諸部綱目_一。臨漳令裴師遠尊_二師戒範_一。請陞
座説法。赴_二其会_一者。皆当代象龍。如_二慈潤恵休法師_一是也。
師慨_二律文広博而初学寄_レ心無_一レ帰。乃折_二-衷諸説_一。以疏_二-通
四分_一。以_二貞観九年十月某日_一示_二寂于故鄴日光寺_一。秋六
【右頁上段】
十有七。夏未_レ詳。講_レ律四十余遍。其見_二于著述_一者。有_二 四
分疏十巻。羯磨疏三巻。捨懺儀軽重敍等若干巻_一。所化
弟子若干人。
唐普光寺玄琬律師伝
律師名玄琬。一名恵琬。族楊氏。弘農華陰人也。童丱明
敏。邈焉異_二於常倫_一。年甫_二舞象_一。礼_二曇延法師_一為_二弟子_一。
習_二乎僧業_一。勤恪之心。同列靡_レ及。既而登_二戒法_一。有_二南詢
之志_一。俄聞_三洪遵律師開_二法于大興善寺_一。特往参謁。服勤
三載。持犯開遮之旨。軽重制聴之奥。莫_レ不_二貫穿_一。師之
志猶未_レ已。学_二涅槃於本師_一。伝_二摂論于遷公_一。至若法華大
集楞伽勝鬘地論中百等所有奥義。如_レ指_二諸掌_一。自_レ是化
制之学両無_レ所_レ愧矣。既而提_二-唱宗乗_一。有_三声絶_二-出於四方_一。
学子翕然嚮_レ之。講演之余力営_二福事_一。仁寿二年。鋳_二-迦文
丈六金像_一。先_レ是先師延公将_レ有_二此挙_一。未_レ潰_二于成_一。齎_レ志
而没。師于_レ是卒_二先志_一。当_レ事_二鑪錘_一感_下 天雨_二妙華飛颺状
如_中雲母_上。是夕天楽弥_レ空。凌_レ晨乃息。及_レ開_レ模慈容穆如
観者起_レ敬。又造_二経蔵於四所_一。荘厳尽_レ美也。師慨_下運距_二像
【右頁下段】
末_一有_レ虧_二帰禁_一。至_二於授受_一遮難滋彰_上。乃厳_二-飾道場_一。尋_二諸
懺法_一毎春於_二受戒之首_一依_二 三十五仏及千転神呪_一潔斎
行道。使_二彼毀禁之流徴_レ源返_レ浄登_レ壇納_レ法明白無_一レ疑。
可_レ謂_二護法菩薩_一也。逮_二貞観初年_一。太宗文皇帝聞_二師道化_一。
詔入_レ宮為_二妃嬪及皇太子諸王等_一授_二菩薩大戒_一。有_レ令剏_二
普光寺_一。延_レ師開山。尋下_レ勅於_二苑内徳業寺_一。為_二皇后_一写_二
大蔵経_一。又於_二延興寺_一更造_二蔵経_一。並委_レ師監護。其光栄
至_レ此。由_レ是傾嚮者益多。左僕射蕭瑀兄弟。右僕射杜如
晦。大将軍薜万徹昆季幷母氏等。一時名公貴人。或従受_レ
戒。或従問_レ道。皆屈_レ勢而師事焉。師毎_二授戒説法_一。異類鬼
神群集如_二承受相_一。自_レ非_二至功冥被_一烏能致_レ此哉。一日師
致_レ書感_二-悟皇太子_一曰。元正告_レ始。景福惟新。伏惟殿下膺_レ
時納_レ祐。罄無_レ不_レ宜。但琬夙縈_二沈痾_一不_レ獲_二奉慶_一。蒙_レ降_二逮
問_一。無_レ任_二荷戢_一。感_二-顧恩隆_一。罔_レ知_レ攸_レ厝。今略_二経中要務
四条_一。惟願留_レ意。一曰行慈。謂依_二涅槃梵行之文_一含養兼
済。二曰減殺。謂東宮常膳多_レ所_二烹宰_一。殿下以_二 一身之料_一
遍擬_二群寮_一。乃至断命所_レ由莫_レ不_三皆推_二殿下_一。請少_二殺生_一
【左頁上段】
以永_二寿命_一。三曰順気。謂不殺曰_レ仁。仁主_二肝木_一。木属_二春
生_一。殿下位処_二少陽_一。請春季禁_レ殺断_レ肉以順_二陽和_一。四曰
奉斎。謂年三斎月六斎。何者今享_二大福_一咸資_二往因_一。復能
進_レ徳弥増_レ美矣。皇太子答曰。辱_二師妙法四科_一。謹当_下緘_二之
心府_一。奉以_二周旋_一。永藉_二勝因_一。用資_中冥祐_上。余文不_レ載。其
言令之行至_レ若_レ此也。九年下_レ詔断_レ殺。十年冬杪師忽微
恙作。又致_二啓東宮_一。累以_二大法_一。又上_二遺表_一。其略曰。聖帝
明王恭_二敬三宝_一。沙門或者犯_レ法不_レ応_二与_レ民同_一レ科。乞付_二
所属_一。以_二僧律_一治之。幷上_二安養蒼生論。三徳論各一巻_一。帝
嘉納之。臘月七日集_レ衆遺誡。嘱_下-付扶_二-持法門_一之意_上。其
言哀切。聞者潜然。又云。余廕施_二諸衆生_一。余骸依_レ古焚
棄。母_下徇_二世俗_一行_中祭奠之礼_上。言尽怡然而逝。春秋七十
有五。四衆哀慟。声動_二朝野_一。帝遣_二太子臨弔_一。乃下_レ詔曰。玄
琬律師戒行貞固。学業清通。方寄_下弘_二-宣正法_一利_中-益群品_上
不幸没世。情深惻悼。賜_レ物如_レ別。斎殯所_レ須。事由_二 天府門
人遵_二遺旨_一行_二闍維法_一。帝勅_二百官会_レ葬。是日素旛満_レ路。
香木成_レ𧂐。皂素追送。城闕至_二于終南_一。凡四十里之間。車
【左頁下段】
馬不_レ容。僉云。我師斯亡。戒業誰保。収_二霊骨_一塔_二於葬所_一。
東宮洗馬蘭陵蕭鈞製_レ銘。宗正卿李伯薬述_レ碑。昭_二厥徳_一。
焉。所_レ著有_二入道方便門二巻。鏡喩論一巻。無礙縁起一
巻。十種読経儀一巻。無尽蔵儀一巻。発戒縁起二巻。法
界図一巻。十不論一巻。礼仏儀式一巻_一。親度弟子僧伽
等五百余人。僧尼従受_二具戒_一者三千余人。王公僚佐以
及_二氓隷_一受_二帰戒_一者凡二十余万。師神儀端粛。戒節孤高。
人望_二其肖像_一凛然云。
賛曰。世人知_二釈氏_一者。唯知_三説法如_レ雨如_レ雷啓_二衆生之
正信_一。而不_レ知_下其忠義耿々注_二意於家国_一者甚篤_上。若_二琬
師_一者忠君愛物之心皦如_二出日_一。与_三求那之於_二文帝_一無_二得
而軒輊_一矣。可_レ謂世出間円融無礙者。僧中之宝非_レ師而
誰。
唐道爍僧伽二律師伝
律師名道爍。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神情俊逸。機悟過_レ 人。住_二
衛州_一。以_二律学_一見_レ推_二于時_一云。律師名僧伽。姓元氏。普光
玄琬律師之嗣也。為_レ 人純至。無_レ所_二嗜好_一。久親_二-付琬公_一
【右頁上段】
輔_二-弼律道_一。志節貞正。而欣慽不_レ形_二乎色_一。毎以_二禅観_一為_レ
務。与_レ世若_レ将_二相忘_一。臨終之時。清嗽斂_レ容。誡_二諸弟子_一。溘
然而化。寿未_レ詳。
唐蒲州仁寿寺恵蕭律師伝
律師名恵蕭。俗姓劉氏。彭城人也。髫年不_レ群。嶷然聡悟。
十八爲_二書生_一善説_二詩礼_一。州郡以_二明経_一挙_レ之。師竊謂。詩
礼固佳特世法耳。欲_レ求_二出世間_一非_二釈氏_一将_二疇依_一。舎去
円_二頂相于嵩高山_一。既而進具。戒行清白。時人以_二真丹之
優波離_一称之。開皇初。出遊_二鄴城_一。経律之学莫_レ不_二研究_一。
尤其所_レ精者四分律也。聞_三泰山霊巌寺宜是有道者之所_二
棲息_一。乃往居之。亡_レ何復還_二 中嶽_一。時龍門明朗河東持律
之最也。聞_二師之道声藉甚_一。来求_レ謁。雖_二歯先_一レ師。而尽_レ礼
師事。久之告_レ帰。師亦相伴到_二龍門定林寺_一。任_レ縁寄寓。初
無_二定止_一。馬頭山有_二僧善禅師_一。聚_レ徒結_レ業。師復従而習_レ
定。未_レ幾杖_レ錫雲_二-遊諸方_一。凡中条王屋巨壡【壑ヵ】深林名勝。足
跡殆遍。河東郡丞丁栄嚮_二師徳化_一。挽_レ之尸_二仁寿寺_一。師俯
徇_二其意_一。長弘_二律蔵_一。五衆来依如_二渇驥赴_一レ泉。晩年翫_二-読華
【右頁下段】
厳_一。手不_レ釈_レ巻。請_レ師為_二方広講主_一。則謙然不_二敢当_一。且曰
吾尚未_レ善_二経意_一。安堪_レ之乎。時人以為。貞而且諒。于_二貞
観十四年_一寂。寿七十有三。臘若干。講_二涅槃_一 一十会。所
度弟子某等若干人。
唐普光寺恵満律師伝
律師名恵満。俗姓梁氏。雍州長安人。父名粲。事_二隋唐両
朝_一為_二海州等刺史_一。母某氏。倶嗜_レ善弗_レ厭。崇_レ仏尤至。師
性恬静。弧潔仁慈。出_二於天然_一。毎覩_二僧伽道具_一。必依恋不_レ
忍_レ舎。至_レ見_二世俗餚饍_一。即顰額而郤之。年才七歳。不_レ楽_二
経世_一。誓求_二薙染_一。父母察_二其志_一。令_下投_二大興善寺仙法師_一
為_中駆烏_上。戒法登満之後。習_二律於弘福智首律師_一。日夜磨
切。頓忘_二寒燠_一。亡_レ何大啓_二講筵_一。日談_二宗門奥義_一。由_レ是善
誉流衍。一時英衲靡_レ不_二従_レ之遊_一焉。貞観三年至_二鄜城魏
兵曹別墅_一。応_レ請講_二羯磨法_一。其邑一日遭_二回禄_一。比隣棟宇
相接焼燬。師所居正属_二 下風_一。勢甚急将_レ及_レ院。衆皆惶懅
無_レ可_二柰何_一。師乃索_レ水噀_レ之。倐忽火滅。遂得_レ無_レ恙。観
者咸嗟嘆。七年太宗下_レ詔剏_二精舎一区_一。選_二 天下名徳_一。欲_レ
【左頁上段】
任_二寺主_一。以_三師之学行夐出_二常倫_一。遂延為_二開山_一。未_レ幾又
奉_レ旨蒞_二弘済寺_一。高鼓_二宗風_一。六和麏至。師制行峻絶。壁
立千仭以_レ是一衆粛然。清規大振。時集仙寺有_レ尼。雅多_二
弊習_一。妄作_二老子真人等像_一。私自供養。師訶之行_二擯罰_一。乃
改_二道像_一成_二仏像_一。置_二大原寺堂中_一。又有_二証果寺尼恵尚者_一。
出_二-入宮禁_一。取_二僧寺_一為_二己有_一。師集_レ衆擯黜。尼訴_二於東宮_一。
遣_二詹事杜正倫等_一。解_二其擯事_一。師執_レ法不_レ従。衆懼_二禍及_一。
遂強解焉。師嘆息不_レ悦者累日。尼後詣_レ師謝_レ過。師終不_レ
顧。其厳類如_レ此。十六年俄染_二微疾_一。四方道俗問候者日
衆。師応答如_レ常。一日集_レ衆告_レ別。乃命_二左右_一出_二什物_一。咸
属_二 三宝_一。登座加趺而化。実是年四月二十日也。春秋五
十有四。夏臘未_レ詳。荼毘舌輪不_レ壊。更以_二油火_一焚之。其
色愈紅潤。此又其道眼円明梵行精厳之所_レ致也。門弟子
収_二舌根幷骨石_一。建_二塔于本山隅_一瘞焉。京師浄住寺恵昇
公為_レ師撰_二塔上之銘_一。師講_二 四分律_一 三十有余会。所_レ著有_二
四分疏二十巻_一。見_レ貴_二於時_一。
賛曰。満公一噀之水。而滅_二漲天之火_一。此蓋道力之所_レ致。
【左頁下段】
亦無_レ足_レ怪也。漢欒巴事_二順帝_一為_二尚書_一。一日以_レ酒向_二西
南_一之噀。帝問_二其故_一。対曰。臣本県成都有_二火患_一故。噀酒
為_レ雨以救之。駅書馳問。果然。雨皆酒気。彼神仙家区区
之術尚若_レ此。況満公心悟無際者乎。至_三於火浴舌輪不_二
焦爛_一。亦当_下以_二姚秦羅什_一併接_上也。
唐箕山恵進律師伝
律師名恵進。出_二於■【潞 「続高僧伝」より】州上党鮑氏_一。自_二童年_一駿利倍_レ常。弱
冠之年。従_二緇侶_一稍習_二戒撿_一。不_レ喜_レ混_レ世。誓欲_レ趨_レ緇。父
母弗_二之許_一。遂順_二其情_一。居_レ家清修。以_二仁孝_一見_レ知。雖_レ処_二
塵寰_一。行履不_レ異_レ僧。父母知_二志不_一レ可_レ屈乃許。年三十。若_二
痩雁之出_一レ籠。学_二仏於州治梵境寺_一。登戒之後。励_レ志習_二律
部_一。頗得_二持犯開遮之旨_一。時聞_三学者伝_二相州洪律師道望_一
即造焉。服勤数歳。遂尽_二 一家底蘊_一。既而経行。遍遊_二南北
律肆_一。無_レ山無_レ鄽莫_レ不_二挟_レ柵参叩_一。正似_二蒼梧一片雲随_レ
風而東随_レ風而西_一。凡三蔵聖教克通_二幽賾_一。有_レ僧自知_二才
智不_一レ如_レ師。心害_二其能_一。陰而嫉之。師曰 相与脱白受_二業
于同門_一。潜加_二蝿扇_一。豈法親道愛之謂乎。我聞昔無諍行者
【右頁上段】
唯在_二空生_一。聖立_二芳規_一。義非_二自結_一。余雖_二不敏_一請従_二雅喩_一。
即日往謝。擲_二-棄公名_一。褐襆而出。衆有_レ止之。師曰。吾不_レ
凝_二-滞於去留_一也。去遊_二 五台泰岳東川北部常山雁門諸名
蹤_一。以_二千里_一為_二跬歩之間_一耳。又入_二箕山_一。訪_二巣父許由之
跡_一。愛_二其林泉幽邃_一。独居_二茅屋_一。従_二-事思惟修_一。足不_レ 下_レ渓
者三十有余歳。学者有_下慕_二其風_一者_上。毎相_二-従於空間寂寞
之浜_一。貞観十九年正月初寝_レ疾。至_二 十五日_一端坐告_レ寂。享
報齢八十有六。僧臘若干。師律学甚勤。凡閲_二 四分等律_一
殆数百遍。
賛曰。進師以_二穎悟之資_一入_レ道穏実。味_二其平生_一。脱_二-略世
機_一不_二為_レ浮累所_一レ縛。譬如_二龍騰鳳躍不_一レ可_二韁鎖_一。豈若_二蝿
為_レ睡所_一レ涴哉。其坐化也洵有_レ由矣。
唐法住寺明瓉律師伝
律師名明瓉。潞州人。伝失_二其氏_一。精明之気。綽有_二盈余_一。
処_二于等夷_一。若_二鶏群之見_一レ鶴也。雖_三博渉_二律部_一。独於_二 四分_一
尤為_レ得_レ意。当居_二法住寺_一。匡_レ衆説_レ法。韓潞沁沢四州。莫_レ
不_レ従_二其化_一。嘗撰_二伝章抄若干巻_一。
【右頁下段】
唐幷州義興寺道亮律師伝
律師生_二趙氏_一。名道亮。趙州欒城人也。自_レ幼英特。深厭_二
世塵_一。志学之年。礼_二州界莎坦備禅師_一為_レ師。執侍最久。
後居_二封龍山_一。山侶三十。同事_二禅誦_一。素少_二浄人_一。師日別
春_レ米以_二 五斗_一為_レ度。六載之中曽無_二廃惰_一。又徒跣三年。
六時随_レ衆。時幷部瓉公高樹_二法幢_一。化声四揚。師径往従
之。遂進_二具足戒_一。二六時中。唯以_二坐禅_一為_レ務。既而依_二厳律
師於無量寿寺_一。専学_二 四分_一。不_レ捨_二昼夜_一。曁_三厳移_二石州_一。師
亦随侍。聴_二 地持論_一。深領_二其奥旨_一。即為_レ衆覆講。機鋒穎
利。無_二敢敵者_一。有_二儒士員秀才者_一。博究_二孔籍_一。才智過_レ 人。
因入_二師席下_一。叩_二馬鳴起信之旨_一。師以_二無礙弁_一 一一開導。
遂回心帰向。及_二唐帝開_一レ運。剏_二義興寺_一。延_レ師為_二開山之
祖_一。丕振_二化権_一。望尊_二 一時_一。貞観間還_二本国_一。省_二-観【覲ヵ】備禅師_一。
命分筵説法。声聞_二朝野_一。聴徒八百。請益日隆。後不_レ詳_レ
所_レ終。
賛曰。亮公操_二井臼_一。典_二炊■【爨ヵ】而不_レ妨_二 六時行道_一。古之宗師
為_レ法如_レ此。与_下夫服_二紈綺_一食_二精■【糳ヵ】_一。施施然以_レ処_二華屋_一為_レ
【左頁上段】
栄者_上異矣。使_三其聞_二亮公之風_一。定必愧汗津津。
唐益州福勝寺道興律師伝
律師名道興。姓劉氏。秦州人。兒時常念_二出俗_一。以_二 二親鍾
愛_一故不_レ得_レ如_レ願。毎_レ詣_二精舎_一徘徊愛慕。終日不_レ忍_レ去。年
十九。潜抵_二大光寺_一。決_レ意求_二削染_一。父母驚遽。尋之入_レ寺。
見_二志不_一レ屈乃聴之。時天下大乱。賊冦紛紜。死者山積。母
為_レ賊掠去。離_レ城六十里。師負_レ命尋逐。賊見嘆曰。此僧中
孝子也。乃捨之。師負_レ母而帰。可_レ謂_二至孝_一矣。後往_二蜀国_一。
途中遇_二 一老僧_一与_レ之偕行。老僧謂_レ師曰。吾有_二金十両_一。
可_二為負_一。至_レ蜀共分。師掉_レ頭拒_レ之曰。此危_レ身物。況如来
金口痛制其可_レ犯乎。若不_レ信者善悪応_レ験。遂捨而独行。
老僧至_二 三泉県_一。果逢_レ賊致_レ死。師既抵_二蜀川_一受_二具戒_一。時
年二十矣。恒在_二蘭若_一。行_二杜多行_一。聞_三智舜律師為_二当代講
匠_一。径入_二輪下_一。聴律輒能覆講。舜甚嘆賞。師尋遊_二京師_一。
従_二智首律師於弘福_一。晨昏咨叩。飫領_二律要_一。久之辞還_二蜀
川_一。広聴_二経論_一。不_レ費_二光陰_一。又参_二江禅師_一。学_二坐禅_一。執_レ心
定_レ志。鑚仰忘_レ疲。舜公損_レ代。師継_二其席_一。毎年応_二学者之
【左頁下段】
請_一開_二講筵_一。而其請不_レ至_二于二三十度_一弗_レ許也。且歎曰。
近世法門衰落軽慢日増。我非_二敢軽_一レ 人。為_レ重_レ法故爾。聞
者感泣。師嘗在_二 一精舎_一。就_二維那之職_一。性寛大逢_二賓客_一。則
必留不_レ厭。時官府急切不_レ許_二住客_一。諸寺無_レ停者。憑若_二泰
山_一。師忻然而容之。有_レ僧曰。官制也。何輒停之乎。師曰。官
不_レ容_レ鍼。私通_二車馬_一。豈不_レ聞_レ之。僧艴然不_レ悦曰。年少不_レ
用_二我語_一師曰。此三宝也。敬則見_レ善。嫌則感_レ悪。僧憤恚入
房。看_二袈裟_一不_レ見。受_レ食変_レ血。因自咎責。対_レ師悔謝。師後
住_二福勝寺_一。日礼_二千仏_一。未_二嘗廃惰_一。一日嬰_レ疾。室内忽聞_二
楽音_一。師曰。我所_レ願者無上之道。人天之福非_レ所_レ欲也。若
所_レ願不_レ虚。魔障自然消却。言訖楽音還滅。自_レ此疾即
愈。永徽三年。玄奘法師送_二舎利_一令_二供養_一。師乃荘_二-飾道場_一。
且発誓曰。吾一生伝法。幷日礼_二賢劫千仏_一。若契_二聖心_一。請
放_二光明_一。言纔終。金光赫爍照_二室中_一。左右皆駭嘆。以_二顕慶
四年某月日_一湛然入滅。春秋六十七。夏四十有七。師梵行
請厳人所_レ難_レ及。昼夜趺坐曽不_二偃亜_一。不_レ到_二市鄽_一。不_レ受_二
別利_一。不_レ乗_二驢馬_一。不_レ服_二非法_一。乞食之外不_レ出_二寺門_一云。
【右頁上段】
賛曰。興師直入_二乱賊中_一。負_レ命済_レ母。当_二此之際_一唯親是
視。初不_レ知_三其有_二死生之烈_一也。曩江革遭_レ乱。負_レ母逃_レ難。
賊郤欲_二将去_一。革涕泣言。有_二老母_一。賊不_レ忍_レ犯之。嗚呼興
師似_レ之其絶者也。至_下於感_二神光于室中_一廓_中魔雲于言下_上。
此豈特篤_二於親_一。而心実契_二於大道_一也。経曰。使_三我疾成_二
於無上正真之道_一者由_二孝徳_一也。其弗_レ信矣乎。或曰。摩触
捉宝者如来厳制。興公辞_レ金而不_レ捉是可_レ尚也。但如_二其
負_一レ母。無乃(ムシロ )悖_二於聖制_一乎。予曰。十誦律有諸。若母女姉妹
為_二病患及水火刀兵深阬悪獣難_一救者無_レ犯。幸無_レ疑焉。
唐蘇州通玄寺玄素旻律師伝
律師諱恵旻。字玄素。河東人。史失_二其氏_一。志操耿介。黠恵
超邁。純誠慈愛。出_レ自_二 天性_一。九歳出_レ塵。服_二-勤白業_一。能誦_二
法華_一。年甫十五。従_二法廻向寺新羅光法師_一聴_二成論_一。恵解
明発。弁論敏捷。無_二能屈者_一。法師命分座説法。聴者莫_レ不_二
驚_レ耳動_レ目揚_レ声称嘆_一。年十七。至_二海塩光興寺_一。応_レ請開_二
講法華_一。数有_二奇香満_レ空中之瑞_一。当_二是時_一 四方学徒螘聚。
甚至_レ無_二席受_一之。登具之後。依_二-随竹園寺志律師_一。精_二-通十
【右頁下段】
誦_一。傍渉_二諸部_一。未_レ幾志遷化。葬事已闋。去入_二会稽_一。礼_二石
仏於剡_一。尋遊_二 天台講肆_一。俄住_二呉之通玄寺_一。足不_レ逾_レ閫十
七春秋。日用之間服_レ麁食_レ糲。日与_二徒衆_一鋭行。時呉中逢_二
歉歳_一。道俗咸避_二 地東西_一。師守_レ死禅誦。蘇州総管聞嗣安
聞_二師徳風_一請_レ出_二-世名藍_一。師堅不_レ欲_レ行。使者再三往返。
然後応之。刺史李廉薜通王栄等。蒙_二師道化_一。崇信特厚。
師応接既倦。戢_二影于華亭谷幹山_一。行道数歳。以_二其地下
湿蚊蟲甚多_一。恐_レ致_二損傷_一。移止_二海虞山_一。喜_二其幽邃_一。晏居
殆二十余霜。学子問_レ道者連翩而来。至_二 一千指之多_一。実
山林盛事也。師又築_二庵於南澗_一。為_二養高之所_一。恒有_二両免
一彪棲_二-遅房之側_一。馴狎如_二伴侶_一。殊無_二疑怖_一。至若有_二出
神_一出現。従受_二帰戒_一。可_レ謂徳化所_レ及幽明倶被也。蘇州都
督武陽公李世嘉遣_レ使懇請。師辞而不_レ赴。貞観十九年。
刺史江王執_二弟子礼_一。乞_レ授_二戒法_一。贈以_二法衣曁名香_一。師辞
不_レ允。並譲_二諸徳_一。貞観末年八月初示_二徴恙_一。臨終前三日。
異香満_レ室。左右怪而問之。師曰。吾他日常_レ去矣。生死人
之常也。寄_レ生若_二行雲_一。無_二妄哭泣_一。各念_二無常_一。早求_二自度_一。
【左頁上段】
喪事殯葬。律有_二恒儀_一。慎勿_下乞_二空文於有位_一求_二銘誌_一張_二
飾説_一以浼_上レ吾。能依_二此訣_一。吾復何言。竟以_二是月十一日_一安
然而化。春秋七十有七。臘若干。伝法門人某等二十余人。
凡講_二経律論_一若干会。所_レ著有_二 十誦私記。僧尼行事。尼衆
羯磨。道俗菩薩戒義疏総二十一巻_一。
賛曰。古高世之僧処_二乎重山密林之中_一巻_二迹囂氛之表_一
者。治_レ内之功純務_レ外之意絶也。旻師韜光四十余霜。策_二-
励学徒于寥寞之浜_一。縉紳屢招而耳若_レ不_レ聞。可_レ謂純_レ道
而絶_レ世者也。至_二於末後不_一レ許_レ作_二碑誌_一。愈見_二韜晦潜蔵_一。
嗚呼師高尚之風足_レ激_二末法之貪競_一焉。
唐荘厳寺智興律師伝
律師名智興。宋氏洺州人也。得度受具之後。謙約成_レ務。
厲行堅明。初従_二弘福首律師_一。精_二-熟毘尼旨_一。種性天逸。誦_二
諸経数十巻行法要偈数千行_一。為_二同侶_一所_レ重。毎_レ当_二法戦
之時_一。而智刃弁鋒如_二撃電奔雷_一。無_二敢当者_一。後住_二荘厳寺_一。
就_二維那之職_一。厳冬登_レ樓撃_レ鐘。至_二皮裂肉皴掌内凝_一レ血。
無_レ所_レ辞_レ労。大業五年。同学僧三果者有_レ兄。従_二煬帝_一南
【左頁下段】
至_二江都_一。中道而亡。致_二夢其妻_一云。吾至_二彭城_一病死。由_二斎
戒不_一レ持。堕_二 地獄中_一。受_レ苦叵_レ言。頼荘厳寺僧智興鳴_レ鐘。
響振_二 地獄_一。同受_レ苦者一時解脱。今生_二楽処_一。思_レ報_二其恩_一。
可_下奉_二絹十疋_一以陳_中吾意_上。及_レ寤説之。初無_二信者_一。尋復夢
如_レ初。経_二 十余日_一凶問奄至。宛与_レ夢同。妻乃奉_レ絹。師即
散_二大衆_一。衆問。扣_レ鐘何以致_レ感。師曰。吾因_レ見_二付法蔵伝
及阿含経鍾声功徳_一。敬遵_二此轍_一。励_レ力行_レ之。又鳴_レ鐘始祝
曰。願諸賢聖同入道場乃徐発三下。及_二長扣_一又祝曰。願
諸悪趣倶時離苦。如_レ是而已。別無_レ他。豈意微誠致_レ感。衆
皆加嘆。貞観六年三月。染_レ疾預知_二終日_一。捨_二縁身資_一。召_レ
友道_レ別。遂以_二某日_一端然而化。春秋四十有五。坐若干夏。
弟子善因等若干人。奉_二全身_一葬_二於杜城窟中_一。
唐洛州天宮寺明導律師伝
律師名明導。族姓姚氏。本呉興人。因_レ官_二歙州_一。遂家_二于彼_一。
丱歳英敏。卓邁_二常倫_一。値_二父母謝_一レ世。念_二親恩難_一レ報。有_二出
世志_一。遂剔染為_レ僧。進戒之後。精_二-守毘尼_一。有_二剛直声_一。貞
観初。経行抵_二陳州_一。遇_二勅沙汰留_一レ僧。師以_二徳声久被_一遂
【右頁上段】
応_二斯挙_一。雖_レ蒙_二栄聞_一。而不_二以為_一レ意。忽自歎曰。丈夫当_下於_二
大叢林_一与_レ 人相拮抗_上。安局_二此蠡鷇【㲉ヵ】中_一邪。棄去南詢入_二爍
砺二律師輪下_一習_レ律。未_二 一寒暑_一。尽得_二諸部幽奥_一。即対_レ衆
覆講。自_レ是声聞燁然騰。一時儕輩莫_レ弗_二推挹_一。時諸寺有_二
鼠牙雀角之非_一。皆請_レ師釈_レ之。師才臨_レ席。皆自然心悦誠
服而歎_三其善達_二無諍権_一。龍朔二年奉_レ勅開_二-法於東都天宮
寺_一。麟徳初。長吏韓孝威託_二朝命_一造_二老子像於芒山_一。欲_下
令_二州郡僧尼_一礼送_上。師出_レ衆正_レ色曰。仏老二門由来天絶。
如何合雑雷同将_レ引既無_二勅令_一。不_二敢聞_一レ命。威大怒曰。是
何道人輒拒_二国命_一。乃使_三 人脱_二師袈裟_一。将_レ行_二禁劾_一。師曰。
袈裟勅度所_レ著。非_レ勅不_レ可_二妄除_一。威怒曰。道人有_下不_レ送_二
天尊_一者_上出。師即挺_レ身独立。預_レ是僧尼同時総往_二師所_一。威
怒曰。道人欲_レ反耶。師抗_レ声語_二 六曹官人_一曰。長吏総召_二
僧尼_一唱_レ反。此則長吏自反。僧尼不_レ反。須_レ告_二御史_一。威大
忙懼。降_レ階屈_レ節慙謝而止。其厳如_レ是。又因_二僧大集_一。簡試
度_レ 人。天宮餉_レ食過_レ 中乃至。僧有_二噉之者_一師謂_レ之曰。諸
大徳是仏法遺寄。天下楷模。非時之食。対_レ俗而噉。公違_二
【右頁下段】
法律_一。法滅之相。何一至_二於此_一。聞者赧然。師乃索_レ水清漱。
月余不_レ食。蓋悲_二僧道風夷節落_一也。道俗苦勤。師不_レ得_レ已
乃進。東夏英髦莫_レ不_三高_レ其風服_二其達_一。後不_レ詳_レ所_レ終焉。
賛曰。宋僧鍾対_レ客以_二日差_一レ 中而不_レ食。斉僧侯脚影小蹉
空斎而過。古人之精厳此類也。導公慨_二正法凋淪_一。越_レ月
而不_レ食。其清操峻節可_下与_二琨玉秋霜_一比_上レ質。其亦愈精
而愈厳者也。繄乎日影小差而食。尚激厲如_レ此。若_二夫夜
餐晩炊以_レ之為_レ楽者_一。導公見_レ之又当_二何如_一也。
唐洛州敬愛寺曇光律師伝
律師名曇光。出_二于張氏_一。汴州人也。自_レ幼逮_レ長。志操高潔。
毀髪納戒之後。遍参_二名宿_一。遂乃就_二学於砺爍二律師_一。精_二
律蔵_一有_レ声。砺嘆曰。吾宗之顕他日将_レ有_レ望_二於斯子_一乎。
尋従_二玉法師_一聴_二法華地論_一。洞_二-明其玄理_一。権実摂融。未_レ幾
入_二嵩岳相禅師座下_一習_二止観_一。屏_二-絶塵蒙_一。栖_二神物表_一。会東
都天宮寺虚_レ席。特勅_レ師補_レ之。於_レ是敷_二-宣大法_一。如_二河海
興_レ雲頃刻変化而洪雨滂沛四澍_一。毳客影付。咸霑_二法益_一。
堂室間可_レ観者。西明君度等也。後不_レ詳_二終所_一。
律苑僧宝伝巻第四
【左頁上段】
律苑僧宝伝巻第五
湖東安養寺後学釈恵堅撰
震旦諸師
唐終南山豊徳寺澂照大師伝
大師諱道宣。字法遍。京兆人。姓錢氏。広陵大守譲之後
也。考諱申府君。事_二陳朝_一為_二吏部尚書_一。師即其長子也。
妣姚氏。夢白月貫_レ懐。覚而有_レ身。又夢梵僧語_レ之曰。汝所_レ
孕者梁僧祐律師。祐即南斉僧護也。宣_下令_二出家_一弘_中-宣釈
教_上。師処_レ胎十二月。於_二隋開皇十六年四月八日_一誕。九歳
能_二文辞_一。博通_二書史_一。人皆畏而愛_レ之。年方舞象。厭_レ俗入_二
日厳_一。侍_二恵頵法師_一。学_二出世間法_一。恍若_下青芙蓉超_二-出淤
泥_一。亭亭植_上。凡釈門事業不_レ習而成。十六歳持_二醍醐経_一。
二旬而徹。其他経籍皆能暗誦。且通_二其義趣_一。頵見_三其天
機敏捷有_二 一日千里之勢_一。即薙髪為_二弟子_一。時師年十有
七矣。尅苦励_レ志。唯求_二聖法_一。嘗戴_二宝函_一。繞_レ塔行道。願_三
舎利降_二於函中_一。期至_二 七日_一。果感_二霊応_一。大業十一年。師
【左頁下段】
二十歳。従_二弘福智首律師_一。升壇受_二無願戒_一。業凌_二雪霜_一。
志堅_二金石_一。麻衣春冬不_レ易。長坐不_レ睡。日唯一食宴如
也。行必促_レ歩。坐不_レ倚牀。武徳年間。又依_二首律師_一習_レ
律。纔聴一過。即欲_レ修_レ禅。頵啊曰。戒浄定明。修捨有_レ時。
始聴未_レ閑。持犯焉識。汝宜_二専聴_一。吾自為_レ汝知_二-掌僧事_一。
抑令_レ聴二十遍。師昼夜研摩。察_二其微密_一。至_二于蠺絲牛
毛_一。不_三唯精_二于律_一。凡法華涅槃楞加勝鬘智度等諸典。皆
能融_二-会甚深微妙之旨_一。藹然有_二青藍冷氷之誉_一。其同袍
無_レ不_二推服_一。師戢_二迹於終南倣掌谷_一。所居乏_二美飲_一。有_二神
人_一。指_二其地_一曰。宜_二就_レ此鑿_一レ井。穴_レ 地尺余。霊泉溢出。甘
冽勝_レ常。師因営_二梵刹_一。即以_二白泉_一名之。晏_二-坐其間_一。鞠_レ明
究_レ曛。唯以_二禅観_一為_レ務。猛獣馴伏如_二家畜_一。師於_二安居日_一
嘗発_レ誠祷。若坐夏有_レ功。願垂_二異相_一。後果有_三芝艸産_二於
庭_一。俄遷_二京兆崇義寺_一。未_レ幾転_二南山豊徳寺_一。常感_二 天人
送_レ膳侍衛_一。或献_二異花一匳_一。形如_二棗華_一。大似_二楡莢_一。香気
馝馟。数歳不_レ変。或供_二奇果_一。其味甘其色潔。実非_二 人間
所有_一。一日天人告_レ師曰。清宮郷乃故浄業寺地也。宜_下於_二
【右頁上段】
此処_一樹_中-起法幢_上。師可_二其請_一。又築闢而徙焉。貞観四年
限_二 九十日期_一行_二般舟定_一。時有_二群龍_一。若男若女。易_レ形為_レ
人。礼謁聴_レ法。沙弥起_二染心_一顧_二-盻其女_一。龍嚇然大怒。将_レ
攫_二-搏之_一。念_二師教誡_一。頓息_二悪心_一。摂_レ毒吐_レ井。白_レ師勿_レ飲_二
其水_一。師乃令_二封閉_一云。門人嘗欲_レ挙_二隠事_一。師先_レ是潜通。
以_レ定観_レ機。随_レ宜授_レ法。豈非_二済世医王応_レ病而与_レ薬者_一
乎。又在_二雲際寺_一修_二般舟三昧_一。人賭_三 天童給_二-侍左右_一。師
修_二是三昧_一前後総二十会。十九年与_二玄奘法師_一同翻_二経
弘福_一。筆受潤文推_レ師為_二衆首_一。梵僧嘆曰。東土菩薩也。永
徽中居_二紵麻蘭若_一。為_レ法忘_レ躯。浸成_二世疾_一。多門天王授以_二
餌薬修合之方_一。今天王補心丹是也。其薬神験有_二還童続
命之功_一。有_二処士孫思邈_一。卜_二-居于終南_一。与_レ師為_二方外交_一。時
過談_レ玄。天下両高之。顕慶元年。高宗帝剏_二西明寺_一。詔_レ師
為_二第一座_一。師辞不_レ起帝。遣_二鴻臚卿劉審_一堅請。師不_レ得_レ
已勉強応之。大唱_二法密之道_一。遠近奔波。故名声雷然覃_二
五天間_一。無畏三蔵到_二東夏_一。首詣_二禁闕_一。帝問曰。不_レ遠_二万
里_一而来。得_レ無_レ労乎。欲_下於_二何方_一休息_上。三蔵奏曰。某在_二身
【右頁下段】
毒_一時。聞_二西明寺宣律師秉持第一_一。願往依止焉。帝勅允_レ
之。師之為_レ 人所_二企慕_一者従可_レ知矣。師一夕行道。臨_レ砌
足趺。忽有_二少年介冑_一扶_レ之。師顧曰。汝為_レ誰耶。曰某是
南天王座下捷疾使也。師曰。左右何人耶。曰我毘沙門
天王之子那吒也。以_二師戒徳高妙_一稟_二父王之命_一常来衛
護耳。師曰。貧道無_三徳以労_二太子_一。太子威神自在。西竺有_下
可_レ作_二仏事_一者_上。願為致_レ之。曰弟子有_二仏牙_一。長三寸。闊一
寸。珍襲已久。而頭目尚可_レ献。況其余者乎。遂授_レ師。師乃
宝護供養。昼蔵_二 地穴_一。夜捧行道。人莫_二得知_一。惟弟子文綱
密見_二其蹤_一欲_レ揚_レ之。師戒之曰。世人信根浅薄。若伝_レ之
必謂_二吾妖_一子慎勿_二外洩_一。龍朔年間講_二楞伽於浄業寺_一。龍
化為_レ 人。数来潜聴。一日入_レ房暫睡。沙弥窺_レ之見_二赤龍
甚長大_一。怖而白_レ師。師戒勿_レ説_レ 人。乾封二年就_二浄業寺_一
建_二戒壇_一。躬自負_レ土。準_レ律築_レ之。落成之初。長眉羅漢曁
賓頭盧尊者臨降。礼_レ壇嘆曰。自_二仏滅後_一像法住世興_二-発
毘尼_一者唯師一人也。相与談_レ律。竟_レ日乃去。当_二是時_一。海衆
川臻。歓声雷震。有_レ似_二生仏応世_一。天下碩徳。咸来重増_二戒
【左頁上段】
品_一。一日有_二 天人_一。至_二師房門_一躡足出_レ声。師問何処檀越
曰。弟子姓張名瓊。即南天王第十五子。王有_二 九十一子_一。
並英武神略。各禦_二邦都_一。匡_二-持正教_一。師曰。善来相見。盍_レ
入_二門内_一。曰。不_レ得_二師教_一不_二設輒入_一。師曰。汝入就_レ座。入
已敬礼而坐。師曰。汝受_二仏嘱_一護_二-持三宝_一。爰来謁_レ吾。曷
不_レ現_レ形。曰。弟子報身与_二余人_一別。若現必驚_二-動衆心_一。唯
与_レ師談論足焉。現_レ身為。又曰。師今歳報齢将_レ尽矣。当_レ
生_二率陀内院_一。乃献香一裏曰。此是天上棘林真産。帝釈
所焚者也。師曰。同来者誰。曰。是弟子第三兄。名璵。総
恵超越信_二-重釈宗_一。自撰_二祇園図経百有余巻_一。師乃付_レ口
抄得_二 上下両巻_一。天人又告曰。抄文軽重儀中升誤。皆訳之
過非_二師之咎_一。請師改正。故今所_レ行著述。多是重修本也。
又有_二 天人姓韋名琨_一。即韋将軍也。而南天王八大将之一
也。四天大王各有_二 三十二将_一。韋魁_二其首_一。居恒翊_二-衛於師_一。
師律中制度軌儀処量重軽疇昔有_レ疑而未_レ徹者従而咨
決。因述_二此土霊蹤曁西方聖跡_一。無慮三千八百余条。釐
為_二 十巻_一。目曰_二感通記_一。又嘗製_二法華経序_一。時韋天以_下法華
【左頁下段】
尊上未_レ易_二冠言_一。乃稟_二報十方諸仏_一。諸仏皆印可序始伝。
今弘伝序是也。一日師顧_二門人_一謂曰。吾将_レ逝矣。可_レ葬_二吾
于壇谷石室中_一。斯須旌幢宝蓋雲布星陳。妓楽香華充_二-牣
空中_一。天人聖衆従_二覩史天_一来。同音請_レ師。師端坐合掌。
斂_レ容而寂。見者嘆_二其希有_一。実乾封丁卯十月初三日也。
世寿七十又二。僧臘五十有二。闍維之夕得_二設利羅於灰
燼中_一。門人遵_二遺命_一塔_二於壇谷石室_一。其後樹_二塔三所_一。帝親
聞_二其鶴林遺事_一。嘉歎不_レ已。乃詔_二 天下寺院_一。図_二師肖像_一
而供養焉。師従_二登壇_一距_二泥日_一。其間四方参律莫_レ知_二其
数_一。所度弟子大慈等一千余人。得_二其法_一分_二-居列刹_一者。崇
聖文綱等若干人。其天人付授仏牙。密令_三文綱掌護持_二-去
崇聖寺東塔_一。其見_二于著述_一者有_二行事抄十二巻。随機羯
磨含注戒本。拾毘尼義抄各三巻。羯磨疏。戒本疏各八巻。
刪定僧戒本。刪定尼戒本各一巻。比丘尼抄六巻。妙法蓮
華経義苑三十巻。章服儀。感通伝。教誡律儀。戒壇図経。
釈門帰敬儀。処量軽重儀。六時礼仏懺悔儀各一巻。浄心
誡観。祇洹図経。釈迦氏譜各二巻。広弘明集。続高僧伝各
【右頁上段】
三十巻。大唐内典録。付嘱儀感通記。後集高僧伝各十
巻。仏道論衡四巻。諸経要集二十巻。南山文集十巻_一。其
余抄註伝録儀集図記等。詳見_二于撰集録_一。其事抄及戒疏
業疏諸書者。用_二法華開顕涅槃扶談之意_一。決_二-了毘尼_一。同
帰_二実道_一。点_二-顕境縁及受随行_一。皆即一心無_レ非_二唯識唯心
教行_一。円頓宗旨。由_レ此大顕焉。天宝初。霊昌大守李邕
述_レ碑紀_レ徳。大暦間。代宗帝勅毎年大内出_二香一合_一。送_二西
明寺_一。焚_二之師影堂_一。祝_二国家昌平_一。長慶間。穆宗帝追_二-慕
師徳_一。賜_二御製賛_一曰。代有_二覚人_一。為_二如来使_一。龍鬼帰降。天
人奉侍。声飛_二 五天_一。辞驚_二万里_一。金烏西墜。仏日東挙。稽
首帰依。肇律宗王。大和初。翰林学士韋処厚。亦樹_二塔於
西廊_一。会昌初。工部郎中厳原本為_レ師撰_二塔上之銘_一。咸通
十年。懿宗帝賜_二号澂照大師_一。塔曰_二浄光_一。宋崇寧二年。徽
宗帝加_二諡法恵大師_一。為_二累朝王侯_一之所_レ貴為_レ若_レ此也。大
中祥符中。梵僧覚称至_二京師_一。謂_二 丁晋公_一曰。欲_レ瞻_二-礼宣
律師塔_一。公曰。此土聖賢甚多。何独及_レ此。曰。律師名重_二
五天_一。非_三其光明俊偉照_二-映古今_一疇克爾邪。師生平事実
【右頁下段】
班班載_二於方册_一。匪_レ可_二此罄_一。特紀_二其大概_一云。
賛曰。覚皇之垂_レ化也。意為_二 一事_一而已。苟為_二 人天有漏福
報_一。則与_二輪梵凡王_一何異哉。是以一代名教至_二於三帰微
善_一。無_レ非_レ為_レ令_三衆生趣_二 一仏乗_一。況具足律儀乎。法正之
宗。自_二曇柯羅提唱之後_一。伝習碩師遞代不_レ乏。然群部乖
競莫_二能一貫_一。而行事謀猷亦未_二光大_一矣。惟我澂照大師。
天縦神悟克究_二仏本懐_一。準_二法華涅槃開扶妙旨_一。直顕_二戒
律即是円乗_一。欲_レ使_下懐道者開_二図解_一立_二円行_一。登_二円位_一証_中
円果_上。其功浩浩乎不_レ可_二思議_一。上下千載嶄然傑出。如_下高
嶽峙_二平原_一躍_レ空而出_上。故賓頭盧尊者有_下自_二仏滅後像法
住世興_二-発毘尼_一者唯師一人之嘆_上。不_二其然_一乎。若_下諸天現_レ
身而談_レ律。群龍易_レ形而聴_レ法。以至_中乎天廚献_レ供。天童侍
衛_上。此又至徳所_レ致可_レ信明矣。嗚呼罄_二徂徠之松_一以為_レ煤。
断_二淇園之竹_一以為_レ管。安能賛_二-頌其万一_一哉。
唐京兆西明寺玄惲世律師伝
律師諱道世。玄惲其字也。生_二於韓氏_一。厥先伊闕人。祖代
因_レ官為_二京兆人_一焉。師風貌清奇。聡敏異_レ常。屢欲_二出家_一。
【左頁上段】
父母鍾愛不_レ許。久而遂_レ心。入_二青龍寺_一落髪。時年十有
二矣。隋大業十一年。与_二宣律師_一同従_二弘福首和尚_一。受_二
具足戒_一。護持奉信如_レ擎_二油盋_一。三蔵無_レ所_レ不_レ闚。而毘尼
一宗至_レ微臻_レ極。由_レ是名誉日茂。顕慶中。大帝以_二玄奘
師所翻経論_一入_レ内。勅_二慈恩寺大徳_一。更代行道不_レ替_二於
時_一。師亦預_二其選_一。帝又為_二皇太子_一造_二西明寺_一。召_レ師涖焉。
師毎与_二宣律師_一均闡_二化風_一。旹彦莫_レ不_レ挹_二其風猷_一。弘道元
年入寂。寿未_レ詳。師嘗慨_二教蔵淵博学者難_一レ観。遂搴_二文囿
之菁華_一。嗅_二大義之薝蔔_一。以_レ彙立_レ編。題曰_二奉苑珠林_一。総
一百巻。凡十年而畢_レ功。帝勅入_二大蔵_一。班行_二 天下_一。学者
便_レ之。又著_二善悪業報論二十巻。金剛般若集註三巻。大
乗観一巻。大小乗禅門観十巻。敬福論三巻。四分律討
要。四分律尼抄各五巻。受戒儀式四巻。礼仏儀式二巻_一。
皆流_二-行于時_一。
唐京兆恒済寺道成律師伝
律師道成者。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少而穎発。卓識過_レ 人。得
度進具之後。居_二 天邑_一。丕演_二律乗_一。名徳既著。四衆帰敬。
【左頁下段】
顕慶中敷_二-揚四分律_一。一時龍象咸来親_二-炙輪下_一。若_二文綱。
懐素_一則其人也。垂拱年間。日照三蔵翻_二経於広福_一。天后
詔_二有道沙門十員_一。助_二其法化_一。師与_二明恂。嘉尚諸公_一。同
登_二証義之任_一。由_レ是声名増重_二緇林_一。後無_レ稽_二厥終_一。伝法門
人孔多伝。
唐京兆崇福寺満意律師伝
律師名満意。不_レ委_二氏族何許人_一也。風神峭抜。識量寛和。
納戒之後。専_二-精律学_一。旁通_二経論_一。時鄴都法砺律師作_レ疏
弘_二曇無徳律_一。徳望峭高。師径往投_レ之。摳_レ衣請_レ教。朝夕
匪_レ懈。遂得_二其法_一。講導三十年。受_二其業_一者。指不_レ勝_レ屈。
伝法上首則聞慧。法蔵。遠智。思慧。全修。恵栄。大亮。照
隠。定賓等一十六人。皆緇林之翹楚也。
唐周律師伝
周律師者。未詳_二姓字生縁_一。澂照大師嫡子也。遊_二-刃律教_一。
義解超越。後拠_二大刹_一。闡_二-揚宗旨_一。広化_二 四方_一。一時之豪
賢莫_レ不_二欽仰_一。嗣法門人甚多。曰_二道恒_一曰_二志明_一曰_二智蟾_一
曰_二法儼_一曰_二法興_一曰_二志相_一曰_二清法_一曰_二惟倩_一曰_二義威_一曰_二
【右頁上段】
大覚_一等。皆能表表模_二-範一世_一云。
賛曰。南山諸子無_レ非_二龍象_一。而観国師指_二周師_一為_二的嗣_一。
豈其行解絶_二-出乎等夷_一者歟。奈年世遼邈。莫_レ考_二其詳細
行業_一。雖_レ然其子若孫。蟄蟄各闡_二化機_一。則周師之盛徳従
可_レ識矣。
唐京兆光明寺智仁律師伝
律師智仁者。新羅人也。観_二-光支那_一。入_二澂照大師輪下_一。
習_二-学律部_一。暁然明解。拠_二光明寺_一盛揚_二毘尼_一。道声高妙。
為_レ時所_レ重。乾封二年。大師立_二戒壇於浄業寺_一。遠邇碩徳。
興_レ心而赴。師亦預_二其会_一。後不_レ知_レ所_レ終。所_レ著有_二事抄記
四千余巻_一。後覚先律師撮_二其要_一釐為_二 十巻_一云。
唐西明寺大慈律師伝
律師名大慈。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亦不_レ詳_二其氏族_一。澂照大
師之門人也。稟性聡敏。義解恒邁_レ伍。恒啓_二法席_一。毘_二-賛
宗乗_一。新_二-付坐下_一者。皆一時鳳凰。如_二崇聖寺霊咢等_一也。
師嘗撰_二事抄記如干巻_一。自_二李唐_一至_二趙宋_一。有_下解_二事抄_一者
凡六十家_上。師其始也。
【右頁下段】
賛曰。事抄一出。而歴代貴_レ之不_三翅若_二木難珊瑚_一。故解者
多至_二 六十家_一。而慈師為_二之首_一。其於_レ毘_二-賛祖教厥功茂矣。
或曰。光明仁師亦作_二抄記_一。而今以_二大慈_一為_レ始何也。予
曰。按_二旧記_一。仁師不_レ在_二 六十家之数_一。而大慈居_二其首_一。今
故遵_レ之。曰。旧記何特逸_二仁師_一乎。曰。不_二特仁師_一。如_二雲門
澈公_一著_二引源記_一亦逸_レ之。是知所_レ列止_二 六十人_一。此姑就_二
其所_一レ知而記_レ之也。
唐京兆崇聖寺文綱律師伝
律師名文綱。俗縁孔氏。会稽人也。父頂生。以_レ儒為_レ業。旁
通_二釈教_一。母某氏。方_レ娠_レ師則郤_二雑食_一。有_二婆羅門僧持_レ盋
乞食_一。謂_二其母_一曰。懐中兒向後当_レ紹_二-隆三宝_一。自_レ爾毎有_二異
香仙楽之瑞_一。誕日白鶴翔集若_二臨視_一焉。方_レ在_二襁褓中_一。卓
午之後不_レ受_二乳哺_一。猶_二堅持斎者_一。童齔志慕_二仏乗_一。十二薙
染。冠年円具。為_レ 人剛簡。片言不_二妄発_一。以_レ荷_レ法為_レ志。精
苦自励。麻衣艸薦藿食蔾羹晏如也。初侍_二澂照大師_一。朝参
暮請。日益_二見聞_一。後親_二-付道成律師_一。登_二其堂奥_一。二十有五。
以_二講律_一振_二名声_一。四方請益者雲臨海涌。法正之道藉_レ是
【左頁上段】
以大盛。師毎多_二神異_一。識者以為得_二神通_一。永隆初。義浄三
蔵翻_二-訳于京師_一。師預_二証義_一焉。長安四年奉_レ勅往_二岐州無
憂王寺_一。迎_二真身舎利_一。景龍二年。中宗孝和帝延入_二内道
場_一行道。送_二舎利_一往_二無憂王寺_一蔵_レ塔。是年師於_二乾陵宮_一
為_二内尼_一授_レ戒。又坐_二-夏宮中_一。為_二 二聖内尼_一講_二 四分律_一 一
過。帝益喜尚。賜以_二什物綵帛三十匹_一。師奏_二道場霊感之
事_一。帝奇_レ之。錫_二寺頟_一曰_二霊感_一。先天年中。睿宗皇帝延_レ師
入_二別殿_一。為_二菩薩戒師_一。至_二於妃主公卿大夫_一。無_レ不_二頂礼
敬信_一。帝出_二絹三千余匹_一以賜。師所_レ得信施。悉帰_二之常
住_一。以充_二修造_一。以_レ故殿閣門廡講堂経樓。雄麗華煥如_二 天
成地涌_一。他若_二厨庫及寮宇_一。一一皆完。以_二開元十五年八
月十五日_一怡然化去。報寿九十有二。夏臘七十又二。緇素
聞_レ訃無_レ不_二悼惜_一。及_二 九月四日_一塔_二於寺側_一。会_レ葬者数万
人。香華幢蓋喧然填_レ路。律林中皆相哀慕曰。法宇棟梁折
矣。師之道浹_二-洽於人_一者蓋可_レ知矣。師嘗出_二指端血_一書_レ経
凡六百巻。修_二伽藍_一 二十余所。受具弟子数千人。抜_二其左_一
者。淮南道岸。蜀川神積。岐隴慧顗。京兆神恵等五十余
【左頁下段】
人。滑台大守李邕述_レ碑旌_レ徳焉。
賛曰。迦陵在_レ㲉則声圧_二衆鳥_一。狻猊出_レ胎則威懾_二百獣_一。物
固有_二 天縦_一者。今観_二綱師_一在_二襁褓中_一即知_二奉斎_一。非_二 天賦
之独隆_一。蓋宿習之不_レ忘也。終修心練行弘法度生。以至_下
徳貫_二王庭_一名振_中 天下_上。果不_レ爽_二昔日神僧之言_一。異哉。
唐義朗律師伝
律師名義朗。益州成都人也。熟采_二律典_一。兼解_二瑜伽_一。某年
間思_下至_二身毒_一求_中大法_上。与_二智岸。義玄二人_一同至_二烏雷_一。付_二
商舶_一越_二舸扶南_一届_二郎迦国_一。其国王待以_二 上賓之礼_一。未_レ幾
岸遇_レ病而逝。師与_レ玄向_二師子洲_一。披_二-尋経典_一。頂_二-礼仏牙_一。
尋杖_二錫西土_一。莫_レ測_二其終_一焉。
唐会寧律師伝
会寧律師。益州成都人也。自_レ幼俊朗。爽_二-異常倫_一。落䰂預_二
三宝数_一。敬_二勝理_一若_二髻珠_一。棄_二栄華_一如_二脱履_一。陶_二-練衆経_一。而
独_二-歩於律典_一。行履尤清。意存_二弘益_一。鱗徳年中欲_下往_二 天竺_一
求_上レ法。泛_レ舶西遊。路経_二訶陵洲_一。停三寒暑。共_二若那跋陀
羅_一。於_二阿笈摩経内_一訳_二-出如来涅槃焚身之事_一。斯与_二大乗
【右頁上段】
涅槃_一頗不_二相渉_一。訳畢令_下弟子運期奉_二齎経_一還_中-至交州_上。師
遊_二西域_一。義鳳初期奉_レ表進_レ経入_レ京。自_レ是流_二-布東夏_一云。
唐曇光律師伝
律師名曇光。荊州江陵人也。落髪之後適_二京師_一。投_二誠律
師_一為_二室灑_一。戒行清謹。学兼_二内外_一。善_二談論_一多_二文采_一。慕_二竺
乾仏法_一。航_レ海南遊。至_二訶利雞羅国_一。後不_レ知_レ所_レ終。
唐玄逵律師伝
玄逵律師者。潤州江寧人也。童子離_レ塵。慧性邁倫。及_二進
具後_一。博究_二経律_一。洞_二-明宗要_一。常以_二禅寂_一為_レ務。旁翫_二文什_一。
艸隷尤精。又篤_二于杜多之行_一。常坐行不臥。行_レ乞自資。精
苦律身。始終一節。道俗悦慕願_レ見。想_二-望風采_一。師求_レ法
懇惻。忘_レ身徇_レ道。志_三-欲躬覩_二聖跡_一。杖_レ錫西邁。及_レ至_二広州_一。
染_レ疲而化。
唐智弘律師伝
律師名智弘。洛陽人。王玄策之姪也。年纔弱歳。志求_二玄
微_一。遂往_二少林山_一。飡_レ松服_レ餌。灑_二-然於塵𡏖之表_一。楽_レ誦_二経
典_一。頗工_二文筆_一。既而薙染。従_二瑳禅師_一習禅定_一。曾未_二幾何_一。
【右頁下段】
依_二忍禅師于蘄州_一。所詣益奥。又礼_二寂禅師_一為_二依止_一。毎徜_二-
徉煙霞山水間_一。幾不_レ知_レ有_二 人間世_一也。某年間欲_レ観_二-礼西
天_一。乃与_二無行禅師_一結_レ伴汎_レ海。到_二室利仏逝国_一。其国王敬
重隆厚。師住_二大覚寺_一。二閲_二寒暑_一。専学_二毘尼_一。旁及_二声論。
対法。倶舎。因明_一。又在_二那爛陀寺_一。熟_二-覧大乗_一。去遊_二王城_一。
鷲嶺。僊苑。鹿林。祇樹霊区_一。足跡殆遍。師律_レ己甚厳。常坐
不臥。少欲知足。無_レ貪_二世栄_一。奉_レ 上謙_レ 下。久而弥敬。不_レ知_二
其終所_一矣。
賛曰。如上五師。西邁求法。航_レ海梯_レ山。冒_二風霜於千郡_一。
挑_レ包頂_レ笠。蹈_二雲水於万山_一。其志可_レ謂堅且確。真無_レ愧_二
法顕。法勇諸大老_一矣。嗚呼古之宗師。為_レ法忘_レ躯往往類_レ
此。今乍入_二緇門_一。安_二-坐一室_一。不_レ知_二古人求法之難如_一レ是。
喩似_二富家兒不_一レ諳_二民間疾苦_一。悠悠揚揚唐_二-喪一生_一。豈不_二
大可_一レ歎哉。
唐西大原寺懐素律師伝
律師名懐素。姓范氏。其先南陽人也。父強左武衛長史。母
李氏。夢_二雲雷震駭_一而孕。生時有_二神光満_レ室之異_一。占者曰
【左頁上段】
此兒貴極。当_レ為_二王者之師伝_一也。幼齢聡黠。器度寛然。耳
聞口誦。宛若_二成人_一。甫_二 十歳_一。堅欲_レ入_レ道。父母察_二其志_一俾_レ
依_二 三蔵奘法師_一。師研_二-習経論_一。無_レ釈_二寸陰_一。升壇進具之後。
顓_二志毘尼_一。編聚開遮之法無_レ不_二洞徹_一。某年間従_二澂照大
師_一増_二-受具戒_一。上元丙子三年奉_レ詔住_二西大原寺_一。遠近毳
侶帰_レ之如_レ雲。一日師喟然歎曰。古人義章未_レ能_レ尽_レ善。
乃発_二-起勇心_一。述_二 四分律記_一。弾_二-糾旧疏_一。一家別立。謂_二之
新章_一。師持律峻厳。言行倶到。日誦_二金剛経_一 三十巻。未_二曽
廃惰_一。一旦嬰_二微疾_一。告_二門人_一曰。吾律行多缺。一報将_レ終。
言訖奄然而化。時空中有_二 天楽瀏亮_一。俗齢七十四。僧臘五
十有三。門人葬_二其全身于某所_一。是日有_二鴻鶴_一繞_レ塔悲鳴。
至_レ暮乃散。所度弟子秀章法頂等若干人。師講_二 四分律_一
五十余遍。其見_二于著述_一者。有_二 四分律疏十巻。四分僧尼
羯磨文。四分僧尼戒本各二巻。遺教経疏抄五巻。新疏拾
遺抄二十巻。倶舎論疏十五巻_一。其余書_レ経画_レ像不_レ可_二勝
数_一。大暦中相国元公載奏建_二戒壇於成都宝園寺_一。以伝_二新
疏_一。後元公命_二如浄公_一為_レ師作_レ伝。韋南康皋作_二霊壇_一伝_二-
【左頁下段】
授毘尼_一。新疏記有_二承襲者_一。刊_二名于石_一云。
唐龍興寺恒景律師伝
律師名恒景。姓文氏。当陽人也。貞観二十二年被_レ勅得
度。三蔵聖教一聞能誦。初就_二文綱律師_一隷_二業毘尼_一。後入_二
玉泉_一。稟_二止観於章安尊者_一。常誦_二法華_一。蒙_下普賢示_レ身証
明。天童奉_中-持左右_上。択_二 地于寺南十里所_一。別建_二精藍一区_一。
名曰_二龍興_一。就_レ此宴坐。演_二-暢真乗_一。従_二其化_一者如_二渇之受_一レ
漿。某年中。従_二澂照大師_一増_二-受具戒_一。証聖元年奉_レ勅同_二実
叉難陀等_一訳_二華厳_一。自_二則天_一至_二 中宗_一。凡三詔入_レ宮供養。
為_二受戒師_一。景龍三年奏乞_レ還_レ山。勅設_二斎林光宮_一。帝親賦_レ
詩餞_レ之。中書令李嶠等応和。師捧_レ詩長揖。振_レ錫而行。天
下咸以為_レ栄。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示寂。春秋七十又
九。坐若干夏。諸門徒奉_レ全躯_一塔_二于寺之西原_一。伝法上首
鑑真等若干人。師講_レ律百遍。所_レ著有_二事抄記若干巻_一。摂
正法論七巻。仏性論。順了義論各二巻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
也。
賛曰。景師伝_二毘尼於南山_一。稟_二止観于玉泉_一。故徳業所_レ就
【右頁上段】
光明俊偉若_レ此。豈無_レ自而然哉。至_下於誦_二法華_一之時輒普
賢菩薩現_レ身証明_上。師之所証固不_レ可_二以_レ凡情測_一也。噫
可_レ尚也已。
唐曇勝律師伝
荊州有_二律師_一。曰_二曇勝_一。澂照大師之門人也。得度納戒之
後学_二毘尼部_一。深入_二其微_一。輩流首伏。声彩悠颺。如_二曇一律
師_一。従_レ師習_二行事抄_一。師嘗撰_二当陽記若干巻_一解_二事抄_一。乃六
十家之一也。
唐融済律師伝
律師融済者。不_レ詳_二何郷人_一。澂照大師之門人也。資性秀
英有_二邁倫之智_一。円顱受戒之後。研_二-機鋒於義学_一。深究_二毘
尼之奥_一。徳風浩蕩聳_二-動四方_一。受_二其学_一者皆一時賢衲。而
嶄然絶出者二人。其一法華玄儼道鳴_二華国_一。其一龍興鑑
真化徹_二日邦_一。師嘗述_二記若干巻_一釈_二事抄_一。乃六十家之一
也。
唐道深律師伝
泉州律師道深者。不_レ知_二其氏族_一。依_二澂照大師_一薫_二知見之
【右頁下段】
香_一。隷_二-習毘尼_一深得_二義趣_一。著_二事抄記若干巻_一。為_レ時所_レ貴。
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唐崇福律師伝
湖州崇福律師。不_レ詳_二其姓字_一。澂照大師之門人也。為_レ 人
穎悟。与_レ群不_レ同。比_二削染受具_一博究_二宗教_一。而於_二事抄_一用
意尤至。乃作_二-為西河記若干巻_一以解_レ之。師亦六十家之
一也。
唐安州十力寺秀律師伝
秀律師者。斉安人也。髫年敏慧。逈有_二離俗之意_一。既丁_二荼
蓼_一。依_二蜀郡興律師_一得度。諷_二-誦経典_一如_レ温_二旧業_一。遂進_一。具
戒_一。親炙四載。通_二-達毘尼_一。既而入_二長安_一。礼_二澂照大師_一為_二
依止_一。反覆参叩不_レ離_二函丈_一。十六年如_二 一日_一。渉_二-獵諸部_一。
陶_二-練数家_一。而以_二首疏_一為_二宗本_一。又到_二黄州_一往_二安陸_一。宏啓_二
講筵_一訓_二-迪緇徒_一。於_レ是美誉流_二於四方_一。諸王牧守罔_レ不_二
傾_レ誠帰向_一。竟示_二滅于十力之丈室_一。春秋七十余。門人貞
固等若干人。
賛曰。秀律師随_二-侍澂照大師_一 一十六年。朝鍛夕錬遂得_二
【左頁上段】
其法_一。以成_二大器_一。真足_レ為_二後進程式_一。今始下_二壇場_一。孤孑
独居自謂_二高致_一者。聞_二師之風_一得_レ不_レ媿_レ心乎哉。
唐名恪律師伝
淄州律師。諱名恪。精執_二律範_一。学解超抜。侍_二澂照大師_一。親
聴_二事抄_一。究_二其奥義_一。後遊_二崇聖文綱律師之門_一。与_二崇業公_一
斉_レ名云。
唐崇聖寺霊㟧律師伝
律師名霊㟧。未_レ詳_二氏族郷里_一。得度受具之後。遍尋_二知識_一。
勤_二乎切問_一。乾封年中。依_二澂照大師於西明_一。智解日増。兼
遊_二文綱。大慈二師之門_一。嗣後懼_レ失_二大師之意_一。随_レ講収_二-
采所聞_一。著_二記一編_一。以解_二刪補抄_一。又撰_二軽重訣_一。並行_二于
時_一。莫_レ知_二厥終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唐智海律師伝
湖州律師。名智海。未_レ詳_二姓氏_一。断髪染衣之後。依_二澂照
大師輪下_一。学_二-通毘尼之旨_一。作_二事抄記若干巻_一。発_二-明所得_一。
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唐法琳律師伝
【左頁下段】
湖州有_二律師_一。名法琳。履業清正。智解縦横。親_二-付澂照大
師_一。習_二毘尼部_一。於_二行事抄_一研究尤深。因為_二之記若干巻_一。
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唐蘇州開元寺道恒律師伝
律師名道恒。得_二法于周律_一。師実澂照大師之嫡孫也。性
聡慧通_二-練律部_一。出_二-世蘇之開元_一。挙_二揚宗乗_一。声振_二朝野_一。於_レ
是四方学徒翕然来帰。時省躬聞_二師徳風_一。径人_二輪下_一。師
資契会。師恒嘆曰。甚矣吾得_レ躬也。門人日益親。竟以_二某
年中_一謝_レ世。所_レ出弟子孔多。志鴻。常進。乾素。曇慶。曇清。
清徹。智璀等也。師嘗作_二事抄記若干巻_一。乃六十家之一也。
賛曰。㟧海琳三公皆以_二学業_一克挙_二家声_一。恒公有_二過人之
美_一。為_二南山之的孫_一。倦倦以_二斯道_一淑_二学子_一。古曰。将門出_レ
将。斯言得矣。
唐貞固律師伝
律師名貞固。鄭之栄川人也。俗縁孟氏。自_レ幼仁慈。志在_二
塵表_一。年甫十四。以_レ 丁_二荼蓼_一。悟_二世相無常不_一レ可_二長保_一。慨
然有_二求道之志_一。乃往_二氾水等慈寺_一。礼_二遠法師_一為_二弟子_一。
【右頁上段】
其性聡慧。読_レ経能暁_二大義_一。執侍数歳。遠遷化。振_レ錫遊
方。抵_二相州_一経_二東魏_一。入_二安州_一至_二荊州_一。遍参_二大猷等諸
尊宿_一。博聞_二経論_一。尤究_二唯識之旨_一。継謁_二善導和尚於襄
州_一。受_二弥陀勝行_一。刻_二志西方_一。昼夜弗_レ替。曽未_二幾何_一。至_二峴
山恢覚寺_一見_二澂公_一。澂深究_二律典_一。蓋住世之四依也。師従
受_二具足戒_一而習_二其学_一。僅一載而梗概殆尽。既而辞_レ澂参_二
秀律_一師于安州_一。秀一見許_二入室_一。親炙_二-左右_一者三寒暑。造
詣益深。秀老会中師為_二絶出者_一也。俄帰_二襄州_一。再依_二善導
和尚_一。垂拱中願_下越_二滄溟_一求_中西域聖法_上。於_レ是届_二番禺広
府_一。為_二学徒_一請。敷_二-演毘尼_一。由_レ是名声顕著。四方信服。義
浄法師嘉_二師求法之志_一。待_レ之特厚。遂以_二永昌元年_一結_レ伴
至_二仏逝国_一。師後不_レ詳_レ所_レ終。門人懐業等若干人。師平
居精進練行。持_二-誦法華。維摩_一不_レ輟。義浄載_二師於求法
高僧伝_一。為_二之讃_一。以称_二其徳_一云。
唐嵩山鎮国寺定賓律師伝
律師名定賓。法嗣_二崇福満意律師_一。天資穎悟。強識越_レ 人。
鏟髪進具之後。従_二-事律学_一。競_レ陰精勤。智解渙発談鋒無_レ
【右頁下段】
敵。懐素律師嘗破_二法砺十六大義_一。師復作_二破迷執記_一。
扶_二砺大義_一。終年卒地並無_レ所_レ考。嘗本朝永叡。普照二公
従_レ師受具。師所_レ著有_二 四分戒本疏二巻。飾宗記二十巻_一。
並行_二於世_一。
唐志明律師伝
志明律師者。未_レ詳_二其姓氏_一。亦不_レ知_二其住止_一。出_二周律師
之門_一。挺然奇表。慧悟絶_レ倫。著_二今古記十巻_一。以解_二事抄_一。
所_レ貴_二于時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唐会稽龍興寺道岸律師伝
律師名道岸。出_二穎川大族唐氏_一。文綱律師之高弟也。少
而奇概。有_二老成之風_一。留_二意墳典_一。慧解不_レ倫。猶恐_二見聞
未_一レ博。遂翺_二-翔江淮洙泗之間_一。討_二-論百家_一。研_二-究三教_一。忽
慨然歎曰。学_レ古入_レ官紆_レ金拾_レ紫儒教也。餐_レ松餌_レ柏駕_レ
鶴乗_レ龍道教也。倶是世間法而不_レ出_二輪廻之中_一。安若_下 三
乗妙旨。六度宏功。鍿_二-銖世間_一。掌_中-握沙界_上哉。棄去円頂
進具。堅修_二律儀_一。深入_二禅慧_一。一夜夢迦葉来為_二導師_一。及_レ
覚閲_二真経_一宛契_二冥牒_一。由_レ是声名頓高。遠近欽_レ風。某年
【左頁上段】
間開_二法会稽龍興_一。諸方龍象騰踏而赴者唯恐後焉。師
登_二無畏座_一挙_二-揚木叉律_一。辞河下傾。弁海横注。一時聴者
倶得_二其驩心_一焉。景龍己酉。孝和皇帝詔_レ師至_二大内_一。師力
辞。使者再四往返乃始応之。与_二大徳数人_一同居_二内殿_一。帝
至。諸師皆避_レ席。師独神気恬然長揖而已。帝高_二其量_一。屈
為_二菩薩戒師。賜以_二衣盋_一。又図_二形于林光宮_一。賜_二御製讃_一
曰。戒珠皎潔。慧流清浄。身局_二 五編_一。心融_二 八定_一。学綜_二真
典_一。観通_二実性_一。維_二-持法務_一。綱_二-統僧政_一。律蔵冀兮伝_レ芳。象
教因乎光盛。其寵栄之加。当時無_二与同者_一。自_レ時厥後。屢
遷_二白馬。中興。荘厳。薦福。岡極諸刹_一。皆承_二勅命_一。深契_二
物心_一。既而至_二光州_一。闢_レ 地建_二鉅刹_一。緇素靡然向_レ化。以_下江
表学徒多執_二 十誦_一罔_上レ知_二 四分_一。師乃請_二帝墨勅_一大唱_二南山
之宗_一。此宗盛_二于江淮間_一実師之力也。開元丁巳八月十
日現_二微疾於龍興寺_一。右脇而化。挙_二州之人_一如_レ喪_二考妣_一。
門人奉_二遺躯_一結竁于某処_一瘞焉。黒白送者至_二万人之多_一。
春秋六十有四。夏若干。其伝法上首。則法華玄儼。龍興
慧武。某刹義海。大禹懐則。大善道超。某刹道融。斎明思
【左頁下段】
一。雲明慧周。洪邑懐瑩。香厳懐彦。平原道綱。大雲子
瑀。興国慧簒。皆法門之鵷鸞也。師容止端厳。襟懐豁達。
至_三于誘_二-掖緇素_一。色温如_二春陽_一。不_レ択_二賢愚_一。一_二-目貴賎_一云。
礼部侍郎姚奕述_レ碑旌_レ徳焉。
賛曰。大雄之道。惟帝王長興_レ之。宗師能伝_レ之。岸師際_二-
遇孝和帝重_レ道之衷_一。躬被_二光寵_一。嶷然独任_二斯道之重_一。特
奉_二繭書_一使_三南山之宗充_二-溢江淮間_一。豈_レ非_三内外護相資而
成_二其美_一邪。
唐智蟾律師伝
智蟾律師者。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受_二法干周律師_一。円頂納具
之後研_二-習律部_一。遮性双単止持作犯之義莫_レ不_二洞達_一。著_二
円成記十巻_一。科_二-釈事抄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唐西明寺崇業律師伝
律師名崇業。未_レ詳_二其姓氏_一。澂照大師之法孫也。受戒之
後。同_二弋陽道岸_一学_二毘尼於文綱律師輪下_一。朝叩夕咨。淬
砺罔_レ怠。黉肄之間。同学咸推_二-尊之_一。与_二名恪公_一斉_レ名。而
挺抜剛毅過_レ之。美声洋洋達_二於禁闥_一。睿宗皇帝下_レ勅請_二
【右頁上段】
師於承明殿_一。執_二弟子礼_一。受_二菩薩戒_一。恩賜豊華。師悉帰_二
之菩薩寺_一。以充_二修造_一。開元年中示_二微疾_一。誡_二門人_一曰。吾
報縁斉_レ此。汝等堅持_二戒行_一。無_レ令_二放逸_一。言訖而寂。寿未_レ
詳。
唐法儼律師伝
杭州有_二法儼律師者_一。周律師之門人也。天性霊聡学_二-究
律部_一。造_二富陽記十巻_一。以解_二刪補事抄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
也。
唐揚州龍興寺法慎律師伝
律師名法慎。江都郭氏子。孩抱之歳志_二空王之法_一。父母
不_レ能_レ奪。竟割_レ愛出家。嗣聖四年従_二瑶台成律師_一進具。
時年二十二。学_二毘尼於大原寺東塔_一。朝夕薫練洞_二其繊
旨_一。時賢争下_レ之。赫然有_レ声_二于京師間_一。諸寺僧侶請_レ師
為_二綱領_一。皆不_レ就。去至_二揚都_一。師以_二道徳文辞_一傾_二-動一世_一。
四方学者叢_二-萃其門_一。至_二於公卿大夫_一莫_レ不_二虚_レ心欲_一レ見。
有_下被_二其容接_一者_上。不_三翅若_二枯苗得_一レ雨。師与_二 人子_一言依_二於
孝_一。与_二 人臣_一言依_二於忠_一。与_二 人上言依_二於仁_一。与_二 人下_一言
【右頁下段】
依_二於礼_一。観_レ時適_レ宜。随_レ機応_レ物。如_二摩尼珠無_一レ有_二定色_一。
黄門侍郎盧蔵用才高名重不_二軽下_一レ 人。一見_二于師_一恋恋
不_レ忍_レ去。退而歎曰。不_レ意宇宙之間有_下如_二此老_一者_上。乃就_二
院中_一造_二-為毘盧宝蔵_一。函_二経其中_一。厳以_二香灯_一。師鋭_レ行勤_レ
業。日課_二金剛般若経_一。暑不_レ摂_レ斉。食不_レ至_レ充。居不_レ易_レ
坐。所_レ得施利。毫髪不_レ留。散_二之於大衆_一。一日於_二龍興寺
別院_一晨興盥漱。就_二胡牀_一加趺。繋_二-念西方_一。至_二晡時_一怡然
而化。実天宝七年十月十四日也。享齢八十三。法臘六十
二。訃聞_二諸方_一。黒白為_レ之哀慟。諸子奉_二全身_一塔_二于蕪城
西蜀岡之原_一。会_レ葬者凡万人。所化四部弟子一千人。嗣法
上首閩川懐一。南康崇叡。晋陵義宣。譚山恵鸞。洛京法
瑜。鶴林法励。維揚恵凝。宜豊霊一等也。大暦八年十二
月。其徒請_二吏部員外郎趙郡季華_一為_レ碑紀_レ徳焉。
唐法興律師伝
蘇州律師名法興。従_二周律師法席_一。天性敏利。精_二律部_一有_レ
声_二於時_一。著_二-為支硎記如干巻_一解_二事抄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
也。
【左頁上段】
唐越州法華寺玄儼律師伝
律師名玄儼。俗縁徐氏。幼而明敏。駿発絶_レ儔。年始十二。
辞_レ親師_二-事富春僧睴_一。証聖元年恩制度_レ 人。始預_二僧数_一。
住_二県溜寺_一。標格峻整。風儀凛然。迨_二於弱冠_一受_二具戒於光
州道岸律師_一。既而遊_二 上京_一。探_二賾律範_一。時満意。融済二大
老。各樹_二律旗於一方_一。化権隆盛。師一一咨叩。所詣益遠。
二老為_レ之印可。由_レ是声聞之起水涌山出。久之還_二江左_一。
盛行_二 四分_一。先_レ是道岸因_二仮寐_一夢。神僧謂_レ之曰。玄儼当_レ
為_二大法器_一。宜_三教以_二大乗_一。既寤命_レ師学_二金剛般若_一。師研_レ精
覃_レ思。深明_二妙旨_一。因撰_二義疏七巻_一。発_二古人之所_一レ未_レ発。越
州有_二精舎_一。曰_二法華_一。昔沙門曇翼結_二庵山嶺_一。入_二是法三昧_一。
感_二遍吉菩薩_一之地。師就_レ此建_二戒壇_一。大興_二宗教_一。開元二
十四年帝親注_二金剛般若_一。有_レ詔起_二 天下名僧_一宣講。而師
与_レ焉。鴻音一震。聴者警寤。一時名公鉅卿。若_二洛州刺史
徐嶠。工部尚書徐安貞。潤州刺史斉澣。泗州刺史王弼_一。
無_レ不_三皆稟_二其法訓_一。而斉公崇信特甚。迎_二師於丹陽余杭
呉興諸郡_一。為_二新度釈子_一授_二具戒_一。自_二広陵_一迄_二於信安_一 地
【左頁下段】
方千里。緇素受_レ戒者殆出_二万人_一。天宝元年十一月三日
沾_二微疾_一。至_二 七日午時_一登_二縄牀_一奄然坐脱。世寿六十八。坐
四十九夏。門人三千余人。其上首則法華曇俊。某刹唯
湛。龍興崇一。開元智符。某刹神邕。崇義香厳。某刹崇暁。
宝林洪霈。某刹道照等也。師礼_二仏名経_一 一百遍講_二金剛
般若経_一 一百会。設_二無遮大会_一 十筵。嘗修_二剡県石仏_一。極_二其
厳麗_一。金碧焜煌貫_二-暎林巒所_レ著有_二羯磨述章三編。事抄
輔編記十巻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也。滅後十五年。万斉融
述_レ碑旌_レ徳焉。
賛曰。智度論。問曰。菩薩住_二於実相_一。不_レ得_二 一法_一。得_レ破_レ戒
不。答曰。以_レ住_二於実相_一故。尚不_レ作_レ福。何況作_レ罪。今観_二
儼師_一。尽_二心於般若_一。而能以_二毘尼_一厳_レ身。其深有_レ得_二智度_一
者也。視_下夫以_レ理害_レ事。以_レ事害_レ理。乖_二 一味之源_一成_二 二見
之垢_一者_上。天淵不_レ啻也。
唐杭州霊智寺徳秀律師伝
律師名徳秀。生_二孫氏_一。富陽人也。少出_二塵区_一。剃髪変衣。
当_レ円_二戒撿_一。留_二神律府_一。講訓之外。嘗哀_二鬼神乏_一レ食。恒以_二
【右頁上段】
深更_一施_二其飲食_一。浙汭緇白莫_レ弗_二傾_レ誠畏服_一。天宝元年坐_二-
脱於定山_一。遷_二神座_一入_レ塔。時天降_二設利羅七顆_一。門人貯以_二
宝缾_一。緘_二于其塔_一。或発_レ之。見_下師歯上生_二舎利_一紛紛而墜_上。
後人累_レ甓成_二浮図_一。恒有_二白蛇_一。蟠屈守_レ塔。樵牧之童無_二
敢近者_一。
賛曰。深更施_二鬼神食_一仁慈之至也。歯上産_二設利羅_一戒定
恵之熏也。白蛇守_レ塔亦奇矣。
唐開業寺愛同律師伝
律師名愛同。天水人。生_二趙氏族_一。代為_二冠冕家_一。弱齢挺抜。
恵然肯来為_二仏家子_一。稟戒後講_二弥沙塞律_一。遠近師稟若_三
鱗羽宗_二乎鯤鳳_一也。昔南宋朝。罽賓三蔵覚寿訳_二此律_一。因
出_二羯磨一巻_一。緜_二-歴時歳_一。其本零落。学子尋求_レ獲。師遂
於_二大律之内_一抄_二-出羯磨一巻_一。学_二彼宗_一者争伝_二-誦之_一。神龍
中盛重_二翻宣_一。師同_二文綱_一証_二-義於義浄訳場_一。浄所_レ出之経。
師有_レ力焉。未_レ詳_二其終_一。嘗著_二 五分律疏十巻_一。西明寺玄
通律師受_二師遺嘱_一重加_二潤色_一云。
唐五台山詮律師伝
【右頁下段】
詮律師。五台県人也。綵服出家。冠年受具。精_二毘尼_一秘_二
菩薩行_一。儀則清雅。人望_レ之而心服。訓徒之外守_レ黙無_レ撓。
遠近有_レ事。靡_レ不_二予知_一。識者謂。此師得_二他心通_一也。師生
平強_レ本節_レ用。弊衣一食。一出_二于天性_一。一室翛然無_二毫髪
之儲_一。入滅之日_一。祥雲鬱密。天楽錚摐。闔寺僧徒皆聞_二異
香馚馥_一。師集_レ衆遺誡。告_レ別訖。跏趺而化。寿未_レ詳。
賛曰。詮律師。遠近有_レ事必先知之。此与_二澂照大師事_一類
焉。所謂能知_二 六道衆生心中所念之事_一者乎。人謂為_レ得_二
他心通_一。豈不_レ然耶。
唐杭州華厳寺道光律師伝
律師名道光。姓褚氏。未_レ許【詳の誤字?】_二何評【許の誤字?】人_一。踰_レ齔脱白。弱冠受具。
稟_二毘尼之学於光州岸公_一。英偉秀発。人以_二東南義虎_一称
之。師誦_二法華_一為_二当課_一。終_レ身不_レ怠也。上元庚子仲秋示_レ
疾。其月三日黎_レ明凝_二神於色身観_一。忽見_下弥陀聖相現_二于
眼前_一。及奇華満_中庭中_上。四日早有_二異人_一来請_レ師為_二和尚_一。師
開_レ目弾指曰。但発_二菩提心_一。至_二 五日_一曼陀羅華自_レ 天而
雨。於_レ是安祥脱去。享_二俗寿_一 七十有九。服_二僧衣_一 五十又八。
【左頁上段】
鎖龕之候。風雨㴓㴓嘉木自折。俄五色喜気亭亭如_レ蓋。経
久不_レ散。門人神烈。義律等若干人。次有_レ聞_二于時_一。杼山
然公為_二塔銘_一。
賛曰。観無量寿経論_二 九品往生_一。其上品上生者曰慈心
不_レ殺。具_二諸戒行_一。読_二-誦大乗方等経典_一。今光公非_三惟精_二
戒行_一。而日課_二法華_一。宜乎瀕沒之際屢感_二瑞徴_一也。高登_二蓮
品_一必矣。
律苑僧宝伝巻第五
【左頁下段】
律苑僧宝伝巻第六
湖東安養寺後学釈恵堅撰
震旦諸師
唐会稽開元寺覚胤一律師伝
律師諱曇一。字覚胤。族姓張氏。父処土蕆。母孟氏。師誕
鍾_二粋気_一。聡悟夙発。年甫_二舞象_一。習_二 五経於李淊先生_一。十
六歳。偶過_二雲門寺_一。聴_三茂亮法師講_二経論_一。慧解頓発。宛
如_二素習_一。法師異_レ之。謂_二其母_一曰。此子釈氏種也。宜_レ使_三之
離_レ俗学_二究竟法_一。師聞而歓喜。有_二出塵之志_一。景龍中承_レ恩
剃度。満歳受_二-具於丹陽玄昶律師_一。即究_二事抄于当陽曇
勝律師_一。開元五年西遊_二長安_一。時観音大亮律師。大展_二化
機_一。令誉隆洽。師往叩撃。道相脗合。遂嗣_二其法_一。尋従_二印
度沙門無畏_一受_二菩薩戒_一。又就_二崇聖檀子法師_一学_二唯識倶
舎等論_一。靡_レ不_二迎_レ刃而解_一。有_二余力_一則問_二周易於左常侍
褚無量_一。論_二史記於国子司業馬貞_一。由_レ是内外経書。差別
奥義。洞若_レ然_レ犀。識者以_二律林師子兒_一称之。故一時名士
【右頁上段】
多従_レ其遊。若_二少保兗国公陸公象先賀賓客知章李北海
邕徐中書安貞褚諫議庭誨_一最与_レ師。為_二莫逆之交_一。不_レ減_下
支許之会_二虚嘉_一宗雷之集_中廬岳_上也。二十五年。杖_レ錫東
帰。明年朝廷詔建_二開元寺_一。長史張楚挙_レ師為_二之主_一。丕振_二
道法_一。風聞_二朝野_一。霜包雨笠。至者如_レ雲。唯恐後之。師随_レ
機接引。一無_二倦容_一。江淮釈子。非_三 一登_二其戒壇_一。即不_レ為_レ
得_レ法。天宝十四年。淛河潮水。南激_二銭塘_一。大雲伽藍。当_二
茲湍𣵡【氵に旱】_一。闔衆甚憂之。求_二救於師_一。師師_二学徒千人_一。講_二毘
尼_一。転_二般若_一。以福_二伍胥龍王_一。五月晦夜惚怳間。見_二 一神
人_一。衣冠甚偉。稽首謝曰。蒙_二師法施_一。即改_二波道_一耳。無_レ何
白沙遍涌平如_二玉鏡_一。見者聞者歎_二未曽有_一。至徳間。国相
王公出鎮_二於越_一。聞_三緇徒慢_レ法多悖_二教範_一。請_レ師為_二僧統_一。
厳懲_レ之。師挙_二-行律規_一。孜孜誘掖。未_二浹旬_一翕然成風。大暦
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召_二門人_一嘱_二後事_一訖。安然而化。明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門人奉_二全身_一塔_二於秦望山之陽_一。会_レ葬
者以_二千百_一数。号哭動_レ山。旛華蔽_レ野。報年八十。僧夏六
十一。所度弟子十万余人。嗣_二其法_一而分_二-居列刹_一者。妙喜
【右頁下段】
常照。建法清源。龍興神玩。隠静道昻。龍興義賓。開元弁
秀。棲霞昭亮。龍興法俊等若干人。若_二清涼澂観。荊渓湛
然。亦入室受_レ律。師講_二 四分律_一 三十五会。刪補抄二十余
会。嘗著_二発正記十巻_一解_二事抄_一。乃六十家之一也。大暦十
一年会稽徐公為_レ碑頌_レ徳焉。
賛曰。満意律師。唱_二相部律於崇福_一。出_二其輪下_一者無_レ不_二
競爽_一。而観音亮公為_二最良_一。亮得_レ師称_二入室弟子_一。実満意
之嫡孫也。而兼伝_二南山之律_一。法筵特為_二江淮之最_一。故有
志之士非_三 一登_二其壇_一。即不_レ為_レ得_レ法。師道徳之化。蓋亦
入_レ 人深矣。嗚呼一代之偉人。足_三以播_二芳猷於弗朽_一者
也。
唐恵欽律師伝
律師名恵欽。俗姓徐氏。洪州建昌人。漢孺子之後也。智度
冲深神用高爽。年二十有二。問_二道於臨川褚山_一。経_二 五歳_一
削髪。住_二高安龍岡寺_一。尋受_二-具於義浄三蔵_一。浄見_二師之俊
爽_一。推為_二訳経上足_一。衆皆重_レ之。謂_二洪州之霊傑_一。師博究_二律
教_一。兼明_二金剛。維摩。倶舎諸書_一。且有_二清才能属_レ文。好読_二
【左頁上段】
周易。左伝_一。開元末。北遊_二京師_一。充_二福先大徳_一。常誦_二涅槃
経_一。而又為_レ 人講_レ之。座下日有_二 二三千人_一。其慧弁無礙。
若_二峡倒川奔_一。由_レ是名動_二輦轂_一。属_二禄山作_一レ乱。杖_レ錫南帰。
居_二于西川洪井双嶺之間_一。慕_二-高僧後顕之遺蹤_一。於_二寺北_一
剏_二-置蘭若_一。山泉之美頗極_二幽絶_一。後不_レ知_レ所_レ終。受具弟子
凡一万余人。所_レ著有_二律儀輔演十巻_一。又嘗撰_二龍興寺戒
壇碑_一。膾_二-炙于人口_一。
唐百済金山寺真表律師伝
律師真表者。百済国人。未_レ詳_二氏族_一。世以_二弋獵_一為_レ業。師
尤蹻捷善_レ射。開元年中逐_二獣於野_一。倦憩_二壟畝間_一。見_二蝦
蟇多甚_一。独念曰。此不_レ可_二以羹_一乎。因折_二柳條_一貫_二 三十許_一。
置_二水深処_一。復逐_レ獣従_二別道_一帰。忘_レ取_二貫蟇_一。明年春。仍
以_レ獵至_二其処_一。聞_二蝦蟇声_一。就_レ水見_レ之。所_レ貫皆喁噞自若。
師自媿責曰。吾為_二口腹_一令_二彼経_レ年受_一レ苦。罪其可_レ免哉。
乃絶_二柳條_一放縦之。即抜_二所_レ佩刀_一。截_レ髪逃_二-入深山_一。苦到
懺悔。学_レ身撲_レ 地誓願。面奉_二弥勒菩薩_一。授_二比丘戒_一。繞旋
叩搕。心心無_レ間。夜倍_二日功_一。如_レ是者七昼夜。見_下 地蔵菩
【左頁下段】
薩手揺_二金錫_一。為策発教_二発戒縁_一。作_中受前方便_上。歓喜遍_レ
身。加復勇猛。二七日満。忽有_二大鬼_一。現_二可怖相_一。墜_二師
於巌下_一。而身不_レ損_二 一毛_一。匍匐登_二石壇上_一。魔相猶未_レ休。
而師弗_レ顧也。至_二第三七日_一。質_レ明聞_二鳥音_一云。菩薩来也。
俄山川平満無_レ有_二高下_一成_二銀色世界_一。白雲靉靆若_レ浸_レ粉
然。香風華雨非_三凡世之景物所_二能比_一也。兜率天主威儀
自在。与_二諸侍衛_一囲_二-繞石壇_一。爾時慈氏徐至_二壇所_一。手摩_二
師頂_一曰。善哉大丈夫。求_レ戒如_レ是。蘇迷盧山猶可_二攘卻_一。
爾心不_レ可_二退堕_一。讃嘆撫摩。至_二于再三_一而後授_レ戒。師身
心和悦。猶_二 三禅之楽_一也。尋獲_二 天眼_一。洞見無礙。慈氏躬
授_二 三法衣及瓦盋_一。且賜_二名真表_一。俄於_二膝下_一出_二 二籤_一其
一題曰_二 九者_一。其一題曰_二 八者_一。各二字視_二其籤_一非_レ牙非_レ
玉。然竟不_レ知_二何物所_レ為者_一。以付_レ師曰。異日人有_二従_レ爾
求_一レ戒。爾当_三先使_二其人悔_一レ罪。罪福者持犯所_レ自。悔罪之法。
或以_二 九十日_一。或以_二 四十日_一。或以_二 三七日_一為_二 一期_一。期満
而欲_レ知_二罪滅不滅之相_一。則益為_二 一百八籤_一。上署_二百八煩
悩名目_一。用_二前二籤_一以合_レ之。望_レ空而擲。若百八籤飛散_二
【右頁上段】
四畔_一。独九八二籤卓_二-立壇心_一者。是得_二 上上品戒相_一也。若
百八籤中僅一二籤与_二 九八二籤_一交触。第看_二交触之籤是
何煩悩_一。則知此等煩悩未_レ尽。而其人宜令_三重加_二悔罪_一可
也。然後又以_下前所_二交触_一之籤_上合_二 九八二籤_一擲_二空中_一。其
籤不_レ至_二交触_一而遠去者。名_二 中品戒相_一也。若百八籤終
於_レ擁_二-蔽九八籤_一者。其罪不_レ滅。為_二不得戒_一。設能志誠悔_レ
罪。踰_二 九十日_一復作_二前法_一而不_二擁蔽_一者。得_二 下品戒_一。且
云。八者新薫也。九者本有也。已而隠矣。花萎香灺。山
川寂寥。於_レ是師著_レ衣持_レ盋。猶如_二 五夏比丘_一。念_二-欲下_レ山
利_二-益衆生_一。而草木垂靡。渓谷坦夷。祥禽瑞獣。翔舞馴_二-
伏後前_一。又空中唱言。菩薩出_レ山来。何不_二迎接_一。是故人
民男女愕然趍出。或布_レ髪掩_レ泥者。或脱_レ衣覆_レ路者。或
氈罽氍毹承_レ足者。或華綑美褥填_レ阬者。師皆践蹈之以
副_二其意_一。有_二女子_一。以_二白氈半端_一展而俟。師驚避他往。女
子怪_三其不_二平等_一。而問_レ之。則曰。吾非_レ無_レ意也。過覩_二氈
縷間_一皆狶子。吾恐_レ傷_レ生。故避_レ之耳。蓋女子本屠家致_レ
氈之由可_レ知。居常有_二 二虎_一。左右随行。師謂_レ之曰。吾不_レ
【右頁下段】
入_二郛郭_一。如他有_下可_二修行_一 地_上。汝導以往。虎行三十里。至_二
一山坡_一。便自蹲住。師則掛_二錫樹枝_一。藉_レ草而坐。於_レ是施
者不_レ督而集。荊棘之区変為_二宝刹_一。号曰_二金山寺_一。師後
不_レ測_レ所_レ終。後世追_二-慕師之風_一。年年懺罪求戒者絶多
云。
賛曰。無辺業障海。岸在_レ回_レ頭。積劫黒暗室。明在_二 一炬_一。
表師革_レ心変_レ行。懇苦精誠。雖_二金牆鉄壁_一。必欲_二拓開乃
已_一。果感_二覩史天主親為摩頂授戒_一。宜其然矣。視_二諸道進
之感戒_一。疑若_レ過_レ之。古人所謂能光_二前人_一者。師其有
焉。嗚呼楽学戒者。観_レ此可_レ不_二蹶然興起。而惕然自励_一
乎。
唐越州称心寺元貞義律師伝
律師諱大義。元貞其字也。生_二於会稽蕭山徐氏_一。誕日多_二
神異_一。甫_二 七歳_一黠慧秀朗。父教以_二経典_一。日能暗_二-誦数千
言_一。年十二投_二山陰霊隠寺_一為_二童子_一。習_二内法_一。開_レ巻輒通。
人咸歎之。景龍三年。中宗帝詔_二 天下_一。試_レ経度_レ僧。師試
中第一削染。配_二昭玄寺_一。日夜修学不_レ倦。内学之外傍及_二
【左頁上段】
孔老之書_一。開元五年従_二呉郡円律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時開元
寺深律師有_二善誉_一。師入_二座下_一究_二 四分律_一。未_レ幾深遷化。
振_レ錫訪_二玄儼律師于法華_一。儼愛_二其俊邁_一謂_レ之曰。于_レ今
伝法非_レ子而誰。声華由_レ是日顕。称心寺超律師。請任_二寺
職_一。某年間親亡。葬事已畢。入_二 天台仏隴_一。転_二大蔵_一以益_二
冥報_一。天宝中築_二室於故遁沃州之地_一以居。即北塢是也。
初夢_二 二梵僧_一曰。汝於_レ此有_二 二十年縁_一。至_二宝応初_一。復夢_二
前僧_一曰。本期_二 二十年_一。今満矣。魔賊将_レ至。宜_二速去_一。無_レ
何海賊袁晁竊拠_二剡邑_一至_二于丹丘_一。師因与_二大禹寺迥律
師_一。詣_二左渓尊者所_一。練_二-冶止観_一。於_レ是当時士大夫帰_レ心
焉。相国杜鴻漸。尚書薛兼訓。中丞𤢜【蜀+犬】孤峻。洺州刺史徐
嶠等。皆厚善。大暦十四年五月某日示寂。時室中聞_二 天
楽声_一。閲世八十有九。坐六十又三夏。門弟子塔_二於北塢
旧居_一。師平居誦_二法華。涅槃。大小戒本_一。以為_二正業_一。前後
戒壇二十七登。所度徒弟若干人。受戒弟子三万余人。
唐京兆安国寺如浄律師伝
律師名如浄。不_レ詳_二氏族生縁_一。為_レ 人聡穎。博達_二儒典_一。善_二
【左頁下段】
筆翰_一。工_二文辞_一。染衣納戒之後。精_二-持止作_一。未_二嘗穿穴_一。毎_二
陞堂説法_一。四方従者雲結風靡。先_レ是関中行_二智首律師
四分律疏_一。魏郡法砺律師撰_レ疏別行。似_三亦微有_二枘鑿_一矣
唐初南山宣律師本_二首大疏_一製_二刪補行事抄_一。天下争伝_二-
唱之_一。又恒済懐素律師。先習_二抄宗_一。後別述_二-開四分律記_一
号_二新章_一。以_三砺宣二師之書為_二旧疏_一故也。至_二代宗大暦中_一。
旧疏新章互相長短。十三年詔_二 三宗律匠_一。定_二 二家隆殺_一。
時推_レ師為_二宗主_一。至_二建中二年_一。得_二新旧二疏並行_一者。師
之力居多焉。
唐漢州開照寺鑑源律師伝
律師鑑源者。莫_レ知_二種姓何国人_一也。有_二至行_一。能循_二-持律
範_一。以表_二-率叔季_一。不_三徒為_二言説_一而巳。然尤融_二-貫華厳_一。毎_レ
講則学衆盈_レ席。時号_二勝集_一。且倉廩之中。米粟纔数百斛。
而㳂_レ夏渉_レ秋。晨鬻午斎之饋。日給_二千人_一未_二嘗匱_一。所居
之寺多_二異徴_一。有_二恵観禅師_一。寺之耆徳也。云夜必見_下 三百
余僧持_二蓮鐙_一歴歴凌_レ空而去_上。開元中。冀公崔寧疑_二其妄_一。
躬信_二-宿山中_一以候。仍預禁_二山之四旁三十里母_一レ作_レ火。初
【右頁上段】
猶無_レ所_レ覩也。三日之夜見_三百余鐙現_二空中_一。復現_二光之赤
色者千余尺_一。於_レ是冀公蹙然作_レ礼歎_二未曽有_一。俄而松間
出_二金色手長七尺許_一。二菩薩黄白色閃爍莫_二正視_一。明日
之昼。一鐙現_二庭柏上_一。与_二太陽_一争_レ光。横布_二玻瓈_一。山可_二
三里所_一。宝珠一顆。円経一丈。熠爚可_レ愛。西嶺山門上
起_二大虹橋_一。橋上梵僧老𠬲【大+丷+又】童子間出。二炬於_二空中_一交相_レ
往来。如_二送迎状_一。其下有_二 四菩薩_一。両両偶立。通身放_二雑
色光_一。高六七十尺。忽標_二-榜寺額於大松林後_一。作_レ篆_二-書三
学字_一。又一鐙爛然。下垂_二 二繍帯_一。夜出_二金山於東林間_一。月
方_レ 中有_二金銀二色鐙_一列_二-照知鉉法師墳側_一。誠奇特事也。
南康王韋皋。毎歳三月就_レ寺設_二 三百菩薩斎_一。中令白敏
中既為繕_二-治衆宇_一。且尽疏_二其霊跡_一以聞。大中八年詔改_二
額開照_一。故東川毘尼之学。卒推_レ師之為_二宗主_一云。
賛曰。自_レ古講_二華厳_一者。霊応非_レ 一。載_二諸伝記_一。炳若_二丹
青_一。今源律師。日飯_二千僧_一。而倉粟不_レ竭。蓋経之威神所_レ
致。亦師之精誠所_レ感也。至_三於山中神異駭_二 人心目_一。豈非_二
所謂人傑地霊者_一耶。
【右頁下段】
唐安国寺乗如律師伝
律師名乗如。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亦不_レ詳_二其姓字_一。得度稟
戒之後。博蘊_二毘尼之学_一。尤善駕説。恒以_レ扶_二-翊律教_一為_二
己任_一。煆_二-煉緇侶_一孜孜如也。由_レ是四衆欽_レ風。朝野聞_レ名。
代宗朝。奉_レ勅与_二翻訳_一。兼応_二両街臨壇度人之任_一。先_レ是
五衆身亡。衣資什具悉入_二官庫_一。而累朝未_レ有_二能革_レ之者_一。
師尽然傷_レ心。乃奏曰。律有_レ之。出家比丘生随得_レ利。死
利帰_レ僧。今若帰_レ官。正同_二籍沒_一。乞循_二律法_一。断_二其軽重_一。
大暦二年。帝特下_二明詔_一。今後亡僧物随以入_レ僧。仍班_二-告
中書門牒_一。天下遵行者。積弊頓除。師後為_二西明安国二
刹上座_一。不_レ詳_二其終_一。所度弟子一千人。有_二文集三巻_一。伝_二
于世_一云。
賛曰。律載。有_二比丘_一。死衣物衆多。王家親属欲_二並収取_一。仏
言。王親不_レ合。僧応_レ得_レ之。今観_二代宗_一。能納_二如公之奏_一。
依_二僧律_一以処_二-分亡物_一。蓋其合_二仏之教意_一而然也。雖_レ然
使_二当時不_一レ有_二如公_一。安能成_二代宗之美_一耶。嗚呼如公之
為。其亦有_レ功_二於律教_一甚大矣。
【左頁上段】
唐西明寺円照律師伝
律師名円照。出_二於張氏_一。京兆藍田人也。十歳依_二西明景
雲律師_一剃落。二十五躋_二 五分壇_一。納_二具足戒_一。謹愿執持。
如_レ懐_二宝器_一。学律之外。遊_二刃於経論_一。凡華厳維摩法華涅
槃因明唯識中観等。蔚成_二淵府_一。旁求_二於儒墨_一。兼檀_二美於
風騒_一。名翼四起。為_二時人_一所_レ重。開元中。代宗帝勅_レ師参_二
訳務_一。大暦十三年。帝又詔_二両街臨壇大徳一十四員_一。於_二
安国寺_一僉_二-定新旧両疏_一。師与_二曇邃。如浄諸大徳_一同預_二其
選_一。帝勅_二 中官趙鳳詮_一。以_二紙墨筆硯及斎糧茶果_一充_二其用_一。
及_二徳宗建中元年_一。疏艸畢。題曰_二勅僉定四分律疏_一。師奉_レ
勅抄写以進。仍乞_二新旧両疏並行_一。有_レ勅許_レ之。師材学優
瞻。於_二律道_一頗有_二功緒_一。累朝重_二其徳_一。充_二臨壇両街十望
大徳内供奉検校鴻臚少卿_一。食封一百戸。以_二某年中_一入
寂。行年八十有二。夏五十又八。所_レ著有_二僉定律疏。一
行制表集。般若三蔵続古今翻訳図紀。大乗理趣六波羅
密多経音義。三教法王存沒年代本記。再修釈迦仏法王
本記。仏現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覚記。判方等道場欲受
【左頁下段】
近円沙弥懺悔滅罪弁瑞相記。五部律翻訳年代伝授人
記等若干巻_一。
唐杭州霊隠寺堅道直律師伝
律師諱守直。字堅道。銭塘范氏之子。斉信安太守瑝八
葉孫。自_レ幼不_レ喜_レ畜_レ髪。翛然有_二塵外趣_一。既円_二頂相_一。従_二
蘇之支硎寺円大師_一受_二具足律儀_一。登壇之夕。眼中光現。
長一丈余。久之乃滅。後依_二真公于江陵_一。猛練三寒暑。出
遊_二-歴天下聖跡_一。以広_二其胸襟_一焉。尋従_二無畏三蔵_一受_二菩
薩戒_一。又立_レ願誦_二華厳経_一。一夜夢神人以_二 一珠_一施之。及_レ
覚惘然如_二珠在_一レ握。旋入_二 五台山_一。攬閲凡二百過。以畢_二其
願_一。且披_二大蔵_一 三過。開元二十六年。詔挙_二高行_一。住_二廬山
大林寺_一。大暦二年遷_二 天竺霊隠寺_一。名称益興。五年三月
寓_二-止龍興浄土院_一。一日謂_二左右_一曰。夫至徳之人。乗_レ如
而来。乗_レ如而去。然彼欲_下以_二長縄_一繋_中白日_上者。豈足_二以
同語_一レ此哉。終以_二其月之二十九日_一告_レ終。寿七十一。臘
四十五。所度弟子如干人。其伝法上首。則湖州皎然。某
刹恵普。会稽清江。某刹道荘。杭州擇鄰。某刹神偃。常
【右頁上段】
州道進等也。皎然為_二塔銘_一。
賛曰。直公登壇之夕。眼中光現。長一丈余。蓋得戒之祥
徴也。噫安得_三 人人感戒如_二直公_一乎。
唐常州興寧寺義宣律師伝
律師名義宣。晋陵人。伝不_レ書_レ氏。姿性聡利。瀟洒抜_レ俗。
登戒畢孜孜律科_一。其砥砺之益。雖_二寸陰_一無_レ廃。遍究_二内
典_一。兼通_二儒家言及老氏諸書_一。天宝初聞_三揚州法慎律師
闡_二化於淮甸之間_一。即往従之。慎歎賞曰。後生可_レ畏。其
子之謂乎。由_レ是儕輩靡_レ不_二推重_一。久之辞_レ慎。請_二業于周
律師之門_一。考覈尤精。常講_二事抄_一。著_二折中記六巻_一以解
之。蓋折中者折_二-慊融済。霊蕚。曇勝諸師之非_一。而中_二我之
是_一也。師後住_二常州興寧寺_一。盛揚_二道化_一。当_二是時_一倡_二道於
晋陵_一者。若_二慧宣公_一。若_二徳宣公_一。与_レ師皆有_二重望_一。人称
為_二晋陵三宣其終未_レ詳。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唐洪州大明寺厳峻律師伝
律師名厳峻。族樊氏。濰州人。父■【硤ヵ】州長史昭王府司馬。
師材贍而学富。年十九。応_二進士挙_一。以_レ 丁_二父艱_一投_二南陽
【右頁下段】
蘭若_一出家。久之依_二真禅師于荊州玉泉山_一学_二観法_一。既而
憩_二大雲寺_一。衆以_三其素究_二毘尼_一。推為_二宗主_一。声光振発。莫_二
之与京_一。後参_二観浄禅師_一。頓明_二心要_一。大暦元年将_レ遊_二清
涼山_一。未_レ達_二盧陵_一。邂_二-逅于顔魯公_一。一言相契。膠漆如也。
明年宜春太守聞_二其道望_一。馳_レ疏以延之。四年洪州刺史
李華。迎止_二大明寺_一。是年三月某日。俄索_レ浴更_レ衣望_レ空
合掌而蛻。春秋五十九。既遷_レ塔。弟子円約立_二碑于寺前
大泉池_一。
唐志相律師伝
律師志相者。周律師之嗣也。受性英敏。秉_レ禁無_レ疵。深窮_二
律教之淵源_一。嘗著_二-述会正記若干巻_一解_二事抄_一師亦六十
家之一也。
唐潤州招隠寺朗然律師伝
律師名朗然。南徐之魏氏子。開元中棄_レ家事_二丹陽開元寺
斉大師_一為_レ師。為_レ 人豪爽。有_二英気_一。天宝初依_二華厳道光
律師_一。受具。執_二-持戒撿_一。斯須不_レ違。後学_二 四分律抄於霊隠
遠律師_一。又造_二越州_一。伏_二-膺曇一律師_一。領_二諸部精要_一。講訓
【左頁上段】
詳明。生徒四至。至徳二年奉_レ旨拠_二慈和寺_一。上元中刺史
韋儇欽_二師徳_一。請為_二招隠寺統領大徳_一。於_レ是名声喧播_二 四
方_一。当代貴人潤州刺史韓賁。湖州刺史韋損等。罔_レ不_二望_レ
風作礼_一。師所_レ得施利。無_レ論_二豊薄_一。悉転_二-施悲信二田_一。大
暦十二年冬。趺坐而化。世寿五十有四。法臘三十又五。
黒白恋慕。繞_レ龕悲啼。越明年春建_二塔于山之西原_一。会_レ葬
者一千人。師講_二律抄_一 二十八過。戒壇二十六登。所度弟
子清浩択言等若干人。有_二事抄古今決十巻_一。師亦六十家
之一也。屯田員外郎柳識述_レ碑紀_レ徳焉。
唐清法律師伝
律師名清法。姓氏郷里未_レ暇_二詳考_一。周律師之神足也。習_二
事抄_一。貫_二其深要_一。講貫之余造_二関要記十巻_一。師亦六十家
之一也。
唐開元寺弁秀律師伝
律師名弁秀。姓劉氏。漢楚王交三十一代孫也。幼孤養_二於
諸父_一。出家事_二霊隠謀禅師_一。薙染。毎_レ聞_二禅師誨言_一如_二凉
風入_一レ懐。醒然清悟。天宝四年従_二鑑真大師_一納_二満足戒_一。継
【左頁下段】
依_二会稽曇一律師_一。叩_二持犯開遮之旨_一。至徳中。粛宗帝詔
挙_二高行_一。獲_レ隷_二名呉郡之開元寺_一。乾元間帝又下_二詔天下
二十五寺_一。各選_二英僧七人_一。長_二-講律蔵_一。師亦応_二其数_一。為_二
一方宗首_一。思_二安養浄業苦海舟航_一。精修之不_レ怠。嘗謂_レ 人
曰。吾専_二於律_一而念_二於仏_一。以_二浄土_一為_二安養之帰_一。不_レ達_二禅
宗_一之人。或云_二念仏是権門小教_一。或云_二是有相大乗_一。此乃
蓬心不直之談。非_二是徹透高明之説_一何耶。夫出言即性発
意皆如。而一色一香無_レ非_二 中道_一。況我正念乎。建中元年
六月十五日示_レ病化去。有_二庭樹_一花葉正鮮。当_二是日_一俄然
萎瘁。一衆咸生_二希有心_一。是年七月五日遷_レ龕窆_二於武丘
西寺松門之右_一。享_二世寿_一 六十七。夏三十五。壇場一十六
登。伝法門人道亮。道該。清会等若干人。偕繞_二栴壇之_一香
樹也。霅渓皎然昼公述_レ碑旌_レ徳焉。
賛曰。弁秀律師。徳望峻高。夐然離_レ群。而拳拳乎安養是
念。味_二其垂示語句_一。与_二 一乗了義_一相符。而言言円融。嗚
呼其深入_二念仏之法門_一者乎。
唐惟倩律師伝
【右頁上段】
潤州有_二律師_一。名惟倩。遊_二於周律師之門_一。伝_二毘尼之旨_一。而
四分一律。尤所_レ究_レ心。製_二事抄集正記若干巻_一。斯【師の誤字】亦六十
家之一也。
唐南嶽雲峰寺法証律師伝
律師名法証。生_二郭氏族_一。不_レ詳_二何国人_一也。器宇弘大。軌
行峻持。開_二法於南嶽雲峰寺_一。道化之声浹_二-聞四遠_一。学子
望_レ風蝉聯而至。師随_レ機開示。霑被為_レ多。説法之外。力
事_二経営_一。平_二基趾_一。聚_二土木_一。使_二塔廟一新_一。毎歳会_レ徒読_二-誦
群経_一。貞元十七年某月日遺_二-誡諸弟子_一訖。脱然而逝。僧
臘五十有七。世寿七十八。師凡住寺五十年。恒修_二苦行_一。
至_レ老未_二嘗休懈_一。其性烈而能温。気清而且穆。故元臣碩
老以及_二邨童̪市豎_一。莫_レ不_二傾忱帰崇_一。所度弟子五万人。能_二
其法_一者曰_レ詮曰_レ遠曰_レ振曰_レ巽曰_二素等_一凡三千余人。河東
柳子厚為_レ師撰_二塔上銘_一。
唐恵超律師伝
律師名恵超。法嗣_二周律師_一。為_レ 人俊朗。秀_二-抜群表_一。鋭_二精
事抄_一。妙入_二深義_一。因作_二記若干巻_一疏_二-釈之_一。師亦六十家之
【右頁下段】
一也。
唐弁常律師伝
杭州律師。名弁常。未_レ詳_二其族里所_一レ自。伝_二法于周律師_一。
迨_レ円_二戒足_一。専習_二律部_一。通_二止作開制之旨_一。撰_二記七巻_一。解_二
事抄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唐呉郡包山恒度皓律師伝
律師諱神皓。字恒度。俗縁徐氏。呉産也。天性耿潔。風韻
朗邁。幼負_二脱俗之姿_一。出家受_二経於銭塘龍泉寺一公_一。天
宝六年。詔精_二-択修潔者_一。毎_レ州許_レ度_二 三人_一。師獲_レ隷_二籍包
山福願寺_一。三十二歳。従_二興大師_一進具。俄聞_三会稽曇一律
師道望為_二 天下第一_一。決_レ志依付。習_二事抄_一洞_二-徹義髄_一。未_レ
幾帰隠_二包山_一。一盋三衣。追_二-逐雲月。未_下嘗以_二世故_一少嬰_中其
念慮_上。乾元元年。粛宗皇帝詔_二 天下二十七寺_一。各選_二大徳
七人_一。長_二-講戒律_一。尊_二師之道_一。不_レ容_二肥遯自逸_一。強住_二開元
寺_一。師弗_レ克_レ辞而応。自_レ是道声日揚。非_二惟緇徒欽慕_一。而
一時貴人。若_二開州刺史陸向。前給事中厳涗。礼部侍郎
劉太真。前大理評事張象。前廉史亜相李棲筠輩_一。屈_レ勢
【左頁上段】
致_レ敬。餐_レ風飲_レ徳。晩年締_二道俗_一為_二西方社_一。有_下不_レ能_レ遺_二
塵累_一者_上引_二-退之_一。時以為。栴檀林中常才自枯。貞元六年
冬十月示_二微疾_一。至_二 十二月_一疾亟。嘱_二門人維亮_一曰。必帰_二
我於洞庭_一置_レ塔。又一日謂_二左右_一曰。浄土聖相已現。吾今
夕必行矣。乃具_レ浴更_レ衣。集_レ衆説法訖。端坐而化。報年
七十有五。戒臘四十有三。是夜天無_二雲翳_一。而星霣如_レ雨。
異香満室。経久不_レ滅。其窆也。雲渓皎然作_二碑頌。師誦_二
法華経_一 九千部。講_二 四分律抄_一 七会。戒壇五登。所度弟子
若干人。伝_二其法_一者七人。曰_二維亮_一曰_二道超_一曰_二霊俊_一曰_二道
濬_一曰_二道稜_一曰_二維譲_一曰_二維誠_一。共樹_二師赤幟_一。為_二-一方良導_一
也。
賛曰。皓師結_二道俗_一為_二西方社_一。其為_レ計也大矣。至_三於塵
累未_レ遺者引_二-退之_一。是即遠公卻_二謝霊運_一之心也。味_二其平
生_一。如_二晴空皎月一塵不_一レ染。宜乎命終之際。光明盛大如_レ
此也。嗚呼人人効_レ師而求_レ生_二浄土_一。万牛莫_レ挽矣。
唐禅定寺義威律師伝
律師名義威。出_二于周律師之門_一。明_二-錬毘尼_一。慧解精絶。開_二-
【左頁下段】
法於西京禅定寺_一。四遠響応。師嘗著_二事抄霊山記若干巻_一。
乃六十家之一也。
唐大覚律師伝
律師名大覚。為_二周律師之徒_一。識度明敏。深探_二律部_一。止作
二持。白圭良璧。建_二律幢於杭州華厳寺_一。四方衲子咸宗
仰焉。演法之暇秉_レ筆述_レ記凡十四巻。題曰_二 四分律抄批_一。
行_二于学者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唐余杭宜豊寺霊一律師伝
律師名霊一。受_二生於広陵呉氏_一。種性超邁。襟懐煦然如_レ
春。年肇九歳。僻_二-嫌朽宅_一。径入_二梵園_一。弱冠之年。躋壇稟_二
具足戒_一。精_二-練律儀_一。夙夜弗_レ懈。始従_二維揚法慎律師_一学_二
相部律_一。当代龍象与_レ師周旋者極多。唯曇一義宣明幽最
称_二知己_一。師偶至_二会稽山南県溜寺_一。参_二禅師隠空乾靖_一。討_二-
論第一義諦_一。継居_二慶雲寺_一。又主_二余杭宜豊寺_一。慈_二-育一衆_一。
循循善誘。受_レ教者若_三良田之納_二膏雨_一焉。寺初無_二井泉_一。
及_二師居_一レ之。金泉觱沸而出。挹_レ之無_レ竭。師履行清厳。悪_二
栄利_一絶_二攀縁_一。足跡不_レ入_二俗姓之門_一。或宴_二-坐山椒_一。或経_二-
【右頁上段】
行樹下_一。禅誦之暇。好作_二詩文_一。豪特之気凌_二-咵前輩_一。有_二潘
阮江謝之淵源_一。嘗有_下題_二静林寺_一偈_上。曰。静林渓路遠。蕭帝
有_二遺蹤_一。水撃_二羅浮磬_一。山鳴_二于闐鐘_一。灯伝三世火。樹老
五株松。無数煙霞色。空聞昔臥龍。其長編短偈例_レ此可_レ
知矣。師雖_レ隠_二-約寂寞之浜_一。而名満_二縉紳之間_一。故天台道
士潘志清。襄陽朱放。南陽張継。安定皇甫曽。范陽張南
史。呉郡陸迅。東海徐疑。景陵陸鴻漸輩。皆為_二塵外之友_一。
毎_二相逢_一清談度_レ日。後移_二杭州龍興寺_一。一旦示_レ疾。集_二門
弟子_一嘱_二後事_一已奄然而蛻。実宝応元年十月十六日也。
享_二報齢_一 二十有五。坐一十五夏。一時皂素識与_レ不_レ識。莫_レ
不_二哀慕_一。門人行_二闍維法_一。樹_二碑於武林山東峰之陽_一。師嘗
著_二法性論若干巻_一。及詩文並行_二于世_一云。
賛曰。一公。徳成_二于内_一。文見_二乎外_一。而芥_二-屣栄耀_一。肆_二心
於山水之間_一。其孤征絶俗。雪鴻戻_レ 天。仰不_レ可_レ及。至_二於
金泉自然涌出㪺_レ之不_一レ竭。此又道徳之所_レ致也。比_二夫抜_レ
剣刺_レ山拝_レ井龥_一レ 天。則殊間矣。嗚呼若_レ公者。当時孰不_レ
望_三其大転_二法輪_一。而世寿僅僅如_レ此。寧不_レ使_二予有_一レ所_レ感
【右頁下段】
乎。
唐呉郡虎丘寺等至翰律師伝
律師諱斉翰。等至其字也。族出_二呉興沈氏_一。高曽事_二陳隋_一。
祖考隠_レ徳不_レ仕。師素無_レ適_二俗韻_一。天宝八年。以_三制恩獲_二
薙落_一。配_二名永定寺_一。明年冬。躋_二 五分壇_一。納_二形具戒_一。遷隷_二
開元_一。博極_二律部_一。兼精_二法華_一。俊邁之声絶_二-出流輩_一。又受_二
道俗請_一。住_二呉郡虎丘寺_一。弘_二-闡相部_一。徳馨遠聞。尋主_二蘇
湖戒壇_一。大暦十年。入_二流水念仏道場_一。於_二正定中_一西方諸
相頓現。忽作_レ歌曰。流水動兮波漣漪。芙蕖輝映兮宝光
随。乗_レ光西邁兮偕者誰。是年俄示_二微疾_一。謂_二門弟子_一曰。
有_レ鶴飛_二-翔我前_一。爾曹見之乎。必謝之躯雖_レ聖未_レ免。言訖
回_二-瞻聖像_一。泊然化去。春秋六十八。臘二十有六。師道性
淵黙無_二外飾_一。視_二栄名厚利_一若_レ将_レ浼焉。一室翛然。安静
自怡。受業門人如隠戒壇宣兌等若干人。杼山然公為_二塔
銘_一。
賛曰。翰公平時慧業。姑置弗_レ論。只如_三流水場中頓見_二西
方勝境_一。豈非_二精誠之明験_一歟。其一段逍遥自得著_二-見于
【左頁上段】
歌詞中_一。嗚呼若_二翰公_一者。有_下未_レ易_二追躡_一之者_上。
唐湖州杼山如昼然律師伝
律師諱皎然。字如昼。法嗣_二堅道直律師_一。長城人。姓謝氏
謝霊運十世之孫也。自_レ幼出家。風度凝遠有_二逸才_一。登戒
畢。聴_二毘尼道_一。探_二-索微隠_一。又謁_二諸禅林_一了_二心要_一。旁通_二儒
家経_一。特長_二詩文_一。奇詞麗句散_二-在衆口_一。識者以為。釈門偉
器也。与_二霊徹。道標結為_二林下交_一。声望並熾。風簷月牖
語。蝉連不_レ能_レ休。時人為_二之語_一曰。霅渓昼能清秀。稽山
徹洞_二氷雪_一。余杭標摩_二雲霄_一。天下士大夫若_二韋応物盧幼
平呉季徳李萼皇甫曽梁粛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_一。皆服_二
其標致_一。師莫_レ非_下始以_二詩句_一牽勧令_上レ入_二仏智_一。後居_二東渓
草堂_一。恥_下以_二詩文_一名_上レ世。嘗歎曰。借使有_二宣尼之博識。胥
臣之多聞_一。終朝目前矜_レ道侈_レ義。適足_三以撓_二我性真_一。豈若_下
孤松片雲蒲団相対。無_レ言而意得。至静而神諧者_上哉。於_レ
是取_二所_レ著詩文_一投_二於火中_一。輒肥_二-遁于杼山_一。後中丞李洪
刺_二湖州_一。枉_レ駕訪_レ師。請_二-及詩文_一。師曰。貧道役_二筆硯_一 二十
余年。一無_二所得_一。冥_二-捜物累_一。徒起_二我人。今棄_レ之久矣。洪
【左頁下段】
捜_二之民間_一。僅得_二 十巻_一。一覧而歎曰。早年曽見_二沈約品藻。
慧休翰林。庾信詩箴_一。三子所_レ論殊不_レ及_レ此。師嘗居_二興
国寺_一。損_二衣資_一興_二冥斎_一。施_二鬼神食_一。有_二軍吏沈釗者_一。一夕
到_二駱駝橋_一。月色皎如見_三数人盛_二-飾衣冠_一。釗怪之問曰。如
何到_レ此。曰。項王祠東興国寺然師修_二冥斎_一。在_レ茲伺耳。釗
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長城赳胥銭沛行_レ役泊_二舟呂
山南_一。見_下数十百人得非提_二食器_一負_二束帛_一怡然語笑而過_上。
問_二其故_一。云赴_二然師斎_一来。師以_二貞元年間_一終_二於寺_一。春秋
未_レ詳。所_レ著有_二儒釈交遊伝及内典類聚共四十巻。号呶
子十巻_一。行_二于世_一。後于頔序_二其文集_一進_二于朝_一。徳宗詔蔵_二秘
閣_一。天下栄_レ之。
唐廬山東林寺熙怡律師伝
律師名熙怡。生_二于桂陽曹氏_一。体識深静。風度端敏。年二
十二。受_二具戒於南嶽_一。至徳初。首_二衆于東林_一提_二-唱宗乗_一。
有_三声流_二-衍天下_一。諸侯庶民無_レ不_二望_レ風瞻敬施資填委_一。師
即散_二於衆_一。毫髪不_レ留。其自処則布衣糲食而已。趺_二-坐
一室_一。切_二-磋心要_一。大暦五年躋_二 五老峰_一。愛_二林巒幽邃_一。甚
【右頁上段】
愜_二其意_一。遂建_二寺於此_一。号曰_二凌雲_一。居無_レ何学者翼如而
至。越_二 十年_一転_二太林精舎_一。既而帰_二東林_一。貞元十五年七
月。顧_二門弟子_一曰。吾行矣。脱然而化。報齢七十有一。僧
臘五十。伝戒門人。法粲等十余人。師博究_二諸乗_一。傍探_二百
氏_一。故如_二太師魯国公顔真卿。丞相趙公憬。御史大夫盧
公群。吏部侍郎楊公於陵_一。皆与_レ師周旋忘_レ形。許堯佐為_レ
師述_レ碑旌_レ徳焉。
唐京兆章信寺大円大師伝
大師名道澂。俗姓梁氏。京兆人。父渉中書舎人。師生而
穎異。不_レ茹_二羶葷_一。稍長出家。無_レ所_二顧恋_一有_二禅僧_一喜_二師風
骨俊朗_一。授以_二今名_一。師動静尊厳。冥合_二律範_一。人皆称_レ之。
受具之後頡_二-頑黌肆_一。習_二南山抄_一。持律厳謹。然姿性率略。
所処不_レ恒。奉恩荘厳艸堂諸刹所_レ至便居。尤以_二護生_一為_レ
務。建中二年坐_二-夏於雲陽山_一。一虎忽哮吼入_レ門。師徐語_レ
之。虎揺_レ尾摂_レ耳而去。未_レ幾師又遷_二京兆章信寺_一。或問_二
其故_一。師曰。出家可_レ滞_二 一方_一乎。西域之法。三時分_レ房俾_レ
無_二貪著_一。後世易_レ之哀哉。貞元二年。徳宗皇帝欽_二其徳_一。幸
【右頁下段】
駕受_二菩薩大戒_一。聖眷優渥。寵賜繁博。師尽以回_二-施二田_一
不_レ取_二 一芥_一。五年帝又親幸_二寺中_一。問_二修心法門_一。師奏答
称_レ旨。龍顔大悦。又詔入_二大内_一。為_二妃主嬪御_一授_二菩薩戒_一。
賜_二号大円大師_一。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示寂。寿臘之詳史不_二
具述_一。従_レ師受_二具戒_一者若干人。如_二江西馬大師。景雲恒律
師_一則其人也。
唐朔方龍興寺能覚大師伝
大師名弁才。襄陽李氏子。母某氏。方_レ娠_レ師則却_二葷胾_一。日
惟一食。師生時異香満_レ室。宗族称_レ異。七歳依_二峴山寂禅
師_一為_二童行_一。授_二之内典_一 一覧輒能記。且了_二其大意_一。寂見_二
其穎敏_一甚器_レ之。年十六。薙度隷_二郷里之大雲寺_一。遍遊_二列
郡名山_一。既而就_二荊州玉泉寺_一納_二具戒_一。当_二是時_一懐威律師
尸_二安国_一。義頒律師主_二報恩_一。律幢双峙。光焔鑠鑠照_二-映四
方_一。師即造而受_レ学焉。設有_二疑悶_一質_二諸二師_一。不_レ至_二于洞
徹_一弗_レ措也。輩流吐_レ舌下_レ之。天宝十四年。玄宗皇帝以_下北
方習_二騎射_一嗜_二殺戮_一剛獷之気黷_レ武玩_上兵。詔_レ師臨壇度
人。以致_二其教誡_一。至徳初。粛宗帝即位。宰臣杜鴻漸。表_二-奏
【左頁上段】
朝廷_一。延_レ師主_二龍興寺_一。詔加_二朔方管内教授大徳_一。庶令_三獫
狁之郷粗識_二毘尼之道_一。仍命為_レ国建_二法華道場_一。慰問尤
至。大暦三年有_レ旨充_二章信寺大徳_一。師潜修_二浄土業_一 二十
年。未_二嘗自称_一。独与_二護戎任公_一善。謂_レ之曰。才必生_二浄土_一。
期在_二 十年_一。果十三年冬示_レ病。至_二 十二月八日_一。令_三弟子報_二
任公_一曰。向所_レ期已及。任公至。師曰。吾其去矣。乃垂_二-誡門
人_一訖。趺坐而化。衆聞_二仙楽西来異香散漫_一。閲世五十六。
坐若干夏。明年二月。門人奉_二全躯_一。窆_二于寺之西北隅_一。勅
諡_二能覚大師_一。副以_二法衣_一。天復年間廷尉評王儋述_レ碑旌_レ
徳焉。
賛曰。覚大師密修_二安養之業_一者二十年。未_下曽以_二修之一
言_一挂_中之唇歯_上。其養深積厚。可_レ謂勤矣。故於_二生死関頭_一自
在顕赫若_レ此。彼浅丈夫者。裁有_レ所_レ為。自誇_二其功_一。嘵嘵而
鳴。要成_二其業_一不_二亦難_一乎。
唐安国寺蔵用律師伝
律師名蔵用。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少前落䰂。礼_二嵩山空公_一
為_二力生_一。及_三乎年当_二応法_一。従_二汾川炬律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聞_下
【左頁下段】
洛中業公大張_二講肄_一。学徒犇湊_上。亟往親依。研_二-覈律教_一無_レ
不_二鏡徹_一。尋学_二禅法於諸名叢林_一。既而開_二-法京輩_一。藹然為_二
世之楷模_一。建中年間。奉_レ詔臨壇授戒。度人最多。後居_二東
城化塔_一。一衆推為_二綱任_一。声光益著。後不_レ知_レ所_レ終。
唐呉郡双林寺長寿大師伝
大師志鴻。出_二湖州長城下若銭氏_一。本名儼志。鴻字也。少
脱_二素于郷里之石門寺_一。黠慧過_二-絶人_一。剃髪受具訖。経行
屈_二茂苑_一。遊_二乎道恒律師之門_一。精_二-研律部_一。時曇清省躬二
公。倶在_二恒会中_一。歆_二-豔師為_一レ 人。約共_二灯火_一切磋琢磨。師
後開_二律席於呉郡双林寺_一。意以為。先徳釈_二南山抄_一未_レ尽_レ
善。乃撰_二捜玄録二十巻_一。尽嚢_二-括大慈霊已蕚下四十余家
之説_一。乃六十家之一也。華厳疏主清凉国師。於_二大暦中_一
為作_二序引_一。以冠_二其首_一。師寿一百有八歳矣。尚無_レ恙。詔
号_二長寿大師_一。世不_二敢以_一レ名而以_レ字。則其尊_レ之可_レ知。
唐襄州弁覚寺清江律師伝
律師名清江。会稽人。史未_レ詳_二其族_一。幼悟_二幻泡_一。懇求_二離
俗_一。父母弗_二之許_一。師志確乎不_レ抜。遂礼_二曇一律師_一剃染。其
【右頁上段】
天性聡敏。凡内外経書触_レ目而通。識者曰。此緇門千里駒
也。既而従_二堅道直律師於浙陽天竺壇_一登具。帰省侍_二 一
公_一。学_二相疏幷南山抄_一。皆通暢無_二遺憾_一。且善_二文辞_一。或賦詠
輒擅_二誉一時_一。嘗与_二 一公_一稍忤。捨而遊方。遍_二-歴法筵_一。自
責曰。天下行半。如_二我本師_一者鮮矣。乃還_二 一公所_一。当_二僧
集時_一。負_レ荊唱言。某甲再投_二和尚_一。惟願摂受。一公詬罵不_レ
已。師雨_レ涙懺謝曰。前念無_レ知。後心有_レ悟。望和尚大慈
施_二-与歓喜_一。求哀再四。一公憫_レ之遂為_二師資_一如_レ初。一公遷
化後。謁_二南陽忠国師_一。密伝_二心要_一焉。雲棲宏禅師系_二師於
崇行録尊師行之下_一。因為_二之賛_一。今併記_レ之。
賛曰。舎_二聖賢_一而知_レ非。当_二罵詬_一而不_レ退。可_レ謂明且誠矣。
終伝_二心印_一。不_レ有_レ由乎。彼浅信之流。小嫌則長往不_レ返。微
呵則銜_レ恨不_レ忘。空遇_二明師_一竟有_二何益_一。如_下逢_二帝主_一不_上獲_二
一官_一。惜哉。
唐撫州景雲寺上恒律師伝
律師名上恒。臨川南城人。姓饒氏。父名知恭。母某氏。師
童而傑異。志学之年。棄_レ家入_二空門_一。習_二経典_一日暗_二千言_一
【右頁下段】
年二十二。受_二具戒于南嶽大円大師_一。研_二-味毘尼_一。妙入_二幽
微_一。大暦中隷_二景雲寺_一。講_二-唱四分律及南山事抄_一。貞元初。
徒居_二予章龍興寺_一。与_レ師交遊者。皆法門龍象。若_二廬阜法
真。天台霊祐。荊門法裔。興果神湊。建昌恵璡等_一。至_二於一
時名士姜相国公輔。顔魯公真卿。楊憑韋丹_一。亦楽_二与_レ師
交_一。元和十年十一月某日化_二于廬山東林精舎_一。住世七十
七年。安居五十五夏。全身帰_二于南岡石墳_一建_レ塔。所度弟
子一万五千五百余人。得法上首道深。懐縦。如建。冲契
等二十人。中書舎人白居易為_二石塔銘_一。
唐会稽雲門寺源澂澈律師伝
律師諱霊澈。字源澂。湯姓。越州人。稟気貞良。清介絶_レ俗。
削染登戒之後。研_二-綜三蔵_一。戒節整峻。初居_二会稽雲門寺_一。
以_二毘尼_一講訓。従_レ之遊者。如_レ趨_二闤闠_一。師用_二翰墨_一広_二第一
義諦_一。発_二其秀句_一如_二千葩競放錦麗霞張。而不_一レ見_二春風煦
嫗之跡_一。故一時及_レ門之士。若_二劉長卿。厳維。皇甫曽輩_一。皆
願_レ交_二于師_一。相共唱_二-和於風月寂寥之郷_一。声聞燁然流_二-衍
四陬_一。偶遊_二呉興杼山_一。皎然昼公一見_二師風標_一。尤為_二忘年
【左頁上段】
交_一。互相吟咏不_レ知_二夕陽之在_一レ樹也。昼与_二書於中丞包公_一。
称_二師徳才_一。其略曰。澈公有_下帰_二湘南_一詩_上。曰。山辺水辺待_レ
月明_一。暫向_二 人間_一借_レ路行。如今還向_二山辺_一去。唯有_二湖水_一
無_二行路_一。此老諸作皆妙。独此一編使_二老僧見欲_一レ棄_二筆硯_一。
而其秉心立節不_レ可_二多得_一。道行空慧無_レ愧_二道安恵遠輩_一
云云。包公由_レ是遇_レ師甚渥。又権徳神輿飛_レ書問_二師於昼公_一。
昼答_レ之如_二前書_一。貞元中。西遊_二京師_一。名振_二輦下_一。緇徒嫉_レ
之。流言興_レ謗。遂語_二於中貴人_一。竄_二師于汀州_一。師賦詠遣_レ
情。安然守_レ道。既而入_二会稽_一帰_二東越_一。時呉楚間諸侯賓礼
招_二-迓之_一。元和十一年示_二寂于宣州開元寺_一。柳宗元作_レ詩
追_二-悼之_一。門人奉_二全躯_一建_二塔于越之山陰天柱峰之陲_一。寿
七十有一。臘若干。所度弟子秀峰等若干人。師嘗著_二事
抄引源記二十一巻_一。為_二学者_一所_レ貴。又有_二文集二十巻_一。尚
書劉禹錫序_二其首_一。宋明教嵩禅師追_二-慕師之風_一。為_レ詩曰。
澈公之清若_二氷雪_一。高僧天資与_レ 人別。三十能_レ詩名已出。
名在_二詩流_一心在_レ律。不_レ殊_二恵遠_一殊_二恵休_一。皎然未_レ合誰与
儔。白雲蕭散何定止。忽入_二関中_一訪_二包李_一。孤清難_レ立衆
【左頁下段】
所_レ沮。到底無_レ辜中_二非語_一。木秀_二於林_一風必摧。澈公懐_レ徳
成_二禍胎_一。古人已往不_二復歎_一。為爾為_レ詩遺_二後来_一。其為_二後
賢_一所_二追慕_一也如_レ此矣。
賛曰。予聞。有_レ徳者必有_レ言。蓋有_レ徳者。和順積_レ 中。而英
華発_レ外。無_レ非_二 天然之言_一。不_レ待_二勉強而後成_一。若_二澈師_一者。
由_二其徳之立宏深而正大_一。即其見_二於言_一。自然光明而俊
偉。非_下苟不_レ攻_二其本_一而擬_二其末_一。敝_二精推敲_一者比_上也。嗚呼
師真彬彬乎一代之高僧矣。奈何孤清難_レ立為_レ衆所_レ忌。
竟無_レ故而遷謫。雖_レ然師常以_レ道凝。于_二栄枯禍福_一視_レ之
不_二翅飛埃之過_一レ目。安有_レ動_二于中_一哉。
律苑僧宝伝巻第六
【右頁上段】
律苑僧宝伝巻第七
湖東安養寺後学釈恵堅撰
震旦諸師
唐揚州恵照寺省躬律師伝
律師名省躬。睦州桐廬人。史不_レ言_二姓氏_一。童年即強識。志
大言高。耆宿皆偉_二其器_一。礼_二聖徳寺某老師_一祝髪受具。霊
姓天発。研_二-究毘尼_一有_レ若_二宿構_一。俄聞_二姑蘇開元道恒律師
善誉_一。特往参謁。師資契会。恒陰喜曰。甚矣吾得_レ躬也。門
人日益親。師精勤修練。靡_レ憚_二喧凉_一。遂得_二其法_一。実澂照大
師四世孫也。不_三特究_二内典_一。兼通_二儒学_一。時有_二撃輪互指
為_レ迷者_一。請_レ師决判。師別_二其是非_一。如_レ弁_二黒白_一。故諺曰義
尽_二省躬_一。恒復嘆曰。自_二吾得_一レ憚。悪言不_レ聞_二於耳_一。師避_レ席
而対曰。某仰_二本師之道_一。若_下採_二扶桑_一以啖_中螈蠺_上。所_レ患未_レ
能_下嘔_二繁絲_一以報_上レ主耳。恒曰。言太謙矣。視_レ子吐_二園客五
色絲_一。可_レ供_二黼繍之資_一。其為_二本師_一所_レ許如_レ此。晩年講_二-訓
維揚_一。道俗争尊重焉。後不_レ知_レ所_レ終。所_レ著有_二事抄順正記
【右頁下段】
十巻。分軽重物儀若干巻。称讃浄土経疏二巻_一。師亦六十
家之一也。門人互文等若干人。有_二得法上首_一。名_二恵正律
師_一。住_二京兆西明_一。大振_二師之道_一云。
賛曰。孔氏曰。自_二吾有_一レ回門人益親。又曰。自_二吾得_一レ由悪言
不_レ聞_二於耳_一。今観_三躬公之於_二恒師_一。兼_二 二士_一而有之。其卓矣
哉。雖_レ然斯特公之土苴耳。未_レ可_三便以_レ此而尽_二其道_一也。
唐通玄寺常進律師伝
律師名常進。不_レ知_二何地人_一也。師_二-事姑蘇開元道恒律師_一。
霊慧明朗。解悟絶_レ群。薙落進具之後。博究_二律書_一。特妙_二事
抄_一。出_二-世通玄律寺_一。敷_二-弘毘尼_一。採稟之侶。有_レ同_二霰市_一。如_下
真乗公開_二-法大刹_一 人所_中推崇_上。亦師之規誨矣。師嘗撰_二事
抄通玄記若干巻_一。乃六十家之一也。
唐乾素律師伝
律師名乾素。姓字未_レ詳。得_二法于開元道恒律師_一。諸部毘
尼該貫無_レ遺。講習之美。為_二 四方_一所_レ帰。著_二事抄記六巻_一。
乃六十家之一也。
唐湖州八聖道寺真乗律師伝
【左頁上段】
律師名真乗。姓沈氏。湖州徳清人也。父玄望。以_二孝廉_一
挙_二袞州司馬_一。母某氏方_レ娠_レ師。有_二神光異気之瑞_一。及_レ誕天
姿環偉。処_二于等夷_一。若_三群草中之見_二琪樹_一也。恒以_二仏陀
像_一為_二嬉戯_一。司馬喩_下之必修_二文学_一以取_中官職_上。則愁然有_二
不_レ得_レ已之色_一。父母察_三其有_二塵外縁_一。乃令_二出家_一。時魯公顔
真卿試_レ経度_レ 人。因命_レ師誦_二所習_一。師誦_二仏経五百紙_一。一
無_二遺誤_一。公大褒異。遂剗髪住_二 八聖道寺_一。受具之後。依_二
通玄寺常進律師_一熟_二-爛毘尼部_一。進愛_二其俊邁_一謂_二其衆_一曰。
乗於_二汝曹_一非_二伯仲_一也。自_レ是一衆憚_レ之。無_レ何西入_二京輦_一。
究_二 天台法華疏于雲華寺_一。声誉靄然。於_レ是章信寺衆僧
延_二-致之_一。其講訓之頃。兼_二経宗律柄之妙_一。而無_レ所_レ愧_二於
衆_一。貞元間。功徳使梁公以_下徳宗帝数幸_二安国寺_一応対顧
問非_レ師不可_上。因奏充_二供奉大徳_一。時其本師無滞。亦以_二道
業_一蒙_二帝恩遇_一。奏挙_レ師為_レ国祈_レ福。而師以_レ疾請_レ告_レ帰。
先_レ是無滞夢。師手捧_二白蓮華_一南去。至_レ是果験然。師於_二
郷里_一 八為_二律学座主_一。四為_二臨壇正員_一。皆徇_二諸名縉紳請_一
也。偶遊_二 五台山_一。礼_二文殊聖容_一。所_レ見瑞相不_レ可_レ測也。晩
【左頁下段】
寓_二護国寺_一。礼_二仏名経_一百過。而懺悔法日不_レ闕。元和十五
年冬十月示_レ疾而寂。寿未_レ詳。後二年。長慶壬寅十月十
三日荼_二-毘於韶邨西隅_一。遵_二遺命_一也。師嘗著_二法華解疏記
十巻_一。万年県尉王甄述_レ碑以垂_二休美_一。
賛曰。乗公具_二 三美_一焉。其在_レ胎時有_二神光異気之祥_一 一也。
穉齢能暗_二-記五百紙_一 二也。礼_二文殊於五台_一。所_レ感瑞相出_二
於思議之表_一 三也。夫然故其能以_二斯道_一顕著者宜哉。
唐曇慶律師伝
曇慶律師者。従_二道恒律師_一受法。貫_二-練衆部_一。偏攻_二 四分_一。
以_二講授_一為_二 四方学者之宗_一。造_二事抄記四巻_一。師亦六十家
之一也。
唐杭州霊隠山道標律師伝
律師名標。富陽人。俗姓秦氏。世称_二儒宦之族_一。師年七歳。
神気秀発。不_レ類_二時童_一。有_二神僧_一。摩_二其頂_一曰。此兒骨骼清
聳。眼如_二青蓮_一。恐非_二世間法可_一レ縛。若使_二之学_一レ仏。必有_二善
称_一。其父以為_レ然。遂俾_下投_二霊隠山白雲峰海和尚_一為_中弟
子_上。至徳二年。粛宗帝詔_二 天下_一。白衣通_二仏経七百紙_一者
【右頁上段】
賜_二明経出身_一為_レ僧。時師試中第一。即日得度依_二 天竺寺_一
以居。永泰初。従_二頭律師_一受_二-具於霊光寺_一。時年二十六
矣。持律厳謹。不_二敢違越_一。凡尸_二梵刹_一 一十余霜。声光日
熾。包笠日盛。師置_二田若干頃_一。歳収_二其入_一 一万斛。帰_二之無
尽財_一。与_レ衆共_レ之。貞元中厭_二寺務紛紜_一。別治_二室西嶺下_一。
謂_二之草堂_一。行道坐禅屏_二-絶人事_一。且仮_二文辞_一為_二遊戯_一。其
詩章高媲_二古作者_一。呉興如昼。会稽霊澈。与_レ師友善。唱_二-酬
于山色水光間_一。尤極_二其情趣_一。時語見_二昼伝_一。一時名公鉅
卿如_二 中書舎人白公居易。隋州刺史劉公長卿等_一。亦楽_二
与_レ師遊_一。竟日談論。霏霏如_レ吐_二玉屑_一。長慶三年六月七日
寂_二於所隠_一。享年八十有四。法臘五十又八。是冬十月三日
葬_二之旧山_一。伝法弟子曰_二如玢_一曰_二如䛚_一曰_二行倹_一曰_二省言_一
曰_二常倹_一曰_二智猷_一曰_二日迢等_一若干人。師久住_二西嶺_一。杭人
尊之而不_レ名。但呼曰_二西嶺和尚。開成五年中鄭素卿樹_レ
碑施_レ徳焉。
賛曰。按_二旧史_一。景陵陸羽素欽_二師道徳_一。嘗嘆有_レ曰。夫日
月雲霞為_二 天標_一。山川草木為_二 地標_一。聖賢豪傑為_二 人標_一。推_レ
【右頁下段】
能帰_レ美為_二徳標_一。居_レ間趣_レ寂為_二道標_一。嗚呼品藻之極。至_下
引_二 天地人_一以匹_中擬之_上。則其人可_レ知矣。
唐衡嶽寺曇清律師伝
律師名曇清。莫_レ知_二何郷人_一。澂照大師四葉孫也。幼而脱_レ
俗。才思超邁。依_二道恒律師於呉之北院_一。与_二桐廬省躳_一相
友善。俄留_二衡嶽_一。講_二-訓学徒_一。元和中。会閬州龍興寺結界
時。義嵩公方闡_二懐素新疏_一。因挙_二僧祇律_一云。斉_二 七樹_一相
去。爾所_レ作羯磨者。名_二善作羯磨_一。準_レ此則四面皆取_二-六十
三歩_一等。時師広致_二徴難_一不_レ已。因経_二州省_一達_二 上聴_一。詔_二両
街_一会_二 三宗_一定_二-妻新旧二疏_一。而嵩公所説誠虧_レ理。礼部外
郎令狐楚判牒云。拠_二両街伝律大徳言_一。称_二曇清所立義_一
為_レ正。師著_二事抄顕宗記_一行_レ世。乃六十家之一也。
賛曰。界有_二 二種_一。曰作法。曰自然。作法姑置弗_レ論。自然
有_二 六相_一。其五又且置之。其一曰_二不可分別聚落_一。即今嵩
清二公所_レ論者是也。然清公豎義予未_二之考_一。竊按_二僧祇
律_一曰。五肘弓量。七弓種_二 一庵婆羅樹_一。斉_二 七庵婆羅樹_一相
去。爾所_レ作羯磨者。名_二善作羯磨_一。雖_二異衆相見而無_二別衆
【左頁上段】
之罪_一。此則七樹六間得_二 六十三歩_一。而所謂異衆相見者。約_二
両処秉法_一為_レ言。南山所判也。故刪補抄曰。彼此二衆各
一面有_二 三十一歩半_一。通就_二 二衆_一。則六十三歩。今若界外
無_レ 人。則身面各三十一歩半。是随分自然。若有_レ 人者但
令_三異界自然在_二我自然界外_一。無_二錯渉之過_一。並成_二法事_一。今
行事之家恐_レ有_二別衆_一。但為_二深防_一故於_二方面_一各半倍_レ之。
実而言_レ之各半減。是清公已称_二南山四葉之孫_一。則其所
立義意其必合_二乃祖之旨_一者乎。不_レ爾両街諸大徳肯推称
乎。
唐鍾陵龍興寺清徹律師伝
龍興寺律師。名清徹。史亡_二其氏_一。出家受具。周_二-遊講肆_一。
習_二-学毘尼_一。然学無_二常師_一。惟善所_レ在則服膺焉。俄聞_下道恒
律師開_中化于呉之開元寺_上。亟往依_レ之。其造詣深遠。而華望
碩徳為_二緇白_一所_二瞻仰_一。元和八年摭_二諸家要当之説_一解_二事
抄_一。著_二集義記_一凡二十巻。至_二 十年_一告_レ畢。予章武昌晋陵
之講師多伝_二-誦之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唐広雄律師伝
【左頁下段】
律師名広雄。未_レ知_二其族里_一。明智夙発。既脱素登具。従_二開
元寺道恒律師_一受学。以_二精律_一顕_レ名。撰_二事抄記若干巻_一。
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唐衡山中院希操律師伝
律師名希操。俗縁昝氏。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披剃進具之後。
受_二業于華厳照公。荊州至公等_一。既而出_二-世衡山中院_一。盛
声_二法鼓_一。学子依付。唱道之外勤_二于営建_一。興_二-復殿堂_一極_二
其厳麗_一。寂時春秋五十有七矣。所_レ出門人甚多。若_二惟瑗
道郢。霊幹。惟正。恵常。誡盈等_一。至_二於薬山惟儼禅師。興
果神湊律師_一。亦嘗従_レ師受具。滅後二十七年。河東柳子
厚為_レ師撰_二塔上之銘_一。其序略曰。公凡去_レ儒為_レ釈者三十
一祀。掌_レ律度_レ衆者二十六会。南尼戒法壊而復正。由_レ公
而大興。衡嶽仏寺毀而再成。由_レ公而不_レ変。故当世之士。
若_二李丞相泌_一。道未_二嘗屈_一。覩_レ公而稽首。尊_レ之不_レ名。出世
之士。若_二石廩公瓉公_一言未_二嘗形_一。遇_レ公而歎息。推以_二護
法_一。是以建_レ功之始。則震雷大風示_二其兆_一。滅_レ跡之際。則
隕星黒祲告_二其期_一。斯為_二神怪_一不_レ可_レ度已《割書:云云|》。
【右頁上段】
唐江州興果寺神湊律師伝
律師名神湊。京兆藍田成氏子也。生而奇秀。卯歳出_レ塵。
二十三受_二具戒于南嶽希操律師_一。化制二教靡_レ不_二該練_一。
特精_二于四分律_一。又参_二鍾陵大寂禅師_一。叩_二単伝之旨_一。大暦
八年。朝廷以_二経律論三科_一策_下-試天下之士願_二出家_一者_上。師
中_二其選_一。詔配_二江州興果寺_一。後従_二僧望_一徙居_二東林寺_一。即
鴈門遠公道場也。有_二甘露戒壇_一在焉。嗣_二-興仏事_一。化導最
盛。師風操抜俗。持律厳甚。起居動息。皆有_二常節_一。一盂
而食。一榻而居。衣_レ麻寝_レ菅。如_レ坐_二漆室_一。二六時中。行道
礼仏。雖_二冱寒隆暑_一未_二嘗廃闕_一。如_レ是経_二 四十余歳_一。所_レ得
檀施悉帰_二之常住無尽財中_一。与_二大衆_一共_レ之。素形貌尫
瘠。視_レ之頽然如_レ不_レ勝_レ衣。門人以_二薬剤_一進麾_二-去之_一。元和
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遘_レ疾坐化。春秋七十四。夏臘五十
一。其年十月十九日。門人奉_二全身_一塔_二於本寺_一。得法弟子
道建。利弁。元審。元総等若干人。白公居易為_二郡司馬_一。生
平与_レ師為_二世外交_一。及_レ是為作_二塔銘_一。且述_レ偈以悼之曰。
本結_二菩提香火社_一。共嫌煩悩電泡身。不_レ須惆悵随_レ師去。
【右頁下段】
先請西方作_二主人_一。
唐智璀律師伝
律師名智璀。開元道恒律師之嗣也。諸部毘尼莫_レ不_二渉
獵_一。而四分律抄尤所_二精熟_一。因造_二記十巻_一以解_レ之。師亦六
十家之一也。
唐懐業律師伝
律師名懐業。族姓孟氏。祖父本是北人因_レ官為_二嶺外人_一
焉。師壮歳好出_レ俗。礼_二貞固律師_一為_レ師。戒行清厳有_二遠
志_一。孳孳以_二弘法_一為_レ務。一旦浮_レ海至_二仏逝国_一。習_二-学梵書_一。
多_レ所_二洞暁_一。特粋_二于倶舎_一。嘗預_二訳場_一。為_レ衆所_レ称。後不_レ知_レ
所_レ終。
唐京兆聖寿寺恵霊律師伝
律師名恵霊。史未_レ詳_二其姓氏郷里_一。幼脱_二塵機_一。性敏而好_レ
学。及_レ加_二戒品_一。鋭_二志毘尼_一。行解相副。由_レ是声価高邁。人
皆敬畏神明如也。大中七年。宣宗皇帝幸_二荘厳寺_一礼_二仏
牙_一。因登_二大塔_一 四望。見_三西北有_二廃址_一曰。此昔総持寺也。
悵然久之。詔_二耆年_一問_二往事_一。衆推_レ師対。帝嘉_二其詳明_一。賜
【左頁上段】
以_二法衣_一。且詔修_二-復総持寺_一。于_レ是衆工川臻。経_二-始于三月
十一日_一。落_二-成于六月某日_一。師奉_レ勅為_二綱任_一。律規粛然。清
衆咸序。帝大悦。毎加_二優奨_一焉。寺毎_レ歳貢_二梨花蜜_一。色白
而味佳。逾_二蜂房所_レ取者_一。師後示_二寂于京兆聖寿寺_一。
唐餞【錢の誤字】塘永福寺抱玉琳律師伝
律師諱恵琳。字抱玉。俗柯姓。新安人也。丱齢投_二霊隠金
和尚_一為_二弟子_一。一習_二教典_一輒能通暁。大暦初受_二-具於霊
山会_一。三学一致無_二遺憾_一。而其性嗜_二泉石_一。視_二栄名利養_一
澹若_レ無_レ物。遁居_二 天眼_一。即天目也。山高三千丈。周囲三
百里。与_二 天柱廬阜_一類。有_二登臨者_一数日而到。地深僻多_二
妖異_一。上有_二 二湖_一。謂_二之東西目_一。又有_二 三池_一。蛟龍縦横。人
不_レ可_レ近。毎歳五月。山神易_レ形作_二白鹿_一。与_二震沢龍_一会。是
時風雨最暴。師凡在_レ此二十余年。了無_二恐怖意_一。元和二
年。太守礼部員外城南杜陟。欽_二師徳_一。請出_レ山。住_二銭塘
永福寺_一。登壇度人四年。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延臨_二 天
竺寺戒壇_一。未_レ幾辞帰_二永福_一。錬行之外。専勤_二演説_一。策_二-励
学徒_一。曲尽_二善巧_一。向_二 二十年_一。而高潔之操終始不_レ渝。当
【左頁下段】
代士大夫中書舎人白居易。大府卿李幼公等。咸拝謁親
問_二法要_一。太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滅。俗寿八十三。僧臘
六十四。門弟子以_二其年五月十二日_一葬_二之永安寺西山之
陽碼碯坡之左_一。
賛曰。湊公。二六時中行道礼仏。其精勤蔑_二以加_一矣。璀公
才志不_レ群功_二於祖教_一多矣。業公求法不_レ愧_二其師_一矣。霊公
学行並高。其所_三-以嬰_二帝眷_一不_二徒然_一矣。琳公独_二-居天目_一
者二十年可_レ為_レ難矣。
唐聖善寺智如律師伝
律師名智如。世姓吉氏。絳郡正平人也。姿容環美有_二大
人相_一。自_レ幼不_レ近_二酒胾_一。不_レ事_二兒戯_一。十二歳礼_二僧皎公_一為_二
和上_一翦落。及_二年二十二_一。従_二僧晤公_一納戒。学_二 四分律於
曇濬律師_一。稟_二楞伽思益於法凝大師_一。尽得_二其奥_一。自_レ時厥
後。屢補_二昭成敬愛等五刹臨壇大徳_一。由_レ是名声重矣。某年
間。受_二衆請_一出_二-世聖善寺_一。一座不_レ移。閲_二 十寒暑_一。日日講
律。未_二嘗廃怠_一。四方緇素莫_レ不_二望_レ風而靡_一。白居易欽_二師
道価_一。毎歳従受_二 八関戒_一者九度。作_レ詩以謝。有_下毎歳八関
【右頁上段】
蒙_二 九授_一。慇懃一戒重_二千金之_一句_上。太和八年十二月二十
三日。告_二弟子_一言。我歿後不_レ用_レ立_レ塔。唯造_二仏頂尊勝陀
羅尼経幢_一寘_二吾荼毘之所_一。願依_二幢之功徳_一利_二-益一切衆
生_一。吾願足矣。言訖翛然而化。処_二菩提場中_一。歴_二 六十五夏_一。
住_二 人間世_一。閲_二 八十六春秋_一。明年正月十五日。門人奉_レ龕
権_二-厝於龍州祖師塔陂_一。送者一万人。又明年某月某日。
用_二闍維法_一。遷_二-祔于奉先寺_一。而建_レ幢遵_二遺命_一也。師講_レ律
三十会。受具弟子一千余人。
唐開元寺法相律師伝
律師名法相。姓兪。呉之長水人也。幼而卓異。視_二群兒_一弗_レ
類。七歳出家。習_二-誦法華_一。僅三閲_二旬浹_一而通_二-徹全部_一。大
暦年中。師年二十。往_二京師安国寺_一。得_二満足戒_一。習_二-研毘
尼部文_一。渉_二 十一歳_一而蔚有_レ成_レ緒。及_レ帰従之学者如_レ市。
呉郡太守某公陳_二-奏禁庭_一。建_二戒壇於開元寺_一。重_二師徳_一。推
充_二寺綱管_一。既臨壇且為_二衆依止_一。請戒者日多。師為_レ 人
剛潔。平生未_二嘗畜_一レ長。佩_二漉水嚢_一。所_レ至輒用。所_レ坐之地。
毎有_レ鳥棲止。駆之不_レ去。会昌元年十二月十日謂_二左右_一
【右頁下段】
曰。時節已至。吾欲_レ行矣。因累_レ足右脇而逝。衆皆聞_二 天
楽清亮_一。視_二異光煌煇_一。世齢八十有九。慧寿六十又九。是
年四月某日。遷_レ龕塔_二于来蘇之原_一。得法弟子清濬清高
等若干人。景福二年。其弟子与_二義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
呉方_一将_三重治_二其塔_一発_レ之見。遺骸若_二銅色_一。歯全四十二。舌
根不_レ壊。色如_二紅蓮_一。香湯熏沐。以蔵_二于塔_一。後清高以_二師
之道_一伝_二之公静_一。静伝_二之行蘊_一。蘊伝_二之仁表_一。表伝_二之玄
呆_一。呆履行清白。隠_二-居天台_一習_二禅観_一。滅後火浴獲_二設利羅_一
焉。
賛曰。昔義林修_二慈恩基公塔_一。開_レ冢之日。異香襲_レ 人。真身
側_二-臥甎台_一。具_二 四十歯_一。容貌如_レ生。今観_二相師事_一。豈慈恩
之流亜与。
唐南嶽大明寺恵開律師伝
律師名恵開。出_二于潭州大族欧陽氏_一。天宝中脱白。既而
乃受具。習_二律於峻侃二公_一。学_二経于秀昱二師_一。莫_レ不_三尽
得_二其蘊_一。由_レ是道価鬱跂。律林傾挹。広徳三年朝廷詔建_二
大明寺於南嶽_一。選_二有道僧伽二十余員_一居_レ之。師為_二之首_一。
【左頁上段】
大唱_二律宗_一。先_レ是夢。大人縞冠素舄来告曰。他時居_二南
嶽_一大_二吾道_一者必汝也。至_レ是信然。又嘗朝廷有_レ詔立_二毘
尼蔵_一。令_二名僧七人講_一レ律。師亦応_二其数_一。而躡屩擔登之
儔。聴講請戒雲凝星羅。師雖_二位隆望重_一。而処_レ之若_二寒素_一
無_二毫髪自矜意_一。矩度雍容。進退咸有_二恒則_一。如_二宰相斉公
映。李公泌。趙公憬。尚書曹王皋。裴公冑。侍郎令狐公峘_一。
莫_レ不_レ蔭_二其徳宇_一。以_二貞元十五年十一月十日_一泊然而寂。
時有_二楽音祥光_一。衆咸見聞。寿六十七。臘二十四。塔_二于祝
融峯西趾下_一。剃度弟子数万人。其上首懐信道嵩等若干
人。元和九年正月。其徒請_二河東柳子厚_一述_レ碑焉。
唐泗州開元寺明遠律師伝
律師生_二㬧氏_一。名明遠。醮【譙】郡酇人也。七歳投_二本郡霈禅師_一
下髪。十九受_二具戒於泗州霊穆律師_一。深究_二 四分律_一。旁通_二
倶舎_一。元和元年。開元合衆請_レ師為_二第一座_一。明年補_二本州
僧正_一。択_二 地于寺北二百歩_一。構_二講堂七間僧院六所_一。又淮
泗間地卑多_二雨潦_一。歳有_二水害_一。師与_二郡守蘇遇等_一謀。創_二
避水僧坊於沙湖西隙地_一。植_二松杉楠檉桧一万本_一。由_レ是人
【左頁下段】
皆無_二墊溺患_一。某年間。開元寺燬_二于火_一。群僧散走。鞠為_二
荊棘之場_一。師尽然傷_レ心。又以_二興復_一為_二己任_一。徐州節度
使王侍中。欽_二師徳_一権為_二徐泗濠三州僧正_一。黒白風靡。檀
施雲委。侍中又損_二家財万計_一以助_二修造_一。故仏殿僧寮戒
壇経室与_二夫門廡亭閣廩蔵廚廏_一。一一皆完。其中像設華
旛及諸供具。一無_二闕者_一。建_二工於長慶五年春_一。訖_二功于太
和元年秋_一。輪煥荘厳。猶_二 天降而地涌_一也。於_レ是僧衆日集。
鐘梵常響。四方之人無_レ不_三皆沐_二師之徳化_一矣。以_二太和八
年十二月十九日_一寂_二於本寺丈室_一。報年七十。僧臘五十有
一。越_二 十日_一遷_二全身_一帰_二于湖西塼塔_一。道俗送者一万人。悲
慟哀恋。声撼_二嵓壑_一。師行化四十余霜。前後臨_二戒壇_一者八。
所化四部弟子三万人。嗣法上首僧亮元素等若干人。白
居易為_レ師銘_二其塔_一。
唐天台山国清寺文挙律師伝
律師名文挙。婺州東陽張氏子。年十五出家習_二経法_一。十
九落𩭄【髟+米】受_二息慈戒_一。貞元三年。師二十八歳登壇進_二具足
戒_一。已而留_二心於四分律_一凡十五年。未_二嘗敢以怠弛_一也。兼
【右頁上段】
通_二法華義疏_一。至_レ登_二講訓_一。緇侶日填委。時仏窟則公。方
以_二禅道_一重。而師与_レ之斉_レ名。尋奉_レ旨尸_二 天台国清寺_一。初
智者大師。毎年九月。約_二 七日_一立_二金光明道場_一。集_二 四衆_一
薫修。当時檀施鼎臻。供養豊縟。自_二大師之沒_一世亦変更。
道場寖以寂莫。至_レ是幾絶。太和中。主事僧清蘊謀_二之於
師_一。置_二荘田十二頃_一。以給_二光明会飲食費_一。於_レ是始足_三以
伝_二之久遠_一矣。会昌二年五月寂。世報八十三。僧夏五十
五。所度弟子幼清等某々若干人。樹_二塔于寺之西峯_一。韓
又為_レ銘。師身長六尺有余。処_二万僧中_一。若_二鶏群之鶴_一。眼不_二
旋顧_一。口無_二戯言_一。行住坐臥罔_レ非_二律範_一云。
唐総持寺法宝大師伝
大師諱玄暢。字申之。出_二宣城陳氏_一。幼而穎敏異_二常兒_一。戯
則聚_レ沙為_レ塔。摘_レ葉為_レ香。九歳依_二清逸上人於涇県水西
寺_一習_二経典_一。十九獲_二薙染_一。二十受_二大戒於福州兜率戒壇_一。
聴_二-掇律科_一。深得_二宗旨_一。適聞_下京師西明寺有_二澂照大師旧
院_一。而恵正律師住_レ此開化_上即造。以_二 天性邁雄_一雑_二-処衆
中_一頭角尤高。服勤久之。遂得_二其法_一。澂照大師六世之孫
【右頁下段】
也。受_二 三学大徳之職_一。以_二講律_一著_レ名。会昌中。武皇廃_レ教。
京兆緇侶甚憂_レ之。時両街僧録霊宴弁章等。集_レ衆議宣。
上_レ表以諫。庶幾上聴而停_二-罷前詔_一。於_レ是推_レ師為_レ首。師乃
奮_二護法志_一。著_二歴代帝王録_一。進奏陳_レ諫而不_レ納。師不_レ弛_二
道情_一。潜居而待_レ時。大中初。宣宗帝復_レ教。師奉_レ勅入_二内
庭_一。挙_二-宣法要_一。帝大悦。充_二内外臨壇大徳_一。賜以_二法衣一
襲_一。咸通間。懿宗帝欽_二師徳_一。蕃錫屢臻。師奏以_二本生心
地観経_一入_レ蔵。継奉_レ旨為_二追福院首領_一。兼_二総持寺第一
座_一。乾符元年賜_二号法宝大師_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謝世。
俗齢七十九。僧臘五十九。門人以_二其年四月二十五日_一
塔_二于長安邑高陽郷小梁邨_一。所度弟子数千人。嗣_二其法_一
者曰_二元表_一曰_二恵柔等_一若干人。師講_レ律六十会。所_レ著有_二
事抄顕正記十巻。名義図三宝五運各三巻_一。師亦六十家
之一也。尚書礼部侍郎崔沆勒_二文其碑_一。以頌_レ徳。
賛曰。人処_二平居無事_一。雖_二至薄劣_一。皆可_二以勉_一レ事。及_レ遇_二
災変_一。非_二奇偉不凡之士_一不_レ能_レ完_二其節_一也。会昌廃教。人
百_二其憂_一。大師忘_レ躯捍_二大法_一。不_レ懼_二威権_一。表奏陳_レ諫。惜
【左頁上段】
帝固執而不_レ従。而大師夷険一致不_レ変_二其恒度_一。終遭_二-逢
有道維新之朝_一。起_二宗教于衰替之余_一。固奇偉不凡之士。
而無_レ忝_二于南山六世孫_一者也。
唐従志律師伝
京兆有_二律師_一。名従志。未_レ知_二其氏_一。西明恵正律師門人也。
及_レ精_二律蔵_一。解_二 一字_一以無_レ疑。自_レ爾弘演無_二暇日_一。緇白欽
仰翕如也。玄砺彦偁等皆入_レ門受学。師嘗著_二事抄継宗
記若干巻_一。乃六十家之一也。
唐呉郡破山寺文挙達律師伝
律師諱常達。字文挙。姓顧氏。世居_二海隅_一。蚤歳辞_レ俗。自_二
何陽大福山_一遊_二-学江淮諸刹_一。年二十三受具。専_二精毘尼_一。
兼冶_二法華。涅槃_一。渉_二-獵陰符老荘之書_一。模_二-勒二王之筆蹟_一。
又参_二禅旨_一。頗臻_二其妙_一以_レ律不_レ外_二乎禅_一也。会武宗惑_二邪
説_一廃_二大教_一。師歎曰。我生不_レ辰。有_二如_レ此者_一。由_レ是山棲
野処。以適_二其変_一。及_二宣宗皇帝即位_一。仏法荐興。伽藍蘭
若往往修挙。師因還_二郷里_一。太守韋曙。崇重甚厚。咸通十
二年応_レ請講律。四衆向_レ化者日多。十五年七月僧自恣
【左頁下段】
日。請_二-両序諸比丘_一。合爪言_レ別。未_レ幾示_レ疾。久不_レ廖絶_レ
食七昏旦。九月十六日安然而化。春秋七十四。坐五十
一夏。所度弟子会清伝朗等若干人。奉_二霊柩_一殯_二于寺之
東南三百歩_一既三年。就_レ墳建_レ塔焉。穎川陳言譔_レ銘。師
立志清遠。淡_二-然世外_一。棲_二-息林丘_一。動経_二数載_一。室帯_二薜蘿_一
不_レ顧也。思_三蚕衣非_二慈悲者之服_一。終_レ身未_二嘗服_一レ之。行道
之余。好作_二詩文_一。用_二元和体_一。嘗著_二青山履道歌_一。播_二 人脣
吻_一云。
賛曰。獣毛蚕口害_レ物傷_レ慈。儒門之君子猶節約之。況於_二
釈氏_一乎。故律制不_レ許_二受用_一。今観_二達律師_一。終_レ身不_レ服_二蚕
衣_一。其能体_二仏之慈行_一者哉。或曰。蚕衣小律所_レ制。而大
乗未_二必拘_一也。予曰。談何容易。不_レ服_二絲綿絹帛及靴履
裘毳_一。楞厳之明訓也。皮革。履屣。憍奢耶衣。如_レ是衣服悉
皆不_レ畜。亦涅槃之明訓也。子其未_二之聞_一乎。曰。天須菩
提宿_二 七宝舎_一。得_二好衣食_一。即得_二無学果_一。此得道在_レ心。亦
何形服之足_レ云乎。曰。子言固美矣。雖_レ然試反_レ己而思_レ
之。実為_二得道_一否。今意在_二温暖_一而道置之弗_レ論。不_レ知其
【右頁上段】
可也。噫不_レ揣_レ己而自付_二於先聖_一者。譬如_二画_レ虎不_レ成反
為_一レ狗。祖之言曰。今人著_レ世。多積_二資生_一順_二己貪情_一。何
嘗慕_レ道。倚_二-濫聖教_一。誑_二-惑無知_一。仏蔵所_レ謂杯水縷衣尚
不_レ可_レ銷。那以_二庸愚_一濫同_二高迹_一。子亦未_二之聞_一乎。
唐徳円律師伝
秀州律師。名徳円。未_レ考_二其氏族_一。事_二互文律師_一為_レ師。与_二
丹甫公_一為_二法門伯仲_一。円具之後。鋭_二志於学_一。博究_二経律_一。
尤善_二 四分_一。嘗著_二事抄記若干巻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也。有_二
得法弟子_一。名_二全礼律師_一。
唐越州開元寺丹甫律師伝
律師名丹甫。史不_レ書_二姓氏郷里_一。稟気剛直。言鋒脱_レ俗。
受具畢習_二持犯之業於互文律師_一。文即省躳律師弟子也。
師於_レ躳為_レ孫。研_二-覆宗義_一。執持尤厳。毎_レ陞_二講堂_一 四方従
者若_三玄金之就_二礠石_一焉。会稽誠律範之淵藪。蓋玄儼曇
一之唱。既高而和者寡矣。及_レ師而声塵愈起邁_二于前烈_一。
後不_レ詳_二厥終_一。門人智章等若干人。師嘗著_二事抄記_一。乃六
十家之一也。
【右頁下段】
唐仲平律師伝
湖州律師。名仲平。不_レ知_二何地人_一也。受_二毘尼之学於互
文律師_一。持犯開遮之旨無_レ所_二疑滞_一。嘗著_二事抄記_一。為_レ時
所_レ貴。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唐静林寺執経文律師伝
律師諱允文。執経其字也。受_二生于秀州嘉禾朱氏_一。始九
歳。父病且_レ死呼而嘱_レ之曰。我瞑目後。汝即出家。無_レ滞_二
俗為_一也。師遂投_二某耆宿_一為_二童子_一。授_二之法華維摩二経_一。
閲_二再稔_一。皆通_二其句読義理_一。或戯問_レ師曰。儞得度之後。
将欲_二何為_一。師即応_レ声曰。当_下坐_二蓮華台_一而作_中師子吼_上。識
者謂。此子有_二大志_一。将来未_レ易_レ料也。十六歳断髪。継登_二
嵩山_一。従_二遠和尚_一受具。時年已二十三矣。於_レ是攻_二-冶相
部律_一。兼究_二 中観論_一。寒暑四更。而化制玄途無_レ不_下挾_二其
英_一而挹_中其粋_上也。太和五年帰_二郷里_一。俄聞_三銭塘天竺寺
講_二涅槃経_一。又往聴焉。開成元年。東遊_二台嶠_一。寓_二越之嘉
祥寺_一。四衆請講_二経律_一。毎警_二-策聴徒_一。語尤激切。聴者無_レ
不_二涕泗交零而悛_レ心革_一レ行。会昌三年。遷居_二静林寺_一。専
【左頁上段】
以_二涅槃_一宣導。会武宗廃_レ教。因昼衣_二縫掖_一。夜服_二伽梨_一。以
待_二時変_一。及_二乎大中元年復_一レ法。獲_レ隷_二名開元寺_一 七年為_二
寺之耆徳_一。闡_二-明律要_一。乾符三年。罷_レ講閲_二大蔵_一。中和二
年六月二十九日。疾作而逝。世寿七十八。臘五十五。其
年七月十二日葬_二于石奇山之陽_一。師執持密緻。威儀厳_レ
整。其貌傀偉。截然如_三巌山臨_二乎海_一。毎_二陞_レ座秉_一レ塵。其徒
凛有_二懼色_一。則足_三以窺_二-知其所_一レ守矣。凡講_二相疏_一 二十七
会。大経二十五会。常覧_二儒籍_一。尤好_二辞章_一。無_レ恙日効_二白
太傅_一。自著_二方墳銘_一。蔵_二諸篋衍_一。其徒懐益。後見而悲之。
乃建_二小塔_一。以勒_二其銘_一而置_二其旁_一。
律苑僧宝伝巻第七
【左頁下段】
律苑僧宝伝巻第八
湖東安養寺後学釈恵堅撰
震旦諸師
後梁西明寺恵則律師伝
律師名恵則。生_二呉之崑山麋氏_一。年方九歳。慧性秀発。博_二-
覧儒書_一。然非_二性之所_一レ楽也。大中七年。趨_二京師之西明寺_一
削染。誦_二釈典_一若_二素習_一。九年承_レ恩受具。十四年間_二玄暢
律師講_一レ律。而覆述出_二儕輩_一。是年詔補_二備員大徳_一。咸通三
年寓_二崇聖寺_一。応_二学徒之請_一。談_二倶舎論幷喪服儀_一。七年
代_二暢師_一於_二祖院_一宣導。綽有_二乃父風_一。十五年勅署_二臨壇
正員_一。広明元年。巣冦犯_レ闕。避_二乱於華州之下邽_一。淮南
高公駢請開_二講於法雲寺_一。亡_レ何告_レ辞。四衆苦留開導。刺
史楊公尤勤至。皆固辞遂東遊。挂_二錫于天台国清寺_一。
乾寧元年抵。鄞之育王寺_一。武粛王錢氏慕_二師道価_一。請於_二
越州_一臨_レ壇。開平二年八月八日示_レ疾坐逝。閲世七十四。
坐五十四夏。塔_二于鄮山之岡_一。入室弟子恵密。徽猷。希覚
【右頁上段】
等若干人。師持律錬行無_レ愧_二前輩_一。生平輪_二-誦法華等諸
大乗経_一。閲_二大蔵_一両遍。講_二事抄_一 七十会。倶舎論若干会。
所_レ著有_二事抄集要記十二巻。三界図一巻_一。師亦六十家之
一也。
賛曰。開元一公。講_二刪補抄_一 二十余会。招隠然公二十八
会。則公今七十会。其用_レ意勤矣。嗚呼今時肖_二其什一_一者
曽有_レ幾乎。甚而置_二之間処_一。終_レ身未_二嘗論究_一者有矣。欲_レ
求_二古聖之道復興_一。不_二亦難_一哉。
後梁越州大善寺元表律師伝
律師名元表。未_レ詳_二姓氏_一。性豪爽語言峭直。平居好品_二-藻
人物_一。故与_レ世多忤。究_二毘尼_一。工_二洙泗学_一。方術伎芸無_レ不_二
該綜_一。時法寚大師開_二法京師西明寺_一。道声靄靄。師入_二其
室_一而得_レ法。広明年間。神都版蕩。因南遊住_二越之大善寺_一
講_二南山抄_一。義理縦横。談吐鴻暢。毎_レ揮_レ麈学者忘_レ倦。江
表諸匠皆悦服。世号_二監水闍梨_一。其終未_レ詳。得法門人守
言清福等若干人。師嘗著_二事抄義記五巻_一。乃六十家之一
也。
【右頁下段】
後梁全礼律師伝
律師名全礼。出_二于徳円律師之門_一。学_二毘尼部_一。慧解天発。
世尤慕_二其道望_一。著_二長水記_一解_二事抄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
也。
後梁蘇州破山興福寺彦偁律師伝
律師名彦偁。俗姓襲氏。呉郡常熟人也。行履淳固。顧_二世名
利_一猶如_レ幻焉。登戒之後。依_二従志律師_一受_レ学。久而得_二其
奥_一。乃帰_二本邦_一講導。儕類響臻。律風孔扇。其地遂為_二毘
尼淵藪_一。嘗有_レ虎夜伏_二寺閣_一哮吼。師察_下-知其中_二猟矢_一而
然_上也。念将登_レ閣救_レ之。其徒諫阻以為。虎鷙獣也。動輒
有_レ所_レ傷。恐害及_レ師。三鼓矣。衆皆困臥。師独持_二炬火_一
抜_二虎所_レ 中矢_一。虎弭_レ耳頓首。若_二拝謝状_一。質明猟者朱徳
謂虎已死。而求_二之於寺_一。師以_レ矢示_レ之。徳悔_レ過幡然改_レ
業。武粛錢王素待_レ師甚恭。毎_レ修_二仏事_一。請誦祝施食。一日
覆肩衣堕_レ 地。俄而如_レ故。若_下有_レ物為搭_レ之者_上。往往見_三鬼
神侍_二-立其旁_一。貞明六年六月寂_二于破山興福寺_一。春秋九
十九。
【左頁上段】
賛曰。法宝大師以_二南山六世孫_一鳴_二道於西明_一。表師入_二其
室_一而得法。可_レ謂_二真承_一矣。礼師秉_レ筆発_二-揮祖道_一。其功固
不_レ細矣。至_二于偁師_一有_二鬼神随侍之異_一。此其戒徳使_レ然
也。
後梁恵密律師伝
律師名恵密。聡敏強識。卓異_二倫伍_一。依_二恵則律師_一習_二毘
尼学_一。服勤匪_レ怠。特入_二事抄精微_一。自_レ爾以_二講律_一有_レ聞_二于
時_一。五衆莫_レ不_レ被_二其玄化_一。分鐙之士孔多。弘制。従海。宗
約。清遠等也。師嘗作_二 上元記_一解_二事抄_一。乃六十家之一
也。
後梁寿闍梨伝
寿闍梨者未_レ詳_二何地人_一。道念堅明。学行超倫。伝_二南山
抄_一。大明_二宗旨_一。遠近緇白無_レ不_二崇重_一。唐末楊氏。僭有_二江
南之地_一。頻召_二府第_一供養。師平素清倹。食纔接_レ気。室無_二
長畜_一。出入門不_二掩閉_一。誠莫_乙可_下以_二世俗事_一干_中其慮_上者_甲。一
日臨_レ壇度_レ 人。正秉_二羯磨_一。三法未_レ竟。溘然坐蛻。楊氏聞_レ
訃驚嘆。
【左頁下段】
後梁徽猷律師伝
律師徽猷。不_レ詳_二其氏族生縁_一。恵則律師之徒也。博_二-綜宗
教_一。有_レ声_二律林中_一。嘗建_二律幢于江西_一。四方学侶負_レ笈請
益。所_レ著有_二事抄亀鏡記_一。学者争伝_二-習之_一。師亦六十家之
一也。
後唐東京相国寺貞峻律師伝
律師名貞峻。鄭州新鄭張氏子。唐張果先生之裔孫也。風
度寛裕。自_レ不_レ好_レ弄。年十四欲_三棄_レ俗入_二空門_一。二親留而
不_レ聴。去投_二相国寺帰正律師_一出家。神機駿発。有_二逸群之
智_一。誦_二-習浄名。仁王等経_一。不_レ久即能暗憶不_レ忘。同儕戯
之曰。汝是有脚経笥也。後既緇薙聴_二倶舎論_一。輒能覆講。
年十八陞座弘演。至_二冠歳_一納_二戒於嵩山会善寺_一。因挂_二-錫
封禅寺_一。新章律疏探_二-索玄微_一。而講授之勤未_二嘗小怠_一。時
年甫二十三爾。大順二年。相国寺罹_二焚毀_一。耆宿以為。非_二
大福徳力_一莫_レ可_二以再成就_一。衆僉曰。峻師其庶幾。於_レ是相
率以請_レ師。則無_二辞譲_一。帰以_二 上座職_一自任。未_二 一紀_一而檀
越旁午。寺之殿閣門廡等。煥然一新。儼如_下兜率天宮下_中-
【右頁上段】
現人世_上。衆推_レ師為_二新章宗主_一。大開_二律講_一笈錫填闔。乾化
元年臨壇秉法。所度僧尼至_二 三万余指_一。師操行高潔。誠
有_下足_二以動_一レ物者_上。故能坐致_二功業_一如_レ此。同光二年四月
十二日微疾而終。世寿七十八。法臘五十八。其徒葬_二于
寺荘_一。祔_二恵雲禅師之塔_一。
後唐天台山平田寺従礼律師伝
律師名従礼。襄陽人。史失_二其氏_一。天性至孝。善事_二父母_一。
郷里頗誉_レ之。逮_レ失_二所親_一。乃決_レ意出家。時年已長矣。登
具之後。習_二-学律部_一。稍渉_二睡昏_一。則引_二鉄錐_一自_二刺額与_一レ掌。
未_二 一年_一。而其学遂成。精_二-持律範_一。造次顛沛無_レ所_レ違。乾
化年間。経行遊_二 天台_一。卓_二錫于平田寺_一。一衆推為_二第一座_一。
師慎重荘嘿。喜怒不_レ形_二于色_一。以_二慈忍_一接_レ 人。毎_二布薩_一誡_レ
衆。護_二-惜浮嚢_一。且曰。波羅提木叉是我大師。須_レ知出家
非_レ戒則如_二象無_レ鉤猿脱_一レ鏁焉。聴者感服。一夏亢旱。主事
僧以_二園蔬枯悴_一請_二祈祷_一。師曰。但於_二真君堂_一焚香可也。
主事如_二所命_一。至_レ夜黒雲四合。大雨如_レ注。三日而止。又
欲_レ作_二水桟_一。山上有_二赤樹_一。人力不_レ易_レ致。知事白_レ師。師曰
【右頁下段】
我当_下向_二真君_一言_上レ之。忽大風仆_レ樹。其感_二-動鬼神_一率多_二此
類_一。武粛王錢氏。聞_二師令誉_一。召入_レ府建_二金光明道場_一。檀
施優渥。師既受。即以廻_二-施衆僧_一。寒暑一布納。日無_二再飯_一。
夜常坐不_レ臥。同光三年十一月某日。端然入寂。享_二報齢_一
七十九。僧臘五十二。火化得_二舎利_一。立_レ塔蔵焉。
賛曰。生前感_二-動鬼神_一。火後雨_二設利羅_一。此足_三以見_二其持戒
之力履道之志_一也。
後唐守言闍棃【梨】伝
守言闍梨者。未_レ詳_二何許人_一也。天稟穎悟有_二奇才_一。脱白之
後。聞_下元表律師唱_中法宝之道于大善_上。特往親付。而卒為_二
其嗣_一。実南山八世孫也。於_二諸律部_一無_レ不_二研究_一。已而踞_二
丹丘_一。開_二-闡宗旨_一以誘_二-迪学士_一。諸方仰_レ之如_二泰山北斗_一。
後不_レ知_レ所_レ終。門人無外。景霄。徳殷。希迪。澂輝。弘敬。
希玄等。皆伝_二道于世_一。以紹_二家学_一云。
後唐杭州真身宝塔寺景霄律師伝
律師名景霄。生_二丹丘之徐氏_一。納戒後。入_二表公輪下_一習_レ律。
時守言闍梨開_二化于郷里_一。又慕而従_レ之。已而奨_二-訓学士
【左頁上段】
於金華之東白山_一。江西徽猷律師。偶領_レ徒到_レ寺。而適値_三
師講_二持犯編_一。黙聴_二其説_一而嘆賞久之。声名由_レ是而愈重
矣。武粛王錢氏。尊_二師風猷_一。請主_二臨安竹林寺_一。天成二
年臨_二-壇于北塔寺_一。暮年遷_二真身宝塔寺_一順寂。春秋未_レ詳。
葬_二于大慈山_一。塔曰_二清凉_一。嘗著_二事抄簡正記二十巻_一。師亦
六十家之一也。
後唐無外律師伝
杭州有_二律師_一。名無外。丹丘律師守言公之嫡子也。種性俊
逸機悟過_レ 人。親_二-炙言公_一頗久。律宗教典潜_レ心探_レ賾。而尤
精_二事抄_一。嗣_レ後拠_二大刹_一。簸_二-起宗風_一衲子悦服。受_二其法_一者
法栄。蘊琮。観復。処洪。彦珍等若干人。並有_レ名。師嘗撰_二
持犯四果章記_一解_二事抄_一。乃六十家之一也。
後唐徳殷律師伝
婺州律師。名徳殷。受_二業于守言律師_一。精_二-究毘尼_一。尤為_レ
時所_二称賞_一。著_二手鏡記若干巻_一釈_二事抄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
也。有_二処明。宗日二公_一。即師之法嗣也。
後唐覚熙律師伝
【左頁下段】
杭州律師覚熙。未_レ詳_二其姓氏_一。学行高邁。名播_二緇林_一。作_二
事抄指志記_一。乃六十家之一也。
後唐清儼律師伝
洪州清儼律師。才慧不_レ群。博達_二律部_一。特粋_二事抄_一。著_二-為
集義記_一。発_二其幽賾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後唐崇義律師伝
越州有_二律師_一。名崇義。既持_二律範_一。尤於_二事抄_一有_レ所_二深造_一。
因述_レ記以解_レ之。行_二于時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也。
後唐立律師伝
立律師者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博学多識精_二於毘尼_一。声名炳著。
著_二事抄記若干巻_一。乃六十家之一也。
漢錢塘千仏寺文光大師伝
大師諱希覚。字順之。族商氏。世居_二晋陵_一。後徙_二溧陽_一。而
師生焉。素以_レ儒為_レ業。唐季之乱。窘乏無_レ所_レ帰。嘗以_二傭
書_一獲_レ事_二給事中羅隠公_一。隠見_二其風格不_一レ凡。与語哀_レ之
曰。兒何至_レ此。因多与_二之直_一。而勧_二之学_一。文徳元年。年二
十有五慨然嘆曰。是身虚偽。必帰_二磨滅_一。縦服_レ冕乗_レ軒。寧
【右頁上段】
得_二幾何時_一耶於_レ是趨_二温州_一。入_二開元寺_一出家。龍紀中受_二
具戒_一。会西明恵則律師駐_二錫天台_一。師往依_レ之。旦昏咨叩。
終尽_二 一家微旨_一。旁渉_二儒典_一。得_二周易之要_一。曁_二則順世_一。開_二
法永嘉_一。武粛銭王季弟鏵。時領_二是郡_一。深加_二崇礼_一。或誣
以_二微過_一。師払_レ衣移_二銭唐【塘】之大銭寺_一。文穆王請_レ師。主_二千
仏新伽藍_一。私署以_二文光大師号_一。四方学者萃然向_レ化。不_三
翅優曇一現_二於世_一也。師以_二老病_一乞解_レ職。嘯_二-傲山房_一。以_レ
道自楽。豈非_レ厭_二名迹之為_一レ累也歟。一日微疾。屢見_二神人
侍衛_一。師捨_二衣物_一。作_二現前僧得施_一。復普飯_二 一城僧_一。嘱_二後
事_一畢。奄然而蛻。春秋八十有五。夏若干。所_レ著有_二事抄増
暉記二十巻。擬江東讒書五巻。雑詩賦十五巻。周易会釈
記二十巻。注林鼎金陵懐古百韻詩。雑体四十章_一。師亦六
十家之一也。
賛曰。自_二景霄_一至_レ此数公。皆能立_レ言光_二-賛祖謨_一。雖_二其間
不_一レ能_レ無_二優降_一。而所_二-以弘_一レ宗之誠則無_二乎不同_一也。其当
時之才秀歟。
周相国寺真法大師伝
【右頁下段】
大師名澂楚。姓宗氏。未_レ考_二郷里_一。其母趙氏。方_レ妊_レ師輒
能斎潔。逮_レ娩異光煜煜然満_レ室。鄰落驚訝。体貌岐嶷異_二
凡子_一。七歳偶入_レ寺見_二仏像_一。輒嗟歎而膜拝。帰問_二其父_一
曰。夫以_二黄金色相_一坐_二蓮華上_一。豈仏独然。余者亦能如_レ此
否。父曰。蠢動含霊皆可_レ得_レ仏。而況人哉。師欣然願_二出
家_一。至_二 十歳_一即為_二相国寺智明公弟子_一。時有_二童子_一。聚戯而
招_二-誘之_一。師曰。出家兒学_二無為法_一。反以_二嬉戯_一乱_二其心_一乎。
識者奇之曰。此子異日成_二法門偉器_一必矣。受具之後習_二
新章_一。毘尼之奥独能深入。且其鋒弁銛利。時輩莫_二之攖_一。
因号為_二律虎_一。王公大人造_レ門請益者日繽紛也。晋高祖
聞_二師道誉_一。詔入_二内道場_一。賜_二僧伽梨衣_一。仍署号_二真法大師_一。
充_二新章律宗主_一。凡妃主之入_レ道者。皆命_レ師授_レ戒。顕徳六
年十月十二日。首北面西無_レ疾而終。俗年七十一。僧夏
五十。門人如_レ法荼毘。得_二舎利若干_一。構_二甎塔_一而緘蔵之。
所度僧尼八千余人。得_二其法_一者恵照等若干人。左街首座
悟皎作_二舎利塔記_一。
賛曰。昔玄奘法師童時。覩_二諸沙弥劇談掉戯_一。謂曰。経不_レ
【左頁上段】
云乎。夫出家者為_二無為法_一。豈復更為_二兒戯_一。可_レ謂徒喪_二
百年_一。観_二楚公童年之言_一。亦不_レ亜_二奘師_一。終為_二 一代宗匠_一。
流_二芳於千古_一。非_二偶然_一也。今之駆烏。飽食戯譃沈_二-薶歳月_一
者。聞_レ此曽為_二面赤_一否也。
宋法栄処雲二律師伝
法栄律師。姓氏未_レ詳。為_レ 人穎敏。神鋒爽抜。既遂_二出家_一。
尋加_二戒品_一。投_二無外律師_一而受_レ学焉。諸部毘尼皆妙造_二精
微_一。外門英豪孔多。罕_レ有_下出_二其右_一者_上。遂為_二其的子_一。後拠_二
名藍_一声彩発揮。緇白仰止。如_二普済。徳明。洪信。文廼等_一。
皆出_二於其門_一。後不_レ知_レ所_レ終。処雲律師得_二-法于栄律師_一。聡
悟敏捷。陶_二-冶南山宗教_一。撰_二拾遺記_一解_二事抄_一。師亦六十家
之一也。有_二嗣法上首一_一。名_二択梧律師_一。
宋普済律師伝
越州普済律師者。法栄律師之門人也。淵才天生。学業優
贍。於_二事抄_一尤所_レ加_レ意。作_二集解記十二巻_一以釈_レ之。師亦
六十家之一也。
宋京兆天寿寺通恵大師伝
【左頁下段】
大師名賛寧。姓高氏。厥先渤海人。後徙_二呉興之徳清_一而
師生焉。天成中投_二杭州祥符寺_一出家。清泰初進_二-具於天
台_一。博通_二 三蔵_一。特精_二南山律_一。毎_二与_レ 人談論_一。辞弁宏放。嬰_二
其鋒_一輒摧挫。時人目曰_二律虎_一。内学之外綜_二儒老百家之
書_一。頗善_二文辞_一。声望日隆。一時名士侍郎慎知礼等。皆敬_二-
仰之_一。与_レ其相倡酬。忠懿王亦欽_二其徳_一。署為_二両浙僧統_一。賜_二
号明義宗文大師_一。太平興国三年。太宗帝聞_二師之名_一。詔
見_二于滋福殿_一。奏対称_レ旨。龍顔大悦。賜以_二方服及通恵大
師之号_一。特勅主_二 天寿寺_一。明年勅往_二明之阿育山_一。迎_二真身
舎利_一。入_二大内_一供養。七年奉_レ詔編_二-修大宋高僧伝_一。至_二
端栱元年_一就_レ緒。令_二弟子顕忠智輪詣_一レ闕。上_レ表以進。帝大
褒美。勅入_二大蔵_一流通。内翰王禹偁贈_レ詩随喜。淳化中。詔
充_二史館編修_一。尋掌_二洛京教門事_一。又擢_二左街首座及右街
僧録_一。其為_二時君_一所_レ重若_レ此。咸平二年二月示寂。寿八十
又二。臘若干。門人奉_二全身_一塔_二于本寺_一。天聖七年。師之曽
孫宗盛啓_レ塔荼毘之。収_二遺骨舎利_一。葬_二銭塘故里_一。賜_レ諡
曰_二円明_一。所_レ著有_二鷲嶺聖賢録百巻。高僧伝三十巻。僧史
【右頁上段】
略三巻。内典集百五十二巻。外学集四十九巻。笋譜十
巻。物外集若干巻。事鈔音義指帰三巻_一。行_二于世_一。師亦六
十家之一也。禹偁序_二其文集_一云。
宋徳明律師伝
昇州律師。名徳明。出_二於法栄律師之門_一。淹_二-貫律部_一。気
壓_二㑪類_一。著_二事鈔正言記十巻_一。乃六十家之一也。
宋択梧律師伝
杭州有_二律師_一。名択梧。稟_二法于処雲律師_一。宗門諸書皆領_二
其微奥_一。嘉声遠播。学者欽属。述_二事鈔記七巻_一。題曰_二義苑_一。
師亦六十家之一也。有嗣法弟子_一。曰_二允堪_一曰_二法明_一。曰_二
惟則等_一若干人。
宋銭塘菩提寺真悟智円律師伝
律師名允堪。史不_レ書_二其姓字_一。銭塘人也。玅年従_二 天台崇
教大師慧氏思_一剔髪。入_二択梧律師輪下_一得法。群宗之学靡_レ
不_二該通_一。尤所_レ詳者律部也。慶歴間。開_二-法於郷里西湖
菩提律寺_一黒白奔萃。唯恐_二其後_一。嗣後建_二戒壇于杭之照
慶。蘇之開元。秀之精厳等諸刹_一。歳歳度_レ僧。祝_二-延聖寿_一。嘉
【右頁下段】
祐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寂_二於照慶_一。上距_二所生景徳二年_一
得_二寿五十有七_一。未_レ詳_二僧臘_一。門人奉_二全身_一塔_二于菩提_一。諡_二
真梧智円大律師_一。所_二手著_一有_二事鈔会正記。戒疏発揮記。
業疏正源記。義鈔輔要記。教誡儀通衍記。浄心誡観発真
鈔等若干巻_一。世号_二 十本記主_一。又有_二右繞行道正儀章。六
念五観章。南山譔集目録各一巻_一。師亦六十家之一也。有_二
嗣法上首_一。名_二択其律師_一。著_二律宗行事儀二巻_一。
賛曰。南山之道。八伝至_二於丹丘守言_一。言以伝_二無外_一。外以
伝_二法栄_一皆能以_二家法_一示_レ 人。栄之後。処雲択梧相継而承_レ
之。嗣_レ梧而興起者則師也。師才徳兼備。留_二心譔述_一。著_二
十記_一以通_二南山律文_一。其恵_二学者_一不_レ浅矣。古之所謂立_レ
徳立_レ言者師当_レ之矣。
宋文博律師伝
温州有_二律師。名文博。不_レ詳_二姓氏_一。択其律師之門人也。
該_二-練経律_一。有_二異能解_一。作_二簡正記_一釈_二事鈔_一。師亦六十家之
一也。
宋杭州普寧寺占叔玩律師伝
【左頁上段】
律師諱霊玩。字占叔。出_二於宋氏_一。童年敏鋭。不_レ喜_レ混_レ俗。
依_二開元寺僧正雲可公_一為_二弟子_一。至和二年。師年二十三。
試_二経業_一鬀度。是年納_二具戒_一。時真梧智円律師闢_二絳紗于
西湖菩提律寺_一。師与_二同友仲卿_一往而受_レ学焉。研_二-究経律_一。
兼渉_二 九流百氏之書_一。於_レ是内外周贍。儒釈貫通。而聞望
起矣。已而同_二仲卿_一還_二郷里_一。卿募_二衆縁_一重築_二戒壇_一。方成
而没。師以_下其壇未_上レ立_二仏像_一欲_レ立_レ之。衆頗議_レ之。師出_二戒
壇経_一証_レ之。於_レ是一衆黙伏。壇場製度一稟_二於師_一。仍建_二南
山影堂於壇院之左_一。俄従_二衆請_一出_二-世開元_一。有_二法明忠公_一。
当代名匠也。一日過_レ門。適値_二師講_一。因而就聴。講罷執_二
師手_一曰。吾郷善講唯師一人而已。自後凡有_二登_レ門者_一。指
令_レ従_レ師。後開_二法普寧律寺_一。如_二常寧。東安。本寂諸刹_一。亦
師所_レ尸。晩年董_二席大雲_一。遠近学侶聞_レ風輻湊。舎宇至_レ無_レ
所_レ容。師随_レ機誘導。曽不_レ告_レ倦。時人以_二毘尼師_一称_レ之。講
律之暇勤_二営修_一。檀信傾_レ財。小大殿宇咸為一新。因塑_二律
門祖像_一。列_二-祀于閣_一。命_二演法処_一為_二毗尼講堂_一。唐公彀挙_レ師
為_二僧判_一。未_レ幾遷_二副僧正_一。張公済性厳毅。而少_二与_レ 人交_一。
【左頁下段】
見_レ師喜動_二顔色_一。接礼特厚。及命為_二都僧正_一。給_レ帖令_レ掲_二
十方律院之額_一。楊公旙為親書_二額字_一。且知_二師公正_一。凡僧
門事尽委処断。師於_二西方浄業_一信願甚篤。嘗命_レ工絵_二西
方三聖像_一。随身奉事。凡有_二片善_一。悉厳_二浄域_一。日誦_二弥陀経_一
四十八徧。自余法華。光明。十六観。普賢行願等。日以為_レ
課。座臥面不_レ背_レ西。若有_二施利_一。随_レ得随散。衣盂之外。唯
教乗数百軸耳。酷愛_二飛山往生伝_一。鏤_レ版印施。為_レ衆銷釈。
又祖師三大部及諸律書。皆手繕写。以備_二検閲_一。大観元
年示_二徴疾於寿聖院_一。命_レ衆諷_二 十六観弥陀等経_一。合掌虔
恭。随_レ声而和。将_レ終乃指_二西方_一云。此吾所帰処也。経久
奄然息絶。実是年九月十五日也。閲世七十六。坐五十三
夏。其年十月二十三日。門人荼_二-毘于西郊_一。発_レ棺投_レ炬。膚
体如_レ生。唇頬似_二紅蓮_一。火已舎利累累然満_レ 地。明年某月
日奉_二遺骨_一■_二【瘞ヵ】於西岑駐旌亭之南郊_一。師講_二行事鈔_一 十五
会。羯磨疏七会。戒本疏八会。諸小部帙不_レ可_二悉数_一。登門
伝法者知盂等二千余人。棋_二-布諸方_一分_レ灯開_レ化。大夫呉
公君平讃_二師画像_一称_二-嘆其徳_一云。
【右頁上段】
賛曰。芝園祖師。嘗為_レ師譔_二行業記_一。其評有_レ云。棄_レ俗為_レ
道。其要在_レ 三。一曰行己。二曰利他。三曰護法。竊惟僧正
自_レ入_レ道至_レ終。稟_レ律奉_レ戒不_レ虧_二其節_一。不_レ辱_二其身_一。礼誦焚
修日無_二虚度_一。則其行_レ己不_レ為_レ不_レ勤矣。嘗患_二郷閭律学
不_一レ振。遠渉_二江山_一。尋_レ師受_レ業。晨夕講演。訓_二-誘来蒙_一。故使_二
南山宗部遐邇獲_レ聞流演無_一レ窮。由_レ師為_レ始。則其利他不_レ
為_レ不_レ博矣。四十余年弘_二-闡律蔵_一。播_二-遷南北_一。一_二志流通_一。
魁_二-鎮教門_一。粛_二-清海衆_一。主_二-持壇席_一。糾_二-正軌儀_一。荷_レ法軽_レ生。
死而後已。則其護法不_レ為_レ不_レ篤矣。晩年謝_レ事。退養_二幽
居_一。建_レ志存_レ誠。専期_二西邁_一。臨終正念。奄爾遷_レ神。逮_レ至_二荼
毗_一。道俗奔赴。衆覩_二異相_一追慕哀号。斯可_レ謂_二始卒両全
美善倶尽_一。非_二存_レ誠荷_一レ法。孰能至_二於此_一哉。予読_レ此益知_二
師之賢_一也。
宋本嵩律師伝
律師名本嵩。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亦不_レ詳_二其姓氏_一。精_二南山
律_一。兼得_二西来直指之旨_一。因無為居士楊傑請_二-問澂照大師
所_レ講毘尼性体_一。師以_レ偈答曰。情智何嘗異。犬吠蛇自行。
【右頁下段】
終南的的意。日午打_二 三更_一。
賛曰。律之為_レ宗也。円満広大。若捨_二片善_一不_レ名_レ満_二-足摂
善法戒_一。況迦葉微笑之旨乎。有_レ如_二嵩公_一。禅律並行而
不_二相悖_一。有_レ得_二於宗_一者深矣。雖_レ未_レ詳_二其顛末_一。幸有_二此一
偈在_一。我輩只以_二咬嚼不破_一為_レ愧耳。
律苑僧宝伝巻第八
【左頁上段】
律苑僧宝伝巻第九
湖東安養寺後学釈恵堅撰
震旦諸師
宋霊芝崇福寺大智律師伝
律師諱元照。字湛然。別号_二安忍子_一。嗣_二択其律師_一。南山十
五世之孫也。俗姓唐氏。父名祐。世為_二公吏_一。母竺氏。倶
有_二賢行_一。篤信_二仏理_一。産_二 四男_一。師其三也。誕_二于慶暦戊子
八年_一。骨相岐嶷。聡穎超_レ倫。齠齔依_二祥符東蔵恵鑑律師_一
出家。授_二之法華経_一輒能記憶。年十八試_二所習_一得度。在_二求
寂倫_一。已為_レ衆開講。既而受具。専鋭_二志於毘尼之学_一。氷寒
藍青。識者刮_レ目焉。恒以_レ無_二明師_一為_レ慊。時神悟謙法師。
唱_二 天台道於宝閣_一。師与_二択瑛_一結_レ伴参謁。謙一見喜動_二眉
睫_一甚器_レ之。師亦喜曰。此真吾師矣。請_レ居_二座下_一。風雨寒
暑。日行数里。謙毎_レ升_二講座_一。必待_二師至_一。或少後。衆以_レ過_レ
時為_レ請。謙曰。聴講人未_レ至。其愛_レ之若_レ此。師欲_下棄_二所習_一
而依随_上レ之。謙曰。近世律道寝微。無_二 人扶起_一。盍_下明_二法華_一
【左頁下段】
以弘_中 四分_上。他時為_二世宗匠_一。吾于_レ子有_レ望矣。師佩_二-受其
言_一。益加_二奮励_一。雖_二暑流_レ金寒折_一レ膠。不_レ暇_レ顧也。博究_二群宗_一。
以_レ律為_レ本。非_二苟言_一レ之。実蹈_レ之矣。元豊元年。従_二雷峰広
慈才公_一。受_二菩薩大戒_一。方_二羯磨時_一。瑞光発現。殿中灯炬。皆
為暎奪。万衆駭嘆。以為得戒之祥徴云。頓漸律儀罔_レ不_二
兼備_一。於_レ是出世説法。南山一宗赫然大振。四方学者聞_レ
風而依。其一時名士若_二翰林学士蘇軾。判府蒋枢密_一。無_レ
不_二崇敬_一之。一日枢密入_レ寺請_二陞座_一。展塵之間。法音浩浩
莫_レ不_レ聳_二 人天龍鬼之聴_一。講罷枢密上_レ偈以謝。有_二説_レ法龍
象繞。放_レ生鱗羽逃之句_一。八年高麗王子僧統義天杭_レ海求
法。聞_二師名_一。与_二主客学士楊傑_一。請以_二門弟子礼_一見。師為提_二
律要_一。幾三千言。義天矍然避_レ席。稽首作礼。師授以_二 三衣
盂盋錫杖_一。仍有_レ偈。曰。為_レ汝裁成応法衣。更将_二盂錫_一助_二
威儀_一。君看宿覚歌中道。不_二是標_レ形虚事持_一。義天喜不_二自
勝_一。乃請_二所_レ著書_一還_レ国。鍥_レ梓以伝。紹聖五年。重_二-建明州
五台戒壇_一成。有_二 一老人_一。神気超邁。眉鬚皓白。儼若_二図上
阿羅漢_一。進前而曰。弟子有_二 三珠_一。奉献以申_二壇成之賀_一。師
【右頁上段】
其受_レ之。言畢隠矣。因置_二其珠於壇心_一。屢現_二光相_一。厥後或
現_二金色仏_一。或現_二 六臂観音_一。或現_二迦陵頻伽鳥_一。或現_二紫竹
碧柳奇木怪石_一。如_レ是霊異。不_レ可_二 一二数_一。見者聞者皆謂_二
希有_一。某年間。天下大旱。述古龐公請_二師崇_一レ雨。師結_レ壇修
法懺未_レ絶_レ口。雷震雨射。公喜曰。吾家数世不_レ事_レ仏矣。
今遇_二吾師_一。不_レ得_レ不_二帰向_一也。浄慈宗本禅師。大弘_二西来
之道_一。奔_二-走天下衲子_一。師与_二禅師_一交尤洽。乃贈_二布三衣曁
瓦盋多羅_一。禅師受_レ之。終身奉持。喫飯用_二其盋_一。説法服_二其
衣_一。蓋重_レ師也。師気宇如_レ王。威掩_二万僧_一偉如也。心直口
直。不_下俯狥_中時俗_上。人或毀_レ之。師聞_レ之。竊自省曰。彼言果
是歟。吾当_レ改_レ過。彼則我師也。彼言果非歟。彼亦徒為耳。
焉能浼_レ我哉。其立身清潔。三衣一盋。嚢無_二長物_一。視_二世
之名利_一。如_二白衣蒼狗変遷_一。一不_二以経_一レ意。慈憫心切。喜_二利
済_一。追_レ福禳_レ災。応如_二谷響_一。恒著_二布僧伽梨_一。振_レ錫擎_レ盋。丐_二
食于市鄽_一。且曰。先仏以_二乞食_一為_レ事。釈氏焉羞_レ為_レ之乎。
楊無為嘆曰。持_レ盋出。持_レ盋帰。示_レ 人長在_二 四威儀_一。遵_レ仏
入_レ鄽時不_レ識。虚空当_レ有_二鬼神知_一。師思_二浄土法門乃修行
【右頁下段】
径路_一。繋_二念西方_一。六時行道殆無_二虚日_一。恒謂_二其徒_一曰。生
弘_二律範_一。死帰_二安養_一。平生所得。惟二法門。其他述作従_二予
所_一レ好。又曰。化_二当世_一無_レ如_二講説_一。垂_二将来_一莫_レ若_二著書_一。乃
以_二法華開顕円意_一疏_二-通三大部_一。推_二-明南山元意_一。而上合_二
仏制_一。自_レ是諸家之作。蔑如無_レ聞。師主法慧。大悲。祥符。戒
壇。浄土。宝閣。霊芝。崇福等諸名伽藍三十霜。座下犀顱
常三千指。凡所_二涖止_一必皆為_二結界_一。挙_二-揚律教_一。敷_二-繹祖
訓_一。如_二密雲広布。甘雨頻澍_一。無_レ緇無_レ素。若貴若賤。随_二其
機大小_一。咸霑_二法益_一。一旦示_二微恙_一。自知_レ不_レ起。集_レ衆説法。
将_レ終命_二門人_一諷_二観経及普賢行願品_一。舎_レ枕挙_レ首。若_レ有_レ
所_レ看。俄起趺坐。説_レ偈而化。湖上漁人聞_二 天楽音_一。実政和
六年九月初一日也。父母所生六十有九年。在_二菩提位中_一
五十又一。夏門人奉_二全躯_一。葬_二于寺之西北隅_一。師授_二菩薩
戒_一幾万会。増戒度僧六十会。黒白弟子若干人。其嗣法上
首。則道標。智交。用欽。守傾。道言。思敏。則安等五十余人。
所_レ著有_二事抄資持記。戒疏行宗記。業疏済縁記。応法記。
住法記。報恩記。観無量寿経義疏。阿弥陀経義疏。刪定尼
【左頁上段】
戒本。授菩薩戒儀。亡慮百余巻_一。並刊_二-行于世_一。又有_二芝園
集二十巻_一。解_二事抄_一者。自_二大慈_一至_レ師六十人。師蓋後出
而益奇者也。諡曰_二大智律師_一。塔曰_二戒光_一。劉燾為_二之銘_一。太
師史越王題_二其碑陰_一。曰。儒以_レ儒縛。律以_レ律縛。学者之大
病。唯師三千威儀。八万細行。具足無_レ玷。而毎蝉_二-脱於定
慧之表_一。毗尼蔵中真法王子。故能奮_二数百歳後_一。直与_二南
山_一比_レ肩。功実倍_レ之云云。
賛曰。大智律師。遠心碩量。贍智雄才。宗眼与_二両曜_一並明。
談弁与_二 三峡_一倶傾。以_レ故屢踞_二道場_一。豎_二最勝幢_一。転_二大地
法輪_一。為_二 十方律林之所袖領_一。且夫揮_二弥天之筆_一。為_二 三大
部記_一。節彼南山。頼以再顕。殆与_下荊渓之輔_二 天台_一清凉之
資_中賢首_上。同_レ功而比_レ徳也。蓋自_レ有_二律法_一以来。南山集其
大成。自_レ有_二南山_一以来。師其集大成者也。入寂至_レ今余_二 五
百歳_一。而遺誥未_レ磨。毎_二 一披閲_一。如_二耳提面命_一。猶足_三以啓_二-
迪昏翳_一。況当日親炙之者乎。為_レ之神往。
宋道標智交二律師伝
道標智交二律師者。未_レ知_二姓氏郷里_一。得_二法于霊芝大智
【左頁下段】
律師_一。性姿英特。留_二心三学_一。而尤善_二律蔵_一。標嘗著_二資持立
題格義_一。行_二于律苑_一。号_二仏恵宗師_一。所居曰_二摩雲堂_一。交開_二-
法開元院_一。為_二学士_一之所_二欽仰_一。並不_レ詳_二其終_一。
賛曰。標交二師。並称_二大智真子_一。則其言行必大有_レ可_二伝
者_一。奈無_二行状紀伝可_一レ考。不_二其惜_一乎。
宋思敏律師伝
律師思敏者。史不_レ載_二出家落髪之始_一。従_二大智律師_一増_二-受
戒法_一。専修_二浄業_一 二十年。一日示_二微疾_一。請_レ衆諷_二観経_一者
半月。越_二 三日_一見_二化仏満_一レ空。臨終念仏声出_二衆外_一。留_レ龕
七日。時方酷暑而体不_レ変。異香郁然充_二-満室中_一。蓋上品
受生之験也。
賛曰。或曰。増戒之説可_二得聞_一与。答曰。受戒有_二 三品心_一。唯
期_二脱苦_一。専求_二自利_一。下品心也。為_レ物解_レ疑。自他兼済。中
品心也。忘_レ己利_レ生。福智双運。了_二-達本性_一。求_二仏菩提_一。上
品心也。若初受発_二 中下心_一。則於_二再受_一誠得_二其宜_一。此所_レ謂
増戒也。嗚呼戒体者。返流之源始。発行之先導。若不_レ了_二
斯体_一。縦持得如_二氷霜_一。悪名_二比丘_一。故枳園智厳。疑_レ不_レ得_レ
【右頁上段】
戒。取_二決于慈氏_一。平陸跋摩。駕_二舟江中_一。重授_二戒法_一。弘福
智首。蒙_二降仏摩頂_一。方知_二感戒有_一レ実。古人慎重而不_レ軽也。
蓋如_レ此。近世軽心受戒。不_レ知_二方便_一。尚未_レ沾_二於下品_一者
有矣。悲夫。
宋明慶寺行詵律師伝
律師名行詵。未_レ詳_二姓字_一。受性秀英。可_レ称。既脱白進具。
誦_二 四分戒本_一。僅閲_二 三日_一而通徹。適聞_二大智律師法席之
盛_一。即往依_レ之。毘尼諸部悉探_二源奥_一。主_二明慶寺_一 二十年。
弘宗利生。声誉日著。一旦寝_レ疾。即命_レ徒設_レ像。繋念数
日。忽起整_二威儀_一。自唱_二弥陀経_一。厲声念仏。加趺而化。寿
未_レ詳。
宋延寿寺清照亭律師伝
律師名恵亭。号_二清照_一。未_レ詳_二何許人_一也。住_二武林延寿寺_一。
初従_二大智律師_一習_二毗尼部_一。修_二-錬浄業_一者六十年。毎_レ対_レ
人必以_二念仏_一為_レ勧。有_二化導念仏偈三首_一。一曰。釈迦如_レ実
讃_二西方_一。依正超倫意已彰。信願持名無_二別想_一。声声心住
白毫光。二曰。塵劫熏成功徳身。無辺光寿立_二嘉名_一。由_レ
【右頁下段】
是仏仏皆称讃。我等如何不_二挙声_一。三日。四字鴻名金口
宣。功成唯在_二我心堅_一。神方簡易真希有。一㧤忻然処_二宝
蓮_一。有_二胡闉者_一。与_レ師締_二方外交_一。一日闉疾革。其子迎_レ師
乞_レ垂_二誨示_一。師往見_レ之曰。我平生与_レ汝相善。未_三曽語及_二
末後一著大事_一。豈可_レ不_レ知_二安身立命之処_一乎。闉曰。心
浄則仏土浄。師曰。公自度。平昔時中有_二雑念染汚_一否。闉
曰。既処_二世間_一。寧無_二雑念_一。師曰。若如_レ是則安得_二心浄土
浄_一。闉曰。一称阿弥陀仏。云何滅_二 八十億劫生死重罪_一。師
曰。阿弥陀仏以_二弘誓願_一塵劫修行。威徳広大。光明神力
不可思議。是以一称_二其名_一。滅_二無量罪_一。猶如_三赫日消_二於霜
雪_一。復何疑哉。闉遂省悟。厲声念仏而逝。師建_二宝閣_一立_二
三聖像_一。最称_二殊特_一。有_二江自任者_一。毎敬_二師徳_一忽夢。宝座
従_レ空而下。云亨律師当_レ升_二此座_一。適社友孫居士預啓_二別
師_一。即在_レ家作_レ印而化。師往炷_レ香。帰而謂_二其徒_一曰。孫君
已去。吾亦行矣。乃集_レ衆念仏。為説_レ偈曰。弥陀口口称。
白毫念念想。持_二此不退心_一。決定生_二安養_一。即端坐脱去。
宋七宝院用欽律師伝
【左頁上段】
律師名用欽。未_レ詳_二姓氏_一。伏_二-事大智律師_一為_レ師。一家宗
趣解悟無_レ遺。後居_二銭塘七宝院_一。道振_二 四方_一。緇白傾_レ心。
師標_二心清泰_一。一_レ志不_レ退。日課_レ仏三万。一日神遊_二浄土_一。
見_二仏菩薩種種異相_一。謂_二侍者_一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_レ
衆念仏。黎明合掌西望。跏趺而化。《割書:嘗著_二白蓮記_一解_二|霊芝観経疏_一云。》
宋道言律師伝
律師名道言。会稽人。史失_二其姓_一。大智律師之門人也。凝_二
心律学_一。貫_二-通諸部_一。且以_二浄業_一為_レ懐。精勤尤至。一日見_二
二神人長丈余_一。報言。何不_二繋念_一。於_レ是大集_二道俗_一。念仏
三昼夜。将_レ畢自升_レ座説法。為_レ衆懺悔。至_レ暁即座而化。
寿臘未_レ詳。有_二含注戒本序解_一。行_二于律苑_一。
賛曰。大智律師毎示_レ衆曰。生弘_二毘尼_一。死帰_二安養_一。出家
学道。能事斯畢。予観_二如上四師_一。宜_下於_二乃父明誨_一為_上レ無_レ
所_レ愧矣。
宋則安律師伝
則安律師者。氏族郷里靡_二得而稽_一。為_二大智律師徒_一。稟性
俊逸。履行厳潔。大小律部精_二-通玄源_一。一時儕類莫_レ不_二推
【左頁下段】
重_一。師嘗斥_下末世謬飾_二大乗_一。以_二毘尼宗_一為_中小道_上。曰南山
律師以_二 二教三宗_一判_二-釈東流一代時教_一。与_二 天台四教。賢
首五教_一其旨同矣。而世之学者各保_二己宗_一。謂南山正明_二
律相_一。依_レ之修習報在_二 人天_一。或証_二小果_一。是豈知。戒為_二出
世解脱之因。無上菩提之本_一。始虧_二発足_一終失_二帰途_一。且吾
祖行位果証。与_二智者賢者_一昆仲之間。豈垂_レ世立教而困_二
人於小道_一哉。不_レ入_二其門_一詎知_二美富_一。非_レ聖侮_レ聖招_レ報不_レ
軽。所_レ著有_二随機羯磨序解。資持記五例講義等_一。至_レ今学
者猶伝焉。
宋化度寺法持律師伝
律師名法持。居_二化度寺_一。挙_二-揚律乗_一。平生専_二心安養_一。修_二
弥陀懺_一者三年。焼_二 二指_一増_二-受戒法_一。又造_二西方三聖像_一。
誦_二観経。弥陀経。如意輪呪_一。発誓曰。促_二閻浮之寿_一。蚤生_二
浄土_一。一日小疾。雨涙懇告祈_レ垂_二接引_一。念仏不_レ絶。声聞_二
於百歩_一。忽見_三丈六仏立_二于池上_一。即謂_二左右_一曰。我已得_二
中品生_一。端坐西向而化。
讃曰。持公促_レ算而求_二安養_一。厭欣之心其至也。豈口談_二清
【右頁上段】
泰_一而心恋_二索訶_一者。可_二同年語_一耶。雖_レ然修_二浄業_一 人学_二
其発願_一則善矣。抱_レ石投_レ水。畳_レ薪焼_レ身。則予未_レ見_二其可_一
也。
宋妙生律師伝
律師名妙生。史不_レ書_レ氏。会稽人也。出家受戒習_二-学毘尼_一。
与_二大通本禅師_一居_二潮山象隖寺_一。共践_二浄土之業_一。一夕会_二
門人_一。諷_二弥陀経_一。就_レ榻端坐。焼_レ香合掌。迎顧嗒然而寂。
有_二 六物図弁譌_一。行_レ世。弟子覚成等若干人。
賛曰。生公平生行業。固有_レ足_レ称矣。只如_三 六物図述_二弁
譌_一雖_三多結_二難辞_一。而反有_レ可_レ議。明律者審_レ之。
宋惟月律師伝
律師名惟月。居_二諸曁化城_一。精_二-明律学_一。専修_二浄業_一。一日
有_二異僧_一来迎。後三日示_二微疾_一。忽呼_二同寺道寧_一曰。今見_下
阿弥陀仏可_二高八尺_一駐_中-立空中_上。言訖即寂。
宋湖心元肇律師伝
律師元肇者。四明陸氏文章陸佃之族也。蚤歳出家精_二于
律学_一。常居_二湖心_一。誦_二法華経_一 一万部。嘗閲_二大蔵_一。又瀝_レ血
【右頁下段】
書_二法華及律宗諸典_一。建炎四年。虜兵破_二 四明_一。次逼_二師
所居_一。師自如無_二懼色_一。乃至_二京口_一謂_二左右_一曰。吾将_二西帰_一
矣。即念仏西望而化。時有_二笙歌之声_一。一時軍民咸聞_レ之。
莫_レ不_二駭嘆_一。
賛曰。予見_二修浄業諸師_一。瀕沒之時感_二瑞応_一者多矣。至_レ
如_二肇公要_レ行便行_一。其稀有哉。寂音讃_二善昭禅師_一曰。観_二
其死生之際_一。如_二賈胡伝吏留即留去即去_一。予于_二肇公_一
亦云。
宋拙庵度律師伝
律師名戒度。号_二拙庵_一。史不_レ詳_二氏族郷里_一。天資厳厲。識
量清遠。毘尼之学無_レ所_レ不_レ通。又習_二 天台之教_一。深究_二幽
旨_一。某年中用_二大智新疏_一。講_二観経于湖心_一。四方学士莫_レ不_二
悦服_一。嘗艸庵法師因公。著_二輔正解_一。以難_二新疏_一。華厳政
公。欲_レ解_レ難不_レ果。一日訪_レ師而謂曰。輔正吾固不_レ惑。但
恐後進遅疑。素欲_レ評_レ之未_レ及_レ命_レ筆。師幸成_二吾志_一。師諾_レ
之。遂譔_二扶新論_一。其説義立理。最為_二雅正_一。晩年住_二余姚
極楽_一。播_二-揚宗旨_一。流_二名四遠_一。一旦小疾作。作_レ書別_二士夫
【左頁上段】
道旧_一。命_レ衆誦_二観経_一。至_二法身観_一。厲声念仏。加趺而化。所_レ
著有_二正観記。聞持記。扶新論。無量寿仏讃註等若干巻_一。
伝_二于世_一。又嘗和_二淵明帰去来辞_一。有_レ序。曰。拙庵野夫抱_二
疾林下_一。一日少間。試取_二陶淵明帰去来兮辞_一読_レ之。不_レ覚
釈_レ巻而長歎。蓋与_二予懐_一異世而同轍也。淵明乃一俗士
爾。貧苦非_レ不_二迫切_一。尚且軽_二 五斗粟_一。不_レ忍_レ折_二腰於郷里
小兒_一。自免去_レ職。楽賦_二帰歟_一。況釈氏子為_二解脱_一故而求_二
出家_一。返奔_二-走於塵域_一。而不_レ知_レ止。不_下為_二淵明_一羞_上乎。予
素以_二安養_一為_二故郷_一。欲_下写_二鄙懐_一以自勉_上。輒追和_二高韻_一。覧
者幸無_二以_レ効_レ顰見_一レ誚。亦各言_二其志_一也。丁酉季秋望日
書。辞曰。帰去来兮。廻_二首故郷_一何日帰。覚_二寒来而暑往_一。
労_二夢寐以含_一レ悲。昔偶爾而為_レ別。今悔之而莫_レ追。望_二蓮
池之勝友_一。実負_レ媿而知_レ非。嗟幾生之漂泊。失_二繋珠於内
衣_一。旋_二深思_一而猛省。何節操_二之卑微_一。欲_レ帰便帰。一志_二西
奔_一。長生不_レ死。衆妙之門。唯心本具。真性常存。棄_二-損周
鼎_一。返認_二匏樽_一。空受_二賜於華屋_一。遂孛_二-戻於慈親_一。慨_二衆苦
之迫切_一。必去_レ危而就_レ安。雖_レ無_二適而不_一レ可。奈_二客路之間
【左頁下段】
関_一。托_二 二八之妙境_一。入_二正受_一而遐観。忽全心而発現。喜_二
合浦之珠還_一。混_二塵刹之浄穢_一。随_二足処_一以盤桓。帰去来兮。
謝_二-絶於外遊_一。且毀_レ形而壊_レ服。唯解脱之是求。曷区区而
逐_レ物。恬然而弗_二以為_一レ憂。喪_二自家之珍宝_一。抛_二祖父之田
疇_一。方_レ飢絶_レ糧。欲_レ済沈_レ舟。曽流俗之不_レ若。夫是之謂_二
比丘_一。苟聞_レ義而不_レ徙。盍_二尋_レ源而挹_一レ流。照_二万縁之寂寂_一。
蔵_二 六用之休休_一。已矣乎人生変化同_二 四時_一。天辺日月無_二
少留_一。不_二自為_一レ計将安之。有_レ生必有_レ死。百年誰与期。
宜_二寸田_一以耕耨。頻_二愛艸_一以耘耔。結_二廬山之浄社_一。詠_二樝
庵之新詩_一。送_二心想於落日_一。倐如羽化断無_レ疑。
賛曰。度律師毘_二-賛本宗_一之暇。作_レ記著_レ論。指_二-示浄邦路
径_一。有_レ力_二于大智之門_一。其豈小哉。予常観_二其帰去来辞_一。
語新而思遠。辞達而理明。真令_下 人諷_二-咏其間_一曽不_レ加_二寸
念_一咸置_中身於純白蓮華之域_上。可_レ謂以_二翰墨_一為_二仏事_一者
矣。
宋惟一法政法久三律師伝
惟一律師。不_レ知_二姓氏_一。従_二道標。智交二律師_一受業。瑩_二-錬
【右頁上段】
三学_一。尤精_二毘尼_一。開_二-法東堂_一。衲子悦従。法政律師師_二-事
惟一_一。精_二-研戒宗_一。住_二竹渓_一弘宗。名声日以著。並宗門之
名匠也。法久律師法政之門人也。棲_二心経律_一。深探_二玄賾_一。
開_二律席於石鼓_一。化_二-陶四方_一。学士依帰者日多。嘗戒度律
師譔_二弥陀経疏記_一。未_レ就_レ緒而沒。及_レ是師摛_レ筆解_二戒度
未尽之文_一。即聞持記是也。自跋_二其後_一曰。此記足庵宗師。
淳煕年間撰。至_二東方仏現通一科_一示_レ疾。停_レ筆因而順寂。
不_レ及_レ全_レ帙。聞者無_レ不_二嗟惜_一。雖_二円修超玄二記行_一レ世。諸
方講解病_二其文理未_一レ明。罕_レ有_二承用_一。由_レ此疏亦凐塞。余
寓_二疏三山慶遠庵_一。因_二講次_一 二三子有_レ請。故為続_二其後_一。
誠為_二狂簡有_一レ玷_二於前_一。又豈非_下青蝿付_二於驥尾_一。亦其一
日千里_上也。得法上首上翁妙蓮律師。
宋四明景福寺如庵宏律師伝
律師諱了宏。字如庵。未_レ詳_二其族里_一。受_二業於法政律師_一。
諸部毘尼無_レ不_二穿穴_一。而声名炳燿。出住_二 四明景福寺_一。開_二-
闡律教_一。訓_二-導学子_一。而従_レ之遊者偃然若_二風之於_一レ草。沛
然若_二水之於_一レ壑也。有_二嗣法上首両人_一。日山守一律師。本
【右頁下段】
邦俊芿律師。
宋了然智瑞妙音三律師伝
了然。智瑞。妙音三律師。並神府明朗。学業優奥。然住_二
臨安不空院_一。瑞拠_二会稽極楽院_一。音居_二臨安浄梵院_一。法鼓
競鳴。遐邇帰敬。嘉定年中。俊芿律師設_二宗門五十三
疑_一。問_二時之律匠_一。三師覧_レ之乃一一酬答。然嘗著_二通真記
三巻。授菩薩戒儀一巻_一。瑞善_二文辞_一。著_二洞微集十巻_一。
宋湖心広福寺妙蓮律師伝
上翁妙蓮律師。未_レ詳_二何許人_一。石鼓法久律師之嫡子也。
三蔵玄理莫_レ不_二淹貫_一。開_二-法湖心広福寺_一。声称浹_レ遠。毳侶
競奔。蔚然繁盛。嘗与_二鉄翁一公_一抗_二-論宗義_一。人壮_レ之。景
定三年正月三日寂_二于極楽庵_一。春秋八十有一。坐若干夏。
有_二蓬析直弁一巻_一。得法弟子行居等若干人。本邦真照
律師。嘗航_レ海求法。従_レ師受_レ学云。
宋日山寺鉄翁一律師伝
律師名守一。鉄翁其号也。天仮_二聡敏_一儁思奇抜。従_二景福
如庵宏律師_一学_二毘尼_一。大小諸部鑑_二-徹幽疑_一。由_レ是声誉四
【左頁上段】
馳。道欽_二 七衆_一。開_二法于日山広福諸刹_一。参扣之徒継_レ踵而
至。紹定中。行_二重受于巾峰_一。帰仰者益衆。若_二本邦曇照律
師_一亦登_二其壇席_一。師依_二法華開顕之意_一。立_下以_二白四_一受具
者不_レ増_二-受菩薩戒_一之義_上。謂一発_二円体_一則三聚具備焉。更
受_レ之為。上翁妙蓮為_二蓬析直弁_一難_レ之。成_二-立増受之義_一。
蓋雖_レ発_二円体_一。願且未_レ円故也。師復作_二教観析蓬_一以釈_レ
難。且示_レ衆曰。須_レ体_二祖師円義_一。教_二彼受者_一。円発_二 三誓_一。
円納_二 三聚_一。円成_二 三行_一。不_レ可_四又依_下善戒四級_上。而云_三壇上
所受且為_二大戒方便_一。非_三唯屈_二-喪祖懐_一。抑致_二異宗謗辱_一。
師後不_レ詳_レ所_レ終。門人行枝等若干人。平生著述有_二終南
家業三巻。会元教観析蓬等若干巻_一。淳祐中劉厚南作_レ
偈。書_二家業後_一曰。南山千峰雄。弘律万法宗。山乎有_レ時
頽。此律無_二終窮_一。澂照開_二法渠_一。大智恢_二家風_一。一灯続_二 一
灯_一。分_二-付亀山翁_一。
賛曰。妙蓮守一二公。均以_二南山_一為_レ宗。而其所立義。如_三
枘鑿之不_二相合_一。故後学互相是非。莫_二克有_一レ定。本朝菩提
空師。張_二 七難_一攻_レ 一以扶_レ蓮。其説固善矣。雖_レ然予披_二-味
【左頁下段】
終南家業_一。一之義亦不_レ為_レ非_レ理。学者宜虚心平_レ気而評_レ
之可也。
宋石林行居律師伝
行居律師者。法嗣_二妙蓮律師_一。博学多通。明_二於毘尼之道_一。
嘗蒞_二石林広福諸刹_一。所_レ至澍_二滂沱之法雨_一。黒白皆蒙_レ潤。
其終未_レ詳。本邦真照律師。嘗従_レ師請益云。
宋臨安明慶寺聞思律師伝
律師名聞思。不_レ詳_二其氏族_一。落髪進具之後。住_二-持臨安明
慶寺_一。望尊_二 一時_一。淳祐六年十一月。奏_二南山澂照大師戒
疏業疏事抄等。幷大智律師述三部諸記共七十三巻_一。乞_レ
付_二-入大蔵_一。制可。続省_二部下諸郡経坊_一。鏤_レ版頒行。
賛曰。天竺遵式法師。奏_二 天台教文_一。得_レ旨入_二大蔵_一。其書
於_レ是愈有_レ光焉。今観_二思公之所為_一。実吾門之式師也。其
敬祖護法之心。不_二亦深_一乎。
元京兆大普慶寺実相円明律師伝
律師諱法聞。受_二生于陝西厳氏_一。楚荘王之裔也。七歳投_二
輝公_一。執_二童子之役_一。十五薙染。満歳納戒。於_レ是遊_二汴汝
【右頁上段】
河洛_一。遍_二-歴講肆_一。研_二-究教乗_一。尋従_二温公_一学_二 四分律及法
華。般若。唯識。因明_一。慧解天縦。越_二于儕輩_一。温公謂_レ師。
任重道遠。託以_二弘伝之寄_一。師対_二仏像_一。灼_レ肌然_レ指。刺_レ血
書_レ経。以彰_レ重_レ法。遂隠_二 五台_一。足不_レ踰_レ閫者六歳。読_二蔵
教五千巻_一者三番。是以業進行修。身蔵名著。帝師命_レ師
講_二-説般若_一。因嘆曰。漢地乃有_二此僧_一耶。三輔道俗慕_二師
道徳_一。勧_二輝公_一致_レ書請帰_二長安_一。師竊謂。弟子於_レ師義猶_二
君父_一。父師之命敢不_二敬承_一乎。迺抗_レ策而西。緇素聞_二師之
臨_一。驩呼曰。吾郷之人。得_レ所_レ師而承_レ教矣。尋以_二安西王
命_一開_二講筵於城南之義善寺_一。学侶雲従。至_二 一万指_一。仁宗
帝聞_二師之賢_一。徴之至_レ闕。詔主_二大原寺_一。授_二栄禄大夫大
司徒_一。未_レ幾命蒞_二大普慶寺_一。加_二開府儀同三司大司徒銀
章一品_一。由_レ是公卿大夫仰_二-止高風_一。猶_三景星鳳皇之瑞_二於
明時_一也。帝又賜_二実相円明光教律師之号及金書戒経_一。
延祐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加趺而逝。世寿五十八。戒臘
三十八。以聞。帝惻然久之。賜_二幣数万緡_一以葬。且詔_二大
臣_一護_レ喪。有司備_二儀衛旌蓋_一送_レ之。火化得_二設利羅_一。以蔵_レ
【右頁下段】
塔焉。所度弟子若干人。従受_レ戒者又不_レ知_二其幾_一矣。
賛曰。聞公隠_二于五台_一 六載。読_二蔵経_一者三過。焼_二指節_一以
供_二仏陀_一。瀝_二指血_一以書_二契経_一。是蓋其事業之見_二於微細_一
者也。然猶卓絶如_レ此。況其大者乎。嗚呼是其所_下-以道徳
簡_二於宸裏_一。声光揚_中於海外_上也。或問。梵網楞厳嘆_二焼指
然香之行_一。而律明_下違_レ制得_中吉羅_上。若遵_二経語_一則律制有_レ
違。依_二律制_一則経語不_レ順。当如_二之何_一。予謂。芝苑祖師以_二
三例_一判_レ之。一若依_二梵網_一直受_二大戒_一。順_レ体奉持。然_レ之弥
善。二若単受_二小戒_一。位局_二比丘_一。不_レ焼則順_レ本成_レ持。焼
則依_レ編結_レ犯。三若兼受_二大戒_一。名_二出家菩薩_一。焼則成_レ持。
不_レ焼成_レ犯。或先小後大。或先大後小。並従_レ大判。不_レ犯_二
律儀_一。確論也。出家菩薩其為_レ可_レ焼無_レ疑矣。雖_レ然世有_下
邀_二 人利養規_二世声名_一而為_レ之者_上。既是悪因。必招_二悪果_一。
噫可_レ不_レ禁歟。
元恵汶律師伝
律師諱恵汶。族張氏。帰徳之偃武人也。幼歳依_二釭公_一為_二
駆烏_一。二十進具。又従_二温公_一受_二菩薩戒_一。嗣_二法壇主恩公_一。
【左頁上段】
既而行業日隆。聞望日著。従学者以_二万人_一数。承_二 一訓
言_一。莫_レ不_二懽心感戴_一。師節操尤厳。護衣特謹。終日乾乾。
惟仏是念。制行雖_レ高。而無_二矯飾之節_一。両河之間。三監旧
邑求_二戒法_一者。憧憧接_二踵于門_一。縉紳之徒。接以_二師之礼_一。
至順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示寂。春秋七十有三。僧臘若
干。升壇授戒四十余会。
明菩提寺用明律仙【師】伝
律師名用明。諸曁楊氏子。素称_二儒宦之族_一。幼而俊爽。従_二
叔父白石琪公_一遊_二 四明_一。遂捨_レ家。於_二慈渓崇福寺_一。別江
舟毓以為_二法孫_一。別江能窮_二法華三観十乗之旨_一。歳為_二長
期_一。率_二同袍三十人_一。而暗_二-誦之_一。得_レ師以為。能継_二-其志_一。
極愛_レ之而弗_レ置。復命受_二毘尼之学於湖心広福寺_一。既而
充_二霊芝蔵司之職_一。浄覚大師以_二碩望宿徳_一為_二釈子_一所_レ宗。
亦以_レ師為_二法器_一。俾_レ出_二-世於菩提律寺_一。仙威儀端雅。学業
優博。而遊_二-戯編翰_一。亦皆清逸可_レ玩。為_二翰林学士景濂宋
公_一所_レ称云。
明紫雲如是思律師伝
【左頁下段】
律師諱弘思。字如是。別号_二誦帚_一。江福全陳氏子也。冠
歳投_二開元少満公_一出家。以_レ詩遊_二薦紳間_一。既受具。毘
尼諸部莫_レ不_二研究_一。嘗単瓢参_二無異和尚於博山_一。異令_レ
看_下 一口気不_レ来畢竟向_二什麼処_一去_上。凡三年有_レ省。辞去
上_二 天台幽渓寺_一。参_二無尽法師_一遂尽得_二 一家教観大旨_一。
又与_二古徳霊源雪松諸法師_一往復討論。皆服_二其精敏_一。
有_二素華法師者_一。講席義虎也。一見莫逆。遂有_二死生之
契_一。以_下未法人多_中狂解_上。期_下相与深遁_二終南_一行_二法華三昧_一。
現生取_上レ証。道経_二 九華山_一。為_レ 人所_レ留。無_レ何受業満公
訃音至。不_レ得_レ已別_レ素。奔帰治_レ喪。時道望藉甚。士大
夫争先願_レ見。師随_レ機説法。啓迪良多。如_二観察熙唐陳
公文宗静谷黄公_一。皆稟_二戒座下_一。詩偈酬倡。師知_二縁稔_一。復
遣_レ 人迎_二素法師_一来_二温陵_一。大弘_二 天台教法_一。素之化行_二於遐
邇_一者。皆師之力也。一日示_二微恙_一。取_二平生著述_一付_二之祖
龍_一。謂_二其徒_一曰。吾上午下山去。汝等宜精修勿_レ怠。復令_レ 人
請_二素法師_一言_レ別。素至。師合掌曰。深荷_二法愛_一。遂坐脱。時
崇禎己卯七月二十六日也。世寿五十。臘若干。平生持律
【右頁上段】
尤謹。長坐不臥終_二其身_一如_二 一日_一。門人道本等若干人。
賛曰。仏如来之設_レ教。法門雖_レ多。不_レ過_二随_レ機応化_一。如_二
良医対_レ症制_一レ薬。初非_レ有_レ所_二同異_一也。其立_二異同_一者。乃
末学之弊耳。弘思律師。三聚円修。不_レ拘_二-滞一隅_一。伝_二 天
台教観于幽渓尽_一。参_二-決達磨心宗于博山異_一。乗戒兼急。
事理融通。故至_二於死生之際_一不_レ動_二声色_一。超然坐脱。如_三
行者返_二故廬_一。嗚呼若_レ師者。雖_二古所_レ称有道之僧_一何以
過。而人恒謂後世僧不_レ逮_レ古。不_三亦誣_二 天下人_一哉。
律苑僧宝伝巻第九
【右頁下段】
律苑僧宝伝巻第十
湖東安養寺後学釈恵堅撰
榑桑諸師
南都招提寺開山鑑真大師伝
大師諱鑑真。出_二于淳于氏_一。支那国広陵江陽県人。斉弁
士髠之後也。誕_二于嗣聖丁亥四年_一。総丱俊明。器度宏博。
年十四随_レ父入_二大雲寺_一。見_二仏陀像_一感悟。求_二出家_一。父奇_二
其志_一許_レ之。遂依_二智満禅師_一聴_二訓誨_一。長安元年詔_二 天下_一
度_レ僧。乃為_二息慈_一配_二-住龍興_一。即大雲是也。神龍元年。師
年十九。従_二道岸律師_一受_二菩薩戒_一。景龍元年詣_二長安_一。明
年三月二十八日。依_二恒景律師_一受_二-具於実際寺_一。年已二
十有二矣。観_二-光両京_一。遍歴_二講肆_一。従_二融済律師_一学_二南山
抄_一。深入_二要眇_一。又依_二義威。遠智。全修。恵栄。大亮五師_一。
聴_二法礪疏_一 九遍。至_二於諸宗奥義_一莫_レ不_二通貫_一。言旋_二淮海_一。
以_二戒律_一利_レ物。鬱為_二 一方宗首_一。本朝聖武皇帝。以_二正信_一
自持。専志_二仏乗_一。以為此方雖_レ有_二仏法_一。而律儀尚未_レ備。
【左頁上段】
特降_二綸旨_一。命_二栄睿。普照二公_一。入唐聘_二有道律師_一。二公
随_二唐使丹墀広成_一。越_二滄溟_一。天宝元年至_二揚州大明寺_一。礼_二
師足_一而請曰。吾槫桑在_二此邦之東_一。界以_二溟渤_一。以_二風之
逆順_一為_二遠近_一。而未_レ易_下以_二道路_一計_上。然仏法於_二 天下_一固無_二
彼此之沮_一。而師範之来或難之。此毘尼之伝所_二-以猶缺
然_一也。昔聖徳太子記曰。我滅後二百歳。有_二異域人_一興_二
真教_一。歳数既符。和尚其能輟_二此方之化_一為_二吾国之行_一則
善矣。師因感_二其意_一。而問曰。嘗聞南岳思禅師生_レ彼為_レ王。
興_二-起仏法_一。又聞。長屋王製_二袈裟千領_一。付_レ舶施_二此土一千
沙門_一。且綉_二偈於衣縁_一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_二諸仏
子_一。共結_二勝縁_一。以_レ此思_レ之。則誠善地也。吾何為自棄而
不_レ為_二是行_一哉。乃募_二祥彦。思託。法進。曇静。義静等八十
余人_一。以_二 二年夏六月_一具_レ舟載_二経律_一。由_二揚子江_一至_二越州
浦_一。止_二署風山_一。師夜夢甚霊異。纔出_レ洋値_二風濤_一。舟垂_レ沒。
有_下投_二-棄■香木_一者_上。時空中声曰。勿_二投棄_一。又見_二舳艫_一各
有_二神将介甲而立_一。風濤尋定。俄漂入_二蛇海_一。其蛇長三丈
余。色若_二錦文_一。又入_二魚海_一。魚長尺余。飛_二-満空中_一。次一洋。
【左頁下段】
純見_二飛鳥_一。集_二于舟背_一。圧_レ之幾沒。洎_レ出_二鳥海_一乏_レ水。俄
泊_二 一島_一。有_レ池泓澂甘美。飲_レ之皆得_二飽満_一。明旦見_二其池_一
烏有。衆異_レ之。相次到_二薩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_一。暴風亦
起舟将_レ覆。忽有_二龍神_一。従_レ海涌出。奪_二師所_レ宝舎利_一而去。
師嘆而謂_レ衆曰。昔者仏法始伝_二於漢_一。而漢人不_レ詳。始
伝_二於呉_一。而呉人不_レ諒。故摩騰僧会命_二舎利_一以験_レ仏。世
自_レ是翕然而嚮_レ之。我欲_レ伝_二法於日国_一。特佩_二舎利_一者意
在_二于斯_一耳。而今然_二龍神_一所_レ奪。我無_レ所_レ頼矣。於_レ是叩_レ
頭懇祷。時有_二巨亀_一。負_レ之而出。俄化為_二老翁_一。持以授_レ師
曰。我是請雨会上無辺荘厳海雲威徳輪蓋龍王也。従_レ今
已往。此舎利之所_レ在。我当_二衛護_一。言訖倐然不_レ見。師感
喜交集。天平勝宝五年冬十二月登岸。寓_二太宰府_一。明年
二月朔。抵_二摂之難波_一。三日移_レ錫至_二内州_一。亜相仲麻呂藤
公遣_レ使問候。翌日入_二京師_一。上聞之大喜。詔遣_二正議大夫
安宿王_一。迎_二于羅城門之外_一。館_二於東大寺_一。天竺菩提。唐道
璿。謁見歓甚。都下緇素。裓花而礼者紛如。師以_二仏舎利
三千粒及経籍法具_一随_レ表進_レ闕。上命_二正議大夫真吉備_一。
【右頁上段】
慰労曰。和尚不_レ憚_二鯨波之険_一。直抵_二是邦_一。其志甚可_レ嘉
矣。朕創_二-建東大寺_一已有_レ年矣。常欲_下立_二戒壇_一為_二僧尼_一受_上レ
戒。以_レ無_二師範_一弗_レ果。和尚幸成_二朕志_一。自_レ今授戒伝律之
職。一以委_二和尚_一。亡_レ何任_二大僧正_一。是年四月建_二戒壇于
盧舎那殿之前_一。上先登_レ壇受_二菩薩大戒_一。及皇后太子皆
預_二戒法_一。其一時碩徳若_二霊福。賢璟。志忠。善頂。道縁。平
徳。忍基。善謝。行潜。行忍等_一。従受_二具戒_一者五百余人。是
実本邦建壇授具之権神輿也。師後建_二戒壇院于大殿之西_一。
又特于_二院北若干歩_一建_二唐禅院_一以居。盛談_二毘尼_一。開_二-発
四衆_一。七年二月。上遣_レ使宣旨曰。朕将欲_下建_二梵刹_一永為_中
弘戒之場_上。師其営之。遂賜_二皇子開府儀同田部之邸_一。師
嘗_二其地味_一曰。是吉壌。与_二清宮戒壇地味_一不_レ異。乃就_二其
地_一営建。未_レ及_レ完而上崩。孝謙天皇亦欽_二師徳_一。崇尚特
厚。加_二-贈大和尚之号_一。天平宝字元年。欲_レ遂_二先帝之志_一。
勅_二高房藤公_一。重為経営。至_二 三年八月_一乃成。其規制弘敞。
荘厳偉麗。彫甍璇題。上凌_二霄漢_一。彤扉曲砌。下映_二林谷_一。観
者以為。梵釈龍天之宮。化_二-現人間_一。師特立_二輪蓋龍王祠_一
【右頁下段】
鎮_二于寺_一。蓋龍王嘗有_二護舎利之誓_一故也。天皇親御_二翰墨_一。
書_二唐招提寺四大字_一。懸_二于山門_一。又詔_レ師築_二戒壇_一。従受_二
菩薩大戒_一。至於公卿大夫_一皆得_二預聞_一焉。又詔_二 天下_一。出
家者先入_二招提_一受_レ戒学_レ律。而後学_二自宗_一。由_レ是四方緇
徒藹然趨嚮。淡路帝慮_二僧糧不_一レ給。割_下腴田在_二備前_一者一
千畝_上。以充_レ之。四年詔_レ師啓_二梵網会_一。以資_二聖武冥福_一。五
年十二月晦。師偶遊_二葛木嶺_一聞_二鐘磬声_一。尋_レ響而進。忽見_二
一神人_一。乃問曰。是何鐘也。神曰。此法起菩薩行布薩説
法集会鐘也。移頃法起菩薩坐_二宝蓮華_一。与_二諸菩薩_一周匝
囲繞。而布薩説法。師遂預_二其会_一。乞_レ籌而帰。其籌至_レ今
在_二招提寺_一。子孫襲蔵為_二鎮刹之宝_一。六年奉_レ勅建_二戒壇于
下野薬師寺。及筑前観世音寺_一。其求戒者益多。師嘗在_レ
唐時。有_二 一梵僧_一。以_二祇園霊土三斗_一以遺。故凡所_レ築戒壇。
取_二其土_一以塗。而皆其規矩皆取_二法於南山_一焉。七年師
告_レ衆曰。此仲夏初六吾之終也。至_レ期而_レ西。加趺而逝。実
天平宝字七年五月六日也。享_二世寿_一 七十有七。僧臘五
十又五。朝野聞_レ訃莫_レ不_二驚嘆_一経_二 三昏旦_一。容貌明潤。捫_二
【左頁上段】
其頂_一猶温。門弟子奉_レ龕葬_二於寺之東北隅_一。是日紫雲靉
靆。異香散漫。黒白送者。哀号之声満_二 四衢道_一。所化弟子
四万余人。嗣_二其法_一者。則法進。仁韓。法顆。曇静。思託。
法載。義静。法成。智威。霊曜。懐謙。恵雲。如宝。慧良。慧達。
慧常。慧喜等也。凡講_二法励疏_一 四十遍。行事抄七十余遍。
羯磨疏軽重儀各十遍。手写_二 三大蔵_一鎮_レ刹。建_二無遮大会_一
若干。修_二伽藍_一 八十余所。又製_二袈裟三千領_一。散給_二 五台
諸山僧衆_一。天平神護元年。勅諡_二過海大師_一。師居恒神異
甚多。或説_レ法則見_三 六臂菩薩現_二於道場_一。或授_レ戒則天降_二
甘露_一。或寺中無_レ水。持_レ錫扣_レ巌泉即涌出。或建_二塔婆_一。則
見_下舎利放_二異光_一。又有_中神人旁_レ塔而佐護_上焉。或修_二廃寺_一
則金剛神化為_二大力牛_一。運_レ材為_レ助。道徳之感有_レ若_レ此也。
初本朝大蔵。多_二刁刀魚魯之譌_一。勅_レ師校正。東渡時。瘴霧
傷_レ晴。而大蔵文句多_レ所_二暗誦_一。故随即更改。又諸薬物此
方不_レ知_二真偽_一。師聞_レ香別_レ之。一無_二差誤_一。師生平事跡具
在_二東征伝中_一。姑此敍_二其梗概_一云。
賛曰。大師乗_二夙悲誓_一。間_二-出真丹_一。握_二毘尼印_一。其道顕_二-著
【左頁下段】
于時_一。一旦渡_二鯨波万里_一。応_二-化此邦_一。初豎_二勝幢於東大_一。次
遷_二法旆於招提_一。両坐道場十易_二春秋_一。白泉一派灌_二-漑域
中_一。以故為_二 三朝帝師_一。屢承_二恩寵_一。当時聞_二其名_一仰_二其徳_一。
莫_レ不_二靡然帰向_一。嗚呼自_二 上宮帝子垂権開化_一而来。弘法
伝道何代無_レ之。築_二戒壇_一秉_二羯磨_一。使_三普天之下覩_二毘尼正
軌_一者。実自_二大師_一始。与_二曇迦羅伝律_一。異_レ世同_レ功。詎不_レ
韙歟。今去_二大師_一已九百余年。遺光凛冽。昭_二-映律苑_一猶
未_二銷歇_一。蓋源深而流長也。予恨晩路末学。不_レ及_レ躬_二灑
掃之役_一。毎詣_二招提律寺_一。謁_二其遺蹟_一。輒留連不_レ忍_レ去。感_レ
今思_レ古。発_下胡不_二万年_一之嘆_上也。
道璿律師伝
律師名道璿。未_レ詳_二其姓氏_一。支那人也。精_二-徹毘尼_一。兼究_二
華厳。天台二宗_一。又従_二普寂禅師_一得_二単伝之旨_一。居_二東都
大福先寺_一。恢_二-張法席_一。本朝栄睿普照二公。奉_レ詔入唐。請_レ
師東渡。遂于_二開元二十四年_一付_二使船_一而至。多齎_二行事抄
等律書。及華厳章疏_一。聖武皇帝勅館_二于大安寺西唐院_一。
師常与_レ衆講_二行事抄_一。剖_二-析幽微_一。辞弁無_レ滞。事抄所_三-以
【右頁上段】
広流_二本朝_一者師之力也。師毎曰。所_二-以成_一レ聖必由_二持戒_一。日
常誦_二梵網経_一。其声宛転嘹亮。如_レ奏_二笙簧_一。悦_二-可衆心_一。有_二
行表_一者。時之名衲也。年長_二于師_一而下_レ心為_レ法。重受_二戒
法_一。師嘉_二其志_一。付以_二禅法_一。後移住_二現光寺_一。著_二梵網疏三
巻_一。学者韙_レ之。嗣法門人善俊等若干人。僕射吉備真備。
生平与_レ師友善。及_二滅後_一為製_二行状_一。
南都戒壇院法進律師伝
律師名法進。支那国人。世姓王氏。鑑真大師之高弟也。
天性聡容有_二高志_一。削䰂進具之後。通_二-貫三蔵_一。特精_二台律
二宗_一。旁及_二儒典_一。出_二-世揚州白塔寺_一。以_二毘尼_一導引。為_二 四
衆_一所_レ重。本朝天平勝宝五年。大師東渡。携_レ師与倶。聖
武上皇嘉_二師之風_一。寵遇尤厚。及_三大師築_二戒壇_一。命_レ師臨壇
度人。由_レ是道声日洋洋。尋奉_レ勅為_二大僧都_一。大師虚_二戒壇
院_一。命_レ師居之。恒講_二律教大小諸部_一。所謂梵網疏。戒本疏。
羯磨疏。行事抄。比丘尼抄。拾毘尼義抄。及慧光智首法
砺等律疏也。又受_レ請講_二台宗三大部_一。四遍学徒奔擁。孝
謙帝亦深加_二崇尚_一。及_二聖武上皇崩_一。勅_レ師作_二仏事_一。宝亀九
【右頁下段】
年示寂。閲世若干歳。坐若干夏。所_レ著有_二梵網経註。沙弥
経抄等若干巻_一。得法門人甚多。如_二聖一。慧山_一其首也。師
嘗至_二讃之多度郡_一。宿_二 一家_一。其夜聞_下隣舎有_中嬰兒誦_二仏
頂呪_一声_上。而家人初不_レ悟_レ之。謂為_二啼声_一。師怪_レ之。欲_レ知_二
其所由_一。信宿不_レ去。至_レ夜聞_二呪声_一如_レ初。天明至_二其舎_一。指
謂_二其親_一曰。此兒非_二凡流_一也。善視_レ之。他日当_レ弘_二-通大法
矣。後果然。即空海弘法大師是也。吁異矣。
仁韓法顆曇静三律師伝
仁韓。法顆。曇静三律師者。皆唐国人也。師_二-事鑑真大師_一。
有_二才名_一善_レ律。天宝癸巳歳。従_二大師_一東来。及_三大師開_二-化
於招提_一。輔賛之功為_レ多。静兼究_二台宗_一。且智巧天付。与_二思
託公_一共造_二丈六盧舎那像_一。以安_二招提大殿_一。梵相端厳。見
者生_レ敬。其像至_レ今存焉。初在_レ唐時。開_二法泉州超功寺云。
思託律師伝
律師思託。未_レ考_二其氏族_一。支那国人也。従_二鑑真大師_一受_レ
業。即有_レ声。専務_二律部_一。旁渉_二台宗_一。初瑞_二-世于台州開元
寺_一。弘道靡_レ怠。会大師赴_二本邦_一。挽_レ師偕_レ行。師従焉。既
【左頁上段】
至声光日著。道璿律師知_三師尤精_二毘尼_一。乃令_二徒侶従_レ師
而受_一レ学焉。師為開_二-講席于大安寺_一者数寒暑。法砺疏鎮
国記等諸書。以至天台教講授不_レ廃。遠近莫_レ不_レ挹_二-敬風
猷_一。天平宝字年間。大師新開_二招提寺_一。師羽_二-翼化儀_一。激_二-
揚斯道_一。及_二大師滅後_一。為著_二東征伝_一。以記_二其懿行休徳_一
焉。厥終未_レ詳。伝律弟子忍基等若干人。弘法大師嘗従_レ
師受_二菩薩戒_一。
法載義静二律師伝
法載。義静。二律師。並唐国人。為_二鑑真大師徒_一。堅_二-持律部_一。
天台之道尤所_二該貫_一。載住_二衢州霊耀寺_一。静居_二揚州興雲
寺_一。斉_二名当世_一。後扶_二大師_一遊_二-化此方_一。大恢_二其道_一。大師将_二
入滅_一。命_二 二師及如宝_一権_二寺事_一。相与倦倦焉以_レ紹_二-述大師_一
為_二己任_一。道俗以_レ是尊慕之。二師所_レ出弟子繁興。静嘗就_二
招提_一造_二経蔵_一云。
法成智威霊曜懐謙四律師伝
法成。智威。霊曜。懐謙。四律師。皆支那国人。入_二鑑真大
師門_一。服勤受_レ道。精通_二毘尼部_一。後輔_二-弼大師_一東応。常以_二
【左頁下段】
律教_一訓誨無_レ替。成兼精_二台教_一。在_レ唐時開_二法于竇州開元
寺_一。
賛曰。如_下法進以下至_二于懐謙_一諸師_上。親自_二鑑真爐鞴中_一来。
如_下煆了精金略無_中滓穢_上。柰僧無_二董狐_一。事跡放失。茲所_レ伝
者祇彷彿耳。吁可_レ惜也。
栄睿普照二律師伝
栄睿。普照。二律師。秉_レ性堅貞。耐_レ労忍_レ苦。睿住_二興福
寺_一。照居_二大安寺_一。各振_二化風_一。天平五年奉_二聖武皇帝綸旨_一
付_レ舶入唐。参_二-訪諸大老_一。因従_二定賓律師_一受_二具戒_一。閲_二 十
載_一博極_二律部_一。既而謁_二鑑真大師于大明寺_一。備宣_二皇帝之
旨_一。請_二東渡開化_一。大師見_二其誠懇_一許之。天宝二年揚_レ帆汎_レ
海。中途乏_レ水。挙_レ舶憂惶。一夜睿夢。一異人求_二戒法_一。授
畢謂_レ之曰。舟中乏_レ水願為致_レ之。異人乃将_レ水与_レ睿。睿飲
之味甚甘美。身心清凉。復異人呼曰雨。天明陰雲俄起。
甘雨大降。一舶蒙_レ済。非_二道力所感_一也邪。以_三睿数年間風
飡水宿備嘗_二百苦_一。遂染荻。一日謂_二大師_一曰。此疾必不_レ起
矣。本欲_二輔_レ師開化_一柰命不_レ迨_レ志。願和上弘_二毘尼宗旨_一。
【右頁上段】
為_二日国之初祖_一。則吾攃_二骸於白浪_一。無_二復遺恨_一。語畢泊然
而蛻。大師悲慟不_レ已。復自力携_二照等_一遂至_レ岸。照彈_レ力毘
賛。後奉_レ勅居_二東大寺_一。声光日以顕著。天平宝字二年。奏
曰。城外道傍宜_レ栽_二果樹_一。何者行人往来。熱則就_レ蔭。飢則
啖_レ実。得_レ非_レ輔_二聖化_一歟。制曰可。其利済之心不_二亦深_一乎。
賛曰。予聞。七仏八菩薩及上果仏。作_二世界主_一。随_レ宜示
現。遊_二-戯生死_一。聖武帝生知_二道妙_一。思_二律乃菩提基本。助
国救世之法_一。勅_二睿照二公_一。聘_二真大師_一東来開化。使_三 天下
之人咸躋_二乎至善之域_一。自_レ非_二仏法地位中人_一。其孰能与_二
於此_一哉。嗚呼聖武帝固不_レ容_レ言。其睿照二公霊_二-承帝勅_一。
直抵_二支那_一。不_レ憚_二飡氷嚼檗之難_一。而伝_二斯道_一。其忠君重法
之心。可_レ謂_レ至矣。而睿公中途而沒。弗_レ克_三顕融以伸_二其
志_一。実足_レ傷哉。雖_レ然観_下其所_二自著_一者_上。固足_二以不_一レ朽矣。
屋島寺空盋雲律師伝
律師諱慧雲。号_二空盋_一。未_レ詳_二姓氏_一。支那人也。法嗣_二鑑真
大師_一。高才秀徳。声蓋_二海岱_一。従_二大師_一至_二此方_一。受_二具戒于
東大寺_一。初為_二戒壇院第五世_一。後開_二-山於讃州屋島寺_一。常
【右頁下段】
事_二講貫_一。学士欽属。若_二弘法大師_一。嘗従_レ師学_二毘尼_一云。
招提寺如宝律師伝
律師名如宝。俗姓未_レ詳。唐国人也。神情高朗。明黠過_レ
人。少解_二塵纓_一。為_二鑑真大師弟子_一。沙弥時従_二大師_一東来。已
而受_二具戒于東大寺_一。宗門諸書多_レ所_二綜渉_一。住_二東国薬師
律寺_一。律行厳潔為_レ世所_レ宗。天平宝字七年。受_二大師之嘱_一。
住_二招提寺_一。桓武皇帝重_二其徳_一。与_二后妃皇太子_一。従受_二戒
法_一。由_レ是公卿大夫等。莫_レ不_二傾_レ忱向_一レ化。某年間任_二僧都_一。
賜_二封五十戸_一。師上_レ表以謝。延暦二十三年。奉_レ旨開_二-講毘
尼_一。声望益顕。緇素帰依。弘仁五年正月某日棄_レ世。寿未
考。門人豊安寿延等若干人。皆為_二法中圭璧_一云。
賛曰。宝師受_二大師之慈命_一。嗣_二招提席_一。振_二-起遺法_一。綽有_二乃
父休風_一。故王公大人。黒白男女。莫_レ不_三皆沐_二其徳_一矣。嗚
呼真僧宝哉。弘法大師賛_レ師之語。謂_レ為_二 人中之抜楚。法
城之葛亮_一者。其言可_レ信不_レ誣也。
慧良慧達慧常慧喜四律師伝
慧良。慧達。慧常。慧喜。四律師者。皆支那人。受_二業于鑑
【左頁上段】
真大師_一。及_二大師東応_一。四師亦従焉。於_二東大寺_一受_二具戒於
大師_一。並有_二美誉_一。
道忠律師伝
道忠律師者。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事_二鑑真大師_一稟_二律学_一。戒
行氷厳。緇白嚮慕。六師称_二其持戒第一_一。嘗行_二-化東州_一。好
行_二利済_一。時人以_二菩薩_一称之。天台円澂嘗慕師徳_一。夙夜服
労無_二難色_一。師察_二其誠懇_一。授以_二菩薩戒_一。
聖一慧山二律師伝
聖一。慧山。二律師者。皆唐国人。依_二法進律師_一。学_二-通毘
尼_一。応_二-化是邦_一。与_二 七衆_一瞻依。一住_二吉野仏国寺_一。為_二第二
世_一。並不_レ詳_二其終_一。
大安寺善俊律師伝
律師名善俊。不_レ詳_二何許人_一。道璿律師之門人也。大小律
部闇_二-遊心府_一。由_レ是声光照_二-曜於四方_一。住_二大安寺_一。道法
大振。天平宝字間。招提寺合衆。請_レ師講_二法励疏南山抄_一。
学子雲従。後不_レ知_レ所_レ終。
招提寺豊安律師伝
【左頁下段】
律師名豊安。参州人。史失_二其氏_一。師_二-事如宝律師_一。鑑真
大師之法孫也。善講_二経論_一。精_二毘尼_一。住_二招提寺_一為_二第五
代_一。道声照著。四部悦服。大同皇帝欽_二其徳_一。詔於_二宮中_一
受_二菩薩大戒_一。至_二於妃嬪公卿_一。受_二戒法_一者多。帝擢為_二大
僧都_一。尋奉_レ詔撰_二戒律伝来記三巻_一進上。弘仁三年勅曰。
沙門犯_レ法以_二僧律_一治_レ之。又下_二詔国内_一。僧尼新受戒者。悉
従_レ師学_レ律。由_レ是学徒累来如_二水之東_一。常居幾一千人。咸
詫_レ不_レ異_二鑑真之在世_一也。帝賜_二封戸若干_一以資_二食輪_一。師
後莫_レ知_二其所_一レ終。受戒弟子数万人。嗣法上首道静等若
干人。師嘗建_二 五層塔於招提寺_一。又置_二放生池於諸州_一若
干所。
明祐律師伝
律師名明祐。賀州人。精_二戒律_一。兼稟_二華厳円教_一。為_二東大
寺戒壇和尚_一。律身端方。行業甚清。毎夜宿_二大殿_一不_レ入_二私
室_一。応和元年二月示_レ疾。飲食不_レ進三昏旦。弟子請_レ用_レ粥。
師曰。日已過_レ 中。我生平未_二肯破_一レ斎。況是時乎。臨終令_三諸
弟子誦_二阿弥陀経_一。念仏坐化。時聞_二 天楽声_一。実是月十八
【右頁上段】
日也。閲世八十有四。坐若干夏。
賛曰。昔曽子寝_レ疾病。曽元坐_二於足_一。童子隅坐而執_レ燭。童
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与。曽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
未_二之能易_一也。元起易_レ簀。曽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_二以
変_一。曽子曰。爾之愛_レ我也不_レ如_レ彼。君子愛_レ 人也以_レ徳。細
人之愛_レ 人也以_二姑息_一。吾何求哉。吾得_レ正而斃焉斯已矣。
挙扶而易_レ之。反_レ席未_レ安而没。曽子可_レ謂守_二夫子之道_一。
死而後已。祐師以_二壊色_一衣。以_二瓦盋_一食。守_二先仏戒_一亦其
職也。以_二日差_一レ 中不_レ食而化。較_二之曽子_一。所向固殊。所_四以
不_三以_下死生之変_上易_二其所_一レ守者。則一而已矣。予多観_二世人_一。
及_レ罹_二病縁_一。為_二親友俗医_一所_二強勧_一。至_レ有_二久持_レ斎者一旦
破毀_一。不_レ知_四生死分定未_三必其繋_二乎斎戒_一。真可_二痛惜_一。或
問律開_二病者過午数数食_一。曷一槩呵以為_レ非也。噫子失_二
於考_一也。所_レ謂数数食者。是午前数数食。非_二午後数数食_一
也。四分謂_二之展転食_一。僧祇謂_二之処処食_一。十誦及五分謂_二
之数数食_一。諸律反覆明之。茲不_レ容_レ贅。然既問及。不_レ得_二
終嘿_一矣。僧祇曰。爾時僧園民稲麦等熟。時詣_二祇洹_一頭面
【右頁下段】
礼_レ僧。白言。其甲明日設_レ供請_二 一切僧_一。僧即受_レ請。爾時
有_二居士_一。到_二祇洹_一胡跪掌合言。明日請_レ僧。比丘言。僧先已
受_レ請。但請_レ僧供_二明日前食_一。僧受_二明旦請_一。即時到諸比丘
到_二其家_一。檀越下_二種種美食_一。自恣飽満。即還_二精舎_一。時園
民念。阿闍梨是一食人。当須_二早供_一。白言。時到。諸比丘
以_二前食飽満_一故。雖_レ見_二請至_一猶如_レ不_レ聞。時園民念言。甚
奇甚奇。種種称嘆。僧已赴至坐。園民手自下_レ食満_レ杓而
与。上座挙_レ手現_二少著相_一。乃至下座亦復如_レ是。有_二 一晩学
摩呵羅_一言。我等今日不_二為_レ食来_一。為_二汝意_一故来。已於_二余
処_一飽食。園民嫌恨言。諸阿闍梨先受_二我請_一。云何復於_二余
処_一而食。即往_二仏所_一。頭面礼_レ足白言如_レ 上。世尊随順説
法示教利喜。仏即呼_二彼食比丘_一来而言。従_レ今已後。不_レ
聴_二処処食_一。復次世尊行_レ房。見_レ有_二病比丘_一。仏知而故問言。
比丘汝所_レ患何等。今為_二増損_一。答言。我患苦無_レ損。我先
得_二数数食_一。時身得_二安楽_一。世尊制_レ戒不_レ得_二数数食_一。故我
病不_レ損。仏言。従_二今日_一聴_二病時数数食_一。其非時不_レ開也
明矣。不_レ熟_二-究律文_一。而曰_二午後数数食_一者謬之甚矣。
【左頁上段】
中川寺実範律師伝
律師名実範。姓藤氏。諌議大夫顕実之子也。少出_レ俗。投_二
興福寺_一学_二相宗_一。名震_二都南_一。久而登_二醍醐_一。稟_二密法於厳
覚公_一。先一日覚夢。青龍出_二庭池_一。矯_二首水面_一。因嘱_二諸徒_一
曰。今日必有_二受法人至_一。若等当_二汛埽以待_一。果師至。大悦
及竭_レ誠而授焉。又就_二横川明賢公_一習_二台教_一。既博_二諸宗_一。而
嘆_二律門弗_一レ振。極_レ意披尋。乃曰。戒貴_二師師授受_一。我雖_二勤
究_一柰_レ無_二師授_一何。於_レ是詣_二春日社_一。約_二 七昼夜_一殷勤祈祷。
期満之夕。夢自_二招提寺_一以_二銅筧_一通_二浄水于中川_一。窹後以
為好相。明日至_二招提_一。見_二殿于荒廃。緇徒寥落_一。一残僧畊_二
于田_一。師問。真師影堂何在。僧指_二其処_一。師曰。柰何無_二比
丘_一邪。僧曰。我雖_二不肖_一。曩曽聴【二点脱ヵ】四分戒本_一来。師大喜。遂
就_二影堂_一乞為_二授受_一。尋帰_二 中川寺_一。大小戒律莫_レ不_二洞貫_一。
於_レ是大開_二講筵_一声彩風行。有志緇侶翕然来帰。自_レ是戒
法復興_二於世_一。初師在_二忍辱山_一。因_レ採_レ花至_二 中川_一。見_二境物
奇勝_一。乃申_レ官建_二伽藍_一。号曰_二成身院_一。後移_二居於光明山_一
終焉。嘗述_二大教要義七巻_一。貞慶法師甚称_レ之。又有_二戒壇
【左頁下段】
式一巻_一云。
賛曰。受具之法。大約有_レ 二。一曰_二通受_一。若無_二善好戒師_一。
則得_二自誓受_一。一曰_二別受_一。必従_レ他受。具縁加法。一一如
法方成_二究竟_一。片有_二違越_一則不_レ名_二受具足_一。今範律師概_レ
不_レ伝_二別受戒印_一。従_二招提残僧_一。乞為_二授受_一。其志誠可_レ仰
也。但如_二其師僧不_一レ応_レ法。則不_レ能_レ無_レ疑也。或曰。五百
問云。壇上師僧或著_二俗服_一。或犯_二禁戒_一。若受戒人知_二是
非法_一不_レ得。不_レ知者得。繇_レ斯思_レ之。則範師授受之際。其
可_下以_二 一隅_一観_上レ之。此雖_レ非_二常教_一而亦有_レ拠。明律高徳
更須_二 一評_一。
律苑僧宝伝巻第十
【右頁上段】
律苑僧宝伝巻第十一
湖東安養寺後学釈慧堅撰
榑桑諸師
京兆泉涌寺開山大興正法国師伝
国師諱俊芿。字我禅。自号_二不可棄_一。肥後州飽田郡人。母
藤原氏。初生時。母棄_二於樹下_一。経_二 三日夜_一絶_二禽畜之患_一。
其姉見而異之。懐帰付_レ母乳養。四歳依_二池辺寺珍暁公_一
学仏。暁即師之舅氏也。師黠慧駿利。有_二卓絶之気_一。処_二童
子中_一如_下珠玉在_中瓦石間_上。七歳読_二梵書_一。輒能暗誦。十歳
往従_二荘厳公於吾平山_一。授_二之妙蓮経_一。六日而徹。公惜_二其
器_一。送至_二飯田山学頭真俊_一。俊即天台座主忠尋僧正門
人。深_二于顕密之教_一者也。師親炙受_二其学_一。精進越_レ倫。十
八剔髪。明年四月八日。於_二大宰府観世音寺_一受_二具戒_一為_二
大僧_一。及_二俊公順世_一。乃就_二学於法兄相俊_一。顕密之旨尽_二其
底蘊_一。一日喟然嘆曰。三学之中惟戒為_レ 地。若不_二精持_一。豈
成仏之儀範邪。乃勤行_二梵行_一。負_レ笈出_二西関_一。往_二-来南北二
【右頁下段】
京_一。扣_二毘尼之旨于諸名宿_一。已而還_二本郷_一。於_二筒嶽_一建_二 一
寺_一。曰_二正法_一。緇侶一集。至_二百許人_一。成規粛如也。味木県
有_二慶座主_一。夢登_二筒嶽_一遇_二 一神僧_一。告_レ之曰。芿師此五百生
修道之人也。汝欲_レ求_二出離_一。当_下与_レ之結_中勝縁_上。慶覚詣_レ寺
向_レ師作礼。説_二所夢事_一。聞者靡_レ不_二驚異_一。又州之官吏秦氏
女死。乞為剃髪授戒。其母泣曰。亡女蒙_三師為_二剃髪受戒_一。
蓋其素願。未審有_二何法力_一得_二蘇片時_一。令_二其知_一情否。師
為修_二密法_一。翌日女回生。父母問_二其状_一。女曰。我自覚_下詣_二
律師灌頂之室_一。聞_レ法歓喜。忽如_中夢醒_上。実不_レ知_二已死_一。父母
慶幸無量。建久九年。師年三十有三。自謂。嘗学_二大小戒
律_一。而未_レ尽_二其義_一。須_下入_二大宋_一質_中所疑_上。乃告_二諸徒_一曰。我
欲_二他方求_一レ法。若不_二勉励_一豈堪_二伝授_一。今尅_二百日_一為_レ期。
与_二諸子_一昼夜錬磨可也。乃蓄_二 一禅杖_一。輪番警策。昼則為_レ
衆説法。夜則澂坐達_レ旦。目絶不_レ交_レ睫。期満而神益壮。明
年四月率_二安秀。長賀二子_一。付_二商舶_一抵_二江陰軍_一。当_二寧宗慶
元五年_一也遊_二-歴両浙名刹_一。登_二 天台_一。度_二石橋_一。供_二 五百応真
於餅峯_一。感_二茶中現_一レ華。又造_二雪竇_一咨_二禅要_一。謁_二蒙庵聡禅
【左頁上段】
師于径山_一。六年春。聞_三如庵了宏律師樹_二法幢於景福寺_一。
亟往依焉。隷_二-習毘尼_一。不_レ捨_二昼夜_一。所有開遮持犯泮然氷
釈。故日山一公有_レ言。日本芿師為_レ法之切。於_二慶元間_一泛_レ
舶東来。彼時先師如庵開_二-法景福_一。芿即依学十有余年。
縁_二異音不_一レ解毎別_レ席指教。芿乃討論。分陰不_レ廃。大小部
文。一宗教観。無_レ不_二通達_一。嘉泰二年遊_二台州_一居_二赤城寺_一。三
年礼_二智者大師塔_一。夏_二於仏隴大慈寺_一。時北峰印公拠_二秀
州華亭県超果教院_一。弘_二智者三観之法_一。師造_二座下_一。服勤
久之。天台教観洞_二-徹根源_一。一日印公就_二教観_一。出_二 五試問_一。
師所答最勝。凡台教中有_三義渉_二于律_一。譲_二解於師_一。乃謂_レ衆
曰。爾曹苟有_レ不_レ通。質_二諸俊芿_一可也。時北峰会中所有
学徒。皆英特之士。咸依_レ師而弁決焉。華亭有_二章氏_一。其子
臥_レ病三年。求_レ印保_レ安。印曰。日本僧芿。智行具足。我猶
不_レ逮。汝当_レ求_レ之。章氏哀懇切至。師為修_二不動使者法_一。期_二
一七日_一。至_二第四日_一。壇上燭滅。師白_レ印曰。息災壇之法。灯
燭自滅所願不_レ遂。印曰。章氏懇切可_レ愍。大抵祅不_レ勝_レ
徳。再為尽_レ誠。師不_レ得_レ已至心冥祷。至_二第七日_一其子病
【左頁下段】
起。合家忻幸。印問_レ師曰。章氏之子無_レ恙乎。師曰。定業
難_レ免。以_二本尊大悲之力_一可_レ回_二 九旬_一。後三月其子果殂。
又有_二周氏妻_一。懐_二数胎_一皆難産。楚毒万端。産已皆不_レ育。
不幸復懐孕。経_二 三載_一未_レ誕。聞_二師法力_一。懇請救護。師為
修_二 七仏薬師法_一。第七夜其妻夢。一童子曰。我是汝之夙
仇也。欲_レ断_二汝命_一者久。幸逢_下東方芿律師解_二我怨対_一。令_中
我超昇_上。従_レ今已往。不_二復与_レ汝為_一レ仇耳。覚後胎止。所_レ苦
即除。挙_レ家嘆異。其妻乃発_二大信心_一。沐浴著_二浄衣_一。以_二綵
縷_一綉_二阿弥陀仏。観音。勢至像_一。凡三年而就。以酬_二其徳_一。
師在_二印老会中_一。有_レ光_二於印_一者多矣。同院僧善明公遺_二手
帖_一。其略曰。日本芿律師。戒行道徳。華亭士庶尊敬如_レ仏。
祈祷持呪。駆_レ悪攘_レ災。皆有_二霊応_一。蓋古之聖僧之儔乎。
嘉定元年。去遊_二 上都_一。寓_二 下天竺_一。日与_二諸老_一弁_二-論台教_一。
咸服_二其英敏_一。至_二於公卿大夫_一。咸楽_二与_レ之遊_一。若_二史丞相
銭相公樓参政楊中良等_一最為_二信嚮_一。師設_二律宗五十三
疑_一。以問_二時律匠_一。臨安了然。芝巌浄懐。浄梵妙音。会稽
智瑞等。各為酬答。山陰名士朴翁。写_二南山。霊芝二像_一。
【右頁上段】
請_二 四明樓鑰_一述_レ賛。以贈。蓋樓公為_二当時文宗_一也。有_二正
大師者_一。開元寺尼衆主也。見_三師貌類_二応真_一。以_二禅月大師
所_レ画十八尊者像_一以遣【遺ヵ】。師善_二悉曇_一。値_下梵僧以_二梵書_一示_上レ
衆。衆無_二知者_一。師目_レ之曰。是乞_二盋盂_一語也。衆乃以_レ盋奉_レ
之。梵僧大喜。以為逢_二知音_一。乃以_二貝葉赤布_一貽之。三年
俄動_二帰心_一。往_二超果【訓点欠】辞_二印師_一。印以_二法語幷唯心浄土之
説_一畀_レ之。以寓_二相伝付嘱之意_一。如_二崇福志隠。開元道源。
景福道常。会稽曇秀。石鼓法久等_一。皆慕_レ師。各声_二詩偈_一
以餞之。而智瑞公歆艶為_二尤切_一。特使_三画工絵_二其頂相_一。賛
曰。稽首天人大導師。家住_二海東大宰府_一。秋中片月為_二肺
肝_一。雪後■【諸・元亨釈書より】峰作_二眉宇_一。来杭_二 一万里慈航_一。帰降_二 七十州法
雨_一。斯何人也斯何人。日本伝律第一祖。其推重如_レ此。既
而返_二明州_一理_二帰楫_一。海上値_二颶風作_一レ悪。舟将_レ覆。舟人皆
無_二 人色_一。師端坐不_レ動。発誓曰。我遊_二異域_一。非_レ為_二名利_一。唯
欲_下挑_二法灯_一以導_中群蒙_上耳。願龍天其加_二擁護_一。言訖有_二大
星_一現_二于檣上_一。大如_二車輪_一。光明赫奕。良久之滅。風濤尋
息。人皆異_レ之。遂達_二長州安武郡_一。乃建暦元年也。得_二仏
【右頁下段】
舎利三顆。律宗経書三百二十七巻。天台章疏七百一十
六巻。華厳章疏一百七十五巻_一。至_二儒書雑集_一無慮二千
余巻。栄西禅師聞_二其伝法遠帰_一。迎接入_レ京。留_二于建仁
寺_一。慰問勤至。都下緇素持_レ薌而礼者旁午。二年冬移_二崇
福寺_一。建保六年。和州刺史中原信房公欽_二師名徳_一。迎主_二
東山仙遊寺_一。蓋左僕射緒嗣之所_レ建也。寺廃已久。師図_二
興復計_一。乃撰_レ疏進_レ闕。元暦上皇欣然可_二其奏_一。賜_二絹帛
一万疋_一。師命_二斲木淘土之工_一。従_二-事于修造_一。若大殿。若山
門。若経蔵。若祖堂。若演法之堂。若棲僧之舎。下至_二包
厨溷湢之属_一。皆次第落成。師乃改_レ額為_二泉涌_一開堂演法。
衲子争依_二座下_一。其所_レ行規矩。一皆取_二法于宋朝_一。貞応間。
有_レ勅。以_二泉涌_一為_二御願寺_一。有_二貞慶法師_一。相宗之領袖也。
常嘆_二律幢頽委_一。自抱_二事抄_一取_二決於師_一。師一一開導。若_二
披_レ雲而見_一レ日也。如_二台宗慈鎮和尚等_一。亦慕_二師之徳_一。崇
敬尤甚。武州副元帥平泰時公。聘_レ師至_二鎌倉_一。受_二菩薩戒_一。
執_二弟子礼_一。時緇白求戒者絡_二-繹於道_一。元暦上皇詔於_二賀
陽宮_一受_二菩薩大戒_一。至_二於妃嬪公卿_一飲_二戒香_一者指不_レ勝_レ
【左頁上段】
屈。建暦上皇亦従受_二菩薩戒_一。且曰。朕願従_レ今已往。世
世与_レ師値遇。其尊崇可_レ知耳。大相国道家藤公。与_レ師厚
善。常請之問_レ道。師著_二仏法宗旨論。念仏三昧方法。坐禅
事儀各一巻。三千義備撿二巻_一以示。嘉禄三年春示_レ疾。
相国駕臨問_レ安。捨_二讃州二邨荘_一。以充_二僧糧_一。師自知_レ不_レ
起。書_二北峰法語及唯心浄土説_一。副以_二法華一部_一。寄_二-別相
国_一。閏三月七日集_レ衆自起。焼香示_レ之曰。我今為_二汝等_一略
説_二法要_一。諸悪莫作。衆善奉行。自浄其意。是諸仏教。良
久云。法界一念謂_二之空_一。一念法界謂_二之仮_一。念界融絶謂_二
之中_一。絶念了当超_二仏地_一。大衆且感且悲。揮_レ涙礼謝。至_二
初八夜_一書_レ偈曰。生来遍学。経律論教。一時打拼。寂然
無_レ窖。書畢合掌。向_二弥陀像_一右脇而逝。師生_二于仁安丙戌
元年_一。至_二遷化_一享_二報齢_一 六十有二。僧臘四十又三。門弟子
奉_二全身_一窆_二于寺之南山_一。会_レ喪四衆皆哀恋曰。吾宗法灯
滅矣。師賦性恬澹。不_レ事_二浮華_一。凡得_二財施_一。即為_二修_レ刹済_一レ
貧。弘法持律寤寐於_レ此。又多_二外学_一善_二翰墨_一。在_レ宋時。寧
宗皇帝勅書_二如意輪呪_一。秀州周公銭公等皆蓄_二其書_一。至_下
【左頁下段】
於求_二碑銘記讃_一者_上。日接_レ踵不_レ絶。登門受道者。思宣。心
海。思真。承仙。思敬。頼尊。尊隆。信円。定舜。智鏡。思允等。
若干人。応永間。後小松帝賜_レ号曰_二大興正法国師_一。其勅
書略曰。朕聞。泉涌寺開山俊芿上人。伝_二毘尼梵行_一。弘_二木
叉威儀_一。是以三代聖主受_二円頓之教門_一。四海衆人得_二成
仏之直路_一。豈非_二長夜灯炬。苦海舟船_一耶。故諡曰_二大興
正法国師_一。其光栄至_レ此。今像設儼然。門庭隆盛。故天下
之人。雖_二邨童市豎_一。莫_レ不_レ知_二泉涌之名_一焉。
賛曰。大聖大賢之興。必大有_レ造_二於世_一。非_二偶然_一也。此方
勝宝之前。毘尼宗未_レ伝。伝之自_二鑑真大師_一始。厥後数百
年。祖庭日晦。狂慧転蝕。正法国師挺_二-生于時_一。該_二-練群宗_一。
以_レ律為_レ本。而且法眼円明。機弁敏捷。其高風峻節。若_二雪
中孤峰_一。其強忍精進。似_二乾行弗_一レ息。一旦入_二震旦_一。承_二如庵
之正伝_一。帰而崛_二-起泉涌_一。灑_二甘露於将_一レ枯。揚_二戒光於既昧_一。
嗚呼国師。可_レ謂於_二律門_一有_二再造之功_一矣。苟非_二間生聖
人_一。悪能至_レ此哉。予嘗寓_二東山_一 六七霜。観_二其樓殿流_レ輝。
鐘梵続_レ響。子孫輩出王侯帰崇_一。実国師之遺烈。与_二 天地_一
【右頁上段】
相_二-為無窮_一耳。
戒光寺開山曇照業律師伝
律師諱浄業。字法忍。其号曰_二曇照_一。未_レ詳_二氏族_一。誕_二于文
治三年六月十八日_一。十五薙染。冠歳登具。専習_二毘尼_一。兼
学_二台密二教_一。聞_二大宋律法盛行_一。以_二建保二年春_一。越_レ漠
南遊。値_二寧宗嘉定七年_一。時鉄翁一律師。踞_二巾峰_一名高_二当
代_一。師登_二其門_一。重受_二具戒_一。深得_二毘尼之旨_一。理宗皇帝聞_二
其名_一。延見咨_二-詢法要_一。師奏対詳明。龍顔大悦。賜以_二忍律
法師之号_一。及_レ帰当_二安貞二年_一也。朝廷欽_二其徳_一。為創_二伽
藍_一。択_レ 地未_レ決。一昔師夢。九洛之南有_レ処。産_二丈六青蓮
華_一。光照_二 十方_一。無量聖衆前後囲繞。覚後迹_レ之。果獲_二吉
壌_一。奏聞。勅就_二其地_一営建。功竣以_二戒光_一名之。安_二迦文丈
六之像_一。蓋志_レ不_レ忘_二瑞夢_一也。自_レ時厥後。法門之顔閔競
至。毘尼之学大振_二於世_一。天福初。再入_レ宋。遍尋_二聖迹_一。多
得_二仏像梵夾_一而帰。就_二筑前大宰府_一造_二律院_一。号為_二西林_一。
講_レ律弘_レ法。嘗事_二如意輪観音_一。霊応非_レ 一。四衆帰仰。雖_二
先哲_一亦有_レ所_レ不_レ及焉。後於_二洛之東山_一亦創_レ寺曰_二東林_一。
【右頁下段】
為_二戒光寺之子院_一。令_二 上首弟子浄因公住持_一。師退_二-休静
室_一。専修_二念仏三昧_一。臨終観念不_レ移。端坐而寂。時正元元
年二月二十一日也。世寿七十有三。法臘五十又三。古徳
伝。師是如意輪化身。内秘_二菩薩行_一。外現_二声聞形_一云。
賛曰。霊芝大智律師。上紹_二南山正伝_一。得法者固多。而仏
慧宗師為_二的子_一。仏慧四伝而為_二法久_一為_二如庵_一。法久之子
曰_二妙蓮_一。而如庵之子則一鉄翁也。翁開_二-法巾峰_一。儼然如_二
宿将登_レ壇八紘仰重_一。曇照律師不_レ憚_二海濤之険_一。直入_二其
室_一而得法。既還大興_二梵刹_一。盛揚_二斯道_一。緇素相従如_二雲
帰_一レ岫。豈非_二本深而末自茂_一乎。予嘗詣_二戒光_一訪_二 天圭。湛
慧二長老_一。因礼_二師所_レ伝栴檀迦文像_一。梵相厳穆。殆非_二凡
工所_一レ能也。予輒嘆曰。使_レ無_二師之力_一。奚以得_三真身福_二此
方_一。実鎮刹之宝也。
泉涌寺思宣律師伝
律師名思宣。京兆人。世為_二宦族_一。慧姿夙稟。志懐高邁。依_二
正法国師於泉涌_一。学行日隆。嘉禄三年国師遷化。師受_二
遺命_一補_二其席_一。講_二台律二教_一。有_レ聞_二于時_一云。
【左頁上段】
空月海律師伝
律師名心海。号_二空月_一。未_レ詳_二其氏族郷里_一。素有_二淵才_一。深
究_二顕密蘊奥_一。且能_二和歌_一。時所_二嘉尚_一而其性澹泊。不_レ屑_二
栄名_一。俄聞_二正法国師帰_一レ自_二大宋_一。特往謁之。国師極器許。
示以_二 一乗円頓之旨_一。師一聞。超然領解。及_三国師開_二泉涌_一。
命充_二首座之職_一。師助_二-揚法化_一。綽有_二雅観_一。嘉禄三年春。国
師将_二示寂_一。師令_三宋画工周丹之写_二其道影_一。国師為題_二自
賛_一。師又求_二法語_一。国師書曰。三千三諦。当念本具。了_二-達
本具_一。与_レ仏不_レ異。如何是了達。真妄倶絶看。師作礼而
退。及_二国師滅後_一。授戒説法。有_レ光_二乃父之道_一。嘗住_二摂之
勝鬘院_一。為_二学者_一所_レ慕。
思真承仙思敬頼尊四律師伝
思真。承仙。思敬。頼尊。四律師。皆正法国師之門人也。行
解相貫。名声甚重。及_三国師主_二泉涌_一。相与竭_レ誠扶_二其化_一。
国師擢_レ之以_二高職_一。
泉涌寺来縁舜律師伝
律師諱定舜。字来縁。正法国師之門人也。精_二律学_一善_二講
【左頁下段】
説_一。住_二泉涌_一為_二第三代_一。嘉禎三年受_レ請講_二律于南都海龍
王寺_一。龍蟠鳳逸衲子。争集_二座下_一。如_二覚盛。叡尊。良遍。禅
恵。源俊等_一亦其人也。居九旬。即還_二泉涌_一。寛元二年三月
五日寂。寿若干。臘若干。
来迎院月翁鏡律師伝
律師名智鏡。字明観。月翁其号也。不_レ知_二何処人_一。師_二-事
正法国師_一受_レ業。後依_二定舜律師_一而請益焉。主_二泉涌寺_一。
為_二第四世_一。又住_二来迎院_一。美声遐布。遠近帰_レ徳。某年問。
絶_レ海入_レ宋。遍歴_二諸方_一。諮_二-叩毘尼旨_一。則其造詣可_レ見。又
慕_二-藺善導。霊芝之風_一。留_二心于浄教_一。有_二蘭渓隆公_一。禅門
巨匠也。師与_レ之道契如_二金蘭_一。後帰_二本邦_一。道化益盛。緇
衲奔趍。寛元年中。隆公東渡。首寓_二来迎院_一。師念_二其異邦
之客_一。待_レ之甚善。宝治元年西山善恵上人将_二示寂_一。迎_レ師
討_二-論菩薩戒義_一。蓋慕_二師道行_一也。師以_二某年三月二日_一入
滅。寿未_レ詳。
賛曰。自_二鏡師_一已右八人。皆佐_二正法国師_一。大振_二宗綱_一。道
声隆然。傾_二于遐邇_一。所謂聖賢出世。皆有_二因中同行開士_一。
【右頁上段】
従随下生以佐_二-佑其化_一者。豈不_二信然_一哉。矧鏡師踰_レ海越_レ
漠。唯道是求。非_二誠之至。志之確_一不_レ能也。可_レ謂有_二是父_一
而有_二此子_一矣。
我円理性二律師伝
律師名思允。字我円。受_二業于正法国師_一。又従_二定舜律師_一。
益究_二宗旨_一。後嗣_二月翁律師席_一住_二泉涌_一。以_二毘尼之道_一開_二-
示学者_一。某年十一月十二日入寂。律師名道玄。字理性。
為_二定舜律師徒_一。自_二脱白之後_一有_二遠遊志_一。一旦航_レ海入_レ
宋。伝法而帰。由_レ是道価日高。四衆依仰。厥終未_レ詳有_二
比丘尼抄序解一巻_一。
聞陽海律師伝
律師名湛海。字聞陽。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正法国師之門人也。
幼而聡英超_二-出群倫_一。既出家。周_二-遊四方_一稟_二毘尼_一。嘉禎
末。奮_二求法之志_一越_レ海入宋。歴_二東西両淅_一。而其学益進。
白蓮寺有_二仏牙一枚_一。貯以_二宝函_一。秘_二之内院_一。師聞_レ之特造
瞻礼。神色凛然。法身如_レ在。師生_二難遭想_一。詢_二之寺僧_一。則
曰。此釈迦如来真身歯牙也。及_レ帰_レ国常念_二仏牙_一不_レ置。
【右頁下段】
且有_レ志_レ欲_レ修_二白蓮寺_一。乃謀_二之楽善士_一。掄_二佳木_一載_二于舶_一。
再至_二其寺_一。命_レ工経営。殿宇不_レ日而成。合衆感戴恨_レ無_二以
報_一レ徳。師謂_二長老建公_一曰。予有_レ所_レ望焉。公曰。願聞。師
曰。願奉_二此仏牙_一帰_二榑桑_一。永遠珍供以福_二国人_一。公楽然与
之。師大喜。躬佩至_二 下天竺寺_一。古雲粋公獲_二瞻礼_一不_レ勝_二
忻感_一。為_レ師詳記_二其来源_一。且製_レ賛曰。気衝_二牛斗_一豊城剣。
光透_二波心_一合浦珠。争似_二聖人真舎利_一。互_二微塵劫_一照_二昏
衢_一。既而奉_二仏牙_一帰_レ国。永鎮_二泉涌_一。毎年九月八日啓_二舎
利会_一。至_レ今行之。国人随喜者接_二舃于道_一。師於_二某年十二
月二十四日_一示寂。初在_二泉涌_一時。衆以_二首座之職_一推而
任_レ之云。
賛曰。如来化権既畢。潜_二輝双樹_一。復化為_二設利羅_一。俾_三流_レ
光現_レ瑞永為_二 人天福田_一。故仏言。我滅度後。若有_レ 人乃至
供_下-養我之舎利如_二芥子_一等_上。恭敬尊重。謙下供養。我説。是
人以_二此善根_一 一切皆得_二涅槃界_一。尽_二涅槃際_一。海律師以_二是
故_一両蹈_二万里鯨波_一。得_二仏牙於白蓮_一。安_二諸泉涌_一。以福_二-蔭
榑桑_一。其悲心熱腸為_二何如_一哉。至_レ今余_二 四百載_一。而香火
【左頁上段】
不_レ息。緇白瞻礼者。靡_レ不_三忻然感激増_二-益善心_一。海師之
徳孰能忘邪。
戒光寺西査因律師伝
律師名浄因。字円悟。自号_二西査_一。未_レ詳_二何許人_一。誕_二于建保
丁丑五年_一。稟質不_レ凡。聡明秀徹。出家稟_二学于戒光曇照
律師_一。既得_二其法_一。復登_二定舜。智鏡。二律師之門_一。益入_二其
微_一。且兼究_二経論_一。通_二儒典_一。由_レ是道価重_二律林_一。照審_二其学
成徳立_一。以_二東林寺_一委_レ師。以代分化。初祖師教籍散毀
者多。宋刻三大部雖_レ存。而流通未_レ広。師乃付_二-贅和訓_一。
殺青以伝。其功不_レ偉邪。正元己未元年。受_二照之命_一。補_二戒
光寺之席_一。陞座演法。傾_二動物心_一。南都円照律師。重_二師之
道_一。請_二之於戒壇院_一講_レ律。一時豪俊多趨_二其会_一。既而還_二本
寺_一。後往_二相州_一。創_レ寺曰_二飯山_一。為_二戒光寺之子院_一。於_レ是毘
尼宗風盛_二於関東_一。化儀既周。倦_二于酬応_一。以_二文永八年十
二月十一日_一謝世。得_レ年五十有五。僧臘若干。平生所_二譔
述_一之書甚多。其懿徳高行逼_二-亜大智律師_一。人咸謂為_二大
智再来_一。門人仏理等若干人。
【左頁下段】
見智淵月二律師伝
見智。淵月。二律師。並曇照律師之神足也。深_二毘尼_一富_二
弁説_一。照帰_レ自_二大宋_一。就_二筑之太宰府_一。創_二西林寺_一以居。尋
以_二道場_一付_二 二師_一而入_レ京。二師主_二-張其席_一。不_レ墜_二家声_一。徳
誉播_二於関西_一云。
南都不空院尊性晴律師伝
律師諱円晴。字尊性。一号_二照真_一。未_レ詳_二何許人_一。逮_二断髪染
衣_一。就_二学於知足如上人_一。慧解抜群。嘉禎元年在_二東大寺_一
講_二刪補抄_一。思円律師等。咸来聴之。明年秋。与_二覚盛律
師等三人_一同修_二懺法于東大_一輒得_レ見_二好相_一。九月朔。自誓
受_二近事戒_一。二日受_二息慈戒_一。三日進_二具足戒_一。覚盛等。以_二
師年高徳邵_一。推為_二 上首_一。既而住_二不空院_一。講_二-唱律教_一。学侶
望_レ風而至。後移_二居於北洛_一。仁治二年某月日。於_二嵯峨山_一
示寂。閲世六十有二。坐若干夏。門人禅慧源俊等若干
人。
招提寺大悲菩薩伝
菩薩諱覚盛。号_二学律_一。亦自称_二窮情_一。和州服郷人。其姓氏
【右頁上段】
則未_二之聞_一也。於_二建久五年_一誕。気宇不_レ凡。受性霊聡。方
八歳。便翛然有_二出塵之趣_一。師_二-事興福金善法師_一。遂剔染。
昼修_二学業_一。夜趺坐習_レ観。唯識倶舎諸書。莫_レ不_二研究_一。建
暦二年解脱慶法師為_レ興_レ律択_レ 人。如_二沙中淘_一レ金。乃集_二英
衲二十員於常喜院_一。師亦応_二其数_一。雖_二年最少_一。而学邁_二同
倫_一。慶偉_二其器_一。輒嘆曰。異時成_二照世慧灯_一者必此子也。於_レ
是衆皆指目。時明慧弁法師拠_二高山寺_一道価甚重。師往
依焉。学_二賢首教_一通_二其玄義_一。然終以_二律法未_一レ興為_レ慊。乃
依_二知足如公_一。日以_二律学_一為_レ務。冒_二寒暑_一而不_レ廃。律家諸
典皆錬達焉。一日詣_二長谷寺_一。路経_二釜口_一。風雨暴起。師休_二
于一社_一。忽値_二 一僧_一。談及_二律門事_一。師曰拠_二占察瑜伽所説_一。
以_二自受羯磨_一稟_二-受戒法_一。則七衆各得戒而成_二其性_一。有_二思
円尊公_一。偶謁_二神社_一。従_レ傍聞_レ之。喜不_二自勝_一。因対談久之。
師嘉_二其同志_一。共約_二断金_一。自_レ是励_二興律之志_一益切。嘉禎
元年講_二表無表章_一。尊公等為_二之聴徒_一。明年師意謂。当自
誓受戒。以果_二本願_一。時尊公在_二生馬_一研_二-磨律部_一。師乃遣_レ使
促_レ帰。尊大喜。杖_レ錫而至。師与_二尊及円晴。有厳三公_一。同
【右頁下段】
厳_二-飾道場_一。祈_二好相_一。九月朔。依_二大乗三聚通受法。各自誓
受_二近事戒_一。次日納_二息慈戒_一。三日晴厳二公登具。四日師
与_二尊公_一進具。時師年四十三矣。樹_二律幢於興福松院_一。
黒白男女。靡然向_レ化。若_下大旱之望_二雲霓【_一】嬰兒之慕_中乳母_上。
果不_レ爽_二慶師之記_一。当_二是時_一。若_二信願遍。廻心空_一。号為_二 一
時鸞鳳_一。咸集_二輪下_一。輔_二其道化_一。暦仁元年冬十月二十
八日。尊公結_二-界西大寺_一。師受_レ請秉_二羯磨_一。明日行_二 四分布
薩_一。師升座説戒。感泣落涙而不_レ已。後尊公叩_二其故_一。師云。
我嘗作_二布薩_一。至_レ唱_二清浄_一。私念。戒根不_二清浄_一而妄唱_二如_レ
是言_一。自欺亦欺_レ 人。不_レ意今日預_二此勝会_一。如_レ法行_二布薩_一。
故悲喜交集不_レ覚涕泣耳。仁治年間。天福帝聞_二師道化_一。
詔入_二大内_一受_二菩薩大戒_一。至_二于后妃公侯_一。同受者衆矣。
寛元二年春二月。瑞_二-世招提律寺_一。鐘鼓一新。山川改_レ色。
夏四月十四日。集_二僧侶四十余人_一。開_二舎利会_一。梵唱伶楽。
声震【_二】林嶽_一。次行_二 四分布薩_一。翌日行_二梵網布薩_一。布薩畢。
率_レ衆集_二于三聚坊_一。有_二金光一道_一。従_二坊之西_一起。光中有_二
神人_一。長一丈余。冠裳甚麗。比丘教円進前問曰。卿為_レ誰
【左頁上段】
耶。曰我是三十三天主帝釈也。覚盛師発_二無上菩提心_一。
樹_二已倒之律幢_一。如法行_二布薩_一。故十六応真遣_レ我随喜。又
曰。雖_二比丘僧既備_一。未_レ有_二比丘尼_一。我先以_レ爾為_レ尼。言訖
隠矣。時香気鬱勃。充_二-満寺中_一。忽教円転_レ男成_レ女。一衆無_レ
不_二駭嘆_一。円即辞_レ衆。帰_二故郷_一。勉_二其姉某_一出家。名曰_二信如_一。
従_レ師受_二比丘尼戒_一。自_レ後正法法華両刹尼衆。皆従_二師及
尊公_一進具。三年秋九月。欲_下以_二白四羯磨_一為_二諸徒_一授_中具
戒_上。尊公曰。律不_レ曰乎。九夏和上得戒得罪。須_下俟_二明年_一
行_レ之乃可_上耳。師曰。人命難_レ期。正法難_レ遇。釈_レ今不_レ行。
恐失_二戒伝_一。若有_レ令_二 人得戒_一。他何恤為。尊壮_二其言_一。遂率_二
諸徒_一。至_二泉之家原寺_一。行_二別受法_一。未_レ幾帰_二招提_一。講_二 三大
部_一 一過。其余小部無_レ不_二敷闡_一。四方学士雲屯川増。雖_二鑑
真現在_一不_レ减也。建長元年五月十日。覚_二体不_一レ佳。臨終更_二
新浄服_一。著_二僧伽梨_一。首北面西。以_二右手_一著_レ頬。左手執_二香
炉_一。安然而化。如_レ入_レ定然。実是月十九日亥刻也。俗齢五
十有六。僧夏一十又二。黒白哀慟。不_三啻喪_二其父母_一。門人
樹_二塔于本山_一。師所_レ度黒白弟子。指不_レ勝_レ計。嗣_二其法_一者。
【左頁下段】
則信願遍。廻心空。円律玄。中道守。実相照。戒学運。本性
慧等。各闡_二化于一方_一。而継_レ師住_二招提_一者。即円律玄也。
所_レ著有_二表無表章文集七巻。菩薩戒通別二受抄一巻。菩
薩戒遣疑抄一巻_一。行_二于世_一。賜_二諡大悲菩薩_一旌_二乎厥徳_一矣。
師滅後三年。西大尊律師夢。師告_レ之曰。吾化_二-生補陀落
山_一。首_二于千僧_一。大度_二群品_一。遠近聞知。莫_レ不_二嘆異_一焉。
賛曰。夫有_レ待_二於外_一者。時与_レ勢得而局_レ之。無_レ待_二於外_一者。
非_三時与_レ勢可_二得而局_一也。大悲菩薩於_二律法衰残之秋_一粋
然而出。依_二占察瑜伽明文_一立_二通受之法_一。俾_三大地人尽見_二
古道顔色_一。可_レ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其荷_二-負大法_一提_二
携有情_一之功。視_二古之鑑真_一。未_二必有_一レ愧也。嗚呼若_三大悲之
所_二自立_一者。豈以_二時勢_一局_レ之乎。子輿氏曰。豪傑之士雖_レ
無_二文王_一猶興。洵不_レ誣矣。
律苑僧宝伝巻第十一
【右頁上段】
律苑僧宝伝巻第十二
湖東安養寺後学釈慧堅撰
榑桑諸師
南都西大寺興正菩薩伝
菩薩諱睿尊。字思円。和之添上郡箕田郷人。考姓源。後
為_レ僧号_二慶玄_一。母藤氏。亦厚帰_二-敬三宝_一。曁_レ孕_レ師而体無_レ
悩。於_二建仁辛酉元年五月某日_一吉祥而誕。幼而沈重。不_レ
狎_二童遊_一。神性俊逸。有_二老成之風_一。識者嘆賞。五歳萌_二慕仏
之志_一。絶無_レ意_二于世_一。父母授_二之釈典_一。一覧輒能記。建暦改
元。師年十一。捨_レ家入_二醍醐山_一。礼_二僧睿賢公_一為_レ師。日奉_二
香花_一惟謹。且習_二-読経史_一。了_二-達大義_一。十六歳往_二故郷_一。行_二
省覲之礼_一。未_二周歳_一回_二醍醐_一。私自念曰。夫万類之中。得_二
人身_一為_レ難。既幸為_レ 人。得_下聞_二仏正法_一而修証_上又難。我已
獲_レ生_二 人道_一。復値_二仏正法_一。当_下如_レ説修行利_中-済一切有情_上。
但不_レ知_二何宗可_一レ帰。乃詣_二清瀧宮_一乞_二神指教_一。満七日夢。
神女麗服靚妝。持_レ饌与_レ之曰。儞食訖往_二金剛王院_一沐浴。
【右頁下段】
既寤意為。金剛王院是瑜伽之霊場。拠_レ所_レ夢者其密宗
乎。乃走_二西谷_一。謁_二法師恵操公_一。操審_二其志_一。告曰。真言門
者。譬如_二醍醐妙薬_一。能治_二衆生三障之病_一。子須_下以_レ此為_中宅
心之地_上耳。師以_下操公言与_二前夢_一符_上。乃傾_二心密乗_一。学_二菩
提心論。悉曇字記等_一。已而従_二円明阿闍梨_レ薙髪。時年十
有七。建保五年也。日夕習学不_レ怠。漸次稟_二 十八契印。両
部大法。及護摩秘軌_一。偶杖_レ策登_二高野_一。有_二真経闍梨_一。粋_二于
密教_一。師止_二坐下_一而受_二其説_一。久之辞_レ経面_二霊山院静慶闍
梨_一。慶識_二其奇偉於眉睫間_一。謂_レ之曰。子大法器。厚自保愛。
安貞元年師二十七歳。従_レ慶受_二具支灌頂_一。自_レ是密宗所_レ
有秘爾与_二倶舎唯識諸典_一。罔_レ弗_二洞暁_一。一日抵_レ几嘆曰。法
門三学以_レ戒為_レ首。非_レ戒不_レ禅。非_レ禅不_レ慧。苟戒根不_レ
浄。所習禅慧那得_レ浄乎。去見_二松春円公於宝塔院_一。備陳_二
求律之切_一。円嘉_二其志_一。款_レ之甚渥。一夕師夢。天女持_二 一
物_一来授_レ之。師問。是何物。曰。如意珠也。覚後喜曰。我向
後拈_二-出戒珠_一。照_二-燭人天_一也。出遊_二東大_一。依_二知足如尊性晴
二大老_一。聴_二南山宗教_一。已而復嘆曰。大比丘戒。衆縁会聚。
【左頁上段】
作業方成。奈_レ無_二師承_一何。及_下与_二覚盛律師_一討_中-論表無表
章_上。乃知依_二瑜伽等説_一自誓受_レ戒。則七衆各得_二其体_一。而成_二
其性_一也。遂以_二嘉禎二年秋八月_一。於_二東大舎那殿_一修_二懺摩
法_一。不_レ久而有_二霊瑞之応_一。九月二日自誓受_二沙弥戒_一。四日
午時上分納_二満分戒_一。時年三十有六矣。四律。五論。三大
五部。一一究尽無_二余蘊_一矣。冬十二月。戒慧貞公以_二海龍
王寺_一延_レ師。師欣然而往。日闢_二絳紗_一講_二-演宗教_一。緇衣之
士皆俯_レ首以聴。暦仁元年受_レ請住_二西大寺_一。冬十月二十
有八日応_レ法結界。請_二覚盛律師_一秉_二羯磨_一。師唱相焉。翼日
始行_二 四分衆法布薩_一。歴_二両暑寒_一。又行_二衆法自恣_一。凡律苑
清規依_レ次挙行。缾錫翩翩来萃。徳香藹著。三尺孺子皆
能知_二其名_一。寛元三年届_二法華寺_一。尼文篋等従_レ師受_二沙弥
尼戒_一秋九月抵_二泉之家原寺_一。依_二白四羯磨別受法_一。重稟_二
具足戒_一。又至_二法華寺_一。為_レ衆講_二比丘尼抄_一。授_二式叉摩那戒
于某等若干人_一。建長改元授_二大比丘尼戒于慈善等十有
二人_一。由_レ是七衆皆備。又受_二衆請_一。講_二事抄于法華寺_一。感_三舎
利二千余顆現_二于几上_一。青黄間錯。其光奪_レ目。時人呼為_二
【左頁下段】
涌出舎利_一云。尋至_二河内州_一。結_二-界真福寺_一。輸_二 二年_一講_二梵
網于摂之四天王寺_一。聴徒二万余指。皆一時傑偉之子也。
文応改元。中納言定嗣公従_レ師削染受具。名曰_二定然_一。新
創_二精藍_一。請_レ師為_二開山之祖_一。師乃結_二僧界_一。以_二浄住_一名_レ之。
明年春二月。大檀越越州太守平実時公。聘_レ師至_二鎌倉_一。
慰問甚至。副元帥時頼平公。受_二菩薩大戒_一。執_二弟子礼_一。乃
捨_二荘田若干頃_一。以資_二食輸_一。師辞不_レ受。及_レ還元帥馳_レ書問
候。文永三年春二月。在_二 四天王寺_一。為_レ衆説法。人見_下師現_二
仏身_一放_中大光明_上。四年重_二-興般若寺_一。仏殿僧舎及華鯨樓
香積厨。次第就_レ緒。丹青焜煌。照_二-暎林巒_一。令_三弟子慈道空
居_二其位_一。五年春三月設_二無遮大会_一。饑者数万人。徳_二其恵_一
而去。明年冬十一月。経行至_二内州高安郡_一。郡有_レ寺曰_二教
興_一。廃壊已久。師慨然傷_レ心。協_二衆力_一 一新之。八年於_二西
大_一為_二舎利会_一 七昼夜。設利羅如_レ珠者。現_二于壇上_一亡慮四
千余顆。師奇_レ之。貯以_二玉缾_一。為_二鎮刹之珍_一。寛元上皇聞_二師
之名_一。有_レ旨命入_二禁庭_一。師力辞之。詔三至不_レ得_レ已。乃入
見。上皇賜_レ坐問法。師奏答称_レ旨。皇情怡悦。乃受_二戒法_一。
【右頁上段】
弘安二年。宝治上皇詔_レ師授_二菩薩戒_一。至_二於后妃公侯_一。同
稟受者不_レ知_二其数_一。文応上皇亦深欽_二其徳_一。請為_二菩薩戒
師_一。恩礼特厚。勅就_二禁中_一講_二梵網経_一。令官環而聴之。靡_レ
不_二開懌_一。師因進_二 三衣_一。上皇以_二大蔵教_一以賜。三年偶至_二伊
勢天照大神廟_一。安_二大蔵_一開_二法会_一。忽牟山神降_二于一女人_一
曰。我是天照大神之使也。大神云。法性真如月。朗_二於寂
光空_一。無相涅槃雲。静_二於四徳山_一。然而以_二大悲心切_一。和光
同塵而導_二-引衆生_一。唯衆生所願薄劣不_レ愜_二我意_一。今上人
運_二広大心_一。祈_二国祚仏法皆悠長_一。令_三我霑_二法味_一。我喜不_二自
勝_一。師乃為_二大神_一授_二菩薩大戒_一。四年春正月。師為_レ国与_二諸
徒_一繕_二-写最勝王経_一。上皇嘉_レ之。親御_二翰墨_一書_二護国品_一。夏
四月結_二-界平田最福寺_一。已而還_レ西。太上皇親幸_二寺中_一。賜
以_二仁王曼荼羅_一。秋七月。蒙古兵船至_二太宰府_一。後宇多帝
慮_レ侵_二-逼上邦_一。乃集_二百官_一議_二其事_一。僉曰。非_二仏法力_一决不_レ
可_レ伏。於_レ是勅_レ師。師奉_レ勅届_二教興寺_一。集_レ衆建_二仁王会_一。兼
講_二千手千眼経_一。至_二神妙章句外国怨敵即自降伏各還政
治国土処_一。師読_レ之至_レ 三。時千手大士像放_二大光明_一。四大
【右頁下段】
天王動如_二生身_一。満坐黒白為_レ之驚嘆。又率_二比丘八百余
員_一。至_二城州男山八旛宮_一。限_二 七日期_一開_二仁王会_一。及修_二愛
染明王法_一。当_二期満日_一。山岳揺振。殿扉自開_二 八字_一。殿中声
曰。上人為_レ降_二外賊_一勤修_二大法_一。吾当_二祐佐_一。言纔訖。一箭自_二
殿中_一出。放_レ光西去。其響如_レ雷。尋素旛三首亦自_レ殿出。
一有_二妙法蓮華経五字_一。一有_二大般涅槃経五字_一。一有_二唯
識三十頌五字_一。字字咸放_二金光_一。亦指_レ西而去。俄而猛風
大起。電砕雷奔。大雨傾_レ河。於_レ是在会緇素争嘆_二未曽有_一。
当_二是時_一。西海浪騰二十余丈。兵船数万一時滔没。宇佐大
神託曰。西大思円上人。欲_下為_二国家_一禳_上レ災。就_二男山_一開_二法
会_一。由_レ是六六州諸神祇悉皆至_二太宰府_一。今夜子刻正兵船
覆滅時也。師道力如_レ是。茲豈独顕_二仏門之神跡_一。誠有_下以
彰_中国家之有道_上也。近臣入奏_二其事_一。天顔大悦。留_二師宮中_一
一七日。慰労慇懃。錫賚便蕃。因受_二菩薩大戒_一。執_二弟子之
礼_一。由_レ是大臣鉅卿莫_レ不_二傾_レ誠尊仰_一。師又奉_レ旨慶_二-讃大蔵
于石清水_一。帝率_二群臣_一臨幸。六年新建_二宝生護国院_一成。専
以_二祝釐報上_一為_レ務二月行_二具支灌頂_一。七年夏四月帝以_二
【左頁上段】
師年踰_二 八旬_一。勅聴_下乗輿入_中禁中_上。問_二法要_一受_二 三衣_一。其尊
崇可_レ謂至矣。文応上皇復延_レ師受_二 八関斎戒_一。及_レ還遣_レ使
賜_二龍興和尚三衣幷宸翰_一。七月法隆寺仏舎利為_レ賊盗去。
寺僧哀慕不_レ已。東奔西走尋而無_レ跡。来白_二于師_一。師斂目
呪祷。忽然現前。八年春講_二大涅槃経_一。無_レ何為_二 天王寺主
務_一。是迫_二于帝命_一而強応焉。非_二師志_一也。結_二-界敬田院_一以
居。先_レ是寺之舎利失_二所在_一。合衆方憂。師登壇懇祈即得
焉。時有_二瑞雲繞_レ軒白鷹翺_レ空之祥_一。師喜出_二望外_一。命_二僧侶
一千五百人_一開_二舎利会_一。一日詣_二 三輪神祠_一。守祠者出迎。
稽首而語曰。先神託曰。有_二肉身釈迦_一。将_レ至_二吾所_一。汝等迎
接。今果遇_二師之臨_一。乃知師即迦文応化而神語無_レ妄矣。
遂捨_二神宮寺_一献_レ師。永為_二弘律之区_一。師乃結_二大界_一。改_レ■【頟額カ?】
為大御輪_一。坐一夏。為_レ神開_二法華。最勝二会_一。以保_二-祐国
界_一。嘗宇治平等院衆僧。請_レ師開_二-講梵網_一。聴者如_レ雲。漁人
為_レ之易_レ業。師悉取_二其舟網_一。埋_二之水底_一。建_二 十三層石浮屠
於其上_一。乃教_二漁人_一曝_レ布為_二活業_一。又新_二長橋_一修_二橋寺_一。有_二
龍神_一従_レ河而出。従_レ師受_二戒法_一。伏見帝即位。而恩寵尤加。
【左頁下段】
嘗詔_レ師問_レ道授_レ戒。正応三年八月四日示_二微疾_一。諸山門
弟子。並宰官居士。訊候者絡繹不_レ絶。師一一接_レ之無_二憊
色_一。弟子鏡慧学等二十余人。夙夜更番陪侍。二十一日右
少弁光泰公奉_二帝命_一問候。文応上皇。建治上皇。皆遣_レ 人
恩顧。二十四日浄髪澡身著_二新浄衣_一。次早六念等法不_レ
異_二平時_一。斎罷跏趺入観。時有_二紫雲_一現_二於寺上_一。道俗見者
慌忙奔至。聞_二師将_一レ示_レ寂。始駭然称_レ異。合掌加_レ額。唱_二南
無思円仏_一。未刻示_レ衆曰。老僧雖_レ受_二生於叔世_一。幸不_レ縛_二
名利之鎖_一。起_二律幢於既顛_一。七衆棋_二-布於天下_一。吾能事已
畢。今夕当_レ去矣。汝等諸人当_下屏_二-息万縁_一。精修_二 三学_一。使_中毘
尼宗風不_上レ墜_二於地_一可也。時至漱盥。服_二藕絲伽梨_一。結_レ印端
坐。誦_二祕密呪_一。至_二声漸微_一而化。有_レ気満_レ室如_二沈水香_一。実
正応庚寅八月二十五日酉刻也。閲世九十春秋。坐五十
四夏。黒白男女号慟悲恋。無_レ異_下釈尊唱_二滅於堅林_一時_上也。
留身三日。容貌如_レ生。鬚髪漸長。及_二舁_レ龕就_一レ火。僧尼送
者一千余人。以至信男信女無_二投_レ足之地_一。時音楽鳴_レ空。
天華紛墜。又有_二瑞花_一。如_二赤蔡_一而異香芬馥。盤_二-旋烈焰之
【右頁上段】
上_一。経_レ久不_レ滅。火已五彩設利羅燦爛満_レ 地。諸弟子以_二白
蝋器_一奉_二霊骨_一。塔_二于寺之西北若干歩_一。牓_二其院_一。曰_二法身体
性_一。至_レ今風清月白之夜。塔中有_二振鐸之声_一。帝聞_二師遷化_一。
嗟悼不_レ已。乃遣_二光泰_一弔慰。諸弟子広作_二仏事_一。以報_二法乳
之恩_一。師名称普聞。為_二 五朝帝師_一。通受具戒弟子一千三
百余人。別受具戒弟子八百余人。受_二沙弥。沙弥尼。式叉
摩那戒_一者四百余人。受_二菩薩戒_一者九万六千余人。受_二密
灌_一者七十余人。嗣法上首出住_二名藍_一者。極楽良観性。般
若慈道空。泉福戒印秀。桂宮中観禅。海龍長禅尊。護国
本照瑜。大慈浄賢賢。薬師観心海。大乗道禅賢。三邨蓮
順玄。喜光覚証海。教興如縁一。西林日浄持等若干人。
至_下于宰官居士及清信士女受_二 三帰五八戒_一者_上。指不_レ勝_レ
屈。啓_二講席_一 一万七百一十余座。置_二放生池於諸州_一 一千
三百五十余所。刻_二仏菩薩像_一。若干躯。其見_二于著述_一者。
有_二梵網古迹文集。菩薩戒本釈文抄。羯磨文釈文抄。応理
宗戒図釈文抄。勧発菩提心集疏。壅記表無表章文集。宗
要輔行文集。別受八斎戒儀。授菩薩戒儀等若干巻_一。並行_二
【右頁下段】
于世_一。正安二年。後伏見皇帝勅諡_二興正菩薩_一。師自_二懸弧_一
及_二泥日_一。其間事跡甚多。詳具_二於感身記鶴林記等中_一。紀_二
于此_一者殆存_二 十一於千百_一而已。
賛曰。於戯興正菩薩。真命世亜聖大人也与。特起_二于澆
末_一興_二毘尼正道_一。能支_二南山_一。与_二日月_一争_レ光。五十余年間。
敷_二-宣斯道_一。如_二雲雷迭興。而九龍噴_一レ雨。小大根莖皆獲_二生
成_一。有_レ若_二興正_一者。其所_二造詣_一誠非_下凡情可_中能度量_上也。竊
嘗論_レ之。其総丱慕_レ仏如_二僧祐_一。奔_二経論之学_一而後敏如_二慧
光_一。為_二帝王師_一而輸_レ忠如_二玄琬_一。説法縦横融_二-通権実_一如_二
洪遵_一。報齢満_二 九袠_一而神気雄壮如_二文綱_一。至_レ若_下興_レ刹刻_レ
像行_レ施放_レ生以及_中追_レ福禳_上レ災。則天下之美悉萃_二於一人_一。
於戯興正菩薩。果命世亜聖大人也与。
南都海龍王寺戒慧貞律師伝
律師諱厳貞。字戒慧。未_レ詳_二其姓氏_一。早出_二塵網_一。専修_二密
行_一。安貞元年。師年二十三。従_二信慧阿闍梨_一受_二具支灌頂_一。
住_二南都海龍王寺_一。学_二顕密教_一。嘉禎二年請_二興正菩薩_一敷_二-
揚毘尼宗旨_一。正感_二師之志_一。起而応之。明年八月。師欲_下従_二
【左頁上段】
興正_一受_中具戒_上。正以_二師年徳已高_一辞而不_レ允。師遂自誓受
戒。正為之証明。毎扶_二興正_一盛弘_二斯道_一。四方雲水帰者如_レ
市。暦仁元年。興正結_二-界西大寺_一。権_レ師就_二維那之職_一。仁治
間。承_二興正之命_一至_二囹圄_一施_二饑者食_一。且使_レ其沐浴。授以_二
八斎戒_一。其仁悲如_レ是。寛元三年興正行_二別受法於泉之家
原寺_一。為_二諸徒_一授_二具戒_一。師亦預焉。正応元年結_二-界海龍王
寺_一。未_レ詳_二其終_一。
海龍王寺証覚忍律師伝
律師諱玄忍。字証覚。少離_二塵垢_一。投_二跡緇林_一。嘉禎三年見_二
興正菩薩于海龍王寺_一。遂蒙_レ受_二沙弥戒_一。尋至_二常喜院_一。従_二
大悲菩薩_一稟_二満分戒_一。時年二十六矣。博通_二律部_一。兼精_二密
典_一。某年中継_二海龍之席_一為_三 四衆之所_二傾慕_一。寛元二年増_二-
受具戒_一。宝治元年十二月十日示寂。世寿三十六。坐十一
夏。
生馬大聖竹林寺信願遍律師伝
律師諱良遍。号_二信願_一。初相宗之翹楚也。利智雄才。時輩
難_二抗敵_一。尤以_二因明_一馳_レ美。開_二-法白毫寺_一。黒白之衆莫_レ不_下
【左頁下段】
重_二道徳_一而従_中其化_上。某年中奉_レ勅為_二権大僧都_一。由_レ是声
価騰_レ遠。貞永元年。師四十八歳。撝_二-謙栄利_一嘉_二-遁于生
馬大聖竹林寺_一。然而道香莫_レ掩。四部依慕。嘉禎中聞_三大
悲菩薩樹_二法幢於松院_一。即往謁之。遂従受_二満足戒_一研_二-精
律部_一。蘊_二-匱胸襟_一。若有_二疑滞_一。質_二之定舜律師_一。時之学侶。
覩_下大悲立_中通受比丘性戒倶成之義_上。疑信相半。是非鋒
起。師多著_レ書。援_二-引古今_一為_レ証。大悲之化于_レ是大振。
内外大衆倶得_二其歓心_一。師常修_二安養之業_一不_レ怠。又以_レ
此誨_レ 人。嘗至_二東福_一。謁_二聖一国師_一咨_二禅要_一。因以_二所譔真
心要決_一呈之。国師称賞為跋_二其後_一。師於_二建長壬子四年_一
辞世。俗歯六十有九。僧夏若干。嗣法弟子密厳等若干
人。其見_二于著述_一者。有_二通受文理抄。止防用心別受行否
通受懺悔法苾蒭略要義。表無表章抄。念仏往生決心記。
真心要決。法相大意抄等若干巻_一。又有_二 二受抄遣疑抄_一。
蓋潤_二-色大悲所撰抄_一云。
賛曰。遊龍振_二於江海_一。而雲気油然四起。暴虎声_二於山林_一。
而飇風飂飂而来。蓋其類自相応也。大悲菩薩表_二-樹法
【右頁上段】
幢_一。倡_二-明三聚通受之旨_一。而化門肇啓之際。人縁未_レ熟。往
往疑信相半。遍律師以_二英才偉器_一毘_二-翼其化_一。使_下学者有_レ
所_二欽仰_一而起_上レ信焉。其為_二雲龍風虎_一又有_二大_レ焉者_一乎。
京兆大通寺開山廻心空律師伝
律師諱真空。字廻心。其号曰_二 中観_一。出_二京兆藤氏_一。衣笠
亜相定能之孫。親衛小将軍定親之子也。生_二于建仁甲子
元年_一。穉齢入_二醍醐寺_一。礼_二理性院行賢阿闍梨_一鏟䰂。性聡
敏好_レ学。耳目所_レ到。輒長記不_レ忘。人皆嗟異焉。継依_二南
都東南院貞禅法師_一学_二 三論_一。禅当代義龍也。喜_二師風骨
秀異_一。大加_二奨予_一。師親炙有_レ年。去而南詢。三論家凡称_二
碩師淵匠_一者。参叩殆遍。研_二-覈奥義_一。至_二洞徹無_一レ疑乃已。
既而帰_二醍醐_一。依_二賢公_一受_二両部灌頂_一。自_レ是小野広沢秘璽
密訣竭尽無余。且機弁敏捷。所_レ至議論之場。莫_三敢嬰_二其
鋒_一。嘉禎三年。大悲菩薩開_二-法興福松院_一。名重_二 一時_一。師
懐_レ香入室。師資道契。因従_二大悲_一受_二満分戒_一。律宗教典
鈎_二-採幽極_一。一日大悲謂_レ師曰。近世律道伶仃如_二綫欲_一レ絶。
顧_二子之才_一不_レ凡。必能支_二斯道_一。子其懋哉。師由_レ是用_レ志
【右頁下段】
不_レ怠。常与_二信願遍公_一以_二扶宗_一為_レ任。洎_レ居_二木旛観音
院_一。大弘_二法化_一。名光燁燁。俄聞_三聖一国師講_二宗鏡録於慧
日山_一。特往聴之。国師以_三師精_二于三論_一。数称_二于衆_一。且示
以_二禅要_一。師有_二証悟_一。某年中受_二実相照公之請_一。届_二南都
戒壇院_一。講_二法華義疏。三論玄義_一。聴徒輻輳。金剛三昧院
栄信闍梨。招_レ師補_二住持位_一。当_二是時_一負_レ笈従者憧憧弗_レ
絶。居歳余。払袖帰_二木旛_一。而依帰者愈盛。弘長元年行_二
具支灌頂_一。受者極多。皆名徳之士。如_二 中性頼瑜音_一是也。
八条禅尼。以_二所居之亭_一更為_二梵刹_一。請_レ師為_二開山第一
祖_一。師感_二其志_一。起応之。名_二其山_一曰_二万祥_一。寺曰_二大通_一。鐘
鼓互響。規縄井井。巋然成_二 一方望刹_一。特祀_二 六孫王経基
源公_一為_二伽藍神_一。蓋以_下此地有_中源公旧廟_上也。禅尼時時礼
謁。詢_二法要_一。恨_二相見之晩_一。乃捨_二予州新居荘_一。永資_二僧膳_一。
師唱律之外弘_二真言三論二宗_一。兼修_二浄土之業_一。文永四
年。師六十四歳。会鎌倉無量寿院虚_レ席。耆宿将欲_下請_二 一
大徳之師_一補_中其位_上。大衆僉曰。非_二廻心和尚_一不_レ足_三以厭_二-
服人心_一。遂延_レ師。師以_二老病_一固辞。衆再三堅請。不_レ得_レ已
【左頁上段】
而赴。黒白帰_レ之如_二水趨_一レ沢。惟恐後焉。師雖_二春秋已高_一。
弘法匡徒惓惓不_レ惓。然其性甚愛_レ閒。安_二-坐一室_一。注_二心
于日観_一。一日却_二諸弟子_一。面_レ西而坐。結_二弥陀定印_一。安然
閉_レ目。若_二熟睡_一然。就撿已去矣。実文永五年七月初八
日也。閲世六十有五。坐若干夏。師学海浩渺。凡諸宗之
学莫_レ不_二歴渉_一。於_二密教_一多_レ所_二発明_一。密家碩徳。伝為_二木旛
義_一。所_レ著有_二往生論註抄。十因文集。三廟抄等若干巻_一。
賛曰。空律師道韻抜俗。英姿逸群。雖_下以_二毘尼_一為_上レ本。而
博渉_二諸宗_一。万行倶飾。不_レ局_二 一途_一。故四坐道場。説法度
人。一雲所_レ雨。莫_レ不_二沾益_一。至_二於臨終之際_一。顔貌不_レ異_二
常時_一。翛然坐脱。如_下出_二-入戸庭_一之易_上。則其偉俊光明。較_下
于恃_二口給_一而昧_二心学_一者_上。其果何如哉。予嘗詣_二大通_一礼_二
師肖像_一。眉目秀抜。気和如_レ春。令_二 人瞻仰弗_一レ厭。嗚呼師
之正定可_レ起。雖_二執履之役_一。予亦為之。
招提寺円律玄律師伝
律師諱証玄。円律其字也。未_レ詳_二其氏_一。法嗣_二大悲菩薩_一。
気度冲邃。挺慧孤超。削染後聞_二大悲化権鼎盛_一。径往投_レ
【左頁下段】
之。嘉禎三年秋。受_二息慈戒於常喜院_一。次受_二具戒于松院_一。
時年十有八也。研究雖_レ広。而以【_二】律教_一為_レ本。儕輩咸推
重之。以為_二法社得_一レ 人。寛元間。届_二家原寺_一。依_二別受法_一重
受_二具戒_一。建長元年。大悲化去。師受_レ嘱紹_二招提_一。三年冬
十月。受_二具支灌頂_一。住_二招堤_一閲_二 四十余歳_一。弘_二-揚宗教_一。甚
有_レ声_二于時_一。四方来依者星羅雲結。識者謂。師之秉持。方
今第一也。正応三年秋八月。聞_二興正菩薩病革_一。特往問
訊。時興正集_二諸弟子_一遺誡。師在_レ側聞_二其言_一。輒感嘆流
涕而去。及_二興正遷後_一。其徒行_二分物法_一。師為秉_二羯磨_一。弘
律利生既久不_レ欲_レ住_レ世。乃於_二正応五年八月十四日_一示
滅。世寿七十有三。法臘五十又五。門人道御広。勝順性。
勤性算。了寂証等若干人。
賛曰。大悲諸子玉_二-立当時_一。唯師継_二其席_一。能追_二父風_一。道
鳴_二都南_一 四十余年。大節実行。標_二-準人天_一。誠無_レ忝_レ為_二克
家子_一矣。
城州法園寺開山中道守律師伝
律師諱聖守。号_二 中道_一。和州人也。少出家。有_二遠志_一。稟_二密
【右頁上段】
教于報恩院憲深僧正_一。深密門之碩匠也。又従_二樹慶大
徳_一学_二 三論_一。括_二-究幽隠_一。義解之名独_二-歩当世_一。中_二-興南都
真言院_一以居。弘_二顕密二教_一。嘗受_レ請講_二 三論_一。荷_レ箱従聴
者若_二稲麻_一。嘉禎年中。依_二大悲菩薩_一重受_二具戒_一。陶_二思律
部_一。深達_二開遮_一。有_二石清水撿挍行清公_一。新建_二梵刹_一。請_レ師
為_二開山_一。号曰_二法園寺_一。於_レ是道風益振。緇白靡然帰向。
一旦示_二微疾_一。臨終手執_二金剛杵_一。端坐如_レ定而化。実正応
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也。享_二報齢_一 七十有三。僧臘未_レ詳。
塔_二於寺之西北隅_一。嗣法上首道月然律師。
戒壇院実照律師伝
律師諱円照。号_二実相_一。中道律師之胞弟也。識度弘朗。聡
敏俊抜。越_二 二親之覊絆_一。恵然入_レ道。既而進_二-戒于大悲菩
薩_一。砺_二刃於学_一。不_レ禅_二寒燠_一。毘尼之精。馳_二誉当時_一。又依_二
信願遍律師_一学_二相宗_一。或華厳。或三論。且倶舎。且成実。
以至_二禅。密。天台。浄土諸宗_一。莫_レ不_二研覈而入_一レ微焉。由_レ
是老師宿学。咸推_二-先之_一。嘗従_二興正菩薩_一以_二別受法_一重
受_二具足戒_一。南都戒壇院。当_二兵燹之余_一。鞠為_二荒墟_一。有_二西
【右頁下段】
迎実公者_一。見而慨_レ之。究_レ心興建。堂宇廚庫等。皆成_二於
指顧之間_一。而復_二鑑真大師旧観_一。時師挂_二錫于海龍王寺_一。
公雅慕_二師徳_一。請尸_二其位_一。師応_レ之。乃建長三年也。唱_二律
密二教_一。兼弘_二諸宗_一。円空禅願道本実教等諸公。侍_二師左
右_一。以扶_二其化_一。師毎_レ陞_二雨華堂_一。慧弁無礙。河懸泉涌。学
徒四集。無_レ不_二涵腴飲醇充足而後去_一。律席之盛。当時罕_レ
有_二其比_一。自_レ時厥後。拠_二席梵刹_一 一十余所。若_二善法寺金
山院_一是也。師生平凝_二心於月輪観_一。身有_二光明_一。毎_二夜分
誦_レ経為_一レ書。不_レ用_二灯燭_一。白川有_レ女。嬰_二異疾_一。一物潜_二乎
腹中_一。堅如_レ石。楚痛万状。其親請_二師救抜_一。師即為以_二不
動火界呪_一加_レ之。女病立愈。朝野伝以為_レ奇。化縁既周。
以_二建治三年十月二十二日_一唱_二滅于鷲尾山_一。享_二世寿_一 五
十有七。僧臘若干。嗣法門人甚多。上首凝然公為撰_二行
状_一成_二 三巻_一。則其美言懿行之富可_レ知。
賛曰。中道実相二公。戒定兼明。福慧双足。量如_二泰山之
納_一レ雲。気如_二春風之著_一レ物。故道望並_二-峙于当時_一。七衆莫_レ
不_レ沐_二其玄化_一。所謂難兄難弟者。二公有焉。
【左頁上段】
戒学本性二律師伝
戒学律師。諱慶運。本性律師。諱禅慧。並入_二大悲菩薩室_一
律身清白。慧業冲邃。化制両教。悉究_二幽致_一。運住_二橘寺_一。
慧拠_二大安_一。弘扇_二宗猷_一。為_レ衆所_レ尚。実釈門之龍象。律苑
之鸞鳳也。
覚如定舜二律師伝
覚如字成願。定舜字隆信。並興正菩薩之徒也。受具之
後。従_二興正_一稟_二律学_一。寛元間。忍性公慨_二此方教籍尚未_一レ
備。将_下入_二支那_一伝_上レ之。以_レ有_二縁礙_一弗_二之果_一也。仍勉_レ如代
之。如忻然而諾。孑身入_レ宋。興正深感_二其志_一。令_二舜伴_一レ之。
二師在_二支那_一。凡三易_二裘葛_一。得_二律書幷諸経論_一。宝治二
年。忍性等聞_二 二師欲_一レ帰。往_二鎮西_一待之。夏六月二師登
岸。八月至_二西大_一。乃以_二所_レ伝書_一献_二興正_一。二師為_レ法之誠
可_レ謂深矣。
修蓮允律師伝
律師諱貞允。字修蓮。未_レ詳_二其姓氏_一。跳_二-出塵寰_一。剔髪為_二
沙門_一。嘉禎三年。従_二興正菩薩_一受_二息慈戒_一。歴_二両夏_一進具。
【左頁下段】
其性聡睿。博通_二律典_一。興正美_二其器_一。授以_二密教_一。嗣_二戒慧
貞律師席_一。住_二海龍王_一。声光赫如。皂素帰仰云。
律苑僧宝伝巻第十二
【右頁上段】
律苑僧宝伝巻第十三
湖東安養寺後学釈慧堅撰
榑桑諸師
霊鷲山極楽寺忍性菩薩伝
菩薩諱忍性。良観其字也。以_二建保五年七月十六日_一生_二
於和州磯城伴氏_一。父名貞行。母榎氏。師穉歯聡慧。有_二超
邁之操_一。父母鍾愛之。年甫十一。投_二信貴山_一。誓不_レ茹_レ肉。
十有六。母染_レ疾。師侍_二湯薬_一。未_二嘗廃離_一。疚将_レ棘時。謂_レ
師曰。死則死。所_レ可_レ憾者。未_レ見_二子之沙門相_一爾。師即薙
髪為_レ僧。及_二母喪_一。悲哀過_レ礼。念_二親恩難_一レ報。至_二額安寺_一。
請_二僧衆_一作_二仏事_一。且図_二文殊像七幀_一。安_二-置諸刹_一。以助_二冥
福_一。十九歳。毎月詣_二生馬山_一。帰_二-命文殊大士_一。断食唱_二 五
字呪_一 五洛叉。輸_二 三禩_一至_二南都_一。面_二西大興正菩薩_一。正一
見器許。授以_二 十重戒_一。仁治元年春。依_二大悲菩薩_一聴_二梵
網_一。尋入_二興正輪下_一。四月三日受_二沙弥戒_一。十一日進_二具足
戒_一。時年二十四矣。精_二-錬遍聚_一。智解日至。又親_二-付大悲_一。
【右頁下段】
益究_二宗旨_一。声彩悠颺。列国欽_レ風。寛元三年。依_二別受法_一
重納_二具戒_一。建長四年。私自嘆白。吾師以_二南山之宗_一盛行_二
于南畿_一。而未_レ浹_二関東_一。我当_二往_レ彼唱導_一。大心菩薩。安可_レ
覊_二-絏於一方_一哉。遂振_レ錫至_二常州_一。啓_二律席於清凉院_一。学
徒歓呼。以為盋華一現。争依_レ之。偶経行至_二 三邨寺_一。寺
主忻然。譲_レ席与_レ居。弘長元年入_二相陽_一。副元帥平時頼公
剏_レ寺曰_二光泉_一。欽_二師道徳_一。延_レ之開山。日講_二宗教_一。衲子輻
轃。文永二年行_二具支灌頂_一。武州刺史長時平公檀越。請
開_二-山極楽律寺_一。師掲_二-開甘露門_一。奔_二-趨四方緇白_一。且朝昏
鐘梵分明。二時粥飯清潔。其規縄可_レ法。井井有_レ条。六
年旱灌方甚。師於_二江島_一崇_レ雨立応。建治元年寺為_二祝融
氏_一所_レ廃。師方_レ議_二経営_一。感_二曼殊見_一レ夢。謂_レ之曰。吾戮_レ力
助建。汝勿_レ慮也。覚後大喜。選_レ材締構。僧俗趨_レ功。不_レ
久之間。咸如_二旧貫_一。師乃集_レ衆作_二仏事_一。落_二其成_一。四来随
喜者皆増_二-益信心_一。弘安元年建_二宝塔於椎尾山_一。四年蒙古
兵欲_レ侵_二 上邦_一。後宇多帝勅_レ師修_二護国法_一。師率_レ衆登_二稲
山_一。開_二仁王会_一。帝悦以_二極楽_一為_二御願寺_一。正応四年結_二戒
【左頁上段】
壇_一行_二別受法_一。登壇者六十人。明年八月二十五日為_二興
正菩薩大祥諱辰_一。師届_二西大寺_一設_レ祭。以_二衣千領_一施_二諸
僧伽_一。其報本之念尤惓惓也。師履行簡潔。視_二世之名利_一。
如_二-同粃糠_一。弊衣蔬食。処_レ之泰然。常講_二南山章服儀_一。禁_三
人服_二蚕衣_一。嘗集_二伽摩羅疾人_一 一万余。給_二其食_一。授以_二 八
関斎戒_一。有_二癩者_一。手足繚戻不_レ能_二行丐_一。師憫_レ之。暁則負_レ
之至_レ市。暮負帰_レ舎。手自洗摩不_レ嫌_二汙穢_一。如_レ是者数載。
雖_二寒燠風雨_一不_レ輟。所_レ得檀施即散_二諸囹圄_一。或贖_二生命_一。
或図_二仏像_一。或書_二聖教_一。或鑿_二義井_一。或架_二橋梁_一。或脩_二道
路_一。又遇_二寒者_一脱_二-与衣_一。値_二貪人_一分_二之資_一。見_二盲者_一必与
以_レ杖。看_二狗子_一則施以_レ食。路逢_二棄兒_一輒使_レ 人乳養。又建_レ
厩集_二病馬_一。時為唱_二仏名_一。書_二密呪於小簡_一。令_レ繋_二其頸。又
逢_二歳大倹_一。則煮_二糜粥_一以飼_レ飢。逢_二国大疫_一。則集_二疾者于
門前_一養_レ之。遂獲_二痊可_一。豈非_二済世医王_一歟。聞_四豊聡太子
有_三 四院号_二施薬。療病。悲田。敬田_一甚慕焉。乃随_レ処立_二療
病悲田之院_一。於_二 二十年間_一痊者四万六千八百人。副元
帥時宗公義_二其所為_一。捨_二土州大忍荘_一充_二其費_一。永仁二年
【左頁下段】
奉_レ勅為_二 天王寺主務_一。以_二俸余_一益_二悲敬二院_一。寺有_二華表_一。
年久将_レ壊。師乃命_レ工聚_レ石為一新之。以_レ尺計其長二十
五。師屢䙴_二法社_一。如_二和之般若。摂之多田_一。至_二于大慈。多
宝。普渡。永福。明王。普済。浄光。清渡_一。皆有_レ成_レ績。嘉元
元年。又旱魃為_レ虐。師就_二清瀧宮_一祷祈。忽見_二 一小蛇現_一。
即日甘雨普澍。率土周洽。人以為_二道力之験_一。是年六月
二十三日示_二微恙_一。僧尼及白衣男女。問疾者接_レ踵而至。
師応答如_レ常。臨行著_二僧伽梨_一。召_二衆僧_一遺誡已。結_レ印誦_レ
呪。端坐而化。実嘉元元年七月十二日子時也。門人闍
維収_二霊骨_一。得_二舎利_一無算。塔_二于極楽竹林額安三寺_一。遵_二
遺命_一也。世寿八十七。僧臘六十三。所度弟子二千七百
四十余人。白衣弟子不_レ可_二勝数_一。講_二 三大部_一 七遍。菩薩
戒宗要教誡律儀各三十遍。梵網古迹浄心誡観等若干
遍。結界寺院七十九所。所_レ造伽藍八十三所。仏塔二十
座。大蔵経一十四蔵。諸州河橋一百八十九条。令_二諸郷
止_一レ殺六十三所。所_レ施仏像一千三百余幀。戒経三千三
百余巻。袈裟三万余領。嘗造_二丈六文殊_一。今般若寺之像
【右頁上段】
是也。嘉暦二年。後醍醐帝追_二-崇師徳_一。賜_二菩薩之号_一。
賛曰。興正菩薩以_二毘尼之道_一陶_二-冶天下学者_一。師実捷_二-出
其問_一。能樹_二正法幢_一。鬱為_二 一方衆首_一。道韻高同_二斗山_一。徳
声香_二於蘭桂_一。而且性極仁慈。其可_三以利_二-益物_一者無_レ不_レ
為也_一。嗚呼若_レ師者。千百人中不_レ能_二 一二見_一焉。諡為_二菩
薩_一。宜其然矣。
東栄寺顕律俊律師伝
律師諱源俊。顕律其号也。脱白後居_二南都_一。嘉禎間。泉涌
定舜律師。立_二講於海龍王寺_一。師挟_レ柵従聴。継観_二-光京兆_一。
入_二月翁鏡律師輪下_一。受_二-学宗部_一。窮_二-討幽致_一。去謁_二円晴
律師_一。師資道合。遂為_二入室弟子_一。後尸_二関東東栄寺_一。弘
流_二法沢_一。万物均沾。其終末_レ詳。
慈寂唯道二律師伝
慈寂律師。諱見空。為_二興正之徒_一。仁治二年受_二具戒_一。文
永五年受_二潅頂_一。律密二教莫_レ不_二通徹_一。後住_二海龍王寺_一。大
行_二道化_一。不_レ知_二其終_一。唯道律師。諱実舜。弘長二年稟_二 十
戒西於大_一。文永五年受_二具支潅頂_一。明年進_二具戒_一。学業優
【右頁下段】
奥。道山聳抜云。
京兆法金剛院道御円覚律師伝
律師諱修広。字道御。姓大鳥氏。伊州服部人。父名広元。
嘗詣_二春日明神祠_一祈_レ子。以_二百日_一為_レ期。期満感_二瑞夢_一。其
妻遂有_レ妊。貞応二年降誕。甫三歳父喪。母寡不_レ能_レ字。乃
書_二氏族郷里於其衣領_一。棄_二于東大寺之側_一。時有_二梅本公_一。
詣_二春日廟_一。得而養_レ之。年比_二志学_一円_二顱於東大寺_一。受_二求
寂戒_一。十八歳入_二菅原寺_一。如法繕_二-写妙蓮経_一。以賛_二先考冥
福_一。是年往_二招提寺_一。受_二具戒於円律玄律師_一。持犯開遮之
指靡_レ不_二精究_一。又学_二法華。勝鬘。維摩等経于法隆寺_一。稟_二
両部密法。於霊山院_一。自_レ是声名日隆顕。師常念_レ面_レ母
不_レ置。詣_二 上宮太子夢殿_一至心祈祷。太子託_二小童_一曰。汝
欲満_二所願_一。須_下唱_二融通念仏_一以勧_二-誘四衆_上。師不_レ勝_二忻躍_一。
去届_二京兆法金剛院_一。大建_二融通念仏会_一。于_レ是緇白一集。
以至耕者息_レ耒。織者投_レ杼而来。凡衆満_二 十万_一。則師為設_二
大斎_一。発願廻向以厳_二浄報_一。如_レ是終而復始。故時人以_二
十万上人_一称之。事聞_二于朝_一。後宇多帝賜以_二円覚上人之
【左頁上段】
号_一。師又建_二念仏会于嵯峨清凉寺_一。傾嚮者益盛。屡詣_二愛
岩山_一。其山蓋地蔵大士霊跡也。意謂。大士神力必能陰
助_二尋_レ母之願_一。一日有_二異僧_一告_レ師曰。可_下往_二播州_一尋_上レ之。即
遇矣。言訖倐然不_レ見。乃知是大士応現也。即如_レ教往_レ彼。
道経_二印南野_一。時値_二驟雨_一憩_二于樹下_一。傍有_二 一盲嫗_一。師怪
問_二其族里_一乃母也。於_レ是子母相遇悲喜交集。然以_二母眼
喪_一レ明為_レ慊。乃黙_二-念観音大士_一。忽豁然朗明。見者聞者莫_レ
弗_二嘖嘖而感嘆_一焉。師与_レ母同帰_二郷里_一。於_二先考遺跡得_二
伏蔵_一。乃建_二寺其地_一。大作_二仏事_一。以増_二冥報_一。師念_下嘗祈_中-念
地蔵大士。聖德太子_上。乃就_二清凉寺_一建_二 地蔵院_一。像_二大士
太子于院中_一。嘉元間。招提寺真性律師遷化。虚_二其席_一。衆
請_レ師補_レ之。師却不_レ応。特挙_二勤性算公_一代_レ之。応長元年
九月二十九日趺坐念仏而化。容貌紅潤如_レ生。時有_二異
香慶雲之瑞_一。享_二世寿_一 八十有九。坐七十一夏。門人就_二法
金剛院_一樹_レ塔旌_レ徳焉。師生平所_レ造伽藍三十所。所化四
部弟子凡七十万人。
賛曰。塞_二 天地_一而横_二 四海_一者其唯孝乎。三教皆尊_レ之。而
【左頁下段】
仏教殊尊也。故仏初結_二大戒_一。則曰孝名為_レ戒。蓋孝者大
戒之所_レ先也。戒者衆善之所_二-以生_一也。為_レ善微_レ戒善何
生耶。為_レ戒微_レ孝戒何自耶。円覚律師精_二於戒_一而篤_二乎孝_一。
於_二仏世尊之意_一得_レ之矣。観_二其一為祷祈則母眼頓開_一。与_二
盛彦陳遺之事_一正相似。皆孝感之所_レ致也。
西大寺慈真和尚伝
和尚諱信空。字慈道。以_二寛喜三年_一生_二于和洲某氏_一。自_レ幼
有_二出塵之志_一。仁治三年興正菩薩遊化至_二其家_一。講_二梵網
経_一。師見興正_一。忻然如_二旧識_一。白_二父母_一願_レ為_二之弟子_一。父母
知_レ有_二夙縁_一不_二之禁_一。遂以_二是年二月十六日_一届_二西大寺_一。
興正度以為_レ僧。授以_二 五戒_一。時師年十有二。興正以_二法器_一
期_レ之。用_レ意提誨。既進具。諸部奥義無_レ不_二洞瞩_一。文永中。
興正興_二-建南都般若寺_一。命_レ師尸_二其位_一。自_レ是名望日高。弘
安八年冬十一月。興正結_二-界大御輪寺_一。師為_二答法_一焉。又
建_二浮屠_一已落成。師集_レ衆開_二慶讃会_一。正応三年。興正捨
寿。衆挙_レ師補_二-処西大_一。蓋徳重而位帰_レ之也。当_二是時_一大
振_二乃父之道_一。四衆依帰不_三翅百川朝_二乎大海_一。建治上皇
【右頁上段】
志存_二仏乗_一。円_二頂相_一。一日御_二-覧心地観経中。妻子珍宝及
王位。臨命終時無随者。唯戒及施不放逸。今世後世為
伴侶之文_一。大生_二感悟_一。謂_二左右_一曰。朕既出家。将欲_レ受_二
具戒_一。畴称_レ為_二朕戒師_一乎。僉曰。興正菩薩大弟子信空
律師。拠_二南都西大寺_一。道価高邁。宜_二降_レ旨召_一レ之。上遣_レ使
延_レ師。師応_レ命入_レ宮。上大悦。偶値_二布薩日_一。奉_レ旨行_二梵
網布薩_一。陞_レ座誦_二戒本_一。至_二乃至成仏道。悉猶戒為本。是
故有智人。堅心守護戒。寧喪失身命。慎勿有所犯_一。上感
泣久之。至_二於公卿大夫_一。莫_レ不_レ反_レ袂。上乃従_レ師受_二具足
戒_一。執_二弟子之礼_一甚謹。特以_二 六六州中国分寺_一為_二西大寺
之枝院_一。談天門亦従_レ師受_二大比丘尼戒_一。於_レ是律風益振。
無_レ異_二興正住世時_一也。徳治元年十月結_二-界讃之鷲峰寺_一。
与_二比丘六十余人_一同行_二布薩_一。住世既久。棄_二学子_一行_二-脚
他方_一。時正和五年正月二十六日也。春秋八十有六。法
臈若干。門人定泉。英心。寥源。定盛。澄心等。若干人。嘉
歴四年。後醍醐天皇賜_二号慈真和尚_一。其勅詔略曰。伝灯
大法師位信空律師者。戒行清峻。道徳高邁。以故後宇多
【右頁下段】
帝就稟_二無願之戒_一。談天仙院従円_二大尼之律儀_一。朕追_二-慕
其徳_一。諡_二慈真和尚_一云。
賛曰。予按_二鏡慧公神託記_一曰。三輪明神附_二 七歳童女_一騰_レ
空高七尺。喜躍不_レ已。旁人怪問。何為其然也。曰喜_下霊
鷲釈迦鶏足迦葉現_二身此方_一而説法度生_上故。曰其為_レ誰。
曰西大寺思円上人。般若寺慈道公是也。以_レ是知。興正菩
薩乃釈迦応化。而師亦迦葉再来也。嗚呼異哉師之群行。
其詳雖_レ若_レ不_レ可_レ知。挙_レ此而推_レ之。則其道超_二-出凡庸_一断
可_レ信矣。
泉福寺戒印秀律師伝
律師諱源秀。字戒印。莫_レ詳_二姓氏_一。受性誠実。脱_レ俗為_レ僧。
師_二-事興正菩薩_一受_レ業。進具之後。精_二於律学_一而道行。尤
為_二時人_一所_レ重。建_二泉福寺_一為_二第一世_一。弘長二年師年七
十。興正有_二関東之行_一。招_レ師監_二-守西大_一。師送_二興正於木
津河之滸_一。作礼而謂曰。其桑楡残景与_レ死為_レ隣。何得_三再
瞻_二慈顔_一乎。雖_レ然吾願世世毘_二-賛本師_一。弘_レ法利_レ生。縦百
千万億劫終不_二退転_一。因唱_レ偈曰。願我生生得_レ侍_レ師。如_二
【左頁上段】
影随_レ形不_二暫離_一。弘_レ法利_レ生助_二玄化_一。塵点劫海。終不_レ辞。
唱畢潸然不_三自知_二涕之下_一。其重_レ法敬_レ師之志不_二亦至_一乎。
師入寂時。関東鹿島大明神託云。源秀律師棄_二 人間世_一。
得_二西方中品中生_一。忍性律師聞而驚嘆。遣_レ使問_レ之。果師
告_レ終。黒白聞者莫_レ不_二感嘆而起_一レ信焉。
賛曰。観経以_レ奉_二-事師長_一為_二浄業正因_一。于_二秀公_一験_レ之。
賢明済律師伝
律師諱慈済。号賢明。不_レ知氏族_一。山城州人也。小字多
聞。童子自_レ幼英敏不_レ甘_レ処_レ俗。寛元元年依_二興正菩薩_一。薙
染学_二出世間法_一。既受具入_二大悲菩薩輪下_一。潜_二心律学_一。詳_二-
覈深義_一。又受_二密教于海龍王寺_一。後住_二相州極楽寺_一。道風
高潔。為_二皁白_一之所_レ重。一夕夢与_二文殊菩薩_一賦_二連歌_一。其
歌載在_二沙石集_一。師後不_レ知_レ所_レ終。有_二嗣法弟子_一。善願忍
律師。
京兆桂宮院中観禅律師伝
律師諱澄禅。字中観。俗縁秦氏。山城州小栗棲人。建長
三年受_二具戒於興正菩薩_一。執行持心而絶_二瑕纇_一。嘗学_二 三
【左頁下段】
論于東大寺_一。又習_二密教于醍醐覚洞院親快僧正_一。悉入_二
其壷奥_一。某年間住_二京兆桂宮院_一。大行_二毘尼_一。余力繕_二-修寺
宇_一。道声洋溢。四部帰_レ之。故桂宮立_レ師為_二弘律之始祖_一
焉。嘗在_二醍醐_一。約_二千日期_一修_二密法_一。感_三舎利現_二于壇上_一。又
恒伊勢八旙清瀧諸神顕現。為説_二顕密奥義_一。或嘆_二其観
法精微_一。或嘆_二其戒行厳潔_一。如_レ是感応種種不_二 一而足_一。具
在_二師所_レ撰神託記_一。玆不_二殫述_一。徳治二年二月二日示寂。
俗寿八十一。僧臈五十六。所_レ著有_二 三論玄義撿幽鈔等
若干巻_一。
賛曰。制行能感_二於人_一固難。而能通_二於神明_一為_二尤難_一。今
禅律師屡致_レ令_二諸神感動_一。非_二其徳行過_レ 人者_一何以至_レ是
哉。
長禅尊律師伝
律師諱幸尊。字長禅。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少出家有_二解行_一。
従_二興正菩薩_一以申_二北面_一。建長八年受_二息慈戒_一。康元二年
進_二具足戒_一。諸宗典籍備究_二文義_一。而以_二律密二教_一致_レ名。
文永四年受_二具支潅頂_一。嗣後住_二海龍王寺_一。為_二第四世_一大
【右頁上段】
啓_二律席_一。黒白仰止。門人寂慧等若干人。
護国院本照瑜律師伝
律師諱性瑜。字本照。入_二西大寺_一。為_二興正菩薩弟子_一。而
俊朗英秀。卓_二-絶時世_一。受具之後。通_二-練律部_一。特於_二密教_一
曲尽_二深奥_一。於_レ是誉日起矣。文永年間。興正於_二住吉社_一転_二
五部大乗経_一。因_三師有_二音声_一。任以_二作唄之職_一。師常凝_二心
于字輪観_一。一日在_二道場_一入観。忽身成_二 五輪塔婆_一。正応三
年。興正示_レ疾。侍_二湯薬_一不_レ捨_二昼夜_一。及_二興正之寂_一也。躬
与_二信空総持諸公_一負_二其棺_一以趍_レ葬。又七七日内。三時修_二
護摩法_一。以酬_二慈蔭_一。嘗主_二護国院_一。四方緇白向_レ風欽_レ徳。
興道浄賢観心道禅四律師伝
興道律師。諱玄基。浄賢律師。諱隆賢。観心律師。諱禅海。
道禅律師。諱良賢。皆出_二興正菩薩之門_一。逮_レ受_二具戒_一。鋭_レ
志習_レ学。博究_二律教_一。後道住_二大安寺_一。賢拠_二大慈院_一。心主_二
薬師院_一。禅居_二大乗院_一。各樹_二律幢_一。黒白尊崇云。
静弁真円頼玄三律師伝
泉福寺静弁。字現覚。般若寺真円。字尊道。三邨寺頼玄
【右頁下段】
字蓮順。皆得_二-法于興正菩薩_一。学行徳名雷_二-霆当時_一。各拠_二
一方_一。常以_二弘法_一為_レ務。四方之人莫_レ不_二欽尚_一。玄又嘗開_二-
法常州清凉寺_一。
西大寺浄覚瑜律師伝
律師諱宣瑜。字浄覚。興正菩薩高弟也。神志峻爽。聡英
雄逸。進戒後砺_二刃義学_一。顕密倶渉。住_二興正寺_一。大行_二律
法_一。声彩発揮。一日詣_二伊勢天照大神社_一。願_レ知_二神之本
身_一。祈祷七日夜。期満之夕。神告日。第一義天金輪王。光
明遍照大日尊。正和五年。西大真和尚順世。虚_二其席_一。衆
特挙_レ師補_レ之。当_二是時_一化権益盛。七衆依慕。正中二年二
月二十九日辞_レ世。春秋八十六。後良証然継住_二本寺_一。然
之後覚律善。静心心。静観照。求覚耀。悟妙真。彦証算。慈
淵乗。慈証祐。道昭尊。尊密基。信乗泉。円宗誉。祐覚朝。
本芿泉等。皆相継住持。有_二驚世之誉_一云。
円真覚証了願三律師伝
円真律師。諱栄真。住_二願成寺_一。覚証律師。諱性海。住_二喜
光寺_一。了願律師。諱智忍。住_二真福寺_一。皆興正菩薩之嗣也。
【左頁上段】
精_二於毘尼_一。当時推_レ之為_二翹楚_一。真後嗣_二忍性菩薩席_一。住_二極
楽寺_一。順_レ化者益多。有_二受業上首_一。住_二丹之国分寺_一。円源
基律師。
如縁宗賢円定三律師伝
如縁律師。諱阿一。宗賢律師。諱成真。円定律師。諱真源。
皆興正菩薩之門徒。学渉_二 三蔵_一。而以_二毘尼_一在_レ心。縁主_二
教興寺_一。賢住_二霊山寺_一。定居_二慈恩寺_一。各振_二宗風_一。赫然有_レ
声_二于時_一。有_二直明海律師。開_二-山于宝泉寺_一。乃一之法嗣
也。
随覚慧律師伝
律師名鏡慧。字随覚。為_二興正菩薩之門人_一。既具_二戒品_一。学
業日進。執_二-侍興正左右_一。未_二嘗暫離_一。若_三慶喜之侍_二釈尊_一
也。弘安六年従_二興正_一受_二具支灌頂_一。正応三年興正示_レ疾。
師在_二室中_一。親侍_二湯薬_一。昼夜不_レ捨。可_レ謂殫_二師資之義_一矣。
賛曰。自_二幸尊_一至_二鏡慧_一。諸公皆稟_二戒印於興正_一。而継_二其
箕裘_一。大有_レ光_二于律門_一也。惜其行業之大概不_レ見_二於記
録_一。故欠_二其考詳_一焉。
【左頁下段】
河州西林寺日浄持律師伝
律師諱総持。号_二日浄_一。大和州人。興正菩薩俗姓之姪。而
法門之嗣子也。父姓源名景親。母某氏。師幼而英特不_レ
喜_二経世_一。父命曰_二多羅尼童子_一也。寛元二年去投_二興正菩
薩_一落髪受_二 五戒_一。進具之後。学兼_二顕密_一。尤精_二毘尼_一。令響
傍流洋_二溢四方_一。建長年間。興正至_二河之西林寺_一開_二法会_一。
山下居民敬_二其道徳_一。捨_レ寺以献。興正革_二教寺_一為_レ律。命_レ
師住持。於_レ是宗風大扇。遠近帰向。弘長二年重自誓受
具。預_二其会_一者。莫_レ不_二感激垂_一レ涙。文永間。興正建_二般若
寺_一成。設_二慶讃会_一。命_レ師為_二堂司_一。表_二-宣仏事_一。弘安九年値_二
先考景公十三年忌辰_一。令_三支那僧行禅書_二法華経_一。鍥_レ版
以伝。且剋_二 七日_一。手書_二法華_一。会_レ衆修_二懺法_一。以資_二其冥
福_一。其所_レ書経今猶存焉。霊応尤多。病者頂_二-戴之_一。則其
疾如_レ洗。師又嘗為_レ報_二母恩_一譔_二尼抄資行録_一。忽感_三室利
羅二十余顆現_二尼抄中_一。時興正観_レ之乃嘆曰。孝心所_レ感
一至_二于斯_一邪。正応三年秋八月。興正疾病。師率_レ衆就_二
四王院_一開_二最勝会_一以祷。及_二興正已入寂_一。師後至。瞻_二-礼
【右頁「唐招提寺釈迦念仏願文」の最終頁】
垂_二哀愍_一助_二面々之所願_一。兼者以_二功德上分_一奉_レ添_二春日
五所之威光_一。忝令_レ納_二-受匪石之志_一。幷當伽藍守護無
邊莊嚴海雲威德輪蓋龍王。飡_二-受法味_一。令_レ成_二-就善願_一
矣。仍因叩_二鳬鐘之三聲_一。敬驚_二鵝王之兩足_一。功德不_レ限。
法界普利矣。諷誦所請如_レ右。敬白。
建長六年《割書:甲|寅》九月十九日 一結弟子等敬白
【左頁】
【一頁】
【上段】
《題:律宗瓊鑑章卷第六《割書:[考]常樂院本云全部六十冊内|唯存此一卷可惜》》
東大寺沙門 凝然述
第九所學典籍。問。律宗所依所宗所學本經律論。何等名
目。幷章疏等。有_二幾許_一耶。答。律宗所依所學法門卷軸非_レ
一。部帙極多。通受戒相。總亘_二 三聚_一。別受戒相。廣明_二律
儀_一。採集含攝爲_二律宗藏_一。包_二大小敎_一。通_二 三藏法_一。菩薩戒宗
事深▢來。藏錄所_レ載諸敎。大小二乘。各▢▢▢▢大乘
律藏。經法是多▢擧各部▢▢菩薩戒法之處。或是一
卷。或是一品。或通_二多卷_一。或唯一段。未_三必始終全說_二戒法_一。
啻是一切說戒之處。以為_二所依_一。取爲_二所學_一。謂梵網經二
卷。於_二 下卷中_一。從_二偈頌_一 下至_二喜躍受持_一。羅什三藏別▢
名爲_二菩薩戒本_一。此一卷中。正說_二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_一
也。本業瓔珞 ▢(菩?歟)戒之處大部。善戒經中戒品一卷重▢▢
善戒經。瑜伽菩薩地戒波羅蜜。次四分等戒法隨附。地持
論戒度之處。與_二瑜伽_一同本也。善生經中。六重二十八輕
之處。菩薩内戒經。方等經。說_二 二十四戒幷二十五戒_一之
【下段】
處。地持戒本。竝出_二具本之中_一。菩薩戒羯磨。亦出_二具本之
中_一。占察經中。受戒法處、如_レ是諸經。皆說_二菩薩大戒行相_一。
以或總是三聚淨戒。或別是彼戒一分。有唯不共▢▢門。
此等竝取爲_二菩薩戒所依所宗所學本經_一。就_レ 中地持。瑜
伽。是摩德勒伽藏。餘皆修多羅藏。占察經中。說_二菩薩戒所
依所學_一。擧_二聲聞律藏菩薩摩德勒伽藏_一。摩德勒伽。此 之(云カ)本
母_一。卽是論藏。卽當_二 地持。瑜伽等_一也。智論中十種戒等。
攝大乘論戒學殊勝。地論離垢地。釋_二 五品十善_一。如_レ是等
例。竝是本母。華嚴淨行品。梵行品。十藏品等。法華安樂
行品。𣵀槃中▢▢▢敎說_二菩薩修行戒法方軌_一。或是共
▢▢▢▢共門處非_レ 二。竝是修多羅藏所說。瑜伽論中
採_二-集綜繳諸敎所說法戒法門_一。惣束蘊積爲_二 三聚戒_一。是
故諸敎散_二-說戒_一處處隨論。皆是所依所學。翫_二-習瑜伽_一。卽
成_二此事_一。諸藏錄中。多載_二大乘律藏_一。於_レ 中取_レ要。如_二 上所_レ
載。諸經等中_一。餘非_二精要_一故不_レ載_レ之。其別受門律儀敎
文。全在_二藏錄小乘律段_一。彼亦通受律儀行相。瑜伽所_レ指
竝皆是也。然今所_レ明所學所依。諸律之中。是四分律。餘
【「[考]」は四角囲み文字】
【▢は、個数分の長さの矩形】
【二頁】
【上段】
部諸律。非_二今精要_一。而是一具律藏敎▢▢▢是瑜伽所_レ
指律藏。不_レ局_二何部_一。惣通指讓。南山大師引_二-用餘部一。嚴_二-
飾四分_一。添義潤色。成_二-立大乘一家行事_一。故今通擧_二諸律
藏等_一。謂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同比
丘尼戒本一卷。此是根本部律藏也。曇無德四分律六十
卷。四分僧戒本一卷。是古戒本。含註戒本三卷。南山注
古戒本。刪定僧戒本。竝南山師撰_レ之。南山亦有_二含注尼
戒本。及刪定尼戒本_一。而不_レ傳_二日本_一。四分尼戒本。懷素
集_レ之。當代尼衆。皆行_二此本一。近世西林惣持律師注尼戒
本有_二 三卷_一也。曇諦羯磨一卷。僧鎧雜羯磨一卷。尼羯磨
一卷。求那跋摩譯刪補隨機羯磨三卷。南山集_レ之。四分
僧羯磨三卷。尼羯磨三卷。竝懷素集。懷素集僧戒本而
不_レ傳_二日域_一。薩婆多部十誦律六十一卷。十誦比丘戒本。
同尼戒本。百一羯磨。十誦羯磨。比丘要用。各有_二 一卷_一。義
淨三藏多譯_二有部律藏_一。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五十
卷。是比丘律也。苾蒭尼毘柰耶二十卷。毘柰耶雜事四
十卷。尼陀耶目得迦十卷。苾蒭戒經一卷。苾蒭尼戒經
【下段】
一卷。律攝二十卷。釋苾蒭戒經百一羯磨十卷。有部毘
柰耶頌五卷。雜事攝頌一卷。目得迦攝頌一卷。已上義
淨新譯有部律藏。惣有_二 一百五十九卷_一。與_二舊十誦_一有_二小
分異_一。而其大途同一部類。彌沙塞部五分律三十卷。五分
比丘戒本。五分尼戒本。五分羯磨竝一卷也。迦葉遺部。
解脫戒本一卷。鼻那耶律十卷。毘尼母論八卷。釋_二薩婆
多部律_一。摩得勒迦論十卷。亦解_二薩婆多律_一。善見律毘婆
沙十八卷。解_二曇無德律_一。薩婆多論九卷。釋_二薩婆多部律_一。
律二十二明多論一卷。解_二正量部律_一。鼻那耶律已下六部
如來滅後。諸羅漢等釋_二彼々律_一顯_二其理_一。名_二之律論_一。只律
藏攝大比丘三千威儀經二卷。五百問事經一卷。愛道尼
經二卷。沙彌十戒竝威儀一卷。沙彌威儀經一卷。沙彌尼
戒經一卷。沙彌尼離戒文一卷。大宋世護三藏譯沙彌儀
則經一卷。只是偈頌。上來所_レ列。藏錄律部擧_二其要用_一。大
途如_レ是。自餘諸典。不_レ可_二載盡_一。竝是出家五衆行要▢髓
者也。次擧_二通別二受章疏_一。謂梵網戒疏二卷。名曰_二義記_一。
天台師撰。道熙蘊齋與咸三師作_レ記。竝施_二巻軸軸_一。日本圓
【三頁】
【上段】
琳大徳作_二 四卷記_一。同經疏一卷。開爲_二 二軸_一。明廣師撰。同
經疏三卷。賢首師述。法詮作_二 二卷疏_一開▢卷。元曉作_二 二
卷疏_一。而下卷逸。傳奧有_二 二卷疏_一。道璿▢▢▢義寂作_二 二
卷疏_一。勝莊有_二 二卷疏_一。太賢有_二古迹二卷_一。善珠作_二略抄三
卷_一。利渉作_二 四卷疏_一。處行有_二 一軸疏_一。俊雲作_二 一卷疏_一。此
等諸○(一字脫)各屬_二本宗_一。天台明曠本師釋。天台宗人用_レ之。義
寂。勝莊。太賢。善珠。法相人。用_二撲揚智周作五卷疏_一。非_二
相宗義_一。附_二-順天台_一。兩宗未如翫習依學。而道璿師依_レ此
作_レ註。賢首。法銑。元曉。道璿。傳奧。利渉。竝華嚴宗學者
用_レ之。而道璿師意在_二 天台_一。利渉法師未_レ如(知カ)_二明當_一。鑒眞和
尚弟子東大寺法進大僧都作_二梵網經註釋七卷_一。全依_二 天
台_一成_二-立意致_一。南山大師無_二梵網疏_一。隨_二諸師解_一注_レ意用_レ
之。天台賢首《割書:香|象》義寂等師。釋_二偈頌巳後經文_一。勝莊法銑道
璿等師。自_二 下卷之始長行_一釋_レ之。太賢善珠法進等師。通
釋_二 上下二卷_一。今取_二要須_一。在_二 下卷處_一。日域弘通。南門律師。
多用_二太賢古迹_一。學者翫_レ之。各作_二鈔記_一。西大寺興正菩薩
有_二 十卷文集_一。名_二補行文集_一。亦有_二科一卷_一。太賢作。宗要
【下段】
一卷。陳_二梵網大意_一。菩薩亦作_二科一卷文集二卷_一。彼梵網
古迹。寶塔院繼尊作_二 十餘卷文集_一。知足院覺澄作_二 四卷
文集_一。海住山○(禪)觀作_二 十九卷文集_一等也。泉涌寺不可棄法
師門葉。講_二與咸註梵網_一。彼本經下。註_二 天台疏_一。卽釋_二其
疏_一。有_二 三卷_一也。高山寺高辨門流。竝講_二香象疏_一。彼寺法
匠基海作_二 十卷鈔一。解_二香象疏_一。本業瓔珞有_二元曉疏二卷_一。
而菩薩戒處。無_二別解釋_一。彼師別作_二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一卷_一。明_二菩薩戒行相_一。瑜伽戒度之處。憬興。遁倫等。有_二
其解釋_一。興正菩薩。具有_二文集_一學者依憑。甚養_二神解_一。慈
恩大師法苑章中有_二表元表章_一。建_二-立十門_一。盡_二戒幽旨_一。且
通_二 三乘_一。兼_二-包三學_一。南門學者。擧_レ世翫習。唐招提寺覺
盛上人有_二 七軸文集_一。興正菩薩有_二 三卷文集_一。名_二詳體文
集_一。繼尊亦十餘卷文集。竹林寺良遍上人意業無表鈔一
卷。緇州大師作_二勸發菩提心集三卷_一。明_二菩薩戒受隨二門
徳用行相之事義。興正菩薩作_二科文一卷。及流壅記一
卷_一。覺盛上人作_二 二受抄一卷_一。具明_二菩薩戒委曲義理_一。良
遍上人造_二 一卷抄_一。亦名_二 二受抄_一。又造_二遣疑抄一卷。通受
【▢は、個数分の長さの矩形】
【四頁】
【上段】
比丘文理抄一卷。通受懺悔法一卷。別受行否一卷。止防
用心一卷_一。竝明_二菩薩戒壇之行相_一也。厥共門律藏中章疏
鈔記相者。雖_三 上列_二諸部律_一。而今所_レ學之者。四分本藏一
律而 ▢(已)。震旦諸師釋_二 四分律_一。連續翫習將_二 二十家_一。傳_二日
域_一者。四分律疏。昔雖_レ有_レ數。現行_レ世者。只兩三家。智首
律師大疏二十卷。法勵律師疏十卷。懷素律師疏十卷。名_二
開宗記_一。嵩岳定賓律師作_二飾宗義記十卷_一《割書:開爲_二 二|十卷_一。》釋_二法勵
疏_一。賓師別作_二 四分戒本略疏一卷_一。開爲_二 二卷_一。南山大師
作_二 四分律行事鈔三卷_一開爲_二 十二卷_一。含註戒本疏四卷。
開爲_二 八卷_一。隨機羯磨疏四卷。分爲_二▢▢捨毘尼義鈔四
卷_一。本有_二 三卷_一。下卷 ▢(?カ)現_二-行于世_一。只有_二 四卷_一。上中二卷各
分_二 一二_一。名_二之南山五大部_一也。量處輕重儀一卷。釋門章
服儀一卷。新學敎誡儀一卷。釋門軏度圖經一卷。戒壇圖
經一卷。律 相○(感イ)通傳一卷。歸敬義一卷。南山所製。數雖_二極
多_一。屬_二律部_一者唯是而已。毘尼討要六卷。弘法寺玄暉律師
述。沙彌經疏五卷法進撰。四分戒本疏一卷。■【糸+青+攵・繖ヵ】律師述
釋_二行事鈔_一。唐朝已 ▢(來)六十一家。傳_二于日域_一現行_レ世者。
【下段】
大鈔記十卷。新羅智仁述。仁公往_レ唐親承_二鈔主_一。出_二 四十
餘卷記_一。于_レ後覺先律師要略抄出共成_二 十卷_一。鈔批十四卷
大覺述。輔篇記十卷玄儼述。搜玄記十卷開爲_二 二十卷_一志
鴻述。簡正記十七卷景霄述。會正記十二卷科三卷允堪
述。資持記十六卷科三卷元照述。已上七家。現流_二-行世_一。
又發正義記十卷曇一述。傳_二日域_一古藏在_レ之。音義 ▢▢▢(指歸?)
三卷。不可棄法師傳_レ之。發揮記八卷科二卷允堪。行宗記
八卷科二卷元照。竝解_二南山戒本疏_一也。正源記八卷《割書:了然|入科》
《割書:治|定》科二卷允堪。濟緣記八卷科二卷元照。竝釋_二羯磨疏_一也。
輔要記六卷允堪。釋_二拾毘尼義鈔_一。又元照作_二科一卷_一。又
有_二闡幽記四卷_一宗晏。卽釋_二彼鈔_一。西林總持作_二資行錄八
卷_一。釋_二比丘尼鈔_一。泉涌道玄作_二比丘尼鈔序解一卷_一。泉涌
不可棄法師事鈔有_二唐決三卷_一戒業二疏各有_二唐決【一点脱ヵ】律鈔
宗要一卷。戒體章一卷。章服應法記一卷。竝元照述。元照一
期序記詩頌散章甚多。門人集_レ之爲_二 十九卷_一。名_二芝薗集_一。
不_レ局_二律相_一事通_二 一切。智瑞一期小章亦多。門人編_レ之以
成_二 十卷_一。智瑞見_レ之。卽爲作_レ序。名_二洞微集_一。元照作_二 六物
【五頁】
【上段】
圖_一。妙生破_レ之。名_二新䚹圖_一。元照律師作_二祖奧幷南山撰集
目錄_一。允堪卽作_二南山撰集目錄_一。受戒方便一卷元照述。
大智律正門人等。各解_二注戒本序。注羯磨序。資持記序。
幷五例行宗記序。濟緣記序。及十業章圓敎五門應法序
等_一。乃則安。道言。戒度。道標。乃至後代守一等也。道言
卽撰_二芝園集_一。成_二 十七卷_一。後同門學四明守■【丘+頁】。遂集復成_二
二卷_一。照師門人 示(亦ヵ)作_二布薩儀。安居儀。自恣儀等_一。守一所
製名_二新序解_一。釋_二記家諸序等文_一。守一製_二終南家業三卷_一。
妙蓮作_二蓬折直辨一卷_一。大▢▢家業_一。守一亦作_二敎觀折
蓬一卷_一。救_二妙蓮破_一。成_二立自義_一。後代不空院了然律師作_二
通眞記三卷科文一卷_一。釋_二歸敬儀_一了然亦作_二授菩薩戒儀
一卷_一。大智律師作_二授菩薩戒儀一卷_一。明知。此意圓敎白
四受戒之上。亦受_二菩薩戒_一也。濟緣記云。不_レ持_レ受_レ大卽
圓頓義。旣言_二不待_一如何待_レ受。泉涌寺開山不可棄俊芿
法師入_レ宋傳_レ律。歸朝之時。多度_二律書_一。自爾已後。入宋
律▢續傳_二-度律宗文籍_一。新度律書。戒疏發題會稽義章洞
微持犯會元樞要備撿節古句義名義三有對義事諍新義。
【下段】
種類非_レ 一。上來所_レ列敎典如_レ是。自餘不_レ書。如_二別錄明_一。
此等竝是通別二受一乘圓敎菩薩行人所依所宗所學
法門。上明_二所學敎分齊_一竟。
第十傳持相承。問。佛爲_二弟子_一製_二說戒律_一。弟子承_レ之護
持弘通。從_二佛在世_一至_二佛滅後_一。從_二正法時_一至_二像末運_一。從_二
五天竺_一至_二震旦等_一。從_二震旦等_一至_二今日域_一。從_レ昔至_レ今。次
第流傳。相承弘敷。其相云何。答。如來成道爲_レ物說法。四
十九年隨_レ宜製_レ戒。諸大弟子皆達_二 三藏_一。傳_二-持大小_一。無_レ
不_二究盡_一。然於_二弘持_一非_レ無_二偏勝_一。優婆離尊者。及憍梵波
提。持_レ律明_レ律。播_二名遐邇_一。憍梵波提。於_二忉利天_一流_レ-水入
滅。優婆離獨住。大弘_二-持律藏_一。迦葉尊者廣集_二 三藏_一。惣
提_二綱維_一。經_二佛法_一。是故如來惣以_二 三藏_一付_二-屬迦葉_一。令_二廣
弘宣_一。以_二毘尼藏_一付_二優婆離_一。婆離受_レ屬流_二-通後代_一。然優
婆離弘_二-傳律藏_一。有_二其二說_一。謂僧祇律與_二善見論_一。二說相
承。人名各別。僧祇律相傳事者。彼律第三十二說。優婆
離尊者。次陀娑婆羅。次樹提陀婆。次耆哆。次根護。次法
高《割書:[考]高律|作護》次巨醯。次因哆。次能護。次摩訶那。《割書:已上|十》次摩
【「[考]」は四角囲み文字】
【▢は、個数分の長さの矩形】
【六頁】
【上段】
求哆、次叵舍羅。次牛護。次善護。次護命。次差陀。次耶
舍。次弗提羅。次耆婆伽。次法護。《割書:已上|二十。》次提那伽。次法
錢。次能《割書:[考]能律|作龍》覺。次僧伽提婆。次法勝。次弗娑婆陀羅。
次道力。已上始_レ自_二婆離尊者_一。終至_二道力尊者_一。都合二十
七人。次第相承。護持弘通。彼律雖_レ列_二 二十七人_一。不_レ明_三
佛滅經_二幾許年_一。第二十師。名曰_二法護_一。與_二 四分律末名_一全
同。而是根本部。四分律主。是百年時。二十部中有_二法藏
部_一。彼部主取_二前人法名_一。而持_二根本摩訶僧祇_一。在_二其三百
八十年時_一有_二何遮妨_一。雖_レ有_二自計_一。兼弘爾故。其善見論傳
承相者。謂優婆離。次駄象拘。次蘇耶拘。次悉伽符。次目
犍連子帝須。次摩■【呬哂ヵ】陀。《割書:阿育王|之子。》次阿栗吒。次帝須達多。
次伽羅須末那。次地伽那。《割書:已上|十。》次須末那。次伽羅須那。
次曇無德。《割書:已上|十三。》次帝須。次提婆。次須末那。次專那伽。次
曇無波離。次爾摩。次優婆帝須。《割書:已上|二十。》次法正。次阿婆那。
次提婆。次私婆。從_二優婆離_一至_二于私婆_一。次第相承二十四
人。與_二前僧祇二十七人_一皆是大阿羅漢尊者。傳_二-持律藏_一
連續不_レ絕。善見列_二諸師一。未_三別指_二時代_一。然彼論云。爾時諸
【下段】
大徳到_二師子洲中_一已。摩哂陀爲_二 上座_一。於時佛𣵀槃已二
百三十六歲。佛法通流。至_二師子洲中_一。《割書:已|上。》哂陀卽是第六
傳律。乃在_二彼時_一傳_二-持佛法_一。彼第十三曇無德者。嵩岳定
賓律師判云。其曇無德。卽是此律主也。《割書:已|上。》今詳。四分律
主曇無德者。如來滅後百年時出。善見論意。第六摩哂陀。
旣是二百餘年而出。況第十三豈相符乎。是故應_レ言。二
十部中曇無德部。此云_二法藏_一。亦云_二法密_一。亦云_二法護_一。亦云_二
法正_一。法藏三百八十年起。與_二見論意_一時分相稱。嵩岳師
意。彼與_二百年時四分律主_一。其名旣同。故後法藏言_二此律
主_一。有_二何遮妨_一。彼善見論七百年造。第二十四私婆羅漢。
卽應_二彼時_一。事應_レ爾故。元照師意。後法藏部全取_二前名_一。如_二
彼達磨多羅例_一也。厥迦葉尊者相傳次第者。摩訶迦葉弘_二-
持佛法_一。欲_二入定_一時。付_二法阿難_一。阿難臨_レ滅嘱_二法末田地_一。
田地臨_レ滅付_二法商那和須_一。《割書:雖_三是同承_二阿難_一。依_二薩婆多|師資傳_一說_二如_レ是相傳_一。》和須欲_レ
滅付_二法優婆毱多_一。如此相傳者名_二竪五師_一。弘_二-持法佛_一各二
十年。雖_レ有_二延促_一。約_二多分_一。毱多之時。已經_二百年_一。上之五
師。通弘_二 三藏_一。今且取_二其傳律之邊_一。毱多之下。有_二 五弟
【七頁】
【上段】
子_一。謂曇無德。薩婆多。彌娑塞。迦葉遺。婆麤富羅也。此
五羅漢。亦傳_二 三藏五藏等法_一。今亦且取_二傳律之邊_一。今此
五人名_二横五師_一。如來滅後之百餘年阿輸迦王破_二-滅佛法_一。
諸聖者等飛往_二雪山_一。後請_二聖衆_一還_二-來諸國_一。時此五人。各
隨_二所聞_一誦結弘_レ之。是故所_レ集律等各別。卽曇無律名曰_二
四分_一。薩婆多律名爲_二 十誦_一。彌沙塞律名爲_二 五分_一。迦葉遺
律名爲_二解說_一。如_レ是此等五部。於_レ世流傳不_レ絕。有_二僧祇
律_一。是根本部。前五部宗。從_レ此分出。此僧祇律。百餘年
時。亦有_二羅漢_一。誦結弘_レ世。故二十七祖相承不_レ絕。道力
已下諸聖稟弘。又佛滅百年。餘方有_二 二部起_一。謂大衆部
上座部也。二百餘年。從_二大衆部_一漸々分出。成_二於七部_一。三
百餘年乃至_二 四百_一。上座部中出_二 十一部_一。合十八部。幷_二本
二部_一成_二 二十部_一。又有_二 十二部五百部等_一。彼之部中。名有_二
律藏_一。如_レ此雖_レ有_二 二十部_一。久後流行唯是五部。卽上座部
中。有部。犢子。化地。度《割書:[考]度|恐衍》法藏。飮光是也。此五全取_二
百年之時五部名義_一。故有_二同名_一。故彼此名濫。諸師異解。
法弘_二 五天_一。隨_レ時興廢。義淨三藏度天之時。印度弘_レ法大
【下段】
綱有_レ 四。一聖大衆部。分出_二 七部_一。二聖上座部。分出_二 三
部_一。三說一切有部。分出_二 四部_一。四聖正量部。分出_二 四部_一。
根本四部所_レ出。枝末惣十八部。如_レ是不同。諸師流通相
承不_レ斷。如_レ是諸部各有_二律藏_一。後々末代行學彌盛。如_三震
旦國傳_二戒律_一者。時宜契合。傳通不_レ謬。昔後漢明帝永平
十年。騰蘭漸來。始傳_二佛法_一。事義草創。戒法未_レ傳。永平
十年丁卯已後至_二曹魏嘉平元年己巳之歲_一。惣經_二 一百八
十三年_一。戒法未_レ沾。《割書:若依_二賓律師_一。永平十年至_二第十一主桓帝|永康元年丁未_一 一百一年。戒範未_レ明。》其
間三藏諸師漸來。翻_二-傳大小乘經_一。後漢永平。二聖傳_レ法。
摩騰前來譯_二 四十二章經_一入寂。法蘭後來《割書:永平|十一年》翻_二數部_一。
然後入寂。未_レ詳_二年月_一。春秋六十有餘。《割書:永平 ▢(至イ)十八年且以_二|法蘭_一屬_二明帝_一也。》
厥後從_二第三主章帝卽位建初元年歲次丙子_一《割書:當_二大日本國|人王第十二代》
《割書:景行天皇|六年丙子_一》至_二第十主質帝本初元年歲次丙戌_一。合有_二 七十
一年_一。梵僧不_レ來。漢無_二沙門_一。《割書:且校_二僧傳經錄_一不_レ載。|理實僧衆有天難名》至_二第十
一主桓帝建和元年歲次丁▢【亥】_一支婁迦讖三藏來至。四十
年中翻_二-釋諸經_一。建和二年歲次戊子安世高來。首尾二十
三之間。傳_二-譯諸經_一。第十二主靈帝光和元年戊午之歲。竺
【「[考]」は四角囲み文字】
【八頁】
【上段】
佛朔來。光和四年歲次辛酉。優婆塞安玄來至譯_レ經。中
平二年乙丑。支𦡱遊至。同四年丁卯。康巨來至。同五年
戊辰。嚴佛調來。《割書:開元錄一云。據_二僧祐錄及高僧傳_一。合_二是沙|門_一。長房等錄云_二淸信士_一者非也。已上彼文。》
第十三主獻帝興平元年甲戌。康孟詳來。建安二年丁丑
竺大力幷曇杲同來譯_レ經。已上後漢十二人來。《割書:十一人是沙|門。一人是》
《割書:優婆|塞》各譯_二經論_一。弘_レ法利_レ物。如_レ是僧衆雖_二時來至_一。或前後
間絕。或僧數不_レ滿。故不_レ能_レ行_二受戒事_一已。至_二曹魏代第
一主文帝黄初三年壬寅之歲_一。曇摩伽羅始至_二魏朝_一。然諸
緣未_レ修。徒經_二 二十八年_一。遂至_二嘉平二年庚午_一。行_二 十人
受_一。魏世之中。創獲_二明珠_一。《割書:若依_二嵩岳_一。是重受戒。其初受者。後漢|第十一主靈帝建寧元年戊申之歲。自_二》
《割書:北天竺_一 五沙門來行_二 五人受_一。|南山宗者。無_レ有_二此事_一。》此大僧衆戒初傳。其比丘尼受戒
初傳。是宋元 喜(嘉?イ)十年癸酉歲也。《割書:若依_二嵩岳_一。是重受戒。其尼初|受_二。前魏黄初元年庚子歲也。彼師》
《割書:之意。僧尼各有_二初受重受_一。南山宗。震旦初傳。法|時代。卽當_二彼師僧尼各之重受之時_一。今師無_レ之。》如來滅後經_二 一千
一百九十九年_一。創傳_二大僧受戒之事_一。自_レ爾已後。師資相
承。受戒之事。震旦不_レ絕。彼嘉平時。曇摩伽羅《割書:此云_二|法時_一》譯_二僧
祇戒本_一。曇諦三藏譯_二曇無德羯磨_一。此之二部。初在_二洛陽_一。
此是戒律敎文初傳。領_二-納戒體_一。要由_二羯磨_一。羯磨卽行_二曇
【下段】
無德部_一。是故震旦初受戒事。納_二 四分體_一。至_二隨行_一者。且
奉_二僧祇_一。雖_二受法已行。戒業竝翻。師資相承。面脈連續_一。
而廣律行相。敎詮未_レ傳。綱領已提。毛目未_レ精。廣詮旣厥。
開遮難_レ辨。嘉平二年行受已後。至_二姚秦弘始五年癸卯
之歲_一。惣經_二 一百五十四年_一。虛送_二日月_一。未_レ關_レ律。弘始六
年甲辰之曆。弗若多羅始譯_二 十誦律_一。曇摩流支。卑摩羅
叉。次第續譯。十誦廣律六十一卷。凡經_二 三譯_一。一部方全。
律法東傳。十誦最初。次弘始十二年庚戌之歲。佛陀耶舍
《割書:此云_二|覺明_一》譯_二 四分律本四十五卷_一。後爲_二 六十卷_一。廣律東行。四
分第二。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戊午。覺賢三藏譯_二僧祇律_一。
有_二 四十卷_一。律法東行。此律第三。宋景平元年癸亥。佛陀
什譯_二 五分律_一。成_二 三十卷_一。廣律東傳。五分第四。此四律
中。僧祇根本。餘三枝未。五分律中。三分已傳。其迦葉遺
部律。唯戒本一卷。翻_二-傳震旦_一。解脫戒本是也。東魏武定
元年癸亥《割書:當_二梁大同九年。日|本欽明天皇癸亥_一》譯_レ之。廣律未_レ傳。婆蔗戒律一
向不_レ傳。解_二-釋本律_一亦有_二律論毘尼母等_一。如_二前列_一レ名。四
律傳_レ世。隨_レ翻卽弘。十誦盛講。次弘_二 四分_一。僧祇五分第
【九頁】
【上段】
惐(マヽ)講敷。諸律雖_レ弘。後代大昌。唯是四分一律而已。四分
譯已。經_二 六十餘年_一。至_二于元魏第六主孝文帝之世_一。有_二北
臺法聰律師_一。本學_二僧祇_一。開通精硏。然窮_二初受_一。部依_二曇
無_一。故後講_二 四分_一。剏開_二荒途_一。受隨相契。事歸_二 一揆_一。然是
口授。未_レ載_二簡牘_一。四分律宗。建_二-立祖師_一。宋朝諸師異解
多端。今依_二大智律師_一明_レ之。如來是開法大師。迦葉已下
弘傳祖師。乃至毱多。異流不_レ分。諸部通用。今此一衆律
主爲_レ始。是立_二 九祖_一。明_二傳承事_一。一法正尊者。是律主也。
二法時尊者。神州初受初傳祖故。三法聽律師。初講_二 四
分_一故。四道覆律師。初作_二疏解_一也。五惠光律師。六道雲
律師。七道洪律師。八智首律師。九南山律師。高祖諱道
宣。天機英敏。達悟利貞。隨大業十一年乙亥。年滿二十
《割書:當_二日本國人主第三十四|推古天皇御宇二十三年》從_二首律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大唐武徳年
中。從_レ首聽_レ律。經_二 二十遍_一。兼_二-通經論_一。博硏_二大小_一。内外
統括。眞俗該貫。行高_二安明_一。德濬_二滄溟_一。應_二生五濁_一。紹_二迹
四依_一。五部連_レ暉。反光_二 九代_一。作_二鈔三卷_一映_二-奪古今_一。製_二疏
兩部_一匡_二-正是非_一。義鈔尼鈔。僧尼兼濟。眞證理悟。竆妙_二
【下段】
幽邃_一。護法興福。周盡無_レ遺。靈感秀_二于千古_一。住持 感(?歟)_二于
萬代_一。贊集觀儀傳錄疏鈔凡二百餘卷。述作多端。弘通
彌廣。玄奘翻經。乃預_二譯場_一。梵僧號爲_二東土菩薩_一。智首
律師判_二 五部衢_一。弘通草創。事未_二通廣_一。洎_二于南山大師
秉持之世_一。日下競駪。通方昌弘。曇摩戒宗。遂_レ時廣布。法
正律門。待_レ緣方開。斯乃大師律主秉御之力者也。大師
律則專奉_二 四分_一。論則成攝二宗。經是法華𣵀槃。判是三
觀敎宗。惣提_二 八萬之宏綱_一。別居_二 一宗之極位_一。兼正弘通。
是有_レ由焉。乾封二年丁卯十月三日 寂(安)坐而卒。《割書:當_三日本國人|主三_二 十九代》
《割書:天智天皇御宇|六年丁卯_一。》春秋七十二。僧臘五十二。四分律藏。疏家雖_レ
多。三師所製。擧_レ世美歎。一光統略○(疏)四卷。二智首廣疏二
十卷。三法礪中疏十卷。名_二之三要疏_一。人皆翫行用。昔道
雲門下有_二 二英賢_一。謂洪遵。道洪也。法遵。洪淵。法礪。道
成。如_レ此相承。道成門下有_二滿意。懷素_一。各立_二門輩_一。後代
流渲。道洪。智首。南山。如_レ此相承。後代彌昌。然四分律義
分_二 三宗_一。相部宗。南山宗。東塔宗。三宗學者。諍論不_レ息。
永亨年後。東塔新疏昌行_二世間_一。法愼律受_二戒道成_一。學_二律
【一〇頁】
【上段】
懷素_一。愼講_二新疏_一。門學甚昌。義嵩如淨澄楚三德。竝學_二
新章_一。同弘_二此宗_一。乃至後代弘_二東塔律_一。西塔滿意律師。弘_二
相部律_一。門葉繁多。互論_二宗旨_一。謂儀律師。俊律師。緦律
師。《割書:非_二是|文綱_一。》聞惠律師。思惠律師。法藏律師。《割書:華嚴|香象。》圓律師。
垣律師。義威律師。遠智律師。全修律師。惠北宋律師。大
亮律師。察律師。照隱律師等也。定賓律師是滿意門人。
懷素破_二礪師十六大義_一。賓作_二破迷執記一卷_一。救_二礪大義_一。
破_二素迷心_一。日本永叡普照兩德。求_レ律往_レ唐。以_二彼開元
二十一年癸酉之歲_一《割書:當_二日本國|天平五年_一》請_二賓律師_一爲_二和上_一受戒。
滿意授_二法大亮_一。々授_二于雲一_一。一公講_二 四分律_一 三十五遍。
大曆六年辛亥十一月十七日遷■(報?イ)【孑+民】。報齡八十。曇一門人
繼連繁昌。谿荆湛然。淸凉澄觀。幷學_二律于曇一_一。一公
弘_二相部南山兩宗律法_一。故於_二事鈔_一造_二發正記_一。相部律宗
如_レ此弘敷。首律師門人有_二兩英_一弘_レ律。日本昔名_二鈔家
要家_一是也。乃玄惲律師毘尼討要。南山律師行事鈔也。
是故討要南山宗攝。南山律宗後代久傳。南山是九祖中
第九祖師。今立爲_二第一高祖師_一。門人甚多。俱提_二 一 字(宗カ)_一。
【下段】
新羅智仁初作_二鈔記_一。大慈律師亦作_二鈔記_一。弘景律師
與_二台宗_一殊持殊特。是南山重受戒弟子。鑒眞和尚受具
和上也。作_二律鈔記_一。講_レ律百遍。懷素律師初學_二事鈔_一。及_二
學相部_一。亦是南山重受戒弟子也。義淨三藏亦亦彼門人。
後往_二西天_一傳_二有部律_一。文綱律師是南山弟子。兼稟_二道成_一。
揵疾鬼奉_二佛牙舍利於南山_一。後付_二于文綱_一。又名挌律師。
弘濟律師。道岸律師。周律師。皎律師。一律師。深律師。
智海律師。《割書:作_二律|鈔記_一。》琳律師。《割書:作_二事|鈔記_一。》曇勝律師。《割書:作_二當|陽記_一。》融濟律師。
《割書:作_二事|鈔記_一。》崇福律師。《割書:作_二西|河記_一。》鏡源律師。靈㞻律師。《割書:作_二鈔|記_一。》秀律師
等。竝是南山大師門人。畧列_二少分_一也。厥中周律師爲_二第
二祖_一者也。第三祖蘇州道垣律師。作_二記十卷_一。彼同門有_二
志明律師_一。《割書:古今|記主》智蟾律師。《割書:圓成記|十卷。》法儼律師。《割書:富陽記|十卷。》法興
律師。《割書:支硎|記主。》曇一律師。《割書:發正記|十卷。》志相律師。《割書:會昌記|主。》淸法律師。
《割書:開要記|十卷。》惟請律師。《割書:集正|記主。》義超律師。《割書:折中|記。》辨常律師。《割書:作_二記|六卷_一。》惠
超律師。《割書:作_二記|六卷_一。》大覺律師。《割書:鈔批十|四卷。》玄儼律師《割書:輔篇記|十卷。》義威律
師。《割書:靈山記|主。》朗然律師。《割書:慈和記|主。》竝是隨_二周律師_一受_二-學戒律_一。硏
究精詳。作_レ記釋_レ鈔者也。第四祖揚州惠照寺省躬律師。
【一一頁】
【上段】
從_二垣律師_一受_二-學律藏_一。作_二順正記_一。解_二-釋律鈔_一。彼同門有_二
常進律師。《割書:通玄記|主。》乾素律師。《割書:作_二記|六卷_一。》曇度律師。《割書:作_二記|四卷_一。》志鴻律
師。《割書:搜玄錄二|十卷。》淸徹律師。《割書:後堂記主。|亦名_二集記_一。》曇淸律師。《割書:顯宗記|主。》廣雄律
師。《割書:亦作_二|記解_一。》智𨻵(璀?イ)律師_一。《割書:作_二記|十卷_一。》竝稟_二道垣_一。硏_二-詳宗旨_一。第五祖
惠正律師。隨_二事省躬_一硏究演暢。彼同門有_二良 摧(漼?イ)。亙文二
英_一。發_二-軫宗部_一。講通不_レ倦。亙文授_二之德圓律師《割書:解_二釋律|師鈔_一。》仲
平律師《割書:亦作|鈔記》丹南律師_一《割書:亦釋|鈔》也。德圓授_二之全札律師_一《割書:長水|記主》
也。第六京兆玄暢法寶大師。作_二顯正記_一。解_二-釋事鈔_一。彼
同門有_二從志律師_一。《割書:繼宗|記主。》陶_二-練律藏_一。開演無_レ倦。第七祖
越州元表律師。稟_二律法寶_一。著_二鈔義記五卷_一。彼同門有_二惠
則律師_一。作_二集要記十二卷_一。解_二-釋律鈔_一。惠則授_二之于惠密
律師《割書:上元記|主。》微猷律師《割書:龜鏡記|主》希覺律師《割書:增暉錄|主。》竝是神解絕
倫者也。第八祖守言律師。稟_二法元表_一。硏_二-尋宗旨_一。第九
祖杭州 元(无イ)外律師。隨_二-事守言_一。習_二-學律藏_一。彼同門有_二景霄
律師《割書:簡正記十|七卷。》徳殷律師_一。《割書:手鏡記|主。》竝承_二守言_一。詳_二-覈律部_一。
覺 監(熙)律師作_二指忌記五卷_一。淸儼律師造_二集義記_一。崇義律
師。述_二鈔音訓_一。立律師作_二鈔記解_一。此之四人師承可_レ撿。第
【下段】
十祖法北宋律師。隨_二元外_一通_二-悟律藏_一。第十一祖杭州處
雲《割書:亦曰_二|處恆_一》律師。稟_二律法北宋_一。作_二拾遺記三卷_一彼同門有_二
德明律師《割書:作_二正|玄記_一。》贊賓律師_一。《割書:音義指|歸三卷。》竝法門之領袖也。稟_二
法于北宋_一。洞_二-達宗致_一。有_二普濟律師_一。集解記十二卷。解_二
南山鈔_一。師承可_レ撿。第十二祖宋杭州擇悟律師。稟_二法于
處恆_一。■(摶?イ)【言+專】探_二律部_一。作_二義苑記七卷_一。第十三祖宋台州允堪
律師。《割書:亦眞|悟。》承_二于擇悟_一。宏敷_二律部_一。大宋第三主眞宗皇帝
景德二年《割書:當_二日本國一條天皇|御宇寛和二年乙巳》誕生。乃至受具。大渲_二律藏_一。
南山十部竝作_二記解_一。故世號曰_二 十本記主_一。謂事鈔會正
記。戒疏發揮記。業疏正源記。義鈔輔要記。敎誡儀作_二通
衍記二卷_一。淨心觀作_二發眞鈔三卷_一等。大宋朝中盛行_二此
記_一。於_二南山家_一。號_二會正宗_一。溫州文傳律師作_二簡正記_一解_レ
鈔。師承可_レ勘。第十四祖擇其律師。稟_二于允堪_一。通_二-達律
藏_一。師十五祖杭州元照大智律師。稟_二于擇其_一。硏_二-究律藏_一。
内外兼貫。大小該羅。證_二-悟台宗_一。究_二-暢淨敎_一。南山宗旨
三大律部。竝述_二記解_一。資持記等是也。照公大宋第四主
仁宗皇帝慶曆八年戊子誕生。《割書:當_二日本國後冷泉天|皇御宇永承三年_一》第八主
【一二頁】
【上段】
徽宗皇帝政和六年丙申九月一日入滅。《割書:當_二日本國鳥羽天皇|御宇永久四年_一。》
春秋六十有九。從_二入滅年_一至_レ今《割書:當_二于大日本國|嘉元四年丙午_一》已經_二 一百
九十一年_一。元照律師作_二資持記等_一。門葉繁昌。受學彌廣。
流_二-行日下_一。號_二資持宗_一。與_二前會正_一 二家竝行。後代至_レ今
資持獨歩。第十六祖開元經院智交律師。《割書:或 主(立イ)_二道標_一爲_二|第十六祖_一。》
稟_二于元照_一。精_二-究律部_一。彼同門有_二師■(?イ)律師。法修律師。
法明。道言。希深。淨高。希雅。堆瑩。少稟。則安。彦威。惠
仁等_一。竝稟_二照公_一。通_二-達三學_一。第十七祖 更(東イ)堂惟一律師。學_二
律智交_一。兼承_二道標_一。陶_二-練毘尼_一。通_二-了三學_一。第十八祖竹
漢(溪イ)法政律師。師_二-事惟一_一。精_二-硏戒宗_一。第十九祖石鼓法久
律師。稟_二律法政_一。融冶瑩練。彼同門有_二如菴了宏律師_一。乃
常時神量也。稟_二律法政_一。究_二-暢幽微_一。日本俊芿法師。越_レ
海入_レ宋。在_二彼門下_一。硏_二-精律藏_一。年經_二數廻_一歸朝通敷。如
菴門人有_二守一律師_一。精_二-硏戒律_一。大立_二義宗_一。第二十祖上
翁妙蓮律師。隨_二久律師_一習_二-學戒律_一。定惠兼通。持法精
巧。大宋十四主理宗皇帝景定三年歲次壬戌。《割書:當_二日本|國人王第》
《割書:八十九代帝王御|于弘長三年_一。》卒_二于極樂菴_一。春秋八十有一。第二十一祖
【下段】
石林行居律師。稟_二律藏于妙蓮律師_一。硏_二-精宗途_一。究_二-暢義
門_一。當_二彼時代_一。盛行_二律法_一。門葉繁昌。横竪弘通。竹漢已
下四人。皆居_二潮(湖イ)心廣福律寺_一。住_二持遺法_一。秉_二-御像敎_一。妙
蓮與_二守一_一立義不_レ同。互施_二虬文_一。破立往復。守一早從_二
物故_一。妙蓮久弘_二法敎_一。近有_二智瑞。了然二德_一。竝會正宗。
秉_二-弘律法_一。有_二音維那_一。是資持宗。義學精妙。講敷不_レ倦。
日本芿師致_二數十問于大宋朝_一。此三德匠各答_二彼問_一。後
守一公亦答_二彼問_一。上來具陳_二震旦古來律法相承之相貌_一
竟。至_二日域戒律弘通之相_一者。根源由來其事大矣。然草
創基地。自_レ微至_レ著。大日本國人王第三十代磯城島金
刺宮御宇天國排開廣庭欽明天皇治天下第十三年壬申
之歲。釈尊敎法創傳_二此國_一。如來滅後經_二 一千六年_一。後漢
明帝永平十年天竺佛法創傳_二震旦_一。厥後經_二 三百年_一。震
旦佛法傳_二百濟國_一。厥後經_二 一百年_一。百濟國佛法創傳_二日
域_一。卽此廣庭天皇壬申之藏所_二傳度_一也。佛法漸傳。而戒
法未_レ治。敏達天皇御宇五年丙申。律師。禪師。呪師。比
丘尼等。從_二百濟国_一賷_二經論_一來。自_レ爾已後。漸々傳來。崇
【一三頁】
【上段】
峻天皇御宇元年戊申。百濟僧來。馬子宿禰請_二彼僧侶_一。
問_二受戒之法_一。雖_レ有_二如_レ是等事_一。諸緣不_レ合。不_レ能_レ行_二如法
受戒之事_一。本朝元有_二 三口尼衆_一。日域所生。皆始出家。一
曰善信尼。《割書:本朝末|賣》二曰禪藏尼。《割書:本等也|賣。》三曰惠善尼《割書:本伊悉|賣。》
此之三尼有_二受戒志_一。欲_レ往_二百濟_一。爲_レ此卽問_二受戒法則_一。
便僧答以_レ無_二 二衆_一。故尼受不_レ能。三尼卽以_レ此戊申之年
度_二百濟國_一。其年卽受_二 十戒六法_一。明年己酉三月受_二具足
戒_一。明年庚戌卽還_二本朝_一。住_二櫻井寺_一。後住_二揩井寺_一。卽豐
浦寺是也。此戊申歲從_二百濟國_一送_二 六口僧_一。謂令照律師。
惠總法師。合威法師。惠勳法師。道聲法師。合契法師也。
卽於_二椋原(ムクハラノ)里_一造_二假恆假僧房_一。要_レ安_二此六口僧_一。卽本元興
寺是也。斯乃日域僧尼之根本也。其後僧尼漸多滿_レ國。
然而諸緣不_レ具。無_レ行_二受戒_一。他國來朝之僧。皆彼國比丘
僧。超但於_二此國_一不_レ能_二授具_一。然後後僧學_二-習諸宗_一。通_二○(達イ)定
惠_一。硏_二-精經論_一。依_二彼占察瑜伽等敎_一。或於_二 三聚_一致_二從佗
受_一。或得_二好相_一行_二自誓受_一。竝是菩薩通受方軌。智憬法師
於_二維摩堂_一創以_二此事_一。證據炳焉。行基菩薩隨_二德光法師_一。
【下段】
受_二具足戒_一者。卽此事也。天平八年丙子。大唐道璿律師
來朝。而僧數不_レ滿。無_レ行_二壇法_一。從_二欽明天皇壬申之歲_一
至_二 人王第四十六代女帝孝謙 高野姫(タカノヒメ)天皇御宇天平勝
寶五年歲次癸巳_一。《割書:當_二大唐第六主玄宗|皇帝天寶十二年_一。》已經_二 二百二年_一。其間
此國戒律未_レ傳。然日本人王第四十五代 天端國押開豐(アマシルシクニヲシヒラキトヨ)
櫻彦(サクラヒコ)聖武天皇御宇治天下天平五年癸酉。《割書:當_二大唐開元|二十一年_一。》勅_二
興福寺永叡師及普照大徳_一入唐留學。二德至_レ唐。卽請_二
東都大福光寺沙門道璿律師_一。先向_二日本_一令_レ去。擬_レ爲_二傳
戒之師_一。叡照二人留學在_レ唐。道璿大徳年三十五。天平八
年丙子《割書:當_二唐開元|二十四年。》隨_二副使中臣朝臣名代之舶_一方來朝焉。
大徳戒律華嚴台敎北禪。窮_二其幽旨_一啓(聲?カ)_二彼宗途_一。雖_レ不_レ
行_二壇法_一。講_レ律開_二 人眼_一。昔南山行事鈔創傳_二此國_一。無_二 人
講讀之者_一。道融禪師始讀講敷。道璿已前處處講談。最
初朗辨依_二靈夢告_一。於_二金鐘寺_一始行_二布薩_一。請_二道融師_一說_二
梵網戒_一。《割書:依_二夢|示告_一。》是日本國布薩初也。其後融師於_二羂索堂_一
講_二行事鈔_一。智憬法師亦講_二律鈔_一。處々非_レ 一。道璿來朝。
常講_二律鈔_一。住_二大安寺_一。於_二彼塔院_一講_二-宜(宣カ)律鈔_一。談_二諸律部_一。
【一四頁】
【上段】
多生_二門輩_一。明律者多。大安寺善俊律師有_二明律之譽_一等。
卽其門人也。永叡普照遊_二-學唐朝_一。經_二於十年_一。硏_二-究諸敎_一
時天寶元年壬午。《割書:當_二日本天|平十四年_一》詣_二揚州大明寺_一。禮_二鑒眞大
和上足下_一。具陳_二來意_一。請_下遊_二海東_一弘_中傳戒律_上。和上乃諾。
門人祥彦先約隨去。遂有_二僧道興。道杭。神項。宗忍。靈
發。明▢道點。道因。法藏。左靜。道翼。幽嚴。如法。澄觀。德
淸。思託等。二十一人_一。同心願隨。及餘道俗。彼此惣合
八十餘人。要約已畢。造_レ舟備_レ粮。過_レ海之間。有_二種々難_一。
逆浪奔波。過而復還。四度造_レ船。五廻入_レ海。十二年中。
辛苦無量。道 俗(逝カ)遊化三十六人。永叡祥彦等是也。退還之
者二百八十人。唯大和上。普照。思託。取_レ死爲_レ期。都無_二
退思_一。初度發足天寶二年癸未。其之最後第六度時。天寶
十二年癸巳。《割書:當_二日本天平|勝寶五年_一。》十一月十五日。乘_レ船離_レ唐。其相
隨之弟子。揚州白唐寺僧法進。泉州 趣(超カ)功寺僧曇靜。台州
開元寺僧思託。揚州興雲寺僧義靜。衞州▢雲靈耀寺僧
法載。竇州開元寺僧法成等。一十四人。滕州通善寺尼智
首等三人。揚州優婆塞潘仙童。胡國人安如寶。崑崙國人
【下段】
軍法力。瞻波國人善聽。都二十四人浮_レ海發_二-向此日本國_一。
遂以_二 天平勝寶五年癸巳十二月二十日_一著_二日本地_一。同六
年甲午《割書:當_二唐第六主玄宗|皇帝天寶十三年_一》二月四日入_レ京。入京已前數日之
間。僧衆俗衆慰喩迎接。遂引入_二東大寺_一安置。帝王叡感。
卽遣_二勅使_一慰喩無量。授戒傳律一_二-任和上_一。其年四月初。
於_二盧舍那殿前_一建_二於戒壇_一。天皇初登壇受_二菩薩戒_一。次皇
后太子亦登壇受戒。尋爲_二沙彌澄修等四百四十餘人_一授_レ
戒。又舊大僧靈福。賢憬。志忠。善項。道緣。平德。忍基。
善謝。行濳。行忍等。八十餘人。捨_二於舊戒_一。重受_二和上所
受之戒_一。後於_二大佛殿西_一別建_二戒壇院_一。卽移_二 天皇受戒壇
土_一。築以作_レ之。天平寶字三年己亥。大和尚造_二唐招提寺_一。
乃賜_二宮額_一以題_二于玆_一。請_二大安寺善俊律師_一。講_二法礪律
疏。南山律鈔等_一。過海和尚來朝之時。思託大德受_二大安
寺忍基等 詩(淸?ナル)_一。於_二彼寺塔院_一。四五年中講_二法礪疏舊鎭國
記_一。《割書:定賓飾宗|記也。》硏覈數遍。其後忍基等。處々弘_二-通礪律疏等_一。
卽寶字三年。忍基於_二東大寺唐院_一講_二彼疏記_一。忠惠於_二近
江國_一講_二件疏記_一。惠新於_二大安寺塔院_一講_二件疏記_一。常巍於_二
【一五頁】
【上段】
同寺_一講_二彼疏記_一。眞法於_二興福寺_一講_二彼疏記_一。日本律儀。
師資相承。遍滿_二寰宇_一。講敷弘通。四分律法。緣在○(此)土_一。三聚
大戒。專弘_二此國_一。鑒眞大師。報齡十八從_二道岸律師_一受_二
菩薩戒_一。岸乃南山律師弟子也。年二十一從_二弘景律師_一
受_二具足戒_一。隨_二融濟律師_一學_二律鈔等_一。弘景融濟竝南山弟
子也。從_二義威。遠智。金修。惠策。大亮五英_一學_二礪律疏_一。此
五人竝滿意律師弟子也。大和尚專弘_二相部南山律宗_一。兼
達_二 天台法華敎觀_一。五乘洞 拈(括)。三藏通曉。内外兼綜。大小
包博。護法感通。神變化導。講_二經律論_一。訓_二-導俗人_一。響振_二
四遠_一。德流_二 八紘_一。九州崇爲_二受戒和上_一。講_二律及疏_一各四
十遍。講_二敷事鈔_一惣七十遍。輕重羯磨講各十遍。前後度
人四萬有餘。三十五人特拔_二群倫_一。各建_二 一方_一。弘_二通像敎_一。
於_二日本國_一結_二 三戒壇_一。一東大寺戒壇。二西國觀世音寺
戒壇。三東國藥師寺戒壇。竝蒙_二 天恩_一行_二受戒事_一。東大寺
戒壇十人受戒。兩國戒壇五人受戒。唐招提寺亦建_二戒
壇_一。東西兩京授戒無_レ間。來朝之後惣經_二 十年_一。初之五年
住_二東大寺戒壇院唐禪院_一。卽常居住處也。後之五年居_二唐
【下段】
招提_一。隨弟子中顯_二名後代_一者。仁韓大德。法進大僧都。
曇靜德大【ママ】。法顆大德。思託大德。義靜大德。智威大德。法
載大德。法成大德。靈曜大德○(懷イ)謙大德。此十一人。於_レ唐
受具。如寶少僧都。惠雲律師。惠良大德。惠達大德。惠常
大德。惠喜大德。此之六人。竝亦唐人。而於_二此國_一受_二具
足戒_一。沙彌道欽。是亦唐人。此十七人隨從來朝。始終隨
逐。助_二師化儀_一。大和尚天平寶字七年癸卯《割書:當_二大唐第八主代|宗皇帝廣德元年》
《割書:癸|卯_一》五月六日端坐遷化。春秋七十有七。鑒眞大師弘_二-通
南山相部兩宗_一。南山是第一祖。弘景爲_二第二祖_一。鑒眞爲_二
第三祖_一。法進。如 實(寶イ)。竝爲_二 三祖_一。若相部宗第一祖法礪。
第二祖道成。第三祖滿意。第四祖大 高(亮イ)。第五祖鑒眞。今
旣海東始傳_二戒律_一。故於_二日域_一以_二大和尚_一爲_二第一祖_一。和尚
弟子法進大僧都。優_二-遊五部_一。精_二-閡四含_一。天台敎觀陶練
硏○(究イ)菩薩戒藏弘演開化。日本傳戒。鑒眞大師爲_二第一和
上_一。東大寺法進大僧都爲_二第二和尚_一。藥師寺如寶少僧都
爲_二第三和上_一。元興寺昌禪律師爲_二第四和上_一。唐招提寺
豐安贈僧正爲_二第五和尚_一。興福寺長惠大僧都爲_二第六和
【一六頁】
【上段】
上_一。如_レ此七大諸寺律德。隨_二於戒臘次第_一補任。乃至當今
第一百七代和上興福增信大德住_二-持律宗_一。行_二受戒事_一。歷
代住持宗緒不_レ絕。東大寺戒壇授戒五百餘年住持如_レ此。
西國觀世音寺亦如_レ此行。次第依奉。相承不_レ絕。東國藥
師寺授戒等事。中古已來廢絕不_レ行。鑒眞大師衆多弟子
各弘_二戒律_一。門輩繁昌。後葉甚盛。法進大僧都在_二東大寺_一。
居_二唐禪院_一。住_二-持戒壇_一。此乃鑒眞草創本處。付_二-屬法進_一。
管_二-領唐禪院_一。弘_二-通戒律_一。同寺惠山。元興寺聖一。山田寺
《割書:法名淨|土寺》行灒等。竝法進門人也。思託律師乃鑑眞和尚親
度弟子。託公有_二弟子_一。忍基。善俊。忠惠。常巍等也。和尚
修終以_二招提寺_一付_二-囑法載。義淨。如寶三人_一。此三大德同_レ
志合_レ力興_二-隆彼寺_一。弘_二-通律法_一。遺弟各多。學業甚昌。法
載授_二于眞璟等_一。璟公授_二法戒勝等_一。戒勝授_二于壽高_一。高公
授_二于增恩_一。恩公授_二于安談_一。談公授_二于喜寬大德等_一。又施
隆紹明哲淸福等。竝是義靜門人也。如寶少僧部。門葉
極多。寶是日本戒律第二祖也、寶授_二豐安增僧正_一爲_二第
三祖_一。安公延曆十四年任_二戒壇第四和上_一。天長六年己
【下段】
酉。奉_レ詔撰_二戒律記三卷_一。承和七年庚申九月十三日遷
化。豐安授_二于道淨_一爲_二第四祖_一。淨作_二 五篇義私記一卷_一。後
任_二搏崎_一。淨公授_二于仁階_一爲_二第五祖_一。仁階授_二于眞空_一。爲_二
第六祖_一。如_レ是次第。相承弘傳。日本戒律、大和尚授_二之
法進_一爲_二第二祖_一。住_二唐禪院_一。弘_二-通戒律_一。門人相續。次第
承奉。招提一寺。戒律繁昌。諸寺僧侶。受戒之後。多住_二
彼寺_一。五年一年硏_二-精律藏_一。後代漸廢。豐安在世。律儀嚴
整。厥後學者隨_レ分不_レ絕。乃至末代相續依承。雖_レ不_レ及_二
昔儀_一。而宗緒不_レ絕。諸宗法匠。戒科不_レ沒。長藏。道雄。長
朗。義聖。眞濟。眞然。慈覺。智證。長意。增命。興聖。平
恩。願曉。聖寶。如_レ此等哲。其數是多。内溢_二智海_一。外契_二
律範_一。威動_二 人天_一。證實_二賢聖_一。自後諸德。戒德隨修。後代
漸廢。行學俱沒。七諸寺皆置_二律宗_一。後代漸廢不_レ及_二講談_一。
豐安沒後經_二 一百七十餘年_一。至_二 人王六十七代三條天皇
御宇_一。此間律儀漸替不_レ行。厥後經_二 一百餘年_一。至_二 人王第
七十四代鳥羽天皇御宇_一。其間律儀墜沒不_レ行。厥時興福
寺學英有_二實範大德_一。隱_二-居中川蘭若_一。酬_二興福寺欣西大
【一七頁】
【上段】
德雅請_一。披_二-尋律藏_一。硏_二-精戒宗_一。作_二戒壇式_一。興_二-隆律法_一。戒
法中興。範公有_レ功。其後復經_二 八十餘年_一。至_二 人王第八十
三代土御門天皇御宇_一。有_二貞慶度人_一。是興福寺英才智德。
實範上人受學殊巂。《割書:實範授_二于藏俊_一。藏俊授_二|于覺憲_一。覺憲授_二于貞慶_一。》解窮_二 三明_一。學
罄_二 三藏_一。德滿_二寰宇_一。威動_二冥顯_一。遁_レ名隱_レ■【足+前】。住_二笠置寺_一。
重弘_二戒律_一。大垂_二訓化_一。于_レ時戒如覺眞兩哲。隨事習_二-學
大小戒律妙義_一。覺眞大德紹隆有_レ志。建_二常喜院_一。爲_二學
依處_一。遂設_二律供_一。安_二-置僧衆_一。學侶多來。講通甚昌。至_二于
人王第八十六代四條天皇御宇嘉禎二年丙申_一。有_二 四般
哲圓晴。有嚴。覺盛。叡尊_一。深歎。雖_レ有_二學解_一闕無_二戒行_一。
依_二經論所說_一。隨_二通受軌則_一。四英同_レ心祈_二-請好相_一。自誓
受▢修_二-習戒行_一。嘉禎二年丙申。圓晴有嚴九月二日自誓
具戒。覺盛叡尊同月四日自誓具戒。籠_二東大寺法華堂_一。
《割書:號_二羂|索堂_一》祈_二嚴肅好相_一。於_二大佛殿盧舍那之前_一自誓受戒。其
後四哲各隨_二所安_一。圓晴大德《割書:房號_二尊性_一|後號_二照圓_一。》住_二不空院_一。後移_二
北洛_一。講_二-敷律藏_一。覺盛上人初居_二興福寺▢院_一。經_二 七八年_一。
後移_二唐招提寺_一。經_二於六年_一。叡尊上人居_二西大寺_一。講_レ律
【下段】
授_レ戒。興_二顯密宗_一。丙申之年。是通受法。其後經_二 一十年_一。
寛元二年乙巳中旬。於_二泉州家原寺_一創行_二菩薩別受之
法_一。覺盛。叡尊。各爲_二和上_一。行_二 十人受_一。各授_二門人_一。通別
二受。願行具足。如法律儀。受隨成滿。戒如大德常講_二律
藏_一。寶塔院繼尊。知足院《割書:東大|寺》覺證。箕田蓮覺。海住山禪
觀。蓮意。興福寺圓晴。有嚴。覺盛。東大寺禪惠。源俊。竝
隨_二戒如_一聽_レ律學_レ戒。南門律宗。戒如有_レ功。貞慶上人。昔
於_二招提寺尚和影堂_一最初講_二大賢梵經古迹_一。自_レ爾已後。
彼寺貫首。每年講談。于_レ今不_レ絕。戒如於_二西大寺。海龍
王寺_一初講_二古迹及律部等_一。戒如於_二招提寺_一講_二古迹_一。《割書:眞度|之後》
自誓四哲三人律匠皆授_二戒于人_一。圓晴講_レ律授_レ戒。門人
亦數是多。西大寺叡尊大德。最初聽_三晴公講_二律鈔_一。《割書:上之|一也。》
其後自披_二大部_一。硏精詳覈。隨_二覺盛大德_一。聽_二表無表章等_一。
梵網故迹聽_二于戒如_一。覺澄。戒如。隨_二貞慶上人_一學_二古迹。
表無表章等_一。覺盛隨_二戒如_一聽_二表無表章古迹等_一。木塔眞
空與_二眞言院《割書:東大|寺》聖守_一。於_二私院_一隨_二覺盛○(聽?イ)梵網古迹_一。聖守
隨_二觀公_一聽_二古迹_一。惣獲_二 五遍_一。唐招提寺覺盛上人移_二-住彼
【一八頁】
【上段】
寺_一。興_二大和尚戒律_一。古迹講終南山三大律部首尾一遍。
餘諸小部大小戒律隨_レ宜開講。受戒聽律。四方來集。後
法性寺禪定大閤法諱行惠。法印權大僧都良遍。《割書:房號_二|信願_一。》權
律師定兼。《割書:改名_二眞空|房號_二廻心_一。》阿闍梨靜慶。沙門大乘心。《割書:道號|禪意。》入
阿。寂惠。慶運。聖守。禪惠。《割書:是重|受戒》圓照。證玄。慈濟等。如_レ
此諸德。佛法良匠。三學二藏。顯密相性。化制内外。敎
觀兩門。隨_レ應究達。任_レ宜弘持。寔是釋門之鸞鳳。佛 宗(家イ)之
龍象。各化_二 一方_一。軌_二-模千世_一。竝從_二覺盛和上_一。受_二-學三聚
菩薩大戒_一。厥中證玄大德繼_二和上跡_一。住_二-持招提寺_一。證玄
之後。門人眞性住_二-持本寺_一。證玄門人學侶甚多。建_二立寺
院_一。弘_二-持敎宗_一。玄公秉衒超_二-拔群倫_一。住_二-持寺院_一 四十四
年。顯密弘_二通。【二点衍ヵ】講敷不_レ絕。正應五年壬辰八月十四日卒。
春秋七十三。眞性住持經_二 十三年_一。講通不_レ絕。授戒繁多。
嘉元二年甲辰三月一日卒。報齡六十九。厥次尋算大德
住_二寺院_一。授戒 法(傳イ)法。人皆崇重。嘉元丙午二月十五日卒。
報壽七十九。證玄門人有_二圓證大德_一硏_二-究律藏_一。兼通_二台
宗_一。住_二-持本寺_一。講通不_レ絕。有_二道御大德_一。是證玄親度門
【下段】
人。德望化導溢_二于遐邇_一。住_二-持華洛法金剛院_一。眞性終焉
令_レ住_二招提_一。而 講(讓イ)算公_一。自還_二華洛_一。圓照和上興_二-隆戒壇_一。
弘_二-通律法_一。講敷不_レ絕。門輩有_レ數。俱提_二敎宗_一。禪惠和上
是絕倫之律匠。建_二-立一方_一。出_二英才之諸徒_一。慶運大德乃
堅操之法匠。開_二-興聖跡_一。輝_二受戒之德光_一。眞空上人紹_二-隆
觀音院_一。《割書:木|幡》弘_二-持顯密敎宗_一。聖守上人興_二眞言院_一。持_二-護
弘_二-通顯密法敎_一。密嚴大德究_二-暢台宗_一。硏_二-精祕敎_一。興_二-隆
下野藥師寺_一。竝是覺盛上人親度戒之門人也。覺盛和上
早從_二物故_一。建長元年己酉五月十九日卒。春秋五十七。
自誓受戒之後十四年住世焉。西大寺叡尊和上、門輩極
多。謂忍性上人。賢忍。善尊。幸圓。寂尊。信空。惣持。性
瑜。玄基等也。竝是法門之梁棟。佛道之綱領。大小三藏。
顯密二宗。化制兩敎。相性内外。隨宜通達。究_二-暢幽旨_一。
各化_二 一方_一。綱_二-維法律_一。寔是弘通之大將。利濟之上首者
也。忍性上人遊_二-住東國_一。大弘_二律法_一。多生_二門輩_一。甚耀_二敎
光_一。性公門下多_二弘法者_一。充_二-溢東國_一。各建_二法宗_一。叡尊和
上。德覆_二寰宇_一。威動_二冥顯_一。値_二 九代之聖世_一。爲_二 五帝之國
【一九頁】
【上段】
師_一。戒律普敷。充_二-溢日下_一。密藏廣開通_二-亙方維_一。硏_二-究三
藏_一。精窺_二大小_一。智人多出。寺滿_二諸 同(國イ)_一。正應三年庚寅八
月二十五日卒。春秋九十。諡號興正菩薩。尊公之後。信
空大德往_二-持寺院_一。授戒講律。紹_二-隆德望_一。師資芳郁。歷_レ
年繁昌。智人多生。助_二-揚法化_一。惣持上人者。興正菩薩
之連類。學解優長。獨_二-歩律路_一。幸尊大德。律海深廣。講
敷連日。多生_二智德_一。住_二-持海龍王寺_一。播_二名遠近_一。眞圓大
德。學解出 華(萃カ)。義辯縦横。住_二-持般若寺_一。飛_二譽遐方_一。智德
群出。俱榮_二律園_一。竝是叡尊和上親度之門人也。律宗中
興。普天彌滿。啻是覺盛叡尊兩德善巧大願之力者也。人
王八十二代後鳥羽天皇御宇建久年中有_二 一沙門_一。諱俊芿
鎭 西(肥後)人也。志在_二學業_一。專思_二戒律_一。乃來_二南都_一。尋_二-求律法_一。
時有_二大德_一。道號蓮迎。隨_二彼大德_一諮_二-學戒律_一。不_レ得_二事止_一。
遠期_二異域_一。土御門天皇御宇正治元年己未。齡三十四。
越_レ海入宋。當_二大宋第十三主寧宗皇帝慶元五年_一。先値_二
北峰宗印法師_一。習_二-學天台宗_一。後隨_二如庵了宏律師_一。受_二-學
南山律宗。【一点脱ヵ】硏究精詳。二宗無_レ遺。在唐學法一十三年。順德
【下段】
天皇御宇建曆元年辛未歸朝。遂於_二北洛東山_一建_二泉涌
律寺_一。大弘_二戒律_一。講_二-敷台宗_一。日本弘_レ律一十七年。講授不_レ
絕。敷演甚昌。北洛弘律中興之事。乃不可棄法師是其
始祖也。嘉祿三威丁亥《割書:安貞|改元》三月八日遷化。春 ○(イ秋)六十有二。
法師德振_二兩國_一。/○(威イ)播_二萬代_一。泉涌律場。戒律大行。講敷不_レ
絕。于_レ今甚昌。法師弟子定舜闍梨。大講_二戒律_一。廣被_二時
賓_一。後之諸德。智鏡。道玄。淨因等輩。舜公之門人也。嘉
禎三年丁酉之春。定舜闍梨來_二于南都海龍王寺_一。講_二小
部律文等_一。諸人服膺。來集聽學。叡尊。禪惠。源俊等。皆
聽_二開講_一。泉涌住持定舜之後。智鏡大德住_レ之弘_レ律。鏡公
越_レ海入_レ宋聽_レ律飡_レ風。忍空大德初飡_二鏡公之風_一。後移_二
戒壇_一。入_二照公之室_一。受_二具足戒_一。聽_二-學戒律_一。通○(別イ)三門。皆竝
傳承。復隨_二叡尊上人_一重受_二具戒_一。智 鎧(鏡イ)之後。思允大德住_二-
持寺院_一。講_レ律弘_レ敎。允乃開山不可棄法師親承門人。後
隨_二定舜_一習_二-學律部_一。淨因大德稟_二法定舜_一。兼諮_二智鏡_一。住_二-
持戒光律寺_一。大弘_二像敎_一。律法流_二-化東國_一。軌_二-模遐代_一。眞
照大德。元隨_二圓照上人_一受戒聽_レ律。兼隨_二淨因大德_一聽_二
【最終頁を「雲雨鈔一巻」1コマ目右頁から転記】
【二〇頁】
【上段】
律大部_一。忍空同聽_二淨因講律_一。眞照入_レ宋。値_二妙蓮行居_一
學_レ律決_レ疑。歸朝之後。弘_二律戒壇_一。後移_二泉涌_一。隨_二-從思允_一。
學律決_レ滯。有_二源俊大德者_一。本惱_二南都_一。後稟_二定舜_一。硏尋
精練。通_二-達戒宗_一。建_二-立一方_一。大弘_二道法_一。思允之後。願行
大德住_二-持泉涌_一。厥後委_二-付寺院于覺阿大德_一。覺阿隨_二智
鏡。淨因兩德_一。硏_一-究律藏_一。顯密兼弘。甚播_二芳德_一。乃付_二寺院
于門人知元大德_一。元公司_レ寺弘_レ宗講_レ律。然則法中興。南
北二京。五畿七道。隨_レ緣弘通。任_レ宜流演。橫遍如_レ此。竪
窮可_レ得。佛法久住之德。此律寔新。國家太平之祥。斯宗
甚大。護法不_レ窮。濟生無_レ盡。戒律之功。其事照彰。尸羅
之力。巨益炳著。律宗弘傳。要略如_レ是。
享保三年十月十六日校點了
【右頁:目次のつづき】
一傳律圖源解集二卷 重 慶 撰 自 六一頁
至一二四頁
一律苑僧寶傳十五卷 慧 堅 撰 自一二五頁
至三〇四頁
一招提千歲傳記九卷 義 澄 撰 自三〇五頁
至四一六頁
一千歲傳續錄一卷 元 鏡 撰 自四一七頁
至四二二頁
【一頁】
【上段】
《題:戒律傳來記上卷《割書:幷序》》
沙門少僧都傳燈大法師位豐安奉 勅撰
原夫。眞理無言。因_レ言明_二無說之說_一。法身無相。假_レ相識_二
無形之形_一。是以栖_二-遑大千_一。演_二無問之雅說_一。幽_二-來塵劫_一。
現_二有體之妙相_一。自_二調御應_レ機法雄利見_一。五衍之軌連_レ軫
俱興。十二之敎分_レ鏣幷存焉。雖_下復部帙區分數滿_中 八萬_上。
而至_二拔苦與樂_一。理歸_二 一揆_一。唯此戒律者。證_二𣵀槃_一之要
衞。赴_二菩提_一之基本也。譬猶_下浮_レ海絕_レ流馮_二檝棹_一而利渉。
尋_レ冥向_レ遠待_二轅輪_一。而得_上レ臻。然則尸羅也。渡_二苦海_一之輕
舟。毘尼也到_二彼岸_一之絕乘。是知鎭國護家。是戒爲_レ首。種
因招果。是律居_レ先。寔乃如來之密藏。諸聖之胎孕矣。戒
竪持不_レ墜。萬善隨生。戒違反無_レ防。百行卽叛。故律云。毘
尼住_レ世。正法久住。毘尼不_レ住。正法隨滅。因_レ斯言_レ之。法
之住滅。旣在_二戒律_一。又云。此敎唯被_二大僧_一。非_二沙彌聞_一。唯
聽_二王覽_一。而禁_二凡聞_一。竊見_二斯文_一。玄覽之閑。實足_二 一思_一者
也。伏惟 陛下自_レ 天誕_レ德。應_二寶籙_一以君臨。出_レ震登_レ期。
【下段】
轉_二金輪_一以馭○(寓イ)遊_二神襟於禪寂_一。分_二叡思於釋流_一。巖廊之邊。
時有_二經行之地_一。御窻之下。自作_二知意之山_一。遂使_下反_二慧
日於向_一レ昏。挑_中炬法於將_上レ滅。萬民因_レ其蒙_レ祐。四生以_レ之
作_レ娱(マヽ)。爰詔_二 八宗之○(碩)學者_一。俾_レ 上_二每門之義旨_一。蓋以。萬機
之餘。披覽易_レ尋。千歲之後。董恩不_レ朽也。豊安昔從_レ師
資_レ業。早入_二招提寺_一。心欽_二草繫_一。身介_二木叉_一。老而念_レ之。
但耄及矣。謬奉_二明詔_一。敢事_二撰集_一。伏恐識謝_二僧象_一才非_二
苟僧鶴_一。用_レ蠡酌_レ海。還溺_二其波瀾_一。戴_レ瓫談_レ 天。不_レ辨_二其
雲霧_一。略記_二世尊滅後師々永傳之元由。凡聖出世流布漢
倭之年紀_一。以居_二篇首_一。勒成_二 三卷_一。名曰_二戒律傳來宗旨問
答_一云_レ爾。
戒法傳來。四門分別。一佛傳_二西域_一。二凡聖流_レ漢。三百濟
傳_レ倭。四唐傳_二日本_一。
初言_二佛傳西域_一者。問。佛在世時。始此律敎授_二誰弟子_一。答
授_二優婆離一人_一。次後次第相承。又古來云_二迦葉。阿難。商
那和須。末田知。優婆毱多。此五人滅後百年内次第相
傳。雖_レ爾而今詳。五師但爲_二衆主_一。非_下誦_二律藏_一之人_上。問。
【二頁】
【上段】
爾誰誦_二律藏_一。答。依_二善見論_一者。有_二 五人_一次第誦_二律藏_一。問。
其五人者何。答。優婆離。駄寫拘。蘇那拘。悉伽符。目犍
連子帝須。此五人次第閻浮利地持律不_レ斷。優婆離從_二金
口_一聞。駄寫拘從_二優婆離_一聞。蘇那拘從_二駄寫拘_一聞。悉伽
符從_二蘇那拘_一聞。目犍連子從_二悉伽符_一聞。又從_レ此已後
付_二摩哂陀_一。此卽阿育王之子也。摩哂陀付_二阿栗吒_一。阿栗
吒付_二帝須達多_一。次伽羅須末那。次地伽那。次須末那。次
伽羅須那《割書:[考]須下善見|律有_二末字_一》次曇無德。次帝須。次提婆。次須末
那。次專那伽。次曇無婆離。次企摩。次優婆帝須。次法叵。
次阿婆耶。次提婆。次私婆。合廿四人。如_レ此諸律師。皆阿
羅漢。師々相承。至_レ今不_レ絕。又僧祇律云。佛授_二優婆離_一。
優婆離授_二娑婆羅_一《割書:[考]娑婆羅僧祇|律作陀娑婆羅》娑婆羅授_二樹提陀娑_一。乃至
最後尊者道力。彼律合有_二廿七人_一。如_レ是賢人。次第相傳
不_レ絕。問。佛滅後經_二幾年_一。此敎分耶。 答。依_二大集經_一言。
滅後百餘年後。律敎分_二 五部_一。一曇無德部。二薩婆多部。
三沙彌塞部。四迦葉遺部。五婆蘇富羅部。又依_二舍利弗
問經。文殊問經。三千威儀經。遺敎經。衆輪論等_一。佛滅後
【下段】
百年後。四衆共議。依_二大天五事不同_一。分爲_二兩部_一。一大
衆部。二上座部。其四衆。謂一龍象衆。《割書:律師|衆也》二邊鄙衆。
《割書:大天|衆也》三多聞衆。《割書:經師|衆也。》四大德衆。《割書:論師。|衆也》次後此第二百年。大衆
部中出_二 三部_一。一一說部。二說出世部。三鷄胤部。次後此
第二百年。大衆部中復出_二 一部_一。名_二多聞部_一。次後此第二
百年。更出_二 一部_一。名_二說假部_一。次第二百年滿時。分出_二 三
部_一。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割書:[考]住下恐|脫部字》三北山住部。幷_レ本爲_二
九部_一。次後第三百年《割書:[考]此下恐脫上|座部三字歟》分爲_二 二部_一。一說一切
有部。亦名_二說因部_一。二卽本上座部。亦轉名_二雪山部_一。次
後此第三百年。從_二說一切有部_一出_二 一部_一。亦名_二犢子部_一。次
後第三百年。從_二犢子部_一出_二 四部_一。一法上部。二賢冑部。
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次後此第三百年。從_二說一切有
部_一亦出_二 一部_一。亦名_二化地部_一。次後此第三百年。從_二化地部_一
出_二 一部_一。名_二法藏部_一。至_二 三百年末_一。從_二說一切有部_一出_二 一
部_一。名_二飮光部_一。亦名_二善哉部_一。至_二第四百年初_一。從_二 一切有
部_一亦出_二 一部_一。名_二經量部_一。亦名_二說轉部_一。幷_レ本爲_二 十一部_一。
問。此廿部中。四分律當_二何部_一耶。答。此四分律當_二法藏
【三頁】
【上段】
部_一。問。依_二何文_一言_レ爾。答。依_二舍利弗問經。三千威儀經。
遺敎經。宗輪論_一。此四說而言_レ爾。
二言_二凡聖流漢_一者。問。此律敎。誰始傳_二漢地_一。答。善見論
云。付_二諸大德_一。諸國流傳。亦摩訶勒棄多曾至_二漢地_一。流_二-
行律敎_一。又師子國等。各有_二別人_一流行。問。流_二-行漢地_一者。
九代中何時耶。答。後漢明帝莊永平元年戊午歲卽位。至_二
永平五年_一。夜夢_二丈六金人_一。至_二 十年丁卯之歲_一。有_二西域僧
迦葉摩騰_一。遊化至_二于漢地_一。又至_二 十一年歲字戊辰_一。復有_二
竺法蘭_一来至_二此土_一。此土人請曰。我欲_下知_二師法_一出家受戒_上
卽與_二剃髪_一。披_二-著縵條_一。與_二-受三歸五戒_一。准_二薩婆多論_一。佛
成道八年止_二 三歸_一。興_二羯磨受_一。中國十人。邊方五衆。由_レ此
摩騰止有_二 二人_一。/○(亦)不_レ得_二受具_一。如_レ是乃至第十桓帝志丁亥
卽位。逕_二廿一年_一至_二 丁未之歲永康元年_一。從_二前明帝戊辰
之歲_一至_二此丁未_一惣一百年。唯用_二 三歸五戒_一。共相傳受。桓
帝既崩。第十一靈帝立。戊申卽位。自_二建寧年_一已後。北天
竺有_二 五沙門_一。支法領。支謙。竺法護。竺道生。支樓讖《割書:[考]讖|上恐》
《割書:脫_二迦|字》等五人來到_二此土_一。與_二大僧_一受戒。卽五人受也。自_レ爾
【下段】
已來。始有_二戒法相傳_一。其時大律未_レ到_二此土_一。支法領口誦_二
戒本一卷。羯磨本一卷_一。在_レ此流行。今時古羯磨戒本者。
是竝出_二曇無部_一。自_レ爾已後。復逕_二 五十五年_一至_二魏文帝杰
《割書:曹操|子也》黄初三年歲次壬寅_一。有_二 中天竺沙門曇摩訶羅_一《割書:或云_二|柯羅_一》
此云_二法時_一。遊至_二許昌_一。《割書:黄初二年改_二|許縣_一爲_二許昌_一》其人幼而聰敏。質像
瓌瑋。尋讀一覽。文義悉通。善_二 四韋陀_一。妙_二 五明論_一。圖_二-讖
運變_一。靡_レ所_レ不_レ說。自謂在世無_レ過。乃入_二僧坊_一。遇見_二法勝
毘曇_一。慇勤尋省。莫_レ知_二旨趣_一。乃深歎曰。佛法深妙。因卽
出家。誦_二大小乘經及諸毘尼_一。來至_二許昌_一。觀_三魏僧衆全無_二
律範_一。自来之後。又逕_二廿八年兼前五十五年合八十三年_一
至_二魏廢帝齊王芳嘉平二年歲次庚午_一。於_二■【雒】陽_一更集_二梵
僧_一。以_二羯磨法_一與_二大僧_一重更受戒。准用_二 十僧_一。幷翻_二僧祇
戒本一卷_一。又安息國沙門曇諦。亦善_二律學_一。出_二曇無德羯
磨_一。以用受戒。此重受之由。如_二邁法師釋經圖記_一。卽是大僧
受戒之由也。次明_二尼衆_一者。靈帝之後。亦從_二大僧_一求_レ受_二
大戒_一。支法領語曰。依_二如佛敎_一。唯開_二邊地五人大僧受戒_一。
不_レ開_二尼衆_一。尼衆泣涙而退矣。從_二靈帝_一已後。逕_二 五十三
【「[考]」は四角囲み文字】
【四頁】
【上段】
年_一。至_二漢末魏初_一。東天竺國有_二 二比丘尼_一。到_二長安_一。見_二此
土尼衆_一。問曰。汝誰邊受_二大戒_一。尼衆答曰。我至_二大僧所_一
受_二 三歸五戒_一。二尼歎曰。邊地比丘尼。未_レ有_二具戒_一。遂還_二
中國_一。化_二-得十五人_一。三人在_二雪山_一凍死。二人隨_二黑𡼏_一死。
屆_二-至此土_一。唯有_二 十人_一。自_レ爾已前。尼悉赴_レ京與_二-受具足_一。
後到_二呉地_一。與_二彼尼衆_一受戒。自_レ爾已來尼衆始有_二戒法_一。相
傳受戒竟。後三人命終。唯七人在來逕_二 十七年_一。思_二-憶本
鄕_一。卽附_二南海商人_一而還_二本國_一。一去已來。更不_レ■(マヽ)【禾+母】耳。此初
受戒。但在_二魏初_一。未_レ詳_二定是何年月日_一。又從_二魏初黄初元
年庚子歲_一後計有_二 二百一十一年_一。至_二宋第二文帝義隆元
嘉七年歲次庚午_一。有_二罽賓沙門求那跋摩_一。此言_二功德鎧_一。
卽其國王之少子。至_二于揚州_一譯_二善戒等經_一。又復有_二師子
國尼八人_一。來至_二宋地_一云。此地未_二曾有_一レ尼。何得_二 二衆受戒_一。
功德鎧云。尼無_二本法_一者得戒而僧有_レ罪。尋_二佛制意_一。先令_レ
作_二本法_一者。政欲_下生_二其善心_一爲_中受戒方便_上。論_二其得戒_一法
出_二大僧_一。但使_二羯磨法成自然得戒_一。今詳。魏初尼已受戒。
而功鎧德【ママ】卽(旣イ)西域人。不_レ練_二根由_一。而言_レ無_二本法_一也。當時尼
【下段】
衆苦求更受。功德鎧云。善哉隨喜。旦令_二西尼學_一レ語。更往_二
西國_一。請_レ尼令_レ足_二 十數_一。而功德鎧雖_四先許_三尼重受_二大戒_一。但
譯_二比丘尼羯磨一卷_一。譯經圖紀云_二 四分羯磨一卷_一是也。
而受戒未_二事遂_一而終俄然遂至_二元嘉十年歲次癸酉_一。有_二
印度沙門僧伽跋摩_一。此云_二衆鎧_一。戒德淸峻。道俗敬異。身
《割書:[考]身下恐|脫渉字歟》流沙至_二揚州_一。復有_二師子國尼鑯索羅等三人_一至_レ
京。足_二前十數_一。便請_二衆鎧_一爲_レ師。於_二壇上_一與_レ尼重受_二大
戒_一。齊末梁初鍾山定林寺僧祐律師記云。最初爲_二影福寺
慧果淨音僧要智景等廿三人_一受戒。自後不_レ能_二繁記_一。自_レ
爾已來。將爲_二善受_一。問。有_二何證驗_一知_二得戒_一耶。答。南山律
師記云。昔魏文帝。三年内作_二無遮大會_一。文帝問曰。此僧
尼得戒原由云何可_レ知。大諸德悉皆不_レ答。于_レ時卽有_二比
丘_一。請向_二西國_一。問_二得戒所由_一。到_二北天竺_一。遇見_二 一羅漢_一。啓
問曰。振旦僧尼受_二-得戒_一不。答曰。我小聖不_レ知_二得不_一。又
語_二比丘_一曰。汝且住_レ此。吾今為_レ汝往問彌勒得不_一來報。
於_レ是卽入_二禪定_一向_二兜卒天_一。問曰。我是小聖。不_レ知_下邊地
爲_二得戒_一不_上。故來問_レ尊。彌勒答言。邊地戒遂請_二證驗_一。卽
【五頁】
【上段】
取_二金花_一而願言。若邊地僧尼得戒者。願金花入_二羅漢手_一。
若不_レ得者。金花莫_レ入。願訖。金花卽入_二掌中_一。一尺影現。
奇徵旣爾。内懷_二歡喜_一。彌勒語曰。汝下至_二振旦比丘所_一。亦
當_二發願_一。若使_二振旦僧尼得戒不_一レ虛。唯願金花入_二比丘手_一。
當_二卽發願已訖。以_レ手案_一レ花。々入_二比丘掌中_一。一尺影現。
瑞應旣爾。欲_二來還_一レ國。遂有_二迦毘羅神_一。現_レ身語曰。道路
懸遠。多_二諸嶮難_一。弟子送_レ師。令_レ達_二彼國_一。未_レ至之間。魏
文帝殿前。先有_二金花空中影現_一。文帝問_二大史_一曰。何變恠
也。大史答曰。西國有_二佛法_一來_レ此。于_レ時不_レ盈_二 一月_一。比丘
掌中有_二金花_一。來到之日。空裏金花 艮(卽イ)滅不_レ現。當_レ發_二漢 境(地イ)_一。
惣有_二 十八餘人_一。或有_二慕_レ聖情深_一。住(往イ)_二彼方_一。或有_二逢_レ難
金謝_一。正有_二 一身_一。從_二其大菀_一。博尋_二舊跡_一來達_レ秦。今詳。魏
文帝三年内作_二無遮大會_一者。若是前魏文帝。卽是黄初三
年壬寅之歲。計_二其年月_一稍不_二相當_一。且如_二唐靜邁法師翻
譯圖記云_一。沙門釋智嚴。凉州人也。弱冠出家。納衣宴坐。
分衞自資。于時晉安帝義熙十三年滅_二後秦_一伐_二姚泓_一還。
《割書:泓是姚長孫也、八月爲_二東晋劉|裕_二所_一レ擒_レ送_二建康_一卽斬_レ之。》始興公王恢從_レ駕觀_レ山。見_二嚴禪
【下段】
思_一。卽請還_レ都。然嚴先西得_二經梵本_一未_レ譯。後至_二晉未宋
興_一。《割書:東晉大劉裕以_二晉恭帝元興二年|十月_一受_二晉禪_一改爲_二宋朝_一之。》至_二宋文帝元嘉四年《割書:此從_二義|熙十三》
《割書:年_一至_二元嘉四|年_一合十一年》歲次_二 丁卯_一。於_二揚都枳國寺_一譯_二普曜經等合卅
六卷_一。然嚴未_二出家_一前。曾受_二 五戒_一。有_レ所_二■【䖒+予】犯_一。後受_二大戒_一。
疑_レ不_二得戒_一。遂汎_レ海至_二印度_一。諮_二-問羅漢_一。々々不_レ決。爲請_二
彌勒_一。々々答云_二得戒_一。嚴甚喜焉。若據_二前魏黄初三年壬
寅之歲_一。至_二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之歲智嚴翻譯之時_一。
○(當イ)二百當六年。豈容_レ有_二 人二百餘歲_一。若言_二後魏道武皇帝
創都北代皇始三年歲次戊戌_一。于_レ時彼未_レ敬_二-信佛法_一。誰
復詰_二-問得戒根由_一。況復皇始之與_二黄初_一。文帝武帝。竝皆
有_レ異。何戒證。故知南山錯記也。今詳。此是後秦姚興諡
文桓帝皇初三年歲次 景(丙イ)申《割書:皇初字與_二前魏曹|氏黄初字_一不同也。》至_二元嘉四年_一
合卅二年也。義唯智嚴創往_二西域_一。猶應_二少年_一。往返遷延。
更逕_二卅二載_一。卽與_二譯經圖記_一相符會也。宜_レ勘_二秦魏史傳_一。
問。智嚴法師初在_二秦朝_一。何得_二宋代翻譯_一。今詳。後秦爲_二宋
劉裕_一所_レ滅。所以智嚴破_レ秦入_レ宋。又出家之道。遊_二-化諸
方_一故無也。《割書:當_二元嘉年嚴翻時_一。惣有_二 六國_一。一西秦。二|夏國 三北凉。四北燕。五後魏六宋國也。》此中惣計。
【「[考]」は四角囲み文字】
【六頁】
【上段】
大僧初受戒。從_二漢靈帝戊申_一已來。至_二今大周長安三年
歲次癸卯_一。當_二 五百卅六年已還_一。大僧第二重受戒。從_二魏
芳帝嘉平二年庚午_一已來。至_二今大周長安三年歲次癸卯_一。
惣計四百五十四年。比丘最初受戒。從_二前魏黄初元年歲
次庚子_一至_二今大周長安三年歲次癸卯_一。當_二 四百八十四
年已還_一。比丘尼第二重受戒。從_二宋元嘉十年癸酉_一已來
至_二大周今長安三年歲次癸卯_一。當_二 二百七十一年_一注也。
中間至_二周武帝_一滅_二佛法_一。有_二靈祐法師等十人_一。藏在_二勒
摩提將軍家_一。大隋創興。纔得_二 九人_一與_レ 人受_二具戒_一也。
第三百濟傳_二日本_一者。謂百濟許智部所_レ述年代記云。從_二
磯城島宮御宇天國推開廣庭天皇元年庚申_一始_二《割書:[考]于上恐|脫至字》
于十三年歲次壬申_一。百濟國明王始奉_二佛法_一表讚_二功德_一。
蘇我稻目宿禰大臣奏云。隨_レ勅可_レ尊_二 三寶_一。而弓削守屋
大連。中臣鎌子連等。邪見不_レ從。然後從_二庚申_一始_二于至
《割書:[考]于至恐|至于辛》卯_一。合卅二年。磯城島天皇崩之。次壬辰年。他田
宮御宇渟名倉太瓊○(天イ)皇卽位。同年四月以_二蘇我馬子宿禰_一
爲_二大臣_一。從_二此年_一始至_二于十四年乙巳_一。卽弓削大連燒_二佛
【下段】
殿竝佛像等_一。取_二燒餘佛像_一。流_二-棄於難波堀江_一。秋八月。太
瓊天皇崩之。日本記云。庚寅年燒_二堂舍佛像_一。而流_二於難
波堀江_一。然則従_二庚寅年_一至_二 乙巳年_一。所_レ經歲次合十六年。
是和會難。次從_二 乙巳年_一至_二于甲寅_一合經十年。卽他田天
皇后豐御食炊屋姫天皇以_二 甲寅年_一詔_二皇太子上宮厩戸
豐聰耳皇子_一。蘇我馬子宿禰爲_二大臣_一。更令_レ興_二-隆三寶_一。始
作_二飛鳥大寺_一。此年皇子年廿二歲也。從_二磯城島天皇卽位
元年法外十三年歲次壬申_一始。至_二于法内天長七年歲次
庚戌_一。合二百七十八年。佛法興_二-隆於倭國_一。唯論_二其中興
廢_一者。謂從_二廣庭天皇卽位十三年壬申_一至_二高野天皇卽
位天平勝寶六年甲午_一幷一百十年。戒法不_二精嚴_一。亦倭地
皆悉無_下不_二受戒_一處_上。漸々尋_二佛意趣_一。不_二壇場_一 地。亦不_二結
界_一 地。不_レ得_レ行_二大法_一。由_レ此而言。彼時受者不_レ依_二佛敎_一。恐
不_二得戒_一。
第四明_二大唐師所傳_一者。謂於_レ 中有_レ 二。一述傳戒法。次建
招提寺。初述_レ傳_二戒法_一者。謂鑒眞大和上入_レ界始建_二壇場_一
而傳_二戒法_一。伏惟。住持之德沙門大唐揚州江陽縣人。龍
【七頁】
【上段】
興寺之大德也。俗性淳于氏。啓大夫之苗裔。稟姓秀_二於人
倫_一。而彼行猶由_二聖法_一。戒珠淨瑩。利他心深。於_二諸州中_一
而唯獨爲_二化主_一。至_二于大唐開元廿一年_一。沙門生年卅六
也。大唐萬歲通天二年生。淮南之内淨_二-持戒律_一者。唯沙
門獨秀無_レ倫。道俗歸_レ心。天下五百餘州。仰爲_二受戒之大
師_一。講說之間。修_二-造古寺_一 八十餘處。供_二-養十方衆僧_一其數
無量。縫_二-納袈裟一十領。布袈裟二千領_一。供_二-送(養イ)五臺山衆
僧_一。設_二無遮之大會_一。躬調_二藥物_一以治_二病患_一。飢者施_レ食。寒
者給_レ衣。凡○(經イ)行之所。無_レ不_レ蒙_レ賴也。沙門前後度_レ 人立_レ壇
授戒。其數無量。各在_二 一方_一。傳_二法於世_一。其事繁多不_レ可_二
具載_一。時沙門在_二揚州大明寺_一。爲_二衆僧_一講_レ律。其先所_レ造
石塼浮圖忽然放光○(又イ)現_二菩薩三目六臂_一。自稱_二般若仙_一。以
為_二講說之靈驗_一也。種々變現。其事繁廣。不_レ可_二具述_一。於_レ
是唐留學問僧榮叡普照。在_レ都承_二-聞靈驗遠振_一。卽至_二揚州
大明寺_一頂_二-禮和上足下_一。具述_レ意曰。佛法東_二-流日本國_一。雖_レ
有_二其法_一。而無_二傳_レ法之人_一。願大和上。遊_レ東興_レ化。卽大和
上唱_二弟子僧祥彦等廿一人_一。仍買_二嶺南軍船一隻_一。厪得_二
【下段】
船人十二口_一。備辨_レ乾粮_一。載_二經像_一。辨_二雜隨身物_一。道俗工
匠水手等。都有_二 八十五人_一。天寶二載十二月。擧_レ帆東下。
到_二明州界狼溝浦_一。遭_二惡風浪_一。船被_二打破_一。人物飄沒。唯
大和上獨在_二浮草上_一。端座不_レ動。有_二 五色物_一扶_二和上_一。左
右漸牽至_レ岸。又同船人。三分存_レ 一。大和上遙見。欲_二入_レ
水救_一レ之。忽然空中有_レ聲云。莫_レ入_レ水。俄爾惡風便息。二
十餘人著_レ岸免_レ死。次亦立_レ壇授戒。 勅賜_二度人_一其數亦
多。天寶十二載歲次癸巳十月十五日壬午。日本國大使
特進藤原朝臣淸河。副使光祿卿伴宿禰古滿。副使祕書
監吉備朝臣眞吉備。及留學生衡尉卿安 倍(部 )朝臣朝衡等。
同至_二龍興寺_一。禮拜白_二大和上_一云。弟子早知_下和上向_二日
本國_一將欲_上レ傳_レ戒。今親奉_レ面頂禮歡喜。弟子等。今錄_二和
上尊名_一。上奏將_レ向_二日本國_一。亦不_レ難也。但主上敎_二-崇道
士_一。欲_下遣_二東國_一流_中-轉其法_上。然弟子等不_レ崇_二其法_一。方便奏
停。更勸_二-請大和上_一。以_二 天寶十二載十一月二十九日戌
時_一。從_二龍興寺_一出。至_二江頭_一乘_レ船。下至_二蘇州黄泗浦_一。同隨
者。揚州白塔寺法進大德等。道俗惣有_二廿四人_一。將_二如來
【「[考]」は四角囲み文字】
【八頁】
【上段】
舍利經像律論疏章随身衣鉢等_一寄_二-載第二船_一。十二月十
五日壬子。四船同發。其三箇船皆飄廻破損。唯大和上
所_レ乘第二船。雖_レ遭_二惡風_一。平安著_二薩摩國_一。此亦和上之所_二
擁護_一也。經_レ海十二日。卽二十六日辛卯入_二太宰府_一。天平
勝寶六年歲次甲午二月四日入_レ京。和上年五十六。勅使
安宿王。於_二羅城門外_一慰勞。引_二-入東大寺_一安置。五日唐道
璿律師。菩提僧正。及諸寺大德禪師等。來相慰問。六日
大臣大納言宰相已下官司二百餘人。共來禮拜問訊。後
更 勅使從四位上吉備朝臣眞吉備來宣_二 勅旨_一慰勞。
日本大德和上遠渉_二滄波_一投_二此國_一。誠副_二朕意_一。喜慰無_レ
喩。 朕造_二此東大寺_一經_レ年。欲_下立_二戒壇_一。衆僧授戒_上。自_レ有_二
此心_一日夜不_レ忘。今和上遠來傳_二-流戒法_一。冥契_二朕心_一。自今
以後。授戒傳法。一任_二和上弘通_一也。便請_二大和上及法進
沙門相隨徒衆等_一入内安置。太上天皇先請_二大和上_一。親
對_二-受菩薩之淨戒_一也。仍拜_二和上_一爲_二釋門大僧正_一。其法進
沙門爲_二律師_一也。仍卽爲_レ濟_二和上旅疲_一。以_二奈良城右京五
條二坊内新田部親王家四箇町地幷房舍。及備前國水
【下段】
田一百町_一。以永施_二-與大和上_一。用爲_二宿院及供料_一。則飾_二-造
堂舍_一。號稱_二招提_一。安_二-置佛像經敎_一。設_二無遮之供_一。以資_二-供
十法衆僧_一。用期_二於來際壇場_一。飾_二-造東大。招提二寺_一。授_レ
戒無_レ間。寶字二年中更有_二別 勅_一加_二大和上之號_一。詔_二 天
下僧尼_一。皆歸_二大和上_一。習_二-學戒法_一也。自_レ爾以來。以_二僧二
百五十戒。尼五百戒_一。授_二-與此土出家之類_一。住_二-持佛法_一。鎭_二-
護國家_一。然後彼授戒義式迄_二-至今時_一經_二數年_一。而尚爲_二 一
道_一無_二別異_一矣。漸惟和上住持。當_レ契_二於佛意趣_一。從_レ小而
入_レ大。於_二大唐日本二朝_一自其流法唯一。亦更無_二別岐_一。誰
人與競_レ之。住持之迹兼_二於來葉_一。引接之悲及_二於草木_一。豈
誰有_二現在之利_一。亦復該_二當後之益_一。夫以。先後聖人以_二佛
戒_一流_二-布於閻浮界_一。七衆侶各雖_二受持_一。尚未_レ顯_二師資之尊
號_一。亦未_レ明_二所傳之境界_一。故薄錄_レ之。戒法傳來。略其如_レ
此。
戒律傳來記上卷
《割書:卷第一イ》
【九頁】
【上段】
于時享保五《割書:庚|子》年十月廿七日
唐招提寺圓光院
重而
此戒律傳來記壹冊者《割書:予》所傳也今回寄附于唐招提
寺寶庫者也
維時明治廿年丁亥夏六月日
法金剛院住持小比丘■■■■【梵字4字】
是書者吾宗祖過海大師法孫豐安大德天長七年奉
勅所撰也惟夫傳於千歲之今者實爲最古寶書不可
不珍敬也然原本三卷而今時現存唯此上卷一本耳
乎深可惜也玆 ̄ニ以保安五年類本加一交朱點未得
精校後之學者知而補正焉
于時明治三十八年五月廿一日
南律招提沙門知𣴴識
20
南都叡山戒勝劣事 七
丘脱_二草繫於王遊_一乞食沙門顯_二鵝珠於死後_一故三觀佛
乘結_二 三身於究竟_一 三種淨戒開_二 三因於初發_一但宿因多
幸得_レ愚(値遇)_二《割書:(考)愚|恐遇》勝綠_一棄_レ妄尋_レ眞精祈戒品𢈎(庶歟)【广+共】夫無上佛種
籍_レ此敷榮塵勞稠林因_レ茲彌○(?歟)今契嘉元二年四月八日
於_二比叡山延曆寺大乘戒壇院_一受_二菩薩別解脱戒_一伏願
慈悲拔濟謹和南疏
嘉元二年四月八日 沙彌智觀謹疏
比丘今蒙_二悲濟_一曳授_二淨戒_一納_レ法在_レ心福河流 住(注カ)伏乞
現前傳戒和上幸垂示名永為_二戒驗_一
現前傳戒和上座主前大僧正 都維那法眼和尚位
上座法印和尚位 寺主法眼和尚位
唐招提寺釋迦念佛願文
方今大日本國唐招提寺諸衆和合四部來會。以_二無緣無
想之淨心_一修_二 七日七夜之念佛_一。傳_二之未來際_一。互結_二大善
綠_一。其志何者。夫娑婆十惡之境。諸佛棄而無_レ出。賢劫五
濁之末。群生沈而難_レ浮。唯我本師釋迦牟尼如來。常廻_二
此難忍之土_一。獨救_二其難化之生_一。蓋大悲憐_二極惡_一之至。本
願攝_二穢土_一之誓也。恩德廣大。始不_レ可_レ述。是以提河之波
雖_二遠隔_一。濕_二袂於戀慕之涙_一。雙林之薪雖_二早盡_一。焦_二胸於渴
仰之思_一。慈父所_レ許之車。求者深求。醫王所_レ與之藥。服人
能服。就_レ 中至_二遺身舍利_一。歸依殊重。正分_二在世之昔身_一。現
留_二無漏之眞體_一。邊土得_レ之希而甚希。肉眼見_レ之奇而猶
恠。機緣之深。恩德之重。大哉至哉。我國傳來。伏尋_二濫觴_一 。
聖德太子誕生之昔。自拳_二手中_一。曾我大臣祈請之庭。新
現_二眼前_一。為_二之最初_一。漸雖_二流布_一。其數滿_二 三千粒_一其緣及_二
一天下_一。始孝謙天皇御宇在_二鑒眞和尚之將來_一。和尚者。
大國神異之高僧。我朝戒律大祖也。左京建_二彼戒壇院_一。右
京造_二此招提寺_一。邊土始定_二 七衆之軌則_一。末代永傳_二 五篇
之戒行_一。不_二復他力_一。只聖靈德也。由_レ之在家猶受_二其賜_一。況
於_二緇門_一哉。北流猶許_二其源_一。況於_二南都_一哉。然者且為_レ報_二
釋尊之大恩_一。且為_レ謝_二和尚之遺德_一。尤就_二此聖跡_一須_レ崇_二
佛舍利_一。是以朝野遠近之間。道俗貴賤之輩。運_レ步而參
詣。傾_レ首而歸敬。自_レ昔至_レ今連續無_レ絕。但草創年久。風儀
漸變_二止住經行之昔跡_一。春苔空埋_二傳律坐禪之古室_一。秋
月獨冷。遙來之人先念_レ歸。纔臨之輩無_二久留_一。雖_二禮拜供
養_一。恐有_レ名無_レ實。感應由_レ何通。神變為_レ誰現。寺之衰微。
且僧徒數少之故也。人之分散。又資綠都闕之故也。春
霞聳_レ峯之朝。爐邊之煙易_レ絕。秋霜白_レ庭之曉。窻外之風
難_レ禦。和尚之眞影雖_レ在。歸敬之人甚少。護法之龍王雖_レ
留。祭祀之禮如_レ無。器界人界隱滅在_レ近。爰貞慶無戒無
智之愚僧。難_レ稱_二聖靈之門葉_一。無緣無怙之乞匄。不_レ能_二伽
藍之扶持_一。只志之所_レ之歎_レ之惻_レ之。去年八月忽然動_レ肝。
試告_二 一禪尼_一。悦而助_二我願_一。 又有_二 一善女_一。聞加_二其力_一。事
之不_レ圖。似_レ有_二冥助_一。 仍修_二-理數間之僧侶_一。以為_二 一郭之
唐招提寺釋迦念佛願文 一
21
22
唐招提寺釋迦念佛願文 二
道場_一。緇素貴賤成_二集會於此砌_一。長日臨時修_二法事於此
處_一。雖_二立_レ錐之地_一。漸施_二田薗_一。雖_二涓塵之資_一。盍_レ支_二衣鉢_一。
漸々微々增_レ之添_レ之。但病重身衰。生涯既窮。觸_レ事於_レ綠
障礙旁多。願為_二之一旦之發起_一。都奉_レ讓_二 十方之施主_一。設
自持_二舍利_一。設始營_二衆善_一。定不_レ及_二此處_一。恐難_レ當_二此善_一。有_レ
心人宜_レ廻_二思惟_一。其中今日所_レ始者。七日七夜不斷之念
佛。此座所_レ唱者。大慈大悲牟尼之名號也。十方諸佛功
德皆平等。三寶境界是非_レ遠。雖_レ恐_下立_レ行之人。先論_二其勝
劣_一。諍_レ他之輩。剩有_上レ及_二誹謗_一。若可_二取捨_一實是校量。夫釋
迦如來者。此界之慈父。我等之悲母也。一代之教主也。
四衆之本師也。一體兼_二 四德_一。都無_二其類_一。不_二是一期之因
綠_一。遠答_二多生之引攝_一。只不_二以前之恩德_一。必有_二當生之
値遇_一。十方有_二佛土_一世尊之所_レ示。餘佛可_二歸依_一本師
之所_レ勸也。知_二父母之恩_一致_二水菽之報_一。猶莫_レ不_二釋尊恩_一 。
療_二 一旦之病_一。滿_二現世之望_一。都無_レ離_二如來之力_一。況於_二滅
罪生善之眞德。自行化他之遠路_一哉。我等未_レ聞_二藥師
之教法_一。未_レ受_二彌陀之禁戒_一。未_レ得_二迦葉之舍利_一。未_レ受_二
留支之記別_一。何置_レ近而求_レ遠。捨_レ本而就_レ末。非_レ無_二可_レ欣
之淨土_一。靈山即在_二此界_一。可_レ救之化緣不_レ盡。金言深契_二
將來_一。況必依_二最初發心之佛_一。還預_二最後究竟之益_一。可_レ
知我等登_二大寶花王之座_一。臨_二受職灌頂之期_一。本師降_二
其智水_一。慈父讓_二其覺位_一。願順次必遇_二大聖_一。當來永仰_二引
攝_一。生々世々之間如_レ影隨逐。在々所々之中如_レ翅奉仕。
所居之間不_レ捨_二淨土穢土_一。能化之資不_レ嫌_二實身權身_一。
只隨_二我分_一。只任_二佛心_一。以_レ近為_レ望。以_レ得為_レ幸。先教而
開_二甘露一門_一。早導而致_二不退之地位_一。二十六恆之諸佛。
任_二供養於本師之聽許_一。五十二位之增進。期_レ證_二-入於釋
尊之加被_一。若名號無_レ擇。我等亦號_二釋迦牟尼佛_一。若機緣
無_レ違。我等亦為_二娑婆國土之尊_一。云_レ彼云_レ此。只恃_二大聖
之一言_一。無二無三偏仰_二大師廣恩_一。此只少僧之愚願。一
身之自力也。至_二諸衆面々之御願。大會各々之廻向_一者。
都任_二如來之照見_一 。何疑_二當來成就_一。抑當寺鎮守名_二無邊
莊嚴海雲威德輪蓋龍王_一。三千世界之上首。如來在世之
聽衆也。殊發_二大誓願_一 。永守_二此佛舍利_一。增_二威光_一以_二真實
之法味_一。勸_二本誓_一以_二諸衆之祈念_一。願盡_二釋尊一萬年之末
法_一。伽藍之甍不_レ傾。又及_二增劫六萬歲之時節_一。駄都之光
無_レ沈。以施_二興法利生之大益_一。以滿_二 上求下化之深願_一。乃
至法界平等利益矣。《割書:(考)已上解脱上|人作已下別章》
敬白
請諷誦
三寶衆僧御布施一裹
夫佛御舍利奉_レ遇難。供養亦難。遇_二佛法_一尤為_レ難。縱
雖_レ遇信受亦難。又人身難_レ受。適雖_レ受辨_二因果_一為_レ難。
《割書:云云》皆是釋尊教也。誰敢謂_二虛妄_一者哉。而此三難事
聊似_二成就_一。可_レ貴前世之宿因。可_レ悦今生之結緣。爰弟
子等十有許輩相語曰。適雖_レ遇_二佛教_一拙而不_レ學。愚而
不_レ悟。憖剃_レ頭雖_レ入_二釋門_一。如_レ似_二蝙蝠之鳥_一。倩以_二現世
行儀_一閑計_二後生之昇沈_一。於_二 三途之苦報_一都無_レ所_レ遁。
徒曙徒幕。殘日既傾_二西山_一。空趍空求。後年早近_二北芒_一 。
入_二寶山_一空_レ手禁聞久無_レ驚。可_レ恥可_レ悲。不_レ可_レ有_レ不_レ
急。因_レ茲勵_二 七日之逆修_一。蓄_二 二世之資粮_一。粗雖_レ有_二評
儀_一。不_レ果而送_レ年。若此空不_レ修者。終定可_二默止_一哉。伏
惟。唐招提寺御舍利者。鑒真和尚之將來也。傳來留_二
我朝_一。奇瑞滿_二 天下_一。誠是無漏最上之現行。濁世滅罪
之導師也。以_二凡夫之肉眼_一親拜見。何功德可_レ等_レ之。不_レ
如此道場念佛積_レ功。供養調_レ儀不可哉。況又從_二頃年_一
於_二當伽藍側_一。每年被_レ修_二 七日不斷念佛_一。是以建長第
五曆。試始行_二此願_一。同甲寅歲寄_二此恆例修善_一。永為_二 不
退佛事_一。仍唱導不_レ可_レ求_レ別。只啓白可_レ用_二此次_一。即八
ヶ日夜之間。各固_レ志參_二-籠於舍利御前_一。日々供_二-養御
舍利_一。座々講_二-讚法華經_一。以備_二 七分全得之勝業_一。以結_二
一佛淨土之良緣_一矣。嗚呼彼住_二練若_一。求_二佛道_一之輩。終
列_二佛會_一。共預_二記別_一。此營_二微善_一。願_二菩提_一之族。各答_二願
念_一盍_レ證_二覺位_一矣。加_レ之口稱念佛者。偏慕_二釋尊之遺
德_一。必影_二-向此處_一。知_二-見愚願_一。法華讚歎者。遙思_二在世
之往事_一。如降_二-臨此砌_一。證_二-明我願_一。仰願釋迦如來遺身
舍利。忽放_レ光照_二各々懇志_一。重乞法華經中一切三寶。
唐招提寺釋迦念佛願文 三
2
【最終頁を「律宗瓊鑑章一巻」1コマ目右頁から転記】
垂_二哀愍_一助_二面々之所願_一。兼者以_二功德上分_一奉_レ添_二春日
五所之威光_一。忝令_レ納_二-受匪石之志_一。幷當伽藍守護無
邊莊嚴海雲威德輪蓋龍王。飡_二-受法味_一。令_レ成_二-就善願_一
矣。仍因叩_二鳬鐘之三聲_一。敬驚_二鵝王之兩足_一。功德不_レ限。
法界普利矣。諷誦所請如_レ右。敬白。
建長六年《割書:甲|寅》九月十九日 一結弟子等敬白
目次
一戒律傳來記一卷 豊 安 撰 自一頁
至一〇頁
一長寛元年興福寺僧綱大法師等奏狀 自一一頁
至一二頁
一戒律再興願文 貞 慶 撰 一三頁
一南都叡山戒壇勝劣事一卷 貞 慶 撰 自一四頁
至二〇頁
一唐招提寺釋迦念佛願文 貞 慶 撰 自二一頁
至二四頁
一律宗瓊鑑章一卷 凝 然 撰 自二五頁
至四四頁
一雲雨鈔一卷 凝 然 撰 自四五頁
至五〇頁
一唐招提寺解一卷 自五一頁
至六〇頁
【戒律伝来記一巻のコマ1の右頁より転記】
一傳律圖源解集二卷 重 慶 撰 自六一頁
至一二四頁
一律苑僧寶傳十五卷 慧 堅 撰 自一二五頁
至三〇四頁
一招提千歲傳記九卷 義 澄 撰 自三〇五頁
至四一六頁
一千歲傳續錄一卷 元 鏡 撰 自四一七頁
至四二二頁
【一頁】
【上段】
傳律圖源解集《割書:上 大唐》
夫尋_二律宗之血脈相承根源_一。如來成道爲_レ物說法。四十
九年隨_レ宜制戒。諸大弟子皆達_二 三藏_一傳_二-持大小_一無_レ不_二
究盡_一。然於_二弘持_一非_レ無_二偏勝_一。優波離尊者及憍梵波提。
持律明律播_二名遐邇_一。憍梵於_レ 天流_レ水入滅。波離獨住
大弘_二律藏_一。迦葉尊者廣集_二 三藏_一。惣提_二綱維_一住_二-時佛
法_一。是故如來惣以_二 三藏_一付_二-屬迦葉_一令_二廣弘宣_一。以_二毘
尼藏_一付_二優波離_一。波離受_レ嘱流_二-通後代_一。波離弘傳有_二 二
說_一。謂僧祇律。善見論。二說相承人名各別。僧祇律中
相傳事者。彼律第三十二卷說。優波離尊者。次陀娑婆
羅。次樹提佗娑。次耆哆。次根護。次法高。次巨醯。次目
哆。次能護。次摩訶那。《割書:已上|十人》次摩求哆。次叵舍羅。次牛護。
次善護。次護命。次差陀。次耶舍。次弗提羅。次耆婆
伽。次法護。《割書:已上|十人》次提那伽。次法錢。次能覺。次僧伽提婆。
次法勝。次弗沙婆陀羅。次道力。《割書:已|上》始自_二波離尊者_一。終至_二
道力尊者_一。都合二十七人。次第相承。護持弘通。彼律雖_レ
【下段】
列_二 二十七人_一。不_レ明_三佛滅經_二幾許年_一。第二十師名_二法護_一。
與_二 四分律主_一名全同而是根本部。四分律主是百年時。二
十部中有_二法藏部_一。彼部主取_二前人法名_一而持_二根本摩訶
僧祇_一。在_二其三百八十年時_一有_二何遮妨_一。雖_レ有_二自計_一兼弘
爾故。其善見論傳承相者。謂優婆離。次駄寫拘。次蘇那
拘。次恚伽符。次目健連子帝須。次摩哂陀。《割書:阿育王|之部也》次阿栗
乇。次帝須達多。次迦羅須末那。次地伽那《割書:已上|十人》次須末
那。次伽羅須那。次曇無德。《割書:已上|十三》次帝須。次提婆。次須末
那。次專那伽。次曇無波離。次企摩。次優波帝須。《割書:已上|二十》次法
叵。次阿婆那。次提婆。次私婆。從_二優波離_一至_二于私婆_一。次第
相承二十四人。與_二前僧祇二十七人_一皆是大阿羅漢尊者。
傳_二-持律藏_一未_レ絕。善見列_二諸師_一。未_三別指_二時代_一。然彼論云。
爾時諸大德到_二師子州中_一已。摩哂陀爲_二 上座_一。於_レ時佛𣵀
槃已二百三十六歲。佛法通流至_二師子州中_一。《割書:已|上》哂陀卽是
第六傳律。乃在_二彼時_一傳_二-持佛法_一。彼第十三曇無德者。嵩
岳定賓律師判云。其曇無德卽是此律主也。《割書:已|上》今詳。四分
律主曇無德者。如來滅後百年時出。善見論意。第六摩哂
【二頁】
【上段】
陀旣是是二百餘年而出。況第十三豈相符乎。是故應_レ言_二
二十部中曇無德部_一。此云_二法藏_一。亦云_二法密_一。亦云_二法護_一。亦
云_二法正_一。三百八十年起。與_二見論意_一時分相稱。嵩岳師意
彼與_二百年時四分律主_一其名旣同。故後法藏言_二此律主_一
有_二何遮妨_一。彼善見論七百年造。第十四私婆羅漢卽應_二彼
時_一事應_レ爾故。元照師意。後法藏部全取_二前名_一。如_二彼達磨
多羅例_一也。厥迦葉尊者。摩訶迦葉親稟_二佛囑_一弘_二-持佛法_一
利_二-益衆生_一。欲_二入定_一時付_二法阿難_一。阿難臨_レ滅囑_二末田池_一。
田池臨_レ滅付_二法商那和須_一。《割書:雖_三是同承_二阿難_一。依_二薩波|多師資傳說_一如_レ是相傳。》和須欲_レ
滅付_二法優婆毱多_一。如_レ此相傳名_二竪五師_一。弘_二-持佛法_一各二
十年。雖_レ有_二延促_一是約_二多分_一。毱多之時已經_二百年_一。上之
五師通_二-弘三藏_一。今且取_二其傳律之邊_一。毱多之下有_二 五弟
子_一。謂曇無德。薩婆多。彌沙塞。迦葉遺・婆麤富羅也。此五羅
漢隨_二其所應_一亦傳_二 三藏五藏等法_一。今亦取_二傳律之邊_一。
今此五人名_二横五師_一。各横傳燈互通_二巡代_一。又佛滅百年
餘。因_二大天五事_一。佛法衆徒分成_二 二部_一。謂大衆部上座部
也。二百年餘。大衆部中漸々分出成_二於八部_一。三百餘年
【下段】
乃至四百_一。上座部中分出_二 十部_一。竝_二本二部_一成_二 二十部_一。
又有_二 十二部五百部等_一。彼彼部中各有_二律藏_一。如_レ是雖_レ有_二
二十部等_一。久後流行唯是五部。卽上座中。有部。犢子。化
他。法藏。飮光是也。此五全取_二百年之時五部名義_一。故有_二
同名_一。彼此名濫。諸師異解。天竺律法二十部等隨_レ國大
弘。横竪繁昌。血脈相承。難_レ可_二辨知_一。則滄州守一律師律
藏結集分部圖云。
《割書:[考]圖揭次頁》
又至_レ如_下震旦國傳_中戒律_上者。時宜契合。傳通不_レ謬。昔後漢
明帝顯宗皇帝永平十年。騰蘭漸來。始傳_二佛法_一。事義草
創。戒法未_レ傳。騰蘭摩騰羅漢也。永平十年丁卯當_二大日
本國人王第十一代垂仁天皇御宇九十六年丁卯_一。自_レ爾
已來。大小乘經律論漸々傳來。西來三藏遠越_二嶮路_一方入_二
漢境_一。以_二隸字_一替_二于梵書_一。以_二漢語_一易_二于天語_一。所詮義理
彼此不_レ別。名_二之翻譯_一。永平十年已後至_二曹魏嘉平元年
己巳歲_一。惣經_二 一百八十三年_一。但騰蘭沒後《割書:永平至|十八年》後漢第
三主章帝卽位建初元年丙子已後七十一年。梵僧不來。
【三頁】
┌─┬───────┐ ┌────────────┐┌────────┐┌─────┐
│ │迦 葉 爲 主│ │有云竪五師各弘二十年共一││此乃毱多傳敎漸劣││此之四衆皆│
│窟│ │ │百年者且迦葉係佛滅十二年││機見漸差異論漸起││毱多會下之│
┌─┤ │結 集 三 藏├┐│中入滅又商那田提二人竝化││師不能決致此五人││徒共上五師│
│ │内│ │││那各局年數耶如是推之上說││在會各據一見採集││同奉僧祇但│
│ │ │名 上 座 部│││非也今謂五師傳化通在一百││成文雖然五計不同││取氣類相投│
│律├─┴───────┘││年内不必各局年數矣 ││此時 ││者爲之 │
│ │問他文云一百年内五 │└────────────┘└────────┘└─────┘
│藏│師通傳此中那便分二 │
│ │部耶答此乃集法㨂人 │ ┌商 那 和 集┐ ┌曇無德部 ┐ ○
│結│暫分二處見一法一不 │ │ │ │ │ ┌大 德 衆 部┐ │
│ │爲分部五師體佛權立 │ └─────┐┌┘ ├薩婆多部 ┤ │ ├─┘
│集│思一味弘傳宗輪論疏 │ ││ │ │ ├多 聞 衆 部┘
│ │云内有五百至眞外亦 │ 迦 葉 阿 難┤└毱多┼迦葉遺部 ┼──┤
│分│萬餘應果博閑三藏之 │ │ │ │ ├龍 象 衆 部┐
│ │旨結集七葉之巖時雖 │ ┌─────┘ ├彌沙塞部 ┤ │ ├─┐
│部│兩處弘宣然尚混一知 │ │ │ │ └邊 鄙 衆 部┘ │
│ │見又戒疏云雖聞異別 │ └末 田 提 └婆麤富羅部┘ ○
│之│不相是非通爲八十誦 │
│ │律大毘尼藏 │┌────────────┐┌────────┐┌─────┐
│圖├─┬───────┐││問集法分二人法兩殊何爲通││未爲分部自恣說戒││一衆前二皆│
│ │ │波 師 波 爲│││傳答究結集分二爲㨂衆純雜││同奉僧祇至一百十││窟内耆舊及│
│ │窟│ │││文句雖殊法行無別時醇機利││六年因諍分張自後││竪五之苗裔│
└─┤ │主 集 五 藏├┘│人法無乖問何以商那田提同││各執宋黨故此五計││後二皆大天│
│外│ │ │時竝化答雖弘化異方必情見││同二十部内次第分││脫化及方入│
│ │名 大 衆 部│ │無二旣無執諍何有分張 ││出 ││道之者 │
└─┴───────┘ └────────────┘└────────┘└─────┘
【「[考]」は四角囲み文字】
【四頁】
┌───────┐┌────────┐─────────────┬────────┐
│佛滅一百十六年││上 上二衆得道多│ ┌三百年中分出┐│分部一門古多圖示│
│因毱多會下鷄園││ 通號聖衆得道│ │┌─────┘│得失未亡故難通曉│
大部│寺僧大天於布薩└┤座 旣多乖諍亦少├┐ │└婆麤富羅部 │且如應堂■列二十│
│夜特說一偈云羅 │ 分部在遲至四││ │三百年中分四┐│部缺於竪五横五及│
多部│漢漏失魔所嬈無 │部 百年經十一破││ │┌─────┘│結集之來由又有一│
│知疑或猶他度聖 └────────┘│ ││┌法上部 │圖根本二部前後重│
○─┘道不起假■呼是┌──────────┘ │└┼賢冑部 │列不標竪五於十八│
名如來眞淨敎而└三百年初分二─┐ │ ├正量野 │部分無次第又有一│
有五事聖衆共議┌───────┘ │ └密林部 │圖云結集之後重集│
三藏敎内無比之│┌薩婆多部──────────┤三百年中分出┐│前法始乃通號八十│
偈因此致諍遂分└┤ │┌─────┘│誦律摩訶僧祇有玆│
○─┐二部大天遠承窟 └雪轉部 │└彌沙塞部 │異說故重出之諸部│
│外結集娑師波爲 │三百年中分出┐│如未及名號不同備│
龍部│祖是大衆部聖衆 │┌─────┘│見應堂文内問有部│
│及依迦葉爲祖是 │└曇無德部 │空宗失石㭒及何以│
邊部│上座部各執行事 │三百年末分出┐│四分出有部耶高明│
│部名方彰故知爾 │┌─────┘│講士無惜一道嘉定│
│前通奉内外 ┌二百年中分三────────┐│└迦葉遺部 │丙子寒食前五日四│
│ ├二百年中分一───────┐│└四百年初分出┐│明滄州小比丘守一│
│ ├二百年末分一──────┐││ ┌──┘│排敍 │
│ ├二百年滿分二─────┐│││┌一說部└經量部│ │
│ └──────────┐│││└┼說出世部 │ │
│ ┌────────┐││││ └鷄胤部 │ │
│ │大 上二衆大天化││││└──多聞部 │ │
│ │ 故號大天衆得│││└───假說部 │ │
│ ┌┤衆 道旣少乖諍多├┘│ ┌靈廟山部 │ │
│ ││ 分諍速至二百│ └───┤ │ │
│ ││部 年来凡經七破│ └北山住部 │ │
└───────┘└────────┘─────────────┴────────┘
【五頁】
【上段】
漢無_二沙門_一。後漢十一主桓帝建和元年丁亥已後。沙門漸
來傳_二-譯佛法_一。遺支婁迦讖。安世高。竺沸朔。安玄。支曜。嚴
佛調。康孟詳。竺大力。曇果等也。雖_レ有_二僧來_一無_二受戒事_一。
至_二于魏朝_一第一主文帝黄初三年壬寅之歲。曇迦羅尊者
始來_二魏朝_一。然諸緣未_二具足_一。徒經_二 二十八年_一。遂至_二嘉平二
年庚午_一行_二 十人受_一。魏世之中創獲_二明珠_一。此是大僧受戒
初傳。其比丘尼受戒初傳。是宋元嘉十年癸酉歲也。如來
滅後經_二 一千一百九十九年_一。初傳_二大僧受戒之事_一。自_レ爾已
後。師資相承。受戒之事震旦不_レ絕。彼嘉平時。曇摩迦羅
《割書:此云_二|法時_一》譯_二僧祇戒本_一。曇諦三藏譯_二 四分羯磨_一。此之二部初
在_二洛陽_一。此是戒律敎文初傳。納_二-得戒體_一要由_二羯磨_一。羯磨
卽行_二曇無德部_一。是故震旦初受戒事納_二 四分體_一。至_二隨行_一
者。且奉_二僧祇_一。雖_レ傳_二戒業戒本_一。而其廣律未_レ傳。嘉平二年
至_二姚秦弘始五年癸卯_一惣經_二 一百五十四年_一。明年甲辰。
弗若多羅初譯_二 十誦_一。曇摩流支。卑摩羅叉。次第續譯。十
誦廣律六十一卷。凡經_二 三譯_一。一部方成。次弘始十二年庚
戌。佛陀耶舍《割書:此云_二|覺明_一》譯_二 四分律_一。初四十五卷。後開爲_二 六十
【下段】
卷_一。東晉安帝義凞十四年戊午。於_二揚州謝司空寺_一。佛度跋
陀羅三藏《割書:此云_二|覺賢_一》譯_二僧祇律成三十卷_一。此四律中。僧祇根本。
餘三枝末。五分律中。三部已傳。其迦葉遺部。唯傳_二戒本
一卷_一。解脫戒 經(本于)是也。東魏武定元年癸亥譯_レ之。當_二梁大
同九年。日本欽明天皇四年癸亥_一。廣律未_レ傳。婆麤戒律一
向未_レ傳。解_二-釋本律_一亦有_二律論_一。毘尼母摩得勒伽薩婆多
《割書:此三竝|十誦律》善見《割書:釋_二 四|分律_一》明了《割書:釋_二正量|部律_一》毘柰耶律也。四律傳_レ世隨_レ翻
卽弘。十誦盛講。次弘_二 四分_一。僧祇五分第 滅(マヽ)講敷。諸律雖_レ
弘。後代大昌唯是四分一律而已也、四分譯已經_二 六十餘
年_一至_二于元魏第六主孝文帝之世_一。有_二北臺法聽律師_一。本
學_二僧祇_一開諸精硏。然窮_二初受_一部依_二曇無_一。綴_二僧祇講_一初
弘_二 四分_一。受隨相契。事歸_二 一揆_一。然是口授未_レ載_二簡牘_一。道覆
已後造_レ疏釋_レ文。四分律宗建_二-立九祖_一。一法正尊者律主
也。二法時尊者是震旦始祖也。三法聽律師。是初開元祖。
四道覆律師。是作_レ疏立_レ義問答決擇。五惠光律師。《割書:亦云_二|光統_一。》
六道雲律師。七道照律師。八智首律師。九南山律師也。大
智律師立_レ之爲_レ定。惠光已後亦有_二章疏_一。四分律藏疏家
【六頁】
【上段】
雖_レ多。三師所製學_レ世美歎。一光統略疏四卷。二智首廣
疏二十卷。三法礪中疏十卷。名_二之三要疏_一。人皆翫行用。
昔道雲門下有_二 二英賢_一。謂洪遵。道洪也。洪遵。洪淵。法礪。
道成。如_レ此相承。道成門下有_二滿意。懷素_一。各立_二門輩_一後代
流演。道照。智首。南山。如_レ此相承。後代彌昌。然四分律儀
分_二 三宗_一。一相部宗。《割書:法|礪。》二南山部宗。《割書:道|宣》三東塔部宗。《割書:懷|素。》
云_二之三宗_一。三宗學者諍論不_レ息。永亨年後。東塔新章昌
行_二世間_一。法頂律師受_二戒道成_一。學_二律懷素_一。《割書:東塔|律師。》愼講_二新
疏_一門學甚昌。義嵩如淨澄楚三德。竝學_二新疏_一。同弘_二此宗_一。
乃至_二後代_一弘_二東塔律_一。亦滿意律師《割書:西塔|律師》弘_二相部律_一。門葉
繁昌。互照_二宗旨_一。講儀律師。俊律師。綱律師。《割書:非是|受綱》聞惠律師
思惠律師。法藏律師。《割書:香象|大師。》圓律師。威律師。恆律師。遠智
律師。全修律師。惠榮律師。大亮律師。察律師。照隱律師
等也。定賓律師是滿意門人。懷素破_二礪師十六大義_一述_レ
疏。定賓三藏亦作_二破迷執記一卷_一救_二礪師大義_一。破_二之素
師迷心_一。日本永叡普照兩德求_レ律往_レ唐。以_二彼開元二十一
年癸酉之歲_一《割書:當_二日本國|天平五年_一》請_二賓律師_一爲_二和尚_一受戒。滿意律師
【下段】
授_二法大亮律師_一。大亮授_二于曇一_一。一公講_二 四分律_一 三十五
遍。大曆六年辛亥十一月十七日遷_レ報。報齡八十。曇一門
人繼連繁昌。荆鷄湛然。淸凉澄觀。竝學_二律于曇一_一。一公
弘_二相部南山兩宗四分律法_一、於_二事鈔_一造_二發正記_一。相部律
宗如_レ此弘敷。首律師門人有_二兩英_一弘_レ律。日本昔名_二鈔家
要家_一是也。乃玄惲律師《割書:法苑珠|林主》毘尼討要。南山律師行律
鈔也。是故討要南山宗攝也。南山律宗後代久傳。南山是
九祖中第九祖師。今立爲_二第一祖師高祖_一也。高祖諱道
宣。天機英敏。達悟利貞。隋大業十一年乙亥。年滿_二 二十_一
《割書:當_二日本國人王第三十四|代推古天皇二十三年_一》從_二智首律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大唐武徳年
中從_二首公_一聽_レ律經_二 二十遍_一。兼通_二經論_一。博硏_二大小_一。内外
該括。俗眞統貫。行高_二安明_一。德潚_二滄溟_一。五部連_レ暉反_二-光九
代_一。作_二鈔三卷_一映_二-奪古今_一。疏_二-製兩部_一匡_二-正是非_一。義鈔尼
鈔僧尼兼濟。冥證理悟妙窮_二幽邃_一。靈威秀_二于千古_一。住持
盛_二于萬代_一。贊集觀儀傳錄疏鈔凡二百餘卷。述作多端。弘
通彌廣。玄奘翻_レ經。乃預_二譯場_一。梵僧號爲_二東土菩薩_一。智首
律師判_二 五部衢_一。弘通草創。事未_二通廣_一。洎_二于南山大師秉
【七頁】
【上段】
持之世_一。日下競馳。通方昌弘。曇摩戒宗待_レ緣方開。乃大
師律主秉御之力也。大師律則專奉_二 四分_一。論則成攝二宗。
經是法華𣵀槃。判是三觀敎宗。惣提_二 八宗之宏綱_一。別居_二
一宗之極位_一。兼正弘通寔有_レ由焉。乾封二年丁卯十月三
日安坐而卒。《割書:當_二日本國人王第三十九代|天智天皇御宇六年丁卯_一。》春秋七十二。僧臘五
十二。南山大師門人甚多。新羅智仁初作_二鈔記_一。大慈律師
亦作_二鈔記_一。弘景律師大興_二台宗_一秉持兼濟。是南山重受
戒弟子。鑒眞和尚受具和上也。作_二律鈔記_一講_レ律百遍。懷
素律師《割書:是東|塔部》亦初學_二事鈔_一及學_二相部_一。亦是南山重受戒弟
子也。道岸律師。融濟律師等。皆南山門人也。厥中周律師
爲_二第二祖_一者也。第三祖蘇州道恆律師。作_二記十卷_一解_二-釋
事鈔_一。第四祖揚州惠照寺省躬律師。作_二順正記_一解_二-釋事
鈔_一。第五祖惠正律師。第六祖京兆玄暢法寶大師。顯正記
述作解_二-釋事鈔_一。俱舍頌講_二百十二遍_一。第七祖越州元表律
師。著_二鈔義記五卷_一。第八祖守言律師。稟_二法元表_一硏_二-尋宗
旨_一。第九祖杭州元解律師。第十祖法榮律師。第十一祖杭
州處恆律師。《割書:亦曰_二|處雲_一。》作_二拾遺記三卷_一。第十二祖宋杭州擇悟
【下段】
律師。作_二義菀記七卷_一。第十三祖宋台州允堪律師《割書:亦曰_二|眞悟_一。》
承_二法擇悟_一。宏_二-敷律部_一。大宋第三主眞宗皇帝景德二年乙
巳誕生。《割書:當_二日本國一條天皇御|宇寛和二年乙巳_一》南山十部竝作_二記解_一。故世號
曰_二 十本記主_一。謂事鈔會正記。戒疏發揮記。業疏正源記。
義鈔輔要記。敎誡儀通衍記。淨心誡觀發眞鈔等。大宋朝
中盛行_二此記_一。於_二南山宗_一號_二會正宗_一。第十四祖擇其律師。
第十五祖杭州元照湛如。《割書:元照實名。|湛如房號》贈號大智也。然大智律
師内外兼貫。大小該羅。證_二-悟台宗_一。究_二-暢淨敎_一。南山宗旨
三大律部竝述_二記解_一。事鈔資持記。戒疏行宗記。業疏濟緣
記等也。照公大宋第四主仁宗皇帝慶曆八年戊子誕生。
《割書:當_二日本國後冷泉|天皇御宇永承三年》第八主徽宗皇帝政和六年丙申九月一
日入滅。《割書:當_二日本國鳥羽天|皇御宇永久四年_一》春秋六十有九。從_二入滅年_一今至_二
于大日本國貞享元年甲子_一經_二 五百七十年_一。第十六祖開
元經院智交律師。《割書:或十六祖立_二道標律師_一爲_二第十六祖_一。眞|照相傳取_二交律師_一。俊仍相承取_二標律師_一》第十
七祖東堂准一律師。第十八祖竹溪法政律師。第十九祖
石鼓法久律師。稟_二律法政_一融冶瑩練。彼同門有_二如庵了宏
律師_一。乃當時神星也。稟_二律法法政_一。究_二-暢宗旨_一。日本俊芿
【八頁】
【上段】
法師越_レ海入_レ宋。至_二彼門下_一硏_二-精律藏_一。年經_二數廻_一。歸朝
弘通。如庵門人有_二守一律師_一。精_二-硏戒律_一。大立_二義途_一。第二
十祖上翁妙蓮律師。隨_二久律師_一習_二-學戒律_一。與_二守一師_一諍_二-
論宗義_一。大宋第十四主理宗皇年景定三年壬戌《割書:當_二日本國|人王第八十》
《割書:代帝王御宇弘|長二年壬戌_一》正月三日卒_二于極樂庵_一。春秋八十有一。第二
十一祖石林行居律師。承_二于蓮師_一。秉_二-持律藏_一。竹溪已下
【下段】
四人。皆居_二潮心廣福律寺_一。住_二-持遺法_一御像敎秉_二-護末代_一。
日本眞照律師入_二大宋朝_一。隨_二蓮宗師_一受_レ戒問_レ律。隨_二居宗
師_一學_レ律決_レ疑。在唐三年。乃正元弘長之間也。大宋行居
師已後。連續弘傳于_レ今不_レ絕。釈尊已後相承。則圖云《割書:上來》
《割書:取_二凝然國師之律宗祖師傳意_一。》
【系図】
一 親承_二佛囑_一結_二-集毘尼_一以爲_二一部名_二 十八誦律
△釋迦大師──大迦葉尊者─┐
┌─────────────┘
│ 二 承_二迦葉尊 三 承_二阿難尊者付法_一
└─阿難陀尊者──────末田池尊者─┐
者付法_一 │
┌──────────────────┘
│ 四 相承如_レ此承_二阿 承_二和修尊者付法_一
└─商那和須尊者─────────優婆毱多尊者───────────┐
難尊者付法_一 已上五人名_二竪五師_一 │
┌─────────────────────────────────┘
│ 一 此云_二法藏。亦法密。亦法護。亦法正_一。卽四分律。今所
├─曇無德部───────────────────────────┐
│ 傳者也。名_二 五人_一名_二横五師_一。今此師律爲_二第一代_一 │
│ 二 卽十誦 │
├─薩婆多部────出一婆差部出三────┐┌一法上部 │
│ 律本也 └┼二賢曹部 │
│ 三 卽五分 └三六成部 │
├─彌沙塞部────出一中見間部 共本成二 │
│ 律本也 │
│ 四 卽解脫律本也。唯傳_二戒 │
├─迦葉遺部───────────出二────┐┌一僧伽提部 │
│ 本一卷_一解脫戒經是也 └┤ │
│ 五 或解僧祇在_二略婆麤_一卽 └二淺摩提部 │
└─婆麤富羅部───────────┐ │
本末至大集列 │ │
┌─────────────────┘ │
└─自_二僧祇_一出六 一遺跡部 二彌沙部 │
三施設部 四毘陀部 五施羅部 六上施羅部已上十八分分出也 │
┌────────────────────────────────┘
【九頁】
│ 此云_二法時尊者_一。譯經圖記曰。於_二嘉平二年庚午_一依_二 四分律_一 十
├─曇摩柯羅──────────────────────────┬─┐
│ 僧行受爲_二第二代_一 │受│ 東晉安帝義凞十四年戊
├─僧鎧尊者 嘉平四年壬申來_二-遊洛陽_一譯_二- │體│ 午於_二揚州謝司空寺_一佛
│ 出羯磨久元量壽經等_一 └─┤ 土跋陀羅此云_二覺賢三
├─曇諦尊者 内傳錄明正元二年乙亥 ├─┐ 藏_一譯_二僧祇律及花嚴六
│ 屬_二于洛陽_一譯_二-出羯磨_一 ┌─┤ │ 經等_一
├─佛陀耶舍 此云_二覺明尊者_一姚秦弘始五年譯_二- │隨│ │ 宋景平元癸亥佛陀什
│ 出本律_一幷翻。弘始十一十二年兩年更復重較 │行│ │ 分律譯成_二 三十卷
└─支法領等──────────────────────────┴─┘ │
┌───────────────────────────────────┘
│ 本是祇僧學者。同六卷章疏 出_二疏二卷_一
└─北臺法聽律師───────────────道覆律師───────────────────┐
之始。是初開元祖也。第三代 四資第四代 │
┌─────────────────────────────────────────────┘
│ 略疏四卷 ┌──────────────────┐
└─惠光律師───────┐ │ ┌─僧祐律師 鈔主前身廣有製作 │
第五代 │ 有鈔 │ │ 出疏多 │
┌────────────┘ ┌道洪律師──────┘ ├─洪遵律師───────┐ │
│ 出_二疏四卷沙門 │ 第七代 │┌───────────┘ │
├─道雲律師──────────┼法勝律師 有鈔 ││ 有疏 │
│ 疏八卷_一第六代 │ │└洪淵律師───────┐ │
│ 出_二疏四卷_一 ├基律師 出疏 │┌───────────┘ │
├─曇隱律師───────┐ │ ││ 出疏八卷 │
│┌───────────┘ ├曇琢律師 出疏 │└法礪律師─────────┐ │
│└雲裕律師 花嚴經述二十卷 └────────────┘ 相部元祖 │ │
│ 述_二 四分律疏_一立_二相部_一 │ │
│ ┌───────────────────────────┘ │
【一〇頁】
│ │ │
│ │ 相部 │
├洪理律師 四卷有疏 └道成律師────┐ ┌─大亮律師───┐ │
│ 二代 │ │┌───────┘ │
├道樂律師 四卷有疏 ┌────────┘ ││相部師 │
│ │ 西塔律師 │├鑒眞大和尚 │
├道輝律師 略雲疏十卷 ├滿意律師─────────────┤│ │
│ │ 相部三代 ││發正記主 礪素 │
└法願律師 有鈔 ├法愼律師 │└曇一律師───┐ │
│ │ 弘 │ │
└懷素律師┐ 東塔部宗元祖 │┌───────┘ │
┌───────────────────┘ 述作四分開宗記 │├澄觀律師 淸凉 │
│ ┌─────────────────────┘│ │
│ │ ┌──────────┐│ │
├法頂律師 ├儀律師 ├遠智律師 │└湛然律師 妙樂 │
│ │ │ │ │
├義嵩大德 ├俊律師 ├金修律師 ├─察賓律師 │
│ │ │ │ │
├如淨大德 ├綱律師 ├惠榮律師 ├─威律師 │
│ │ │ │ │
└澄楚大德 ├圓律師 ├照隱律師 ├─恆律師 │
┌──────────┘┌─────────┘ │ │
├聞惠律師 ├定賓律師─────┬永叡大德 ├─察律師 │
│ │破迷執記一卷三藏 │ │ │
├思惠律師 │ └普照大德 └─祇律師 │
│ ├法藏律師 │
└───────────┘香象大師 │
┌───────────────────────────────────────────┘
│ 出鈔 第八代 宣師誕生開皇十六年丙辰二十歲大業
└智首 律(大師)師────┐ 乙亥受智首師具足戒乾封二年丁卯十月三日卒
二十卷│
┌────────┘ 九代終亦南山部
├終南山道宣澄證大師────────────┐
│ 第一 ├弘景律師─別受──┐
├玄暉律師 出毘尼討要法苑珠林 │ │
│ ├道岸律師─通受──┼─鑒眞律師
├智興律師 │ │
│ ├融濟律師─律學──┘
└惠滿律師 │
┌─────────────────────┘
【一一頁】
│ ┌──────────┐ ┌──────────┐
├義淨三藏 ├弘度律師 ├義方律師 ├懷素律師 東塔受宜宗│
│ │ │ │ │
├大慈律師 有鈔 ├道光律師 ├德行律師 ├法度禪師 │
│ │ │ │ │
├名恪律師 ├曇勝律師 當陽記主 ├守節律師 ├玄寂禪師 │
│ │ │ │ │
《割書:文綱又名|格律師》├文綱律師 ├崇福律師 西河記主 ├四衣律師 ├智琮禪師 │
│ │ │ │ │
├道深律師 ├靈㠋律師 有鈔 ├道寂律師 ├光行禪師 │
└──────────┘ │ │ │
├義本律師 ├法藏大師 香象 │
│ │ │
├智善律師 │ │
└──────────┘ │
┌───────────────────────────────────────────┘
│ ┌──────────┐ ┌──────────┐
├僧伽禪師 ├玄賾律師 ├惠莊律師 ├深律師 │
│ │ │ │ │
├智仁律師 ├惠照律師 ├惠璿律師 ├惠忍律師 │
│ │ │ │ │
├薄塵法師 ├智璿律師 ├惠璉律師 ├道恪律師 │
│ │ │ │ │
├道誠律師 ├道譽法師 ├惠儼律師 ├一律師 │
│ │ │ │ │
├行滔律師 ├悟玄律師 ├鏡源律師 ├皎律師 │
│ │ │ │ │
├曇奘律師 ├恆善律師 ├眞懿律師 │ │
└──────────┘ └──────────┘ │
┌───────────────────────────────────────────┘
│ ┌──────────┐ 道宣遺弟
├智海律師 ├琳律師 ├秀律師 ┌周律師───────┐
└──────────┘ └──────────┘ 二代 │
┌───────────────────────────────────────────┘
│ ┌──────────────┐
├志明律師 今成記今古記十一卷├法儼律師 富陽記十卷支硎 ├惠起律師
│ │ │
├智蟾律師 圓成記十卷 ├志相律師 會昌記 ├曇一律師 發正記作
│ │ │
├法興律師 傳戒記七卷 ├淸法律師 /𨳝(開イ)要記十卷 ├西京禪定寺 義威律師靈山記
│ │ │
├朗然律師 慈和記禮名句 ├惟倩律師 集正記 ├玄儼律師 輔篇記
└──────────────┘ │
┌─────────────────────────────┘
【一二頁】
│
│ ┌──────────────────┐
├義超律師 折中記 ├慧起律師 記六卷名句 │ 蘇州第三代
│ │ └道恆律師───────┐
├辨常律師 出記六卷 ├大覺律師 花嚴記 十四卷鈔批十四卷イ 出記十卷 │
└──────────────┘ │
┌─────────────────────────────────────────────┘
│ 明正記
├省躬律師───────┐┌丹甫律師─────德機律師────┬重孚律師 ┌───師集律師─┐
│ 第四代 ││ │ │ ┌─────┘
├常進律師 通玄記 │├仲平律師 ├龍律師 │ ├居遠律師
│ ││ │ │ │
├乾素律師 出記数卷 │├淸明律師 ┌緣遇律師 └智章律師─┘ └弘珂律師
│ ││ │
├志 鴻(敬イ)律師 搜玄記廿卷 │├著律師 ├智朗律師 ┌希圓律師
│ ││ │ │
├淸鴻律師 後堂記 │├準律師 ├弘皎律師 ├行珣律師
│ ││ └─────┐ │ ┌中隱律師
├曇淸律師 │├眞律師 ┌行杓律師─┘ ├智微律師 │
│ ││ │ │ ├玄蘊律師
├淸徹律師 │├靈秀律師 ├弘信律師────┼行嵩律師 │
│ ││ │ │ ├修己律師
├智璀律師 │├淸裕律師 ├全禮律師 ├修敬律師 │
│ ││ │ │ ├義安律師
├常雅律師 ││ ├嗣牟律師───┐├志忠律師 │
│ ││ │ ││ ├師翫律師
├廣雄律師 │├德圓律師────┼文璨律師──┐│└弘制律師 │
│ │└─────┐ │ │└─────────┴匡鄴律師
├大法律師 ├─亙文律師─┘ └淸隱律師─┐├──弘審律師
│ │ ┌─────┘│
│ ├─良璀律師 ├智仁律師 ├──法興律師 ┌──慧南律師
│ │ 第五代 │ │ │
│ └─惠正律師─┐ ├蘊中律師 ├──希學律師──┼──契明律師
│ ┌──────┘ │ │ │
│ │ └師覺律師 └──行珍律師─┐└──促改律師
│ ├─從志律師─┐繼宗記 ┌─────┘
│ │ └───────┐ └弘智律師
│ │ │
【一三頁】
│ │ │
│ │ └───┐
│ │ 京兆 號大■ 第六代 顯正記數圖 │
└─曇慶律師 └─玄暢法寶律師──────────┐│ ┌玄礪律師
科輕重儀 │└──┤
┌─────────────────────────────┘ └彦偁律師───┐
│ 集要記 ┌───────┘
├─惠則律師─────┬─惠密律師──────┬弘制律師 ├敬初律師
│ 十二卷 │ │ │
│ ├─師達律師 ├崇紹律師 ├南藍律師
├─法學律師 │ │ │
│ ├─祥玠律師 ├從海律師 ├常寂律師
│ │ │ │
├─師贊律師─┐ ├─文裕律師 ├宗約律師───┐ └義圓律師───┐
│ │ │ │ │ ┌───────┘
│┌─────┘ ├─子諲律師 └淸遠律師─┐ │ ├志珂律師
│├玄遇律師 │ ■鏡 ┌─────┘ │ │
││ ├─微猷律師───┐ ├文藍律師 │ └師簡律師
││ │ 記 │ │ │
│├義周律師 ├─中隱律師─┐ │ ├從蘊律師 │ ┌敬敏律師
││ │┌─────┘ │ │ │ └───────┐
││ │├義安律師 │ ├文泰律師 │ ┌───────┘
│└行球律師 ││ │ │ │ ├從敏律師
│ │├淸表律師 │ └貞雲律師─┐ │ │
│ ││ │ ┌─────┘ │ ├弘審律師
├─德惠律師─┐ │└文藍律師 │ ├智新律師 └──┤
│ │ │ │ │ ├道志律師
│┌─────┘ ├─從祐律師 │ └冲悟律師─┐ │
│├行珂律師 │ │ ┌─────┘ └景希律師───┐
││ ├─中敏律師─┐ │ └從悅律師 ┌───────┘
││ │┌─────┘ │ └道縱律師
│└德眞律師 │├令安律師 │ ┌義安律師
│ ││ │ │
│ │└玄德律師 └──┼淸表律師
│ │ │
│ │ └文藍律師
│ │
【一四頁】
│ │ ┌──────────┐
│ │ 增輝錄記三十卷 ├弘集律師 ├文恭律師
│ ├希覺律師─────┐│ │
│第七代 鈔義記五卷 │ │├志度律師 ├慶鏡律師
└元表律師─┐ ├德詮律師 └┤ │
┌─────┘ │ ├文質律師 ├遇寧律師
│ 錄祖圖 └拳珉律師 │ │
├淸福律師─────┐ └弘審律師 └文藍律師
│ │ ┌──────────┐
│ │ ├道全律師 ├啓蒙律師
├智鄴律師────┐└─師訓律師 │ │
│ │ ├法興律師 ├専修律師
│ │┌─師受律師 │ │
├文暢律師───┐└┤ ├志凝律師 ├子逢律師
│ │ └─懷悟律師 │ │
│ │ ├曇琮律師 └彦光律師
├文逸律師 └─────────────┘
│
│ 第八代 ┌從願律師 ┌惠廣律師──────┬省元律師
└守言律師────┐ │ │ │
┌────────┘ ├去貞律師 ├智聰律師 └慶逢律師
│ │ │
├景霄律師 ├惟德律師─────┐├可冲律師 ┌南用律師
│ │ ││ │
│ ├懷象律師 │├守淸律師─────┐├照風律師
├希廸律師 │ └┤ └┤
│ ├紹宗律師 ├遇興律師 ├敬嚴律師
│ │ │ │
├澄輝律師──────┴從遇律師 ├處賓律師─────┐└有榮律師
│ │ │
│ ┌處明律師 ├悕辨律師 │┌守淸律師
│ 手鏡 │ │ └┤
└德殷律師──────┴宗日律師 └道榮律師 └保均律師
記主
【一五頁】
│
├────────────┬──────────┬──────────┐
├弘敬律師 ├處進律師 ├道全律師 ├捿杲律師
│ │ │ │
├希玄律師 ├玄旭律師 ├德諲律師 ├懷悟律師
│ │ │ │
├覺熙律師 指忘記 └淸儼律師 集義記 └崇義律師 妙音訓 └立律師 鈔記解
│
│杭州 持犯四果章記
《割書:瓊鑑章云|覺凞淸儼》└無外律師─────┐ ┌法才律師───────元簡律師
《割書:崇義立律|師此之四》 第九代 │ ┌贊寧律師 音義指歸 │
《割書:人師承可|考文囗此》┌─────────┘ │ ├用暉律師───────妙生律師
《割書:系嗣依何|出囗囗囗》├彦珍律師 佛法限本内外記├保昇律師 │
《割書:之 |》│ │ └──────────┐
├處洪律師 不退記 ├普濟律師 集解記 │
│ │ ┌法明律師 │
├觀復律師 折薪記三卷 ├子蟾律師 │ │
│ │ ├惟則律師──┘
├蘊琮律師 普光記二卷 ├德明律師 无言記正玄記 │
│ │ └────────────────┐
│法北宋 第十代 │杭州 亦曰處恆 十遺記三卷 宗杭州 義苑記十卷 第十二代│
└法榮律師───────┬┴處雲律師──────────道霄擇悟律師───────────┤
│ 第十一代 │
┌───────────┘┌───────────────────────────────┘
│ │宋台州 又眞悟 第十三代
《割書:文傳瓊鑑|云師承可》├洪信律師 └允堪律師─────┬──┬霊玩律師─────┬護法律師
《割書:撿之 |》│ ┌─────────┘ │ │
└文廼律師 │ 第十四代 ├文傳律師 └有固律師────┐
└擇其律師─────┐ │ ┌────────┘
┌──────────────────────┘ └又據律師 └彦超律師
│
【一六頁】
│
│第十五代 杭州 南山大師十五代 資持記行宗記
└靈芝湛如元照大智律師───────────────────────────────┐
┌──────────┬──────────┬──────────┬────────┘
├道標律師 ├師薦律師 ├維瑩律師 ├欽律師
│ │ │ │
├則安律師 ├法修律師 ├少(堆イ)京律師 ├詵律師
│ │ │ │
├希深律師 ├法明律師 ├彦(稟イ)威律師 ├聲律師
│ │ │ │
├淨高律師 ├道言律師 ├惠仁律師 ├璘律師
│ │ │ │
├則安律師 └希雅律師 └則交律師 └因律師
│
├希深律師
│
├淨高律師
│
│開元■院 第十六代
└智交律師─────┐
┌─────────┘
│東室 第十七代 竹溪 第十八代 日本東大寺誠壇院圓照弟子
└惟一律師─────────法政律師─────┐ ┌眞照律師 已上
┌──────────────────────┘ └─────────────┐
│ 第十九代 第二十代 石林 第二十一代 │
├法久石鼓律師────────上翁妙蓮律師───────┬行居律師─────────┘
│ │
└如庵了宏律師┐ ┌守一律師 └日本眞照 第二十代
└─────┤
└泉涌開山不可棄俊芿律師─┐
┌─────────────────────────┘
├道元律師 ┌─────忍空律師───────覺阿律師─┐
│ │ ┌─────┘
├智鏡律師─┘ ┌源俊律師 ├憲靜律師
│ │ │
├思允律師 ┌────┼淨因律師 └眞照律師───────智元律師
│ │ │
└定舜律師─┘ └僧信律師
【一七頁】
【上段】
如_レ是次第相承。四分律宗頗異解分流有_レ之。謂相部法
礪律師。終南山道宣律師。西大原寺東塔懷素律師。各
立_二意義_一門葉互諍。此名_二律三宗_一。鑒眞和尚。相部大疏。
南山部虬文。並傳_二日本_一。諸寺諸山竝令_二講通_一。彼唐朝三
宗。後唯南山遺。自餘諸家廢絕不_レ行。良以。南山宗義受
隨相稱行相備足。大小途和解行相應故也。古今諸師俱
競嘆美。諸宗賢哲竝翫依學。如_二行事鈔_一 七十三家互作_二
記解_一。自界他方俱致_二承奉_一。誰有_レ如_二祖師_一。賢聖所_レ嘆人
何其如_レ此乎。四分律藏翻譯已來。諸師製_レ疏將_二 二十家_一。
然取_レ要言不_レ過_二 三疏_一。惠光律師略疏四卷。相部律師中
疏十卷。智首律師廣疏二十卷。此名_二 三要疏_一。然唐朝三
宗礪宣素。義以攝_二-束諸解_一在_二此三_一。相部大疏嵩岳律師
作_レ記解釋。飾宗義記十卷是也。智首律師大疏。旣是南
山所_レ承故與_二南山_一而一途也。東塔律師四分開宗記十
卷。獨流_二-行天下_一。互盡_レ美俱稱_二指南_一。唐朝之末東京競
起。又玄惲律師毘尼討要三卷。與_二余家_一少異矣。四分大
小等疏是也。俱多分與_二南山_一同。此六家章疏。日本竝傳
【下段】
焉。今盛依_二-學南山一家_一。件奉_二-行嵩岳律師新家之義_一。三
宗律義之不同恐_レ繁不_レ述。南山律師製_二-作章疏_一惣五大
部。一行事鈔三卷。《割書:分爲_二 十|二卷_一。》二戒疏四卷。《割書:分爲_二|八卷_一。》三業疏四
卷。《割書:分爲_二|八卷_一。》四拾毘尼義鈔三卷。《割書:本是三卷。下卷逸。|唯有_二 上下_一分_二 四卷_一。》五比丘尼
鈔三卷。《割書:分爲_二|六卷_一。》戒本羯磨竝作_二注解_一。及小部律章自餘諸
文部帖多々不_レ可_二具擧_一。南山律宗正所_二依學_一卽此五大
部等也。其本所依卽四分律六十卷。是言_二其論釋_一卽善
見論是也。夫毘尼大藏蘊_二萬法_一而無_レ涯。尸羅廣行攝_二億
度_一而難_レ測。五住妄惑由_二戒行_一而頓盡。二死煩籠以_二木
叉_一而永絕。斯迺渡_二愛河_一之寶筏。越_二憤山_一之神車。入_二覺
都_一之親因。到_二佛地_一之直道者也。況又三寶導_レ物住持之
功是新。五衍聯_レ乘拔濟之德甚大。經論弘_レ世專由_二毘尼
之能_一。定惠斷_レ疑偏任_二戒行之力_一。寔護法攝僧之綱領。開
務濟物之模範。菩提𣵀槃之坦途。四智三身之良則者。唯
此戒法頗窮_二精美_一。今擧_二綱宗_一粗顯_二系圖_一。敎法歸趣所立
有_レ由。法林鬱々。義澐滔々。樹瀾之中僅取_二蹄葉_一。律宗
大綱甚深廣大。以_二無邊法界爲_レ境。以_二虛空_一爲_レ量。貫_二-括
【一八頁】
【上段】
事理_一該_二-羅相性_一。包_二眞俗_一而無_レ遺。收_二空有_一而無_レ外。虛
曠冲幽。遍容含攝。畢竟窮究其唯是耳。且夫大乘實道義
門森羅。衆生發足心路區別。圓宗廣蕩。佛乘玄奥。頓悟
機熟直示_二 一道_一。根緣未熟別施_二方便_一。故於_二 一佛乘_一開說_二
三乘_一。依_二自乘法_一調_二-練機根_一。終入_二根本一乘大道_一。頓悟
漸進宜緣雖_レ異。俱歸_二 一乘_一咸入_二 一性_一。如來出世成道化
物大事因緣。意致在_レ藏。然則大乘行者頓入_二大道_一。發_二菩
提心_一要_二-期佛果_一。廣大慈悲普緣_二衆生_一。六度四弘。三學
四攝。自他兼利。願行圓滿。斷證窮盡卽成_二佛果_一。四智究
竟。四德圓備。三身具足。大用恆現。斯迺一乘圓敎發趣
進修。深遠廣蕩。任敦自在。大用無窮。化業無盡者也。二
利萬行相雖_二無邊_一。必遵_二 三學_一具足進修。習行次第法應_レ
爾故。創入_二佛法_一以_レ信爲_レ光。次受_二戒法_一止_二-防業非_一。戒塘
已堅定水澄靜。伏_二-除煩惑_一令_レ不_二現起_一。無漏大惠現前生
起。頓斷_二惑種_一無_レ有_レ所_レ遣。妙智證_レ理冥合湛然。大乘三
學功業如_レ是。菩薩戒學三聚攝盡。歸敬儀上云。爰初投_レ
之先奉_二戒宗_一。戒本有_レ 三。三身之本。一律義戒。謂斷_二諸
【下段】
惡_一。卽法身因也。由_下法身本淨惡覆不_レ。今修_二離惡_一功成
德現_上故。二攝善法戒。謂修_二諸善_一。卽報身之因也。報以_二
衆善所_一レ成。成_レ善無_レ高_二止作_一。今修_二止作二善_一。用成_二報佛
之緣_一。三攝衆生戒。卽慈_二-濟有心_一功成_二化佛之因_一也。以_二
化佛無_レ心隨_レ感便應_一。今大慈普濟意用則齊。《割書:已上|彼交》此三
聚戒收_二-攝萬行_一。攝律儀戒是止惡門。從_二初發心_一及至_二佛
果_一。禁_二-防惡業_一。止_二-息非違_一。伏_二-滅惑種_一。不_レ令_レ生不_レ令_レ現。
正斷_二惑種_一。除_二-盡習氣_一。棄_二-捨變易異熟報體_一。棄_二-捨非障
有漏等法_一。皆是攝律儀戒行相。攝善法戒是修善門。始
自_二發心_一終至_二極果_一。攝_二修諸善_一。練_二-習衆行_一。萬行萬善無_レ
所_二遺餘_一。靜慮智惠防道止道。伏道斷道作門善門。修行
構造。福德智惠二種莊嚴。四智菩提所生得法。二空眞
如所顯得法。感護體證。如_レ是等門皆攝善戒。饒益有情
者。所有諸行亦是作門。種々無量利生之門皆是造作故。
後智如量善巧方便濟_レ生攝_レ物大悲代_レ苦。如_レ是等事皆
攝生戒。是名_二菩薩廣大甚深山海喩法三聚淨戒_一。此三聚
中攝_二-盡萬行_一貫_二-括衆德_一爲_二戒門_一故也。《割書:已上凝|然御草》加_レ之南山
【一九頁】
【上段】
律師立_二化制二敎_一。以攝_二 一代敎_一。亦名_二化行二敎_一。其化敎
者。經論所詮定惠法門。四阿含等是也。其制敎者。律敎
所詮戒學法門。四分律等也。今此宗部卽律藏敎。以_レ戒
爲_レ宗。戒行淸淨定惠自立。故先持_レ戒制_二-禁業非_一。然後定
惠伏_二-斷煩惑_一《割書:已|上》本非_二世福_一。三乘聖道非_レ戒不_レ立故。如
來最初制_レ戒意在_レ玆矣。律敎所依本是小乘四分本律元
被_二小乘_一故。然義當_二大乘_一。機根漸進故。當分小乗故小
無_レ不_レ兼。分通大乘故大無_レ不_レ期。此是今敎所說所指也。
南山律祖。法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ノ見_二-出證文_一。如
來一代所說法門。大小諸敎。分爲_二 三敎_一。一性空敎。一切
小乗卽此中攝。二相空敎。一切大乘淺敎悉攝。三唯識
圓敎。一切大乘深敎悉攝也。今四分宗卽性空敎中之一
分。唯識圓敎是祖師𡊸(マヽ)心圓融三學無礙圓行故。業疏中
明_二諸宗所談戒體_一。出_二 三宗義_一。有宗。空宗。竝性空敎 ̄ニ攝。
圓敎妙體是唯識敎也。大小二宗各立_二 三學_一。且大乘圓敎
三學者。戒護_二卽三聚淨戒_一。藏識種子以為_二其體_一。定惠則
唯識妙行。止觀竝運以為_二其相_一。戒卽定惠無_三 一法而非_二
【下段】
定惠_一。定惠卽戒無_二 一法而非_一レ戒。此名_二圓融三學行相_一。其
中戒者卽前所_レ標_二 三聚戒_一。謂攝律儀戒一切諸惡皆悉
斷捨故。攝善法戒。一切諸善皆悉修行故。攝衆生戒。荷_二-
負衆生_一。遍施_二利益_一故。此之三聚亦圓融行故。三聚互攝。
諸戒融通。如_二不殺生卽具_二 三聚_一。乃至一切諸戒皆爾。隨_レ
持_二 一戒_一 三聚全具。雖_二是一行_一廣攝_二萬行_一故。雖_二 一念_一頓
經_二 三祇_一。不_レ壞_二 三祇_一而立_二 一念_一。不_レ退_二 一念_一而經_二 三祇_一。
長短無礙。生佛平等。諸法互遍相。卽無盡豈非_二深妙_一乎。
攝善攝生且略不_レ論。其律儀戒亦有_二 三種_一。一別解脫戒。
二定共戒。三道共戒。其初別解脫中有_二 三業_一。卽身語意
所持戒也。身語二戒有_二共不共_一。意業之戒唯是不共。故
聲聞所受。唯此身語一分共門之分齊也。四分律等所說
戒相卽此分齊。但四分律分通意戒。由_二此義_一故有_二小乘
戒_一。今大乘宗。此共門戒入_二 三聚中_一。會歸_二大乘_一故。小乗
律所說戒行。皆是三聚圓頓大戒。更無_二別相_一。純一圓極。
彼七衆軌則。全同_二小律_一。々儀戒中建_二-立之_一故。此則南山
大師敎觀宗旨。學者受隨解行之𡊸心也。然受_二此三聚戒_一
【二〇頁】
【上段】
有_二通受_一有_二別受_一。三聚通受故云_レ通。別受_二律儀_一故云_レ別。
今祖師所立白四羯磨。圓意戒法。卽當_二彼別受_一矣。然後
受_二菩薩戒_一者。卽當_二通受_一矣。故今律宗學者。通別二受遍
納_二壇場_一。四分梵網竝護_二戒相_一。通別二受名出_二法相之家_一。
在_二南山之林_一。五篇七聚制起_二聲聞之叢_一。行亙_二大乘之薗_一。
明_二乎瑜伽大論之誠說_一矣。高祖之定判也矣。然云_三 三聚
淨戒出_二何敎文_一者。三聚法門源出_二華嚴_一。至_二其廣相_一。卽
在_二後時處々所說。諸大乘經及諸論等_一。彼華嚴經。唯言_三
戒有_二 三種_一。不_レ出_二名相_一。釋家卽陳_二 三聚戒儀_一。梵網戒經
有_二 三聚義_一。不_二別立_一レ名。釋_レ經諸師。就_レ文以_レ義廣明_二 三聚
淨戒之相_一。賢首大師判_二梵網戒_一云。惣以_二 三聚淨戒_一爲_レ宗。
十重經文配_二-對三聚_一。大賢法師判_二 四十八輕_一。一々戒具_二
三聚戒義_一。梵網戒經。佛最初說。瓔珞本業。如來成道廿
八年時之所說。彼經上卷。賢聖名字品中。說_二 十重戒_一。
下卷因果品說_二 六波羅密_一。其戒廣中。開_二 三聚戒_一。謂自
性戒。受善法戒。利益衆生戒也。大衆學品云。佛子今
爲_二諸菩薩_一結_二 一切戒根本_一。所_レ謂三受門。攝善法戒。所_レ
【下段】
謂八萬四千法門。攝衆生戒。所_レ謂慈悲喜捨。化及_二衆
生_一。皆得_二安樂_一。攝律儀戒。所_レ謂十波羅夷。《割書:已|上》善戒經中
說_二 三聚戒_一。然彼經本有_二大小部_一。九卷廣本。具說_二 六度_一。
其戒品段。第五前半。戒波羅蜜說_二 九種相_一。其第二相名_二
一切戒_一。此中惣說三聚淨戒_一。卽通_二在家出家二衆_一。列_二 三
戒_一云。一者戒。二者受善法戒。三者爲利衆生。故行戒彼
具演_二-說三聚相貌_一。又有_二 一卷善戒經_一。賢首大師名_二重樓
戒經_一是也。彼經所說。先受_二 五十具三戒_一已。然後受_二菩
薩戒_一。此菩薩戒者。通受_二 三聚戒_一。列_二 三聚_一云。攝_二-持一切
菩提道戒_一。利_二-益一切諸衆生_一。戒此則攝善攝生二戒。此
是彼經出_二菩薩戒羯磨_一。而唯擧_二 二聚_一。略_二攝律儀戒_一。卽次
上句。受一切菩薩戒《割書:ト ヘル》所攝 ̄ナリ。彼經所說羯磨要略至_二
戒相_一者。具說_二出家菩薩八重_一。卽當_二梵網前後四重_一。後說_二
輕戒四十餘條_一。大同_二瑜伽所說輕戒_一。廣本善戒。廣說_二 三
聚_一。而不_レ說_二彼四重四十餘輕等相_一。三聚相狀大同_二瑜伽
地持所說_一。占察經中說_二 三聚戒_一。列_二 三戒_一云。攝律義戒攝
善法戒。攝化衆生戒。彼經上卷廣明。菩薩發_二菩提心_一。學_二
【二一頁】
【上段】
大乘道_一。悔_レ過滅_レ罪。自誓惣受_二 三聚淨戒_一。受_二菩薩根本十
重禁戒_一。成_二戒法_一已。卽名_二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等_一。各
學_二聲聞律藏。菩薩摩德勒伽藏等_一。通受行相。顯了委悉。
餘經三聚。若文若義。散説非_レ 一。準_レ此可_レ知。諸大乘論
三聚淨戒。名義行相。打說甚廣。瑜伽大論所說窮_レ幽。卽
是根本摩怛利迦。本地分内菩薩地中。具說_二 六度_一。其戒
度中。說_二 九種戒_一。一切戒者。卽三聚戒。出家在家菩薩所
持。各受_二 三聚_一盡_二諸戒相_一。彼戒度處決擇分文。循環硏覈。
極了明白。及_二餘處文_一。隨_レ應具說。彼地持論。是瑜伽論
本地分中菩薩一地同本異譯。是故無_二彼決擇分等_一。攝大
乘論戒學殊勝。亦明_二 三聚_一。唯識論第九。要略明_二 三聚_一。及
十地論第二地處。竝餘論等。隨_レ宜所_レ說。廣略非_レ 一。廣
略善戒與_二瑜伽_一同_二兩本_一。善戒如來自說。瑜伽地持彌勒所
說。而彼此同者。如來最初說_二善戒經_一。彌勒親承。如來滅
後九百餘年。傳_二-說在世親聞之法_一。是故瑜伽同_二善戒經_一。
汎而言_レ之。瑜伽戒本。採_二-集薀_三-結如來所說諸大乘經處
處散說諸戒法門_一。以為_二 一大尸羅藏法_一。卽九種三聚開合
【下段】
無礙。廣大甚深共不共藏也。非_二唯大乘_一。亦採_二小乘所制
毘尼_一。攝律儀戒七衆戒故。大納_レ小故。三乘共故。本来元
自菩薩法故。小卽大故。不_レ見_レ小故。是故瑜伽攝律儀戒。
全讓_二律藏_一。故彼第七十五卷云。復次當_レ知菩薩毘奈耶。
略有_二 三聚_一。初律儀戒毘奈耶聚如_二薄伽梵_一爲_二諸聲聞所
化有情_一略說_二毘奈耶相_一。當_レ知卽此毘奈耶聚。《割書:已|上》此卽四
分五分等律所_レ說諸戒卽律儀聚。戒相行儀大途同故也。
亦有_下藥師經言_中菩薩四百戒_上。卽彼經疏云。言_二菩薩四百
戒_一者。宋本云_二善信菩薩二十四戒_一。又云_二若菩薩戒_一。隋本
云_一 一百四戒_一。義淨翻經亦言_二菩薩四百戒_一。宋本云_二 二十
四戒_一者。如_レ善信菩薩經及呪小呪經說_一。善信菩薩是在
家女人也。下云若菩薩戒者。應_二是出家菩薩戒_一也。唐隋
二本不_二別明_一レ之。可_レ謂但明_二在家戒_一矣。唐本云四百戒者。
法藏師云。菩薩戒以_二 十善_一爲_二根本_一。言_二 十善_一者。信等五
根。無貪等三善根。及與_二慚愧_一。合爲_二 十善_一。每_レ 一經_レ 十。合
爲_二百數_一。此合有_レ 四。一自持。二他持。三讚嘆。四隨喜。
如_レ是卽四百戒也。隋經云_二 一百四戒_一者。謬書置_二 四字下_一
【二二頁】
【上段】
故也。然非_二聖敎_一。未_レ知_二定實_一。《割書:已|上》上然師之定判。行者域
心啻在_二律宗_一。大覺妙果豈夫賖乎。以_二終南山道宣澄照
法惠菩薩_一爲_二律根本高祖_一。大師降_二生隋朝_一。播_二化唐運_一。是
四依弘經之薩埵。三生持律之祖師。居_二終南山_一。大弘_二律
藏_一。開化攝御。秉持第一。飛_二名西天_一。騰_二譽東土_一。大乘敎
理。窮_二-盡玄旨_一。造_二法花疏_一。弘_二-敷一乘_一。開_二-演𣵀槃_一。弘_二佛性
宗_一。講_二楞伽經_一。顯_二唯識義_一。達_二攝大乘_一。示_二圓通理_一。論窮_二
成實_一。律弘_二 四分_一。綱_二-紀像敎_一。住_二-持遺法_一。立_レ敎開出。體
示_レ用。蕩々乎難_レ思。煥々乎叵_レ測者也。終南山者。史記
夏本紀註云。正義曰。括地志云。終南山。一名_二 中南山_一。
一名_二太一山_一。一名_二南山_一。一名_二橘山_一。一名_二楚山_一。一名_二泰
山_一。一名_二周南山_一。一名_二 地脯山_一。在_二雍州萬年縣南五十
里_一。宋高僧傳云。釋道宣。姓錢氏。丹徒人也。一云長城
人。其先出_レ自_二廣陵太守讓之後_一。洎_二太史令樂之_一。撰_二 天
文集占一百卷_一。考諱申府君。陳吏部尚書。皆高矩令猷。
周仁全行。盛_二-德百代_一。君_二-子萬年_一。母娠而夢_三月貫_二其懷_一。
復夢_二梵僧_一。語曰。汝所_レ姙者。卽梁朝僧祐律師。祐則南
【下段】
齊剡溪隱嶽寺僧護也。宜_下從_二出家_一崇_中-樹釋敎_上云。凡十二
月在_レ胎。四月八日降誕。九歲能_レ賦。十五厭_レ俗誦_二-習
諸經_一。依_二智頵律師_一受_レ業。洎_二 十六_一落髪。所謂除_レ結非_レ
欲_レ染_レ衣。便隸_二日嚴道場_一。弱冠極_レ力護持。專_レ精克_レ念。感_三
舍利現_二於寶凾_一。隋大業年中。從_二智首律師_一受具。武德
中。依_レ首習_レ律。纔聽_二 一徧_一。方議_二修禪_一。頵師呵曰。夫適_レ
遐自_レ邇。因_レ微知_レ章。修捨有_レ時。功願須_レ滿。未_レ宜_二卽去_一レ
律也。仰令_レ聽_二 二十徧_一已。乃坐_二山林_一行_二定慧_一。晦_二迹於終
南倣掌之谷_一。所居乏_レ水。神人指_レ之。穿_レ 地尺餘。其泉■【逰ヵ】
涌。時號爲_二白泉寺_一。猛獸馴伏。每有_レ所_レ依。名花芬芳。奇
草蔓延。隋末徙_二崇義精舍_一。載遷_二豐德寺_一。嘗因獨坐。護法
神告曰。彼淸宮村故淨業寺地當_二寶勢_一。道可_二習成_一。聞斯
卜焉。焚_二功德香_一。行_二般舟定_一。時有_二群龍_一禮謁。若男若女
化爲_二 人形_一。沙彌散心顧盻邪視。龍赫然發_レ怒。將_レ搏_二-攫之_一。
尋追悔吐_二毒幷中_一。具陳而去。宣乃令_二封閉_一。人或濳開。往
々煙上。審_二其神變_一。或送_二異花一奩_一。形似_レ棗華大如_二楡
莢_一。香氣馝馟。數載宛然。又供_二奇果_一。李孟梨柰。然其味甘
【二三頁】
【上段】
其色潔。非_二 人間所_一レ遇也。門徒嘗欲_レ擧_二陰事_一。先_レ是濳通。
以_レ定觀_レ根。隨_レ病與_レ藥。皆此類者。有_二處士孫思邈_一。嘗隱_二
終南山_一。與_レ宣相接結_二林下之交_一。每_二 一往來_一。議論終_レ夕。時
天旱。有_二西域僧_一。於_二昆明池_一結_レ壇祈_レ雨。詔_二有司_一備_二香
燈供具_一。凡七日池水日張數尺。有_二老人_一。夜詣_レ宣求_レ救。
頗形_二倉卒之狀_一曰。弟子卽昆明池龍也。時之無_レ雨乃天
意也。非_レ由_二弟子_一。今胡僧取_二利於弟子_一。而欺_二 天子_一言_レ祈_レ
雨。命在_二旦夕_一。乞_二和尚法力加護_一。宣曰。吾無_二能救_一レ爾。爾
可_三急求_二孫先生_一。老人至_二思邈石室_一。寃訴再三云。宣律師
示_レ我。故敢相投也。邈曰。我知_三昆明池龍宮有_二仙方三十
首_一。能示_レ余々乃救_レ爾。老人曰。此方上界不_レ許_二輒傳_一。今
事急矣。固何所_レ惜。少選捧_レ方而至。邈曰。爾速還無_レ懼_二
胡僧_一也。自_レ是池水大漲。數日溢_レ岸。胡僧術將_レ盡矣。無_二
能爲_一也。及_二西明寺初就_一。詔_レ宣充_二 上座_一。三藏奘師至止。
詔與翻譯。又送_二眞身_一。往_二扶風無憂王寺_一。遇_三勅令_二僧拜_一
等上_二-啓朝宰_一。護法又如_レ此者。撰_二法門文記。廣弘明集。
續高僧傳。三寶錄。羯磨戒疏。行事鈔。義鈔等。二百二十
【下段】
餘卷_一。三衣皆紵。一食唯菽。行卽杖_レ策。坐不_レ倚_レ牀。蚤蝨從_レ
遊。居然除受。土木自得。固已亡_レ身。嘗築_二 一壇_一俄有_二長
眉僧談道知者_一。其實賓頭盧也。復三果梵僧禮_レ壇讚曰。
自_二佛滅後_一像法住世與_二-發毘尼_一唯師一人也。乾封二年
春。冥_三-感天人來談_二律相_一言。鈔文輕重儀中舛悞。皆釋之
遇非_二師之晷_一。請師改正。故今所_レ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
也。又有_二 天人_一云。曾撰_二祇洹圖經_一。計_二 人間紙帛_一 一百許
卷。宣 ̄ニ告 ̄テ口占。一一抄記上下二卷。又口傳_二偈頌_一。號_二
付囑儀_一。十卷是也。貞觀中曾隱_二沁部雲室山_一。人睹_三 天童
給_二-侍左右_一。於_二西明寺_一夜行道足趺_二前階_一有_レ物扶持履_レ
空無_レ害。熟顧_二-視之_一乃少年也。宣遽問。何人中夜在_レ此
少年曰。某非_二常人_一。卽毘沙門天王之子那吒也。護法之。
故擁_二-護和尚_一時之久矣。宣曰。貧道修行無_レ事_レ煩_二太子_一。太
子威神自在。西域有_下可_レ作_二佛事_一者_上。願爲致_レ之。太子曰。
某有_二佛牙_一。寶掌雖_レ久頭目猶捨。敢不_二奉獻_一。俄授_二於宣_一。宣
保錄供養焉。復次庭除有_二 一天_一來禮謁。謂_レ宣曰。律師當
生_二覩史天宮_一。持_二物一苞_一云。是棘林香。爾後十旬安坐淨
【二四頁】
【上段】
而化。則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春秋七十二。僧臘五十二。
累_二門人_一窆_二千壇谷石室_一。其後樹_二塔三所_一。高宗下_レ詔令_四
崇_二-飾圖_三-寫宣之眞相_一。匠韓伯通塑_二-繢之_一。蓋追_二-仰道風_一
也。宣從登_二戒壇_一及_レ當_二泥曰_一。其間受法傳敎弟子可_二千百
人_一。其親度曰_二大慈律師_一。授法者文綱等。其天人付授佛
牙。密令_三文綱掌護持_二去崇聖寺東塔_一。大和初丞相韋公處
厚建_二塔於西廊_一焉。宣之持律。聲振_二竺乾_一。宣之編修。美
流_二 天下_一。是故無畏三藏到_二東夏_一朝謁。帝問。自_レ遠而來。
得_レ無_レ勞乎。欲_下於_二何方_一休息_上。三藏奏曰。在_二 天竺_一時。常
聞_二西明寺宣律師秉持第一_一。願往依止焉。勅允_レ之。宣持
禁堅牢捫_レ蝨以_二緜紙_一裹投_二於地_一。三藏曰。撲_二有情於地_一
之聲也。凡諸密行。或制或遮。良可_レ知矣。至_二代宗大曆
二年_一。勅_二此寺三綱_一。如聞彼寺有_二大德道宣律師_一傳_二-授得_二
釋迦佛牙及肉舍利_一。宣_下卽詣_二右銀臺門_一進來_上。朕要_二觀禮_一。
至_二 十一年十月_一。勅每年内中出_二香一合_一。送_二西明寺故道
宣律師堂_一。爲_レ國焚_レ之禱祝。至_二懿宗感通十年_一。左右街僧
令霄玄暢等上表乞_二追贈_一。其年十月勅諡曰_二澄照_一。塔曰_二
【下段】
光_一。先所_レ居久在_二終南_一。故號_二南山律師_一焉。天寶元載靈
昌大守李邕。會昌元年工部郞中嚴厚本。各爲_レ碑頌_レ德
云。
系曰。律宗犯卽問_レ心。有_二虛實_一故。如_レ未_レ得_レ道。起_二覆想_一
說則宣_レ犯_レ重矣。若實有_二 天龍_一來至_二我所_一而云。犯_レ重招_レ
謗。還婆羅漢同也。宣屢有_二 天之使者_一。或送_二佛牙_一。或充_二
給使_一。非_二宣自述_一也。如_レ遣_三レ龍去_二孫先生所_一。豈自言邪。至_二
於乾封之際_一。天神合沓。或寫_二祇恒圖經。付囑儀等_一。且非_レ
寓_二言於鬼物_一乎。君不_レ見。十誦律中。諸比丘尚揚_二-言目
連犯_一レ妄。佛言_下目連隨_二心想_一說無_上レ罪。仏世猶爾。像季嫉_レ
賢。斯何足_レ怪也。又無畏非_二開元中者_一。貞觀顯慶已來。
莫_三別有_二無畏_一否。《割書:已|上。》
傳律圖源解集上《割書:終》
【二五頁】
【上段】
傳律圖源解集《割書:下 日本》
上來陳_二-述震旦古來律法相承之相貌_一竟。至_二大日本戒
律弘通之事_一者。根元由來其相多矣。草創基 性(地イ)自_レ微至_レ
著。大日本國人王第三十代磯城嶋金刺宮御宇天國排
開廣庭欽明天皇治_二 天下_一第十三年壬申之歲。釋尊敎法
始傳_二此國_一。如來滅後經_二 一千十六年_一。後漢明帝永平十
年天竺佛法創傳_二震旦_一。厥後經_二 三百年_一。震旦佛法傳_二百
濟國_一。厥後經_二 一百年_一。百濟佛法創傳_二日域_一。卽此廣庭天
皇壬申之歲所_二傳度_一也。佛法漸傳而戒法未_レ始。敏達天
皇御宇五年丙申。律師禪師呪師比丘尼等。從_二百濟國_一
賷_二經論_一來。自_レ爾已後漸々傳來。崇峻天皇御宇元年戊
申。百済僧來。馬子宿禰請_二彼傳侶_一問_二受戒之法_一。雖_レ有_二
如_レ是等事_一。諸緣不_レ合。不_レ能_レ行_二如法受戒之事_一。有_二 三口
尼衆_一。是日域所生也。皆初出家。一曰_二善信尼_一。《割書:本斯末|妻。》二
曰_二禪藏尼_一《割書:本等也|妻。》三曰_二惠善尼_一。《割書:本伊志|妻。》此之三尼有_二受戒
志_一。欲_レ往_二百濟_一。爲_レ此卽問_二受戒法則_一。使僧答以_レ無_二 二衆_一。
【下段】
故尼受不_レ能。三尼卽以_レ此戊申之歲度_二百濟國_一。其年受_二
十戒六法_一。明年己酉三月受_二具足戒_一。明年庚戌卽還_二本
朝_一。住_二櫻井寺_一。後住_二楷井寺_一。卽豐浦寺是也。此戊申歲
從_二百濟國_一送_二 六口僧_一。謂令照律師。惠忩律師。令威法
師。惠勳法師。道聲法師。令契法師也。卽於_二椋原里_一造_二
假垣假僧房_一。安_二-置此六口僧_一。其後彼寺華構造畢。卽本
元興寺是也。斯乃日域僧尼之根本也。厥後僧尼漸多滿_レ
國。然而諸緣不_レ具。無_レ行_二受戒_一。他國來朝之僧。皆彼國
比丘僧。但於_二此國_一不_レ能_二授具_一。然後後僧學_二-習諸宗_一。通_二-
達定惠_一。硏_二-精經論_一。依_二占察地持等敎_一。或於_二 三聚_二【一点ヵ】致_二從
他受_一。或得_二好相_一行_二自誓受_一。竝是菩薩通受方軌。智憬法
師於_二維摩堂_一陳以_二此事_一。誠據炳焉。行基菩薩隨_二德光法
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者卽此事也。天平八丙子。大唐道璿律師
來朝。而僧數不_レ滿。無_レ行_二壇法_一。從_二欽明天皇壬申歲_一至_二
人王第四十六代女帝孝謙高野姫天皇御宇天平勝寶五
年歲次癸巳_一。《割書:當_二大唐第六主玄宗|皇帝天寶十三年_一》已經_二 二百二_一。其間此國戒
律未_レ傳。夫東大寺者。聖武天皇御願。四聖同心之大伽
【二六頁】
【上段】
藍。三國無雙之靈場也。《割書:四聖者。聖武。良辨。|行基。波羅門也。》一十六丈金容
峙_レ霞而沙界耀。數間重閣月殿分_レ雲而一天聳。亦戒壇
院者。天皇之御願。鑒眞大和尚之草創也。尋_二其本來_一。天
平寶歷本願曩日。佛法雖_レ傳_二我朝_一。戒律未_レ弘_二我國_一。爰
天皇深悲_二 三學之不_一レ圓。專歎_二 七衆之不_一レ備。聖武天皇日
本人王第四十五代。名_二 天瑞國押開豐櫻彦(アメシルシクニヲシヒラキトヨサクラヒコ)_一。然聖武天皇
治_二 天下_一 天平五年癸酉《割書:當_二大唐開元|二十一年_一。》以_二興福寺榮叡禪師。
大安寺普照大德_一爲_二副使_一。以_二丹墀眞人廣成卿。參議淸
河卿_一敕爲_二大正使_一。旣出航尋_二木叉於異朝_一。兩德至_レ唐。卽
請_二東都大福光寺沙門道璿律師_一。先向_二日本_一令_レ去。擬_レ爲_二
傳戒之師_一。叡照兩德猶在_レ唐。爲_レ召_二-請鑒眞大師_一。道璿大
德三十五。天平八年丙子《割書:當_二大唐開元|二十四年_一。》副使中臣朝臣名代。
乘_レ船方來朝焉。道璿律師戒律華嚴臺敎北禪窮_二其幽
旨_一。罄_二彼宗途_一。雖_レ不_レ行壇法_一。講_レ律開_二 人眼_一。昔南山行
事鈔。創傳_二此國_一。無_二 人講讀之者_一。道融禪師始讀講敷道
璿已前已講談最初朗辨依_二靈夢告_一於_二金鐘寺_一始_二-行布
薩_一。請_二道融師_一。說_二梵網戒_一。《割書:依_レ夢|告示。》是日本國布薩初也。其
【下段】
後融公於_二羂索堂_一講_二行事鈔_一。智憬大德亦講_二事鈔_一。處處
非_レ 一。道璿來朝常講_二事鈔_一。住_二大安寺_一。於_二於彼塔院_一講_二-
宣事鈔_一。談_二諸部_一。生_二門輩_一妙律者多。大安寺善俊律師有_二
律之明譽_一等。卽其門人也。榮叡普照遊_二-學唐朝_一。經_二於十
年_一。硏_二-究諸敎_一。夫鑒眞大和尚者。三地發光之薩埵。六根
互用之大士也。受_二生於唐室之地_一。遷_二身於和國之土_一。利
生弘誓方便可_レ貴。尋_二本鄕_一。東征傳云。大和上諱鑒眞。揚
州江陽縣人也。俗姓淳于《割書:已|上》隨_二慈父_一請_二大雲寺_一。拜_二佛
像_一忽歸_二法海_一。發_二菩提心_一深望_二出家_一。于_レ時嚴親感_二其誠_一
許_二出家_一。少齡十四。揚州大雲寺智滿禪師受_二剃髪染衣_一。
居_二大雲寺精舍_一。戒律修定。大雲寺後改爲_二龍興寺_一。唐中
宗孝和皇帝神龍元年乙巳。十九歲隨_二道岸律師_一受_二菩薩
戒_一。惣鑒眞生年大唐嗣聖四年丁亥也。日本當_二持統天皇
卽位元年丁亥_一。御出家十四歲嗣聖十七年庚子。日本當_二
文武天皇卽位四年庚子_一。其後景龍二年戊申三月二十
八日。春秋二十二歲。速於_二西京實際寺_一登壇受_二具足戒_一。
則荆州南泉寺沙門弘景律師爲_二和上_一。日本和銅元年戊
【二七頁】
【上段】
申也。亦隨_二融濟律師_一學_二南山律鈔等_一。其後隨_二義威律師。
遠智律師。全修律師。惠榮律師。大亮律師_一。此五英學_二礪
律疏_一。此之五人直滿意律師弟子也。大和尚淨_二 六根_一徹_二-
見大千_一。顯_二-現菩薩三目六臂_一。降_二-伏邪見_一。一切經 ̄ヲ書
寫 ̄コト三部各一萬一千餘卷。修_二-造古寺_一是多。惣八十餘
箇所。或又縫_二衲袈裟一千領。布袈裟二千領_一。供_二 五臺山
衆僧_一。開元二年歲二十六披_二-講相部礪疏等_一 四十有遍。
《割書:日本當_二和銅七|年甲寅_一也。》三十一開元七年講_二-釋南山律鈔_一 七十餘遍
也。又輕重儀羯磨疏講有_二 十遍_一。唐朝諸人。胡國。崐崙。新
羅等人。皆以_二鑒眞_一爲_二和上_一。講_二經律論_一。訓_二-導俗人_一。響振_二
四遠_一。德流_二 八紘_一。九州崇爲_二受戒和上_一。親度_二僧尼_一 四萬有
餘。三十五人兼達_二 天台法華敎觀_一。五乘 澗(潤イ)括。三藏通曉。
内外兼綜。大小包博。護法感通。神變化導。普四百餘州之
僧侶所化 ̄ノ爲 ̄ニ兼講_二 天台章疏_一不_レ知_レ數。窺_二其本地_一者。
觀音大悲之應用。謂_二其垂跡_一者。傳戒利物之大士也。
然後聖武天皇勅使等。詣_二揚州大明寺_一。禮_二大和尚足
下_一。則陳_二論言_一曰。凡佛法東漸雖_レ傳_二-來和國_一。定惠纔
【下段】
有_レ名。戒行無_二其實_一難_二成立_一。伏願大和上東遊卽紹_二-隆
戒法_一。《割書:已|上》和尚答曰。余聞。昔日本有_二長屋王子_一。新造_二千領
袈裟_一。則四句 ̄ノ文 ̄ヲ繡_レ緣 ̄ニ。緬凌_二萬里之波濤_一。供_二-養神州之
衆僧_一。其詞云。《割書:長屋王子持統天皇御事也。卽位元年丁亥以_二|皇服_一千領之袈裟縫施_二神州之衆僧_一。云云》山川
異_レ域。風月同_レ 天。寄_二諸佛子_一。共結_二來緣_一《割書:云云》亦聞。我國南
岳衞山惠思禪師降_二-生日域_一。乃爲_二聖德皇太子_一。破_レ邪弘_二
正法_一興_二-行佛法_一。方今以_二栴檀之芳情_一思_二彼扶桑之機根_一。
誠佛法有緣相應 ̄ノ國土也。再三感歎。速今應_二 天皇遠請_一。
永棄_二生緣 ̄ノ鄕里_一。赴_二異域之化導_一。可_レ弘_二戒法_一。《割書:云云》和尚
於_二崇福寺_一造_二-立一基塔婆_一高五十七丈。八角九重也。祈_二-
念生身之遺骨_一之處。一人之梵僧將_二-來五千粒之舍利_一。幷
戒壇土三斗奉_レ渡_レ于_二和尚_一。《割書:梵僧有_二 三傳_一。一迦葉尊者。二南天竺|波利。三天竺婆羅門菩提僧正也。云云》
仍二千粒者奉_レ納_二崇福寺大塔婆_一。奇瑞起_二感應_一。神人擁
護。時々靈瑞是新也。所_レ殘三千粒。御隨身 ̄シテ將_二-來我朝_一。
鑒眞者。則終南山道宣大師付法弟子。滿洲融濟律師門
資。靑龍寺住持和上也。法進和尚者。中天竺曇無懺三藏
弟子。揚州白塔寺住持和上也。聖武天皇重以_二 天平勝寶
【二八頁】
【上段】
四年壬辰_一口_二-詔勅使正四位下吉備朝臣_一。召_二-請揚州大明
寺和尚_一。鑒眞相待之由被_二宣旨_一。仍榮叡普照專望_二來朝_一。
初度 ̄ノ發足 ̄ハ天寶二癸未 ̄ナリ其之最後第六度 ̄ノ時 ̄ハ天寶十
二年癸巳《割書:當_二日本天平|勝寶五年_一》十一月十五日乘_レ船離_レ唐。其相隨弟
子。揚州白塔寺僧法進。泉州超功寺僧曇靜。竇州開元寺
僧思詫。揚州興雲寺僧義靜。衢州靈耀寺僧法載。竇州
開元寺僧法成等一十四人。滕州通善寺尼智首等三人。
揚州優婆塞幡仙童。朝鮮國人寶最如寶。崐崙國人軍法
力。瞻波國人善聽。都四十四人。同意隨遂。上下四百十
人。東征傳云。所將如來肉舍利三十粒。功德繡普集變一
鋪。阿彌陀如來像一鋪。彫白栴檀千手像一軀。繡千手像
一鋪。救世觀音像一鋪。藥師彌陀彌勒菩薩瑞像各一軀。
同障子。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大佛名經十六卷。南
本𣵀槃經一部四十卷。四分律一部七十卷。法礪律師四
分疏五本各十卷。光統律師四分疏百二十紙。鏡中記二
本。智首律師戒疏五卷。靈溪釋子菩薩戒疏二卷。天台
止觀法門六妙門一卷。明了論一卷。定賓律師飾宗義記
【下段】
九卷。補釋飾宗記一卷。戒疏二本各一卷。觀音寺亮律師
義記二本十卷。南山宣律師含注戒本一卷。及疏。壞道律
師戒本疏四卷。玄奘法師西域記一本十一卷。終南山宣
律師開中創開戒壇圖經一卷。合四十八部。《割書:已|上》寶物如_二東
征傳_一。數多故略_レ之。然出_二龍興寺_一去_二鄕里_一造_レ舟備_レ粮。早
乘_二旅舶_一。過_レ海之間種種有_レ難。始從_二嶺南之浦_一過_二明州
之境_一。艱難甚多。宿_二海上_一 十二年。辛苦無量。道俗逝去者
三十六人。弟子祥彦。勅使榮叡。船中遷化。退還之者二
百八十人。覆_二波船_一 五箇度。折_レ檣碎_レ楫不_レ知_レ數。又日本
皇帝天平勝寶五年癸巳《割書:當_二大唐天|寶十二年_一》勅_二淸川宰相_一。仍令_二入
唐_一。詣_二龍興寺_一謁_二大和尚_一。重陳_二綸言_一。專勸_二來朝_一。和尚又
無_二相違_一許諾。乘_二 一葉之風帆_一。踰_二千里之煙波_一。過_二野狐
島_一將_レ至_二筑紫_一。亦白𩹄迎_レ風。鯨鯢擧_レ浪。從_レ始海中龍王
時々襲來 ̄テ奉_レ取_二舍利_一。或成_二大虵_一海中 ̄ニ充滿。或恠馬 ̄ト
變 ̄シテ覆_レ船。或正龍王 ̄ト變化 ̄シテ御舍利 ̄ヲ取 ̄リ奉 ̄ル處。竇州開
元寺天台沙門思詫。海中 ̄ニ追 ̄ヒ懸 ̄テ奪 ̄ヒ返 ̄シ畢。天平五年
冬。筑紫 ̄ノ薩摩國 ̄ノ秋妻屋 ̄ノ浦 ̄ニ著 ̄ク處 ̄ニ。迎_レ岸不_レ遠。黑雲
【二九頁】
【上段】
俄下。忽覆_レ船。人前後 ̄ニ迷 ̄テ。船 ̄ノ底 ̄ニ倒 ̄レ臥 ̄シヌ。官凉劒 ̄ヲ
拔 ̄テ海中 ̄ニシテ龍 ̄ニ送 ̄レトモ浪靜 ̄ラス。遂 ̄ニ入_二 ̄テ龍神船 ̄ニ乘 ̄リ_一取_二
三千粒 ̄ノ御舍利_一入_二海中_一。其後浪靜風定。如_レ是三千駄
覩。一時 ̄ニ沒_二龍宮_一。破船漁泊。諸人忙然。唯大和上。法進。
思詫。普照等。取_レ死爲_レ期。都無_二退思_一。僅 ̄ニ第六度和尚已
下無_レ異。遂本朝四十六代聖主女帝高野姫孝謙天皇御
宇。天平勝寶五癸巳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辛卯。著_二薩摩國
阿多郡秋妻屋浦_一。專凝_二懇祈_一。告_二諸佛子_一云。彼摩騰尊者
漢國 ̄ニ弘_レ律。入_二 ̄テ僧會吳官 ̄ニ_一播_レ威。皆御舍利 ̄ノ神驗 ̄ニシテ
遂_二傳燈願_一。然我將來遺身舍利。空入_二海中_一。傳燈聊成哉。
然若應_二祈念_一再得_二舍利_一者。可_二海東 ̄ノ傳法成就_一。摧_二肝膽_一
祈_二-請《割書:シ玉?フ》龍神八部_一。依_レ之白塔寺沙門法進 ̄ハ奉_レ返_二海龍_一
建_二-立 ̄スヘシ伽藍 ̄ヲ_一。意願甚多 ̄シ不_レ及_レ記。今吉野 ̄ノ佛國寺是
也。開元寺 ̄ノ沙門思詫 ̄ハ奉_レ轉_二-讀華嚴大品經等 ̄ノ數部 ̄ノ大
乘經_一。其外沙門諸人立願祈念不_レ可_二勝計_一不_レ記_レ之。鑒眞
又命_二思詫_一。仍思詫入_二龍宮_一責_レ之。爰 ̄ニ海上浪靜 ̄テ如_二砥
面_一。然 ̄ニ靈金龜屓_二佛舍利塔_一乘_レ浪。卽岸 ̄ニ上 ̄リ一人 ̄ノ有_二 ̄テ
【下段】
老翁_一奉_レ取_二舍利 ̄ヲ_一返_二-進 ̄ス大和尚 ̄ニ_一。卽老人自稱 ̄シテ云。
吾是三千界 ̄ノ龍首無邊莊嚴海雲威德輪蓋龍王 ̄ナリ。如來
在世之聽衆 ̄ナリ。受_二舍利擁護付屬_一。今大和尚如來使 ̄トシテ
爲_二無佛邊州 ̄ニ弘_二佛法_一將_二-來《割書:シ玉フ》御舍利_一。爲_二其守護 ̄ノ靈相
僅 ̄ニ顯 ̄ンカ_一奉_レ取_二先 ̄ツ海中 ̄ニ_一。今應_二祈請_一奉_二再反_一《割書:云云》。大和
尚深敬重 ̄シテ曰 ̄ク。願如_レ誓安_二-置 ̄ノ吾舍利_一處 ̄ニ垂_二守護_一可_レ
給。老人 ̄ノ云 ̄ク。吾 ̄レ靈石白 ̄クト現顯 ̄シテ安_二-置 ̄ノ佛舍利_一砌。如_レ
影晝夜可_レ奉_二擁護_一《割書:云云》。自_レ爾以來。渴仰信敬 ̄ノ類 ̄ヒ。滅罪
生善 ̄ノ利益不_レ空。恭敬頂戴 ̄ノ族。除災與樂望早滿。時々 ̄ノ
奇瑞。世々 ̄ノ益物。非_二翰墨記 ̄ニ_一。後 ̄ニ三千粒之御舍利 ̄ヲ分_レ
三 ̄ニ。先千粒 ̄ハ奉_二聖武天皇_一。又於_二唐禪院_一付_二-屬 ̄ス法進和
尚_一。《割書:今有_二戒|壇院_一》又千粒招提寺 ̄ニ安_二-置之_一。招提 ̄ハ爲_二舍利 ̄ヲ根
本 ̄ト_一。東大 ̄ハ戒壇 ̄ノ爲_二根本_一也。十二月二十六日入_二太宰
府 ̄ニ_一之時 ̄ハ上下四百十人。今至_二日本_一僅八十餘人也。遣
唐使等同歸朝。同六年甲午《割書:當_二唐第六主玄宗|皇帝天寶十年_一》二月二日。自_二
筑紫_一著_二難波浦_一。先初拜_二 四天王寺_一。權者建立之精舍。超
凡奇特之靈場。大唐 ̄ニモ難_レ有。未_二梵國聞_一。本朝 ̄ノ師僧道俗
【三〇頁】
【上段】
設_レ供參拜 ̄ス。同月四日入_二奈良京_一。和尚御年六十七。僧
衆俗侶。往慰攝州 ̄ニ迎 ̄フ。勅使正四位下安宿子。於_二羅城
門外 ̄ニ_一 三拜 ̄シテ遂 ̄ニ引_二-入 ̄ス東大寺_一。則居_二院座_一安置。同月
五日天竺 ̄ノ婆羅門僧正。大唐 ̄ノ道璿律師。各來禮_二大和
尚_一。左右 ̄ノ大臣。大小 ̄ノ納言。宰相辨已下 ̄ノ官人百餘人來 ̄テ
體拜問訊。聖武孝謙兩皇帝叡感慰愉無量。又聖武皇帝
重以_二勅使正四位下吉備朝臣眞吉卿_一口詔曰。朕建_二當伽
藍_一。旣送_二 十餘之春秋_一。叡額偏 ̄ニ爲_下弘_二-通戒法_一濟_中-度衆生_上
也。本尊者。兼安_二蓮花臺上 ̄ノ盧舍那佛_一。是則離垢淨戒尸
羅 ̄ノ敎主也。今大德和上。遠涉_二滄波_一來_二-投此國_一。佛法 ̄ヲ
傳持《割書:シ玉フ》。朕願望速成。慶喜無_レ喩。自今已後。授戒傳律
任_二和尚_一。送_二則大僧正位_一。又法進律師 ̄ニ陳_二綸言_一曰。朕造_二
此東大寺_一。送_二 十餘 ̄ノ年月_一。欲_下立_二戒壇_一傳_中-授戒律_上。朕自有_二
此心_一。此願念日夜不_レ忘。今諸德 ̄ノ遠來。冥 ̄ニ契_二朕意_一。則
授_二大僧都位_一。《割書:云云》其年四月。初於_二盧舍那殿前_一。建_二於戒
壇_一。聖武天皇帝。初登壇 ̄シテ受_二《割書:玉フ》菩薩戒_一。次皇后及皇太
子。亦同登壇受_レ戒。凡受_レ戒僧俗四百四十餘人也。又舊
【下段】
大僧靈福。賢璟。志忠。善項。道緣。平德。忍基。善謝。行
濳。行忍等八十餘人。捨_二於舊戒_一。重受_二和上所授之戒_一。
同六年五月六日。於_二東大寺_一。別 ̄ニ建_二-立 ̄ヘキ戒壇_一之由。被_レ
下_二綸言_一。鑒眞法進二人大和尚 ̄ニ奉_レ承_二勅宣_一也。而 ̄ニ中納
言藤原朝臣高房卿 ̄ヲ爲_二行事 ̄ノ勅使 ̄ト_一。鑒眞法進 ̄ノ兩大和
上。勅使 ̄ト相共 ̄ニ依_レ經任_レ圖 ̄ニ於_二 ̄テ盧舍那大堂 ̄ノ西方 ̄ニ_一建_二
戒壇院 ̄ヲ_一。卽移_二 天皇受戒壇 ̄ノ土 ̄ヲ直 ̄ニ_一。幷 ̄ニ講堂。四王堂。
鐘樓堂。太鼓堂。廻廊。三面僧坊。中門。北二階門。鎭守社
二宇気比氣多龍池等也。浴室。方丈。經藏。庫院。食堂。竈
屋。無常院。《割書:號_二 地|藏院_一。》廁屋等。幷 ̄ニ唐禪院。《割書:大和尚|住所也。》大和尚在_レ唐
之時。梵僧來 ̄テ以_二祇園精舍之靈土三斗 ̄ヲ_一奉_レ獻_二和尚_一。是
偏 ̄ニ渡海 ̄ノ前表也。是舍利將來 ̄ノ僧 ̄ト同時同人。今 ̄ニ其 ̄ノ靈
土將_二-來日本 ̄ニ_一。令_レ建_二-立東大寺戒壇院_一。被_レ寄_二 二十一箇
國_一。天平勝寶六年被_二造始_一。至_二于同七年_一。速疾 ̄ニ二箇年
之内 ̄ニ被_レ造畢。大唐 ̄ノ終南山道宣 ̄ハ移_二 天竺之戒壇_一。過海
大師線 ̄ハ卽任_二終南山之戒壇 ̄ニ_一建_二-立南都 ̄ノ戒壇 ̄ヲ_一畢。法進
和尚。又同傳_二印度之風儀_一。戒壇之出_レ圖。唯非_二我和州之
【三一頁】
【上段】
壇場 ̄ノミ_一。月氏晨旦之舊風也。然者東大寺 ̄ノ戒壇者。澄
照大師之任_二印度之風_一畢。當今大唐 ̄ノ終南山之戒壇 ̄ヲ
移_二本朝和州東大寺_一。於_二今戒壇院_一。誰可_レ生_二疑網_一乎。伏 ̄テ
以 ̄レハ大唐終南山敎王澄照大師道宣法惠菩薩者。金軀 ̄ノ
隱_二光 ̄ヲ於中天 ̄ニ_一。寶軸 ̄ノ流_二津 ̄ヲ於東夏_一。備 ̄ニ傳_二 ̄トモ三學 ̄ヲ_一律
乘獨擅_二於維持_一。遞譯_二 ̄トモ四宗_一本部實 ̄ニ繁_二弘演_一。良 ̄ニ以 ̄レハ
道風乍啓。敎迹彌深。雖_二先德以相承_一。奈_二群疑而尚雍_一。俄
値_下終南山敎主澄照大師。迹 ̄ヲ降_二隋朝_一。化 ̄ヲ行_中 ̄スルニ唐室_上。
紐_二玄綱於叔世_一。垂_二彝範於後昆_一。奮_二鴻筆_一而言邁_二古今_一。
秉_二淸規_一而聲飛_二 中表_一。巍々德重。諒淺識以難_レ窮。屹々
高豈軌謀之可_レ測乎。《割書:云云》然道宣律師欲_レ建_二-立戒壇_一時。
忽一人聖人自然化現。示_二其戒壇之方法_一。而道宣律師
不信之處 ̄ニ沙彌來 ̄テ求_二彼聖人_一。其時道宣律師問_二沙彌_一
曰。聖人 ̄ハ誰人 ̄ソ哉。沙彌答曰。聖人是賓頭盧尊者也。《割書:文》
此時道宣始生_レ信。其時聖人告_二不思議_一。任_二聖告_一堀_レ 地下
至_二水際_一。四角 ̄ニ各有_二 一堅石_一。高六尺也。石上 ̄ニ有 ̄リ_レ銘。此
是迦葉佛時比丘戒之壇場。號_二淸官寺戒壇_一。《割書:文》而今東大
【下段】
寺 ̄ノ戒壇。偏 ̄ニ寫_二彼儀式_一。實非_レ同_二唯釋迦一佛月氏之戒
壇_一。兼寫_二久遠迦葉如來之法式_一。夫東大寺戒壇者。依_二唐
土天竺之舊儀_一。任_二前佛後佛之遺跡_一。登壇受戒 ̄ノ法式可_レ
爲_二根本靈場_一也。今延曆寺戒壇者。出_二最澄新儀_一。不_レ見_二
釋尊之正說_一。於_二 五印度之中_一者。依_二何 ̄ノ所圖 ̄ニ_一哉。至_二 四
主之間_一者。寫_二何 ̄ノ國壇 ̄ヲ_一哉。爰以昔人王五十二代聖朝
嵯峨天皇御宇。弘仁十年己亥。延曆寺 ̄ノ最澄。叡山 ̄ニ可_レ
建_二戒壇_一之由。雖_レ經_二官奏 ̄ヲ_一。六綱七寺諸寺諸山僧侶詔 ̄シテ
不_レ許故。天判更 ̄ニ不_レ成。最澄不_レ遂_二素懷 ̄ヲ_一沒 ̄シ畢。後 ̄ニ延
曆寺別當參議國道朝臣。伺_二賢政漸隱 ̄ルヽ之刻_一。得_二南都
人法衰微時_一。重曆_二奏聞_一建_二戒壇_一。其後上增比丘多 ̄ク群
集 ̄シテ毁_二 三世之法式_一。破_二 五篇之戒壓_一。後 ̄ニ慈覺《割書:義|眞》蒙_二勅定_一。
謁_二南都戒壇院第九和上常詮僧都_一。乞_二-請東大寺戒壇
院 ̄ノ四角 ̄ノ土_一。以 ̄テ立_二叡山戒壇_一。其請文今在_二東大寺_一。爰 ̄ニ
知 ̄ヌ東大寺 ̄ノ戒壇 ̄ヲ爲_レ本。延曆寺 ̄ノ戒壇豈 ̄ニ是非_レ末哉。何 ̄ニ
況 ̄ヤ最澄者。興福寺所司仁秀寺主 ̄カ門弟。於_二正倉院_一受_二
具足戒_一之後。住_二大安寺_一。其後登_二叡山_一。可_レ立_二戒壇_一之由。
【三二頁】
【上段】
經_二官奏_一之處也。次義眞者。興福寺東金堂延修之童子。
童名 ̄ハ卽 糸牛(イトウシ)丸也。亦慈覺《割書:圓仁》者於_二東大寺戒壇院_一受_二
比丘戒_一。旣於_二叡山戒壇_一仰_二傳戒之祖師_一。傳敎慈覺等。皆
以東大寺興福寺之門流也。然者爭可_レ誹_二-謗出家 ̄ノ具足
大戒_一哉。凡以_二菩薩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_一爲_二大僧戒_一。爭
更無_二聖敎之所說_一。梵網 ̄ニモ瓔珞 ̄ニモ全無_二其說_一。善戒 ̄ニモ地
持 ̄ニモ都無_二彼文_一。菩薩戒者。三戒五趣出家在家之通受
戒也。若以_レ受_二此戒_一爲_二出家_一者。欲天色天之衆。龍神鬼
神之類。奴婢畜生之群。皆以可_レ爲_二大僧_一哉。故以_二延曆
寺 ̄ノ戒壇_一爲_二出家之戒_一條。甚以無_二聖敎 ̄ノ誠說_一。只爲_二功
德成就_一耳。雖_レ受_二苦薩戒品_一。不_レ可_レ爲_二出家戒之作法_一者
也。而延曆寺僧徒等。迷_二戒相 ̄ニ_一。以_二菩薩戒_一用_二出家之
戒 ̄ニ_一條。暗_二聖敎之所說 ̄ニ_一。更迷_二戒相_一也。爰知延曆寺僧寺
僧侶等者。非_二比丘_一而著_二比丘之衣_一。非_二大僧_一而居_二大僧
之位_一。豈非_レ不_レ知_二戒律之作法_一哉。夫 ̄レ以 ̄ハ釋迦如來般𣵀
槃後經_二 六百七十五歲_一。佛法始屆_二漢土_一。經_二 三百歲_一弘_二百
濟國_一。經_二 一百歲_一傳_二大八嶋_一。自_レ爾以來。上宮太子崇_二-敬三
【下段】
寶_一。惠慈聰演_二佛敎_一。釋典日崇。紹隆月感。智鳳傳_二法相宗_一。
惠灌朗辨等。弘_二 三論。華厳_一。鑒眞法進。戒律天台傳_二日
域_一。七寺十五接_レ檐竝_レ講。六宗三學列_レ窓競_レ陰。然間經_二 二
百五十歲_一。興福寺主仁秀門下 ̄ニ有_二 一比丘_一。號曰_二最澄_一至_二
延曆七年_一。開_二日枝山_一建_二止觀院_一。其後山階寺堂衆延修
所從 ̄ニ有_二 一童子_一。所謂義眞 ̄ナリ。以_二弘仁十三年_一始稱_二座
主_一。由_レ斯當_レ知。叡岳 ̄ハ則山階之別院。北嶺 ̄ハ是南都之一
門也。《割書:文》夫尋_二我根源_一。凡於_二菩薩_一所_レ修六波羅密。則戒波
羅密 ̄ノ中 ̄ニ有_二 三種 ̄ノ不同_一。一攝律儀戒。謂正遠_二-離所應離
法_一。二攝善法戒。謂正修_二-證應修證法_一。三饒益有情戒。謂
正利_二-樂一切有情_一。其中 ̄ニ第一攝律儀戒者。聲聞菩
薩大乗小乗共受戒也。以_二此律儀_一或名_二具足戒_一。或名_二
比丘戒_一。故成_二大小 ̄ノ比丘僧_一。雖_レ設_二菩薩_一。先受_二比丘戒_一
卽列_二比丘衆_一。其上 ̄ニ可_レ受_二菩薩戒_一。若菩薩不_レ受_二比丘戒_一
者。是應_レ非_二比丘衆_一哉。若菩薩受_二比丘戒_一者。名爲_二菩
薩比丘衆_一。若聲聞人受_二比丘戒_一者。名爲_二聲聞比丘衆_一。凡
以_二出家 ̄ノ戒_一名_二僧寶_一。彼僧寶 ̄ヲ卽名_二比丘僧_一。雖_レ設_二菩薩_一
【三三頁】
【上段】
不_レ受_二比丘戒_一者。正非_二比丘僧_一。非_二比丘僧_一者。屬_二出家人_一
難_レ曰_二出家僧_一。故云_二菩薩僧_一。云_二聲聞僧_一。云_二凡夫僧_一。是受_二
比丘戒_一故立_二僧寶之名_一也。而南都 ̄ノ具足戒者。卽菩薩三
品戒波羅密中 ̄ノ律義戒。是 ̄ヲ名_二比丘戒_一。叡山徒侶迷_二戒
品 ̄ニ_一不_レ受_二南都比丘戒_一。旣以非_二比丘僧_一。可_レ屬_二出家人_一。爰
以不空三藏 ̄ハ年至_二 十三_一雖_レ受_二菩薩戒_一。後有_二 二十一_一之
時。受_二具足戒_一。聖武天皇 ̄ハ請_二行基菩薩_一雖_レ受_二菩薩戒_一。後
從_二鑒眞大和尚_一受_二比丘戒_一。若南都具足戒爲_二小乘戒_一
者。不空三藏。鑒眞大和尚。聖武天皇。豈捨_二大乘_一趣_二小
乘_一哉。知南都具足戒者。非_二 一向小乘戒_一。凡東大寺戒壇
者。月氏震旦日域三箇國共許之法式也。《割書:已|上》然鑒眞大和
尚。又重以_二 天平寶字三年己亥_一造_二招提寺_一。漢朝佛法最
初之寺。是號_二建初寺_一。後改名_二白馬寺_一。日本最前肇律之
寺 ̄ナレハ先名_二建初律寺_一。後號_二唐招提寺_一。乃賜_二官額_一。以題_二
于篇_一。和尚以_二持戒力_一鎭_二-護國家_一。紹_二-隆寺院_一。堀_二靈泉_一沈_二
醍醐妙藥_一。根本草創。起_レ自_二聖武天皇之叡願_一。造立專成_二
孝謙天皇之御宇_一。元是新田部 ̄ノ親王 ̄ノ舊宅也。皇帝卽備
【下段】
前國 ̄ノ水田一百町勅_二-施《割書:玉フ》于唐招提寺_一。大和尚講_二-釋相
部之礪疏幷定賓記_一。又講_二-談南山 ̄ノ疏鈔竝諸典籍_一。應_二和
尚之訓化_一。數百之淨侶止_二-住寺内_一。專_二戒學之鑽仰_一。三行
之奉持不_レ違_二律制_一。過海大師來朝之後。僧思詫大德。受_二
大安寺忍基等 ̄ノ請 ̄ヲ_一。於_二彼寺 ̄ノ塔院 ̄ニ_一。五年 ̄ノ中 ̄ニ講_二相
部 ̄ノ法礪之疏。及鎭國記_一。《割書:定賓 ̄ノ飾|宗記也。》其後忍基忠惠等。於_二處
處 ̄ノ寺_一講_二礪疏等_一。大和尚專學_二法礪律師之相部 ̄ト道宣律
師宗儀 ̄トノ兩宗_一。故來_二日域_一多弘_二此二宗_一。思詫律師述_二東
征傳一卷_一。納_二東大寺 ̄ノ戒壇院_一。大和尚之來朝 ̄ヲ述 ̄ス_レ詳。亦
眞人玄開公。東征傳繪入假名 ̄ニ書 ̄シテ開 ̄テ成_二 十餘卷 ̄ト_一。今
在_二招提_一。然 ̄ニ招提寺金堂 ̄ノ本佛安_二-置 ̄ス盧舍那佛_一。在_二光
中 ̄ニ千釋迦 ̄ノ像_一。脇士藥師如來 ̄ハ法進思詫兩大律師自 ̄ラ
張_レ之。觀音 ̄ハ天人來下 ̄シテ七晝夜之間造_レ之。末代不思議
之靈像。奇特未曾有尊容也。又和尚將來 ̄ノ金銅坐像 ̄ノ不
動尊安_二-置護摩堂_一。又被_レ凝_二平城天皇之叡慮_一。建_二-立五層
之塔婆_一。又桓武天皇之從_二勅願_一。阿彌陀院 ̄ヲ_一。則爲_二百
濟國 ̄ノ靈佛彌陀 ̄ノ三尊 ̄ヲ本佛 ̄ト_一。《割書:是等皆招提寺 ̄ノ記錄|見_二 三卷之流記 ̄ニ_一。》又和尚在
【三四頁】
【上段】
唐之時。自披_二華嚴經_一。兼知_二日域名山_一。來朝始企_二抖擻_一。於_二
行者往躅 ̄ニ_一致_二拜見_一。於_二法起之淨刹_一。其時深山之嶺上。
聞_二集僧之鐘聲_一。大厦之院中。見_二聖衆之雲集_一。謁_二深沙大
王_一。委 防(ツヽム)_二布薩行儀_一。與_二菩薩僧衆_一同列_二勤行法席_一。直取_二
其籌_一。持_二-還人間_一。深收_二寶凾_一。今在_二招提_一。和尚唐禪院 ̄ニシテ而
相部之礪疏講談 ̄ス。和尚五夏中隨_二西京禪定寺 ̄ノ義威律
師 ̄ニ_一聽_二礪疏一遍_一。次_二西明寺遠智律師 ̄ニ聽_二彼疏一遍_一。次
於_二東京 ̄ノ授記寺 ̄ニ_一從_二金修律師及慧策律師_一聽_二彼疏_一各
一遍。後隨_二西京觀音寺 ̄ノ大亮律師_一聽_二礪疏_一 五遍。如_レ是
學_二相部_一。上之諸師竝西塔滿意律師 ̄ノ弟子也。惣 ̄テ大亮律
師 ̄ニ傳_二-學 ̄ス嚴宗相宗論宗舍宗_一。兼學_二 天台_一。和尚隨來之門
人。法進。曇靜。思詫。義靜。法載。法成。此六僧兼_二 天台_一。竝
是智解 ̄ノ名哲也。惣和尚於_二日本國_一結_二-築三戒壇_一。一 ̄ハ東
大寺 ̄ノ戒壇。二西國 ̄ノ觀世寺 ̄ノ戒壇。三 ̄ハ東國 ̄ノ藥師寺 ̄ノ戒
壇。竝 ̄ニ崇_二 天恩_一。行_二受戒 ̄ノ事_一。東大寺 ̄ノ戒壇 ̄ハ十人受戒
准_二 中國 ̄ノ式 ̄ニ_一。兩國戒壇 ̄ハ五人受戒。准_二 ̄ス邊國 ̄ノ式_一。三所_レ
授_レ戒無_レ間。來朝之後。惣經_二 十年_一。初之五年住_二東大寺戒
【下段】
壇院_一。唐禪院 ̄ハ卽常居 ̄ノ住處也。後之五年 ̄ハ居_二唐招提寺_一。
凡所立 ̄ノ戒壇 ̄ニ有_二 三重壇_一。表_二大乘菩薩 ̄ノ三聚淨戒_一。故
於_二第三重_一安_二多寶 ̄ノ塔_一。塔中 ̄ニ安_二釋迦多寶二佛像_一。表_二 一
乘深妙 ̄ノ理智冥合之相_一。鑒眞和尚 ̄ノ宗。【?】硏_二 天台_一。律弘_二 四
分_一。專四分當宗 ̄ハ分 ̄ニ通_二大乘_一。所_レ立九識 ̄ハ同_二華嚴宗_一。況
依_二内證_一 天台 ̄ノ敎宗立_レ壇弘_レ律。一乘法華 ̄ハ開_レ麤顯_レ妙。毘
尼學者卽大乗學。五篇七聚卽摩訶衍第一義光 ̄ノ非靑黄
等。五戒八戒十戒皆是一實妙摩訶衍。梵網大乘三聚十
重六八八萬頓說頓圓卽與_二妙圓_一 一味會同。平等夷齊
廢權絕待。本來一實 ̄ニ開發俱時法位居然。待_レ麤顯_レ妙。偏
外 ̄ニ有_レ圓。和尚 ̄ノ弘律猶非_二待麤_一。豈涉_二藏通共門之義_一。
當_レ知純圓頓妙極戒。所結 ̄ノ戒場 ̄ハ一乘頓極 ̄ノ三聚 ̄ノ圓
壇。此登_二圓壇_一受_二戒法_一者。通受 ̄ハ則頓 ̄ニ發_二 三聚普遍之體_一。
別受 ̄ハ則成_二 三聚周圓之義_一。祖師大和尚傳_レ戒立_レ壇。高廣
深妙 ̄ノ意致如_レ是。諸宗 ̄ノ學人於_二此戒壇_一各受_二戒法_一。定_二法
臈_一隨_レ宗立_レ義。皆是大乘一實 ̄ノ境界。鑒眞和尚顯_二-揚 ̄ス
梵網_一。彼經 ̄ノ儀途。用_二濮陽 ̄ノ疏及法銑疏_一。而濮陽師依_二 天
【三五頁】
【上段】
台義_一廣作_二義疏_一。後學_二法相_一專弘_二彼宗_一道璿律師註_二梵網
經_一。全依_二濮陽_一弘_二之遐邇_一。法進僧都註_二梵網經_一全是台宗
弘_二和尚化_一。就_レ 中東大寺戒壇者。孝謙天皇天平勝寶六年
甲午建_二-立壇場_一。西國東國戒壇。九年已後廢帝御宇天平
寶字六年壬寅正月築_レ壇畢。今旣海東始傳_二戒律_一。故於_二日
本_一以_二大和尚_一爲_二第一祖_一。和尚弟子法進大僧都。優_二-遊五
部_一。精_二-閲四含_一。天台敎觀陶練硏究。菩薩戒藏弘演開化。日
本傳戒鑒眞大師 ̄ヲ爲_二第一 ̄ノ和上_一。法進大僧都 ̄ヲ爲_二第二 ̄ノ
和尚_一。藥師寺 ̄ノ如寶少僧都 ̄ヲ爲_二第三 ̄ノ和上_一。元興寺 ̄ノ昌禪
律師 ̄ヲ爲_二第四 ̄ノ和上_一。唐招提寺 ̄ノ豐安僧正 ̄ヲ爲_二第五 ̄ノ
和上_一。如_レ是七大諸寺律德。隨_二其戒臘_一次第 ̄ニ補任。乃至_二
當時_一行_二受戒 ̄ノ事_一。歷代住持 ̄シテ宗緒不_レ絕。東大寺 ̄ノ受戒
事。歷代住持如_レ此。觀世音寺 ̄ノ授戒亦爾。藥師寺 ̄ノ授戒 ̄ハ
中古已來廢絕 ̄シテ不_レ行。鑒眞大和尚以_二戒壇院及唐禪院_一
付_二-囑法進大僧都_一。卽爲_二戒壇院第二 ̄ノ和上_一。進公於_二唐禪
院講_二梵網_一。次五大部 ̄ヲ於_二 ̄テ講堂 ̄ニ_一談具。五大部 ̄ハ一 ̄ニハ行事
鈔。二 ̄ハ戒疏。三 ̄ハ業疏。四 ̄ハ拾毘尼義鈔。五 ̄ハ比丘尼鈔也。
【下段】
亦後談_二 三要疏_一。三要 ̄ハ惠光僧統 ̄ノ略疏 ̄ト智首大師 ̄ノ廣
疏 ̄ト。法礪僧統 ̄ノ中疏 ̄ト也。如_レ此弘_レ律。兼通_二經論_一。專硏_二大
小二教_一。内外該括。眞俗統貫。行高_二須彌_一。德深_二滄溟_一。無_レ
不_レ談_二 五部_一。又講_二-讀天台三大部_一各四遍。天台敎觀二代 ̄ニ
弘_レ之。鑒眞大師 ̄ハ是天台宗 ̄ノ第四祖師。《割書:從_二 天台_一取 ̄ル。若從_二|南岳_一取者。是第五》
《割書:世 ̄ナリ》和尚來朝時。傳_二-持天台聖敎_一。謂摩訶止觀。法華玄
義。法華文句。小止觀。六妙門等也。傳敎大師入唐已前 ̄ニ
鑒眞和尚傳來止觀玄義文句講 ̄ス_レ之。一遍已談畢。亦更
講_レ之。至_レ談_レ半入唐也。鑒眞和尚在唐之時。唐常州荆溪
妙樂寺沙門湛然法師。記章未_レ作。湛然天寶元年壬午行
歲三十二出家。同八年己丑。三十九 ̄ニシテ隨_二曇一律師_一受_二
具足戒_一。湛然自_レ俗習_二天臺敎_一。鑒眞師春秋五十六_一。天寶
二癸未 ̄ニ進_二-發 ̄スルカ日本_一故。湛然雖_レ學_二臺敎_一未_レ施_二記述_一。
鑒眞不_レ及_二賷持 ̄シテ來朝_一。日本傳敎作_二 天臺付法緣記三卷_一。
其中 ̄ニ列_二道璿鑒眞法進等_一爲_下弘_二 天台_一之匠_上。故彼文云。
大福 ̄ノ律師 ̄ハ先入_二和國_一乃傳_二圓明_一。利_二-益有情_一。白塔 ̄ノ僧
統 ̄ハ後遊_二日本_一復傳_二圓義_一。開_二物知見_一。所以 ̄ニ大安 ̄ノ唐律 ̄ハ
【割書内の「[頭]」は四角囲み文字】
【三六頁】
【上段】
注_二戒經於比蘇 ̄ニ_一。東大 ̄ノ僧統 ̄ハ注_二梵網於唐院_一。兩聖 ̄ノ用心
弘_二 天台 ̄ノ義_一。群生同欽_二 天上 ̄ノ甘露_一。《割書:已|上》餘 ̄ハ彼可_レ見_二緣起_一。
鑒眞和尚旣傳_二台宗于日域_一。未_二廣講敷_一。門人法進於_二唐
禪院_一談_二 天台_一。是此自_二最澄所望_一所_二講讀_一也。後思詫律師
亦同講_レ之。講_レ律不_レ知_レ數。天平勝寶八丙申年五月二日。
聖武天皇崩御。葬_二佐保山_一。號_二眺望寺_一。後改云_二眉間寺_一。天
皇名_二法諱 ̄ヲ聖滿_一。引導法進僧統行_レ之。竝忌中會奉行。
大安寺慶俊律師司_レ之。自_レ爾以來至_二當代_一代々 ̄ノ國王之
引導竝 ̄ニ忌中任_二律師宗_一。慶俊律師天應元年辛酉開_二愛
岩_一。則眞言律也。寶龜元年庚戌孝謙天皇重祚稱德天皇
八月四日 ̄ニ崩御 ̄ス。法諱法基尼。春秋五十二。葬_二和州高野
山陵_一。因號_二高野天皇_一。引導思詫律師行_レ之。鑒眞和尚隨
從 ̄ノ弟子 ̄ノ中 ̄ニ呈_二名 ̄ヲ後代_一者。法進大僧都。思詫大德。仁
韓大德。曇靜大德。法顆大德。義靜大德。智威大德。法載
大德。法成大德。靈曜大德。懷謙大德。此十一人於_レ唐受_二
具戒_一。如寶少僧都。惠雲律師。惠良大德。惠達大德【。】惠常大
德。惠喜大德。此之六人竝 ̄ニ亦唐人。而於_二日本東大寺_一
【下段】
受_二和尚 ̄ニ具足戒_一。沙彌道欽。竝 ̄ニ唐人。此十七人隨從 ̄シテ來
朝 ̄ス。始終隨遂 ̄シテ助_二和尚 ̄ノ化儀_一。天平寶字七年四月。思詫
律師弟子大安寺僧忍基大德之夢見_二唐招提寺金堂之
棟折落 ̄ト_一。驚奉_レ啓_二和尚_一。和尚曰。當_レ知我入滅之先兆也。
然間思詫律師爲_二後代_一寫_二御影_一。自奉_レ張_レ之。其後幾爾 ̄ノ
不_レ經_二日數 ̄ヲ_一。無病無苦 ̄シテ正念端坐 ̄シテ如_レ入_二諸 ̄ノ禪定 ̄ニ_一身
不_二傾壞_一。速止_二風息_一。忽閉_二蓮眼_一遷化。于時天平寶字七年
癸卯《割書:當_二唐第八主代皇|帝廣德元癸卯_一》五月六日。春秋七十有七。則孝謙天
皇諡號_二過海大師菩薩_一。三箇日之間。頂上溫氣猶不_レ散。
雖_レ然終奉_レ殯_二-送招提東北角_一。異香滿_二寺中_一。紫雲聳_二虛空_一。
嗚呼悲哉。戒花忽萎。法燈永消。門弟等悲歎溺_二悲涙_一。道
俗哀哭沈_二哀憐_一。然則揚州 ̄ノ諸寺 ̄ニハ著_二喪服_一。向_二東方_一遙
揚_二和尚滅度之哀聲_一。龍興寺 ̄ノ諸僧慕_二恩容_一修_二善根_一泣
致_二戀慕追修之廻向_一。化道實遍_二 一天_一故。哀歎又亙_二兩朝_一。
智解深廣。兼通_二諸宗_一。以_二律乘_一爲_二其心府_一。和尚在世時。任_二
法務大僧正_一。惣日本御在世十一年。僅述_二梗槪_一。一々悲
歎非_二翰墨所_一レ記者也。過海大師已後之律德等。則圖曰。
【三七頁】
【上段】
日本傳戒大和上鑒眞大僧正過海大師菩薩┐
┌─────────────────┘
├法進大僧都┬─行讚律師 唐人 山田寺┌聖一律師 唐人 元興寺
│ │ 是和上 │ 吉野佛國寺第二代
├仁韓律師 ├─如寶少僧都───┐ │
│ │ 之次第│ ├惠山律師 唐人 東大寺
├曇靜律師 │┌────────┘ │
│ │└昌禪律師 ├最澄法師 傳敎
│ └────────────┘
├法顆律師──┬忍基大德───────┐淸福大德
│ │ │
├思詫律師┐ ├善俊大德 ├明哲大德
│ │ │ │
├智威律師└─┼忠惠大德 ├隆紹大德
│ │ │
├義靜律師 ├常巍大德 ├施總大德
│ │ │
├法載律師┐ └空海大德 └繼綱大德
│ │
├法成律師└──眞璟大德──戒勝大德──壽高大徳┐
│ ┌────────────────┘
├靈曜律師 └增恩大德──安談大德──喜寬大德┐
│ ┌────────────────┘
├懷謙律師 └曆悰大德──雲茂大德──戒光大德┐
│ ┌────────────────┘
├如寶少僧都┐└實範大德──藏俊大德贈僧正┐
│ │ ┌─────┘
├惠雲律師 └─豐安贈僧正┐ └壺坂大德覺憲僧正┐
│ ┌──────┘┌─────────┘
├惠良大德 ├─道靜大德─┐│ 常喜院
│ │ │├貞慶上人─┬覺眞大德
├惠達大德 └─圓勝大德┐││ │
│ ┌─────┘│└良算大德 └戒如大德┐
├惠常大德 └─豐惠大德┐│┌──────────┘
│ ┌─────┘│├圓晴大德
├惠喜大德 └─安康大德 ││
│ ││
└沙彌道欽 ││
【下段】
┌────┘┌眞覺大德 ├禪惠大德
└仁階大德┐│ │
┌────┘├乘眞大德 ├禪觀大德
└眞空大德 │ │
├修禪大德 ├有嚴大德
相承自誓人等至_レ奥名字記 │ │
├繼尊大德 ├源俊大德
之也戒壇院住持法進次思 │ │
├覺澄大德 ├實戒大德
詫《割書:此間百一代名字等不_二分明_一[[頭]百|一代之事和上之義也血脈各別也百》 │ │
├覺盛大德 ├實受大德
《割書:一代 ̄ハ後 ̄ハ堂|衆之血脈歟]》圓空上人禪願道 │ │ 四大寺寶塔院元祖也
├蓮覺大德 ├叡尊大德
本實敎實相也《割書:當院血脈|也在別》 │ │ 元興福寺西金堂衆也
├蓮意大德 ├蓮思大德
└─────┘
血脈相承如_レ是。昔孝謙天皇御治世。揚州鑒眞和尚越_レ海
來朝。建_レ壇授_レ戒。律法行_レ世。左京 ̄ニシテハ於_二東大寺_一。立_二戒
壇院_一開_二唐禪院_一。右京 ̄ニシテハ造_二招提寺_一大弘_二毘尼_一。自_レ爾已
來。律法大敷。戒壇竝 ̄ニ唐禪 ̄ヲ與_二法進大僧都_一。大和尚臨終
以_二招提_一付_二-囑法載。義靜。如寶 ̄ニ_一。此三大律師同_レ志合_レ力
興_二-隆彼寺_一。然間榮_二于戒律世_一。各有_二門葉_一。弘持繁昌 ̄ナリ。惣
而言_レ之。和尚弟子十有七人。皆各門輩累_レ世不_レ絕。厥傳
戒和上 ̄ハ是第一祖。次法載大德。次眞璟大德。四 ̄ニ戒勝大
德。五 ̄ニ壽高大徳。六 ̄ニ增恩大德。七 ̄ニ安談大德。八 ̄ニ喜寬
【三八頁】
【上段】
大德。自_二大和上_一至_二光孝天皇仁和年_一。如_レ是八代宗緒繼
續 ̄セリ。又大和上之次有_二如寶少僧都_一。次 ̄ニ豐安贈僧正。
次 ̄ニ道靜大德。次 ̄ニ仁皆【階ヵ】大德。次 ̄ニ眞空大德。如_レ此六世。宗
緒不_レ絕。餘人門葉。恐_レ繁略_レ之。仁和已後。招提宗緒門葉
雖_レ多而不_レ錄_レ之。其後二百餘年。持行漸々陵怠 ̄ス。而學業
等相續 ̄シテ不_レ絕。其後東大興福之兩寺。東西之兩堂衆依_二-
學之_一。然至_二于人王第七十四代鳥羽天皇御宇保安年中
比_一。律學殊 ̄ニ廢怠。然間春日社御八講之時。學侶評議云。
東大興福兩寺之堂衆等之律學。以 ̄テ外 ̄ニ衰微 ̄ナルカ故 ̄ニ。東
大受戒之作法等。只今有_二滅亡 ̄ニ_一也。尤一途可_レ有_二沙汰_一。
所詮於_二向後_一學侶之中 ̄ニ學_二戒律_一。可_レ興_二毘尼_一。兼 ̄テ東大 ̄ノ
學侶評議 ̄シテ相共 ̄ニ同意評定畢。此事興福寺西金堂衆南
勝坊之住室欣西大德傳聞。愁歎 ̄スルヿ無_レ極。爰 ̄ニ一 ̄ノ有_二比
丘_一。號_二實範上人_一。住_二 中川_一。是興福寺 ̄ノ學英秀才也。仍 ̄テ欣西
行_二 中川 ̄ノ上人 ̄ノ堂_一。溺_レ涙閉_レ眼。語曰。律學 ̄ノ旨 ̄ハ自_二 中興_一
東大興福之堂衆學_レ之。近來依_レ無_二稽古之輩_一。東大興福 ̄ノ
學侶評議同意 ̄ニシテ今學_二律法_一。旣可_レ取_レ之及_二群議_一。上人者
【下段】
是佛家 ̄ノ法匠南都 ̄ノ明師也。早廻_二紹隆之賢慮_一。必至_二律法
之再興_一。上人之自_二學力_一。二度可_レ遂_二意願_一也 ̄ト泣入 ̄ヌ。上人
聞_二此詞_一浮_二涙於眼路_一。凝_二-思於心府_一。良久 ̄シテ乃語曰。夫律
法陵怠年久。今更非_二 人力之所_一レ覃。我能可_レ盡_二祈請_一。汝可_レ
致_二懇祈_一。範公專仰_二春日權現之冥助_一。則企_二 一七日之參
籠_一。祈_二律法之興行_一。當_二結願夜_一在_二靈夢_一。謂自_二招提寺_一東
大寺戒壇 ̄ノ上 ̄ヘ懸_二 三銅桶_一。塵積無_レ水。一樋 ̄ハ有_レ水大 ̄イニ流
入 ̄ルヿ如_レ大河_一。《割書:已|上》範公預_二 ̄リ如_レ是 ̄ト靈夢 ̄ニ_一。自 ̄ヲ合_二-見 ̄ルニ
此靈夢_一。三樋 ̄ハ敎 ̄ト行 ̄ト果 ̄ト三也。二樋 ̄ニ無 ̄キハ_レ水行 ̄ト果 ̄ト更 ̄ニ
表 ̄ス_レ無 ̄キヲ。一 ̄ノ樋 ̄ニ有_レ水。律敎未_二世 ̄ニ堪 ̄ヘ猶 ̄ヲ示_レ有。亦有_二 ̄リ
異說_一。大都 ̄ハ如_レ先。謂有_二 ̄リ二 ̄ノ銅樋_一。一樋 ̄ハ無_レ水。一樋 ̄ニハ有_レ
水。範公合_二 ̄スルニ此靈夢_一。先二 ̄ノ樋 ̄ハ受隨其二義也。一 ̄ノ樋
無_レ水表_二隨行之絕 ̄ルヲ_一。亦一 ̄ノ樋 ̄ニ有 ̄ルハ_レ水表_二受儀之有 ̄ルヲ_一。是
併 ̄テ所願成就之靈夢。仰亦神明哀憐之先兆也。誠東大招
提者。唐律海之本所。戒水之根源也。知 ̄ヌ彼寺猶 ̄ヲ有_二明律
先達淨行 ̄ノ僧侶_一歟。則自_二春日社_一尋_二-行 ̄キ招提寺_一。於_二寺近
邊路頭_一在_二 一人 ̄ノ下僧_一。仍尋_二招提_一。此僧指_レ西被_二 ̄ル塔 ̄ヲ拜見_一。
【三九頁】
【上段】
是則唐招提寺也。御用何 ̄ニ事 ̄ソ哉。範公云。唐律招提寺 ̄ハ
戒律 ̄ノ本所也。定而明律之僧在_レ此哉。我 頻有(マコトニ)_二律法相承
之志_一。仍尋行也。下僧 ̄ノ云。我僧 ̄ハ當寺之住侶。根本和尚 ̄ノ
末弟也。所_レ願律法可_二相傳_一。範公彌仰_二冥鑒 ̄ヲ_一、祈願更 ̄ニ無_二
餘念_一。則入_二寺中_一居_二坊内_一。已前 ̄ノ下僧著_二袈裟_一。對_二範公_一語
曰。我 ̄ハ是云_二戒光大德_一。先師之時分 ̄ハ猶 ̄ヲ律學不_レ怠。當_二我
身_一不_レ居_二學窻_一。空送_二光陰_一。雖_レ然如_レ形可_レ授_二律敎_一。汝先
作_二 ̄セ三禮_一。其時古 ̄キ雙紙一帖取出 ̄シ。塵打佛指_二-置範公 ̄ノ
前_一。是則曇無德之四分比丘戒本也。戒光大德 ̄ハ合掌 ̄シ塞_レ
目從_二 四分比丘戒本《割書:ト云》_一至_二 ̄テ半月々々說 ̄ニ_一授_二 ̄ク戒本 ̄ヲ_一。律
法之相承專是也。範上人傳授無_二子細_一。弘通更 ̄ニ所_レ無_レ疑
也。所願成辨 ̄シヌ。大慶無_レ極。戒光大德苦 ̄ロニ可 ̄ト_レ有_二律法興
行_一勸_レ化。其後興_二-隆 ̄シ律法_一。戒法亦興 ̄ルヿ範公 ̄ノ有_レ功 ̄ニ。上人
卽傳_二-受四分戒本_一。然後披_二-尋大疏_一。硏_二-精大律_一。表無表章
竝 ̄ニ具 ̄ニ明_二 三乘戒體法義_一。梵網 ̄ノ古迹竝 ̄ニ諸師 ̄ノ疏大小戒
律皆咸譜練 ̄セリ。明律之譽秀_二-逸于世_一也。上人酬_二興福寺 ̄ノ
欣西大德 ̄カ雅請_一。作_二戒壇式一卷_一。是受戒之法則也。範公 ̄ハ
【下段】
興福寺僧綱云_二 ̄フ少將法印 ̄ト_一。後隱_二-遁中川 ̄ノ蘭若 ̄ニ_一興_レ律 ̄ヲ
也。自_レ是已來。菩提院贈僧正藏俊大德。寶積院 ̄ノ僧正覺
憲大德。《割書:後隱_二-居|壺坂_一。》貞慶上人。如_二次第_一傳_二律法_一。相繼連綿 ̄セリ。
貞慶上人 ̄ハ人王八十三代土御門天皇 ̄ノ御宇 ̄ノ人也。是興
福寺 ̄ノ英才智德。慶公解_二-窮 ̄シテ二明_一學_二-罄 ̄セリ三藏_一。德滿_二寰
宇_一。威動_二冥顯_一。重弘_二戒律_一。于_レ時戒如 ̄ト覺眞 ̄トノ兩哲。隨_レ事
習_二-學大小戒律 ̄ヲ_一。覺眞大德紹隆 ̄ノ有_レ志 ̄シ。於 ̄テ_二興福寺_一建_二 ̄テ
常喜院_一。爲_二律學 ̄ノ依處_一。則安_二-置二十人律學供_一。然猶 ̄ヲ再
興難_レ成。解脫上人付_二-囑戒如覺眞兩大德_一。是可_二 ̄ノ律法再
興_一故也。依_レ之知足坊 ̄ノ戒如上人。常喜院 ̄ノ覺眞上人。殊 ̄ニ
思_二笠置 ̄ノ上人 ̄ノ遺屬 ̄ヲ_一。如法律儀全難_レ成。空送_二年月_一。戒
如大德亦付_二-屬律法 ̄ヲ乃圓晴覺盛 ̄ト繼尊 ̄ト覺澄 ̄ト修禪禪
觀 ̄ト蓮意 ̄ト蓮覺等 ̄ニ_一。然窮情房覺盛大德《割書:亦云_二學|律房 ̄ト_一》致_二如法
律儀 ̄ノ再興_一。成_二戒法弘通之素意_一。凡尋_二 ̄ルニ再興 ̄ノ旨_一。覺盛
上人發_二無上無二 ̄ノ菩提心_一利_二群徒_一。起_二 十種六種要請願_一
興_二律宗_一。宿習開發之上。其比又成_二發心遁世之助緣_一
事 ̄アリ。其故 ̄ハ興福寺維摩會時。於_二講堂_一名_二繼論義 ̄ト_一兩堂
【四〇頁】
【上段】
之衆以_二律宗_一致_二論義_一之事 ̄ト爲_二恒列_一。仍學律上人可_レ懃_二-
仕論義_一之旨被_二披露_一之處。學侶等存_二異議_一被_二抑留_一。此時
學律上人律宗稽古專以_二此繼論義_一爲_二規模_一被_二停止_一之
條失_二面目_一。然間隱遁之所存彌深。律法之興行是切 ̄ナリ。以_二
學律房_一爲_二根本發起之上衆_一。戒如上人 ̄ノ門葉四人同時 ̄ニ
發心 ̄シテ興_二如法如說 ̄ノ律儀_一。成_二弘通利生之願望_一。其四人
者。尊性房 ̄ト慈禪房 ̄ト窮情房 ̄ト思圓房 ̄トナリ也。窮情房長谷
寺參詣之時。於_二路次_一逢_レ雨。仍釜 ̄ノ口 ̄ノ南 ̄ニ立_二-寄柳本之社
頭_一。於_二拜殿_一待_二晴間_一。其時對_二或仁 ̄ニ_一戒法之事竝 ̄ニ任_二 ̄セテ
瑜伽占察明文 ̄ニ_一通受自誓受戒成_二比丘 ̄ノ性 ̄ト_一事 ̄ト。委細 ̄ヲ
問答 ̄ノ處 ̄ニ。折節 ̄シ思圓房參會 ̄シ聽聞 ̄セリ。隨喜渴仰 ̄シ有_二律
法興行之企_一。必可_レ至_二同心_一再興合力 ̄ノ由。此時被_二約諾_一。
其後思圓房事鈔一遍自見 ̄シ。著_二法衣_一欲_二自誓受戒企_一。籠_二-
居 ̄シテ生馬鬼取 ̄ニ_一稽_二-古 ̄ス事鈔_一。然後窮情上人被_レ遣_二淨仕僧_一。
《割書:兩寺 ̄ニハ云_二承仕 ̄ト_一僧也。|律 ̄ニハ淨仕 ̄トモ齊戒 ̄ノ淨人 ̄トモ》律法再興 ̄ノ事。今明旣 ̄ニ思立者歟否。
思圓驚_二此使僧_一。急使僧 ̄ト同道 ̄ニテ卽 ̄チ出_二生馬_一。于_レ時人王
八十六代皇帝四條院 ̄ノ御宇。嘉禎二年丙申八月下旬。四
【下段】
人法師各善伴。依_二經論 ̄ノ所說 ̄ニ_一任_二通受 ̄ノ軌則 ̄ニ_一專祈_二好
相_一。各籠_二東大寺 ̄ノ法花會堂_一。《割書:又羂索堂又金|鐘道場云。》四律各好相成
就 ̄シテ同九月一日尊性房《割書:實名圓勝|或又眞照》慈禪房《割書:實名有嚴又|云_二如願_一》於_二東
大寺盧舍那殿 ̄ノ前 ̄ニ_一以_二窮情 ̄ト思圓 ̄トノ兩律師 ̄ヲ_一爲_二證明 ̄ト_一。
以_二 ̄テ自誓受戒羯磨_一受_二沙彌戒_一。同二日窮情房思圓房於_二
大佛寶前 ̄ニ_一尊性房 ̄ト慈禪房 ̄トノ二英 ̄ヲ爲_二證明 ̄ト_一受_二沙彌
戒_一。同三日尊性房慈禪房受_二比丘戒_一。次四日窮情上人
《割書:實名覺盛|年四十三》思圓《割書:實名叡尊|年三十六》受_二比丘戒_一。如_レ是有_二 四般 ̄ノ哲_一。各々 ̄ニ
自誓受戒 ̄ス自_レ爾學路漸 ̄ク開 ̄テ。菩薩大僧遍_二于天下_一。法林
稍榮。戒花薰馥 ̄シテ滿_二于日域_一。尊性房 ̄ハ不空院 ̄ノ住僧。後移_二
北洛_一弘_二律宗_一。於_二嵯峨_一遷化。春秋六十二。未_レ知_二年月滅
日_一。慈禪房 ̄ハ常喜院 ̄ノ住侶。後 ̄ニ在_二招提寺西方院_一。自誓 ̄ノ之
後入唐同歸朝、亦覺盛上人 ̄ハ初 ̄ハ居_二興福寺 ̄ノ松院_一。經_二 七
八年_一後 ̄ニ移_二-住招提寺_一。寛元二年甲辰四月十四五兩日。
奉_レ出_二御舍利_一。備_二 四事供具_一奉_二音樂_一。唱_二伽陀_一。次行_二布薩_一。
十四日 ̄ニ四分說戒思圓上人。十五日 ̄ニ梵網說戒窮情上
人。僧衆四十六人 ̄ナリ。布薩以後。僧衆集_二居 ̄スル三聚 ̄ノ坊 ̄ニ_一
【四一頁】
【上段】
之處 ̄ニ。坊 ̄ノ西 ̄ノ邊 ̄ニ皆金色一丈餘 ̄ノ天人來下 ̄シ立 ̄チ。自稱 ̄テ
云。我者是三十三天主帝釋天也。覺盛大德發_二無上菩提
心_一。絕_二 ̄ヘナントスル于國土_一紹_二-隆 ̄シ律法 ̄ヲ_一。住_二令法久住 ̄ノ心 ̄ニ_一。興_二
於僧寶_一始_二-行布薩_一。如來 ̄ノ根本 ̄ノ法甚深未曾有 ̄ノ法也。隨
喜感嘆 ̄ノ餘。爲_二 十六阿羅漢 ̄ノ使者_一爲_二 ̄メニ證明 ̄ノ_一降臨 ̄ス。律
法永 ̄ク弘 ̄メ今 ̄ニ成就 ̄スルヿ無_レ疑者也。次 ̄ニ尼衆 ̄ノ得度急 ̄キ可_レ
有_二執行_一。卽對_二 ̄シテ敎圓房 ̄ニ_一以_レ汝可 ̄シト_レ爲_二尼衆 ̄ノ始 ̄ト_一告畢 ̄テ
忽 ̄ニ昇_レ 天 ̄ニ。異香滿_二寺中_一奇瑞催_二渴仰_一。僧敎圓房忽 ̄ニ轉_レ男
成_レ女。誠 ̄ニ冥衆 ̄ノ所爲不可思議 ̄ノ者歟。以_二 十六羅漢竝 ̄ニ帝
釋神祇等之威神力 ̄ヲ_一成_二女人之知識 ̄ト_一事雖_レ可_レ說非_二是
法器_一女身 ̄ノ形位各別 ̄ナリ。一夜之同心今更難_レ叶事 ̄ト愁歎
無_レ極。悲涙餘_レ袖。泣歸_二舊里 ̄ニ_一敎_二-訓 ̄ス舍姉 ̄ヲ_一成_二比丘尼 ̄ト_一。
其名 ̄ヲ號_二 ̄ス信如大姉_一。住_二 ̄シテ中宮寺_一遂 ̄ニ成_二尼 ̄ノ同伴 ̄ト_一。一
處 ̄ニシテ修_二-行 ̄ス戒律_一。是以覺盛大德勸_二-請 ̄シテ十六羅漢_一。於_二舍
利之御前 ̄ニ_一爲_三證_二-明 ̄ト思圓房等 ̄ヲ_一。始_二-行 ̄ス尼衆之授戒_一。其
後正法寺法華寺等 ̄ノ尼寺 ̄ノ大姉。次第 ̄ニ被_レ興_二-行之_一。彼帝
釋天降臨 ̄ノ處。招提寺僧堂東北角《割書:云云》。元德元年己巳五
【下段】
月日。彼在處 ̄ニ立_二石碑 ̄ノ文_一。顯_二帝釋天 ̄ノ稱讚 ̄ヲ_一。其文曰。
貴哉覺盛師 恭性智將_レ悲 遐昌亡律法
更興_二絕戒藏_一 十願誓_二永代_一 四依志_二陳創_一
親釋提來覲 時羅漢諡知 七衆分_二階級_一
二受定_二猷規_一 誰弗漍夫賜 請呈此峴碑
又寛元二年乙巳九月十三日。於_二泉州 家原(イエハラ)寺_一結_二戒場_一。
創行_二菩薩別受之法_一。以_二覺盛大德_一爲_二和上_一。受戒各授_二門
人_一。通別二受願行具足。如法 ̄ノ律儀受隨成滿 ̄セリ。然則
覺盛大德彌興_二大和尚 ̄ノ聖跡末代 ̄ニ_一。專仰_二律法 ̄ノ根源戒
學場 ̄ト_一。西大寺叡尊最初 ̄ニ聽_下晴公講_中 ̄ルヲ事鈔 ̄ヲ_上。其後自披_二
大部_一硏精祥窮 ̄セリ。亦隨_二覺盛大德_一聽_二表無表章等_一。梵網
古迹聽_二于戒如覺證_一。戒如 ̄ハ隨_二 ̄フ貞慶上人_一。覺盛 ̄ハ隨_二 ̄テ戒
如_一聽_二表無表章古迹等_一。後 ̄ニ覺盛大德講_二終南山 ̄ノ三大
律部_一首_二-尾一遍_一。餘 ̄ノ諸小部大小戒律章疏鈔隨_レ宜 ̄ニ開
講 ̄ス。然間授戒聽律之僧侶四方 ̄ヨリ集 ̄リ來 ̄ル。歸依聞法之緇
素十方 ̄ヨリ群參 ̄ス。門葉繁昌 ̄シ道俗歸伏 ̄ス。所謂 ̄ル法性寺禪
定大閤法諱 ̄ハ行惠。《割書:東福寺|之本願。》法印權大僧都良遍。《割書:白毫寺住_二 ̄ス|亦東大 ̄ノ知》
【四二頁】
【上段】
《割書:足院_一。後 ̄ニ隱_二-居 ̄ス生馬 ̄ノ大聖竹|林寺 ̄ニ_一。或 ̄ハ信願上人 ̄トモ云ヘリ。》權律師定兼《割書:木幡觀音院住持。改 ̄テ|號_二眞空律師 ̄ト_一。或亦廻》
《割書:心上人 ̄ト|云也。》阿闍梨靜慶。入阿大德。沙門大乘心。《割書:三輪五智院住|持。號_二善意上》
《割書:人_一。|也。》大德。《割書:眞■院竝八幡法恩|院住持中道上人。》圓照大德。《割書:戒壇院住持|實相上人。》定阿彌陀
佛。《割書:長谷往生院|住持寂惠師。》慶運大德。《割書:橘寺 往([ママ])持|戒學上人》禪惠大德。《割書:大安寺住持|本性上人。》思
運上人。《割書:白毫寺|住持。》禪忍上人。《割書:大智院|住持。》已上重受戒。慈濟大德
《割書:樂極([ママ])寺住持|賢明上人。》證玄大德。《割書:招提寺第二|圓律上人。》密嚴大德。如_レ是 ̄ノ諸大德
等佛法 ̄ノ良匠。三學 ̄ノ二藏。顯密 ̄ノ相性。化制 ̄ノ内外。敎
觀 ̄ノ兩門。隨_レ應 ̄ニ究達。住_レ宜 ̄ニ弘持 ̄セリ。寔 ̄ニ釋門之鸞鳳。
悉 ̄ク佛宗之龍象也。各化_二 一方_一軌_二-模于世_一。竝從_二覺盛和
上_一受_二-學三聚菩薩 ̄ノ大戒_一。厥中 ̄ニ證玄大德繼_二盛公 ̄ノ跡_一
住_二-持招提_一。學侶甚多。弘律又盛也。四德 ̄ノ末弟等圖 ̄シテ
云。
┌空源律師
│
├法空律師
圓晴律師─禪惠律師─┤ 其後不_レ知
├見阿律師
│
└本空律師
┌慈濟律師 ┌聖然律師
有嚴律師 弟子不知│ ┌┤
└聖守律師┘└惠談律師
【下段】
覺盛 ┌行惠律師 ┌道御律師
大悲菩薩────┤ │
├良遍律師 ├圓證律師
│ │
├證玄律師─┴眞性律師─┐
│ ┌─────┘
├定兼律師 └尋等律師
┌密嚴律師 │
│ ├寂惠律師 ┌忍空律師
├乘心律師 │ │
│ ├圓照律師┐├眞空律師
├禪惠律師 │ └┤
│ ├靜慶律師 ├眞照律師
├入阿律師 │ │
│ ├慶運律師 └凝然律師
└─────┘
┌─────┐
├賢忍律師 ├幸尊律師
│ │
├成遍律師 ├善尊律師
│ │
└惣持律師 ├靜然律師
│
├賢善律師
│
寶塔院叡尊 ├宣瑜律師
興正菩薩────┤ ┌定泉律師
├信空律師─┤
│ └良海律師
├眞圓律師
│
┌寂尊律師 ├玄基律師
│ │
├唯心律師 ├性瑜律師
│ │
├忍宣律師 ├忍性律師
└─────┘
大悲菩薩者。人王八十二代後鳥羽院御宇健久五年甲
【四三頁】
【上段】
丑。大和國服鄕 ̄ニシテ誕生。而以_二興福寺 ̄ノ學侶權律師金善
房_一爲_二師範_一。習_二應理中宗之敎風_一。耀_二唯識三性之覺月_一。晝
居_二學窻_一事_二鑽仰_一。夜坐_二繩床_一凝_二觀念_一。建曆二壬申年之
夏初。解脫上人爲_二律法興行 ̄ノ_一被_レ撰_二 二十人之法器_一之
時。學律房《割書:窮情上|人事也》行年十九。居_二最末坐_一。解脫上人在_レ見_二
二十人交名_一。於_二學律房_一者。可_レ爲_二未來之法燈_一之由。被_レ
懸_二爪點_一。實上人照鑒無_レ違。果 ̄テ律法弘通 ̄セリ。後崛川院
御宇貞應二年夏初。安_二-居 ̄シテ興福常喜_一。專學_二律藏_一。偏瑩_二
戒珠_一。於_二招提_一應_二律量_一造_二禪坊_一。號_二應量坊_一也。然後後深
草院御宇建長元己酉五月十日。病痾 ̄ニ漸臥 ̄ス。同十九日
辰剋 ̄ニ於_二應量坊_一如_二眼眠_一閉卒。春秋五十有七。住持六
箇年。自誓受戒 ̄ノ已後。在生十四年住 ̄スト也。於戯惠日
忽 ̄ニ沒 ̄シ。戒光旣 ̄ニ消 ̄ヘ。門弟之哀歎寐窹難_レ休。道俗之戀
慕遐邇尤 ̄ナル者乎。證玄大德繼_二和上 ̄ノ跡 ̄ヲ_一。第二住_二-持 ̄スルヿ
招提_一 四十四年。弘_二-持敎宗_一。顯密弘敷。講宣不_レ絕。于_レ時
正應五年壬辰八月十四日卒。春秋七十三。第三眞性大
德。住持 ̄シテ經_二 十三年_一。講通不_レ絕。授戒繁多。嘉元二年
【下段】
甲辰二月一日卒。報齡六十九。第四尋竿《割書:[考]竿|恐算》大德住_二-持
招提_一。授戒傳法人皆崇重。喜元四年丙午二月十五日卒。
報齡七十九。證玄 ̄ノ門人 ̄ニ有_二圓證大德_一。硏_二-究律藏_一。兼通_二
諸宗_一。第五住_二-持招提_一。講通不_レ絕。有_二道御大德_一。是證玄
親度 ̄ノ門人 ̄ナリ。德望化導溢_二于遐邇_一。住_二-持花洛 ̄ノ法金剛
院_一。眞性終焉 ̄シテ令_レ住_二招提_一。而讓_二竿公_一。自還_二花洛_一住_二法
金剛院_一。慶雲大德 ̄ハ乃堅操之法匠 ̄ナリ。開_二-興 ̄シテ聖跡_一輝_二授
戒之德光_一。眞空上人 ̄ハ紹_二-隆 ̄シテ木幡 ̄ノ觀音寺_一。弘_二-持顯密
敎宗_一也焉。西大寺寶塔院 ̄ノ叡尊大德 ̄ノ門輩極多 ̄シ。謂忍
性上人 ̄ト賢忍 ̄ト善尊 ̄ト幸圓 ̄ト寂尊 ̄ト賴玄 ̄ト榮眞 ̄ト信空 ̄ト惣
持 ̄ト性瑜 ̄ト玄基等也。忍性上人遊_二-住東國_一。大弘_二律法_一。多
生_二門輩_一。甚耀_二敎光_一。性公 ̄ノ門下 ̄ニ多_二知法者_一。或顯或密。
智辯縦横。充_二-溢 ̄ス東國_一。各建_二法宗_一。叡尊和上。德䨱_二群生_一。
威動_二冥顯_一。値_二 九代之聖世_一。爲_二 五帝之國師_一。戒律普敷
充_二-溢日下_一。密藏廣開通_二-亙方維_一。硏_二-究三藏_一。積_二-竅大小_一。
門人尋多也。正應三年庚寅八月二十五日卒。春秋九十。
諡號_二興正菩薩_一。賴玄大德住_二-持常州三村寺_一。弘_二-持律法_一。
【「[考]」は四角囲み文字】
【四四頁】
【上段】
榮眞大德 ̄ハ忍性之後住_二-持極樂寺_一。紹_二-隆二諦_一。秉_二-持顯密_一。
叡尊後信空大德住_二-持西大寺_一。惣持上人者。叡尊之連
類也。智才之人也。幸尊大德 ̄ハ住_二-持海龍王寺_一。播_二名遠
近_一。眞圓大德住_二-持般若寺_一。竝是叡尊親度之門人也。性
瑜大德者。尊公 ̄ノ親度 ̄ノ弟子。元是三密之梁棟也。投_二尊
公門下 ̄ニ_一傳_二彼所 ̄ヲ_一レ弘。尊公之後厥流傳授。遠近諸方。專
任_二瑜伽傳法_一之人甚昌。可_レ謂_二氷藍之德_一。成眞大德 ̄ハ東
國 ̄ニシテ建_二-立一方_一。弘_二-敷律法_一。重禪大德者。尊公受戒之
弟子。律宗中興普天彌滿。啻是覺盛叡尊兩德善巧大
願之力也。叡尊大德住_二西大寺寶塔院_一。旣稱_二 一門興行
之別流_一。雖_レ然尋_二再興之根源_一。遠酌_二鑒眞和尚 ̄ノ遺流_一。近
依_二戒光大德 ̄ノ傳授_一興_二律儀_一。然者尤雖_レ可_レ稱_二戒壇招提
之門流_一。戒體依_二自誓_一發得。別幡_二 一方之化導_一。然而猶對_二
于東大招提嫡流相承之根本_一。可_レ謂_二 中門一往傍出之末
葉_一者也。叡尊化後二十餘年在_レ之。正安二年癸丑閏七
月三日。在_二花園天皇詔_一。以_二勅使正四位上少納言藤原
朝臣範重_一諡號_二興正菩薩_一。《割書:已上有_二|緣起_一。》亦覺盛大德 ̄ハ元亨二年
【下段】
壬戌正月十八日依_レ奏_二 ̄セルニ再興數篇之德行 ̄ヲ_一。在_二後
醍醐天皇勅_一。諡宣_二-下大悲菩薩之尊號_一者也。爰人王八
十二代後鳥羽天皇御宇健久年中。有_二 一沙門_一。諱俊芿。
元鎭西人也。志在_二學業_一。專思_二戒律_一。乃來_二南都_一。尋_二-求律
法_一。時有_二大德_一。道號蓮迎。隨_二彼大德_一諮_二-學戒律_一。不_レ得_二事
止_一。遠期_二異朝_一。土御門天皇御宇正治元年己未。報齡三
十四。越_レ海入_レ宋。當_二大宋第十三主寧宗皇帝慶元五年
己未_一。先値_二北峯宗印法師_一。習_二-學天台宗_一。後隨_二如庵了宏
律師_一。受_二-學南山律宗_一。硏究精譯。二宗無_レ遺。在唐學法
一十三年。順德天皇御宇建曆元年辛未歸朝。遂於_二北洛
東山_一建_二泉涌寺_一。大弘_二戒律_一。竝講_二-敷台宗_一。日本弘律
一十七年。講授不_レ絕。敷演甚昌。北洛弘律中興之事。
乃不可棄法師是其始祖也。嘉祿三年丁亥《割書:安貞|改元》三月
初八日遷化。春秋六十有二。法師德振_二兩國_一。威播_二萬代_一。
泉涌律場大行。講敷不_レ絕于_レ今甚昌。法師弟子定舜闍
梨。大講_二戒律_一。廣被_二時負(賓イ)_一。後之諸德。智鏡。道玄。淨因
等。皆舜公之門人也。嘉禎三年丁酉之春。定舜闍梨來_二
【四五頁】
【上段】
南都海龍王寺_一講_二小部律文等_一。衆人服膺。來集聽學。叡
尊。禪惠。源俊等 ̄ノ皆聽_二開講_一。泉涌住持。定舜之後。智鏡
大德住_レ之弘_レ律。鏡公越_レ海入_レ宋。聽_レ律飡_レ風、忍空大德
初飡_二鏡公之風_一。後移_二東大寺戒壇院_一。入_二圓照上人室_一受_二
具戒_一。年久聽_二-學戒律_一。通別二竝皆傳承。復隨_二叡尊上人_一
重受_二具戒_一。復住_二戒壇院_一。智鏡之後。思允 德大([ママ])住_二-持泉
涌_一。講_レ律弘_レ敎。是則開山不可棄法師親承門人。後隨_二定
舜_一習_二-學律部_一。淨因大德稟_二法定舜_一。兼諮_二智鏡_一。住_二-持戒
光律寺_一。大弘_二像敎律法_一。流_二-化東國_一。軌_二-模遐代_一。眞照大
德。元隨_二東大圓照上人_一受_二剃髪染衣_一。受_二 三聚戒_一聽_レ律。
兼隨_二淨因上人_一聽_二律大部_一。忍空同聽。厥後眞照律師入_二
大宋朝_一。隨_二潮心廣福律寺沙門上翁妙蓮宗師_一受_レ戒問_レ
律。同寺妙蓮宗師弟子當住石林行居律師 ̄ニ學_レ律决_レ疑。
在唐三年。乃正元弘長之間也。如_レ是値_二妙蓮 ̄ト行居 ̄ト兩
大律師_一究_レ律。而歸朝之後。住_二東大戒壇_一大興_レ律。助_二圓
照師化儀_一。弘_二律戒壇_一。講_二 三大律部竝梵網香象鈔_一。照公
始終隨遂。照公遷化後。移_二北洛泉涌_一也。亦有_二源俊大德
【下段】
者_一。本出_二南都_一。後稟_二智鏡_一。硏尋精練通_二-達戒宗_一。建_二-立一
方_一。大弘_二戒律_一。思允大德之後。願行上人住_二-持泉涌_一。厥
後委_二-付泉涌于覺阿大德_一。阿公隨_二智鏡淨因兩德_一究_レ律。
顯密兼弘。甚播_二芳德_一。乃付_二泉涌于門人知元大德_一。元公
司_レ寺弘_レ宗講_レ律。然則律法中興。南北二京五畿七道。隨_レ
緣弘通。任_レ宜流演。横遍如_レ是。竪窮可_レ得。佛法久住之
德。此律寔新。國家泰平之祥。斯宗甚大。護法不_レ窮。濟
生無_レ盡。戒律之功。其事照彰。尸羅之力。巨益炳著也。
《割書:已上律要抄。緣起集。律傳記。律|宗綱要 三國佛法傳通緣起拔。》爰東大寺大佛殿。治承四年
庚子十二月二十八日。依_二平相國淸盛公之心逆_一。花講空
成_二灰爐_一。金姿悉交_二煙雲_一。竝戒壇律院無_レ所_レ殘燒失。然
大佛殿 ̄ハ後白河禪定法皇被_レ發_二御再興之御願_一。俊乘房
重源和尚。唐和諸國 ̄ヲ勸進 ̄ス。就_レ 中源右大將賴朝公殊
以被_レ助成_一。仰_二御家人_一令_レ造_二脇土【士】四天王像_一。所謂觀音 ̄ハ
宇津宮左衞門尉朝綱。虛空藏 ̄ハ穀倉院別當親能。多聞
天 ̄ハ武田太郞信義。增長天 ̄ハ畠山次郞重忠。持國天 ̄ハ小
笠原次郞長淸。廣目天 ̄ハ梶原平三景時等 ̄ヲ爲_二壇主_一造立
【四六頁】
【上段】
速疾也。諸天善神之形勢。佛像堂宇之儀式。蓋是娑婆
良 ̄ニ華藏界會也。擧_レ眼瞻仰者。忽絕_二 十惡業綱_一。低_レ頭恭
敬者。永離_二 三途苦輪_一。其利益得而難_レ稱者哉。仰本願聖
武皇帝奉_レ顯_二伊勢太神宮 ̄ノ御本地_一。爲_二朝家第一護國寺_一
故。中尊盧舍那佛。脇士觀音虛空藏三尊者。天照大神 相(アヒ)
殿兒屋根太玉(トノコヤネヲフタマ)三所 ̄ノ靈神也。將以_二日本太祖之本地_一爲_二
惣國分寺之本尊_一。依_レ之和光日覆_二影於萬國_一。利物月顯_二
獨于此寺_一。故金銅碑文云。以_二代々國王_一爲_二吾寺檀越_一。以_二
吾寺興廢_一計_二 天下安危_一《割書:云云》。而後建立成就。建久六年乙
卯三月十二日。以_二覺憲僧正_一爲_二供養導師_一也。爰有_二蓮實
上人房號 ̄ハ西仰者_一。伊勢國人焉。或山城國山崎之人《割書:云云》。
俗名藤原光秀。爲_二後鳥羽天皇忠勤之仁_一。出家之
後隨_二都賀 ̄ノ尾 ̄ノ高辨上人房號 ̄ハ明惠_一給仕奉事。久經_二年
月_一。辨公 ̄ハ後堀河天皇御宇季歷貞永元年壬辰入滅。春
秋六十有一。厥次人王第八十六代聖主四條天皇御宇
文曆嘉禎之比。來_二西仰南都_一成_二圓照上人之常隨給仕 ̄ノ
侍者_一。東大寺大佛殿_一。始燃_二燈油_一敷_レ石。華嚴會 ̄ニ大 ̄ニ調_二
【下段】
道具_一。莊_二-嚴佛殿_一。寄附廣大不_レ知_レ數。夫蓮實上人 ̄ハ道心
慈悲 ̄ノ大將。興隆佛法之上首也。戒壇院之昔跡守_二礎石_一
建_二堂宇房侶_一。鑒眞大僧正之古講匡_二方角_一致_二榮造_一。興隆
高大古今無_二比例_一。紹續永久遠近絕_二傍輩_一。慈悲廣大覆_二-
育親疎之類_一。道念深妙遠_二-離我他之別_一。一乘十軸數萬部
晝夜暗誦無_二間斷_一。加_レ之大佛殿 ̄ニ永代 ̄ニ修_二-行千部經_一不_レ
絕_レ于今_一。其後建長三年辛亥。圓照上人年三十一。四月
安居已前 ̄ニ従_レ請_二 ̄ニ西仰上人_一。從_二海龍王寺_一移_二-住 ̄ス東大寺
戒壇院_一。紹_二-隆寺院_一。興_二-行僧寶_一。隨從之僧衆。圓空上人。禪
願大德。道本大德。實敎大德等也。是等諸英。竝東大寺戒
壇院祖宗累世 ̄ノ交衆律末之舊人而已。先有_二餘人_一居_二-住
此寺_一。別意之輩屢致_二妨亂_一。故契_二 ̄テ本寺僧_一。同心 ̄ノ興行。眞
空上人。禪心上人俱往_二高野_一請_レ之。彼兩上人應_レ請來住。
聖守上人 ̄ハ興_二眞言院_一。居_二-住彼方丈_一講_二-談中論。百論。十
二門論等三論_一。聖守上人同心 ̄ノ興行眞空上人。講_二法華
義疏玄論等_一。同心興行之僧衆。聖守上人。眞空上人。禪
心上人。圓空上人。禪願大德。道本大德。實敎大德。聖守
【四七頁】
【上段】
上人門人聖然大德。圓照上人門人眞照大德。忍空大德。
禪惠大德等。竝是法門之梁棟。佛道 ̄ノ綱領。大小 ̄ノ三藏。
顕密 ̄ノ二宗。化制 ̄ノ兩敎。相性 ̄ノ内外隨_レ宜通達。究_二-暢出
旨_一。各一方 ̄ヲ化 ̄シ綱_二-維 ̄ス律法_一。寔是弘通之大將。利濟之上
首者也。禪惠大德。諱本性。大安寺住僧。元 ̄ハ三論宗也。
聖然大德 ̄ハ眞言院第二阿闍梨也。密教 ̄ヲ承_二于守公_一。戒
律 ̄ヲ受_二于證玄_一。隨_二 ̄テ智舜_一硏_二-究三論_一。弧標絕倫。隨_二密嚴
大德_一究_二-暢台宗_一。學解優長獨_二-歩律路_一。元是良遍上人親
度弟子也故究_二法相_一。良遍上人合力興_二-隆下野藥師寺_一。厥
後弘_二瑜伽傳法遠近諸法_一甚昌。可_レ謂_二氷藍之德_一者也。西
仰上人建久八年丙辰《割書:開康|改元》五月二十九日。一期春秋九
十四遷化焉。中興第一住持圓照。道號實相。《割書:假名云_二|少將公_一》機
識敏利。志性玄邈。俱舍成實路義純正。法相三論硏究
精詳。天台敎觀意致探奧。華嚴玄旨直入義府。禪門得_レ
證。淨敎罄_レ義。南山宗旨以_レ律弘_レ律。眞言内證以_レ用施_レ
用。威驗飛名化導。然則律法弘通敷演之上首也。身備_二衆
德_一爲_二佛法之梁棟_一。口流_二辯河_一是開導之秀逸也。聖武
【下段】
天皇之古跡如_レ昔建興。過海大師之遺蹤及_レ古紹隆。
顯密之大悟早開_二威德_一。法相三論之格義談_レ旨如_レ泉。
眞言止觀之宗仭顯_レ理瑩_レ玉。住持管領二十七年。
授戒講律幾千萬廻。誕生承久三年辛巳。報命一期
五十有七年被物。建治三年丁丑十月二十二日。於_二鷲
尾_一遷_二神安養_一。上人司_二諸寺_一管領有_二 十餘寺_一。委讓_二 三卷
行狀_一。門人禪惠。眞照。忍空。眞空。凝然。空智。禪爾等
百餘人。門葉恐_レ繁略_レ之。有_二行狀_一歟。彼三卷 ̄ノ行狀 ̄ノ下
卷 ̄ハ門人之顯_二名字德行住所_一可_レ見_レ之。然則紹隆專起_レ
自_二圓照上人之墾府_一。倂亦在_二唐律之本源戒壇院_一。然間
大曆之聖代降_二-勅於當院_一受_二具足戒_一。殊桓武天皇平城天
皇二代 ̄ノ詔 ̄ニハ新出家天下僧徒等。先住_二東大寺戒壇院
室_一。五年可_レ學_レ律《割書:云云》。亦復延喜格云。國危之時 ̄ハ可_レ修_二-
理戒壇院_一。當_レ知戒法 ̄ハ是諸法之本源。戒壇院亦諸寺諸
山之本寺。王家佛家共被_二仰崇_一。自門他門同可_二歸敬_一者
也。圓照上人門人中。凝然大德繼_二照公跡_一第二世住_二-持
戒壇_一。國師示觀。道號凝然。俗姓藤原氏。伊豫國高橋鄕
【四八頁】
【上段】
人也。仁治元年春三月六日誕生。三歲甫聞_二佛敎_一臆持
不_レ忘。十八早學_二當窻_一。練行超_レ輩。廼在_二 二旬之壯齡_一。受_二
三聚之淨戒_一者。入_二圓照律師之奥室_一兮住_二東大寺_一。後者
證玄上人之律藏兮南山師開_レ宗。法相三論顯_レ理如_二流
水_一。隨_二聖守上人_一傳_二-學眞言天台_一而談_レ義而傳_二禪法_一。値_二
宗性師_一習_二-學華嚴宗_一。廣講_二-談華嚴玄旨_一。歲甫三十有七。
後宇多院御治世建治二丙子。於_二舍那殿_一講_二 八十華嚴_一
如_レ泉。時賜_二 一朝國師_一。其後授戒堂 ̄ニテ後宇多天皇 ̄ニ授_二
菩薩戒_一。禁中 ̄ニシテ講_二 五敎章等末鈔_一甚多。華嚴章釋。製
造極多。本疏諸論義記無_レ遺述_二義理_一。廣通_二諸宗_一。授_レ戒
講_レ律。隆_二-紹德望_一。師資芳郁。曆_レ年繁昌。智人多生助_二-揚
法化_一。律海深廣講敷連日。凝然以_二圓宗_一爲_二其心府_一。製作
在_二數卷_一。則目錄 ̄シテ曰 ̄ク。示觀國師凝然和尚著製數軸題
名。探玄記洞幽鈔《割書:百二|十卷》五敎章通路記《割書:五十|二卷》華嚴五敎賢聖章《割書:六十|卷》二種生義《割書:三十|卷》梵網香象疏日珠鈔《割書:八十|卷》孔目章
發悟記《割書:二十|三卷》普賢觀行雙翼記《割書:三|卷》三聖圓融 現(觀カ)義記《割書:四|卷》華嚴
科音(七?章カ)義瓊記《割書:三|卷》心要義鑑《割書:一卷於_二與州餘郡|淸水寺_一製_二-作之_一》心要義科文《割書:一|卷》心
【下段】
要科《割書:一卷|後本》十重唯識 帝(圓カ)鑑【「下卷現存」左注】記《割書:七|卷》十重唯識瓊鑑章《割書:一|卷》華嚴法
界義鏡《割書:一卷依_二東南院|殿請_一作_レ之》遊心法界記科文《割書:一|卷》還源觀科文《割書:一|卷》華
嚴法界法門《割書:一|卷》華嚴法界義《割書:一|卷》華嚴要義章《割書:一|卷》華嚴遊心
頌《割書:一|卷》華嚴法界傳通録《割書:二|卷》華嚴章疏目錄《割書:二|卷》新編華嚴祖
師傳《割書:七|卷》五敎要略《割書:一卷大覺寺|ヘ進_二-上之_一》會宗章《割書:一|卷》三生成佛義《割書:一|卷》律
宗華嚴取眞心章《割書:二十|卷》華嚴觀科文《割書:一|卷》華嚴經品釋《割書:一卷爲_二|東大八》
《割書:幡夏中每日|講經_一作之》華嚴經會釋《割書:一|卷》華嚴孔目章疏源第一卷《割書:一|卷》華嚴
善財童子講式《割書:二|通》香象大師行狀《割書:一|卷》香象大師開宗義記《割書:三|卷》
淸凉國師行狀《割書:一|卷》杜順大師行狀《割書:一|卷》定惠禪師定宗義記《割書:二|卷》
太子法華疏惠光記《割書:九十|卷》太子勝鬘疏詳玄記《割書:十八|卷》同疏
科文《割書:一|卷》太子維摩疏庵羅記《割書:四十|卷》太賢梵網上卷古迹修 法(治イ)
章《割書:十四|卷》四分戒本定賓疏贊宗記《割書:二十|卷》南山敎義章《割書:三十|卷》律
宗瓊鑑章《割書:六十|卷》梵網說戒章《割書:三|卷》南山法林章《割書:二|卷》宗要科文《割書:一|卷》
南山三身章《割書:二|卷》南山淨土義《割書:二|卷》南山法樹章《割書:一|卷》二十部要
決《割書:三|卷》菩薩戒二受章《割書:一|卷》三聚淨戒緣起章《割書:四|卷》菩薩戒宗要
序記《割書:一|卷》資持一之上毫端章《割書:一|卷》濟緣一之上鈔《割書:一|卷》南山佛
性義《割書:三|卷》南山三時章《割書:二|卷》南山劫波章《割書:一|卷》南山圓流章《割書:一|卷》南
【四九頁】
【上段】
山二障章《割書:一|卷》律宗綱要《割書:二|卷》戒律要義《割書:一|卷》持犯要記略述《割書:一|卷》
戒律宗要鈔《割書:一|卷》南山卉木章《割書:一|卷》南山立位章《割書:一|卷》南山身土
章《割書:一|卷》敎誡儀略釋《割書:一|卷》羯磨略釋《割書:一|卷》南山敎觀論義勘文《割書:一|卷》
佛名會懺悔講式《割書:一|卷》戒壇觀音靈驗緣起《割書:一|卷》大賢法師行
狀《割書:一|卷》過海菩薩式《割書:一|卷》同菩薩忌日梵網釋《割書:一|卷》興正菩薩略
行狀《割書:一|卷》同興正菩薩行狀《割書:一|卷》大悲菩薩興律記《割書:上中|下》圓照上
人行狀《割書:上中|下》同略行狀《割書:一|卷》同上人忌日梵網釋《割書:一|卷》中道上人行
狀《割書:一|卷》律宗祖師傳《割書:十|卷》西仰蓮實上人行狀《割書:一|卷》同上人忌日
梵網釋《割書:一|卷》通用梵網釋《割書:一|卷》大聖竹林寺記《割書:一|卷》大通寺記《割書:一|卷》
毘雲成實同異章《割書:三|卷》四聖建立緣起《割書:四|卷》佛法傳通章《割書:十八|卷》三
國佛法傳通緣起《割書:上中|下》八宗綱要《割書:二|卷》内傳法記《割書:三|卷》諸宗傳通
錄《割書:六十|卷》内典塵露章《割書:一|卷》内典秀句《割書:一|卷》淨土敎海章《割書:四十|卷》淨土
敎義章《割書:十六|卷》淨土觀音義記《割書:二十|卷》讚淨士【土】觀音義《割書:七|卷》禮懺策
行記《割書:四|卷》安養淨行章《割書:一|卷》淨土得道章《割書:一|卷》淨土源流章《割書:一|卷》雙
卷無量壽經問答鈔《割書:二十|卷》同抄《割書:二|卷》淨土義山章《割書:十二|卷》安養往
生用心記《割書:七|卷》安養淨土現行記《割書:三|卷》遊心安樂道科文《割書:一|卷》同
義記《割書:一|卷》阿彌陀經疏拾要記《割書:七|卷》玄忠旨歸《割書:上|卷》臨終要記《割書:一|卷》
【下段】
法相五位修之圖《割書:一|卷》法相宗祖師傳《割書:十八|卷》西方莊嚴緣記《割書:三|卷》
知足往生鈔《割書:七|卷》般舟讚進業記《割書:二|卷》法華講式《割書:一|卷》弘誓殿講
式《割書:一|卷》六道講式《割書:一|卷》手跡講式《割書:一|卷》北京講堂開山行圓上人
行狀《割書:一|卷》十住心論第四卷義批《割書:九|卷》十住心論鈔《割書:十七|卷》十住心
論第九卷義批《割書:七|卷》十住心論第六卷義批《割書:十三|卷》十住心論第
六卷新玄章《割書:二|卷》大般若理趣分疏《割書:五|卷》三觀要義《割書:一|卷》大乘起
信論疏添雲章《割書:一|卷》卽身往生記《割書:一|卷》眞言深廣義集鈔《割書:七|冊》轉
法輪義《割書:一|卷》請雨記《割書:一|卷》音律通致章《割書:十|卷》春秋曆《割書:五|卷》編年略代
《割書:二|卷》同圖《割書:一|通》遷都略記《割書:一|卷》帝王御系圖《割書:一|卷》音曲祕要抄《割書:上|下》世
俗雜財論《割書:十|卷》外道法入記《割書:三|卷》傳戒法輪記《割書:一|卷》通受比丘懺
悔兩寺不同記《割書:一|卷》華嚴(重出カ )宗要義《割書:一|卷》華厳觀《割書:一卷[[考]雲雨章一|卷十宗秀句一卷一》
《割書:一本に|なし]》斯等數部之章疏。見_二製作之祖_一。可_レ知智德朗_二日域_一。
誰無_二草案_一。執_レ筆述_二洪規_一。依_二義科_一開_二章門_一。製_二疏鈔_一事。
誠聖賢之良則者歟。化遷已百餘廻。于_レ今恨者闕_二年譜_一
事。雖_二愚慮可管之到_一拾_二廣才著述之粗_一【祖ヵ】。于_レ時第百二代
之帝稱光院御宇應永季歷之比。東大寺戒壇院而。謹數
軸憲章纂。此以察_二在世一期之芳德_一。試遺文籍錄。此以
【「[考]」は四角囲み文字】
【18、19行目 「華嚴科音義瓊記」は「華厳七科章義瓊記」ヵ】
【22行目 凝然の「華嚴十重唯識」に関する著作に「華嚴十重唯識瑺鑑記」「華嚴十重唯識圓鑑記」「華嚴十重唯識瓊鑑章」の三部作が有り】
【32、33行目 「太賢梵網上卷古迹修法章」と「太賢梵網上卷古迹修治章」は同書とされている】
【五〇頁】
【上段】
號_二草案一卷之行狀_一。庶以_二斯聯寫_一删_レ繁補_レ闕再治淸書
請_二當今末葉之碩哲。後昆來裔之賢才_一矣。入唐沙門普
一敬記。《割書:以上|目錄。》少年童子蒔_二華嚴種_一。示_二滿敎再興之先兆_一。
四所靈神垂_二影向瑞_一。感_二祖典開講之深奧_一。製_二理趣分疏_一
忝協_二大菩薩神慮_一。釋_二維摩經疏_一親知_二淨名翁之冥應_一。然
公常諺曰。淨土三部妙典。善導一家之解釋。設雖_二始皇
焚_レ書之代_一。獨執_レ筆而記_レ之矣。設雖_二會昌滅_レ法之時_一暗_二
聞文_一而講_レ之焉。
凡示觀律師時。東大寺華嚴微。復興榮啻在_二此師_一。雖_レ爲_二
權僧正宗性智德師_一未_レ弘_レ宗。只受_二示觀一人_一。法燈相傳。
學業繁昌。擧_二僧徒_一講敷。造_レ䟽【疏ヵ】述_レ章。諸弟繁榮。示觀弟
子數多中。殊有_二 十二人門輩_一。各有_二從屬_一互燃_二 一燈_一。枝
流繁廣不_レ可_二勝計_一。觀公管領寺院十八所。元亨元年辛
酉九月五日於_二東大寺_一入滅。春秋八十二。法﨟六十三。
夏葬_二鷲尾山_一。乃至_二貞享元甲子年_一凡成_二 三百六十五年_一。
然公次圓戒諱禪爾。是圓照大師弟子。隨_二彼大德_一受_二 三
聚淨戒_一。諮_二-學戒律_一。後隨_二然公_一承_二華嚴奧旨_一。顯_二-揚一乘_一。
【下段】
鑽_二-仰宗敎_一。凡汲_レ流湛_レ水之尋_二-糺源_一。華嚴者如來始成之
高趣也。杜順智儼始_レ之。賢首弘_レ之。故爲_二祖師_一。長者旁
而扶。淸凉斷而續。五敎章以包_二 一藏_一。四法界以攝_二群機_一。
雖_レ設_二因修_一。專說_二果德_一。一々之理窮_二性命_一。十々之數表_二
極圓_一。諸林舌端。毘盧性海衰々。善財脚下。普毛刹塵々
指_二舍利滿慈_一以爲_二瘂聾_一者境界異根也。取_二童子婦人_一以
爲_二知識_一者凡聖一性也。非_二 天下之至大至廣_一其孰能與_二
於此_一哉。我朝之初傳 ̄ハ卽唐東都大福光寺沙門道璿律
師應_二聖武天皇遠請_一來朝。是爲_二本朝始祖_一。則璿公春秋
三十五。天平八年丙子《割書:當唐開元|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入_二大安寺_一。璿
公華嚴戒律天台北禪窮_二其幽旨_一。道璿大德華厳寺普寂
和尚之弟子。普寂始隨_二北宗神秀禪師_一傳_二禪法_一。後隨_二賢
首大師_一。隨智光同故。璿公其爲_二始祖_一。璿公授_二朗辨僧正_一。
初講 ̄ハ新羅國審祥大德。朗辨乃興_二華嚴_一之法匠。其後學
解繁廣。弘宗甚多也。凝然大德受_二華嚴于宗性僧正_一至_二
凝然_一而大振。今之言_二雜華_一者。皆承_二于然公_一焉。然公 ̄ノ
下 ̄ニ圓戒上人。審乘權僧都。了心大德。海乘大德。智照
【五一頁】
【上段】
大德。朗瑜大德。公曉法印。定曉法印。圓入大德。元
學法師。湛叡大德等也。是等諸英竝_レ肩習_二-學華嚴_一。諍_二-
論宗義_一。大立_二義途_一。就_レ 中和尚通_二-達戒律華嚴二宗_一。
建_二-立義途_一。大弘_二圓宗 ̄ト戒宗_一爲_レ宗。講_二 八十經_一。在_二凝
然大德戒壇_一證_二-明之_一。亦重弘_二戒律_一。大垂_二訓化_一。談_二 三大
律部_一。明律之譽秀_二-逸于世_一。英才智德。爰顯尊大德 ̄ノ草
庵有_二泉州_一。其跡建_二-立伽藍_一。名號_二久米田寺_一。造_二僧坊_一爲_二
學 ̄ノ依處_一。大弘_二 二宗_一。顯尊大德於_二久米田寺_一《割書:或久|米多》正安二
年庚子六月二十一日遷化。春秋六十四。禪公門人有_二數
輩_一 中。湛叡大德。盛譽大德。以殊令_レ授_二奧旨_一。兩哲弘_二-通
二宗_一。講敷不_レ倦。建_二-立一方_一出_二英才之諸徒_一。湛叡大德。
房號 ̄ハ本如。遊_二-化東國_一。住_二-持鎌倉稱名寺_一。敎理抄 ̄ハ元亨
二年述_二-作之_一。纂釋 ̄ハ建武元年記_レ之。盛譽大德 ̄ハ禪公 ̄ノ
後 ̄ニ住_二-持 ̄ス久米多寺_一。禪爾大德住_二-持本寺_一 七年。正中二
年乙丑正月五日 ̄ニ受_二風疾_一。告_二門弟_一曰。予云_二露命盡有_一レ
近。坐禪觀法如_レ常。同月八日遷化。春秋七十三。法﨟五
十一。夏讚曰。 生稟_二洛城之秀氣_一。長孕_二南都之英靈_一。始
【下段】
依_二圓照大德過_レ庭之訓_一。後親_二華嚴法師避_レ席之禮_一。尤卓_二
二途_一俱棄_二 一道_一。明_二律儀_一非者不_レ犯。戒根淨者永淸。續_二
南山鼻祖之光焰_一。掃_二東海末流之洴澎_一。夫是之謂_二隆池
院裏_一。一代之賢能者也。南叟居士請讚。元德二年庚午
春仲三日 前雙林楚俊書《割書:唐僧也》▢▢▢▢▢▢▢▢安
東第二壇那圓惠。第四代了心。諱本無。是空智上人親
度也。空智圓照上人之弟子。空智上人德行同_二禪爾上人_一。
空智住_二-持室生寺_一。本無大德住_二-持本寺_一。學侶甚多。講通
不_レ絕。第五代十達。諱俊才。上人然公門人也。遊_二-住北
洛_一。大通寺之主司。亦遊_二-化西國_一。其後住_二-持本寺_一。才公
律學秀逸。華嚴拔群。隨_二聖然律師_一傳_二瑜伽三密_一。住_二-持
眞言院_一。大行_二庭儀灌頂_一。後醍醐天皇 ̄ニ受_二菩薩淨戒_一。而
號_二國師_一。述_二-作五敎章要文集三十二卷_一。而後遊_二-居東國_一。
於_二鎌倉稱名寺_一文和二年癸巳十月二日入寂。春秋九十
有五。法﨟七十六。了心本無 ̄ハ元德元年己巳十月三日
於_二大聖竹林寺_一圓寂。第六代明智。諱 ̄ハ盛譽。禪爾和尚親
度。住_二-持泉州久米多寺_一。後住_二-持本寺_一。大弘_二戒律_一。講_二-敷華
【▢は、個数分の長さの矩形】
【五二頁】
【上段】
嚴_一。當時就_二顯密_一得_二名匠之譽_一。於_二處々_一講談是繁。曆應二
年乙卯五月二日。於_二久米多寺_一演義抄《割書:三|上》談義始_レ之。同
十八日講畢。其夜夢自_二金峰山_一衣冠嚴肅神人來曰。我
是使神也。今此世中 ̄ニ相續 ̄ノ妙義隨喜有_レ餘《割書:云云》譽公於_二
久米多寺_一 五敎章抄五卷述_二-作之_一。康安二年癸卯正月廿
一日遷化。第七代覺行。諱照玄。元是本無和尚之弟子。
隨_二俊才和尚_一習_二戒律及華嚴密宗_一。康永四年乙酉《割書:改元|貞和》三
月蒙_二 天恩_一勸_二-進洛中邊境五畿七道諸人_一。於_二東大寺_一建_二-
立十一間食堂_一。後住_二-持鎌倉極樂寺_一。而住_二-持本寺_一 二年。
其後遊_二-化西國_一。終北京於_二大通寺_一遷化。延文三年戊戌
六月五日。春秋五十有八而已。第八代圓淨。諱正爲。十
達俊才上人親度弟子。照玄和尚後住_二-持鎌倉極樂寺_一。亦
住_二-持本寺_一。大講_二-談三大律部_一。廣敷_二華嚴_一。終於_二鎌倉極樂
寺_一應安元年戊申八月二十二日圓寂。第九代淨心諱照
惠。元是照玄和尚弟子。文和年中入唐。歸朝後隨_二盛譽
和尚_一。譽公後住_二-持久米多寺_一。亦住_二-持本寺_一。弘_二 二宗竝眞
言_一 上同。後於_二城州八幡善法律寺_一應安四年辛亥十一
【下段】
月二日遷化。第十代性通。諱靈波。謂_二姓足利氏_一。於_二鎌
倉_一誕生。則稱名寺湛叡律師受_二剃髪法則_一。習_二-學戒律_一。後
來_二東大寺_一隨_二俊才和尚_一受_二菩薩戒_一隨_二盛譽和尚_一受_二具足
戒_一。其後住_二-持本寺_一。廣弘_二戒花_一。僧侶繁昌。或學_二戒律_一。或
學_二華嚴_一。僧侶不_レ知_レ數。而述作目錄云。律興要傳《割書:十|卷》五敎
章抄《割書:八|卷》於_二鎌倉稱名寺_一述_レ之。五敎章性通記抄《割書:二|卷》五敎
章中卷抄《割書:一|卷》五敎斷惑分濟抄《割書:上|下》五敎儀解集《割書:三十|二卷》戒壇
系圖通詳記《割書:五|卷》起信論私抄《割書:十二|卷》於_二東大寺_一記_レ之。終於_二
鎌倉稱名寺_一永和三年丁巳八月十五日遷化。第十一代
學了。諱普乘。於_二鎌倉極樂寺_一康歷元年己未十一月二
十八日遷化。第十二代通識。上人行狀記云。近代之明匠
通識。諱惣融。道號雪心。隨_二靈波和尚_一聞_二諸傳_一。或學者
仰曰。西天世親千部論師唯類_レ之。千有餘卷著述此土
未_レ聞。尤先德可_レ呼。住_二龍花院_一。住_二-持本寺。至德三年丙
寅四月廿一日圓寂。第十三代聖地。諱惣深。是靈波和
尚之親度。住_二-持本寺_一。於_二久米多寺_一。囗囗囗囗囗二月廿
一日遷化。第十四代覺乘。諱融存。是惣融和尚弟子。住_二-
【五三頁】
【上段】
持本寺_一。於_二龍花寺_一。應永二十九年壬寅五月十一日遷
化。第十五代通證。諱靈賢。是惣融和尚門人也。住_二久米
多寺_一。移_二本寺_一應永三十癸卯年三月十一日。生移_二淨土_一。
第十六代惣圓。諱志玉。或渡西。或談宗。俗姓囗囗囗囗
囗親王御子也。七歲於_二鎌倉稱名寺_一惣融和尚弟子也。
隨_二融存和尚_一承_二 三聚淨戒_一。聞_二 三大律部_一。兼資_二華嚴敎_一。
應永二十四年丁酉入唐往_二大明_一。唐永樂十六年戊戌
《割書:當_二日本應永|二十五年_一》講_二華嚴經_一。是太宗皇帝之奉_レ勅談_レ之。于_レ時皇
帝信敬。諡號_二-改普一國師_一。日本應永二十八年辛丑《割書:唐永樂|十九年》
一公歸朝。則住_二-持本寺。講_二大佛殿八十經_一。人王百二代
稱光天皇宣_二-下普一國師 ̄ノ尊號_一。然則爲_二兩朝之國師_一。未_レ
聞_下古今解_二-窮二明_一。學_中-罄三藏_上。凡南山律宗硏究精譯。
通_二-達華嚴_一。無_二大唐 ̄ニ竝 ̄フ學匠_一。行狀記 ̄ニ曰。東大寺當院
再興第十六代長老普一國師入唐同 ̄ク歸朝 ̄シテ大 ̄ニ弘_二戒
律_一。興_二-隆本寺_一。普講授不_レ絕。專思_二華嚴_一。入唐意願偏 ̄ニ
是也。遂入唐尋_二-求華嚴_一。更無_二學匠_一。只聖敎諸典諸圖竝
重寶寺物多積_レ航歸朝。而講_二-敷華嚴_一甚昌。然東大寺弘_二
【下段】
華嚴_一 中興。乃普一國師是其祖也。寛正四年癸未九月六
日。於_二梅尾_一入滅。春秋八十有一《割書:云云》。一公德振_二兩朝_一。威
播_二萬代_一。管領之寺院數多。鎌倉稱名寺。同極樂寺。國衙
阿彌陀寺。伊賀大華嚴寺。北京梅尾山高山寺等也。亦
讚岐國屋島寺再興。尋_二其由來_一。高野山傳記云。空海二
歲六月一日。鑒眞和尚弟子法進。空海 ̄ノ父母 ̄ノ隣家 ̄ニ寄
宿 ̄ス。夜半 ̄ニ大佛頂陀羅尼聽聞 ̄ス。通夜讀誦《割書:云云》。法進云。
此隣 ̄ニ聞_二大佛頂 ̄ノ讀音_一。何 ̄ナル聖人哉被_レ仰。宿所家主 ̄ノ云。
夜鳴 ̄スル赤子也無_二 ̄シ讀經 ̄ニテハ_一。法進餘 ̄リノ不審 ̄ニ次夜空海父
母 ̄ノ家庇 ̄ニ留 ̄キ。二歲始少 ̄ナキ人 ̄ノ鳴音 ̄ト覺 ̄テ■■■■■■■
フトム■■■■■■■ラヤ■ナム■■■■■■■
アヽシヨリアカラ〳〵■■■■■■■■■■■不持濟
者是持濟不持戒者名持戒八幡四千金剛手行住坐臥每
隨身十方法界諸如來護念加威受持者■■■■■■■
■■■■■■■■■■■■■■■■■■■■■■■
■■■■■■■■ ̄ト唱 ̄テ一夜間 ̄ニ大佛頂七反《割書:云云》又三
歲御年。隨求陀羅尼 ̄ヲ讀 ̄ミ。又四歲 ̄ヨリ松木 ̄ノ東 ̄ノ枝 ̄ヲ切 ̄テ人
【囗は、個数分の長さの矩形】
【70~76行目の■は梵字】
【五四頁】
【上段】
形五古 ̄ヲ作 ̄ルナリ。讚岐國屋島寺 ̄ノ觀音堂 ̄ハ鑒眞大和
尚 ̄ノ建立。後人形五古地鎭 ̄ノ底 ̄ニ納 ̄メ埋 ̄ムト《割書:云云》。空海二十
八歲延曆二十辛巳年。彼屋島 ̄ノ御堂修理 ̄ノ時。件 ̄ノ人形
五古在處御覧 ̄シテ云。右當寺 ̄ハ天平寶字六年壬寅鑒眞和
尚御建立《割書:云云》。觀音 ̄ハ唐 ̄ノ靑龍寺 ̄ノ本尊也《割書:云云》。其後三十
餘年。我幼少時所_レ刻人形五古鎭壇用事也。《割書:云云》鑒眞御
弟子以_二空鉢聖人諱 ̄ハ惠雲_一住_二-持 ̄トス屋島寺之第一 ̄ニ_一。空海
三聚淨戒 ̄ヲ受_二思詫聖人_一。隨_二空鉢聖人_一依_二-學 ̄ス律宗_一。空鉢
是鑒眞隨來弟子云_二惠雲 ̄ト_一。戒壇第五世 ̄ノ聖人也。彼人形
五古 ̄ヲ爲_二鎭主_一。法進和尚被_レ仰《割書:云云》。普一國師以_二此因緣_一
九國四國勸進 ̄シテ建_二-立屋島寺_一。附_二-屬門人普開律師_一《割書:云云》。
一公行德同_二然師_一。一公或時有_レ緣白毫寺邊貧人逝去之
燒香 ̄ニ來臨 ̄ス。歸寺 ̄ノ次而春日 ̄ノ社 ̄ヘ參詣。然間山内俄曇 ̄テ
黑雲覆_レ社 ̄ニ。大風吹_レ山毁_二樹木_一。雷電大震_二-動 ̄ス神社_一。神人
方々逃去。于_レ時權現自排_レ戸出現。則詫曰。聖人穢體 ̄ニシテ來。
我忌_レ之。一公答曰。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𣵀槃猶如
昨夢《割書:云云》。是則緣覺經文也。大明神和光同塵 ̄ニ接 ̄ハリ忘《割書:玉ヤ》
【下段】
否 ̄ヤ。明神無言 ̄シテ歌 ̄ニ曰。我 ̄レ昔 ̄シ說置 ̄ク法 ̄リヲ忘 ̄ルヽハ。和
光 ̄ノ塵 ̄ニ交 ̄ケリ。如_レ是御詠歌在。自今已後此 ̄ノ文 ̄ヲ不 ̄トテ_レ可_レ
忘。擲_二御幄 ̄ヲ_一入_二《割書:玉?フ》社壇 ̄ニ_一也。第十七代英通。諱惣該
囗囗囗囗囗三月二十九日遷化。第十八代英頻資胤
囗囗囗囗囗十二月二十一日遷化。第十九世中藏。或中
叟。諱能範。囗囗囗囗囗三月二十二日寂。第二十代祥
壽玉叡。囗囗囗囗囗八月二十日歸元。第二十一世樞
芳諱妙祐。囗囗囗囗囗三月二十一日歸眞。第二十二代
周賢。諱令洞。囗囗囗囗囗囗七月十一日遷化。第二十
三代珠玄。諱圓意。囗囗囗囗囗囗十二月七日歸本。第二
十四代玉舜圭範。或性繼、畫像讚云。性繼大德者。武藏
國住人豐島平氏。於_二鎌倉極樂寺_一學_二戒律_一。東大寺戒壇
院兮備_二讀師_一高班談_二 一乘義旨_一。久米多寺住持十五箇
年。庭儀灌頂三度。七十九歲入_二眞門_一。文明三年辛卯十
月十八日。第二十五代公珍諱實政。囗囗囗囗十月二
十一日卒。第二十六世長悟。諱繼運。囗囗囗囗六月三
日遷化。第二十七代壽慶。諱叡範。囗囗囗囗十月八日
【五五頁】
【上段】
遷化。第二十八代等印照海。永祿十二己巳十一月一八
日於_二 八幡_一遷化。元善法律寺住持也。當_二此時_一永祿十丁
卯年十月十日。依_二龍虎 ̄ノ爭_一大殿及戒壇不_レ殘_二 一宇 ̄モ_一爲_二
灰燼_一。佛像 欻(タチマチ)化_二焰雲_一。跋提河之春浪。哀聲再聞。沙羅林
之曉雲。憂色重聳。視者焦_レ心。聽者 雪(ノコフデ)_レ涕。數成_二缺減世
界之悲_一。天下誰不_レ歔_二-欷之_一。海内誰不_レ悲_二-歎之_一。其後無_二
再興_一。空送_二年月_一。戒堂者。從_二慈雲院殿_一《割書:大和大納|言後室也》假堂建立。
慶長七壬寅三月二十八日戒壇堂供養畢。供養 ̄ノ導師當
院 ̄ノ一﨟成秀大德也。日記在_レ別。又千手堂者。成秀大德
建_二-立之_一。于_レ時慶長十乙巳五月六日。鼻祖過海大師 ̄ノ八
百五十年忌 ̄ニ付梵網會竝 ̄ニ千手堂 ̄ノ斧頭。九月二十八日
棟上。同十一丙午五月六日供養最勝會執行畢。等印照
海 ̄ノ次 ̄ニ弘(一代)秀大德。次 成(二代)秀大德。次 祐(三代)秀大德。次 順(四代)弘大德。
《割書:祐秀|順弘。》弘秀 ̄ノ弟子也。成秀 ̄ハ慶長十五年庚戌十月十八日 ̄ニ
入寂。成秀 ̄ノ弟子 ̄ニ中納言公諱 ̄ハ惠雄。是乃智解 ̄ノ學英 ̄ナリ。
近代 ̄ノ名哲也。相_二-承戒律及密敎 ̄ヲ成秀_一。兼_二-學花嚴_一。隨_二有
惠上人_一聽_二 三論 ̄ノ開講 ̄ヲ_一。習_二-學俱舍於戒院_一。講_二梵網香象
【下段】
鈔竝花嚴敎_一。論難精詳。東大學侶召_二-請惠雄律師_一。備_二兩
宗讀師_一。論難彌昌。順弘 ̄ノ次 長(五代)尊房諱聖秀。《割書:成秀|弟子。》圓宗 ̄ト
戒宗 ̄トノ近代智才 ̄ナリ。多助_二惠雄講_一。弘秀 ̄ト成秀 ̄ト祐秀 ̄ト順
弘 ̄ト聖秀 ̄トノ五代相續。然共不_レ稱_二住持_一。不_レ任_二長官_一故。只
顯密相承寺院 ̄ノ年預而已。第二十九代俊良。諱淨慶。慶
長十三戊申二月八日誕生。俗姓藤氏黑川桑良人也。少
齡十歲。新禪院 ̄ノ有慶上人受_二剃髪染衣_一。居_二眞言院室_一。彼
院在_二有深大德_一。習_二-學戒律等_一。《割書:有深 ̄ハ淨慶俗|姓 ̄ノ伯父也。》有慶有深遷化
後 ̄ハ隨_二聖秀大德_一住_二戒院_一。承_二 三聚淨戒_一。傳_二-受密敎_一。《割書:於_二眞|言院_一》
《割書:灌頂。大阿闍梨有秀大|德。正受者淨慶也。》寛永十五年戊寅二月二十八日。聖秀
於_二武州江府_一化。遺書附_二本寺 ̄ヲ淨慶_一。守_レ遺本寺年預 ̄ノ證
海 ̄ト聖遍 ̄トヲ親度 ̄シテ傳_二律密_一。聖秀化時《割書:海十八|遍十五》淨慶三十一
歲。其後萬治三年庚子。從_二征夷大將軍 ̄ノ命_一住_二-持眞言
禪院_一。五十三歲也。本寺 ̄ヲ附_二證海_一。又延寶二甲寅歲二
月 ̄ニ本寺入院 ̄シテ任_二長官大和尚_一。六十七歲。同八年庚申七
月二十四日。於_二新禪方丈_一遷化。春秋七十有三。法﨟五
十四夏也。久修薗寺宗覺律師讚云。 師諱淨慶字俊良。
【囗は、個数分の長さの矩形】
【五六頁】
【上段】
姓藤氏黑川南京人也。十歲隨_二乎【于ヵ】眞言院有慶上人_一祝髪。
學_二-習戒律_一矣。慶公遷化後。謁_二戒壇院聖秀律師_一受具。兼
傳_二密敎_一。秀公歸寂之時。師三十三歲。衆_二-首戒壇_一。而弘_二-
演毘尼及密_一矣。寛永十九冬十一月。平城失火。餘焰罹_二
乎【于ヵ】精舍_一。眞言新禪之二院悉燒失也。師悲_二斯回祿_一。直馳_二
武府_一。乞_二於助成_一焉。 東武君感_二其精誠_一。速疾興建焉。時
師五十三。住_二-持眞言新禪兩院_一。六十七而任_二大和尚_一。延
寶八庚申秋七月二十四日。端坐而唱_二彌陀號_一。而寂_二新
禪方丈_一。春秋七十三。﨟五十四。讚曰
妙齡離_レ俗入_二桑門_一 螢雪功成照_二闇昏_一
精舍柏梁灰燼地 再興輪煥耀_二衆園_一
第三十代空爾。諱證海。俗姓菊田氏。郡山人。元和七年
辛酉誕生。寛永六己巳年。九歲隨_二聖秀大德_一出家。萬治
三庚子年移_二淨慶新禪院_一。依_レ之照海本寺 ̄ヲ年預 ̄ス。時四
十歲 ̄ナリ。寛文九己酉年應_二興福寺滿寺僧徒 ̄ノ召請_一住_二-持宀
一山_一。時四十八歲。延寶八年庚申八月任_二長官大和尚_一。
六十歲。元祿八乙亥年九月五日於_二南都_一化。七十五歲。
【下段】
法﨟五十六夏也。
第三十一代慶尊。諱聖遍。俗姓畠山源氏。奈良人。寛永
元甲子年誕生。同九年壬申。九歲出家。入_二戒壇室_一成_二聖
秀師弟子_一。聖秀四十七歲化。時十五歲 ̄ナリ。而隨_二淨慶_一傳_二
顯密_一。寛文九己酉年春二月證海移_二宀一山_一。相替 ̄テ本寺
年預 ̄ス。時四十六歲。方丈庫裡經藏建立自力也。延寶八
年七月慶公入寂 ̄ニ讓_二兩院 ̄ヲ聖遍_一。移_二新禪_一。兼 ̄テ本寺 ̄ヲ年
預 ̄ス。貞享四丁卯年九月 ̄ヨリ予三十歲本寺 ̄ヲ年預 ̄ス。遍公 ̄ハ
元祿十二年四月六日任_二長官大和尚_一。
自中興實相上人之血脈 《割書:是當寺住持次第也》
( 造)圓照實(東大寺大勸進)相上人《割書:眞照。眞空。忍空。宀一山。興空智|菩薩等。五百餘門弟 ̄アリ。委細有_二行狀_一。》
( 同)示觀凝然國師
( 同)圓戒禪爾和尚 / ( 同)了心本無和尚
( 同)十達俊才和尚 / ( 同)明智盛譽和尚
( 同)覺行照玄和尚 / ( 同)圓淨正爲和尚
淨心照惠和尚 性通靈波和尚
【五七頁】
【上段】
覺了普乘和尚 通識惣融和尚
聖地惣深和尚 覺乘融存和尚
通證靈賢和尚 志玉普一和尚
英通惣該和尚 英順資胤和尚
中藏能範和尚 祥壽玉叡和尚
樞芳妙祐和尚 周賢令洞和尚
珠玄圓意和尚 玉舜圭範和尚
公珍實政和尚 長悟繼運和尚
壽慶叡範和尚 等印照海和尚
弘秀大德 成秀大德 祐秀大德
順弘大德《割書:中納言公惠雄律師|從_レ請成_二 三論讀師_一》長尊房聖秀大德
俊良淨慶和尚 空爾證海和尚
慶尊聖遍和尚
【下段】
當寺戒律傳來血脈《割書:委細如_二 上卷_一》
本師釋迦大師┐┌/─(五)婆麤富羅部
┌──────┘│
└大迦葉尊者 ┐├/─(四)迦葉遺部 ┌支法領
┌──────┘│ │
└阿難陀尊者 ┐├/─(三)彌沙塞部 ├覺明
┌──────┘│ │
└末田池尊者 ┐├/─(二)薩婆多部 ├曇諦
┌──────┘│ │
└商那和須尊者┐│ │
┌──────┘│ │
└優婆毱多尊者─┴/─(一)曇無德(此云法正尊者)尊者─┴曇摩訶(此云法時尊者)羅──┐
┌───────────────────────┘
└法聽─道覆─惠光─道雲┐
┌───────────┘
├道珙─智首┬道宣┬周律師
│ │ │
│ └玄暉│
└洪遵─洪淵┐ ├弘景─別受師
┌─────┘ │ ╲
└法礪┐ ├道岸─通受師─鑒眞──┐
┌──┘ │ ╱ │
└道成┐ └融濟─律學師 ├─┐
┌──┘ │ │
├滿意┬大享────┬──────鑒眞──┘ │
│ │ │ │
└懷素├法藏《割書:華嚴香象又|戒受_二道宣_一》└曇一─┬澄觀《割書:花嚴淸凉》 │
│ │ │
└定賓┬道璿《割書:華嚴祖》 ├湛然《割書:天台妙樂 》 │
│ │ │
├永叡《割書:興福》 └礪素 │
│ │
└普照《割書:大安》 │
│
【曇無德尊者の傍記】
此云_二法正尊者_一
【曇摩訶羅の傍記】
此云_二法時尊者_一
【五八頁】
【上段】
┌─────────────────────┘
└法進┬空鉢─思託─┬慧喜─忍基─隆紹─法濟┐
│ │ │
├如實《割書:招提寺》 ├慶俊《割書:愛岩開基元大安寺僧也》 │
│ │ │
└傳敎《割書:二代》 └弘法 │
┌─────────────────────┘
└道惠─眞弘─乘惠──徵源─繼雲─千海─圓空┐
┌───────────────┘
├修禪──────┬實敎
│ │
└禪願─道本 └實相────┐
┌─────────────────────┘
└凝然─禪爾─本無──俊才─成譽─照玄─正爲┐
┌─────────────────────┘
└照惠─靈波─普乘──惣融─惣深─融存─靈賢┐
┌─────────────────────┘
└志玉─惣該─資胤──能範─玉叡─妙祐─令洞┐
┌─────────────────────┘
└圓意─圭範─實政──繼運─叡範─照海─弘秀┐
┌─────────────────────┘
└成秀─聖秀─淨慶──證海─聖遍
【慶俊の愛岩開基は愛宕の誤植】
眞言院新禪院之事
東大眞言院者。善無畏三藏舊庵。弘法大師之建立也。無
畏大唐開元四年丙辰來唐。亦日本養老二年戊午《割書:當_二唐開|元六年一》
來朝。大日經佛舍利竝 ̄ニ三密之香水 ̄ヲ持來 ̄ス。則無熱淨
池 ̄ノ水也。無畏和州添上郡東大 ̄ノ西南 ̄ノ阿 ̄ニ結_二草菴_一。香
水 ̄ヲ移_レ井。修_二求聞持 ̄ノ法_一。《割書:後護法善神|守_二-護香水_一》住 ̄スルヿ八十日後在_レ建_二-
【下段】
立東大寺_一。當_二佛殿 ̄ノ西南_一。無畏大日經及佛舍利 ̄ヲ納_二求
目 ̄ノ寶塔_一。居 ̄スルヿ七百二十日。然還_二大唐_一。開元二十三年乙
亥十一月七日入滅。春秋九十九。至_二貞享元甲子_一 九百
六十七年歟。後 ̄ニ空海求_二彼 ̄ノ香水_一。無畏 ̄ノ古跡眞言相應
靈地也。略記云。眞言院者。弘仁第十三之聖曆 嵯峨
天皇之御宇。勅_二弘法大師_一撰_二 甲勝地_一。新拓_二灌頂之道場_一。
令_レ祈_二國家之安寧_一。則官符偁。拔苦與樂。佛乘是在。至_レ心
鑽仰。何事不_レ成。宜於_二東大寺_一爲_レ國建_二-立灌頂道場_一。夏
中及三長齊月。修_二息災增益法_一。以可_レ鎭_二國家_一《割書:云云》。因_レ玆
點_二大佛之前_一。當_二東塔西塔之中_一。忽建_二灌頂堂_一。令_レ安_二兩
部九幅之曼陀羅_一。定_二-置二十一口僧_一。謂實惠僧都。眞曉
僧都。圓明律師。眞元大德。眞皎大德等。勤_二-修息災增益
法_一。竝建_二神護殿_一。勸_二-請三社_一。《割書:三社詫宣之記|傳受者也。》於_二東門_一依_レ勅額_二
眞言院_一。又佛舎利以_二 三十粒_一弘法大師作_二寶珠_一。《割書:如意寶珠|之事宗大》
《割書:事可_レ|尋。》納_二土中_一。《割書:在_レ|廟。》而建立之後星霜多移。破壊之間。蹤跡
空絕。般若開演之場。荆蕀成_レ林。如意寶玉安置之處。莓
苔埋_レ 地。密壇何在。春駒徒嘶_二荒原之風_一。禪床更空。秋鹿
【五九頁】
【上段】
獨鳴_二故苑之露_一。爰沙門聖守《割書:中道》且續_二先王之御願_一。奉_レ祈_二
金輪之平安_一。且崇_二祖師之遺跡_一。爲_二鐡塔之敎法_一。再欲_レ祐_二
基趾_一。竊令_レ發_二誓願_一。仍跪_二高野山苔洞_一。而多年泣請_二
弘法大師之加被_一。籠_二大神宮叢祠_一。而數廻深仰_二尊神之
冥助_一。而機感時至 ̄リ。靈詫日々 ̄ニ新 ̄ナリ。依_レ之亦擺_二荒蕪之
跡_一。令_レ始_二土木之構_一。不_レ得_二勅施_一。不_レ費_二寺物_一。只假_二 三寶
之威力_一。新企_二 一院之興行_一矣。東南院 ̄ノ僧智舜《割書:尊良房》竊
起_二再興之願_一。爲_レ築_二々地_一立_二眞言院 ̄ノ南方 ̄ノ垣形_一之處 ̄ニ。
別當法務《割書:内大臣法務定親》自_二新院_一被_二入堂_一之時。依_二便宜
惡鋪 ̄ニ_一。仁治四年九月五日忽取_二-捨件 ̄ノ垣形_一畢。依_二此妄
執_一。智舜上人卽令_レ籠_二-居光明山_一畢。中道上人深爲_レ斷_二向
後之煩_一。所_レ申_二-請別當等 ̄ノ去狀_一也。彼智舜上人者。依_二 一
旦之怨望_一令_二隱遁_一爲_二律宗_一。交_二-衆 ̄ス戒壇院_一。中道上人者。
果_二多年之宿願_一致_二再興_一。大聖之方便。順逆共蒙_二利益_一者
歟。建長七年《割書:乙卯》八月十六日事始。正嘉元年《割書:丁巳》七月三
日僧坊上棟。五間四面同五間對屋也。同二年《割書:戊|午》十月十
五日灌頂堂上棟。弘長二年辛酉一間四面堂閣建立。號_二
【下段】
舍利殿_一。奉_レ安_二東大寺御舍利_一也。同年正月十六日眞言
院東面四足門建_レ之。顚倒之後。都不_レ知_二其跡_一。而自然掛_二
今所_一建_二彼門_一之處。雨渧_二石疊築垣土居等_一。忽掘_二-出之_一。
不_レ違_二寸尺_一。在_二今門幷築地下_一。可_レ謂_二奇特_一。冥感之至。行遍
僧正殊拭_二感涙_一。同年七月廿四日上棟。懸_レ額眞言院。文
永五年戊辰十月、眞言院建_二 三間四面檜皮葺僧坊_一。同六
年己巳五月十一日。僧房内禮堂始作_レ之。自_二男山御社殿_一
奉_レ移_二 三所御性體_一。竝圖_二等身大菩薩御影_一。奉_レ崇_二此僧房_一。
仍准_二社壇_一號_二神護殿_一。在_レ額_二神護殿_一。《割書:内大臣書_レ之》文永六年
己巳。庫院建_レ之。五間三面也。同九年壬申。七間僧房
造_レ之。以_二北端二間_一爲_二僧堂_一。在_レ額號_二眞言雲堂_一。《割書:右京太夫|經朝書_レ》
《割書:之。》文永十一年甲戌十二月。鐘樓造_レ之。同懸_二鐘一口_一畢。
《割書:在_レ銘中|道作。》太政官牒在_レ之《割書:略_レ之|在_レ別。》弘長元年辛酉三月廿六日
設_二供養_一。東寺御舍利奉_レ入_二眞言院_一。勅使資平朝臣。副使
定俊僧都。《割書:略_レ之。日記法會等義|在_レ別。》
新禪院之事
新禪者。天慶元年戊戌。明珍僧都所_二建立_一也。本名_二念佛
院_一。號_二新院_一。而當寺別當僧正定親。仁治三年壬寅六月。忽
【六〇頁】
【上段】
去_二俗舍_一新拓_二僧院_一。永爲_二 一院家_一。令_レ崇_二 三論宗_一。而建長八
年五月八日。爲_二興福寺西金堂衆_一被_二切拂_一畢。其後雖_レ有_二
再興之企_一。未_レ遂_二營作之功_一。定親僧正空入滅。定濟僧正
相傳已後。聖守相_二-傳西南院之敷地_一。卽文永四年丁卯十
一月日。自_二西南院_一移_二-渡房舍等_一。令_レ建_二-立今此地_一。寢殿
一宇。中門廊部屋四間屋三間屋。庫院一宇五間四面。雜
屋一宇五間。文永五年戊辰五月日。自_二京都_一一間四面堂
《割書:左右|在_レ廊》一宇運_二-渡之_一。自_二同廿六日_一建_二-立之_一。檜皮葺。又有_二
二間透廊_一。文永十年癸酉夏頃。建_二 二間四面禪場_一。以_二
一方_一爲_二經藏_一。以_二 一方_一爲_二禪室_一。定濟寺務之始。西南院
未_レ被_レ終_二造功_一間。入_二-住當院家_一。被_レ行_二寺門_一畢。聖守上
人爲_レ成_二先師僧正素意_一。屈_二智舜大德_一。令_レ談_二 中論疏_一。然
間寺門學徒。實譽。快圓。定春等學碩。連日列_二其席_一。面
面受_二法訓_一。構宣不_レ絕。弘安四年辛巳閏七月。新禪院家
之院廳下_二-賜中道上人_一。《割書:文長故不_レ書_レ|之。在_二別記_一。》眞言院太政官符。
新禪院之廳。除_二火難_一于_レ今在_レ之。聖守上人昔居_二醍醐 ̄ノ
極樂坊_一。《割書:重源上人|住房也。》成賢僧正 ̄ニ學_二眞言敎_一。僧正遷化後。憲深
【下段】
僧正 ̄ニ建長七年乙卯十一月十六日受_二兩部灌頂_一。傳_二-受
甚深 ̄ノ祕法_一。然中道上人。眞言院 ̄ノ法流斷絕之事。深有_二
哀傷_一。《割書:實惠之放流加行人有_二 三人_一。所謂禪|願。道本。實敎也。共戒壇院衆僧也》憲深僧正 ̄ト密_二-談 ̄シテ法
流相續_一所願成辨畢。《割書:委細傳受記|在_レ之事也》中道上人三論承_二于樹慶
律師 ̄ニ_一。三論透逸 ̄ニシテ獨_二-歩日下_一。律學淨土 ̄ノ敎 ̄ニ通達 ̄セリ。庭
儀灌頂。五箇度執_二-行眞言院_一。瑜伽傳法人甚多。依_レ勅爲_二
東大寺大勸進職_一以_二新禪院_一爲_二眞言院方丈_一。定_二-置之_一。卽
司_二眞言院_一 人。爲_二和州之惣大阿闍梨_一。忝 ̄モ弘安五年壬午
三月日依_二後宇多院勅_一司_二眞言院_一以_レ僧爲_二大和之大阿
闍梨職_一。位官二位大納言法印大僧都大和尚位之永宣
旨勅書 ̄ヲ下 ̄シ賜矣。法徒繼_レ踵。密業不_レ絕精詳。聖守 ̄ハ諱
字 ̄ハ中道。《割書:云_二大|夫房_一。》正應四年辛卯霜月廿七日安然於_二新禪
院_一歸寂。春秋七十三。《割書:委細行狀|記在_レ之。》第二代道月。諱聖然。密
敎 ̄ヲ相_二-承守公_一。三論 ̄ヲ嗣_二智舜上人_一。嘉祥 ̄ノ章談_二 七遍_一。三
論宗中興東大 ̄ニ彌滿 ̄ヿ。啻是中道道月 ̄ノ二代 ̄ニ多生_二門輩_一
故 ̄ナリ。亦耀_二敎光_一之力者。密藏廣開。通_二-亙方維_一。律密三
論等。智辨縦横也。師資芳郁。歷年繁昌焉。《割書:月公 ̄ヲ始號_二|宮内房_一。》正
【六一頁】
【上段】
和元年壬子八月十五日入寂。第三覺秀。諱道悟。月公弟
子。第四覺深。諱明本。元本無和尚弟子。密 ̄ヲ承_二月公_一。故
道悟上人入滅已後。從_二本寺_一入_二明本上人_一畢。時代 伏
見院御宇永正五年丁酉。令_二住持斷絕_一故也。爰戒壇院
中興第五代十達俊才和尚。密 ̄ヲ承_二道月上人_一。於_二眞言院_一
行_二庭儀_一 五ケ度。於_二密敎_一得_二明譽_一。通_二-定十二流_一。第四
明本上人化寂時。附_二-法俊才和尚_一。才公以_二明運_一爲_二第五_一。
《割書:記錄云。後醍醐天皇御宇元|德元年己巳從_二本寺_一入_レ之。》第六融眞。同才公 ̄ノ弟子也。記 ̄ニ
曰。戒壇院長官第五之長老十達俊才和尚二代間管領。
更以無_二相違_一者也。《割書:云云》第七英識淸然上人。明運宗淸上
人弟子。第八深證眞賢上人。善蓮融眞上人弟子。眞賢後
移_二于眉間寺_一。中興發_レ法。第九聖瑛光兼上人。第十英如
隆賢上人者。《割書:後柏原院御宇大永七年從_二本寺_一入_レ之。|明應八年己未十一月朔日入滅。七十四歲。》
第十二俊明善證上人。第十三有惠良善上人。第十四代
有慶良深大德。第十五有深良俊大德。第十六有秀明
深大德。此間 ̄ニ道一律師十ケ年住持。元招提寺 ̄ノ僧也。
戒壇院長尊房取立 ̄ノ弟子 ̄ナリ。爲_二住職一代_一不_レ入_二密宗
【下段】
血脈《割書:他流|後受。》第十七淨慶俊良上人。第十八聖遍慶尊上人。
聖守上人┐┌俊才和尚┐┌淸然上人
┌────┘│ │└───┐
└聖然上人─┼明本上人├明運上人┘
│ │
└住圓上人└融眞上人──────┐
┌─────────────────────┘
└眞賢上人─光兼上人─隆賢上人──聖秀上人─┐
┌─────────────────────┘
├善秀上人┌賴英上人 高育律師 高順律師
│ │
├善證上人┼聖秀大德《割書:長尊房 》┌繼運大德《割書:長壽房》
│ ├───────┘
└聰盛上人├有惠上人───┬有慶上人────┐
│ │ │
明秀大德└玉瞻大德┐ └有深上人┐ │
┌────┘ ┌────┘ │
└實尊大德 └英順大德┐ │
┌────┘ │
└實弘大德 │
┌─────────────────────┘
└有秀大德┐┌證海上人《割書:[頭]善秀滅永祿四醉【辛酉】十月廿一日七十歲|○玉瞻滅天正廿壬辰十月廿九日》
┌────┘│
└淨慶上人─┼聖遍上人
│
└弘賢大德
中興本願聖守上人《割書:中道|大夫》 第二聖然上人《割書:道月或惠談|宮内》
第三住圓上人《割書:覺秀|道悟》 第四明本上人《割書:覺深|元本寺僧》
第五明運上人《割書:宗淸|元本寺僧》 第六融眞上人《割書:善蓮|元本寺僧》
【「[頭]」は四角囲み文字】
【六二頁】
【上段】
第七淸然上人《割書:英識 》 第八眞賢上人《割書:深證》
第九光兼上人《割書:聖瑛 》 第十隆賢上人《割書:英和|元本寺僧》
第十一聖秀上人《割書:俊如 》 第十二善證上人《割書:俊明》
第十三有惠上人《割書:良善 》 第十四有慶上人《割書:良深》
第十五有深上人《割書:良俊 》 第十六有秀大德《割書:明深》
第十七淨慶上人《割書:俊良|元本寺僧》 第十八聖遍上人《割書:慶尊|元本寺僧》
第十二代善證上人。《割書:俊明房》此時代眞言新禪大 ̄ニ破損 ̄ス。于_レ
時大和大納言殿。悉令_二《割書:シメ玉フ》修造_一。亦五千石施入《割書:シ玉フ》。是
第十三代有惠上人灌頂領也。庭儀嚴重也。天正元年也。
大納言殿。天正十九年辛卯正月廿二日薨。大光院殿前
亞相豐氏大和大守春岳紹榮大居士 ̄ト贈號 ̄ス。其後天正
十七己丑九月十三日庭儀有慶上人《割書:大守|施入》執_二-行之_一。慶長
十二 ̄ニ重壇。同十六年 ̄ニ重壇。同神道 ̄アリ。又十八年三月
十一日同年霜月廿一日有深上人沙汰寛永六年三月八
日悉庭儀也。後水尾院御宇寛永十九年壬午十一月廿
七日。南都大火忽 ̄ニ起 ̄テ魔風頻 ̄ニ扇 ̄ク。此時兩院不_レ殘【二点脱ヵ】堂
殿_一 一時 ̄ニ回祿 ̄シ。房室須臾 ̄ニ灰燼 ̄トナル。于_レ時淨慶發_二再興
【下段】
大願_一。慶安年中之頃 ̄ヨリ次第 ̄ニ建_二-立之_一。今兩院是也。佛閣
修營者。善根之最頂。寺院建立者功德之根本也。
眉間寺住持次第《割書:山號 ̄ハ佐保山。元云_二誂望寺_一。》
彼寺 ̄ノ本願者。爲_二藤原夫人_一聖武天皇之御建立 ̄ナリ。開山
者行灒僧都也。《割書:唐僧也。》法進大僧都親度弟子也。來朝之
時隨來。《割書:白塔寺|隨來也。》行灒律師 ̄ノ已後不_レ詳。
中興伊賀上人道寂律師者。伊賀人也。三十歲 ̄ニシテ發心 ̄ス。
嘉保元年甲戌秋來_二戒壇院_一。道惠上人 ̄ニ受_二染衣_一出家受
戒 ̄セリ。後住_二佐保山 ̄ノ眉間寺_一。彼寺 ̄ノ海岸法師 ̄ハ俗姓一族
従兄弟也。寂公眉間寺 ̄ニ堂塔建立 ̄ス。是則堀河院長治嘉
承頃也。久安三年丁夘極月八日寂。《割書:[頭]此前不知俊圓(三論宗)僧正住|圓僧正覺圓僧正行明上》
《割書:人如此|次第歟》釈書曰。釋道寂。未_二出家_一時。貪_二-營家產_一。不_レ爲_二佛
事_一。一旦播然志_二剃染_一。便思忖。我塵垢甚厚。豈容易發_二菩
提心_一乎。當_レ祈_二佛祠_一。乃詣_二長谷寺_一。一七日夜精修欣來。
夢老僧語曰。菩提心 ̄ハ無_二體相_一。卽如是心 ̄ヲ名_二菩提心_一。覺
而猛省。便出家。浮_二-遊名山靈區_一。後居_二元興寺_一。坐禪念佛。
夕陽時必向_レ西觀想。又移住_二眉間寺_一。其主者有_二舊好_一。嘗
【六三頁】
【上段】
誓作_二 一礫【搩ヵ】手半觀音像一千軀_一。功未_レ竟。寂戮_レ力勉勵。不_レ
久而成。寂修_二福業_一。鑄_二洪鐘三_一。捨_二東大。長谷。金峯 ̄ノ三
寺_一。久安三年十二月小疾。唱_二彌陀_一而終。年八十餘。贊
曰。予見_二諸子之有爲_一也。不_二徒爾_一矣。道之興者勇也。寂
之興者業也。然者承_レ託也。親者依_レ孝。愼_レ終者人也。輔_レ
舊者寂也。皆各有_レ旨乎哉。《割書:云云》
其後漸々衰微。伽藍及_二大破_一。然共方丈《割書:云_二威德院_一》房舍六
宇殘 ̄ル而已。後土御門御宇文正 ̄ノ頃。眞言院第八世眞賢
上人《割書:深證房》移_二眉間寺_一。堂宇房舍等 ̄ヲ建立 ̄ス。弘_二-敷律法及
三論_一。密藏 ̄ヲ梁棟 ̄シメ。瑜伽傳受人來_二-住 ̄セリ四方 ̄ヨリ_一。文明三
年辛卯十一月十三日。於_二威德院_一寂。春秋八十八。法﨟
六十九矣。讚曰。 厥當寺者。四八妙相 ̄ノ隨一常光普照
之靈崛也。傳聞有_二先聖_一號_二行明上人_一。僅以_二 八齋戒_一爲_二
所制_一。爰應仁始。本方住侶被_二相議_一。卽此眞賢大德可_レ定_二
方丈_一《割書:云_レ爾》而耳。無_レ處_レ辭專一代住持 ̄セリ。自_レ爾以降。羯磨
七聚之戒法傳_二此處_一。蘭若中興之修營。職在_レ斯焉。寔 ̄ニ是
智德戒行之譽。陰息陽報之理毁。遂使文明三辛卯十一
【下段】
月十三日如_レ眠唱_レ寂。門葉繼_レ踵。于_レ今不_レ絕。爲_レ慰_二追戀
之思_一。假留_二眞影_一。彼天球不_レ磨中粹溫也。矧斯師旣戒珠
如_二琢磨_一。豈不_レ照_二昏衢_一乎。明應第三曆中秋下天。爲_二彼門
弟_一作_二於南隣穿壁軒_一。
中興佐保山眉間寺再興本願眞賢上人《割書:深證房|眞言院第八代》
第二光兼上人《割書:聖瑛房|眞言院第九代》 第三隆賢上人《割書:英如房|眞言院第十代》
第四聖秀上人《割書:俊如房|眞第十一代 》 第五善秀上人《割書:俊淨房|眞室衆》
第六聰盛上人《割書:俊知房|眞室衆 》 第七賴英上人《割書:俊善房|眞室衆》
第八善證上人《割書:俊明房|眞十二代 》 第九玉瞻律師《割書:定順房|眞室衆》
第十實尊律師《割書:眞室衆 》 ( 元和元)第十一繼運大德(五月六日於大阪化 )《割書:長壽房|戒院室衆》
第十二實秀律師《割書:英俊房|眞室衆 》第十三英順律師《割書:良觀房|眞室衆》
第十四實弘大德《割書:英玉房 》第十五弘賢大德《割書:英恩房》
第十六聖應 《割書:秀玉房》
傳律圖源解集下《割書:終》
于時貞享元年甲子初秋比。於_二東大寺眞言院_一閑居暇
【最終頁を「律苑僧宝伝十五巻」1コマ目右頁より転記】
【六四頁】
【上段】
染筆集記。是則國師凝然律德學業之道頗在_二骨法_一。仍
爲_レ令_レ知_二系圖_一。今其考_二古本抄記_一書出也。祖師名字之
體其數甚多。然而門葉所_レ用大槩不_レ可_レ過_レ斯歟。後見
學士所_レ訛可_二新改_一矣。惡筆不文字有_レ愧_二外見_一。無_レ及_二
披露_一努々。唯願以_二草本修之功德_一爲_二滅罪生善之計_一。
真如宮裏三身之月朗照。實相臺上七寶之華彌鮮矣
東大寺末律沙門相似苾芻《割書:亮然》重慶《割書:行年廿七歲|法﨟九夏》
一戒壇院金塔御舍利出現由來事
建治二歲次丙子三月十四日《割書:酉刻》自_二唐禪院跡_一佛
舍利掘出畢。
凡唐禪院者。鑒眞尚舊跡。當寺規模之靈地也。而
顚倒之後多年之間。僧院無_レ跡。俗舍竝_レ檐。爰定
親僧正寺務之時。撤_二-却數多 ̄ノ人屋_一。建_二-立一宇 ̄ノ佛
閣_一。其後其佛閣當時造東大寺石壇勸進聖西迎上
人《割書:蓮実房》頻發_二再興之大願_一。先_二 四方 ̄ノ築地_一。勸_二-進
【下段】
土民_一。令_レ拂_二荆棘_一之處。西北 ̄ノ角 ̄ニ有_二大塚_一。爲_レ成_二平
地_一令_二掘鑿_一之處。自_二垣 ̄ノ根_一掘_二-出白瑠璃 ̄ノ壺_一。《割書:口三寸|計。卽當_レ》
《割書:鍬 ̄ニ碎_レ 三。但 ̄シ佛舍利者一 ̄ツニ聚 ̄メ集 ̄シテ如_二|栗餅_一同三丸已。少少散在 ̄シ畢。》于_レ時中道上人《割書:竝》
聖然最前 ̄ニ自_二眞言院_一馳_二-向 ̄ヒ彼砌_一奉_レ入_二件 ̄ノ佛舍
利於香箱_一。則奉_レ取之所也。《割書:云云》
此佛舍利者。月氏國 ̄ニテハ勝軍大王之分布 ̄ナリ。梵僧五
千粒持_二-來 ̄ス大唐國揚州大明寺_一。則受_二-與 ̄ス鑒眞和
尚_一。其内二千粒納_二 ̄シテ大雲寺之塔婆_一。三千粒 ̄ハ和尚御
將來。一千粒 ̄ハ招提寺。一千粒 ̄ハ聖武天皇。一千粒 ̄ハ
唐禪院 ̄ニ納《割書:玉フ》也。
委細御舍利靈驗記 ̄ニ在_レ之。靈驗記 ̄ハ一卷六十枚餘
計在_レ之。
【「[頭]」は四角囲み文字】
【一頁上】
千歲傳續錄
系 脈
照峰律師(出??師千歲傳 )以來
惠晃律師 照見律師 隨應律師 元庭律師 英谷律
師 照洲律師 元廓律師 照充律師 玉豐律師 寶
靜律師
右當藍千歲的傳住持
各院近來之住席
/ ( 英)藏(範以來)松院住持
良意諱英範。俗性粟宮氏。泉州岸和田人。當藍語堂及_二破
壞_一。滿山之憂不_レ斜。依_レ之範公受_二衆命_一趣_二江府_一訴_二官所_一
之處。賜_二白銀五百枚_一。尚企_二 十萬人結緣講_一。金堂及諸堂
修覆悉成。屢登_二東都_一。奉_レ謁_二見 大樹及 尊母宗子尼公_一。
講_二演梵網《割書:幷》宗要_一。當寺者。十方僧之依所。戒律之根本。
法流連綿不_レ絕。星霜旣經_二千年_一。一度之無_二燒災_一。伽藍相
續之靈場。甚有_二寄特之御感_一。賜_二御紋《割書:幷》數多之御寄附
【一頁下】
物_一。永爲_二寺門之眉目_一。就中依_二 尊母之御願_一。被_二戒壇再
興_一。營構嚴麗復_二千古之舊觀_一。殊 大樹揮_二御筆_一。賜_二 明
珠之二大字_一。當寺之規模彌備。且每年遂_二參府_一成_二禮謁_一。
於_二 御白書院_一獨禮。頂_二戴時服_一受_レ暇。範公初成_二此禮_一。
益添_二寺格之美_一爾。此來永定_二例式_一。至_二 七年目_一。致_二參府獨
禮_一。範公在世功勳尤大。後來衆侶範公一寺之興隆功勞
可_レ思。世壽四十八。於_二江府_一寂。眞弟良寬房英潭。氏姓吉
村。和州名柄之人也。繼_二範公之席_一。其年於_二江府_一遷神。俗
年二十七歲。法華院英谷《割書:號良天房》依_二衆命_一爲_二藏松精舍之
主_一。得姓聰敏。汲_二松橋之一流_一。爲_二灌頂之大阿闍梨_一。附_二法
英實。覺道。道如等_一。平月成_二膳寫_一聖敎多。亦入_二阿字觀
法_一。主_二藏松之席_一數十。與_二席英實_一閑店。因_二 一山之吹擧_一
主_二吾山_一。延享元甲子年九月廿七日未尅喜怡微笑如_レ眠
逝_三去_二於【二点は「於」の下ヵ】應量坊_一。受_レ齡六十二。冬十二月英實退席。跡屬_二
理通律師_一。將依_二衆命之慇懃_一。明年春主_二藏松院_一。此人補_二
院室之衰弊_一。修_二理坊宇_一。新建_二精舍之門_一。捷利辯談。傍如_レ
無_レ 人。受性剛直。能傾_二不虞之論難_一。然慈濟之志深。能救_二
【二頁上】
窮民_一。好_二放生_一。四方之人懷_二其心_一。歸_レ之如_レ付_二魚水_一。 大樹
御代替之爲_二禮謁御白書院_一。於_二南都之寺社_一最初當_二第
一之撰_一。一寺之眉目。繼_二範公之勲_一。出生箸尾植村氏。講
堂之修覆。東之鎮守修覆。塔內之四佛修理悉成就。興隆
之功積不_二唐捐_一。寺門之柱石。專當_二此人_一。惜哉早世。受_レ命
四十七。寶曆九卯年七月廿七日。於_二洛西壬生寺地藏
院_一寂。葬_二骸招提西方院_一。弟子觀成房理豁早世。理豁俗
弟觀照房理明繼_二藏松之席_一。理明者紀州橋本鄕人。西
橋氏。英谷公臨末之砌有_レ偈
無除妄想 不求眞如 生來作業 渾本有虛
亦侍士示宗房曰
無來無去 亦無始終 靑山流水 咸入秋風
敎學院《割書:始號|愛染院》歷代
照肇律師《割書:號|玉算》之眞弟照見《割書:號|寛嶺》筆墨如_二水流_一。書寫之
品類甚多。曾繼_二 地藏院一流之密敎_一。傳_二孫弟照充律師_一。
且燒_二 八千枚_一。練行志厚。與_二席充公_一。閑_二居生馬山竹林寺_一。
後因_二衆請_一主_二 一山_一。享保十三戊申年十一月四日六十四
【二頁下】
歲入寂。當住照充《割書:號|法林》和州八田鄕之人。成_二灌頂大阿
闍梨_一。授_二照林。元實。眞曉。元澄。照璿。元晃。義綱。元鏡
八人_一。後附_二屬法照林。元鏡。照榮_一。孤洲長老遷化之後。應_二
衆請_一繼_二兩祖之法系_一。稱_二明了院通幻長老_一。明和二年酉
八月十一日。壽六十三。葬_二骸生馬山竹林寺_一。智皎房照榮
住_二持敎學院_一。《割書:照榮師者矢|田鄕之人也。》
能滿院歷代
義澄《割書:號》義辨大德之眞弟。勢州之人也。音聲清和。言語柔
順。平日篤_レ學。當藍千歲之年間。歎_二記錄之隱沒_一。悲_二傳
說之訛謬_一。能考_レ古。朗觀_レ今。共撮_二眞正之依據_一。開祖以
來之法脈。中興以下之系脈。顯然成_二連綿之備_一。然吾門
之盛衰。德者隱沒無_レ不_レ窺。舊事取捨。殿堂遣疑無_レ不_レ
擧。篇々相述。成_二 十有餘卷之書_一。名云_二招提千歲傳記_一。嗚
呼無_二此人_一委知_レ古。細見_レ今。傳說訛謬。錄事之紛紜依_レ
誰得_レ尋。寔一山之重寶。寺門之良材也。可_レ歡可_レ秘。抑
澄公十九年齡以後十有餘年之懷慮。可_レ仰可_レ貴。曾顯_二
太一□□之書_一。《割書:■【国構えに頭】太乙卉木章凝然國師之|作。開板序述作行_レ世。》於_二江府_一逝去。臨末
【三頁上】
之砌。自誓受之成_二作法_一。在世三十六。永遷_二神刹土_一。末期
有_二辭世之詩幷和歌_一。
辭世
有生三十六 只耻幾素餐
攪夢旅窻下 從斯獨得安
末期心のはつといふ心を
幾とせの身を墨染に移せとも
いかて心のそまらさりける
辭世
死出の山けふのほりしも百年に
のほるも同しわかれなるらし
招提寺
能滿院義澄
澄公寂後數十年之今記_二此辭世_一。遙思_二往事_一。感慨落淚
灑_二紙上_一。澄律師眞弟義達繼_レ席。其後退去吉祥院甚盛
暫看坊。俗姪義觀房照林主_二能滿院_一。明和三戌年霜月
廿 日入寂。世壽四十。明和七寅年桂海大德住_二持能
【三頁下】
滿院_一。
德園院歷代《割書:本號|不動院》
覺峯之親弟隨應《割書:號泰圓|長老》久主_二德園院之席_一。建_二立房舍_一。聲
明音曲甚堪能。近項之聲明善_二此人_一。吾山之主務惠晃之
後。應_二衆請_一當藍爲_二住持_一。元文三午年七月廿九日入寂。
世壽七十一。附弟眞曉繼_レ席。退去之後。攝州尼ケ崎大
覺寺閑居。眞徹《割書:和州法貴|寺鄕之人》元庭公之徒弟。得_二 一山之屬_一爲_二
住持_一纔一歲餘。寶曆四年九月十二日病死。跡屬_二孤洲
長老_一。長老移_二此院_一。修_二覆房宇之大破_一。長老遷化之後。孫
弟理的《割書:理通公|之徒也》暫之年間雖_レ爲_二住職_一退去。
彌勒院歷代《割書:今號|龍華院》
覺峯律師之徒。戒原房覺眞。和州之產。後自誓受戒。席
與_二親弟諦信房覺遍_一。閑_二居西山别坊_一入寂。世齡五十
七。享保十五年八月十日也。同廿年卯十月廿六日。覺遍
辭世。三十七歲也。《割書:出生和州|高山之人》覺眞公法兄隨應命_二金生院
元眞_一令_レ守_二護彌勒院_一。隨應公命過之後。請_二衆命_一入_二喝
食_一令_二剃髮_一。號_二義泉房元澄_一。令_レ主_二彌勒院_一。頃年退去。
【四頁上】
圓光院歷代
當院始云_二湯屋坊_一。後號_二寶生院_一。義顯律師再_二造當院_一。改_二
號圓光院_一。顯公《割書:號智|了房》攝州坂陽之人也。博覽多知。一時之
碩德。貫光比丘預_二此人之勘考_一。得_二助學_一尤多。正德元年
九月朔日入寂。世齡五十一。眞弟觀月房元庭《割書:予叔|父》觀澄
房元廓也。庭公是又坂陽之人。繼_二圓光院第二之席_一。年
歷良久。元文四未年冬。因_二衆命_一乍_レ在_二病牀_一受_二主務之
任_一。《割書:此時號秀|峰長老。》同十二月十九日化寂。壽算五十九。弟子惠
忍房元實繼_二第三之席_一。《割書:出生城洲上|狛淺田氏。》
法華院歷代
眞珪大德。末期屬_二小兒 ̄ヲ英潭律師_一令_二得度_一。成長之砌
遺_二託令_一_レ繼法花之席_一。其間怙_二潭公_一令_レ補_レ席。後轉_二藏松
院_一。法花 ̄ヲ令_レ繼_二英谷律師_一。《割書:眞珪公遺託|之小兒也》潭公命過。後轉住_二
持藏松_一。義顯之眞弟元廓律師。依_二衆命_一主_二當院_一。廓公
者。京洛岡村氏。屢趣_二江府_一。親預_二 尊母(常?院殿)之恩遇_一。就_レ 中
當院久及_二退敗_一。假_二居方丈之坊_一。企_二 一院之再興_一。自_二坂
陽_一集_二材木_一。頃年遂_二營構之功_一。生年十四歲之時。元旦
【四頁下】
之揮_二試毫_一。諸家之碩德爲_二之和韻_一。美譽高揚。一乘院御
門主眞敬親王。感堪之餘賜_二之和韻_一。受性溫和篤實。風
儀甚潔。曾大乘院門跡御受戒會之砌。於_二東大戒壇_一爲_二
遺敎經之講師_一。當_二 中興祖師五百之年忌法會_一勤_二讀師_一。
平生好_二閑寂_一。出_二_レ門閑_一稀。道俗仰_レ之如_レ見_二佛陀_一。且依_二衆
請_一主_二當藍_一。授戒受具之輩尤多。後辭_レ職閑居。上足理
通主_二藏松精舍_一。小弟《割書:元鏡云_二智|達又俊亮_一》得_二廓師《割書:稱_二孤洲|長老_一》之付屬_一。
繼_二法華之席_一。德園院眞徵公末期屬_二院宇 ̄ノ孤洲長
老_一。慇懃怙_二後事_一。修_二造房舍之破損_一。功勞大。寶曆八戊
寅年五月朔日丑尅。於_二德園院佛間_一向_レ西䠒跪刃手遷
神。壽算七十三。葬_二骸西方院_一。建_レ塔招_二請本末衆僧幷
西大戒壇及法隆北室院法澤律師_一。行_二分物之作法_一。予十
二歲之春。蒙_二廊師之恩顧_一入室。隨徒奉事及_二 二十年間_一。
戴_二恩惠_一深_レ海高_レ山。不肖之身蒙_二師命_一繼_二法花之席_一。愚
縛之凡夫徒汗_二師跡_一而已。不才無_二功成_一。旣及_二 十有七年_一。
《割書:今年四|十三》實堪_レ耻_二再會_一。以_二何德_一得_レ報_二答之_一。廓師之跡爲_二眉
目_一。庸愚之補席忸爾。寶曆十一巳年五月十八日。傳香
【五頁上】
寺隆岳照什大德臨末之時。蒙_二付屬_一住職兼帶。寺門之
興隆。人法之繁昌。寤寐不_レ忘。報_レ恩謝_レ德深思_レ之。予者
圓光院元庭和尚之俗姪。攝州坂陽平井氏。父剃髮而號_二
澄潬還道_一。《割書:庭和尚之|俗弟也。》
金生院膽眞《割書:號空|无》如法之志深。廣學多智。世多知_二此人_一。
受算四十三。享保九甲辰年四月三日入寂。門弟尤多。弟
子元眞繼_レ席。頃年退去。
吉祥院甚盛。和州矢田鄕之人。依_レ無_二房宇_一。假_二居能滿
院_一。享保廿一年九月朔日遷神。元文三年法金剛院會下
東海房惠明受_二院席_一。
妙音院。妙智院。始者一院而云_二妙香院_一。中祖淨伴慈禪
之開基也。中頃分成_二 二院_一。《割書:元祿年|間》英禪法師改衣繼_二妙音
之席_一。□□□□二八月六日六十四歲入寂。弟子覺山房
法岳補席。享保八年三月逝去。世算四十四戒。順房義
堂《割書:秀峰之|和尚徒》住_二持妙音院_一。享保□四月廿九日寂。延享三寅
年秋九月元鏡寶曆四年二月迄稱號英禪公法弟《割書:兼壬|生寺》
《割書:梅之|坊》主_二妙智院_一。後貫光房戒月補_二此院席_一。如法持律。廣
【五頁下】
學多識。緇素歸仰。出_二坂陽_一勸進再_二興大塔_一。曾得衆許
稱_二應量坊_一。後菅原喜光寺江退去。延享元年英谷和尚
之會下良嶽房寬艾稱號住_二蓆此坊_一。
西方院是亦慈禪之開基。隆光大僧正住職之後。弟子光
研久爲_二住職_一。閑居之砌。榮觀寂後祖淳興春相續繼_レ席。
其後齋宮寺音周因_二清貞之操_一。蒙_二衆命_一。寶曆四年春主_二
此院_一。同年十一月朔日逝去。眞弟桂海律師《割書:云_二惠|旭房_一》繼_レ席。是
又篤實之人也。明和七寅年海公轉_二住能滿院_一。弟子惠眞
房桂月繼_二西方院之席_一。
菩提庵。黃檗隱元禪師來朝初度剃髮之弟子亮空。後 ̄ニ
具戒當山彌勒院之後園住_二素朴庵_一。生前之間欲_レ建_二立於
西山 ̄ニ一字之庵室_一。沒後膽眞繼_二其志_一。營_二造此庵_一。亮空
公之弟子亮秀比丘住_二此庵_一。後退去。戒原房間居入寂之
後。寶覺照仙萬瑞借_二住此庵_一。
照山晃大千州二長老傳
共雙丘爲_二法金剛院主席_一。惠晃律師者。玉周和尚之眞
弟。博識廣學之人。曾開_二楞嚴之講席_一。辨如_二波瀾_一。聽衆
【六頁上】
甚多。遠近稱_二其人_一。天和年間述_二因明三十三過本作法纂
解三卷_一。又製_二翻譯梵語集_一。且爲_二泉涌寺之長老_一。後因_二吾
山之請_一。補_二大和上之席_一。元文二《割書:丁|巳》年六月八日。八十二
之年齡入寂。上足照洲公主_二其席_一。後成_二泉涌長老_一。勤_二
中御門院御導師_一。器量豁達。世人多知。席屬_二親弟照興
公_一。閒_二居圓融庵_一。英谷和尚之後屈_二請吾山_一。令_レ爲_二住職_一。
寶曆五年六月廿九日於_二法金剛院_一寂。照興公志傾_二密
敎_一。平生之寫膳尤多。
《割書:照洲公號_二大千長老_一。壽齡七十一。世甚惜_二此人_一嗚呼。》
跋
澄律師在世迄之記錄雖_レ爲_二連綿_一。寂後以來當今之記依_レ
未_レ錄。予所_レ及_二見聞_一筆續_二澄公之傳記千歲不拔之系脈_一。
拙毫雖_二憚多_一。欲_レ代_二隱沒之責_一。猶博知之君子補_二予不_一_レ及。
次第筆_二記錄_一令_レ不_レ失_二連綿祖考之名_一者。到_二報德之志知
恩之切_一。然彌續_二記主澄公之志_一。永證_二不絕之法流_一。且澄
公夙夜懷_二此理_一。筆_二此記傳_一。照_二後來_一。其功甚大。如何不
【六頁下】
_レ續_二此記_一。不_レ書_二此後_一。隱_二沒師祖之名_一。豈令_レ懷_二嵯歡 ̄ヲ後
世_一。予思_二此事_一甚。故書_二此錄_一以續_二後篇_一爾。
時寶曆七歲次丁丑夷則念七閣筆
疎學不文之桑門元鏡漫馳筆系脈書希多知有章之
君子改正不交待塞嘲哢辱而已
【一頁上】
律苑僧寶傳《割書:竝》招提千歲傳記索引
慧欽 律 六六
ア行 慧光 律 二六
阿一 律一五一 慧亨 律一〇六
愛同 律 六四 慧山 律一二〇・招 四六
安康 招 一二 慧進 律 四三
安談 招 一一 慧璡 律 三八
安■ 招 四七 慧詢 律 一七
惟一 律一〇九 慧蕭 律 四二
惟月 律一〇八 慧常 律一二〇・招 四四
惟倩 律 七三 慧則 律 九三
一般老僧 招 一五 慧達 律一二〇・招 四三
尤堪 律一〇〇 慧超 律 七四
允文 律 九二 慧文 律 二一
雲茂 招 一四 慧旻 律 四六
慧雲 律一二〇・招 四三 慧滿 律 四二
慧琬 律 四〇 慧密 律 九五
慧開 律 八八 慧猛 律一七一
慧喜 律一二〇・招 四四 慧祐 律 二〇
【一頁下】
慧猷 律 一七 圓證 律一五四・招 二四
慧曜 律 一九 圓勝 招 一二
慧良 律一二〇・招 四三 圓晴 律一三一
慧琳 律 八七 圓忍 律一七五
慧靈 律 八六 淵月 律一三一
惠新 招 四七
惠主 律 三五 カ行
惠汶 律一一二 戒光 招 一四
懷謙 律一一九・招 四三 戒勝 招 一〇
懷業 律 八六 戒度 律一〇八
懷素 律 五六 戒如 招 一七
會圓 招 二九 海藏 律 三四
會寧 律 五五 覺阿 律一五六
睿尊 律一三四 覺惠 招 二六
英心 律一五七 覺鑒 招 五三
英祐 招 六〇 覺熙 律 九七
榮叡 律一一九・招 四四 覺凝 律 二八
榮眞 律一五〇 覺憲 招 一六
圓照 律 七一 覺盛 律一三一・招 一八
圓照 律一四二・招 五一 覺如 律一四三
【二頁上】
覺朗 律 三四 行詵 律一〇六
儼志 律 七九 行忍 律 四六
鑑源 律 六九 凝海 招 三五
鑑眞 律一一四・招 三 凝然 律一五四・招 二五
希操 律 八五 玉周 招 三八
希覺 律 九七 空惠 招 五三
徽猷 律 九五 空泉 招 六〇
喜寛 招 一一 窮源 招 三〇
煕怡 律 七七 軍法力 招 六六
義威 律 七五 觀澄 招 一一
義靜 律一一九・招 八 願盛 招 一一
義宣 律 七二 景霄 律 九六
義朗 律 五五 慶雲 招 五二
敎圓 招 六七 慶運 律一四三
敎願 招 五五 慶圓 招 二七
敬道 律 三九 賢惠 招 三一
鏡慧 律一五一 賢憬 招 四六
行賢 招 六〇 賢照 招 三七
行居 律一一一 賢盛 招 五九
行濽 招 四七 賢明 招 五二
【二頁下】
賢譽 招 二九 元照 律一〇三
見空 律一四六 元肇 律一〇八
見智 律一三一 元表 律 九四
剱智 招 二八 彦儞 律 九四
顯一 招 三一 弘源 律 三二
憲靜 律一五二 弘度 律 二五
𥧬通 律一七〇 弘思 律一一三
乾素 律 八二 洪淵 律 三四
源俊 律一四六 洪遵 律 三二
源秀 律一四八・招 二九 洪理 律 二七
源智 律 三一 幸尊 律 七七
源聖 招 五六 皎然 律一四九
源祐 招 三三 廣雄 律 八五
玄琬 律 四〇 恆景 律 五七
玄儼 律 六三 嚴峻 律 七二
玄逵 律 五六 嚴貞 律一三八
玄基 律一五〇
玄暢 律 九〇 サ行
玄忍 律一三九・招 五三 齋翰 律七六
元惠 招 三〇 贊寧 律九九
【三頁上】
志玉 律一六二・招 五八 實祐 招 六三
志相 律 七二 實譽 招 三二
志忠 招 四六 眞懿 律 三九
志道 律 二〇 眞圓 律一五〇
志明 律 六〇 眞海 招 五六
思允 律一三〇 眞空 招 一一
思敬 律一二九 眞空 律一四〇・招 四九
思眞 律一二九 眞璟 招 一〇
思淳 律一五九 眞賢 招 五九
思宣 律一二八 眞源 律一五一
思託 律一一八・招 四二 眞照 律一五三・招 五三
思敏 律一〇五 眞性 律一五三・招 二二
思蓮 招 五二 眞乘 律 八二
士順 招 五九 眞表 律 六七
慈濟 律一四九 眞法 招 四七
慈禪 招 六六 信空 律一四七
實海 招 三八 信乘 律一五四・招 二五
實義 招 一一 信如尼 招 六七
實舜 律一四六 心海 律一二九
實範 律一二三・招 一五 神皓 律 七四
【三頁下】
神湊 律 八六 舜盛 招 三四
尋慧 招 二八 春海 招 五九
尋算 律一五三・招 二四 處雲 律 九九
寂惠 招 五三 照慧 律一六〇・招 五七
守一 律一一〇 照遠 律一六〇・招 五六
守言闍梨 律 九六 照巖 招 六二
守直 律 七一 照薫 招 三六
修廣 律一四六 照玄 律一五九・招 五六
壽延 招 一二 照珍 律一六四・招 三五
壽高 招 一一 照峯 招 三九
壽闍梨 律 九五 聖一 律一二一・招 四六
秀律師 律 五八 聖守 律一四一・招 五〇
周律師 律 五三 聖然 律一五四・招 五四
重海 律 二八 聖皋 律一六一
重助 招 三一 性遠 招 五三
重禪 律一五五 性海 律一五〇
從志 律 九一 性瑜 律一五〇
從禮 律 九六 證玄 律一四一・招 二一
俊才 律一五七・招 五五 證修 招 四六
俊芿 律一二四 昌禪 招 一二
【四頁上】
省躬 律 八二 誠蓮 律一六〇
承仙 律一二九 乘如 律 七〇
祥彦 招 四〇 崇義 律 九七
正爲 律一六〇 招 五七 崇業 律 六一
招提殘僧 招 一五 崇福 律 五八
定阿 招 五二 施總 律 一一
定舜 律一二九 施平 招 四七
定舜 律一■三 淸儼 律 九七
定泉 律一五七 淸江 律 七九
定賓 律 六〇 淸算 律一五九・招 三七
常巍 招 四七 淸徹 律 八五
常進 律 八二 淸福 招 一一
常達 律 九一 淸法 律 七三
上恆 律 八〇 盛譽 律一五七・招 五五
淨因 律一三一 雪心 招 五七
淨業 律一二八 泉秀 招 六一
成具 律 一九 泉奘 律一六三・招 三四
成眞 律一五一 詮秀 招 五九
靜慶 招 五三 詮律師 律 六四
靜辯 律一五〇 宣瑜 律一五〇
【四頁下】
禪意 招 五二 藏俊 招 一六
禪慧 律一四三・招 五二 藏用 律 七九
禪海 律一五〇 增恩 招 一一
禪爾 律一五六・律 五四 則安 律一〇七
禪忍 招 五三 尊叡 招 一一
善謝 招 四六 尊貞 招 五九
善俊 律一二一・招 四六
善智 律 三九 タ行
善頂 招 四六 泰演 招 四七
善聽 招 六六 戴榮 招 四七
全禮 律 九四 大覺 律 七五
僧隱 律 一九 大義 律 六八
僧伽 律 四一 大慈 律 五四
僧璩 律 一八 湛睿 律一五七・招 五五
僧業 律 一七 湛海 律一三〇
僧祐 律 二二 丹甫 律 九二
宗眞 招 二八 智威 律一一九・招 四三
總持 律 一五 智海 律 五九
總深 律一六二 智海 律一五六
總融 律一六二 智鏡 律一二九
【五頁上】
智空 招 六三 澂禪 律一四九
智興 招 四七 澂楚 律 九八
智交 律一〇五 超度 律 二一
智弘 律 五六 通幽 律 三二
智璀 律 八六 貞允 律一四三
智首 律 三七 貞慶 招 一七
智首尼 招 六七 貞固 律 五九
智稱 律 二一 貞峻 律 九五
智瑞 律一一〇 道雲 律 二七
智蟾 律 六一 道營 律 二〇
智詵 律 三六 道緣 招 四六
智仁 律 五四 道海 招 二九
智忍 律一五〇 道岸 律 六〇
智如 律 八七 道龕 律 三〇
智文 律 二九 道儼 律 一八
智保 律 三五 道暉 律 二七
擇梧 律一〇〇 道欽 招 四七
忠慧 招 四七 道御 招 二三
忠尋 招 三二 道玄 律一三〇
仲平 律 九二 道洪 律 三三
【五頁下】
道興 律 四五 道房 律 一九
道光 律 六四 道爍 律 四一
道恆 律 五九 道亮 律 四四
道行 律 三〇 德明 律一〇〇
道言 律一〇七 德殷 律 九七
道深 律 五八 德圓 律 九二
道種 律一六一 德秀 律 六三
道成 律 三一 曇一 律 六五
道成 律 五三 曇隱 律 二八
道世 律 五二 曇瑗 律 二八
道静 招 一一 曇慶 律 八三
道宣 律 四九 曇光 律 四八
道璿 律一一七 曇光 律 五六
道禪 律 二四 曇勝 律 五八
道忠 律一二一・招 四四 曇靜 律一一八・招 四三
道澂 律 七八 曇淸 律 八四
道標 律 八三 曇摩迦羅 律 一五
道標 律一〇五 曇摩流支 律 一五
道表 律 一九
道覆 律 二四 ナ行
【六頁上】
忍基 招 四六 文網 律 五四
忍空 律一五三・招 五四 文博 律一〇〇
忍性 律一四四 平德 招 四六
仁階 招 一一 辯才 律 七八
仁韓 律一一八・招 四二 辯秀 律 七二
任宗 招 三二 辯常 律 七四
入阿 招 五二 法榮 律 九九
如周 律一六九 法穎 律 二〇
如淨 律 六九 法儼 律 六二
如導 律一五八 法久 律一〇九
如寶 律一二〇・招 九 法顆 律一一八・招 四三
法願 律 三〇
ハ行 法興 律 六二
鋄海 律一六三 法戴 律一一九・招 八
潘仙童 招 六六 法持 律一〇七
卑摩羅叉 律 一六 法進 律一一八・招 四一
普濟 律 九九 法愼 律 六二
普照 律一一九・招 四五 法勝 律 三四
普乘 律一六二 法證 律 七四
文擧 律 八九 法鏘 律 三四
【六頁下】
法成 律一一九・招 四三 明遠 律 八九
法政 律一〇九 明瓚 律 四四
法相 律 八八 明韶 律一六三
法聰 律 二三 明哲 招 一一
法智 招 四七 明導 律 四七
法超 律 二四 明忍 律一六四
法聞 律一一一 明祐 律一二一
法琳 律 二一 玅音 律一一〇
法礪 律 三九 玅生 律一〇八
豐安 律一二一・招 九 玅蓮 律一一〇
豐惠 招 一二 名恪 律 五九
豐亮 招 一一 無外 律 九七
寶最 招 六六 聞思 律一一一
本嵩 招一〇二
本無 律一五六・招 五五 ヤ行
祐雅 招 六一
マ行 祐海 招 六一
滿意 律 五三 融濟 律 五八
滿德 律 三九 融存 律一六二
密嚴 招 五四 用欽 律一〇六
【七頁上】
用明 律一一三 寥海 律一六六
倫海 招 五四
ラ行 靈一 招 七五
賴玄 律一五〇 靈㠋 律 五九
賴尊 律一二九 靈玩 律一〇〇
理宗 招 三〇 靈藏 律 三〇
立律師 律 九七 靈澈 律 八〇
隆惠 招 三〇 靈賢 律一六二
隆賢 律一五〇 靈波 律一六一・招 五七
隆紹 招 一一 靈福 招 四六
良惠 招 三三 靈曜 律一一九・招 四三
良永 律一六七 曆悰 招 一四
良海 招 三三 朗然 律 七二
良賢 招一五〇
良泉 招 六一
良遍 律一二九・招 四八
良猷 招 二九
了宏 律一一〇
了性 律一六八
了然 律一一〇
【奥付】
大正四年二月二十日印刷
大正四年二月廿五日發行 《割書:(非賣品) 》
佛書刊行會編纂
右 代 表 者《割書:會 長|文學博士》 南 條 文 雄
發 行 者 草 村 松 雄
《割書:東京市小石川區林町二十一番地 》
印 刷 者 斎 藤 章 達
《割書:東京日本橋區兜町二番地 》
印 刷 所 東京印刷株式會社
《割書:東京日本橋區兜町二番地 》
發 行 所 佛 書 刊 行 會
《割書:東京市小石川區林町二十一番地 》
【枠外】
(植木製本所製本)
空白頁
【整理記号】(横書き)
353 10
空白頁
終
【雲雨鈔一巻の最終頁】
【50ページ上段】
所應作法皆窮盡故。降_二-伏二業_一成_二-就佛法_一。還是菩薩自
所辨故。二十部等皆亦行故。而於_二此門_一且依_二 一部_一爲_二其
規範_一。行用標準事應_レ純故。而此中不_レ可_二遮妨_一。幷是佛說。
互隨_レ緣(機ヵ)說。隨行何部兼包無礙。南山大師三聚通門雖_レ
不_レ可_レ局。律藏別門且依_二 一部_一爲_二大準_一成_二-立行相_一。是故
遠考_二震旦初緣_一。專弘_二 四分_一。成_二大乘行_一。圓敎行人。深濬
廣蕩。意致玄奧。事義如_レ是。問。四分律宗戒體傳受。曹
魏嘉平。其時廣律未_レ傳_二簡詮_一。至_二姚秦時_一佛陀那舍初釋_二
四分_一周_二-足能詮_一。然諸部律四律傳釋。先傳_二 十誦_一。次釋_二 四
分_一。譯_二僧祇_一。後翻_二 五分_一。隨釋隨講。事隨_二宜緣_一。僧祇一律是
根本部窟内結集上坐部故自餘身一具弘宣。名_二是廣中
略之三疏_一。天下俱翫無_レ不_二競學_一。世人歌云。爲_二法師_一而
不_レ學_二竺道生疏_一者非_二法師_一焉。爲_二律師_一而不_レ學_二法礪_一者
非_二律師_一焉。至_二于唐朝嘉運_一。弘通律義有_二 三宗_一。互諍_二蘭
菊_一。一法礪律師疏名_二相部律宗_一。二南山律師所立義理
名_二南山律宗_一。三東塔懷素律師新章所立名_二東塔律宗_一。首
律師大疏。玄渾律師毘尼討要。此等是南山宗所攝。三宗
【50ページ下段】
各翫。諍競紜芸。于_レ後至_二大歷年中_一勅_二如淨等一十四般
大德律師_一於_二大安國寺_一令_レ撰_二刊定律疏十卷_一。和_二-會三宗_一
令_レ歸_二 一味_一。雖_レ有_二此事_一紛諍未_レ息。遂啻如_レ本弘_二-敷三宗_一。
然世澆謝。學者漸少。東塔相部講敷是希。後代彌昌南山
律宗。解_二事抄_一者六十餘家。懷顯律師律名句中擧_二 六十
家_一。其外有_二智仁大鈔記十卷_一。彼中不_二擧解_一。南山宗雖_レ有_二
諸家_一。大宋嘉世。惣有_二兩宗_一。一曰會正宗。允堪律師所_レ述。
二曰資持。大智律師所_レ解。兩宗諍_レ美互奪_二金玉_一。一天
依_二-學資持_一增_レ光。大智律師釋_二 三大部_一。解_二事鈔_一有_二資持_一。
釋_二戒疏_一有_二行宗_一。解_二業疏_一有_二濟緣_一。毘尼義鈔。作_レ序幷有_二
科文_一。允堪律師解_二事鈔_一名_二會正記_一。釋_二戒疏_一名_二發揮記_一。
釋_二業疏_一有_二正源記_一。解_二拾毘尼義鈔_一名_二輔要記_一。如_レ是諸
師秉_二-銜律嚴_一弘_二-演毘尼_一。連續不_レ絕。
文祿六年十一月六日駿州花藏山寬順坊之本書寫
畢
【51ページ上段】
唐招提寺解
夫唐律招提寺開山鑒眞大和尚者。受_二生於唐室之地_一。遷_二
身於和國之土_一。利生弘誓方便可_レ貴。尋_二本鄕_一則江陽縣之
人。謂_二俗姓_一則淳于之族。隨_二慈父_一詣_二大雲寺_一拜_二佛像_一。忽
歸_二法海_一發心無_レ貳。故少齡十四時。隨_二智滿禪師_一剃髪染
衣。居_二大雲精舎_一戒律修定。神龍元年隨_二道岸律師_一受_二菩
薩戒_一。景龍二年三月廿八日。於_二實濟寺_一依_二弘景律師_一受_二
具足戒_一。隨_二融濟律師_一學_二南山鈔疏等_一。屬_二大亮律師_一受_二-學
別疏釋等_一。淨_二 六根_一徹_二-見大千_一。現_二 六臂_一降_二-伏邪見_一。寫_二 一
切經_一 三部各一萬一千卷。修_二-造古寺_一是多八十餘箇所。
或又縫_二衲袈裟一千領。布袈裟二千領_一供_二 五臺山衆僧_一。
廿六歳披_二-講礪疏等_一 四十遍。卅一歳講_二-釋南山律鈔_一 七
十遍。又講_二輕重儀幷羯磨疏_一 十遍。親度僧尼四萬有餘。
所化諸國四百餘州。宗兼_二 天台_一。觀亙_二定惠_一。窺_二其本地_一者。
觀音大悲之應用。謂_二其垂跡_一者。傳戒利物之大士也。爰
聖武天皇建_二-立東大寺_一。弘_二-通佛法_一之處。依_下不_二戒法周
【51ページ下段】
備_一定惠亦難_中成立_上。依_レ之興福寺榮叡。大安寺普照 勅
使丹墀眞人廣成入唐詣_二大明寺_一禮_二大和尚足下_一。述_二傳
戒律素意_一。和尚答曰。余聞。昔日本有_二長屋王子_一。造_二 一千
領袈裟_一。卽四句文繡_レ緣。其詞云。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
諸佛子。共結來緣。遙凌_二鼇海之遠浪_一供_二-養神州之衆僧_一。
亦聞。南岳惠思禪師乃降_二-生日本_一。爲_二聖德太子_一。降_二邪見_一
弘_二正法_一。誠佛法相應國土。最利生廣多勝境也。遠協_二 上
宮太子之懸記_一。今應_二聖武天皇之勅請_一。必赴_二日域_一可_レ弘_二
戒法_一。《割書:云云》鑒眞和尚於_二崇福寺_一造_二-立一基之塔婆_一。高五十
七丈。八角九重也。祈_二-念生身之遺骨_一之處。一人之梵僧
將_二-來五千粒之舎利_一。奉_レ渡_二于和尚_一。仍二千粒者。奉_レ納_二
此塔婆_一。奇瑞數起。感應常至。所_レ殘三千粒者。御隨身將_二-
來日本_一。法進。曇靜。祥彦。思託等。御弟子卅餘人。同意
隨逐上下四百餘人。律宗諸典。天台聖敎。其外世間出世
之寶多積_レ船。大唐天寶二《割書:癸|未》十二月《割書:當_二日本天平|十五年_一》出_二龍興
寺_一去_二鄕里_一。早乘_二旅舶_一浮_二海上_一。始從_二嶺南之浦_一過_二明州
之境_一。惡風忽起。片時覆_レ船。逆浪大張。諸人沒_レ海。爰和
【52ページ上段】
尚獨坐_二蘋上_一。眼前勝事神魂失_レ據。如_レ此五度漂蕩。六度
進發。其間艱難送_二 十二年_一。又大唐天寶十二年《割書:當_二日本天|平勝寶五》
《割書:年癸|巳_一》大使淸川宰相詣_二龍興寺_一謁_二大和尚_一。重陳_二綸言_一。專
勸_二來朝_一。和尚又無_二相違_一許諾。乘_二 一葉之風帆_一。踰_二千里
之煙波_一。過_二野孤島_一將_レ至_二筑紫_一。亦白鯤迎_レ風。鯨鯢擧_レ浪。
三千粒駄都。一時沒_二龍窟_一。破船漂泊。諸人茫然。雖_レ然
和尚以下天平勝寶五年十二月著_二薩摩國秋妻屋浦_一。爰
大和尚專凝_二懇祈_一。又命_二思託_一。仍思託律師入_二海底之龍
宮_一責_レ之處。金龜負_二佛塔_一。龍神現_二海上_一。自稱云。我是無
邊壯嚴海雲威德輪蓋龍王。三千世界之上首。如來在世
之聽衆也。恐_二持戒之德_一。奉_レ返_二和尚_一。自今以後。此御舎
利安置之砌現_二白石_一。如_レ影晝夜可_レ奉_二擁護_一《割書:云云》今招提寺
鎭守是也。同十二月廿六日入_二太宰府_一。遣唐使同歸朝。天
平勝寶六年《割書:甲|午》二月二日。自_二築紫著_二難波浦_一。初拜_二 四天
王寺_一權者建立之精舎。超凡奇特之靈場。大唐難_レ有。梵
國未_レ聞。本朝師僧道俗設_レ供參拜。同二月四日著_二奈
良京_一。《割書:和尚御年|六十七歳》僧衆俗侶往慰迎接。勅使正四位下安宿
【52ページ下段】
王。於_二羅城門外_一迎拜慰身。引_二-入東大寺_一。則奉_二安置_一之。
同二月五日。唐道璿律師。天竺波羅門僧正。各來慰問。右
大臣大納言宰相以下官人百人來禮拜問訊。 聖武天
皇以_二勅使正四位下吉備朝臣_一詔曰。大德和尚。遠渉_二滄
波_一。來投_二此國_一。佛法弘傳。願望速成。 朕造_二此東大寺_一經_二
十餘年_一。欲_下立_二戒壇_一傳_中-受戒律_一。此願念日夜下_レ怠。大德
遠來。冥契_二朕意_一。自_レ今以後。授戒傳律。一任_二和尚_一。天平
勝寶六年。速建_二-立東大寺戒壇_一。中納言藤原朝臣高房爲_二
行事勅使_一。仍鑒眞和尚幷法進寺。依_レ經任_レ圖於_二盧舎那
殿前_一建_二戒壇_一。和尚在唐之時。梵僧來以_二祇園精舎之靈
土三斗_一奉_レ獻_二和尚_一。《割書:是御舎利將來|同時同人事也。》今以_二其靈土_一築_二戒壇於
四所_一。東大寺。招提寺。《割書:是中國十|人受。》築紫觀世音寺。下野藥師
寺。《割書:邊國五人|受戒壇也。》凡所_レ立戒壇有_二 三重壇_一。表_二大乘菩薩三聚淨
戒_一。於_二第三重_一安_二多寶塔_一。々中安_二釋迦多寶二佛像_一。表_二
一乘深妙理智冥合之相_一。又尋_二大唐修南山之戒壇_一者。道
宣律師任_二印度之風_一欲_レ建_二-立戒壇_一。于_レ時忽然一人聖者
來示_二戒壇之方法_一。又告令_レ掘_レ 地至_二水際_一。四角各有_二 一
【53ページ上段】
堅石_一。高六尺也。件石上有_レ銘。是迦葉佛之時比丘戒壇。
號_二淸官寺戒壇_一。《割書:云云》此聖者則賓頭盧尊者也。南山大師
者。專移_二 天竺戒壇之法式_一。或効_二久遠迦葉之法則_一。而鑒
眞和尚又任_二南山建立之戒壇_一。被_レ移_レ之者也。是非_レ同_二釋
迦一佛月氏之戒壇_一。剩又依_二前佛後佛遺跡之儀式_一。然者
登壇受具之行相。最以_二南都之戒壇_一可_レ爲_二根本_一者哉。天
平勝寶六年四月五日 天皇始登壇受_二菩薩戒_一。次皇后
太子亦登壇受戒。其外四百餘人受戒。其後十師滿足。行_二
白四法_一。自_レ爾以來。日域初定_二 七衆之軌則_一。末代永傳_二 五
扁之戒行_一。都鄙皆薰_二戒花之匂_一。邊族忝列_二釋門之數_一。其
後此戒壇移_レ西。今戒壇院是也。鑒眞和尚又重尋_二律法
相應之靈地_一。天平寶字三年《割書:己|亥》建_二唐招提寺_一。漢朝佛法
最初之寺。是號_二建初寺_一。後改_二-名白馬寺_一。日本最前肇律
之寺。先名_二建初律寺_一。後官額被_レ懸_レ之。號_二唐招提寺_一。和
尚以_二持戒力_一鎭_二-護國家_一。紹_二-隆寺院_一。卽嘗_二 地味_一知_二律法
相應_一。或掘_二靈泉_一沈_二醍醐妙藥_一。草創起_レ自_二聖武天皇之叡
願_一。造立專成_二 孝謙天皇之御字_一。元是新田部親王舊宅。
【53ページ下段】
今則傳_二戒律_一根本淨場也。 皇帝卽備前國水田一百町
勅施_二于當寺_一。此外寺領散_二-在諸國諸郡_一多_レ之。委見_二于流
記_一。於_二當寺_一和尚講_二-釋相部疏釋幷定賓記_一。又講_二南山鈔
疏幷諸典籍_一。應_二和尚之訓化_一。數百之淨侶止_二-住寺内_一。專_二
戒學之鑽仰_一。三行之奉持。不_レ違_二律制_一。夫金堂本尊者。丈
六盧舎那。光中安_二千釋迦_一。左方脇士丈六立像藥師如來。
法進思託等之大德自張_レ之。右方脇士丈六立像千手觀
音。天人來下。七晝夜之間造_レ之。末代不思議之靈像。奇
特未曾有之尊容也。又和尚將來金銅坐像不動明王靈
驗無雙利益甚深也。今奉_レ安_二-置彌勒院護摩堂_一。又被_レ凝_二
平城天皇之叡慮_一建_二 五層之塔婆_一。或亦爲_二桓武天皇之勅
願_一致_二 一院之造營_一。《割書:今阿彌陀院是也。本尊彌陀三尊|之像。百濟國靈佛靈也。》凡佛閣僧
坊院家房舎其數是多。如_レ此事見_二于三卷之流記_一。又和
尚在唐之時。自披_二華嚴經_一。兼知_二日域名山_一。來朝之始企_二
抖擻於行者之往躅_一。致_二拜見於法起之淨刹_一。其時深山
之嶺上聞_二集僧之鐘聲_一。大厦之院中見_二坐衆之雲集_一。謁_二
深沙大王_一。委訪_二布薩行儀_一。與_二菩薩僧衆_一同列勤_二-行法席_一。
【54ページ上段】
直取_二其籌_一。持還_二 人間_一。深收_二寶凾_一。今在_二當寺_一。寶字七年《割書:癸|卯》
思託御弟子僧忍基。夢見_二金堂之棟折落_一。驚奉_レ啓_二和尚_一
之處。是我入滅之先兆也被_レ仰。然間思託等御弟子。爲_二
後代_一寫_二御影_一奉_レ張_レ之。其後不_レ經_二幾日數_一無_レ病無_レ苦正
念端坐。如_レ入_二禪定_一身不_二傾壞_一。速止_二風息_一忽閉_二蓮眼_一。天
平寶字七年《割書:癸|卯》五月六日。春秋七十七。《割書:云云》三箇日之間。
頂上溫氣猶不_レ散。雖_レ然終奉_レ殯_二-送當寺東北之角_一。異香
滿_二寺中_一。紫雲聳_二虛空_一。嗚呼戒花忽萎。法燈永消。門弟悲
歎溺_二悲涙_一。道俗哀哭沈_二哀河_一然則揚州諸寺著_二喪服_一向_二
東方_一。遙揚_二和尚滅度之哀聲_一。龍興諸僧慕_二恩容_一修_二善根_一。
泣致_二戀慕追修之廻向_一。化導實遍_二 一天_一故。哀歎又亙_二兩
朝_一者歟。和尚御在世之時任_二法務大僧都《割書:幷》僧正_一。沒後贈_二
號大僧正_一。惣日本御在生十一年。招提寺住持六箇廻。巨
細傳記在_レ之。僅述_二梗槪_一者也。和尚御弟子雖_レ有_二數輩_一。
四人專受_二附屬_一。仍圖_二其名字_一。
法進大僧都 東大寺
鑒眞和尚 如寶少僧都 招提寺
【54ページ下段】
法載大德 招提寺
義靜大德 招提寺
此四人殊同_レ心合_レ力造_二-營寺院_一。講_二-敷律藏_一。横竪繁昌。先
明_二招提寺相承住持次第_一。
鑒眞(第一)大和尚 如寶少僧都(招提寺第二住持) 豐安贈僧正(招提寺第三持[ママ])
道靜大德(招提寺第四住持) 仁階大德(招提寺第五住持) 眞空大德(招提寺第六住持)
第六代以後。住持相承名字等不分明之間不_レ記_レ之。雖_レ
然至_二血脈相承之儀_一者。自_二法載大德_一于_レ今是新者乎。仍
又血脈相承之名字記_レ之。
鑒眞(第一)和尚 法載大德(招提寺第二) 眞璟(招提寺第三) 戒勝(招提寺第四)
壽高(同第五) 增恩(同第六) 安談(同第七) 喜寬(同第八) 曆悰(同第九) 雲茂(同第十)
戒光(同第十一)大德 實範(中川第十二) 藏俊贈僧正(興福寺菩提院第十二[ママ]) 覺憲僧正(壺坂第十四)
解脫(第十五)上人 戒如(第十六)上人 覺盛(第十七)大德《割書:再興第一大悲菩薩是|以後相承名字在_レ別》
如_レ此血脈相承雖_レ無_二子細_一。受隨共■【言+犯】持犯寔暗。而覺
盛大德致_二如法律儀之再興_一。成_二戒法弘通之素意_一。凡尋_二
再興之次第_一。此律宗自_レ本興福寺東西兩堂衆依_二-學之_一。而
保安年中之比。律學殊廢怠。然間春日社御八講之時。學
【55ページ上段】
侶評議云。兩堂之律學以外衰微故。東大寺受戒之作法
等。於今有若已也。尤一途可_レ有_二沙汰_一歟。所詮於_二向後_一者。
學侶之中稽_二-古律宗_一可_レ興_二戒法_一《割書:云云》此事西金堂衆南勝
房大快增傳聞。愁歎無_レ極。仍參_二 中川實範上人之室_一申
云。戒律宗旨。兩堂之本宗也。近來依_レ無_二稽古之輩_一。滿
寺取_レ之可_二依學_一之由。及_二 八講々群議_一歟。上人者佛家法
匠南都明師也。早廻_二紹隆之賢慮_一。必至_二律法之再興_一之
様。預_二御計_一者尤可_二畏入_一之由申。上人聞_二此詞_一。浮_二涙於
眼路_一。凝_二思於心府_一。戒壇受戒之法則一卷造_レ之與_二南勝
房_一給_レ之。以為_二指南_一。受戒之儀式無_二相違_一。《割書:云云》其後實範
上人對_二南勝房_一被_レ仰之様者。律法陵怠。年序稍久。興行
更非_二 人力之所_一レ覃。我能可_二祈請_一。汝可_レ致_二懇祈_一。實範上
人專可_レ仰_二春日權現之冥助_一。則企_二春日社七日之參籠_一。
祈_二律法之興行_一之處。滿七日夜有_二靈夢_一。自_二招提寺戒壇
上_一懸_二 三銅樋_一 二樋塵積無_レ水。一樋有_レ水流入。上人自合_二
此夢_一。三樋敎行果三也。二樋無_レ水行果更表_レ無。一樋有_レ
水律敎猶示_レ有。又有_二異說_一。大都如_レ先。是有_二 二銅樋_一。一樋
【55ページ下段】
無_レ水。一樋有_レ水。上人合_二此夢_一。二樋受隨之二義也。一樋
無_レ水表_二隨行之絕。一樋有_レ水表_二受儀之有_一。是倂所願成
就之靈夢。仰亦神明哀憐之先兆也。誠唐律招提寺者。律
海之本所。戒水之根源也。爰知彼寺猶有_二明律先達淨行
僧侶_一歟。則自_二春日社_一尋行_二招提寺_一。於_二寺近邊路頭_一有_二
一人下僧_一。仍尋_二招提_一。此僧指_レ西被_二塔拜見_一。是則招提寺
也。御用何事哉。上人重云。招提寺戒律本所。定明律之僧
侶在_レ之歟。我頻有_二律法相承之志_一。仍尋行也。此時下僧
申。我招提寺之住侶也。可_二引導申_一。上人彌仰_二冥鑒_一。祈願
更無_二餘念_一。則入_二寺中_一居_二坊内_一。以前下僧著_二袈裟衣_一。對_二
上人_一申。我云_二戒光大_一。先師之時分猶律學不_レ怠。當_二此
身_一不_レ居_二學蔥_一。空送_二光陰_一。雖_レ然如_レ形可_レ奉_レ授_二律敎_一。古
雙紙一徴取出。塵打拂指_二-置上人前_一。是則四分比丘戒本
也。戒光大合掌塞_レ目。始_レ從_二 四分比丘戒本_一至_二半月々々
說_一誦授申。律法御相承專可_レ在_レ之。上人相承無_二子細_一之
上者。弘通更所_レ無_レ疑也。所願成辨。大慶無_レ極。戒光大苦
【56ページ上段】
可_レ有_二律法興行_一之由奉_二勸化_一。實範上人《割書:興福寺僧綱少將|法印後隱_二-遁中川》
《割書:蘭|若_一》歸_二 中川被_レ廻_二律法再興之賢慮_一。久送_二年月數廻之凉
燠_一。自_レ是以來。興福寺菩提院贈僧正藏俊。寶積院覺憲僧
正。《割書:隱_二-居|壺坂_一。》解脫上人。次第傳律法_一。漸次致_二弘通_一。 朱雀
院御宇承平元年之比。如_レ形律法在_レ之歟。從_レ此至_二保安
三年實範上人再興發願_一。相_二-當百九十三年_一歟。解脫上人
故企_二律法興行_一。尋入_二唐招提寺_一。拂_二礎石_一去_二舊苔_一。先造_二
舍利殿_一。安_二-置御舍利_一。次建_二東僧坊_一。始行_二秋念佛_一。偏
祈_二律法再興_一。建曆元年九月十三日。於_二御影堂_一爲_二解
脫上人讀師_一被_レ談_二梵網古迹_一。其後連續有_二談儀_一。解脫
上人門下有_二戒如。覺眞二人之御弟子_一。被_レ仰_二覺眞
大德_一。於_二興福寺之内_一造_二-立常喜院_一。安_二-置二十人之
律學供_一。專以_二律宗稽古_一爲_二根本_一。然而猶再興難_二成立_一。
殊命_二戒如。覺眞兩大德_一。可_二律法再興_一之旨。解脫上人
有_二御附屬_一依_レ之知足坊戒如上人。殊思_二笠置上人之
遺屬_一。無_レ致_二唐招提寺之興行_一。雖_レ然隨行不_レ如。具體
難_レ成。如法之律儀不_レ全。僧徒之秉持如_レ無。戒如上人
【56ページ下段】
亦付_二-屬律法於窮情上人_一。《割書:再興大悲|菩薩事也。》是故覺盛大悲菩薩
發_二無上無貳之菩提心_一利_二群徒_一。起_二 十種六種之要誓
願_一興_二律宗_一。宿習開發之上。其比又成_二發心遁世_一之助緣
事。其故興福寺維摩會之時。於_二會堂_一名_二繼論義_一兩堂
之衆以_二律宗_一致論義_一之事爲_二恆例仍學律上人《割書:窮情上|人事也》可_レ
懃■【仕ヵ】論義_一旨被_二披露_一之處。學侶等存_二異儀【一点脱ヵ】被_二抑留_一此
時學律上人律宗稽古。以_二此繼論義_一爲_二規模_一被_二停止_一
之條失_二面目_一。然間隠遁之所存彌深。律法之興行是切。
以_二學律上人_一爲_二根本發起之衆_一。戒如上人門葉四人同
時發心。興_二如法如說之律儀_一。成_二弘通利生之願望_一。其四
人者。尊性坊。慈禪坊。窮情坊。思圓坊是也。窮情上人長
谷寺參詣之時。於_二路次_一逢_レ雨。仍釜口南立_二-寄柳本之社
頭_一。於_二拜殿_一待_レ晴。其時對_二或仁_一。戒法之事。幷任_二瑜伽占
察明文_一通受自誓受戒成_二比丘性_一事。委細被_レ仰之處。折
節思圓坊參會聽聞。隨喜渴仰。有_二律法興行之御企_一。必
可_二同心合力申_一之由。此時被_二約諾申_一。其後思圓坊事鈔
一遍自見。著_二法衣_一欲_二受戒_一。籠_二-居生馬鬼取_一。稽_二-古古事鈔_一
【57ページ上段】
其後窮情上人被_レ遣_レ使。律法再興之事。今明旣思立者
也。可_レ有_二同心_一之由被_二申送_一。思圓上人驚_二此使節_一。忽被_二
同心申_一。卽出_二生馬_一。人王八十六代四條院御宇嘉禎二
年《割書:丙|申》八月下旬。四人各爲_二善伴_一。依_二經論所說_一。任_二通受
軌則_一。祈_二好相_一致_二受戒_一。窮情上人籠_二東大寺法華堂_一《割書:又號_二|羂索》
《割書:堂_一》祈_二好相_一。四人各好相成就。同九月一日。尊性坊。《割書:實名|圓晴》
《割書:又眞|照》慈禪坊《割書:實名有嚴|又如願。》於_二東大寺盧舍那佛之御前_一。以_二窮情
上人。思圓上人_一爲_二證明_一。以_二自誓受戒羯磨_一受_二沙彌戒_一。同
二日受_二比丘戒_一。同三日。又於_二大佛之寶前_一以_二尊性坊。慈
禪坊_一爲_二證明_一。窮情上人。《割書:實名覺盛。生|年四十三》思圓上人。《割書:實名叡|尊生年》
《割書:三十|六。》受_二沙彌戒_一。次四日受_二比丘戒_一。自_レ爾以降學路漸開。
菩薩大僧遍_二于天下_一。法林稍榮。戒花薫馥。滿_二于日域_一尊
性房者住_二不空院_一。後移_二北洛_一講_二-敷律藏_一。覺盛上人初居_二
興福寺松院_一經_二 七八年_一。後移_二住招提寺_一。寛元二年四月
十四五兩《割書:[考]兩下恐|脫日字》奉_レ出_二御舍利_一。備_二 四事供具_一。奏_二音樂_一。
唱_二伽絕_一。次行_二布薩_一。十四日四分說戒思圓上人。十五日
梵網說戒窮情上人。僧衆四十六人。布薩以後。僧衆集_二-
【57ページ下段】
居三聚坊_一之處。坊西邊皆金色一丈餘天人來下立。自稱
云。我者三十三天主帝釋也。覺盛大德發_二無上菩提心_一
絕_二于國土紹隆法住令法久住心興於僧寶_一。始行_二布薩_一。隨
喜感嘆之餘。爲_二 十六羅漢使者_一爲_二證明_一降臨。律法弘成
就無_レ疑者也。次尼衆得度急可_レ有_二執行_一。卽對_二或僧(號敎圓房)_一以_レ
汝可_レ爲_二尼衆始_一告畢。忽昇_レ 天。異香滿_二寺中_一。奇瑞催_二渴
仰_一。件僧忽轉_レ男成_レ女。誠冥衆所_レ爲不可思議者歟。以_二
十六羅漢幷帝釋神祇等之威神力_一。成_二女人之知識_一事
雖_レ可_レ悅。非_二是法器_一。女身形位各別。一夜之同伴今更
難_レ叶事。愁歎無_レ極。悲涙餘_レ袖。泣歸_二舊里_一。教_二-訓舍姉信
如_一。遂成_二尼同伴_一。是以覺盛大德勸_二-請十六羅漢_一。於_二舍利
御前_一爲_二證明_一。思圓上人等始行_二尼衆之授戒_一。其後正法
寺法華寺等尼等。次第被_二興行_一之。又寛元二年《割書:乙|巳》九月
十三日。於_二泉州家原寺_一結_二戒場_一創行_二菩薩別受之法_一。以_二
覺盛上人_一爲_二和上_一。行_二 十人受戒_一。各授_二門人_一。通別二受
願行具足。如法律儀受隨成滿。然則覺盛大德彌興_二和
尚聖跡招提寺_一。專仰_二律法根源戒學場_一。仍講_二南山三大
【58ページ上段】
部_一首尾一遍。大小戒律章疏隨宜開講。然間受戒聽立之
僧侶四方集來。歸依聞法之緇素十方群參。門葉繁昌。道
俗歸伏。所謂後法性寺禪定大閤法諱行惠。《割書:東福寺|本願。》法印
權大僧都良遍。《割書:隱_二-居生馬_一|信願上人。》權律師惠《割書:木幡住持廻心上人[考]付|箋云權律師定兼改名_二》
《割書:眞空房|號廻心_一》沙門大乘心《割書:三輪五智院住|持善意上人》聖守《割書:八幡住持|中道上人》圓照《割書:戒壇院|住持實》
《割書:相上|人》慶運《割書:橘寺住持|戒學上人》禪惠《割書:大安寺住持|本性上人》思蓮上人《割書:白毫寺|住持》慈濟《割書:極|樂》
《割書:寺住持賢|明上人》定阿彌陀佛《割書:長谷往生|院住持》禪忍上人《割書:大智|院住》證玄大德《割書:招|提》
《割書:寺再興第二長|老圓律上人》如_レ此諸德等。寔釋門之鸞鳳。悉佛家之龍象
也。各化_二 一方_一軌_二-模千世_一。此中證玄大德繼_二覺盛和尚跡_一
住_二-持招提寺_一。學侶甚多。弘律又盛也。思圓上人《割書:叡尊。諡|號興正菩》
《割書:薩》最初隨_二圓晴大德_一學_二事鈔上之一_一。其後自披_二大部_一致_二
稽古_一。隨_二覺盛和尚_一學_二表無表章之義_一。聽_二通別二受之講_一。
後住_二西大寺之一院_一。旣稱_二 一門興行之別流_一。雖_レ然尋_二再
興之根源_一之時者。遠酌_二鑒眞和尚之遺流_一。近依_二戒光大
德之傳授_一。興_二律儀_一全_二受具_一。然者尤雖_レ可_レ稱_二招提寺門
派。戒體依_二自誓發得_一。別播_二 一方之化導_一。然而猶對_二于招
提嫡流相承之根本_一。可_レ謂_二 中間一往傍出之末葉_一者乎。
【58ページ下段】
興正菩薩。正應三年《割書:庚|寅》八月廿五日入滅。春秋九十。
夫再興第一大悲菩薩者。人王八十二代後鳥羽院御宇
建久五年。大和國服鄕誕生。奇瑞是多。人皆恠_レ之。利根
聰敏。世悉貴_レ之。以_二興福寺學侶金善房律師_一爲_二師範_一。習_二
應理中宗之敎風_一。耀_二唯識三性之覺月_一。晝居_二學窻_一事_二鑽
仰_一。夜坐_二繩床_一凝_二觀念_一。建曆二年之夏初。解脫上人爲_二
律法興行_一被_レ撰_二 二十人之法器_一之時。學律房《割書:窮情上|人事也》行年
十九居_二最末座_一。解脫上人被_レ御_二-覧二十人之交名_一。於_二學
律房_一者。可_レ爲_二未來之法燈_一之由被_レ懸_二爪點_一。實上人之
照鑒無_レ違。果_二律法之弘通維新_一也。
後堀川院御宇貞應二年夏初安_二-居興福寺常壽院_一。專學_二
律藏_一。偏瑩_二戒珠_一。於_二招提寺之内_一應_二律量_一造_二禪坊_一。今應
量坊是也。後深草院御宇建長元年《割書:己|酉》五月十日病痾漸
萠。同十九日亥刻於_二應量坊_一如_レ眠閉眼。春秋五十七。住
持六箇年。惣自誓受戒以後御在世十四年也。於戲惠日
忽沒。戒光旣消。門弟之哀歎。寐窹難_レ休。道俗之戀慕遐
邇尤甚者乎。
【59ページ上段】
證玄大德《割書:再興第二長|老圓律上人》受_二大悲菩薩之附屬_一住_二-時招提寺_一之
事四十四年也。佛法弘通。講律殊盛也。後宇多院御宇
弘安七年九月十二日。挑_二 三層戒壇_一行_二白四受具_一。以_二圓
律上人_一爲_二和上_一。以_二西大寺思圓上人_一爲_二羯磨師_一。受者
勝順上人。寂禪上人等也。四箇日之間被_二執行_一。西大寺
思圓上人之門弟。此時同登壇受戒。後醍醐院御宇依_レ奏
覺盛上人再興數篇之德行 宣_二-下大悲菩薩之尊號_一
者也。然則律法之再興戒行紹隆。專起_レ自_二大悲菩薩之
懇府_一。倂 在_二唐律招提之本源_一。然間天曆聖代降_二 勅
於當寺_一致_レ 四
平城詔又新出家天下僧徒 於_二招提寺_一 五年可_レ學_レ律。
《割書:云云》延喜格云。國危之時可_レ修_二-理招提寺_一。《割書:云云》可_レ知戒法
是諸法之本源。招提寺亦諸寺之本寺。王家佛家共被_二
仰崇_一。自門他門同可_二歸敬_一者乎。
此書([別筆])類本無之
文政十三寅歲六月修補畢 寶靜
10
戒律傳来記 一〇
【右頁白紙】
興福寺僧綱大法師等奏狀 長寬元年
興福寺僧綱大法師等誠惶誠恐謹言
請_レ被_レ殊(誅歟)_下蒙_二 天恩裁判_一北岳邊主僧 褊(サミシ)_二法相中宗_一講_二權(稱歟)
教以_二東大寺戒壇_一號_二小乘戒_一狂惑不善_上事
右北岳邊主僧徒等 ■(衙歟)【言+行】_二-申園城寺住僧等_一奏狀偁。園城寺
三ヶ衆徒等。永捨_二 天台圓頓戒_一。乍稟_二南都偏小戒_一。猶號_二
天台宗僧_一。任_二座主職_一。應_二灌頂請_一。昇_二圓宗等二會講床_一。補_二
惣持院八口阿闍梨_一歟。右謹撿_二案內_一。宗別_二權實_一。戒異_二
金石_一。是以大唐鑒眞知_レ時而筑_二聲聞小壇於南都_一。本朝
傳教鑒_レ機而弘_二菩薩大戒於天台_一。是則遠傳_二釋迦舍那之
金言_一。近移_二 天台振旦之芳躅_一等《割書:云云》今中宗學徒見_二此文_一
為_レ憤不_レ少。先以_二法相中宗_一稱_二權教_一之條不_レ可_レ然。略分_二
又天台圓頓戒。南都偏小戒_一之條。先天台圓頓教云事。
是誰人說哉。凡天竺諸國所_レ學大乘教。但有_二 二宗_一。所
謂三論與_二法相_一也。又義淨三藏云。天竺所_レ學大乘無_レ過_二
二種_一。謂中觀與_二瑜伽_一也。《割書:云云》故知。天竺諸國全不_レ聞_二 天
台宗名_一。況及_二裏釋_一哉。次南都偏小戒之條。亦以不_レ知_二戒
壇始生_一也。其所以者。智度論云。如_二彌勒文殊等_一。以_三釋迦
佛無_二別菩薩僧_一故。入_二聲聞僧中_一。次第而坐。《割書:云云》故釋迦
法中無_二別菩薩戒壇_一。只三乘諸子登_二 一戒壇_一受_二具足戒_一。
各依_二自乘_一修行故也。故戒壇圖經云。祇園精舍有_二 六十
五院_一。其中立_二 二戒壇_一。謂比丘戒壇。比丘尼戒壇也。天竺
諸國各有_二戒壇_一。皆造_二祇洹風_一。振旦國中有_二 三百餘所戒
壇_一其儀同_二祇洹_一。《割書:云云》今鑒眞和尚來_二日本_一傳_二戒律_一。依_二聖
武天皇勅宣_一。移_二招提寺戒壇_一。立_二我朝東大寺_一。所有作法。
皆移_二祇洹精舍_一。邊主僧等。恣立_二菩薩戒壇_一。是謂_二圓頓戒_一。
移_二何所跡_一哉。況言_下最澄於_二叡山_一 可_上レ立_二戒壇_一之雖_レ言_二-上
公家_一。南京戒壇和上八代七十年之間不_レ許_レ之。最澄入
滅之後。至_二第九代常詮和上之時_一。慇懃相誘。始蒙_二聽許_一。
則乞_二-請南都戒壇四角之土_一。義眞始立_二 天台戒壇_一。是豈
非_二南都僧徒恩顧_一哉。而亦蒙_二恩顧_一是(慢歟)謗_二 三乘具足戒_一稱_二
偏小戒_一。非_二唯不_一レ知_レ具。兼亦誹_二-謗具足戒_一。既是謗此之輩
也。豈眞佛子哉。倩以永代計_レ之。今更違背。早前所_二乞
興福寺僧綱大法師等奏狀 一
11
【最終頁を戒律再興願文1コマ目右頁より転記】
【上段】
請_一之四角土可_レ返_レ之。若不_二返送_一者。七大寺學徒往_二-向北
岳_一可_レ破_二-取之_一也。唐鑒眞和尚。先從_二道岸律師_一受_二菩薩
戒_一。後從_二 天泉寺弘景律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又不空初從_二金剛
智_一受_二菩薩戒_一。後從_二南部_一受_二具足戒_一成_二苾蒭_一。《割書:云云》加_レ之
印度大論師龍猛提婆等。皆從_二諸部_一出家得度。如_二汝等
僻見_一者。此等論師全可_レ非_二菩薩_一歟。又汝等先師傳敎大
師者。是大安寺行敎和尚之入室弟子也。於_二興福寺正倉
院_一以_二仁秀寺主_一爲_レ師出家得度。最澄受_二南都偏小戒_一。是
豈非_二汝等祖師_一哉。又義眞。圓仁。圓珍。圓澄、良源。是等
皆於_二南京_一登壇受戒。此等師者。汝等用_二何僧_一哉。若言_二聲
聞僧_一者。何爲_二 天台座主_一哉。若言_二菩提僧_一者。旣受_二偏小
戒_一。何云_二菩薩僧_一哉。重思_二先蹤_一。彼叡山者。是興福寺僧
傳法院杣山也。最澄乞請。始結_二草庵_一。又最澄者。同時仁
秀寺主之弟子也。西塔之延修者。東金堂之行人也。義眞
者。延修童子糸牛丸也。故知。延曆寺者。是興福寺之根
本之末寺也。而邊主僧等。忘_二本末禮_一褊_二於本寺_一。甚奇恠
事也。必可_二治罸_一矣。又遠傳_二釋迦舍那之金言_一。近移_二 天
【下段】
竺振旦之芳躅_一申條。是大狂惑也。其所以者。釋迦法中。
全無_二別菩薩僧_一。故天竺振旦全不_レ立_二別菩薩戒壇_一。移_二 天
竺振旦之芳躅_一申條。是大無實也。於_二舍那十戒_一者。自_二 十
八梵天_一 下至_二無形二形畜生等_一得_レ受_レ之。此是在家戒非_二
出家戒_一。不_レ言_二出家戒_一者。違_二𣵀槃經等文_一故。傳_二釋迦舍
那之金言_一。不_レ可_レ立_二菩薩戒壇_一。《割書:云云》 宗權實等餘事
略_レ之。
長寛元年四月日 興福寺僧綱大法師等
于時(本云)文明六年甲午七月廿五日於二室寫之
安政三年丙辰八月廿八日書寫之 法住本常
【右頁:長寛元年興福寺僧綱大法師等奏状の最終頁】
【上段】
請_一之四角土可_レ返_レ之。若不_二返送_一者。七大寺學徒往_二-向北
岳_一可_レ破_二-取之_一也。唐鑒眞和尚。先從_二道岸律師_一受_二菩薩
戒_一。後從_二 天泉寺弘景律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又不空初從_二金剛
智_一受_二菩薩戒_一。後從_二南部_一受_二具足戒_一成_二苾蒭_一。《割書:云云》加_レ之
印度大論師龍猛提婆等。皆從_二諸部_一出家得度。如_二汝等
僻見_一者。此等論師全可_レ非_二菩薩_一歟。又汝等先師傳敎大
師者。是大安寺行敎和尚之入室弟子也。於_二興福寺正倉
院_一以_二仁秀寺主_一爲_レ師出家得度。最澄受_二南都偏小戒_一。是
豈非_二汝等祖師_一哉。又義眞。圓仁。圓珍。圓澄、良源。是等
皆於_二南京_一登壇受戒。此等師者。汝等用_二何僧_一哉。若言_二聲
聞僧_一者。何爲_二 天台座主_一哉。若言_二菩提僧_一者。旣受_二偏小
戒_一。何云_二菩薩僧_一哉。重思_二先蹤_一。彼叡山者。是興福寺僧
傳法院杣山也。最澄乞請。始結_二草庵_一。又最澄者。同時仁
秀寺主之弟子也。西塔之延修者。東金堂之行人也。義眞
者。延修童子糸牛丸也。故知。延曆寺者。是興福寺之根
本之末寺也。而邊主僧等。忘_二本末禮_一褊_二於本寺_一。甚奇恠
事也。必可_二治罸_一矣。又遠傳_二釋迦舍那之金言_一。近移_二 天
【下段】
竺振旦之芳躅_一申條。是大狂惑也。其所以者。釋迦法中。
全無_二別菩薩僧_一。故天竺振旦全不_レ立_二別菩薩戒壇_一。移_二 天
竺振旦之芳躅_一申條。是大無實也。於_二舍那十戒_一者。自_二 十
八梵天_一 下至_二無形二形畜生等_一得_レ受_レ之。此是在家戒非_二
出家戒_一。不_レ言_二出家戒_一者。違_二𣵀槃經等文_一故。傳_二釋迦舍
那之金言_一。不_レ可_レ立_二菩薩戒壇_一。《割書:云云》 宗權實等餘事
略_レ之。
長寛元年四月日 興福寺僧綱大法師等
于時(本云)文明六年甲午七月廿五日於二室寫之
安政三年丙辰八月廿八日書寫之 法住本常
【左頁】
【上段】
戒律再興願文 解脱上人
如來興後。以_レ戒爲_レ師。出家在家。七衆弟子。誰不_レ仰乎。十
誦律云。又諸比丘。廃_二學毘尼_一。便讀_二-誦修哆羅。阿毘曇_一。
世尊種々𪰏【日偏に可】責。由_レ有_二毘尼_一。佛法經_レ世《割書:云云》。如_レ此之文。
不_レ知_二幾許_一。然而。追_レ時漸衰。必然之理也。我暗人暗。不_レ
學不_レ持。但八宗相分之後。三學互異之中。御寺自_レ昔。相_二-
傳二宗_一。東西金堂衆者。則其律家也。以_二鑒眞和尚_一爲_二祖
師_一。以_二曇無德部_一爲_二本敎_一。持衣以後。殊稱_二律宗_一。大小十
師。昇進有_レ限。以_二戒和尚_一。忝爲_二極位_一。而末代佛法。不_レ離_二
名字_一。若有_二其依怙_一。就_レ之有_レ勇。昔者諸寺。置_二律供_一。是
止住之緣也。維摩大會。遂_二大業_一。是出身之階也。兩事倶
絶。爲_二之如何_一。彼如_二兩山先達_一。一乘持者。實可_レ貴_レ之。皆
世藥也。仍世間歸依不_レ虛。至_二戒律一道_一者。與_レ昔大殊。
雖_二歎無_一レ益。實是時代之令_レ然也。半又土風之不_レ應歟。但
自餘事者。置而不_レ論。南都受戒者。總七大諸寺。別兩堂
十師。佑_二勅宣_一行_レ之。儀式甚嚴。然三師七證。爲_二得戒緣_一。
【下段】
設雖_二○((不)脱カ)淸淨○((之)脱カ)比丘_一。設雖_二不如法之軌則_一。其中。若一人二
人。有_二知_レ法人_一者。隨分勝緣。豈可_レ空哉。當時無_二續人_一者。
將來方何爲。不_二只一宗之衰微_一。雖((衍カ))是四衆之悲歎也。以_二
何方便_一。雖_二暫得_一レ助。兩堂之内。舊學之輩。各止_二退屈之恨_一。
須_レ廻_二勸進之計_一。爲_二新學衆_一。常爲_二依止_一。雖_二戒本一巻_一。雖_二
名目一科_一。勸 ̄メテ令 ̄メ_レ誦 ̄セ_レ之。訓 ̄テ令 ̄ルハ_レ知 ̄ヲ_レ之 ̄ヲ者。取 ̄ツテ_レ
時至要也。與 ̄メノ_レ世 ̄ノ巨益也。粗聞當時。云_二本寺_一。云_二山寺_一。
法匠非_レ無。書籍非_レ無。再興永傳。何以爲_レ難哉。唯願。舊
住_二娑婆_一。菩薩賢聖。佛法擁護。諸天善神。愍_二此愚願_一。守_二
彼法命_一矣。
去承([奥云])元之比。爲_レ崇_二興福寺律宗_一。令_レ施_二-行律談義_一
之刻。且爲_レ建_二-立其道場_一。且爲_三彼章疏令_二送付_一。件用
途之時。願主先師上人。所_レ記之願書也。 戒如注_レ
之。
【一頁上】
招提千歲傳自序
敎不_二孤起_一。起必因_レ 人。人既不_レ同。敎亦非一。然至_二斷_レ惡
修_一_レ善皆一而已。謂老孔二聖生_二于支那_一。聲_二德音於千邦_一。
吾 釈迦大聖。唯誕_二西天_一。輝_二法光於萬億_一。爾來繼_レ之
傳_レ之。其門其家更無_レ絕也。譬如_二水流_一。英傑俊哲。或先
或後。逐_レ跡紹_レ踵。厥間盛衰是理常也。就_レ 中釋門多分_二宗
派_一。大小權實其派不_レ同。并行_二于世_一。於_レ宗者有_レ異。有_レ理
皆是成佛一道耳。殊吾戒律宗。兼_二備大小偏圓_一。萬行萬
善非_レ他。唯生_二斯宗_一。帶_二 七衆_一而無_レ漏。及_二草木_一而沒_レ捨。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無量律儀。不_レ可_二思議_一。誰有心人
不_レ學_レ之歟。經曰。衆生受_二佛戒_一。即入_二諸佛位_一矣。誠是
法王骨髓。出家基本。而三世諸佛常法之敎。如來嚴言
之眞別也。金棺永納_二雙林_一。後波離尊者初立_二此宗_一。弘_二通
五天_一。尋迦羅尊者傳_二之華國_一。從_レ是漸後有_二 一名匠_一。號_二
南山大師_一。依_二法華涅槃之玄旨_一。即以_二 四分_一丕興_二毘尼圓
敎_一。以故天人讚稱。梵僧敬仰。厥德行實不_レ容_レ言也。故
【一頁下】
推爲_二戒門之高祖_一也。當時大師法孫龍興 眞大師。應_二
吾 國王之遠請_一。乘_二 一葉輕舟_一。垂_二跡扶桑_一。令_下_二斯邊地
之下凡_一倣_中彼大仙之威儀_上。其大行所_レ薰。喩如_二春興_一_レ物。
精嚴激昂。如_二月在_一_レ星。等慈無礙。似_二日麗_一_レ 天。其名聲也。
其傳法也。蕩々乎而今尚新也。實爲_二日東吾宗太祖_一也。
又厥中世有_二獨英哲_一。諱號_二覺盛大悲菩薩_一。洞_二徹權實_一絯_二 【糸扁に亥】
通持犯_一。再輝_二祖光_一。續_二千燈於將_一燼。其功豈不_レ偉哉。爰
以世稱_二 中祖_一焉。若夫使_下_二先生之行狀_一而虛然_上者。罪歸_二
後學_一。有志諸士豈恐_レ罪乎。因_レ茲今古偉才。志_二于此_一者
頗多矣。故其史傳顯_二于世_一者繁々如也。然集者自門之
士多。而他門之士太微也。況吾佛家諸傳。各分_二派流_一。別
立_二傳門_一。不_レ見乎若_二關之釋書_一。吾戒門之先生甚少。聿又
近比有_二 一律師_一。纂_二吾門三國名匠_一。鏤_レ梓而行_二于世_一。予
得_レ之屢披閱之。尤雖_二戒門一同_一。我祖門古德且少。適雖_レ
有_二數傳_一。其傳來行業未_レ詳。是皆非_二作者之過_一。不_二我門_一
故。未_二親知_一也。故予夙夜勞_二志于兹_一。雖_レ然意高才陋。柰_レ
遂_二斯志_一。將欲_レ綴_レ之。先生行狀或闕或失。求_レ之難_レ得。鳴
【二頁上】
呼桃李不_レ言。與_レ誰語_レ昔。幾度投_レ筆唯濕_二衣巾_一。今若恨_レ
闕非_レ失。止_二已此事_一。猶恐隱沒。以故憂中催_レ勇。思_レ義存_レ
益。聊搜_二殘文筆_一而記_レ之。題曰_二 招提千歲傳記_一。謂初三
卷載_二于本山千歲住持傳_一。中三卷顯_二于一派千歲名律傳_一。
後三卷記_二于自門千歲之雜事_一。離爲_二 九巻_一。庶吾門君子。
曲披_二覽之_一。有_レ非則改。不_レ足則補。然則爲_二祖道勃興之
一助_一乎。吾庸才無文。啻記_二傳來_一爲_レ不_レ失也。由_レ是不_レ憚_二
學者之明眼_一。集而錄_レ之。退待_二吾門後生之英_一矣。
旹
元祿十四辛巳歲春二月佛涅槃日頭陀義澄題_二于唐招
提寺能滿方丈_一
【二頁下】
凡 例
一今傳據者。爲_二諸傳和書遺簡別記。及耳傳口碑等_一也。
片字憶說。是余所_レ謹。以故耳傳猶言_二耳傳_一未_二決定_一
也。見者思_レ之。
一傳中有_レ疑。則述_レ論而決_レ之。若不_レ決者。聚_二之一處_一。立_二
遺疑篇_一。有_レ理則會_二融之_一。理若未_レ詳以立_二異說_一。又決
而非者。則記_レ之而爲_二辨訛篇_一也。味者察_レ之。
一文章甚卑。是余深思_二祖恩_一不_レ耻_二於他_一。全以_二文才_一不_レ
望_二 人贊_一。以_レ文莫_レ笑。讀者知_レ之。
一釋書及僧寶傳等所_レ載六十四人。今傳增_二百十二人_一。合
爲_二百七十六員_一。又加_二雜衆一十七人_一也。
一自_二 天平勝寶_一至_レ今幾一千歲。其間出_二世扶桑_一。弘_二闡祖
道_一者。不_二翅千萬之多_一。此傳也唯記_二載予之所_一_レ知而已。
若欲_二備記_一。更俟_二吾門來學之哲_一。以_二傳不_一_レ多莫_レ責_レ予
也。
【三頁上】
招提千歲傳記卷上之一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傳律篇
述曰。傳律者。謂所_下以住_二持戒律_一。兼相_中續寺院_上也。律即
法也。爲_二是吾寺之本宗_一也。若離_二此法_一無_二寺有_一_レ之。又離_レ
寺無_二法有_一_レ之。故謂法與_レ寺相依成_二此宗_一也。若不_レ傳_レ律
則誰預_二此宗_一。若不_レ持_レ寺則法無_レ住_レ之矣。於_二吾寺_一也。以_二
戒律宗_一爲_二我本體_一。傳律之功。嗟偉矣哉。是即所_二以傳律
篇來_一也。若又吾山毳侶有_レ離_レ之者。我將難_レ柰乎。夫太
租者。傳律大者也。其諸祖者。傳律小者也。然其大小喩
如_二車二輪鳥兩翼_一也。闕_レ 一不可。謂太祖傳_レ之。諸祖受_レ
之。聯綿令_レ不_レ斷_レ之故。若離_二傳律_一。曾無_レ有_二吾宗一切之
事_一也。吾宗一切事者。生_二起干唯傳律_一。故以_二此篇_一記_二傳
初_一也。
論曰。傳律者。以_四所_三以住_二持戒律及寺門_一故。汝今連_二住
持祖_一爲_二傳律篇_一。然何直以_二住持_一不_レ名_レ之耶。曰有_二 三傳
【三頁下】
之異派等_一。而紛如故。今以_二傳律_一名_レ之。則無_二遮妨_一故。其
明律篇中。皆爲_二傳律_一無_二遮妨_一者何乎。是爲_二旁出_一。未_レ有_二
吾山正傳_一故。更無_レ亂也。見_二此篇中_一。已有_二旁出_一。謂三傳
派相分密々。是非_レ旁而何哉。曰於_二斯篇中_一旁出。頗有_二
所以_一者何。以_二今傳流_一爲_二何流_一耶。未_レ歸_レ 一故。三傳合
用。若三傳中。捨_レ彼取_レ此。而中_二取捨_一則可。若不_レ 中之則
吾罪莫大。是予所_二以深恐_一也。以故不_レ取_二於此_一不_レ捨_二於
彼_一。而舍_二 三傳_一納_二此篇中_一。不_レ遣_二別篇_一。暫連_二載流_一。以_レ有_二
少證及久流_一也。
扶桑律宗太祖鑑眞大師傅
太祖諱鑑眞。世姓者淳于氏。支那國揚州江陽縣人。齊辨
士髠之後也。誕_二于本朝人王四十一代持統帝二戊子_一。無_二
年號_一治世十一年_一。《割書:■【国構えに考】本朝已下廿一字一本|作嗣聖戊子五年六字》幼而不_レ凡。精銳絕
倫。氣貌雄偉。才思濬發。有_二老成之風_一焉。則天皇后長安
元辛丑年。隨_レ父入_二大雲寺_一。見_二佛陀像_一感悟。求_二出家_一。父
奇_二其志_一許_レ之。遂依_二智滿禪師_一聽_二訓誨_一。其歲太后詔度_レ
僧。乃爲_二沙彌_一。師旹十有四歲。即配_二住龍興寺_一。中宗皇帝
【四頁上】
神龍乙巳元年。就_二于會稽道岸律師_一受_二菩薩戒_一。師旹歲
一十又八。祖曾言_二岸師_一曰。人能弘_レ道。非_二道弘_一_レ 人。吾修_二
闡提行_一。普度_二難化生_一。岸師器_レ之。景龍丁未元年入_二長安
城_一。其二年三月廿八日。登_二西京實際寺壇_一。從_二恆景律師_一
受_二具足戒_一。旹二十一歲。尋事_二景師_一習_二學戒律及止觀敎_一。
而達_二幽玄_一。復屢觀_二光兩京_一。徧歷_二講肆_一。從_二融齋律師_一學_二
南山鈔_一。深入_二要渺_一。又依_二義威。遠智。全修。慧榮。大亮五
師_一。聽_二法礪疏_一 九徧。至_二於諸宗奧義_一。莫_レ不_二通貫_一。恆旋_二江
淮_一以_二戒律_一利_レ物。鬱爲_二 一方宗首_一。由_レ是緇白依歸如_二雲
歸_一_レ岫矣。本朝聖武皇帝以_二正信_一自志_二佛乘_一。以爲此方雖_レ
有_二佛法_一而律儀尚未_レ備。特降_二綸命於榮睿普照二公_一。入
唐聘_二有道律師_一。二公隨_二唐使丹墀廣成_一度_二越滄溟_一。遊_二學
諸邦_一。既歷_二 十年_一。天寶壬午元年。宿習所_レ追。至_二揚州大明
寺_一遇_二太祖昇座說法之席_一。其辨注若_二飛泉_一。聲輰似_二 天鼓_一。
聽徒濟々莫_二斯爲_一_レ盛。二公感喜交起。講終頂_二禮太祖之
足下_一。而請曰。吾槫桑在_二此邦之東_一。界以_二溟渤_一。以_二風之逆
順_一爲_二遠近_一。而未_下易_中以_二道路_一計_上。然佛法於_二 天下_一固無_二彼
【四頁下】
此之沮_一。而師範之來或難之。此毘尼之傳所_二以猶缺然_一也。
昔聖德皇太子記曰。我後二百年有_二異域人_一當_レ興_二眞敎_一。
歲數漸符。大師其能輟_二此方之化_一。爲_二吾國之行_一則善矣。
太祖因感_二其志_一而答曰。嘗聞。南岳思禪師生_レ彼爲_二太子_一
初弘_二佛法_一。又聞。長屋王製_二袈裟千領_一。附_レ舶遠施_二此邦一
千沙門_一。且綉_二偈於衣緣_一曰。山川異_レ域。風月同_レ 天。寄_二諸
佛子_一。共結_二勝緣_一。以_レ此思_レ之。則誠善地也。吾何爲違_二此慇
請_一乎。乃募_二祥彥。法進。思託。曇静等八十餘人_一。本朝天
平十五癸未年《割書:■【国構えに考】本朝已下九字一|本天寶癸未二年》冬十二月舉_二帆東下_一。到_二
狼溝浦_一。風惡舟破。人皆溺_レ水。師獨安然。在_二浮草上_一而坐。
有_レ神捧_レ之。臻_レ岸。餘人在_レ水三分存_レ 一。太祖遙見。欲_二入_レ
水救_一_レ之。忽然空中有_レ聲而云。莫_レ入_二水中_一。俄爾惡風便息。
於_レ玆諸人著_レ岸免_レ死。風寒嚴密。辛苦無_レ譬。更修_二理舟_一。
到_二大坂山_一。泊_レ舟不_レ得。却到_二嶼山_一。留_レ此一月。而待_二好風_一。
一日風静浪平。因以發_レ舟。欲_レ到_二桑石山_一。又風急濤高。
舟垂著_レ石。無_二計可_一_レ量。纔離_二嶮峰_一。還落_二石上_一舟破。諸人
免_レ死。漸上_二海岸_一。水米俱盡。飢渴三日。風停浪穩。下_二臻
【五頁上】
大坂山_一。亦不得_レ泊_レ舟。歸_二至嶼山_一。有_下 人將_二來水米_一相救_上。
復經_二 五日_一。有_二還_レ海官人_一。至來問_二消息_一。告_二之明州太守_一。
太守處分安_二置鄮縣山阿育王寺_一。從_レ是越_レ國渡_レ海。屢
發屢歸。或入_二蛇海_一。或入_二魚海及飛鳥海_一。漂_二其蛇海_一時。
龍神從_レ海涌出。奪_二祖之所_レ寶舍利_一去。祖嘆而謂_レ衆曰。昔
佛法傳_二於漢_一。而漢人不_レ詳。始傳_二於吳_一。而吳人不_レ諒。故
摩騰僧會使_下_二舍利_一以驗_上レ佛。世自_レ是翕然而嚮_レ之。我欲_レ
傳_二法於日東_一。特佩_二舍利_一者。意在_二于斯_一耳。而今爲_二龍王_一
所_レ奪。我無_レ所_レ賴矣。於_レ是叩_レ頭懇禱。時有_二金龜_一。負_レ之而
出。俄化爲_二老翁_一。持以授_レ師曰。我是請雨會上無邊莊嚴
海雲威德輪蓋龍王也。從_レ今已往。此舍利羅所_レ在。我當_二
衛護_一。言訖倐然不_レ見。祖威喜交集。既而春過秋來至_二 天
寶癸巳十二年_一。其冬十月十五日。日東大使藤清河等到_二
延光寺_一。拜_レ祖而曰。弟子等早知大師五度渡_レ海向_二吾日
域_一。將欲_レ傳_レ法。今親對_レ顏頂禮歡喜。譬無_二比物_一。唯願大
師早到_二吾國_一。爲_二傳戒師_一。幸有_二我等之船四_一。乘_レ之去則到_レ
東無_レ難。太祖許諾。時揚州道俗皆云。大師欲_レ向_二海東_一。以
【五頁下】
故防護甚固。進發靡_レ由。玆有_二仁韓_一。從_二務州_一來。竊知_二太
祖欲_一_レ出。備_二具船舫_一。唯於_二江頭_一相_二待太祖_一。太祖與_二同志
者_一隱出_二于寺_一到_レ江乘_レ船。其時冬十月十九日戌剋也。既
欲_二解_レ纜發_一時。有_二 二十四人沙彌_一。追來悲泣。向_レ舶而曰。
大師今向_二海東_一。重觀無_レ由。弟子等願今預_二於最後結緣_一。
言了咽_レ淚不_レ止。太祖哀_二其懇誠_一。孤舟按_レ纜授_レ戒別去。十
一月十日之夜。大件副使竊招_二師及衆人_一。令_レ乘_二舟中_一。他
不_レ知_レ之。十五日四船同發。時有_二 一雉_一。飛_二第一舟前_一去。
仍下_レ矴留十六日。發_二 二十一日_一。第一第二舟同到_二阿兒柰
波島_一。其第三舟昨夜已泊_二其處_一。十二月六日南風急起。。第
一舟著_レ石不_レ動。第二舟發向_二多禰_一去。七日到_二益救島_一。十
八日出_二其島_一去。十九日風雨大起。不_レ分_二 四方_一。午時漸見_二
山頂_一。二十日午刻。第二舟著_二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_一。相
尋登_レ岸。寓_二太宰府_一。即天平勝寶癸巳五年冬十二月也。
其六甲午年正月十二日。大伴宿禰奏_三太祖到_二太宰府_一。皇
上大悦。詔請_二京師_一。依_レ茲正月出_二于宰府_一。二月朔抵_二攝之
難波_一。詣_二 四天王寺_一。謁_二太子之像_一。三日移_レ錫到_二內州_一。亞相
【六頁上】
仲麻呂藤公。遣_レ使問候。又一時英哲賢璟靈福等三十餘
人。迎來禮謁。翌日入_二京師_一。上聞_レ之大喜。詔遣_二正議大夫
安宿王及僧都良辨_一。迎_二于羅城門之外_一。館_二於東大寺_一。五
日天竺菩提。唐道璿謁見歡甚。都下緇素到來禮者紛如
也。太祖以_二佛舍利三十粒及經籍法具_一隨_レ表進_レ闕。上皇
命_二正議大夫眞吉備_一慰勞曰。和尚不_レ憚_二鯨波之險_一。直抵_二
是邦_一。其志甚可_レ嘉矣。朕創_二建東大寺_一已有_レ年矣。常欲_下
立_二戒壇_一爲_二僧尼_一受戒_上。以_レ無_二師範_一弗_レ果。和上幸成_二朕志_一。
自_レ今授戒傳律之職。一以委_二和尚_一。亡_レ何任_二傳燈大法師
位_一。是年夏四月建_二戒壇盧舍那殿之前_一。上先登壇受_二菩薩
戒_一。今上及皇后太子皆預_二戒法_一。一時碩德若_二雲福。賢璟。
志忠。善頂。道緣。平德。忍基。善謝。行忍等_一登檀受具。三公
百官及沙彌證修等。都五百餘人。競登壇受戒。是實本邦
建壇授戒之權輿也。後依_レ勅移_二建戒壇于大殿之西_一。又
于_二院北若干步_一建_二唐禪院_一以居之。盛談_二毘尼_一。開_二發四
衆_一。道俗從者雲結風靡。其七年二月。上皇遣_レ使詔曰。朕
將開_二剏梵場_一。以永爲_二弘戒之名刹_一。師其營_レ之。遂賜_二皇子
【六頁下】
新田部之舊地_一。先_レ是一日太祖到_レ此。嘗_二其地味_一。語_二侍者_一
曰。是地吉壤。與_二唐國清宮戒檀地味_一不_レ異矣。後果賜_レ之。
達人所_レ見無_二毫髮違_一。其營造未_レ及_レ完。而上皇崩。。孝謙天
皇亦欽_二師德_一。尊敬尤厚。位賜_二大僧都及法務大僧正_一。太
祖依_レ厭_二綱務煩雜_一。帝改賜_二大和上之號_一。其勅曰。鑑眞和
上。戒行轉潔。白頭不_レ變。遠涉_二滄波_一。歸_二我聖朝_一。號曰_二大
和尚_一。恭敬供養。政事躁煩。不_二敢勞_一_レ老。宜停_二僧綱之任_一。
集_二諸寺_一僧尼。欲_レ學_二戒律_一者。皆屬令_レ習。天平寶字元年。
上欲_レ遂_二先帝之志_一。勅_二高房藤公_一爲_二營之司_一。至_二 三年八
月_一乃成。此歲廢帝元年也。厥規制飛楹層閣塗_レ金間_レ碧。
朱甍畫棟照_二耀林巒_一。恰如_レ化_二成龍天之宮_一也。太祖特立_二
輪蓋龍王祠_一。以鎭_二于寺_一。蓋龍王有_二護舍利之誓_一故也。孝
謙上皇親御_二翰墨_一。書_二唐招提寺四大字_一。懸_二于講堂_一。又詔_レ
祖築_二戒壇_一。從受_二普薩大戒_一。今上同登壇受戒。至_二於皇后
妣嬪公卿大夫_一皆預_二受戒_一。又詔_二 天下_一。爲_二出家_一者。先入_二招
提_一受_レ戒學_レ律。而學_二自宗_一。據_レ之四方雲衲騰踏而赴者。唯
恐後焉。以故常居凡三萬指。四年詔_レ祖啓_二梵網會_一。以資_二
【七頁上】
聖武冥福_一。五年十二月晦。太祖偶遊_二葛木嶺_一聞_二鐘聲_一。尋_レ
響而進。忽見_二 一神人_一。乃問曰。是何鐘也。神曰。此法起菩
薩行布薩說法集會鐘也。移頃法起菩薩與_二諸菩薩_一周帀
圍繞。而布薩說法。逐預_二其會_一。乞_レ籌而歸。其籌今尚存焉。
六年奉_レ勅建_二戒壇于東州藥師寺及西關觀世音寺_一。受戒
依學恰如_二京都_一。師嘗在_レ唐時。有_二 一梵僧_一。以_二祇園靈土三
斗_一送_レ之。故凡所_レ築戒壇。取_二其土_一以塗。而其規矩皆取_二
法於南山_一焉。七年春。僧忍基夢。講堂棟梁折而落_レ 地。群
衆怪_レ之。一日謂_レ徒曰。此仲夏初六吾之終也。諸徒驚悲
而造_二 眞影_一。又恆謂_二思託_一言。我終已願坐死。汝可_下爲_レ我
於_二戒檀院_一別立_中影堂_上也。然後至_レ期面_レ西。加趺而逝。猶
如_レ入_レ定。實天平寶字七年五月六日也。嘗享_二世齡_一 七十
有六。坐_二菩提位_一 五十又三。黑白貴賤號慟悲戀。無_レ異_三釋
尊唱_二滅於雙林_一也。亞相宅嗣卿藤氏刷雉公等。皆賦_レ詩
傷_レ之云。留身三日。容色不_レ變。捫_レ頂猶溫。諸徒奉_レ龕葬_二
於寺之東北隅_一。茲日紫雲靉靆。異香散滿。緇白送者。哀號
之聲滿_二 四衢道_一。太祖在_レ唐所_レ化弟子四萬餘人。又於_二此
【七頁下】
國_一所_レ度緇徒極多。而嗣_二其法_一爲_二 一方衆首_一者四十六
人。祥彥。法進。思託。法載。義静。如寶。仁幹。曇静等也。至_二
于宰官居士及信男信女_一受_二 三歸五八戒_一者。於_二和漢兩
邦_一未_レ知_二其幾千萬人_一也就_レ 中於_二吾國_一如_二右僕射藤田
公。亞相仲麻呂藤公。黃門氷上眞人。及清河藤公等_一。歸_二
崇祖_一尤厚焉。曾唐國大將軍高鶴林。因_レ使_二吾國_一。謁_二祖之
廟_一。而賦_レ詩曰。上方傳_二佛敎_一。名僧號_二鑑眞_一。懷藏通_二隣國_一。
眞如轉_二付民_一。早嫌_レ居_二 五濁_一。寂滅離_二囂塵_一。禪院從_レ今古。
青松遶_レ塔新。法留_二 千歲_一住。名記_二萬年春_一。太祖凡講_二法勵
疏_一 四十徧。行事鈔七十餘徧。羯磨疏輕重儀各十徧。手
寫_二 三大藏_一鎭_レ刹。建_二無遮大會_一若干。修_二造伽藍_一 八十餘
所。又製_二袈裟三千領_一。散給_二 五臺諸衆_一。太祖居恆神異甚
多。自現_二 三目六臂菩薩形_一。斷_二疑者迷_一。或自_二石浮圖_一忽放_二
異光_一。或再_二修塔_一。金剛神化爲_二大力牛_一運_レ材爲_レ助。或有_二
神人_一。旁_レ塔而佐護。或有_下 四神變_二金白之魚_一擁_中護船舫_上。
等。道德之感有_レ若_レ此也。初本朝大藏多_二刁刀魚魯之謬_一。
勅_レ祖校正。祖東渡時。瘴霧傷_レ睛。而大藏文句暗誦故。隨
【八頁上】
即更改。又諸藥物。此方不_レ知_二眞偽_一。勅_レ祖辨_レ之。太祖聞_レ
香別_レ之。一無_二幾誤_一。故勅以_二直偽和上之號_一。其餘神靈繁
如也。太祖事跡。具在_二東征傳等中_一。茲姑存_二 十一於千百_一
而已。
贊曰。吾聖武帝乘_二願力_一來。登_二金輪位_一。令_丙普【二点脱ヵ】天下_一輝_下堯
日光_上。兼潤_乙佛法雨_甲。噫矣聖武帝固不_レ容_レ言也。吾太祖也。
遠應_二聖王之請_一。自起航_レ海。遙越_二巨瀛_一。一旦忽然來臻_二此
國_一。令_下_二 六々州_一聞_中未聞法_上。厥德功實難_レ量也。以故爲_二 三朝
帝師_一。屢承_二恩寵_一。塵中塵外仰_レ之崇_レ之。猶如_三生佛出_二現於
世_一。又似_二優曇華時一開_一也。蕩々乎哉四十餘年。昇座說
法。神感龍現。熇々乎哉表_二準人天_一流_二相南二家戒水於
和漢兩邦_一。厥遺敎也千秋尚新。萬世爲_二吾宗太祖_一。實聖德
遺記不虛也。其將何歟。彼白華主。此孤岸首。彌高彌堅。
吾太祖也。德亞_二金仙之下_一。功在_二南山之上_一。伏恨生_二於千
歲後_一。退喜_レ遇_二于其遺法_一。耻者如_レ敎不_レ學。而汲_レ流却濁_レ
源矣。常登_二影堂_一每_レ拜_二法像_一。恩澤濕_レ衫。不_レ忍_レ去也。吾未_レ
有_レ報_二萬一於祖恩_一。柰_下易_レ移_二景光_一何_上。
【八頁下】
第二祖法載和尚傳
和上名法載。唐國人也。未_レ詳_二姓氏_一。聰慧有_二高志_一。受_二業鑑
眞大師_一。博圓_二戒品_一深通_二台敎_一。在_レ唐開_二法于衢州靈耀寺_一。
名震_二當世_一。後隨_二太祖_一遊_二化此國_一。以_二台律敎_一誘_二迪緇侶_一。
天平寶字七年。太祖臨_レ滅。囑_二師及義静如寶三公_一。權_二招
提衆務_一。由_レ是三大律師一_レ心守_レ命。勸_レ 人弘_レ法。爲_レ世所_レ
重。載公爲_二 上首_一。故推爲_二 二世_一。未_レ知_二其終_一。門人眞璟等
若干人矣。
第三祖義静和上傳
和尚義静。得_二生唐國_一。稟性清純。俊才秀_レ他。師_二事吾祖_一。學_二
台律敎_一。而達_二其奧_一。居_二于揚州興雲寺_一。隨_二于太祖_一來_二至
斯地_一。爲_レ 人所_レ尊。且蒙_二祖命_一。治_二招提衆_一。嘗於_二招提_一自造_二
經藏_一。而納_二經論_一。亦別建_二立寶殿一宇_一。安_二不動尊像_一。某年
弘仁帝詔_二 八宗碩德_一。令_レ論_二宗義_一。師時預。其詔上_二于鳳闕_一。
諸德皆現_二種々神靈_一。師又頃刻入_レ禪觀念。時大風一陣倐
忽吹起。折_二庭樹枝_一。豈非_二道德所感_一矣。弘法利生以爲_二己
任_一。終未_レ聞_レ之。門人明哲。施總。隆紹。清福等若干人。師
【九頁上】
在_二載之次_一。因爲_二 三世_一也。
贊曰。載静二師。扶_レ祖東應。勝幢高堅。光_二耀兩域_一。行潔德
重。國人一覩靡_レ不_二喜盈_一。然行狀失_レ具。今茲所_レ傳祇仿佛
耳。惜乎哉。
第四祖如寶少僧都傳
少僧都諱如寶。朝鮮國人也。不_レ知_二何氏_一。天性異氣秀_二于
萬員_一。幼而入_二于太祖之門_一。乃成_二息慈_一。未_レ進_二具戒_一。太祖東
去。寶便相從。於_二東大擅_一自_二吾太祖_一受_二於具戒_一。貫_二通律
敎_一。發_二明台門_一。戒行清白。爲_レ國被_レ重。住_二持野州藥師寺_一。
譽振_二東州_一。天平寶字七年。親受_二太祖遺囑_一。歸_二住招提_一。以
爲_二 四世_一。桓武皇帝崇_二于其德_一。勅召_二宮內_一。受_二菩薩戒_一。由_レ
是后妃太子及公卿太夫等。相共受戒。故緇素從者雲結
風靡。其年勅就_二子招提_一建_二創五間四面玉殿_一。莊以_二 七寶_一。
而奉_二安彌陀三尊之像_一。兼又下_レ詔於_二此寶殿_一。令_レ講_二玄義
文句止觀_一。以爲_二式例_一。 永代不_レ絕。又賜_二封五十戶_一。師上_レ
表以謝。亦自別建_二 一殿_一。安_二 地藏大士之像_一。延曆二十三
年春正月。進_二表於闕_一。奉_レ旨而開_二律講于本山_一。聲名益顯。
【九頁下】
國人歸依。某年間任_二少僧都_一。弘仁六年正月七日安然而
化。居_二于扶桑_一 六十餘年。齡迨_二 八旬_一云。師臨_二命終_一。引_二法
弟壽延等_一寫_二大般涅槃大乘印佛等一百二十七卷_一。兼延_二
啒百僧_一。講_二讚一乘_一。以報_二 四恩_一也。師道德峻高。夐然離_レ
群。故一時名德罔_レ不_二望_レ風往來_一。如_二弘法大師_一爲_二魚水
交_一也。所_レ度門人太夥。其中爲_二 上首_一者。豐安。壽延。昌禪
等若干人。皆爲_二釋家大匠_一也。厥餘宰官士庶等預_二受戒
法_一者不_レ可_二勝計_一焉。
贊曰。孔門唯有_二夫子_一而無_二曾子_一。則譬有_レ月如_レ無_レ水乎。
善哉此月有_二此水_一矣。我祖門亦復如_レ是。且戒香芬々而
慧燈赫々也。寶公其何人歟。謂所_三以吾祖門有_二寶公_一。猶_三
彼孔門有_二曾子_一也。亦善哉此月有_二此水_一矣。
第五祖豐安贈僧正傳
贈僧正豐安。參州人也。傳闕_二姓氏_一。俊敏神志過_レ 人。救蟻
之歲入_二于招提_一。師_二事如寶僧都_一。修學能勤。寒暑無_レ倦。長_二
于經論_一。明_二於毘尼_一。以故戒光輝_レ國。德風震_レ 四。熾弘_二戒
律_一。屢度_二群生_一。黑白嘉尚。河臻濤涌。去弘仁六年。師範寶
【十頁上】
公暗自_二示寂_一。任_二本山首_一。爲_二第五世_一。於_レ聿歡聲雷震。遠
響_二 天聽_一。平城帝皇詔于_二大內_一親受_二大戒_一。至_二妃嬪公卿_一。
預_二戒法_一者森々然也。帝觀_二師之規模弘大敎觀淹博_一。增
加_二崇重_一。弘仁七年二月朔。勒任_二律師_一。尋進_二少僧都_一。天長
年間命_二諸宗匠_一各上_二宗義_一。師奉_二其勅_一撰_二戒律傳宗旨問
答記三卷_一。以備_二叡覽_一合_レ旨。其二年四月十一日勅擢_二大
僧都_一。尋詔_二國內_一。如_二 天平寶字之例_一僧尼新受戒者。悉令_三
從_レ師習_二學戒律_一。賴_レ之海象來歸猶如_二萬水之赴_一_レ壑。以故
常居幾一萬指。更無_レ異_二太祖在世_一也。授_レ戒說_レ法。日以般
般。演說梵音。清麗恰如_二懸河_一。其理皆宣_二甚深微妙之旨_一。
藹然有_二青藍冷冰之譽_一。帝勅賜_二寶田若干_一。帝又欽_二師德_一。
捨_二于王宮_一以造_二長廊_一。帝詔_二臣小竝等_一。就_二于招提_一建_二 五
層塔_一。塔中安_二于四佛尊像_一。五層高聳突_二出碧間之外_一。荘
嚴之妙煒々煌々昭_二映旭日_一。師又自置_二放生池於諸州_一。平
世慈濟推_レ茲可_レ知。天長四年秋九月日。帝爲_二親王_一造_レ佛
寫_レ經。四日之間大開_二法筵_一。師預_二其詔_一爲_二講匠_一也。九年
春正月甲子。帝御_二紫震_一啒_二請名侶_一。而令_二論義_一賜以_二御
【十頁下】
被_一。師奉_二其詔_一。恩寵日以厚也。承和七年九月十三日。泊
然而寂。同二十八日。帝勅賜_二僧正綱位_一。蓋慕_二其德_一也。受
戒得度弟子數萬人。嗣法上首。道静。圓勝。永穩等若干
也。王子百官信男信女。受_二 三歸五八戒_一者。以_レ指難_レ記。普
天道俗。聞_レ訃靡_レ不_レ哀_レ之云。所_レ著招提本源流記三卷。
《割書:承和二年六月|十一日撰_レ之。》戒律傳來記三卷。《割書:承和元年|撰_レ之。》
贊曰。爲_レ 人遇_二于眞法_一甚難。偶雖_レ値_レ之隨_二于明師_一亦難。
于_レ爾安公親事_二明師_一。且受_二眞法_一。而學_二得之_一如_二蘭菊_一也。
可_レ貴太祖法孫千萬之中。唯擢_二此師_一仰_二傳燈祖_一。加之上
天子下庶人。皆以敬_レ之。猶如_二佛陀_一。實師之德穆々乎哉。
疑是大士遊來歟。
第六祖眞璟和上傳
和尚眞璟。未_レ聞_二姓與_一_レ國。本出_二于法載和上之門_一。實吾太
祖法孫。而學行爲_二拔群_一也。倦々名在_二當世_一。其終未_レ詳。
附_二法于戒勝律師_一。
第七祖戒勝和尚傳
和尚諱名_二戒勝_一。眞璟律師之高弟也。神性聰敏。大張_二戒
【十一頁上】
綱_一。名有_二律林_一。其終未_レ聞。傳_二法于喜高律師_一。
第八祖壽高和上傳 《割書:壽或作_レ喜》
和尚壽高。受_二法于前和尚戒勝公_一。尤達_二吾道_一。聲德鳴_レ國。
授_二律于增恩大德_一云。
第九祖增恩和上傳 《割書:恩或作_レ思》
和上名增恩。受_二律于壽高律師_一。後授_二之安談和尚_一。其終
未_レ知。實戒門明匠也。
第十祖安談和尚傳 《割書:談或作_レ鎭》
和尚安談者。增恩和尚上足也。點慧超邁。後傳_二法于喜寬
大律師_一也。
第十一祖喜寬和上傳
和尚喜寬。性有_二敏才_一。隨_二安談和上_一習_二戒律旨_一。某年間受_二
法于談公_一。爲_二戒門祖_一也。後授_二傳法於曆悰律師_一。
贊曰。自_二眞璟公_一至_二寬大德_一。皆是律林翹楚。僧海鯤鯨。而
爲_二吾傳燈祖_一。柰_下失_二事跡_一何_上。
道静仁階眞空三大和上傳
和尚道静。爲_二豐安僧正之上足_一。實如寶僧都之法孫也。
【十一頁下】
修_レ道研_レ精。殊善_二戒律_一。附_二法仁階_一。階公儀貌魁梧。志行
端潔。依_二静律師_一親嗣_二其法_一。始住_二戒壇院_一。昌以_レ律鳴。後
入_二招提_一。能支_二祖道_一。授_二律于眞空律師_一。空公俊英。偉以_二此
道_一震_二扶桑州_一矣。
施總尊叡二和尚傳
和上施總。義静之徒也。好_二於律學_一。名鳴_二京師_一。授_二與法于
尊叡_一。叡又多才。而能弘_二此道_一云。
明哲和上傳
和上明哲。吾律門中眞明哲也。本出_二于唐律師義静之門
下_一。
隆紹實義願盛三和上傳
和上隆紹。義老人之門資。於_二吾宗門_一通_二奧義_一也。傳_二法
實義_一。義公敏英超_レ倫。受_二得此道_一。傳_二付願盛_一。盛又才智
秀_レ他。以_二戒律旨_一名有_二于時_一。
清福豐亮觀澄三和上傳
和上清福。義静之徒也。聲振_二戒林_一。傳_二其律法_一流_二之豐亮_一。
亮爲_二其器_一。受_レ之推_レ世。後附_二與之律師觀澄_一。澄公有_二英
【十二頁上】
才_一。廣達_二其旨_一。布_二法于世_一。
昌禪壽延二和尚傳
和尚昌禪。及壽延。并出_二如寶律師又門_一也。實法門龍虎。
吾家鸞鳳也。延殊一代魁才。與_二安僧正_一能令_下_二此敎_一不_上
墮_レ 地也。未_レ聞_二行業之具_一。是余恨而已矣。
圓勝豐惠安康三和上傳
和尚圓勝。豐安徒也。爲_二如寶僧都法孫_一。而於_二吾敎_一有_二于
美譽_一。附_二法豐翼_一。即勝公徒。翼亦一世哲人也。授_二法安康_一。
亦俊秀人。即豐翼公徒也。
贊曰。從_二 上静公_一以下至_二康公_一之諸師。皆以爲_二當山傳燈
祖_一。而英偉魁傑之士也。厥事跡吾求_レ之不_レ得。實耐_レ恨也。
凝然國師記曰。從_二此等祖_一已未至_二範律師_一。星霜已過_二百
餘年_一。聖朝且經_二 十四世_一。惣不_レ知_二住持人名_一《割書:云云。》
嗚呼其中世無_レ 人歟痛哉。
論曰。有_レ客問_レ予曰。自_レ是至_レ範一百餘年。其間租流滅
歟如何。予答曰。不_レ爾。客曰。何爲其然乎。予曰。編_二於斯
傳_一每_レ至_二于此_一。或悲或怨。忘然幾度投_レ筆。然觀國師曰。
【十二頁下】
《割書:傳通記下|之九紙》其名行不_レ記_二于世_一。人名難_レ知。雖_レ然習學不_レ絕
矣。又國史等中。多記_二招提事_一。若都無_レ 人。云何有_レ事。已
是有_レ事。事必依_レ 人成。故可_レ知必有_二其人_一也。況亦無_レ 人
豈有_レ寺邪。貴賤未_レ識。寺有必人有。是世常理歟。以_レ是
推_レ之。當_レ知不_レ絕顯然也。且夫範公好相。以_レ筧流_レ水。豈
筧絕有_二水流_一乎。客曰。水者何乎。予曰戒也。客曰。筧者
何乎。予曰人也。豈筧斷有_レ傳_レ水乎。尤足_レ爲_二明據_一也。嗟
夫人能弘_レ道。未_レ弘_レ 人也。爰以不_レ絕。是有_レ 人之謂也。於_レ
聿予少息_二大愁_一耳。客亦莫_レ疑矣。客曰。善哉雖_レ然不_レ絕
豈有_レ謂_二 中興祖_一邪。予曰。有_二 二種_一。謂斷與_レ廢也。客曰。然
則中祖之興興_レ廢之興歟。予曰。唯々爾也。客曰。然何又
天人來下讃_レ興_二絕律_一。言似_二相違_一。予曰。是贊_レ德言。故惣
謂_レ之。何對_レ之乎。何況持戒者絕故。客曰。律夫以_レ戒爲_レ
基。豈謂_二無_レ戒而未_一_レ絕邪如何。予曰。未_二必悉絕_一。偶有_二持
戒_一。然法律衰清濁混濫故。尚如_二予先言絕_一也。客曰。其濁
何哉。予謂破戒也。客曰。梵網經云。若千里內無_二能授_レ戒
師_一。得_三佛菩薩形像前受_二得戒_一也。謹案_二此意_一。謂有_二能授
【十三頁上】
師_一。則必不_レ用_二自誓_一。若無_レ之則可_レ用_二自誓_一也。然千里內
已有_二持戒_一何乎。中祖用_二自誓_一哉。予曰。中祖先登壇受
戒。所以者何。遣疑鈔曰。南都七寺皆悉登壇受具。自_レ昔
至_レ今都無_レ絕也。祖豈_二獨漏_一邪。然作法不_レ明。故中祖憂_レ
之。再行_二自誓法_一也。客曰。其時皆爾乎否。予曰爾也。所_レ
謂泉涌芿公登_二觀世音壇_一。極樂性師受_二東大壇_一 等。其比
行_二羯磨法_一。作_二受戒義_一。舉_二 天下_一爾。以_レ何疑_レ之。況復藏
俊。覺憲。貞慶。戒如等。皆以清律士也。以故中祖自誓受。
後行_二別受法_一。而廣行_レ世。夫豈非_二 中祖之興興_レ廢之興_一乎。
客曰。自誓法未_レ預_二別受法_一。中祖以_二自誓法_一興_レ律。然則
別受正傳絕否。予曰。先有_二筧水_一。相續流_二出憲俊慶如之
法川_一。後又流_二入中祖之深淵_一。其筧水者。源出_二于吾太祖
律海_一也。卒見_レ之則似_レ絕而不_レ絕。繩々如_レ縷焉。況又律
者。夫以_二大小一切戒律_一惣爲_二 一宗_一。豈非_二豐安僧正之言_一
邪。假使實斷絕後有_レ汲_二戒水_一者。是即吾祖末徒也。所以
云何。其戒水者皆是吾太祖律海殘流也。何況不_レ絕夫
贊然也。只自_レ論_二繼絕_一。持_レ戒習_レ律者。縱無_二師承_一。又即吾
【十三頁下】
太祖實後葉也。縱有_二師承_一。不_レ學不_レ行。全非_二吾太祖之末
流_一也。客乎客聿生_二疑冰_一自_レ論_二戲事_一。寧孰_二若干勤_一矣。
又論曰。夫吾太祖及_二入滅期_一。命_二法載。義静。如寶三大和
上_一。付_二屬吾招提之衆務_一。其義顯然。可_レ見_レ之也。然中世
三流并絕_二 人名_一。其中以_レ誰爲_二今流_一邪。予曾披_二覽古記_一。
有_二範公傳受老德之言_一。謂吾昔少時。隨_二戒光公_一學_二戒本_一
也。以_レ是思_レ之。爲_二載流_一明。然今汝指_二如寶豐安_一記_二相
承次_一。此義如何。謂如_二汝所存_一吾復如_レ此。然載公後未_レ
有若_レ安。若有_レ如_レ安告_レ我。我將直記。安德大也。誰有_レ竝
之。故吾尊_レ德記_二其次第_一。況又古多稱_二第五祖_一。吾今胡
拒_レ之邪。然今所_レ傳宜_レ從_二 三傳_一。捨_レ 一取_レ何。必用_二 三傳_一。所
以云何。於_二何傳流_一。皆吾太祖律海一味。何有_レ別乎。故
予置_二安公次於載公徒_一也。又以_二安公_一置_二璟公上_一。從_レ古
以_レ安謂_二 五世_一故。《割書:就_レ爲_二 五世_一更有_レ論|之。具如_二別記_一_レ之也。》其義明故。然何煩亂_二
傳流_一。以_レ安立_レ傳。則可_レ置_二其徒_一。不_レ然置_二璟之徒_一。甚哉汝
於_レ情也。子論未_レ盡。予安公次連_二載公徒_一。爲_下連_二續傳燈_一
不_レ斷_レ之也。於_二寶 ̄ノ傳流_一。末失_二 人名_一。於_二載流通_一連々乎
【十四頁上】
也。間思知_レ之。自有_二理在_一。上來所_レ謂三傳。合用不_レ可_レ依
一。予故以_二 三師徒_一不_レ記_二別篇_一。并載_二此篇_一。伏嘆中世不_レ
記_二 人名_一。故難_レ決_レ之。然爲_二載流_一垂_二於十世_一知_レ名欠如。
爲_二静傳燈_一或四世或五世聞_二其名_一耳。爲_二寶遺法_一落々乎
也。然安公之德甲_二于人世_一。屢蒙_二 天恩_一。時預_二論師_一。忝爲_二
帝師_一。官轉_二僧正_一。扶桑國裡潤_二其法雨_一。夫僧正也。名譽
籍々。受性溫々。誰有_レ齊_レ肩。傳燈祖師非_二安公_一而誰。然
傳流非_レ 一。各有_二 流派_一。今且啻據_レ 一耳。況謂_レ 之則會_二于
三傳_一。爲_二今傳通_一也。猶具顯_二于下卷傳燈宗派之圖_一也。
第十二祖曆悰和上傳
和尚曆悰。寬律師之門人也。傳_二法于雲茂律師_一。穎悟甲_レ
人。故爲_二吾傳戒祖_一也。
第十三祖雲茂和上傳
和尚雲茂。種性逸羣。遊_二心於毘尼_一。從_二歷宗【悰の偏欠ヵ】公_一嗣_レ法。與_二
之戒光大律師_一。
第十四祖戒光和上傳
和上戒光。受性敏利。識量超_レ群。受_二戒于雲茂律師_一。又
【第十四頁下】
傳_二之某等_一。常恆講_レ律授_レ戒。其終未_レ詳焉。
贊曰。此三大德。實律家明燈也。祖門珍寶也。當_下絕_二 人名_一
間_上。吾得_二此三人_一。誠如_二貧人得_レ寶。又暗中得_一_レ燈也。豈是
非_二律家明燈祖門珍寶_一邪。
論曰。前論已謂。中世不_レ知_二 人名_一。然此三人已有_レ之。而
知_二其名_一何云_二不知_一乎。謂前論者觀公所_レ嘆。余又與_レ之。
然吾頃年偶視_二古書中記_二此三名_一。予於_レ茲喜不_二自勝_一。採_レ
筆直記。鳴呼吾得_二斯人_一。譬如_二瘻人之獲_一_レ起。又如_二喝者之
得_一_レ水也。然觀國師未_レ見_レ之乎。公若看_レ之。喜記_二之毫_一。未_レ
視明也。以_レ不_レ記故而自_二承平元_一至_二大仁元_一已經_二 一百
七十八年_一。《割書:傳通記|取意》 其間爲_二唯三人_一。歷_レ歲久如。其人微也。恐
有_レ闕乎。唯々然雖_二少闕_一。於_二其傳律_一仿佛不_レ斷。所以云
何。令_下_二其人々_一爲_中 五十壽_上。三五即十五合一百五十年也。
有_二殘二十八年_一。其間有_二老德_一也。推_レ之計_レ之。不_レ絕綿々。
奚容_レ疑乎。然安不_レ謂_二前論_一而有_レ茲邪。不_レ論_二前論_一恐_二
事濫_一也。故待_二此論_一吾判_二擇之_一也。既傳律不_レ絕。并存_二
其人_一。何直不_レ連_二其人名_一。而煩先論_二繼絕_一。後連_二 三師及
【十五頁上】
老德等_一邪。子論未_レ盡。前論是依_二觀國師之正說_一。今補_二前
論之嘆_一。吾今得_二斯三祖_一也。所_三以是吾大恐而作_二此書_一
也。
第十五祖一般老德傳
老德未_レ詳_二其名_一。故或稱_二招提殘僧_一。或呼_二 一般老德_一。又
號_二禿丁_一也。余取_二其一_一呼_レ之耳。某年間有_二大德實範_一。常
嘆_レ滅_レ律。入_二春日宮_一。請_二其感通_一。於_二期滿日_一得_二好相_一也。
範不_レ耐_レ欣。而任_二神夢_一尋入_二招提_一。範已入_レ寺。耄松垂々。
百草芊々。看無_二 人有_一。殿堂朽破。無_レ忍_二雨露_一。山鳥々聒
虛成_二孤窟_一。範倩思_レ古感_レ今。涕淚濕_レ巾。範屢顧眄。傍有_二
一僧_一。追_レ牛畊_レ田。範問_二老德_一曰。寺無_二比丘_一乎。眞公影
堂在_二何處_一乎。老德答曰。太祖影堂在_二其處_一也。又曰。余
雖_レ不_レ全_二道儀_一。少時曾依_二戒光和上_一聽_二戒品_一也。範聞_レ之
生_二難遭想_一。請_レ【二点の誤ヵ】受戒傳_一。 老德著_レ衣誘_レ範。相偕進_二登影堂_一。
於_二太祖前_一親授_二戒印_一。師資相直調_二其規則_一。範親受_レ之。
自不_レ堪_レ喜。慇懃謝禮。揖別歸去。從_レ其歸_二 中河寺_一。昌唱_二
吾敎_一也。由_レ是律敎燈々相續不_レ斷_二于今_一。師之功力豈不_レ
【十五頁下】
偉哉。其終未_レ詳。
贊曰。鳴呼老德何人乎哉。月隨_レ 地自雖_レ畊_レ田。常持_二戒
本_一。誠至人也。今時人也。溫衣飽食。尚不_レ誦_二戒本_一者多。
亦衰乎哉。余倩想_二範公之戒傳_一。當非_二 人世之事_一也。春日
託夢。老德授傳。豈非_二奇異_一。疑是其一老德。恐化人歟。
不_レ然何能如_レ此。實奇矣哉。
第十六祖實範律師傅
律師實範。京城人也。姓藤原氏。諫議太夫顯實第四子
也。智度冲深。神用高爽。少而出_二父母之家_一。投_二興福寺_一。
習_二學唯識_一。洞_二明底蘊_一。後入_二醍醐_一。從_二嚴覺公_一稟_二於密敎_一。
覺公先夢。青龍出_レ池矯_二首水面_一。因召_レ徒曰。今日必有_二
求法人來_一。若等當_レ拂_二壇場塵_一。以_二其日_一果範公至。覺公
大悦。乃竭_レ底授焉。又依_二横川明賢公_一學_二止觀旨_一。而通_二
幽微_一。又謁_二諸宿老_一既博_二群宗_一然嘆_二律敎弗_一レ興。夙夜竭_レ
意披_二閱律書_一。以_レ之爲_レ業。緣_レ之四律五論三大五部溢_二于
胸中_一淵々諄々。一日自思。戒貴_二師承_一爲_レ本。吾雖_二勤究_一
柰_レ無_二師傳_一。因_レ是詣_二春日社_一。期_二 七晝夜_一慇祈_二神託_一。期滿
【十六頁上】
之夜。夢自_二招提_一以_二銅筧_一通_二淨水于中川_一。寤後以爲。是
好相。明旦至_二招提_一。見_二殿宇荒廢緇徒零落_一。一殘僧畊_二于
田_一。師近問曰。太祖影堂何在。僧指_二其處_一。亦問寺中無_二
比丘_一邪。僧曰。我雖_二不敏_一曩曾聽_二 四分戒本于戒光和上_一。
師大喜。遂就_二影堂_一乞爲_二授受_一。尋歸_二 中河_一。大開_二講席_一。四
來學徒雲臨海涌。初師在_二忍辱山_一。因_レ採_レ華至_二 中川_一。見_二境
物靈_一。乃奏_レ官建_二伽藍_一。號曰_二根本成身院_一。後亦入_二招提_一。
永久四年奏_二于鳳闕_一。修_二理伽藍_一。盛說_二律敎_一。於_レ斯律徒
來聚。更復_二古春_一。又於_二戒壇院_一興_二行登壇受具之規則_一。同
五年三月。行尊覺行等三十八人。登壇受具。常張_二律席_一。
屢度_二群迷_一。七衆競興。律法漸盛。一寺碩德。如_二藏俊公_一
隨_レ師受_レ戒學_レ律。律徒不_レ召到集。士女不_レ求來歸。恰如_二
水流風草_一也。某年烏羽皇帝_一紹_レ師修_二秘密法_一。祈_二其叡
願_一云。師於_二醍醐_一受_二彌陀法于嚴覺公_一。覺曰。於_二生死之
縛_一法性蓮華生。師聞_二此言_一嗚咽涕泣也。後移_二居於光明
山_一終焉。嘗述_二于大經要義七卷_一。解脫慶公甚稱_レ之也。又
記_二戒壇式_一云。
【十六頁下】
贊曰。受具軌則。大約有_二 二法_一。乃通與_レ別也。謂律未_レ許_二
自誓_一故。約_レ通自誓得戒。然今範公嘆_レ無_二別受戒傳_一。而
任_二神夢_一隨_二 一殘僧_一親得_二戒印_一。奇哉銅筧好相。異哉一
般老德。可_レ貴吾佛遣使乎。可_レ仰高德之深志矣。然後學
僧侶唯迷_二 一片理_一。未_レ知_二 一片理_一。而浪疑_二于範公得戒_一。彼
不_レ知邪。春日神宮垂_一跡吾佛_一也。疑_二銅筧之好相_一而不_レ
信_二範之戒傳_一者。嫌_二神託_一歟。若斯神詫虛妄。則吾金仙
之敎勅豈非乎哉。且知如來深々內證親在_レ茲歟。祇後生
名律請察_レ之也。
第十七祖藏俊贈僧正傳
僧正諱藏俊。住_二于興福菩提院_一。大振_二學道_一。於_二法相敎_一深
究_二蘊奧_一。普天無_レ比。依_二實範公_一傚_二戒律旨_一而徹_二其底_一。道
價日高。四衆依仰。如_二覺憲公_一隨_レ師受_レ學云。
第十八祖覺憲僧正傳
僧正諱謂_二覺憲_一。平安城人。藤氏左丞通憲之子也。聰英
超_二出群倫_一。幼而入_二興福寺_一。從_二藏俊公_一聽_二唯識敎_一。兼學_二
戒律_一。銳_二精律部_一。玅入_二深義_一。建久六年慶_二東大寺_一。師爲_二
【十七頁上】
唱導_一。帝將_二百官_一親預_一其會_一。又居_二于壺坂寺_一云。以_二戒律
敎_一付_一授貞慶律師_一。
第十九祖貞慶律師傅
律師貞慶。又號_二解脱_一。北京人也。尚書左丞貞憲之息。誕_二
生于久壽二年_一。即覺憲僧正之甥也。明敏駿發。都是絕_レ
儔。應保二年入_二興福寺_一。時齡八歲。相尋薙染。依_二覺憲
公_一習_二慈恩敎_一。莫_レ不_二洞達_一。又從_二覺公_一傳_二受律部_一。律師本
來好_二其宗風_一。於_レ茲淬礪罔_レ怠。終通_二持犯_一。某間受_レ詔爲_二
最勝講匠_一。又爲_二帝之落慶導師_一。由_レ是嘉聲遐布。黑白四
至。嘗與_二明慧辨公_一友善。辨吾邦中興偉器也。又就_二于興
福_一別建_二 一院_一。號_二常喜院_一。爲_二律學場_一。乃集_二學律者二十
員_一。日啓_二律席_一。吾中祖亦入_二其數_一也。建仁三年。於_下_三吾招
提補_二 一僧坊_一。爲_二 一道場_一。開_二於釋迦大念佛會_一。令_二群生_一
結_中善緣_上。爲_レ之和州諸寺諸山結_レ講聚_レ會。歸_二命金骨_一。緇
白來詔如_二雲水_一然。爰以世稱_二之大會_一。至_レ今凡五百年。未_二
會斷絕_一也。性不_レ望_二浮華_一。好_二增賀玄賓之風_一。壽永二年
終入_二笠置山_一。剏_二置草庵_一。山泉之美頗極_二幽絕_一。更不_レ顧_レ
【十七頁下】
世。師初登_二于太祖影堂_一昇座論義云。建曆三年二月三
日。於_二海住山老宿坊_一安然化去。報算五十九。門人甚多。
其中有_二慈心公_一。又學_二師風_一任_二厥山坊_一也。師殊常恆嘆_レ
不_レ起_二律幢_一。而自深盡_二其志_一焉。
第二十祖戒如律師傅
律師戒如。世_二出興福知足坊_一。尤有_二才譽_一。從_二于貞慶和上_一
學_二戒律敎_一。恆以_二律講_一爲_二己任_一也。聚_二其會下_一者。皆悉一
時名衲英哲也。即若_二覺盛。叡尊等_一是也。後付_二法于吾中
祖大悲菩薩_一也。某年間於_二招提太祖影堂_一講_二開太賢之
梵網古迹_一云。
贊曰。俊及如公之四師。皆是唯識大匠。而明_二戒律旨_一。能
支_二吾道_一。令_レ至_二 中租_一。其功不_レ少。然本爲_二他家之祖_一。故吾
今頗闕_二其事跡_一。若他家人。詳考_二行狀_一。記_二其全傳_一。則余
志也。但是微載_二其傳_一有_二傳律功_一故。實是相家大匠也。況
復如_二慶上人_一。多載_二諸傳_一。余何以_二庸才_一記_レ之乎。來者莫_レ
疑也。
論曰。四師皆是唯戒學傳燈祖耳。未_レ聞_レ爲_二吾山宗務_一也。
【十八頁上】
何乎連_レ此充_二吾山務_一。實夫四師是興福之碩德。焉預_二吾
山之首_一。然如_二慶公_一。登_二吾祖堂_一開_二演論談_一。又建_二東室_一始_二
大法會_一。豈謂_レ非_二吾山之首座_一邪。許_レ之餘師又準_レ之歟。
予觀_二或記_一。四師皆以稱_二吾山務_一。全非_レ無_レ據。定知雖_レ爲_二
興福之首座_一依_二戒傳義_一。兼任_二吾山長者_一乎。今以兼_二住數
寺_一。令_二唯一人_一爲_二其長者_一非_レ無_レ例也。況亦別蒙_レ除者乎
奈存_レ片邪。必勿_下以_二兼住持_一定_中寺甲乙本末_上。或從_レ本至_レ
末。或自_レ末至_レ本。全是非_二寺甲乙_一。有_レ德有_レ緣。以任_二其首_一。
今時愚徒多迷_レ之哉。謂從_二此寺_一住_二彼寺_一。則指_二彼寺_一呼
稱_二末寺_一。然何有_下從_二本寺_一。住_中末寺_上邪。可_レ笑未_レ知_下住持
與_二本末_一名別_上焉。
【十八頁下】
招提千歲傳記卷上之二
傳律篇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第二十一世《割書:中興第|一世》大悲菩薩傳
菩薩諱覺盛。字稱_二學律_一。亦自號_二窮情_一。和州服鄕人也。姓
氏未_レ詳。降_二誕于建久四年_一。其日奇瑞太多。人皆恠_レ之。骨
相偉嚴。聰穎超倫。方八歲。便奇然有_二超塵之志_一。師_二事興
福金善法師_一。遂圓頂脫_二俗服_一。晝修_二練學業_一。夜跌坐習_レ觀。
分陰不_二空過_一。依_レ是唯識俱舍諸典研_二磨之_一究_二其深奧_一。建
曆二年。解脫講師爲_レ興_レ律擇_レ 人。如_二沙中陶_一_レ金。乃集_二秀倫
二十人於常喜院_一。專令_レ習_二學律敎_一。師亦隨_二其數_一。時年二
十歲也。齡雖_二最少_一。惠觀絕_レ倫。曾無_二相竝_一。一日慶公令_三徒
某書_二 二十員之諱字_一。公披_二閱之_一。自爪_二師之諱字_一。而輒嘆
曰。異時成_二照世大明燈_一者必此子也。於_レ是衆人皆指目。
貞應二年夏。初安_二居於常喜院_一。專學_二律藏_一。偏瑩_二戒珠_一矣。
時明惠辨公居_二于山城州高山寺_一。盛唱_二法道_一。聲名昭々。
乃天下明俊。師往依焉。學_二雜華敎_一。而達_二其玄律_一。終以_三律
【十九頁上】
法未_二發興_一爲_レ恨。乃隨_二知足戒如公_一。日以_二律學_一雖_レ爲_二自
任_一。如公當代律範也。於_レ茲嚴寒酷暑曾暫不_レ怠。吾家諸
典悉該通焉。一日詣_二長谷寺_一。路經_二釜口_一。風雨暴起。師休_二
一社_一。忽値_二 一僧_一。談及_二律門事_一。師曰。據_二占察瑜伽所說_一。
以_二自受羯磨_一稟_二受戒法。則七衆各得戒。而成_二其性_一。傍有_二
思圓尊公_一。偶謁_二神舍_一。聞_二於此談_一。喜不_二自勝_一。因對話久之。
師喜_二其同志_一。共約_二斷金_一。自是勵_二興律之志_一益切。嘉禎元
年講_二表無表於常喜院_一。叡尊等爲_二之聽徒_一。明年師意謂。
當自誓受戒以果_二本願_一。時尊在_二生馬_一。鍊_二學律敎_一。師乃遣_レ
使促_レ歸。尊大喜飛_レ錫而至。師與_レ尊及圓晴有嚴三公。同
於_二法華堂_一嚴_二飾道場_一。禱祈_二好相。師以_二慈氏尊_一奉之。乃
感_二瑞應_一。又降_二蓮華於天_一。或翻_二々空中_一。或墮_二 地上_一。恰如_二
張_レ綿鋪_一。秋九月朔。依_二大乘三聚通受法_一。各自誓受_二近事
戒_一。次日納_二息慈戒_一。三日晴嚴二公登具。四日師與_二尊公_一
進具。師于_レ時四十又四矣。樹_二律幢於興福松院_一。緇素老
若靡然向_レ化。若_下大旱之望_二雲電_一嬰兒之慕_中乳母_上。果而不_レ
爽_二慶公之記_一。藹然有_二青藍冷冰之譽_一。當_二此時_一。若_二信願遍。
【十九頁下】
迴心空_一。號爲_二 一時鸞鳳_一。咸集_二會下_一。輔_二其道化_一。曆仁元年
冬十月二十八日。尊公結_二界西大寺_一。師受_レ請秉_二羯磨_一。明
日行_二 四分布薩_一。師昇座說戒。感泣落淚而不_レ已。後尊公
問_二其故_一。師云。我嘗作_二布薩_一。至_レ唱_二清淨_一。私念。戒根不_二清
淨_一。而妄唱_二如_レ是言_一。自欺欺_レ他。不_レ意今日預_二此勝會_一。如_レ
法行_二布薩_一。故悲喜交集。不_レ覺涕泣耳。仁治元年春講_二梵
網_一。忍性等預聽。其年天福皇帝聞_二師道化_一。詔入_二大內_一。受_二
菩薩戒_一。至_二于后妃公侯_一。同受者衆矣。寬元元年於_二常喜
院安居坊_一手如法書_二寫妙蓮經。及四分。梵網。大乘百法
論。陀羅尼心經等。若干卷_一。造_レ塔納_レ之。其歲三月十八日。
於_二服寺_一啓_二釋迦大念佛會_一。以爲_二永式_一。二年春二月。瑞_二世
于招提大寺_一。於_レ是楊江之道赫然大振。四方學者競來嚮_レ
之。夏四月十四日。聚_二衆侶四十六人_一。開_二舍利會於講堂_一。
梵唄伶樂。聲震_二山林_一。次行_二 四分布薩_一。請_二思圓尊公_一而令_二
說戒_一。習日行_二梵網布薩_一。師昇座說戒。布薩畢率_レ衆集_二于
三聚坊_一。有_二金光一道_一。從_二坊之西_一起。光中有_二神人_一。長一丈
餘。冠裳偉麗。比丘敎圓進前問曰。卿爲_レ誰邪。曰我是三
【二十頁上】
十三天主帝釋也。覺盛師發_二無上菩提心_一。興_二已絕之律
藏_一。如_レ法行_二布薩_一。故十六應眞遣_レ我隨喜。又曰。雖_二比丘僧
既備_一。未_レ有_二比丘尼_一。我先以_レ爾爲_レ尼。言訖隱矣。時香氣鬱
勃。充_二滿寺中_一。忽敎圓轉_レ男成_レ女。一衆無_レ不_二駭嘆_一。圓即
辭_レ衆歸_二古鄕_一。勉_二其姉某_一出家。名曰_二信如_一。師更勸_二請十
六應眞於舍利殿中_一。即於_二如來眞身舍利前_一授_二大比丘尼
戒_一。如開_二于正法尼寺_一。昌弘_二毘尼_一。自後正法法華等之尼
衆。皆依_二師及尊公_一進具。三年秋九月。欲_下以_二白四羯磨_一
爲_二諸徒_一授_中具戒_上。尊公曰律不_レ曰乎。九夏和尚得戒得罪。
須_下俟_二明年_一行_レ之乃可_上耳。師曰。人命難_レ期。正法難_レ遇。釋_レ
今不_レ行。恐失_二戒傳_一。若有_下令_レ 人得戒_上他何恤爲。尊壯_二其
言_一。遂率_二諸徒_一。至_二泉之家原寺_一。行_二別受法_一。未_レ幾歸_二招提_一。
講_二 三大部_一 一過。其餘小部無_レ不_二敷闡_一。四方聽者。川如臻
濤如涌。恰均_二大師之在世_一也。師嘗於_二招提_一更建_二別院_一。
號_二應量_一。以居_レ之也。寶治二年七月廿七八九三日。於_二應
量坊_一屈_二請大衆_一。丕開_二梵席_一。設_二大齋會_一。擬_二先所_レ寫經之
供養_一也。建長元年五月十日。覺_二體不_一_レ快。臨終更_二新淨衣_一。
【二十頁下】
首北面西。以_二右手_一著_レ頬。左手執_二香爐_一。泊然而化。如_レ入_レ
定然。實是月十九日亥刻也。世齢五十有七。通受戒後一
十又二。治_二招提主務_一 六年。黑白哀戀。莫_レ不_二揚_レ聲嗟嘆_一。
我海衆悉如_二闇中失_一_レ燈也。門人樹_二塔于本山之西方院_一。
輪下緇素厚爲_二追孝_一。當_二其百日之忌辰_一。印_二板敎誡律儀
一百五十卷_一。普施_二出家人_一酬_二其洪恩_一云。師所_レ度黑白弟
子。指不_レ可_二勝計_一。嗣_二其法_一者。生馬良遍。木幡眞空。招提
證玄。法園中道。戒壇實相。橘寺戒學。大安本性。五智乘
心。極樂賢明。往生入阿。白毫思蓮等一十五人。各闡_二化
一方_一而紹_レ師。住_二招提_一者。即圓律 ̄ノ玄也。又法性寺道家
藤公。隨_レ師受戒。取_二弟子禮_一。屢問_二戒法_一。尊崇甚厚。師附
以_レ法云。所_レ著有_二表無表文集七卷。菩薩戒宗要文集一
卷。菩薩戒通別二受抄一卷。菩薩戒通受遣疑鈔一卷_一。行_二
于世_一。又釋迦十二禮。七佛略戒經。竝師所_二撰集_一也。又製_二
招提三時勤行之式_一。大衆日以範_レ之。嘗誓_二 十大願_一也。
《割書:未_レ見來者|尤可_レ求之。》師滅後三年《割書:建長三辛|亥歳也》西大尊律師夢。師告_レ之
曰。吾化_二生補陀落山_一。首_二于千僧_一。大度_二群生_一。令_レ知_二同侶_一
【二十一頁上】
則可也。尊夢覺見。禪窻青天曉月皎潔。頃刻而聽_二平明三
下之鐘_一也。遠近緇素。聞知莫_レ不_二異嘆_一矣。後醍醐帝遐聞_二
師之德_一。元德三年秋諡賜_二大悲菩薩_一。旌_二乎厥德_一矣。
贊曰。物發必有_二 中廢_一。若不_二 中興_一則定斷。古曰。五百年。必
有_二聖人出_一。此言實哉。吾高祖眞大師來_二至天平聖代于此
邦_一。始弘_二毘尼敎_一。令_下_二此邊地下凡_一而習_中彼大仙威儀_上。然
時已去_二 五百春秋_一。吾法既廢。于_レ爰大悲薩埵超然而出_二
世于天福明世_一。灑_二甘露於將_一_レ枯。令_下_二此大地人_一再扇_中大古
眞風_上。實恩大哉。故仰_二於吾朝戒宗中興第一祖_一也。加之
垂_二生吾國_一 天帝來贊。轉_二神孤岸_一異僧敬仰。彼芝祖所謂
生弘_二毘尼_一。死歸_二安養_一。師亦傚_レ之歟。但西邦與_二白華_一異而
已。其戒業也如_レ雪。其惠解也如_レ水。飄然天性。如_下孤雲野
鶴無_上_レ所_二留礙_一。聲巷燁々鳴_二扶桑間_一。是故遠支_二南山_一與_二
日月_一爭_レ光。近比_二靈芝_一與_二龍虎_一論_レ威。伏顧_二尊公之夢_一。恐
師是眞公再來歟。不_レ爾何能至_二于此_一乎。鳴呼區々小子。
奚夫所_二稱贊_一哉。然存_二千百於一二_一。聊報_二于厥洪恩_一而已
矣。
【二十一頁下】
第二十二世《割書:中興第|二世》圓律玄和尚傳
和尚字圓律。諱證玄。未_レ詳_二氏族鄕里_一。嗣_二法大悲菩薩_一。氣
性不_レ凡。幼離_二世間_一。著_二法衣_一後。聞_二大悲菩薩高德博識_一。即
往拜_二足下_一爲_二弟子_一。智解日增。嘉禎三年秋。受_二息慈戒於
興福寺常喜院_一。次受_二具足戒于松院_一。其歲十八歲也。雖_レ
貫_二通群宗_一。而以_二戒敎_一爲_レ業。同侶皆推_二重之_一。 以爲_二法社
得_一_レ 人。寬元年間。於_二家原寺_一依_二別受法_一進具。建長元年中
祖示_レ滅。師親受_レ命紹_二于本山官務_一。由_レ是道價鬱跂。律林
傾挹。師恆演_二暢律敎_一。訓_二誨緇白_一。聚_二輪下_一者。如_二渴龭赴_レ
泉。同三年初冬。受_二具支灌頂_一。正應三年八月。訪_二與正菩薩
之病_一。時尊公爲_二諸徒_一遺言。聞_二厥言勝_一。師數感嘆涕泣去。
興正滅後。諸徒行_二分物法_一。師爲秉_二羯磨_一。文永七年四月
初六。招提金殿及右夾侍千手尊容修輔已成。即行_二大會_一。
屈_二請千僧_一。梵唄伎樂響_二於四隣_一。黑白群聚。戒壇實相上
人爲_二大導師_一。師爲_二呪願_一。建治元年修_二理講堂_一。始_二功初春_一。
其十一月成。同十四五兩日。說_二 四分梵網戒_一。又開_二舍利
會_一。弘長三年師母滅云。弘安五年三月初八。金堂左夾侍
【二十二頁上】
瑠璃光佛像修補功成。行_二開眼法_一。請_二光臺寺理性老和上_一
以爲_二唱導_一。學律衆僧三百餘口。法會嚴重也。同六年再_二補
東室_一。始_二手於其正月_一。畢_二功於其七年某月_一。其年再_二興戒
壇_一。其九月十四十五及十六日。以_二白四法_一爲_レ衆授_レ戒。師
爲_二和上_一。西大圓上人爲_二羯磨_一。勝順寂禪等若干人。爲_二之
受者_一。此時西大圓公之門人。多登壇隨_レ師受具。同八年三
月二十一日。於_二戒壇_一行_二尼別受戒_一。西大興正菩薩爲_二羯
磨_一。師爲_二答法_一。正法尼衆十有二人爲_二受者_一也。同十年再
造_二僧厠_一。四月功畢。正應初曆。新建_二牟尼藏院_一。始_二手初春_一。
終_二功孟夏_一。是即爲_二當山大方丈_一也。同四年再建_二湯屋院_一。
四月功成。其五月朔初行_レ之。弘法利生其功已終。不_レ欲_二
世住_一。一旦安然而化。實正應五年八月十四日也。俗齡七
十有三。法臘五十又五。國人聞_レ訃無_レ不_二慨嘆_一。治_二招提衆
侶_一 四十三年。門人極多也。爲_二其首_一者。即道御廣。勝順性。
勤性筭。了寂證。律受乘。禪戒惠。敎圓禪等若干人。其餘
緇素預_二其戒法_一者不_レ堪_レ數_レ之也。未_レ聞若_レ師弘_二揚宗敎_一。
聲名高_二于時_一。故識者謂。師之秉持方今第一也。紹_二乃父
【二十二頁下】
之位席_一。大振_二其道風_一。黑白依歸。不_三翅百川朝_二乎大海_一。師
生平說法授戒之𨻶。修_二造伽藍_一數宇也。《割書:中祖在世時未_レ熟乎。|於_二泉之家原_一行_二别》
《割書:受法_一。于_レ爾再登_二戒壇_一而行_二|大戒_一。令_二先祖之願而全_一也。》
贊曰。或云。能知_レ子者不_二爾父_一也。玄師紹_二父之席_一。大張_二
戒網_一。而化_二迷徒_一。加之治_二于群衆_一。再_二興大藍_一。故善譽在_二于
緇素間_一。一時英衲靡_レ不_二從_レ之遊_一焉。以_レ之大悲祖師命_レ
師。令_レ紹_二本山之大匠_一。誠是非_三知_レ子不_二爾父_一乎。
第廿三世《割書:中興第|三世》勝順性和尚傳
和尚字勝順。眞性諱也。姓氏未_レ詳。又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證玄
老和尚之上足也。洞_二貫尸羅藏幽微_一。英秀卓_二絕時世_一。於_レ
斯譽日起矣。其正應五年八月玄老和尚化去。師繼_二厥席_一。
其年講堂慈氏形像再治功成。其九月十二日更開_二大會_一。
爲_二開眼供_一。請_二忍性公_一爲_二唱導師_一。僧衆四百餘員。尼衆二
百餘人。此日相_二當玄師四七諱辰_一也。永仁。【。不要ヵ】二年金堂佛世
尊像再補已成。其八月十四日爲_二開眼供_一。兼祝_二玄師第
三年大祥諱辰_一。請_二于西大和尚慈道公_一爲_二大導師_一。請_二于
三寶院證達公_一爲_二呪願師_一。又屈_二請學律徒衆一千員_一。而
【二十三頁上】
縫_二法衣一千帖_一。施_二與其大衆_一矣。恆爲_二 七衆_一請_二敷毘尼諸
章_一。由_レ是東南西北。皆聞_二其名_一。集_二講堂_一者。憧々不_レ絕。凡
司_二於招提衆首_一春秋一十三廻。暗示_レ病而寂。計_二世壽_一 六
十又九。僧臘若干夏。實嘉元二年二月初一也。門人甚多
云。又再_二治太祖影殿_一。肇_二手乾元元曆三月四日_一。終_二功
其七月七日_一。其日上棟云。
贊云。玄和尚之徒玉_二立當時_一。師爲_二其首_一。一貫傳心而振_二
乃父之風_一。善哉此人矣。
第二十四世《割書:中興第|四世》道御廣和尚傳
和尚名道御。字號_二修廣_一。父姓大鳥氏。伊州之人。後居_二和
州服部_一。故師產_二于此鄕_一也。父名廣元。嘗詣_二 春日神祠_一 祈_レ
子。以_二百日_一爲_レ期。々【?】滿感_二靈夢_一。其婦遂有_レ姙。貞應二年
降誕。甫_二 三歲_一父喪。母寡不_レ能_レ字。乃書_二鄕里氏族於其衣
領_一。棄_二于東大寺之側_一。有_二梅本云_一。詣_二春日宮_一得而養_レ之。
至_二志學比_一圓_レ頂。於_二東大_一受_二息慈戒_一。十八歲入_二菅原寺_一。
如法繕_二寫妙蓮經_一。以追_二先考之冥福_一。是歲住_二招提_一受_二具
戒於圓律玄和尚_一。尋親附習_二大小戒律_一。終探_二索玄微_一。兼
【二十三頁下】
遊_二法隆寺_一。涉_二法華。勝鬘。維摩等經_一。又於_二靈山院_一稟_二兩
部密敎_一。依_レ之嘉聲遠播。學人戀慕。師常嘆_レ不_レ値_レ母。詣_二
上宮太子夢殿_一。至心祈禱。太子託_二小童_一曰。汝欲_レ滿_二所願_一。
須_下唱_二融通念佛_一以化_中度四衆_上。師不_レ勝_二悲喜_一。去屈_二京兆
法念剛院_一。大建_二融通大念佛會_一。蓋寺既百廢。師再_二興之_一。
爲_二 一方之大藍_一。旹弘安五年也。於_レ茲道俗群聚。以至耕
者息_レ耒。織者投_レ杼而來。凡衆滿_二 十萬_一。則爲設_二大齋_一。發
願廻向以嚴_二淨報_一。如_レ是終而復始。故時人稱_二 十萬上人_一。
德風遠響_二于天聽_一。建治皇帝賜_二圓覺上人之號_一。弘安二《割書:己|卯》
年三月。於_二嵯峨清凉院_一開_二念佛會_一。來者益盛。屢詣_二愛宕
山_一。山是地藏大士靈蹟。師謂薩埵神力必陰助_二尋_レ母之願_一。
一日有_二異僧_一。告_レ師曰。可_下往_二播州_一尋_レ之即遇_上矣。言訖惟
然不_レ見。乃知是大悲應現也。即如_レ敎往_レ彼。道過_二南野_一。
時値_レ雨。走休_二于樹下_一。其邊有_二 一盲嫗_一。師怪問_二其旅里_一。乃
母也。於_レ是親子相遇。悲喜交集。然以_二母眼喪_一_レ明爲_レ慊。乃
祈_二念觀音大士_一。母眼忽然明朗。見聞緇素莫_レ弗_二感動_一焉。
其像今尚存_二于法金剛院_一。遂與_レ母共同歸_二古鄕_一。 於_二先考
【二十四頁上】
之遺跡_一得_二伏藏_一。乃建_二寺於其地_一。大作_二佛事_一。以增_二進冥
報_一。又就_二京兆清凉寺_一創_二 地藏院_一。安_二奉地藏聖德二像_一。師
恆念_レ之云。嘉元年間本山首務性和上示寂。一山請_レ師
令_レ紹_二其位_一。師應_レ請而乃讓_二之法弟算公_一代_レ之。常居_二北
洛天安寺_一。盛唱_二法道_一也。應長元年九月二十九日。跌坐
念佛而化。容貌紅潤猶如_レ生也。時異香滿_レ室。瑞雲覆_レ屋。
閱世八十又九。僧﨟七十有一。其徒侶樹_二塔于法金剛院
峨山地藏院。及法幢三昧寺_一。師平生所_レ造伽藍三十所。
嘗於_二壬生寺_一又啓_二大念佛會_一也。所化四部弟子凡七十
萬人。故世俗以_二 百萬_一爲_レ名也。
贊曰。凡人無始以來至_二於今日_一。不_レ知經_二幾許生_一矣。生々
必有_二父母_一。必隨_レ業流轉。故六道中皆有_二生々父母_一。但轉_レ
生改_レ形不_二復相識_一耳。是故吾佛堅戒不_レ許_レ殺_レ生。懼_三其
害及_二多生之父母_一也。豈不_レ爾乎。是以知道者深怖_レ之。圓
覺上人憂_二愁不_一_レ遇_レ母。祈_二加護於佛神_一。慇懃求_レ母。果而
遇_レ母。且至_二母眼得_一_レ明。當時勒公除_二母病_一。藏興明_二母眼_一。
以_レ是計_レ之。時異事同。夫佛神於_レ感有_レ誠。必通如_二桴應_一_レ
【二十四頁下】
鼓。如_二水應_一_レ月。但無_二其感_一未_二至誠_一也奉_レ佛者思_レ之乎。嗚
呼孝哉覺公。實吾祖門中賓子也。
第二十五世《割書:中興第|五世》勒性算和尚傳
和尚字勒性。諱尋算。證玄和尚門人也。終進_二大僧_一。凝_二心
學道_一。尤於_二毘尼_一盡_二于無盡_一。倦々名聲昭_二著于時_一。建治年
中。有_二講堂功成之大會_一。師爲_二唄匿_一。弘安八年三月廿一
日。於_二戒壇_一玄和上行_二尼受戒_一。師爲_二尊證_一。嘉元年間。法兄
圓覺上人。親命_レ師令_レ主_二本山_一。其嘉元四年《割書:改曆|德治》二月佛
涅槃日。安然而滅。享_二報齡_一 七十有九。門人厚作_二追孝_一矣。
贊曰。今古學道者皆望_レ相_二似其本師_一。豈誰不_レ爾。算公修_二
習釋尊之大道_一。而寂滅烏兎同_二於世尊_一。至德故乎。嗟乎尊
何人。算何人乎。
第二十六世《割書:中興第|六世》了寂證和尚傳
和尚字了寂。諱圓證。本天台宗之碩德也。走_二圓律上人
門_一進具。專學_二律敎_一。持犯開遮之旨靡_レ不_二精究_一。依_レ是爲_二學
士_一所_二欽仰_一。且兼通_二諸宗義_一。故學行德名雷_二霆當時_一。和之
唐古鄕養福律寺久廢。師再興_レ之。寺則聖德太子開創之
【二十五頁上】
地也。弘安八年尼受戒時。師又爲_二尊證_一也。某年算後任_二
招提官領_一。終未_レ考也。
第二十七世《割書:中興第|七世》律受乘和尚傳
和尚信乘其諱也。字謂_二律受_一。圓律公之神足也。通_二練毘
尼_一。博涉群宗_一。證和尚化後。繼_二本寺住持_一。故道聲藹々。遠
近五衆無_レ不_二崇重_一。終未_レ聞之。
贊曰。人預_二佛敎_一。通_二 一宗義_一尚難。況於_二群宗_一邪。然今證
乘二公。學明_二諸宗_一。行淸_二戒律_一。實法家偉器也。
第二十八世《割書:中興第|八世》示觀然國師傅
國師諱凝然。示觀其字也。豫州高橋藤氏子也。誕_二于仁治
元年三月六日_一。風貌淸氣敏捷惣無_レ雙也。方三歲。經書一
開輒誦。豈不_レ有_下乘_二願輪_一來者_上乎。至_二 十八歲_一出家。冠歲
從_二實相律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依_二東大寺_一以居。出習_二律于吾第
二和尚_一。又附_二眞言院中道公_一學_二台密二敎_一。數依_二宗性僧
正_一聞_二華嚴敎_一。至_二於唯識三論及敎外旨_一無_レ不_レ學_レ之。兼及_二
諸子百家之書_一。無_レ不_レ涉_レ之。其中殊研_二究毘尼雜華之兩
宗_一。無_二遺餘_一也。學行浩々。孜々焉何者比_レ之。建治二年開_二
【二十五頁下】
講華嚴于東大大殿_一。其妙辯如_二流水_一。聽者如_二稻麻竹葦_一。
既而嗣_二照公席_一。居_二于戒壇【一点脱ヵ】。盛唱_二雜華毘尼兩宗_一矣。先_レ是
西大慈眞公夢。善財童子植_二種戒壇院邊_一。眞問。此何種乎。
曰華嚴種也。寤後念怪哉。於_レ是即知_二其種即觀公_一。聞者
生_二奇異思_一焉。後宇多皇帝戀_二公之識度明敏_一。乃廻_二風輿
于寺中_一。親受圓頓大戒_一。執_二弟子之禮_一。賜以_二國師之美號_一。
又召_二鳳闕_一講法。帝與_二諸臣_一聽_レ之。才辯淸發。言與_レ理冥。
龍顏大悅。四衆信服。正應四年講_二蓮經於和之金剛山寺_一。
聽徒雲如蒸。正和年間。西大慈眞公寂門人行_二分物法_一。師
爲秉_二羯磨_一。聿招提主務乘和尚物故。一衆請_レ師。師即應_レ
之。依_レ茲黑白來歸者猶_二萬水之赴_一_レ壑。道化之聲播_二於遐
邇_一。一天之英俊皆推_二重師_一。故如_二 天龍夢相國師_一。隨_レ師受
具云。屢興_二建律薗_一 一十八所。某年間住_二持室生山_一云。化
度說法之閒暇。勤々著述滿_レ家。所謂南山敎義章。律宗瓊
鑑章等。凡慮一千餘卷。書題恐_レ繁具不_レ載_レ之也。元亨元
年九月五日示_二寂於東大寺_一。報齡八十有二。僧夏六十又
二。樹_二塔于鷲峰山_一。所度弟子極多。嗣法上首十有二人
【二十六頁上】
矣。吾朝中世華嚴漸廢。自_レ師又盛。故學_二雜華_一者。以_レ師
爲_二指南_一也。
贊曰。嘉禎年。天我中祖出_二于律法衰殘秋_一。忽然興_二於此
道_一。國師忝爲_二法孫_一大弘_二此敎_一。加之博涉_二群宗_一。及_二子史百
家書_一而通_二貫幽微_一。且興_二營數宇精藍_一。將誘_二化無數七衆_一。
又自著_レ書垂_二於將來_一。巍々乎哉。今古賢哲千百之中。若_レ
師不_レ見_二 一二_一也。噫非_二善財之再來_一而何哉。
【二十六頁下】
招提千歲傳記卷上之三
傳律篇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第二十九世《割書:中興第|九世》禪戒惠和尚傳
和尚字禪戒。覺惠其諱也。未_レ知_二何許人_一。又不_レ知_二何氏_一。志
懷恢厚。神惠奇拔。其歲從_二證玄和尚_一受_二尸羅妙敎_一。終登_二
通別戒位_一。博達_二大小毘尼法門_一。常開_二講筵_一。數度_二群品_一。嘉
曆三年仲夏。講_二大賢古迹於招提_一。照遠等望_二其講肆_一。元
亨元年。觀國師示寂。師續_二其席_一。丕舉_二祖風_一。盛唱_二毘尼_一。
於_レ是聲光日顯。高名在_二緇素間_一師嘗擬_下報_二佛恩_一兼導_中迷
徒_上元德三年春三月上旬。自欲_下至_二越之前州_一建_中立新善
光寺_上。于_レ時師嘆而曰。吾常坦恭_二敬尊_三重當寺舍利_一。然今
遠去。奈何造營功成至_レ賦_二歸哉_一久不_レ拜_レ之。於_レ玆申_レ官
開_二於寶塔_一。遂得_二 六粒_一而到_二彼國_一。興_二建寺宇_一。更爲_二 一方精
藍_一。厥功過_二 六歲_一而成。其間恭敬尊奉守_レ之恰如_二眼目_一。故
六年中六粒分_二滿六千粒_一。師彌生_レ信。功終既歸_二招提_一路
中。忽然見_二 二禿人_一。師問_レ之曰。卿何人乎。異人答曰。氣伊
【二十七頁上】
多也。爲_レ護_二佛骨_一。今現_二于此_一。師感喜交集。自_レ其崇_二重於
此二神_一。歸_二來本山_一。更爲_二勸請_一。仰爲_二鎮守_一。厥佛舍利散_二在
諸方_一。古今號_二招提舍利_一者是也。吾慇求_二師之事跡_一不_レ得。
後學幸補_レ之焉。
分散駄都記曰。中世和州宇多郡岩室庄崇福律寺主比丘信智兼_二備福
智_一。再與_二招提之影堂_一。又備_二補衆藍之崩倒_一。又專美_二禪戒德_一。將亦爲_二
邊地結緣_一。以_二其六千粒之佛舍利_一。贈_二于彼寺_一爲_二靈寶_一也。時移物
變。其寺斷絕。其大檀那末孫松尾氏市尉定信數歳守_レ之。玆終以_二 二千
粒_一納_二于勢州淺間寶殿_一。其三千粒予感_二得之_一。其餘五百粒寄_二進其邊_一
矣。又餘四百粒付_二屬城州雞冠井室_一。所_レ殘百粒散_二于諸方_一。以_二其三千
粒_一納_二青瑠璃瓶_一。奉_二安當山彌勒律院_一也。夫此所由。世人所_レ知。然
尚爲_レ破後生之疑網_一。記_二之一紙_一。云云
善哉此古記何人筆記乎。惜哉没_二其名_一矣。若無_二此記_一則唯口傳耳。
後生恐疑_レ之。幸得_二此文_一。吾亦記。若不_レ記則定隱沒。故煩述_二數言_一。
取_二信於後_一也。
贊曰。感_二得舍利_一 一粒猶難。況數粒乎。師也何人。寶珠滿_レ
壺。神在_二左右_一。思_二其應感_一。又雖_二古人_一多不_レ讓也。且其設
利羅。古今爲_二諸衆生_一成_二大福田_一者。是如來大慈作用
歟。將戒公道德所感歟。
論曰。昔有_二哲人_一。慇懃禱_三祈感_二得舍利_一。及_二 一七日_一未_レ現。
【二十七頁下】
又至_二 二七日_一猶未_レ現。亦延_二 三七日_一。則至_二于此_一。設利羅一
顆。如_レ珠燦爛現_二于壇上_一云。古猶如_レ是。況於_レ今乎。難哉
感_レ之。然如_二戒公_一令_下_二 六粒_一分_中滿六千粒_上何乎。精進奉持
及_二功六年_一。何夫生_レ疑乎。況又感應無_二古今異_一。如來大悲
隨時_レ應_レ機。古人如_下至_二 三七日_一蒙_上レ感。示_レ不_二其容易_一。又顯_二
修者之勇猛_一。卒感_二得之_一何難有_レ之。戒公所_レ感。又是不_二
一且_一。其功及_二 六歲_一。漸次感_レ之。于爾子聽。今人不_下如_二古
人_一精進勇猛_上。漸祈無_レ感。不_レ知_二己之不精_一。却而罵_レ佛。嗟
呼感哉。古今頓感漸應。皆是如來大悲利物。隨_レ宜應_レ感。
以_レ言不_レ可_レ議之。
第三十世《割書:中興第|十世》寂禪圓律師傅
和尚諱慶圓。字號_二寂禪_一。住_二持城州興戶鄕興善律寺_一。盛
唱_二眞敎_一。弘安七年九月十四日。於_二招提戒壇_一從_二于證玄
和尚_一受具。興正菩薩爲_二羯磨_一。尋親_二附玄和尚_一聞_二戒律旨_一。
既達_二其奥_一。又從_二于八幡善法律寺正願最珠公_一受_二兩部
敎_一。終通_二其理_一。珠公本受_二法于俊譽_一。譽受_二之眞敒_一。敒受_二
之淨眞_一。眞受_二之全賢_一。賢受_二之雅海_一。海受_二之一海_一。一海受_二
【二十八頁上】
之元海_一。元海大僧都是松橋元祖也。如_レ此九傳而至_レ師。
師即是松橋九世之的孫也。從_レ是松橋之流。永傳_二于當
寺_一云。當時以_二毘尼瑜伽二門_一指_レ師爲_レ長。某年間住_二室生
山之主_一。建武元年春二月初二主_二于招提_一。師時八十有一。
於_レ爰大竪_二眞正幢_一。屹然爲_二都南之標準_一。四方學士負_レ笈
來者。接_レ踵駕_レ肩。建武元年初冬初三。爲_二道海公等_一於_二招
提之壇_一授_二 四分圓妙戒_一。曆應元年九月十九日。於_二 三千
駄都之龕前_一修_二于十種供養_一。其中之衣今尚存也。曆應四
年六月十五日泊然而寂。俗齡八十又八。僧夏若干夏。紹_二
其法_一者森々然。城州草內十藏寺慶朝爲_二其上首_一也。一\t
代行業未_レ詳。來者補_レ焉。
贊曰。戒敎是即入佛位之正路。密法又即身成佛之直道。
離_二此二途_一永無_二成佛期_一。圓公學_二此二敎_一。而住_二其二法根
本之靈地_一。豈非_二幸人_一。今日披_二覧公之殘書_一。筆下顯然。親
如_レ對_レ顏焉。
第三十一世《割書:中興第|十一世》寂心凝和尚傳
和尚寂心。諱覺凝。進具之後。習_二學大小律敎_一。終盡_二其深
【二十八頁下】
奥_一。慶圓大老主務後。師住_二其位_一。又爲_二東關極樂寺主_一也。
第三十二世《割書:中興第|十二世》禪了眞和尚傳
和尚諱宗眞。字禪了。練_二磨律藏_一。洞_二明其道_一。故凝公之後。
紹_二於本山衆首_一也。
第三十三世《割書:中興第|十三世》覺禪惠和尚傳
和尚諱尋慧。字覺禪。嘗潛_二心律學_一。旁涉_二密敎_一矣。建武
元年。道海公從_二慶圓公_一受_二別受法_一。于_レ時師爲_二尊證_一。眞老
師跡。紹_二本方律將_一。依_レ是德風震_二撼朝野_一。預_二其法_一者蕩
々矣。又文和四年十月十七日。西大光曜公寂。其十九
日行_二分物法_一。師爲秉_二羯磨_一云。師本出_二世于河內淨蓮華
院_一。又其年十月三日住_二持室生山_一。終其未_レ知_レ之也。
第三十四世《割書:中興第|十四世》圓了海和尚傳
和尚圓了。諱號_二重海_一。早出_二生死之縛_一。速入_二即身佛位_一建
武元年十月三日。敎圓律師受_二別受法_一。師爲_二堂達_一。尋惠
公次爲_二吾山大匠_一焉。
第三十五世《割書:中興第|十五世》芿信智和尚傳
和尚剱智。字號_二芿信_一。博通_二律敎_一。名重_二 一時_一。重海老人
【二十九頁上】
跡。師爲_二吾寺律將_一也。
第三十六世《割書:中興第|十六世》尊空秀和尚傳
和尚字尊空。諱源秀。學精_二戒門_一。名翼四飛。剱智老公之
後。往_二持招提_一也。
第三十七世《割書:中興第|十七世》静忍譽和尚傳
和尚諱賢譽。字静忍。精通_二毘尼_一。名德鳴_二于都南_一。源秀老
人後。入_二于本山方丈_一云。
第三十八世《割書:中興第|十八世》即仙圓和尚傳
和尚字即仙。諱會圓。名在_二律林_一。譽公之後主_二本寺_一也。應
安元年爲_二秋念佛大會唱導_一云。
贊曰。覺凝以來至_二圓老人_一。皆是律海猛龍也。不_レ傳_二行業_一
矣。
第三十九世《割書:中興第|十九世》禪一海和尚傳
和尚字禪一。諱稱_二道海_一。生國姓氏未_レ考_レ之也。尤有_二敏
才_一。建武元年十月三日。於_二本山戒壇_一從_二于慶圓和尚_一受_二
四分即圓妙戒_一。其壇場三師七證。皆一時律範也。又隨_二
于尋惠律師_一酌_二兩部之瓶水_一。惠公本受_二之道月然律師_一。
【二十九頁下】
然公受_二之中道律師_一。道公受_二之憲深僧正_一也。海公又傳_二
授之光臺寺之惠律師_一云。終則於_二顯密二敎_一通_二其究竟_一。
會圓老人後。一山之屈請。已及_二再三_一。門徒之勸誘。終經_二
兩年_一。依_レ之永和年間。踵_二于傳戒和尚位_一。其五年春二月
五日。登_二圓乘一實之壇_一。受_二畜衆度人作法_一。大德心光爲_二
羯磨_一。律師等圓爲_二答法_一。竝壇上衆匠者。本地行本等也。
尋設_二大僧齋_一。以_二褊衫及白布等_一施_二與其衆_一也。終未_レ詳
之。自_二牟尼藏律院_一葬_二送之_一云。其日行_二分物法_一。衆僧有_二
三百二十九人_一也。
贊曰。道深浩如_レ海。禪心止_二 一境_一。三學究_レ津。顯密精_レ趣。
實業與名能相應乎。嘗心光和尚讚_レ師言曰。可_レ謂二代顯
密之的嗣。可_レ仰寺門法中之龍象。此言不_レ誣耳。
第四十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世》心光猷和尚傳
和尚字心光。諱良猷。河內州人也。其年出_二世河內將軍
寺_一。以_二顯密敎_一高名負_レ時。道海律師畜衆之時。師秉_二
羯磨_一。海公後任_二本山首務_一。恆啓_二律講_一。嘉慶二年九月三
日行_二大法會_一。師製_二表白_一。白芥城縱盡。廣大之利益無_レ竭。
【三十頁上】
泰山縱平。無邊之有情悉度。
第四十一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一世》等圓惠和尚傳
和尚字等圓。諱稱_二隆惠_一。永和中。道海和上行_二畜衆法_一。師
爲_二答法_一。心光和尚歸寂。一山請_レ師令_レ補_二吾山主_一。故美譽
日顯也。
第四十二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二世》本地宗和尚傳
和尚諱理宗。本地其字也。通別滿戒後。研_二磨律部_一。隨_二忍
空律師_一學_二瑜伽道_一。而即寫瓶。空者室生中興之開祖。竹
林中興第五和尚也。後以_二其法_一付_二于覺深律師_一。深者室
生第五和尚也。師屢之_二于室生山_一。依_二空律師_一練_二究密敎_一。
名重_二于世_一。文和三年爲_二招提綱維_一也。惠老和尚後。尋相_二
續毘尼宗匠_一。
第四十三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三世》宗禪源和尚傳
和尚字號_二宗禪_一。諱呼_一窮源_一。脱白進具後。常恆習_二練毘尼_一。
洞_二貫此道_一。本住_二持北京嵯峨地藏院_一。名鳴_二北洛_一。偶本山
虛_二和尚位_一。一寺大德請_レ師任_二吾官領_一。於_レ斯聲光轉盛。其
時應永五年仲秋初四也。從_二北京_一出。其隨從者若干人。師
【三十頁下】
乘_二玉輿_一。知事知客及綱維三公迎_二攝天神森邊_一。從_二湯屋
上菴_一。遣_二小比丘某_一爲令_二慰問_一。轉_二乘輿於二條巷_一。則鳴_二于
鼓鐘_一。本末大衆。整_二正威儀_一。出_二迎南門_一。留_二置乘輿于山
門邊_一。本末大衆。下_二于庭上_一。東面蹲踞。和尚躡_レ履進_二于
山門_一。維那鳴_レ鈴徐々前步。和尚相尋入_レ寺。大衆隨_二和尚
之後_一。如_二鴈行_一而入_二于山門_一。維那進_二登金殿_一。西轉東面
而立。和尚拈_レ香展_二尼師壇_一 三_二拜本師尊容_一。然後經_二金殿
西西室東_一。登_二太祖之影堂_一。拈_レ香敷_レ座。三禮_二眞像_一。大衆群_二
立于階下_一。事終。和尚下_レ堂過_二僧堂前_一。經_二講堂後_一。過_二行
透廊_一。入_二牟尼方丈_一。而受_二大衆拜賀_一也。從_レ是日日諸山之
衆等拜謁問訊云。
《割書:入院規則。幸得_二師之入院記_一。雖_レ |不_レ及_レ記_レ文。詎得_レ不_レ記邪。》
第四十四世《割書:中興第二|十四世》禪如慧和尚傳
和尚諱元惠。字禪如。初住_二持光臺寺_一。爲_レ 人見_レ崇。長_二尸
羅門_一。盛_二振祖道_一。嘗隨_二道海和上_一受_二密敎旨_一。永和五年
爲_二招提之綱維_一。明德三年爲_二知事職_一。其年正月晦日。奉_レ
勅捧_二持佛舍利_一。至_二華御所_一。親謁_二帝顏_一云。此時大將軍
【三十一頁上】
源公直奏聞而被_レ改_二勅封_一也。窮源公後續_二其位席_一。
第四十五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五世》了觀助和尚傳
和尚字號_二了觀_一。重助其諱也。精_二戒律敎_一。元惠公後治_二吾
衆事_一。
第四十六世《割書:中興第二|十六世》尊眞智和尚傳
和尚諱源智。字尊眞。戒業清白。助老人後。紹_二吾門衆務_一。
第四十七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七世》惠仁意和尚傳
和尚字惠仁。諱賢惠。長_レ學達_レ道。應永年中主_二務招提_一。同
二十六年孟冬五日。西大和尚英源老人寂。行_二分物法_一。一
衆請_レ師。爲秉_二羯磨_一。或殘文曰。源公寂日。大雨穿_レ石。師
入_二西大_一。行_二荼毘法_一。雨止天晴。尋有_二分物法_一。既而歸_レ寺
入_レ坊。又雨朦々。見聞緇素悉動_レ肝云。其時師乘_二玉輿_一。相
隨衆僧一百餘員。其外 行(アン)者淨人等亦多云。
贊曰。上從_二良猷老人_一 下至_二賢意上人_一。悉以_二吾山律將或
律身清謹。或惠禪邁倫_一也。然物換星移。事跡皆滅。予漸
唯記_二名字_一耳。
第四十八世《割書:中興第二|十八世》顯一林和尚傳
【三十一頁下】
和尚字敎林。諱謂_二顯一_一。天性英俊。播_二揚律風_一。應永十七
年十月。於_二本山_一講_二南山事鈔_一。從_二其席_一者如_二渴之受_一_レ漿。
故爲_二世人_一所_二喜尚_一也。其時自_二同兎初一_一至_二其八日_一。論_二
於戒學_一。一日祐照爲_二講師_一。戒圓爲_二問者_一。二烏講者宗如。
問者賢如。其七日講師宗賢。問者某人。八日賢如爲_二講
師_一。顯珠爲_二問者_一。次移_二于華洛五位山雙丘寺_一。講_二南山鈔
殘_一。戒圓忠尋等。随行聽_レ之。其時冬十二月也。又其間餘
暇從_二初一日_一至_二 八日_一。討_二論律敎_一。其期滿日。大開_二論筵_一。
宗賢爲_二大講師_一。以_二義玉_一爲_二問者_一。而論_二 三身成道同時異
時等之義_一。賢立_二同時義_一。玉引_二自在宮中成正覺已知足化
身即下閻浮 ̄ト云之所判文_一而破_レ之。賢亦答_レ之。論談合_レ
鉾。辯如_二懸河_一。師爲_二其證義_一也。師本爲_二法金剛院之主_一。
仁上人寂。師尋住_二招提衆首_一。某年間再_二補戒壇_一云。應永
三十二年。於_二吾戒壇_一爲_二諸徒_一行_二別受法_一。德音轟々鳴_二于
兩都_一。其終未_レ詳。師從_二城州法園重惠公_一傳_二眞言敎_一轉_一之
授_二忠尋律師_一焉。《割書:泉涌第二十山品宗蓋律三世天。又號_二顯一_一|也予考_レ之時相合恐人乎求者尋_レ之補_レ之》
贊曰。吾高祖初傳_二南山宗_一以來。扶桑國裡預_二其敎_一者簇
【三十二頁上】
々。然深入_二其微_一達_二其奥_一者落々。於戲若_レ師博究_二宗敎_一
大爲_二律範_一又少哉矣。
第四十九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九世》惠明宗和尚傳
和尚字惠明。諱任宗。某年斷髮染衣。未_レ詳_二氏族鄕里_一。從_二
某律師_一陶_二練毘尼_一。既而洞_二明其旨_一。名振_二古都之間_一。本
出_二世于伊州服部郡荒木莊菩提律寺_一。爲_二 四部衆_一所_レ尚。
屢爲_二 七衆_一開_二敷律敎_一。應永三十二年十月一日。前住敎
林老和尚。於_二本山壇_一行_二別受法_一。多授_二 四分即圓妙戒_一。師
爲_二其證_一。正長元年任_二招提主_一。師住_二其位_一凡二十八年。其
間開_二講席_一。由_レ是聲名頓高。遠近欽_レ風。諸方龍象騰踏
而赴者。唯恐_レ後焉。享德三年冬十二月十日。晏然而化。
考_二世壽_一 八十有八。道俗哀慯。送者滿_レ寺。門人如_二父喪_一
也。當_二 五七忌_一。召_二請大衆三百四十人_一行_二大齋會_一。并噠嚫
齋後行_二分衣法_一。西大元澄和尚爲秉_二羯磨_一。點_二講尺院_一。爲_二
休息所_一。大衆入_二彌勒院_一也。安養宗尋律師筆記曰。任公
治世。七衆競崇。顯密并盛。漸去五十年。今眞俗零落滿_二
於見聞_一。須臾如是。況於_二末代_一乎。鳴呼奈何。涕淚血_レ眼而
【三十二頁下】
已也。尋_二師殘記_一實爾。予亦拭_レ泪耳。
贊曰。爲_レ臣忠_レ君。爲_レ子孝_レ親。故君以賞_レ臣。親以慈_レ子。
依_レ之四海静謐。我法亦復如_レ是。住宗和尚以_二毘尼敎_一名
播_二都鄙_一。容止端嚴。襟懷豁達。是以徒能事_レ師。師能愍_レ
徒二十餘年。寺院平安。可_レ崇中世俊才矣。
第五十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一世【三十世の誤ヵ】》性如源和尚傳
和尚字性如。諱弘源。學_二尸羅藏_一。究_二其底蘊_一。享德三年。
先師和尚宗公示寂。衆徒等請_レ師補_二住持位_一也。其年三
月九日寂。
第五十一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一世》戒圓譽和尚傳
和尚字戒圓。諱實譽。律園中拔楚也。應永十七歲十一
月爲_二問者_一。源和尚後。終登_二本山一位_一。
第五十二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二世》賢如尋和尚傳
和尚字賢如。諱忠尋。又號_二宣盛_一。戒行如_レ月照。智光如_レ
日耀。本住_二河東淨蓮華院_一。盛唱_二毘尼_一。嘗從_二敎林公_一傳_二
授密法_一。應永十七年冬十月初八論談。師爲_二 二日問者。
及八日講師_一也。譽師跡住_二持本山_一。又主_二安養律院_一。門人
【三十三頁上】
照盛等若干人。
第五十三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三世》良惠和尚傳
和尚諱良惠。住_二持和之神福律寺_一。專演_二說毘尼瑜伽二
敎_一。受法僧尼結緣男女甚多。忠尋公後。文明十三年
主_二于本山_一。實律家棟梁。密敎宗統也。大小兼學。乘戒俱
急。有_レ聲_二於時_一。其年間。隨_二忠尋公_一傳_二受秘密旨_一云。以故
密汲_二松橋法流_一。律流_二招提正派_一。通別合受。秀居_二 七衆和
尚_一。凡治_二本山衆務_一 六年。其間修_二造寺院_一。廣流_二法水_一。一代
修行尤勤焉。文明十八年孟夏初一。怡然而化。世壽春秋
八十有五。訃聞_二諸方_一。黑白爲_レ之哀慟。門人等厚葬_レ之。
當_二其五七諱辰_一。一山衆僧於_レ神福寺_一構_二秘密壇_一。修_二大秘
法_一。書_二寫妙典_一。兼讀_二誦之_一。皇營_二佛事_一。擬_二其追孝_一也。師又
住_二持安養律院_一云。
第五十四世《割書:中興第三|十四世》良海和尚傳
和尚諱良海。明敏駿發絕_レ傳。顯密傳燈之碩德。故慧公
後。尋住_二本寺和尚_一。由_レ是聲聞之起。水涌山出。德光益
明。長享元年依_二別受法_一爲_レ衆授_二具足戒_一。受者聖秀舜盛
【三十三頁下】
等若干人。其二年五月。西大秀如公寂。同六月一日作_二
分物法_一。師爲_二羯磨_一。群衆三百二十四人。師著_二木蘭色僧
伽梨衣及同色褊衫_一。乘輿相隨。大衆一百餘口。其外行者
淨人等極多。其七月二日爲_二 五七忌_一。又請_二 一山和尚_一。如_レ
前乘輿。大衆相隨。法會嚴重。演法殊絕。而西大衆等甚
稱_レ之云。事終和尚及衆歸_レ寺。大雨急降。時人美_レ之。可_レ
謂幸也。師于_レ時年齡七十有八。相隨大老。藏松院慶海。
菩提庵源祐。彌勒院實意等也。皆乘_レ駕供奉。《割書:具有_二宗尋公|之筆記_一。故略》
《割書:記_レ|之》明應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奄然而寂。享齡八十有六。僧
夏未_レ詳。諸徒專爲_二追福_一。其二月二十六日。諸大德等會
啓_二法筵_一大德源祐爲_二唱導_一也。師嘗受_二密敎於尋和尚_一授_二
之于招提正秀等_一矣。
第五十五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五世》源祐和尚傳
和尚諱源祐。住_二菩提庵_一。《割書:今改號_二|能満院_一。》兼居_二伊州福壽律寺_一。化
權隆盛。明應五年。先和上寂。師尋紹_二其席_一。於_レ此丕振_二
道法_一。風聞_二朝野_一。長享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於_二本山戒場_一
有_二別受法_一。師爲_二答法_一。某年《割書:永正三|年歟》十月十一日寂。帥翰墨
【三十四頁上】
今存。此道勝_レ他。予何幸哉。住_二師之故坊_一。誰豈不_レ慕_二先
祖_一。恨者傳來事跡未_レ詳矣。
第五十六世《割書:中興第三|十六世》舜盛和尚傳
和尚諱舜盛。姿性聰利。文正五年。依_二通受法_一進具。長享
元年從_二良海老人_一受_二别受法_一。某年《割書:永正四|年歟》住_二本山主務_一。永
正四年爲_二秋會唱導_一。年算于_レ時六十有二。通受戒臘四十
二夏。別受戒夏二十有一。某三月二十七日寂云。
《割書:予選_二此傳_一之中。或夜夢所爲_二舍利殿_一。老翁告_レ余曰。盛和上高德|才智秀_レ他。至_二 九十歲_一而寂。予夢覺生_二不思儀之思_一。則記_レ紙也。》
《割書:若如_レ夢則師之入寂相_二|當天文十四年_一也。 》
贊曰。弘源老師已下至_二盛和尚_一。皆以傳律明師。講訓應_レ
機。孜_二々律科_一。儕輩靡_レ不_二推重_一。實爲_二法海之舟船_一也。
第五十七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七世》寬順奘和尚傳
和尚諱泉奘。字寬順。自號_二象耳_一。駿州人也。世姓今川氏。
髮剃_二華藏山_一。爲_レ 人俊朗。秀_二拔群表_一。銳_二精事鈔_一。玅入_二深
義_一。天文八年二月十日辰朝。依_二通受法_一進具。某年於_二招
提戒壇_一從_二高範律公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廣涉_二律海_一。兼通_二密林_一。
某年間奉_レ 勅領_二北京泉涌衆主_一。有_二于和州刺史筒井順
【三十四頁下】
慶公_一。公既亡。其老母後_レ公愁_レ之。常恆尊_レ師。因_レ之爲_二公
之追善_一創_二南都傳香律寺_一。請_レ師爲_二開山祖_一。造_二佛殿。淨
廚。方丈。鐘樓等_一。蔚爲_二精藍_一。結界立法。一式_二律敎_一。四方
學律之侶。慕_レ風駢瑧。老母屢入_レ寺修_二佛事_一。厚受_二敎化_一。師
慇懃而悔_レ之。天正七年《割書:自_二 天文十四年_一|及_二 三十六年_一》應_レ請任_二招提主_一。於_レ
茲聲名森出。某九月二十一日登_レ壇受_二畜衆度人法_一。光
宣等爲_二之證明_一。其年始爲_二念佛會唱導。同十月二十七
日。於_二吾戒壇_一行_二別受法_一。照珍光晶等爲_二之受者_一。某年
間。開_二宣南山大鈔於招提_一。四方聽徒肩摩袂屬。尋常客
貌和雅。堅持_二戒律_一。食不_レ過_レ 中。行止唱_二彌勒聖號_一。期_レ生_二
內院_一。其年天正十六年春。永祿皇帝召_二於宮內_一受_二菩薩
戒_一。其年一月兩度入_二于禁庭_一授_レ戒。上甚崇重。從_レ是時
時詔_レ內講_二演戒敎_一。其歲五月十八日唱_二滅泉涌_一。春秋七
十有一。通受夏臘四十又九。門人奉_二遺軀_一窆_二于泉涌寺_一。
嗣法弟子玉英珍等若干人。而黑白男女受_二 三歸五戒等_一
者。難_二以_レ數記_一。
贊曰。昔南山大師遷神之期。都率天人奏_レ樂來迎。又先
【三十五頁上】
天人告_二大師_一曰。生_二忉利內院_一。以故世謂南山大師歸_二都
率宮_一。奘公學_二南山敎_一。又同_二南山跡_一。屢顧_二師之事跡_一。主_二
內院中_一。何難之有。予時詣_二傳香律寺_一。每_レ拜_二遺眞_一。孜々
忘_レ去。宜哉聖天子隨_レ師受_レ戒聞_レ法焉。
第五十八世《割書:中興第三|十八世》光忍海和尚傳
和尚字光忍。諱凝海。東關人也。生質粹美。屢入_二學林_一不_レ
倦。終受_二通別戒位_一。爲_レ 人所_二尊慕_一。住_二持鎌倉東勝寺_一。丕
開_二律道_一。而導_二 四衆_一。天正八年於_二西大寺_一講_二太賢古跡_一。師
時七十有一。聽者雲布。星陳。師殊於_二表無表章_一達_二其深
奥_一。嘗有_二表無表章抄法苑選集抄十四卷_一也。天文十九年
十月十一日立_レ筆。同廿年十一月廿八日功畢。又慶長四
年夏六月撰_二表無表章起因一卷_一云。去天正十六年。奘
和尚寂。師繼_二其跡_一。又某年間住_二西大寺務_一。出_レ是緇白莫_レ
弗_二傾_レ誠歸依_一。師登_二無畏座_一。譽_二揚木叉律_一。辭河下傾。辯
海横注。一時聽者。俱得_二其驩心_一焉。慶長第四曆八月初
二示寂。春秋七十有八。通受戒臘五十有八。別受戒後五
十四夏。門人樹_二塔西方院_一云。
【三十五頁下】
贊曰。中世戒光漸昧。天下旅徒悉以失_レ儀。時吾大悲菩
薩。西大興正菩薩。出_二世此國_一。恬然振_二起陽江大師之道_一。
令_下_二 六々州人_一觀_中古道顏色_上。然後兩門同_レ流。燈々相續。代
不_レ乏_レ 人。已及_二 四百餘霜_一。然未_レ聞_下兼_二任其主_一之人_上。師也
何人。領_二西都兩門之主_一。絕_二自他不共之義_一。可_レ謂超世之
傑矣。《割書:吾與_二西大_一雖_レ同_二祖流_一。兩門相分。宗義|有_レ異。故從_レ古來_レ兼_二任兩寺主_一也。》
第五十九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九世》玉英珍和尚傳
和尚諱照珍。玉英其字也。自號_二寶囿_一。又稱_二光照_一。生_二于
河州津田氏_一。稟質不_レ凡。聽明秀徹。出家稟_二學于壽德照
珍律師_一。元龜三年。依_二通受法_一納_二滿分戒_一。天正七年登_二
招提壇_一。自_二泉奘宗旨_一傳_二別受法_一。博通_二顯密敎_一。尤精_二木
刃_一。敎恆㨂_二講席_一不_レ倦。四來學徒嚮慕沛然如_二水趨澤。東
照神君欽_二其德風_一。屢問_二法要_一。賜_二于封祿若干_一。文祿二年。
朝廷降_レ旨令_レ主_二泉涌律寺_一。於_レ是聲名轉震。慶長十年《割書:海師|寂後》
《割書:歷_二于|七年_一》八月六日。受_レ請任_二招提主務_一。享齡五十有一。其十
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於_二本山之壇_一授_二別受戒_一。律祐泉秀
等二十三人爲_二之受者_一。師初居_二于古京傳香律寺_一。後住_二
【三十六頁上】
持京兆法金剛院_一。又兼任_二城南善法律寺及金剛壽德等
諸刹之主_一。所_レ至緇白尊敬。道光益明。某年皇帝勅爲_二戒
師_一。天恩厚受。封祿甚多。雖_レ然嫌_レ身。恆每_レ入_二宮依_一。麻衲
布衣不_レ思_二名利_一。以故君臣尚_レ之如_レ佛。元和元年十一月
六日。爲_二善法先住堯清公三十三年之遠忌_一。即於_二律寺_一。
大修_二法事_一。其年間於_二金剛寺_一行_二大曼陀羅供會_一。師爲_二導
師_一。元和六年十月十八日。爲_二奘公三十三年之諱辰_一。修_二
行法會_一。并寫_二理趣妙經_一若干卷也。慶長十五趣_二干【于】東府_一。
故秋會唱導大德凝實代_レ之。師勤_二唱導_一凡十九度。元和
三年八月。後陽成皇帝崩。師奉_レ勅爲_二同車_一。同九月初八。
女院爲_二先皇_一從_レ師受_二 十善戒_一也。同六年二月二十六日
國母薨去。師爲_二之導_一。同九年再行_二別受法_一。實應秀海等
十八人受_レ之。某年間受_二畜衆度人法_一云。寬永五年十二月
六日臨終告_二門人_一曰。吾其去矣。即安_二坐牀_一。令_レ衆唱_二慈民
聖號_一。師亦隨_レ念。乃泊然而化。俗齡七十有四。通受夏臘
五十有五。别受戒臘四十又九。其諸徒奉_二全身_一葬_二法金
剛之山_一。遠邇緇素如_レ喪_二怙恃_一。所度弟子若干人。所_レ著敎
【三十六頁下】
誡儀抄二卷也。常講_二律敎大小律三大部及定寶戒疏等
諸部_一而不_レ廢也。師令_下_二畫工_一寫_中形像_上。自書_二遺誠偈_一曰。
吾門人住侶。願斷_二色財非_一。身著_二忍辱衣_一。須_レ離_二名利難_一。
勤行精進護。吉羅堅全持。戒律心文字。興_二營寺舍_一專。又
頌曰。尸羅止作戒全持。願必生_二都天樂果_一。灌頂瓶成尊_二
信受_一。凡身即佛理安然焉。
賛曰。珍師抗_レ志高明。視_二世之名利_一如_レ見_二破履_一。唯思_三削_レ
跡而長_二育佛身_一。及_レ遇_二 五位山勝地_一。卓_二錫其中_一。味_二禪律_一
以自飫。弄_二松柏_一以自適。眞比丘哉。至_レ如_下任_二其七大堂
場之主_一。且爲_中帝王皇后等之戒師_上。慧解絕倫。道德秀_レ 人
故也。予嘗詣_二位山_一禮_二師之肖像_一。眉目顏貌氣和如_レ春。
令_二_レ 人謁仰弗_一_レ厭焉。
第六十世《割書:中興第|四十世》光宣薰和尚傳
和尚諱照薫。字光宜。又號_二芝岳_一。阿州人。出_二大津氏_一。弱
齡入_二傳香律寺_一。依_二照珍律師_一而出家。某年依_二通受法_一受
具。又受_二別受戒_一。既繼_二傳香寺跡_一。兼住_二城州壽德院_一。爰
珍律師後未無_下住_二招提主_一者_上。但以_二第一座_一爲_二住持代_一。
【三十七頁上】
一山 師令_レ補_二其位_一。依_レ是某年間登_二傳戒和尚位_一。受_二大
衆拜禮_一。然行_二別受戒會_一。受者若干人。延寶四年正月六
日寂。尋葬_二遺骨于招提西方院_一。立_二塔其處_一。春秋七十有
一。别受戒臘【三字分を白四角で囲う】通受戒臘五十一夏。門人偉爲_二追孝_一
尋行_二分物法于傳香寺_一。三寺大衆極多。賢照律師爲_二羯
磨_一云。所度弟子若干人。上首光順春律師。
第六十一世《割書:中興第四|十一世》智敎照和尚傳
和尚字智敎。諱賢照。和州八田鄕人。出_二安井氏_一。幼而入_二
招提寺_一。師_二事行賢律師_一。其年出家。尋受_二息慈戒_一。至_二弱
冠年_一依_二通受法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後進_二 四分之律儀戒_一。某年間
中_二興生馬山竹林律寺_一。延寶年中薰和尚寂。一衆令_レ續_二
其席_一。其時延寶三年九月十八日也。一旦示_レ病而寂。實
延寶六年五月五日申刻也。俗壽六十又二。通受戒臘四
十三夏。樹_二塔竹林寺山_一。尋行_二分物法_一。皇修_二佛事_一也。師
學_二眞言于祐海律師_一云。上足智堂峰律師紹_二敎學竹林兩
院跡_一焉。
贊曰。時及_二濁世_一。僧侶漸々護戒慢也。予聞_二老者_一。曰。玉
【三十七頁下】
英珍公專持_二戒律_一。食不_レ過_レ 中也。其後追_レ年乘戒俱緩也。
然薰照等師。宿因多幸。任_二傳戒和上位_一。可_レ謂隨_レ宜應_レ
物人也。
第六十二世《割書:中興第四|十二世》即航海和尚傳
和尚字長傳。諱清算。後改稱_二義海_一。又自號_二即航_一。生_二於播
州瀧野鄕_一。父渡邊氏。母佐藤氏也。志學之比入_二于招提_一。
從_二能滿祐海律師_一聽_二訓誨_一。事_レ師至孝也。寬永二十一年
六月十九日。隨_二海律師_一出家。受_二沙彌戒_一。尋學_二密乘_一。終
受_二兩部法_一。正保二年二月十日進_二通受具戒_一。先祈_二好相_一
若干日。明曆三年三月十六日。從_二兩大高喜和尚_一受_二別
受法_一。延寶元年十一月。東大主務大僧正公於_二戒壇院_一登
具。師爲_二遺敎經之講師_一。延寶年中正和尚遷神。同六年
九月十八日一衆請_レ師住_二本山和尚_一。時五十有三。受_二大
衆拜賀_一。客貌和潤。人皆歸伏。音聲妙奇。登_レ座唱_二法要_一。
聞人動_レ感。延寶年中修_二造唐古鄕養福寺_一。念佛大會唱
導屢奮。貞享元年十月十四日戍刻於_二能滿院_一化。世壽
五十有九。僧臘四十夏。一山嘆愁尤至。三晝夜中。大衆
【三十八頁上】
交代日夜唱_二光明妙呪_一。其十六日午刻葬_二送之野_一而闍
維。僧俗送者森々然。尋行_二分物法_一。大德實海爲_二羯磨法_一。
遠近聞_レ訃無_レ不_二慨然_一。門人厚勤_二 七々之忌_一。建_二塔西方院_一。
受戒得度僧尼若干人。親弟尋無辯公紹_二能滿席_一。辯公是
予之師範也。
贊曰。予九齡時遊_二能滿室_一。一日師告_レ余曰。汝爲_二出家_一。予
涕泣而拒_レ之。師曰。故不_レ知也如_二 天子_一貴猶出塵嘉遁。汝
爰娛_レ何拒_レ之。唯出家而免_レ苦乎。予漸歸伏。其秋七月六
日隨_レ師剃髮。不_レ料其年冬師已示_レ滅。然後春過秋來。至_二
志學年_一。初知沙門之道無_レ比。爲_二佛敎_一最於_レ茲顧_二師之
恩_一不_二曾暫忘_一。師也氣正和。色莊而恕。日向_二遺像_一。戀_レ昔
感_レ今。淚爲_レ之萬行焉。
第六十三世《割書:中興第四|十三世》圓巖周和尚傳
和尚諱玉周。號_二圓巖_一。又名_二退室_一自稱_二圓融_一。京兆人也。
父速水氏。母【三字分を白四角で囲う】幼而師_二事法金剛院觀圭大長老_一。
既而鬀翦。受_二息慈戒_一。某歲依_二通受_一登具。寛文十二年九
月十四日。受_二別受戒_一。又從_二雲龍如周律師_一傅_二兩部法_一。盡_二
【三十八頁下】
其奧義_一。圭公後主_二法金剛院_一。某年奉_レ勅領_二泉涌之主_一。尋
賜_二紫衣_一。某日入_レ內見_レ帝。某年後齊院皇帝登遐。師爲_二
同車_一。貞享三年正月。請爲_二招提主_一。元祿五年。於_二東大
大殿_一。請_二 七大僧侶及諸山之毳衆一萬員_一。而有_二大會_一。其
四月十六日。招提大衆應_レ請。師爲_二唱導_一。元祿十一年九
月戒壇成。其月從_二 十三日_一至_二 二十一日_一。有_二功成供養及
別受戒會_一。師爲_二唱導及戒和上_一。受者照戒惠晃等若干人。
其冬辭_二衆治_一。而喜_二遁五位山裡_一焉。
贊曰。荷_二擔佛祖綱宗_一之職者甚重也。非_二識度弘朗人_一爾
能至_二于茲_一邪。予當隨_レ師受_二別受法_一。受_二秘密法_一。故時與_レ
師清話。及_二古今事_一。其神志高遠。不_レ可_二得而計_一_レ之。即賦_二
一偈_一曰。承_レ旨應_レ請領_二佛場_一。兩都恩澤人無量。忽朝晦_二
跡位山下_一。韜_二物々明朗德光_一。
第六十四世《割書:中興第四|十四世》南溪海和尚傳
和尚諱實海。號南溪。城州木津人也。幼而入_二招提_一而出
家。終受_二通別戒位_一。元祿十二年四月十日住_二招提主_一。其
月《割書:正當_二 五月十九日_一也。|厭_二炎暑_一故修_二于此月_一。》中租四百五十年之諱辰。依_レ是七
【三十九頁上】
畫夜間行_二大法會_一。師爲_二其唱導_一。其秋九月辭_二衆務_一也。
第六十五世《割書:中興第四|十五世》玉竿峰和尚傳
和尚諱照峰。號_二智堂_一。亦自名_二玉竿_一。賢正和上之上足也。
元祿十三年九月十二日應請登位。春秋五十又九也。
贊曰。從_二高祖大師_一至_レ今幾一千歲。歷_レ代六十五世。其間
或衰或盛。然戒月不_レ隨_レ 地。光輝_二 一千秋_一。令_三_レ 人學_二應供
之風_一。是蓋上來和尚之力也哉。
予披_二閱傳律宗派_一。闕_二和尚位_一屢有_レ之也。其間爲_二首座人_一
傳_二來其法_一。曾未_レ斷已。若不_レ記_二其名_一。則後生必疑_レ之。故
予今記_二傳律宗祖之連名_一。所謂自_二覺凝公_一至_二宗眞公_一之
間。在律明智二大德爲_二之首座_一。相_二續此道_一。尋惠圓了公
間。堯學大德傳_二通毘尼_一。芿信尊空公之間。有_二大德禪融_一。
不_レ斷_二戒流_一賢譽會圓公之間。秀空了聖連續不_レ絕_二戒傳_一。
静忍即仙道海之間。聖海律師不_レ絕_二律燈_一。道海心光之間
有_二貞濟公_一續_二戒光_一。等圓理宗 ̄ノ間。中實秀不_レ絕_二戒香_一。顯
一任宗之間。祐惠大老傳_二流戒水_一。任宗彌源之間。大德
英雄不_レ滅_二律燈_一。惠尋良慧 ̄ノ間。弘秀次_レ之不_レ闕_二戒傳_一。源
【三十九頁下】
祐舜盛之間。大德實意不_レ零_二戒花_一。舜盛泉奘之間。祐雅
良懷源貞元譽朝秀實稚良算弘秀賴秀玉盛良泉。燈々
相繼不_レ滅_二律光_一。且先有_二弘秀_一。又旦有_二弘秀_一。同名同字。後
人定疑。予爾。以故披_二尋古記殘文等_一。自博考_レ之。時代遐
隔。呼_二其名_一者有_二 二人_一也。實爲_二同名別人_一。夫贊然也。求
者幸莫_レ疑_レ之。又凝戒照珍之間。實盛春海行賢相_二傳戒
法_一。照珍照薫之間。衆秀實應英導俊盛召秀相紹不_レ絕_二
戒門_一。義海寂後。尋圓巖和尚任_二于其位_一。實海一實照峰
者爲_二唯念佛唱導_一耳。予親値_二和尚義海公示寂之期_一。又
現遇_二巖老和尚之登位_一。巖老師退院。而實海公相尋繼_レ
之。又海公退院。而照峰公次_レ之無_レ有_二間斷_一。猶如_三具顯_二 下
卷戒傳之圖_一。茲但恐_二來者之妄傳_一。繁記_レ之也。
【四十頁上】
招提千歲傳記卷中之一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明律篇
述曰。明律者。謂洞_二明律藏_一。明_二白律身_一也。然此中有_二慧
解_一。有_二習禪_一。有_二感進_一。有_二忍行_一。有_二力遊_一。有_二方應_一。有_二檀興_一。
有_二願雜_一。未_二必唯明律_一也。然今傳諸師。皆是以_二戒律_一爲_レ
基也。其有_二餘德_一者。蓋兼備耳。故不_レ擇_二彼此_一。但以_二明律_一
立_二此篇名_一也。凡明德者。達_二貫萬途_一。豈一途哉。故自_レ古
至_レ今。習禪家有_二明律者_一。明律家有_二習禪者_一。其慧方願等
亦復如_レ是。然家_二其家_一者。雖_レ有_二餘德_一。以_二其家事_一稱_レ之也。
識者正_レ焉。
唐揚州崇福寺祥彥律師傅
律師諱祥彥。唐國人。未_レ知_二何許何氏_一。居_二于唐揚州崇福
寺_一。實鑑眞大師之上足也。天性神氣非_二直巴人_一。廣學_二
台律二宗_一。而究_二其深奥_一。唐天寶元年。吾榮叡普照請_二眞
大師_一。于_レ時眞公對_レ衆曰。誰隨_レ我去_二東邦_一乎。群弟默然
【四十頁下】
無_レ答良久。祥彥進曰。彼國太遠。生命難_レ存。滄海淼漫。百
一無_レ至。人身難_レ得。中國難_レ生。進修未_レ備。道果未_レ剋。是
故衆僧咸默無_レ對而已。祖曰。是爲_レ法也。何惜_二身命_一諸人
不_レ去我獨去耳。師曰。和尚若去。彥亦隨去矣。從_レ是思託
道航等相隨。是我朝傳戒發願基緒也。然後天寶九年吾
祖至_二吉州_一。師復相隨。師於_二舟中_一端坐。問_二思詫_一云老和
尚睡覺否。託曰。未_レ覺。師曰。今欲_二永訣_一。託驚則諮_二和尚_一。
祖即將_二曲几_一來。使_二師憑_一_レ几_一【一点衍ヵ】。向_二西方_一即告曰。西方去_レ此
不_レ遠。而有_二彌陀淨刹_一。舉_レ念係_レ心。佛自來迎。而念_二阿彌
陀佛_一。即一聲稱_レ佛端坐。寂然而無_レ言。老和上乃喚_二彥 ̄ヨ
彥 ̄ヨト_一悲慟而曰。何夫一旦告_レ別早速乎。涕淚濕_レ巾。愁惕
無_レ比。舟中僧侶無_レ不_二嗟嘆_一。誠相_下似仲尼後_二顏淵_一見_レ我
如_レ父之謂_上也。師隨_二逐和尚_一已三十年。且修_二功德_一。且行_二
佛事_一。更無_レ省_二身命_一。傳戒最初發起。唯在_二此人_一。四度作_レ
船。助_二祖本願_一。累功徒盡。骸沈_二海底_一。實堪_レ惜焉。
贊曰。彥公與_レ祖共同_二千里思_一。爲_二傳法_一忘_二身命_一。眞佛子
哉。鳴呼如_レ顏者。必如顏也。痛哉。或人問_レ予曰。此傳者
【四十一頁上】
顯_下來_二吾朝_一 人_上。汝焉舉_下 地亡_二 中路_一之人_上邪。余答曰。實爾。
然余看_二彥公事跡_一。越_二功於渡海人_一也。其何乎。先_二東遊
於衆侶_一。令_二吾祖而喜_一。或又造_レ航。丕助_二祖願_一。誰豈_レ比_レ之。
骸假令骸雖_レ沉_二滄溟_一。神必有_二此日國_一。將雖_レ無_レ之。經所
謂無來無去云云。汝何以_レ不_レ來而難_レ余乎。
戒壇院法進大僧都傳
大僧都法進支那國人也。姓王氏。高祖鑑眞大師高弟也。
天資俊敏。神智無_レ竝。得度滿戒後。貫_二通三藏_一。深明_二達
台律圓宗_一。兼長_二世典_一。出_二世唐揚州白塔寺_一。以_二毘尼_一鳴_二
于時_一。厚爲_二緇白_一所_レ重矣。吾天平勝寶五年。大師來_二遊此
國_一。師亦相隨。我 聖武皇帝與_二大師_一同寵遇。太祖築_二戒
壇_一。命_レ師臨壇度_レ 人。故戒德振々預_二 一方衆匠_一。其天平八
年勅任_二律師_一。尋進_二大僧都_一。我祖及_レ入_二招提_一。虛_二戒壇唐
禪兩院_一以附_レ師。師恆講_二于律敎大小諸部_一。謂梵網鈔。羯
磨疏。行事鈔。比丘尼鈔。此律尼鈔。拾毘尼義鈔。沙彌經。
及慧光。智首。法礪。鎭國等。律疏也。又受_レ請講_二台宗三
大部_一 四徧。習學受律人日比_レ肩難_レ容_レ膝也。 勝滿法皇
【四十一頁下】
崩御後。又 孝謙帝深恭敬。故及_二先皇崩_一。勅_レ師作_二佛
事_一云。寶龜九年示寂。閱世僧臘未_レ詳。所_レ著梵網經註六
卷。沙彌經鈔五卷。戒壇式等也。得法門弟。聖一。惠山。
行讚等。甚多。貴賤預_二其戒法_一者。指不_レ勝_レ計也。師嘗至_二
讚州多度郡_一。宿_二或一家_一。其夜聞_下隣屋有_二嬰兒_一誦_二佛頂
呪_一聲_上。而家人初不_レ悟_レ之。謂爲_二啼聲_一。師怪_レ之。欲_レ知_二其
所由_一。信宿不_レ去。至_レ夜聞_二呪聲_一如_二前夜_一。天明入_二其家_一。
指謂_二其親_一曰。此兒非_二凡人_一。善熟視_レ之。長當_三弘_二傳大法_一
矣。後果然。即空海弘法大師是也。豈不_レ異乎。且吾祖於_二
海中_一爲_二龍神_一失_二如來之設利羅_一。師誓_二龍宮_一曰。令_二舍利
再還_一。則應_下於_二日國_一建_二創佛舍_一救_中拔群生_上矣。是故入_二此
邦_一於_二和吉野郡_一建_二戒院_一。名_二佛國寺_一。及_二大師滅定_一。爲綴_二
七言六句詩_一慟_レ之。其詩曰。大師慈育契_二圓空_一。遠邁傳_レ
燈照_二海東_一。度_レ物寸籌盈_二石室_一。散_二流佛戒_一紹_二遺蹤_一。化畢
分_レ身歸_二淨國_一。娑婆誰復爲_二驗龍_一。至_レ今吾祖寂滅日。於_二
祖影前_一。末葉衆侶爲歌_二曲之_一矣。
贊曰。賢哉進公。隨_二于吾祖_一續_二於法燈_一。俱至_二此方_一。大輝_二
【四十二頁上】
戒光_一。以故爲_二吾朝傳戒第二祖_一。其能聽_二兒誦_一而不_二相違_一。
於戲宗門異人哉。古謂聖知_レ聖其斯之謂歟。
唐台州開元寺思託律師傅
律師思託。唐國產也。未_レ聞_二其姓_一。神性俊逸。英辨快利。
實法海猛龍也。嘗從_二于鑑眞國師_一學_二習台律_一。是故專務_二
律部_一。廣涉_二台敎_一。一莫_レ不_レ通。瑞_二世于台州開元寺_一。弘法
度人靡_レ怠。會大師赴_二本朝_一。挽_レ師偕_レ行。聲光日著。德風
屢振。從_レ焉唐道璿大德知_三師尤長_二毘尼_一。乃命_二徒侶_一從_レ
師而受學焉。師爲開_二講席于大官寺_一 四五歲。謂法礪疏鎭
國記等諸章。以至天台敎講授而不_レ廢。遠近莫_レ不_レ預_二其
德光_一。天平寶字年間。太祖新創_二招提_一。師輔_二翼化儀_一。激_二揚
此道_一。且得_下造_二佛像_一之妙_上。招提大殿丈六盧舍那。同左夾
侍丈二藥師。及大祖眞影等。其外佛菩薩之形像。自刻者
多_レ之。及_二吾祖滅後_一。爲著_二東征傳三卷_一。以記_二太祖一代之
遺跡_一焉。太祖東征時。舍利爲_二龍宮_一所_レ奪。師入_二海底_一責_二
於龍神_一。故還_レ之。是師之洪懃也。師嘗於_二維摩堂_一與_二賢
環_一論_下和尚來朝以前。諸僧依_二瑜伽行_一 三聚淨戒自誓作
【四十二頁下】
法。其從他受亦受_二 三聚_一成_二 七衆戒_一之義_上也。太祖常謂_レ師
曰。我若終已。願坐化。汝可_三爲戒壇院別立_二影堂_一矣。師
傷_二太祖遷化_一。有_レ詩云。上德乘_二杯𪳁_一。金人道已東。戒香
餘散_レ馥。惠炬復流_レ風。月隱歸_二靈鷲_一。珠逃入_二梵宮_一。神
飛_二生死表_一。遺_二敎法門中_一。如_二弘法大師_一隨_レ師受_二菩薩戒_一
矣。其終未_レ詳。傳律弟子。常巍。忠惠。忍基等。若干人。貴
賤緇素男女。皆偕崇_二重師德_一更無量也。其延曆七年選_二
述延曆僧錄一卷_一云。
贊曰。夫長_レ德者。必達_二諸道_一。師洞_二釋敎_一。兼得_下作_二佛形_一之
妙_上。而令_下_二其尊像_一末代遺_上_レ福。厥形像等今尚在之。堂々巍
々非_レ及_二凡慮_一。世人今古以爲_レ奇之。又入_二龍宮_一使令_下_二設
利羅_一傳_中于此地_上。何在_二常人之事_一乎。苟非_二 天賦夙德_一斷
不_レ能_レ及矣。
唐仁韓律師傅
律師名仁韓。支那洲人。而吾戒門之大匠也。隨_二于吾太
祖_一受_二學業_一。與_レ祖共遊_二化此國_一。唐天寶十二年冬十月艤_二
船舫於江頭_一。相_二待大師_一云。其傳來未_二具聞_一_レ之也。
【四十三頁上】
唐法顆律師傳
律師法顆。唐境人也。隨_二吾祖眞僧正_一習_二授道行_一。倶_レ祖至_レ
此。以_二戒月光_一拔_二濟群迷_一也。
唐泉州超功寺曇静律師傅
律師諱稱_二曇静_一。受_二生華國_一。唱_二化日東_一。尤能_レ律。兼涉_二台
敎_一。吾祖大師神足也。志節高簡。爲_二世人_一所_レ尚。天寶年
間。隨_レ祖東來。吾祖至_レ開_二化於唐寺_一。輔贊功爲_レ多。且智
巧天府。與_二思託公_一共造_二丈六毘盧像_一。以安_二于唐寺大殿_一。
梵相端嚴。見者生_レ敬。其像今尚存焉。師本在_レ唐出_二世泉
州超功寺_一云。
唐竇州開元寺法成律師傅
律師法成。支那國人。住_二于竇州開元寺_一。從_二吾高祖大師_一
受_レ業。精_レ律長_レ台。導_二引七衆_一。隨_二大師東遊_一尤有_二美譽_一
矣。
唐智威律師傅
律師智威。西唐人也。吾高祖之徒也。從_二于高祖_一來_二至此
方_一。以_二於戒學_一名在_二于世_一矣。
【四十四頁下】
唐靈曜律師傅
律師靈曜。大唐人。爲_二吾大師之徒_一。從_レ祖至_二此地_一善_レ律。
聲名在_二當時_一。其終未_レ詳也。
唐懷謙律師傅
律師懷謙。支那洲人。入_二鑑眞大師門_一。服勤受_レ道。精通_二
毘尼部_一。後輔_二弻大師_一東應。常以_二律敎_一訓誨無_レ替矣。
屋嶋寺空盛雲律師傅
律師諱慧雲。字空盛。未_レ詳_二姓氏_一。支那人也。嗣_二法高祖
和尚_一。德音振_二海岱_一。隨_二吾大師_一來_二遊日國_一。於_二東大壇_一從_二
吾高祖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後爲_二戒壇第五和尚_一。嘗於_二讚州_一建_レ寺
號_二屋嶋_一。常講_二律敎_一。勸_二化道俗_一。是故學士如_レ雲起。若_二弘
法大師_一從_レ師學_二習毘尼_一云。
唐慧良律師傅
律師慧良。唐國人。眞大師之徒也。與_レ祖遊_二此地_一。於_二東
大戒塲_一依_二我大師_一受具。以_二律學_一有_二其譽_一也。
唐慧達律師傳
律師慧達。唐人。吾和尚弟子也。從_二于大師_一東來。能圓_二
【四十四頁上】
戒品_一。名重_二海內_一。於_二東大壇_一從_レ祖納_二滿分戒_一焉。
唐慧常律師傅
律師慧常。支那洲產也。附過海大師_一學_二吾道_一。偶大師遊_二
化此境_一。常又隨。而登_二東大戒場_一。從_二于大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
尤長_二戒門_一矣。
唐慧喜律師傳
律師惠喜。爲_二吾大師徒_一。本唐域人。沙彌時。從_二大師_一至_二
扶桑_一。於_二東大戒壇_一從_二大和尚_一受_二具足大戒_一。戒學尤善。
甚有_二高譽_一云。
贊曰。自_二韓公_一至_二喜公_一。諸師皆以生_二於吾大師法薗中_一。實
釋門之大鳳。法海之長鯨也。謂梅檀林中唯有_二𣒰檀_一者。
夫斯之謂乎。恨者年來遠隔。事跡悉失。爰但記_レ名遺_二于
後世_一而已。
道忠律師傅
律師道忠。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師_二事吾祖大僧正_一。戒行氷
潔。緇白尊慕。吾祖稱贊曰_二持戒第一_一。嘗行_二化東州_一。好
行_二利濟_一。國人號_二菩薩_一也。天台圓澂未爲_レ童時。慕_二師之
【四十四頁下】
德_一。夙夜服勞。曾無_二難色_一。師哀_二其懇誠_一。授以_二菩薩戒_一。又
傳敎大師欲_レ弘_二通台敎_一。書_二寫經卷_一。師殊助_二其功_二云。
贊曰。皇哉忠公之德。吾 祖稱_二持戒第一_一。如來在世以_二
婆離尊者_一有_二于其稱_一。師夫類之乎。厥懿行休德。具雖_レ不_レ
聞之。以_レ是知_レ是。且所謂仲尼有_下贊_二弟子_一言_上也焉。
興福寺榮叡律師傅
律師榮叡。未_レ聞_二何國何氏_一。住_二于興福寺_一。學行絕_レ倫。稟
性忍_レ苦耐_レ勞。律身堅貞爲_レ 人所_レ敬。後住_二濃州_一度_レ 人弘_レ
法。天平五年與_二普照公_一奉_二聖武皇帝之勅_一。附_二于遣唐大
使丹墀廣成舶_一。遠入_二西唐_一。屢參_二謁諸宿老_一。終從_二鎭國定
賓律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既過_二 十歲_一博達_二戒律_一。然後天寶元年
至_二于揚州大明寺_一。謁_二吾傳戒大師_一。即禮_二足下_一親述_二吾皇
帝懿志_一。請_レ至_二海東_一。吾大師好_二其志_一許_レ之。天寶二年。揚_レ
帆汎_レ海。中途乏_レ水。舟中憂惶。一夜師夢有_二 一異人_一。欣_二求
戒法_一師謂_レ之曰。舶中乏_レ水。衆人愁_レ之。願爲施_レ水。異人
乃將_レ水與_レ睿。睿飲_レ之甚甘美。而身心清凉。叡又曰。願
及_二舟中衆人_一。異人即呼曰雨矣。天明陰雲油然俄起。甘
【四十五頁上】
雨頻降。一舶忘_レ憂。豈非_二道力所感_一邪。師數年百苦積_レ身。
及_レ至_二端州_一。自知_レ不_レ起。謂_二大師_一曰。貧道自_二 天寶二年_一以
來。欲_下請_二和尚_一歸_二本國_一弘_中戒法_上。意日夜下_レ廢。不_レ果受_レ
病。鳴吁未_二時至_一乎。未_二機熟_一乎。柰何命不_レ迨_レ志。願和尚
來_二至海東_一。爲_二毘尼鼻祖_一。則吾葬_二骸於魚腹_一。神猶至_二故國_一。
輔_二和尚之弘戒_一。語畢泊然而化。大師悲哀不_レ已。緇素愁
傷。泣殯葬焉。師在_レ唐時。誘_二於大師_一欲_レ越_二巨海_一。時道俗
悲_レ至_二和尚海東_一。晝夜衞護。官人來挹_二普照師_一。師走入_二池
底_一。暫時而有_二水動_一。怪令_下 人入_二水中_一尋_上_レ之。終得_レ師而
二師共所_二禁錮_一。師遇_レ病歷_二 三箇月_一蒙_レ赦。從_レ其又至_二和
尚所_一。又述_二本願_一。再發中路而沒矣。
贊曰。命不_レ迨_レ志。古人尚憂。況於_二今人_一邪。余顧_二眄睿公
之深志_一。先墮淚而更不_レ進_レ筆。鳴呼師之命不_レ待_レ望哉。雖_レ
然如_レ師雖_レ沒_二 中途_一。其名不_レ朽也。且風飡水宿。耐_レ寒忍_レ
熱幾春秋乎。唯爲_下請_二吾祖_一傳_二通戒律_一救_中拔衆有_上也。親
切懿志。豈不_レ偉哉。自_レ始_二于此_一。吾扶桑國全蒙_二 三寶之益_一
也。今人胡爲捨_レ身建_レ志勤_レ道弘_レ法歟。人命有_レ限。希望
【四十五頁下】
不_レ盡。直趣_二死路_一。奚急不_レ期_二當來値遇_一邪。惑哉世人。娛_二
于虚妄空華事_一。徒又歸_二於生死之冥關_一哉。
大安寺普照律師傅
律師普照。未_レ聞_二鄕里_一。素有_二淵才_一。深究_二內敎蘊奧_一。于_レ時
所_二嘉尚_一。其性慈閔。而能忍_レ苦。居_二大安寺_一。大振_二化風_一。其
天平五年。奉_レ勅與_二興福睿公_一入唐留學。彌增_二智光_一。拜_二
訪諸大老_一。因從_二定賓公_一納_二滿分戒_一。與_レ睿至_二揚州_一謁_二眞
大師_一。而同_レ睿請_二老和上_一。既而誘_レ祖歸_二于本朝_一。國人稱_レ
之。勅令_レ居_二東大寺_一。聲德日著。天平寶字二年。奏曰。城
外道傍。宜_レ栽_二果樹_一。何者行人往來。熱則就_レ蔭。飢則啖_レ
實。得_レ非_レ輔_二靈化_一歟。制曰可。其利濟之心不_二亦深_一乎。寶
字二年。賜_三師之母某于_二位從五位下_一也。蓋美_二師入唐之
功_一也。
贊曰。太哉師功。靈_二承吾 皇帝勅_一。直抵_二支那_一。不_レ憚_二飡
冰嚼檗之難_一。而終請_二得大師_一。歸_二于此境_一。始弘_二吾道_一。至_レ
令_三普天受_二厥餘風_一。厥忠君也如_二范蠡_一。厥重法也如_二玄奘_一。
嗟夫故國山川雲行雨施矣
【四十六頁上】
賢憬僧都傳
僧都諱賢憬。尾州人。姓荒田氏。幻而出塵。習_二唯識於興
福寺宜敎法師_一。天平勝寶七年東大寺戒壇成。鑑眞大師
行_二羯磨法_一。憬爲_二受者_一。是本邦登壇受戒之始也。嘗於寫_二
大藏四千餘卷_一。納_二乎招提之藏_一。以擬_二聖武帝之冥福_一云。
寶字三年八月。招提戒壇成。吾祖爲_二唱導師_一。師爲_二呪願_一
也。性耐_二苦勵_一。勤修不_レ倦。嘗剝_レ皮然_レ指。識度明敏。不_レ
可_二得計_一也。延曆年中。朝廷議_二而遷都_一。勅憬定_二鴻基_一。今
平安城是也。其十二年冬十一月辛丑入寂。壽八十九。
梵福山善謝傳
釋善謝。姓不破氏。美州不破郡人也。性俊邁學_二唯識於
璟敎法師_一。兼達_二 六宗_一。名翼飛_二遐邇_一。某年中從_二于鑑眞大
師_一相_二與賢憬_一進_二大戒_一。桓武帝崇_二尚其德_一。推爲_二僧綱_一。晚
入_二梵福山_一。排_二拾人事_一。專修_二淨業_一。延曆二十三年夏五月
終_二于其山_一。世齡八十有一焉。
靈福志忠善頂道緣平德行忍證修傳
釋靈福等七人者。皆爲_二昔往之大德_一。并一方衆首也。某
【四十六頁下】
年間與_二憬謝_一共從_二于吾眞大師_一受_二滿分戒_一也。厥傳來未_レ
詳。來學輔_レ之。
贊曰。吾高祖來_二至此邦_一。始弘_二戒宗_一。普天慕_レ德。從者紛
如。其中八十餘人者。吾國名德。然失_二其名_一。漸憬謝福等
九人存_レ之。予以故記_レ之耳。惜哉事跡未_レ詳也。
唐聖一慧山二律師傳
律師慧山。聖一。并支那國人。即法進大僧都徒也。來_二至
此邦_一。盛振_二師風_一。名重_二 一時_一。山居_二于東大寺_一云。一始居_二
元興寺_一。後住_二于吉野佛國寺_一。爲_二第二世_一。寺蓋師範法進
僧都依_二海路誓願_一所_二創建_一也。竝不_レ知_二其終_一也。
大安寺善俊律師傅
律師名善俊。不_レ詳_二何許人_一。道璿律師之門人也。練_二磨持
犯開遮之旨_一。爲_二當時律學之英_一也。恆住_二大安寺_一。唱_二尸羅
大道_一。兼隨_二思託公_一親學_二戒律_一。依_二吾祖命_一。自_二 天平寶字
三年八月朔_一於_二招提_一講_二南山法礪兩疏_一。聽者極多。以故
德光照_二曜四海_一。其終未_レ聞之。
忍基律師傅
【四十七頁上】
律師忍基。氏族生地俱不_レ可_レ考。博通_二律部_一。厚爲_二 四衆_一
所_二傾慕_一。本出_二思託律師之門_一。兼隨_二待吾大師_一。練_二此道_一
矣。吾祖入寂先兆。師之所_レ夢也。寶字年間。於_二東大唐禪
院_一講_二宣南山相部二疏_一。聽者森々乎。聲風鳴_二于四方_一云。
贊曰。忍公大幸人哉。親依_二託公_一學_二毘尼敎_一。兼事_二大師_一
琢_二磨此敎_一。於_二師戒學_一何有_二疑冰_一乎。其託公此道龍虎。兩
朝英傑。其大師支那國之高德。日域傳戒最祖也。師奉_二
事之_一。能學_二成敎_一。夫豈非_二大幸人_一耶。
常巍忠慧二律師傅
律師常巍。及忠慧。并出_二思託律師門_一也。各才學厚博。而
法中之巨擘也。巍寶字中於_二大安寺_一開_二演南山法礪之鈔
疏_一。集_二輪下者_一不_レ可_レ算也。慧又其年間於_二近江國_一講_二敷
南法鈔疏等_一。來_二至講堂_一者如_三千河流_二大海_一也。
惠新眞法二律師傅
律師惠新。眞法。各有_二才智_一。而善_二戒學_一。皆吾大師在世之
古德也。新於_二大安塔院_一開_二敷南山相部兩章_一。法又於_二興
福寺_一講_二於南山法礪之章_一。并以一時之明匠也。未_レ知_二何
【四十七頁下】
門侶_一矣。
法智道欽行濽三律師傅
律師法智者。大師弟子也。一日大師應_二于氷上眞人之雅
請_一赴_二其舘_一時。意欲_レ立_レ寺。竊掌_二 地上_一。即語_レ智曰。此福地
也。可_レ立_二伽藍_一云。後果依_レ勅賜_二其地_一。即招提是也。律師
道欽支那人也。從_二于大師_一出家得度。欽未爲_二沙彌_一。偶租
東征。欽又相隨。後未_レ知_レ進_二具戒_一。或傳燈宗派中。吾祖群
徒之中。既稱_二道欽律師_一。定登_二大戒_一歟。律師行濽。本法
進僧都之徒。而大師法孫也。開_二法于山田寺_一也。寶字五
年冬。於_二保良宮_一與_二惠山聖一_一共隨_二法進僧都_一聞_二沙彌
經_一云。各爲_二吾門之智識_一也。
安■【郴の異体字ヵ】施平戴榮泰演四律師傅
律師安■【郴の異体字ヵ】。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居_二于招提_一。盛唱_二毘尼_一。延曆十
四年。弘法大師於_二東大戒場_一受_二具戒_一。師爲_二尊證_一也。律
師施平。戴榮。泰演。三師。皆以爲_二戒宗大匠_一也。天長四
年帝召_二禁內_一以_二 三律師_一爲_二講匠_一云。
贊曰。從_二寶字聖朝_一至_二弘仁明世_一。學_二吾戒宗_一振_二其名_一者
【四十八頁上】
幾千萬乎。皆悉吾祖自_二東渡_一始。然失_二其名及其德行_一。嘗
不_レ存_二 千百中之一二_一。今漸取_二存名師數十輩_一而編_二此傳_一。
其諸師也皆是照世之慧燈。渡川之寶筏也。恨者事跡未_レ
具也矣。
【四十八頁下】
招提千歲傳記卷中之二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明律篇
生駒山大聖竹林寺信願遍大僧都傳
大僧都諱良遍。字信願。又名_二蓮阿_一。出_二京兆藤氏_一也。秉_レ
心越_レ類。風貌清奇。開_二法白毫寺_一。又住_二勝願院_一。於_二相宗
學_一究_二盡其奥_一。尤以_二因明_一深達_二其底_一。以故緇素無_レ不_二傾
嚮_一。某年中爲_二權大僧都_一。嘗居_二興福論講屋_一。著書凡百餘
卷。貞永元年。師四十八歲。嘉_二遁于生馬山竹林寺_一。正以_二
世間榮名厚利_一厭離。精_二修梵行_一。凝_二唯識觀_一。德香莫_レ掩。
黑白尋到。尚_二其道光_一。嘉禎年間。大悲菩薩樹_二法幢於興
福松院_一。師聞喜不_レ勝。即往謁_レ之。遂從受_二滿分戒_一。悉得_二
其旨_一。敢無_二右雙_一。時之旅徒。於_三大悲菩薩立_二通受比丘生
戒俱成之義_一。疑信相半。是非鋒起。師多著_レ書。自飛_二 千是_一
破_二其百非_一。於_レ茲中祖之化轟_二于天下_一。四部皆悉仰_二 中祖
德_一。師常恆修_二淨土之業_一不_二怠慢_一。而以_レ此導_レ 人。又至_二東
【四十九頁上】
福_一謁_二聖一國師_一。咨_二教外旨_一。因以_二所_レ譔眞心要決_一呈_二之
國師_一。國師稱讚自跋_二其後_一云。某年中_二興東大知足院_一。建
長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安然而化。享齡五十九。建_二塔于竹
林寺_一。嗣法弟子密巖等若干人。所_レ著通受文理鈔。止防用
心。及念佛往生決心記。眞心要決。法相大意鈔。遺疑抄。
二受抄。唯識觀。因明抄等。極多焉。
贊曰。爲_二 人情_一也。見_二他勝善_一嫉_レ之欺_レ之。是謂小人也。君
子不_レ然。見_レ善揚_レ之。見_レ義勇_レ之。於_レ茲賢愚懸隔。若_二徧律
師_一。內以_二高才_一不_レ慢。外以_二榮名_一不_レ憍。見_二大悲興_一_レ律直
至。謙_レ身取_二弟子禮_一。偉輔_二其化_一。以_レ如_レ師而不_レ謂_二君子_一。誰
謂_二君子_一。
京兆大通寺開山廻心空律師傅
律師諱眞空。字廻心。號曰_二 中觀_一。又號_二定兼_一。京兆人。出_二
藤原氏_一。衣笠亞相定能之孫。親衛小將軍定能之子也。
生_二于建仁甲子元年_一。若齡入_二醍醐寺_一。依_二理性院行賢法
師_一剃髮染衣。性而傑時絕_二出夷倫_一。一以貫_レ 十。濟輩推重
焉。尋從_二南京東南院貞禪公_一學_二 三輪敎禪_一。當代三論之
【四十九頁下】
法匠也。公美_二師之風儀俊俛_一。慇懃誨_レ之。師遊_二其門_一有_レ
年。遂書_二困奧_一云。而啓_レ序講_二 三論敎_一。聽者麕集。既而
歸_二醍醐_一。依_二行賢公_一受_二兩部灌頂_一。自_レ是小野廣澤秘璽密
訣竭_レ底傳_レ之。且詞義宏博無_二能届者_一。諸師信服。嘉禎三
年。大悲菩薩開_二法興福松院_一。聲鳴_二普天_一。師懷_レ香入室。
即爲_二弟子_一。因從_二大悲_一受_二具足戒_一。精勤修練。靡_レ憚_二 睻凉_一。
入_二厥玄理_一。一日中祖謂_レ師曰。近世律風不_レ振。實堪_二大
息_一。顧_二子之才_一不_レ凡。必能興_二吾道_一。子其懋哉。師由_レ是篤_レ
志不_レ廢。與_二信願律師_一以_二扶宗_一爲_レ業。開_二木旛觀音院_一以
居。盛唱_二大悲之道_一。名翼四飛。某年聖一國師講_二宗鏡錄
於慧日山_一。師走聽_レ之。國師以_三師長_二于三論_一。屢稱_二于衆_一。
且示_二單傳旨_一。師有_二證悟_一。其年間受_二實相律師之請_一。於_二戒
壇院_一講_二敷法華義疏。三輪玄義_一。學徒泉如涌。金剛三昧
院榮信闍梨招_レ師補_二住持位_一。居歲餘。其間荷_レ箱來者。恰
若_二稻麻_一。又歸_二木旛_一。弘長元年行_二具足灌頂_一。受者多之。皆
碩學之士。中性賴瑜音等也。八條禪尼以_二所居之亭_一更
爲_二梵場_一。請_レ師爲_二開山祖師_一。不_レ讓應_レ之。山曰_二萬祥_一。寺曰_二
【五十頁上】
大通_一。飛樓湧殿。卓而成_二 一方佛場_一。此地有_二源經基公舊
廟_一。因_レ之建_レ社爲_二守護神_一。禪尼時々禮謁。預聞_二佛敎_一。恨_二
相見之晚_一。乃捨_二豫州新居莊_一。永寄_二僧食_一。師弘律之外。唱_二
眞言。三論。及淨土旨_一云。文永四年。師六十四歲。會鎌倉
無量壽院虗_レ席。老宿將欲_下請_二 一大德之師_一補_中其位_上。大衆
僉曰。非_二廻心和尚_一不_レ足_三以厭_二服人心_一。遂招_レ師。師以_二耆
年_一固辭。衆再三堅請。不_レ得_レ已而赴。道俗來依。星羅雲
結。談柄一麾。慧辯如_レ流。然性好_レ閑。安_二坐一室_一。止_二心日
觀_一。一日集_二諸弟子_一面_レ西而坐。結_二彌陀定印_一長往。實文
永五年七月初八日也。住_二 人間世_一 六十有五。師博識洽
聞靡_レ所_レ不_レ綜。殊於_二密敎_一振_二發妙義_一。是以密宗磧學傳
爲_二木旛義_一。所_レ著有_二往生論註鈔。十因文集。三廟鈔等。
若干卷_一云。
贊曰。法門貴_二乎得_一_レ 人。得_レ 人則興。失_レ 人則廢。吾祖門中
得_レ師。可_レ謂幸也。然才思雋徹。敏朗絕輩。禪心律身。甲_二
于人世_一。如_下孤峯拔_二萬峰中_一滿月在_中衆星中_上。吾門得_レ師
何廢之有。予嘗與_二圓岩大長老_一偶遊_二大通_一。恭拜_二遺像_一。顏
【五十頁下】
貌如_レ生。使_二余不_一_レ忍_レ歸焉。
城州法園寺開山中道守律師傅
律師號中道。諱聖守。和州人也。少出家。有_二遠志_一。聽悟夙
發。隨_二報恩院憲深僧正_一學_二秘密敎_一。深眞言宗匠也。又稟_二
三論于樹慶大德_一。凡所_二習學_一了無_二疑滯_一。慧日高出冠_二于
緇林_一。中_二興眞言院_一以居。盛弘_二顯密之敎_一。受_レ請講_二 三論_一。
霜色雨笠。至者紛如。師一々開示。如_三月出_二繊雲中_一。嘉
禎年中。依_二大悲菩薩_一重受_二具戒_一。專志_二毘尼_一。研究不_レ怠。
終明_二其道_一。爲_二 人戒範_一。又天人常恆來下。佐_二護師之左右_一
云。時有_二石清水撿挍准增正行清公_一。新建_二法園寺_一。召_レ師
爲_二開山第一祖_一。由_レ是嘉名遠聞。黑白依歸。建元年本山
講堂輔成。圓律玄公請_レ師爲_二梵網說戒_一云。弘安四年秋
七月。蒙古兵船至_二太宰府_一。後宇多帝勅_二師及實相律師_一。
令_レ修_二大法_一。除_二外賊難_一云。正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示_二
微疾_一。臨終手執_二金剛杵_一。端坐寂然而化。猶如_レ入_レ定。處_二
菩提位中_一若干夏。享_二 人間壽_一 七十有三。立_二塔於法園寺
西北隅_一也。受戒受密等門人多之。嗣法上首月然律師
【五十一頁上】
也。
贊曰。守公是中祖眞子高祖的孫。提_二南山數傳之印_一。 躡_二
波離尊者之跡_一。律身嚴淨。道眼圓明。孳々綿々紹_二佛慧
命_一。僧中之寶非_レ師而誰。
戒壇院實相照律師傅
律師諱圓照。又號_二實相_一。中道律師之胞弟也。邁倫種性
出_レ自_二 天然_一。斷髮染衣後。依_二大悲菩薩_一納_二滿分戒_一。篤_レ志
學_レ律。莫_レ不_二精究_一。以故德化遐布。聲蓋_二 四遠_一。又從_二信願
律師_一習_二法相旨_一。至_二華嚴。三論。俱舎。成實。及禪。密。天
台。淨土_一。諸宗遍學。貫綜而無_レ餘也。以_レ茲扶桑國裡。諸
宗雲衲。皆推_二重師_一。士庶尊敬如_レ佛。嘗從_二興正菩薩_一受_二
別受法_一。南都戒壇院。自_レ有_二兵火之難_一久廢。西迎實公者
見而慨_レ之。盡志再興。殿堂院室等。皆悉歸_レ古。時師寓_二
于海龍王寺_一。公稚尚_レ師。請爲_二 中興第一祖_一。師應_レ之。乃
建長三年也。又中_二興生馬山竹林寺_一以居之。以_二毘尼瑜
伽二敎_一導_レ 人。兼唱_二群宗_一。圓空。禪願。道本。實敎等諸公。
集_二師輪下_一。以輔_二師道_一。師日陞坐辯飜_二波瀾_一。辭旨明析。衆
【五十一頁下】
成悦悟。後深草帝甚尊_二崇師_一。師奉_レ勅或停_レ風或祈_レ雨。効
驗非_レ 一。帝㲊感無_レ比。時召_二鳳闕_一。陞坐說法。帝賜以_二大
悲觀音之像_一云。由_レ是懿德玄猷月映蘭芳遠邇雲水莫_レ
不_二擔_レ簦躡_一_レ屩。凡留_レ錫刹一十餘所。若善法律寺。金山
院等是也。師平生凝_二心於月輪_一。身有_二光明_一。每_二夜分_一誦_レ
經爲_レ盡。不_レ用_二燈燭_一。或時數月無_レ有_二光明_一。資徒謂_レ師曰。
比來不_レ見_二光明_一何哉。師曰。余頃日間欲_三再造_二大塔_一。故
心在_レ彼不_レ在_レ此。然後又有_二光明_一。豈不_レ異哉。白河有_レ女
嬰_二異疾_一。一物潜_二于腹中_一。堅如_レ石。楚痛萬狀。其親請_二救
于師_一。師即爲_レ之以_二不動火界呪_一加_レ之。女病立愈。都鄙
傳以爲_レ奇。建治元年。本山講堂再興功成。師爲_二供養之
四分說戒云。建治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終_二于鷲尾山_一。享世
齡五十有七。僧臘未_レ詳。得法門人極多。上首凝然律師
爲撰_二行狀三卷_一。其德行感應不_レ可_二得而測_一_レ之也。《割書:予聞三|巻行狀》
《割書:今有_二戒壇院_一。嗟乎惜哉不_レ行_二于世_一。伏望其徒|深顧_二祖恩_一。興_二董狐志_一。莫_二祖德而令_一レ失也》
贊曰。中道實相。法華玄妙。今爲_二兄弟_一。以_レ是爲_レ名。於戲
實相無相也。中道實相也。夫離_二實相_一何有_二 中道_一。又離_二
【五十二頁上】
中道_一何有_二實相_一。冥哉大悲門中有_二 中道實相_一也。辟尸聲
聞斷不_レ所_レ窺。其慧解絕倫。辯舌縱橫。追_レ福禳_レ災。身放_二
光明_一等者。且假諦門中有相也。實相門中何有_レ之哉。唯
無言說。
橘寺慶運律師傅
律師戒學。諱慶雲。受性敏利。識量超群。爲_二大悲菩薩之
門人_一。住_二持橘寺及菩提寺_一。以_二戒律敎_一化_二導黑白_一。盛德鳴_二
于當時_一。其終未_レ詳。嗣法門徒。了連。道照。顯尊號凝圓等
若干人。
大安寺禪慧律師傅
律師諱禪慧。字本性。黠慧秀朗。修學不_レ倦。吾大悲菩薩
之重受戒弟子也。居_二大安寺_一。宏_二闡戒宗_一。又住_二生馬山竹
林寺_一。丕說_二律敎_一。戒行甚峻。爲_レ時所_レ慕。英才之徒多出_二
于師門_一之。未_レ知_二終處_一也。
三輪山五智院乘心意律師傅
律師字乘心。《割書:或號_二大|乘心_一》諱名_二禪意_一。器度寬然。耳聞口誦。超_二
越輩類_一。常恆居_二和州三輪山五智院_一。偏修_二佛道_一。某年入_二
【五十二頁下】
吾 中祖之室_一。拜成_二門資_一。終從_二 中祖_一受_二 三聚通受大戒_一。
尋依_二 中祖_一學_二毘尼部_一。深入_二其微_一。律身勵行。大播_二宗風_一。
故當時世人皆呼號_二 三輪律師_一云。
白毫寺思蓮律師傅
律師思蓮。住_二白毫寺_一。施_二化于時_一。依_二 中祖大悲菩薩_一受_二
具足戒_一。博究_二宗敎_一。終未_レ詳之。
長谷往生院入阿律師傅
律師入阿。《割書:或作_二|定阿_一。》受性敏利。就_二吾中祖菩薩_一成_二大比丘_一。精_レ
律有_二聲於時_一。常居_二長谷往生院_一云。
極樂寺賢明濟律師傅
律師賢明。字名_二慈濟_一。山城州人也。小字號_二多聞帝子_一。天
稟聽敏。機悟絕倫。寬元元年。依_二西大正菩薩_一薙染學_二世
法_一。尋入_二大悲菩薩之輪下_一而師事之。并隨_二吾祖_一受_二大
乘三聚比丘戒_一。
益親付_二吾祖_一精_二究律藏_一。篇聚開遮之旨無_レ不_二洞曉_一。後住_二
相州極樂寺_一。道韻高同_二斗山_一。德聲香_二於蘭桂_一。以故黑白
崇_レ之。一夕夢中與_二文珠菩薩_一賦_二連歌_一。其歌載在_二沙石
【五十三頁上】
集_一。終未_レ詳之。嗣法門人甚多。善願忍律師爲_二其上首_一。
海龍王寺證覺忍律師傳
律師諱玄忍。證覺其字也。幼遁_二塵中_一。成_二沙門那_一。嘉禎三
年見_二興正菩薩于海龍王寺_一。遂受_二息慈戒_一。去入_二常喜院_一。
拜_二吾祖大悲菩薩_一。稟_二滿分戒_一。時年算二十有六。慧解越_レ
倫。德重_二 一時_一。師雖_レ爲_レ本_二律宗_一。兼通_二密宗_一。其年間住_二
海龍王寺主_一。寬元二年依_二別受法_一增重具戒。寶治元年冬
十二月十日示寂。世齡三十有六。法算一十一夏。
静慶寂惠二律師傅
律師静慶。同寂惠。并出_二于吾中祖之門_一。俱就_二 中祖_一親受_二
三聚之戒_一。爲_二大苾蒭_一。朝鍛夕鍊。遂得_二其法_一。德風浩蕩。
聳_二動四方_一云。
大智院禪忍律師傅
律師諱禪忍。住_二大智院_一。熾唱_二法道_一。拜_二吾中祖_一受具。顓_二
志毘尼_一。終未_レ聞_レ之。《割書:或宗派曰_二乘心諱禪忍_一。然招提解中別連_レ之。|況又曰_二 五智院禪意_一。是號_二大智院禪忍_一。故今》
《割書:依_二解意_一|記_レ之也。》
贊曰。自_二慶運_一至_二禪忍_一諸公。皆受_二戒印於中祖_一。而各該_二
【五十三頁下】
覺律部_一。究_二其堂奧_一。戒身清白。爲_レ世所_レ美。丕有_レ光_二吾宗_一
也。惜事跡之大槩不_レ得_レ之矣。
光臺寺理性律師傳
律師諱空惠。字理性。未_レ詳_二何許人_一。神智邁_レ 人。克擧_二家
聲_一故。以_二戒敎_一爲_レ他見_レ嘉。居_二和之光臺寺_一。爲_二第一座_一也。
弘安五年招提金堂藥師佛像修輔功成。有_二大法會_一。師爲_二
導師_一。弘安八年於_二招提壇_一爲_二尼衆_一行_二別受法_一。師爲_二尊
證_一也。未_レ詳_三出_二于何門_一。恐爲_二玄公之徒_一歟。
性遠覺鑒二律師傅
律師性遠。字禪密。住_二長安寺往生院_一。以_二毘尼宗_一道聲津
々。證玄律師之神足也。覺鑒律師又號_二觀照_一。又出_二玄老
人之門_一。荷_レ法導_レ徒。識度寬舒也。竝不_レ知_二其終_一。
增福寺眞照律師傅
律師眞照。性氏未_レ考。受性誠實。脫_レ俗爲_レ僧。師_二事實相
照律師_一。實大悲菩薩法孫也。依_二東林寺淨圓律師_一學_二 三
大部_一。以_二正元初_一航_レ海入_レ宋。《割書:當_二理宗開|慶元年_一也。》隨_二妙蓮律師及
行居律師_一練_二學毘尼_一。凝滯悉消。凡寓_二支那_一 三塞暑。後歸
【五十四頁上】
居_二戒壇_一。圓照公分座說法。名振_二朝野_一。敷_二演戒本羯磨兩
疏。行事鈔。及梵網鈔記等_一也。侍_二給左右_一 一十五載。始末
如_レ 一。及_二照辭世_一。遊_二化北洛_一。寓_二止泉涌寺_一。又嘗住_二增
福寺_一云。終未_レ詳之。
室生寺中興忍空律師傅
律師忍空。字空智。不_レ知_二何處人_一。少而出家。敏悟之名
越_二於常倫_一。依_二泉涌月翁公_一學_レ律。又與_二眞照_一從_二圓悟周
公_一聽_二 三大部_一。繼入_二戒壇_一。禮_二圓照律師_一師事。洞_二入律敎
幽微_一。又謁_二西大正公_一重受_二具戒_一。後住_二戒壇_一。又爲_二生馬
竹林中世之第五世_一。嘗中_二興室生山_一。大以_二毘尼瑜伽二
敎_一導_二引四衆_一。緇白從_レ風而靡。師傳_二受眞言于寂盛阿闍
梨_一。轉授_二之招提本地律師等_一。某八月二十日寂。
眞言院道月然律師傅
律師諱聖然。字道月。依_二信願律師_一得度受具。隨_二證玄和
尚_一聽_二律部_一。依_二 中道律師_一稟_二密宗旨_一。皆達_二其奥_一。又至_二於
天台三論諸宗_一。悉入_二源底_一。以故道德震_二撼四方_一。及嚴律
師輔_二野藥師寺_一。師甚助_レ之。正應年中守律師寂。師尋住_二
【五十四頁下】
持眞言院_一。正和元年八月十五日寂。
下野州藥師寺中興密嚴律師傅
律師諱密嚴。就_二信願逼大僧都_一受_二大僧戒_一。尋親_二炙遍師
左右_一留_二意律典_一。戒珠皎潔。兼學_二 天台敎_一。遂研_二究之_一。又
於_二秘密_一深_二微隱_一。以故緇素屈勢致_レ敬。餐_レ風飲_レ德。某年
間垂_二錫于東關下野州_一。中_二興藥師寺之古阯_一。寺是當時
爲_二東八州之戒場_一。天平寶字年中吾高祖奉_レ勅初立_二戒
壇_一。而後久荒無_レ興。師深慨_レ之。終再興_レ是。熾振_二祖道_一。厥
功偉哉。終未_レ考_レ之。《割書:賢盛律師所_レ著記曰_レ如_下依_二大悲_一受_二具戒_一|之義_上不_レ是。以_二律宗綱要義_一可_レ爲_レ是也。》
倫海律師傅
律師諱倫海。圓照律師之門人也。雅有_二才智_一。緇素歸向。
聲聞之響。專有_二律林_一云。
泉州久米田寺圓戒爾律師傅
律師諱禪爾。字圓戒。出_二圓照律師門_一。英敏逸群。從_二照律
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志力堅明。研_二味戒敎_一。造_二其微密_一。名流_二 四
遠_一。慕道之士。肩摩袂屬。依_二法兄示觀國師_一習_二雜華旨_一。遂
洞_二幽玄_一。受_レ請講_二華嚴及三大部于戒壇院_一。慧辯無礙。河
【五十五頁上】
縣泉涌。包笠海衆滿_レ堂。觀國師稱_レ之。某年就_二泉州_一創_二寺
一宇_一。號_二久米田_一。佛殿僧寮淨廚等屬既備而爲_二精藍_一。某
年間。觀國師退_二戒壇院_一。命_レ師代_レ之。又住_二馬山竹林律
寺_一。於_レ是律幢高峙。聲名日顯。一旦示_二微疾_一。行道如_レ故。顧
謂_レ徒曰。吾辭_レ世不_レ遠也。歷_二 三昏旦_一奄然而寂。實正中
二年正月八日也。俗齒七十有三。僧臘五十又一。元明
極俊禪師嘗爲_レ師製_レ讚。褒_二美厥德_一云。
戒壇院十達國師傳
國師諱俊才。十達其字也。示觀國師之高弟也。少而削髮
出塵。雋秀之聲冠_二于緇林_一。弱冠之年登壇受具。入_二尸羅
幽玄_一。曉_二華嚴奧義_一。又依_二道月然律師_一傳_二密敎旨_一。初居_二
眞言院_一。後移_二北洛大通_一。大張_二講肆_一。兩部黑白無_レ不_レ重_二其
風采_一。後醍醐天皇受_二菩薩大戒_一。執_二弟子禮_一。賜以_二國師之
號_一。某年間瑞_二世南都戒壇院_一。化風盛播。學者日蕃。後遊_二
化東州_一。竟唱_二滅于稱名律寺_一。時文和二年十月初二也。
歷_二 人間世_一 九十有五。坐_二菩提位_一 七十又六。付法徒。圓淨
等若干人。所_レ著有_二 五敎章要文集三十二卷_一也。
【五十五頁下】
生馬山竹林寺敎願律師傅
律師諱敎願。於_二戒律學_一頗盡_二精微_一。住_二持馬山竹林律寺_一。
爲_二第三世_一。某九月十二日寂。
戒壇院了心無律師傅
律師諱本無。字了心。爲_二空智公之徒_一。祝髮受具。器度拔
群。出_二世戒壇院_一。丕唱_二律敎_一。元德元年十月三日示_二化于
馬山竹林寺_一。壽未_レ詳。門人覺行玄等若干人。
稱名寺湛睿律師傅
律師諱湛睿。字本如。爲_二竹林圓戒律師之徒_一。學_二毘尼華
嚴二宗_一。爲_レ 人所_レ美。玅入_二玄微_一。戒公門中。師與_二盛譽_一爲_二
律敎華嚴之長_一也。入室習學尤多。所_レ著敎理鈔及纂釋
等若干卷。其終未_レ考_レ之也。
戒壇院盛譽律師傅
律師字明智。盛譽其諱也。不_レ詳_二何地人_一也。依_二圓戒公_一
斷髮染衣。學海汪洋。名翼四起。初居_二泉之久米田寺_一。後
住_二戒壇_一。精_二開遮持犯之旨_一。雲水推_レ之。男女歸伏。如_二草
靡_一_レ風也。師又長_二華嚴旨_一。曆應二年於_二久米田_一開_二敷義
【五十六頁上段】
鈔_一。一夕夢神人衣冠嚴麗來謂_レ師曰。我是金峰山明神之
使者也。頃日師宣_二揚大乘_一故。明神特遣_レ我隨喜。其應感
如_レ此也。某年間住_二招提_一爲_二第一座_一。《割書:末_レ住_二和|上位_一也》 爲_二釋念佛
會之唱導師_一也。康安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終歿。世壽未_レ聞
之。嘗著_二 五敎章鈔五卷_一云。
戒壇院照玄律師傅
律師諱照玄。字覺行。出_二本無律師門下_一。又依_二 十達國師_一
學_二尸羅敎_一。尤造_二淵極_一。兼受_二瑜伽旨_一。旁涉_二華嚴_一。康永四
年於_二東大寺_一建_二香積廚_一。爾後應_レ請主_二鎌倉極樂寺_一。又住_二
持戒壇院_一。居二歲。大唱_二宗敎_一。延文三年六月初五日示_二
寂于北京大通寺_一。報身壽歷_二 五十八年_一也。
招提寺照遠律師傅
律師諱照遠。未_レ考_二何國何氏_一也。靈慧異氣絕_レ群。薙落之
後。纂_二志戒門_一。元享二年依_二通受法_一進_二滿分戒_一。時二十歲。
正中二年重依_二別受_一納_二具足戒_一。時二十二歲。嘉曆年間。
從_二大福覺也律師_一聽_二于梵網_一。尋依_二招提覺惠和尚_一重聽_二
梵網_一。於_二太賢古迹_一深得_二其旨_一。其餘大小律部莫_レ不_二研究
【五十六頁下段】
而造_一_レ微。志有_二興律_一。盛唱_二吾宗_一。有_二 三大部鈔_一曰_二資行_一曰_二
警意_一曰_二顯錄_一都六十五卷。始_二於曆應二年八月_一終_二於貞
和五年八月_一。凡十一年而功成。其間雖_二寒暑_一曾不_レ倦也。
又著_二梵網古迹述迹鈔五卷_一。住_二招提寺_一記_レ之。時正慶元
年十月十八日也。康安年中開_二律肆于招提律寺_一。由_レ是
聲德突_二起緇林_一。慈惻及_二白衣衆_一。大慈之道於_レ茲丕起。其
終未_レ聞之。
室生寺眞海律師傅
律師眞海。不_レ知_二何地人_一。出_二空智律師之門_一。性敏修道。
建武元年八月六日住_二持室生寺_一。於_レ此名風卓然振_二緇
素間_一。師以_二毘尼眞言兩旨_一照_二導四衆_一。其終未_レ聞也。
招提寺源聖國師傅
國師諱源聖。《割書:或作_二賢聖。或源照。或|玄聖。或賢照。或玄照_一。》未_レ詳_二何代人_一。傳曰。及_二 三
百年_一也。且聞與_二 一休禪師_一對謁云。住_二招提菩提菴_一。翰墨
甚長。其墨跡今尚散_二在于世_一。達墨者皆感動稱贊。比_二之
道風空海之英_一也。嘗自書_二句於一紙_一。以_レ物掛_二置招提東
路邊_一。以令_下見_二往來人_一而見_上_レ之。日以如_レ是。來往諸人悉
【五十七頁上】
讚美之。一日或人排_レ之。師聞_レ之自喜而曰。吾筆道已達。
其邊于_レ今謂_二國師筆晒場_一。又幼年出_二于金堂庭_一。以_レ箒學_二
習筆道_一也。常崇_二春日明神_一也。師曰。我願染_レ筆如_二春日
山之松木_一則足也。遂入_二春日山奥_一不_レ出。然後招提一僧
詣_二春日社_一。時國師荷_二大筆一柄_一徘_二徊大華表邊_一世傳謂_二
之仙人_一。而再不_レ出也。其國師號賜_レ之未_レ考_レ之也。《割書: 國師行|業未_レ》
《割書: 得_レ記_レ紙。唯口傳耳。吾師義辨口傳_二于余_一。辨公聞_二之義海律師_一海公又|聽_二之祐海大德_一。海公聞_二之空泉律師_一。泉公聞_二傳之源祐和尚徒衆_一。其祐 》
《割書: 公時代一休和上同世也云。又師資相承傳_二聞|之_一也。此外一山之衆師資相聞。豈不_レ信耶。》
圓淨律師傅
律師諱正爲。圓淨字也。依_二 十達國師_一得度。習_二戒律敎_一。
包_二括幽奥。志在_二物表_一。覺行律師住_二持極樂戒壇及竹林
寺等諸刹_一。常講_二華嚴及三大部_一。以故道化流布。爲_レ 人所_レ
敬。應安元年八月廿日唱_二寂于極樂寺_一。
淨心律師傳
律師淨心。諱名_二照慧_一。不_レ聞_二何地人_一也。爲_二覺行律師之
徒_一。解行俱高。聲名顯著。某年依_二久米田寺盛譽律師_一
精_二究持犯_一。未_レ幾譽入寂。師繼_二其席_一。後住_二戒壇院_一。丕唱_二
【五十七頁下】
華嚴戒律二敎_一。兼弘_二密乘_一。又住_二馬山竹林律寺_一云。應安
四年十一月二日寂_二於八幡之善法律寺_一。年齒未_レ考也。
性通律師傅
律師諱靈波。字性通。相州鎌倉縣人。出_二足利氏_一也。從_二
稱名本如睿律師_一剃髮。而有_二英氣_一。尋遊_二南京_一。依_二 十達律
師_一受_二菩薩戒_一。稟_二具足戒于明智大德_一。既而住_二戒壇院_一。盛
唱_二南山清凉之道_一。反住_二持馬山竹林寺_一。由_レ是遐邇頌德
至者森々。永和三年八月十五日終_二于金澤稱名寺_一。所_レ
著有_二律興要傳十卷。戒壇系國通詳記五卷。五敎章鈔八
卷。五敎斷惑分齊鈔二卷。五敎儀解集三十二卷。起信論
鈔十二卷_一。
雪心聖地覺乘通證四律師傅
律師雪心。字通識。性通律師之門人也。性敏善_レ律。居_二龍
華戒壇二刹_一。名播_二宇內_一。至德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入寂。平
生著述甚多。聖地律師。諱總深。亦性通之門弟也。初出_二
世戒壇院_一。後主_二久米田寺_一。化振_二遐邇_一。某年二月二十一
日寂。覺乘律師。諱號_二融存_一。出_二于雪心公之門_一。主_二戒壇龍
【五十八頁上段】
華二院_一。名聲驚_レ聞。應永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入滅。律
師通證。諱靈賢。又雪心律師之門資也。初住_二久米田寺_一。
後移_二居戒壇院_一。戒行聞_二于人間_一。以_二應永三十年三月二
十一日_一寂。
贊曰。上自_二理性惠公_一 下至_二通證玄公_一之二十五師。悉是
吾門之俊馬。中世之逸才也。可_レ惜行狀未_レ詳也。然眞跨_レ
海求_レ法。圓戒開_レ席說_レ法。達師爲_二 人王師_一。盛師感_二金峰
便_一。照著_二大部鈔_一。源達_二翰墨道_一。晦_二跡深山_一。嚴栖谷飯之類
等使_レ非_二道德超邁非常人_一者。其容易臻_レ之耶。慕_レ道者宜
察_レ之乎。
戒壇院普一國師傳
國師諱志玉。總圓帝王之裔也。七歲隨_二雪心融律師于稱
名寺_一剃度。又從_二覺乘律師_一進具。聞_レ講_二 三大部_一。能通_二開
遮之旨_一。又研_二究華嚴及論宗_一。應永二十四年渡_レ海入唐。
當_二大明永樂十五年_一也。明年大宗文皇帝召入_二大內_一。講_二
華嚴經_一。師一■【氵に麾】_二譚柄_一。詞彩嚴正。縱橫目如。帝大喜。賜
以_二普一國師之號_一。由_レ是遠邇雲水莫_レ不_下擔_二簦屩_一爭集_中輪
【五十八頁下段】
下_上。師一々開導。夙夜敷_二揚宗敎_一。表_二率人天_一。惠光益輝 。
師在_二支那_一歷_二 五寒暑_一。後歸_二本邦_一。多得_二經書及法具_一。
住_二戒壇院_一。常講_二華嚴于舍那大殿_一。學徒奔赴。踵繼肩隨。
如_二雲歸_一_レ岫。稱光皇帝崇_二其道風_一。復賜_二國師之號_一。後居_二
稱名寺及極樂寺彌陀。華嚴。高山。屋嶋等諸寺_一。以爲_二
住持_一。以故七衆競起。師也如_下鴻毛遇_二順風_一巨魚縱_中大壑_上。
師嘗受_レ請爲_二亡人_一拈香。事畢而歸。因詣_二春日神宮_一。俄
爾雷轟風惡。折_二樹枝_一頻。守祠者皆畏而去。時神自_レ殿出
謂_レ師曰。我最忌_二亡人之穢_一。上人既有_二觸事_一。何爲至_レ此
邪。師曰。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神其
不_レ思_レ之乎。神嘉_二其言_一。因詠_二和歌_一而隱。噫不_レ異邪。寛正
四年九月六日。示_二威于梅尾高山寺_一。春秋八十有一。
門人。普開等若干人。瑞谿鳳禪師。亦嘗從_レ師受_レ學
焉。
賛曰。派出_二 天潢_一。身遊_二法海_一。立_レ性嚴峻。奉_レ戒清素。惠溢
辨涌。聲名籍々。西入_二支那_一立_二戒律幢_一。王臣依歸。五庶
來靡。東歸_二扶桑_一。再移_二法施_一。帝尊神感。苟爲_二 人天師_一者
【五十九頁上段】
如_レ斯也。
竹林寺眞賢律師傅
律師眞賢。住_二持大聖竹林寺_一。識博行峻。為_レ 人成_レ師。文明
三年冬十月廿二日安然而化。春秋未_レ詳。
招提寺賢盛律師傅
律師諱賢盛。未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常居_二招提_一。以_レ律導_レ 人。恆
有_二戒法興立之忠望_一。應永二年九月四日。以_二 中租二受
抄及高祖記傳等_一初開_二印板_一。又集_二記中祖作持羯磨文_一。
刻_レ板行_レ世。思_二祖恩_一甚厚。其志實可_レ貴也。
招提寺詮秀律師傅
律師諱詮秀。從_二住宗和尚_一受_二密律二宗_一。堅_二持戒律_一。積_二
其功_一。常思_二興隆_一。化_二度群品_一。神志和雅。爲_レ他所_レ敬。享祿
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亥剋遷_二神西方_一。春秋九十又四。進通
受戒七十有四。受別受戒四十一夏。居_二于招提_一 五十餘
年。附法之徒若干人。其上足源盛律師。
法金剛院士順律師傅
律師士順。不_レ知_二何處人_一。住_二北洛雙丘法金剛院_一。唱_二戒律
【五十九頁下段】
敎_一。某年間住_二和尚位_一。天文二年命_二其徒珠慶_一令_レ任_二寺事_一。
某年寂十。其四年珠慶讓_二弟子珠榮_一令_レ爲_二住持_一。以_二法命
寺_一命_二徒珠正_一。以_二亭子院_一付_二弟子常讚_一云。其後照珍和
尚住_レ之。然和尚神足賜紫觀圭大長老。同圓嚴周公。至_二
現住照山晃公_一。人法俱昌。山公殊惠解邁倫。屢受_レ請講_二
因明。俱舎。圓覺。起信。六物等諸章_一。聽者極多。又依_二仁和
寺覺助二品親王命_一。上殿講_二 三論。起信論等_一。親王預聞。
元祿十年秋。應_二妙心禪寺之衆請_一。開_二敷楞嚴_一。予亦預_二其
肆席_一。聽徒凡三千指。其辯如_二飛泉_一。學衆悉悦伏也。
安養院尊貞律師傅
律師尊貞。住_二持安養院_一。博學_二戒律_一。兼通_二眞言_一。屢先南
山傳_二厥深義_一。常依_二印融阿闍梨_一聽_二秘敎旨_一。融公是當代
密家大匠也。梯_レ山航_レ海。爲_二善財行_一。凡受_二密旨_一至_二 十三
師_一。既達_二閫奥_一也。天正五年九月朔寂。以_二密律敎_一傳_二付
春海律師_一。海公當_二師之大祥忌辰_一修_二 八千枚法_一。又至_二 七
回忌辰_一修_二 八千枚秘法_一。行_二大齋會_一也。
招提寺春海律師傅
【六十頁上段】
律師春海。字凝實。永祿二年五月六日。依_二通受法_一受具。
依_二安養律師尊貞律師_一受_二眞言敎_一。初主_二法華院_一。後中_二興
彌勒院_一。以_二毘尼密乘二宗_一導_レ 人。慶長十三年十一月十
二日於_二招提_一有_二傳法灌頂_一。師爲_二大阿闍梨_一。又貞公之後
主_二安養院_一。某年某月某日寂。然後實秀公。實海公。至_二現
住覺峰律師_一。相_二續彌勒院_一也。
招提寺英祐律師傅
律師英祐。不_レ知_二何地人_一。神志雄遠。爲_レ 人所_レ敬。居_二于藏
松院_一。以_二毘尼_一鳴。後住_二持東大知足院_一。其後英尊。英秀。
英音。英訓。現住英範律師。至_レ今相_二續藏松院_一也。範公依_二
衆命_一屢赴_二東府_一登_二金城_一預_二大樹及桂昌院殿一位公之
嚴命_一輔_二招提殿堂之破壞_一。又自_二尼公_一。寄_二黃金若干_一。造_二
立古戒壇_一。範預_二其命_一。其功豈_レ少邪。
招提寺行賢律師傅
律師諱行賢。字忍禪。和州式下郡八田鄕人。東氏之子
也。十歲而入_二招提_一。十三歲而得度。一十六歲受_二沙彌戒_一。
弘治三年九月二十六日依_二通受法_一進_二具戒_一。至_二 二十二
【六十頁下段】
歲_一初四分說戒。天正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於_二西大寺_一依_二
高興律師_一受_二別受法_一進具。其歲於_二招提戒壇_一受_二畜衆度
人法_一。至_二 三十四歲_一具足灌頂。三十九歲修_二 八千枚法_一 一
座。四十四歲修_二求聞持法_一 一座。某年間爲_二論議講匠_一。至_二
春秋六十_一爲_二諸受者_一爲_二大阿闍梨_一。受者甚多。當_二于太祖
八百五十年之諱辰_一有_二大法會_一。師爲_二讀師_一。時七十二歲。
某年興福寺務大乘院某大僧正公於_二東大壇_一受_二具足戒_一。
師昇座講_二遺敎經_一。時七十有六也。師當居_二招提之愛染
《割書:今改號_二|敎学_一》及生馬竹林。南都新坊。同眞如院等_一。師之師某。
常恆奉_二持愛染明王_一。屢感_二瑞應_一云。師寂。其後賢照和尚。
現住照峯律師。相紹住_二持敎學及竹林寺_一也。
招提寺空泉律師傳
律師諱空泉。字良寂。居_二菩提菴_一。習_二學律密之敎_一。師常歸_二
依虛空藏菩薩_一。行_二于奥州柳津_一 五回。終得_二菩薩之像一
軀_一。歸_二于招提_一。以_レ菴移_二建其西_一。改號_二能滿院_一。寺成安_二奉
菩薩之像_一。請_二 一山衆_一行_二大供養_一。其時慶長年間也。師又
於_二奧州_一依_二靈夢_一感_二得毘舍門天像_一。今尚存_レ之。又慶長八
【六十一頁上】
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_二某日_一修_二行不動護摩供十萬枚_一。
《割書:歴_二 三日|夜_一也》同九年入_二大峯_一柴燈護摩一代之修行甚勤云。慶
長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寂。春秋未_レ詳。其後祐海律師。
義海律師。義辨律師。相繼至_レ余。主_二能滿院_一也。
招提寺良泉律師傅
律師諱良泉。居_二于招提不動院_一。《割書:今改號_二|德薗_一。》學_二戒律敎_一。某年
以_二文殊等_一所_二好相_一。夢中感_三文珠現_二童子形_一。以_二智釼_一伏_レ
魔。而進_二大戒_一。某月朔日寂。爾後賢盛公。覺峰公。現住覺
照公等。相紹住_二持德薗院_一也。
招提寺祐雅律師傅
律師祐雅。住_二持招提法華院_一。以_レ律導_レ 人。眞言受_二良惠和
上_一。授_二之祐筭_一。其終未_レ聞。其後賴秀及道一律師。一實律
師。眞桂律師。相紹住_二法華院_一也。殊道一公學行秀_レ 人。以
故依_二大樹命_一主_二于眞言新禪兩院_一也。
律師俊盛。幼而入_二招提寺_一。居_二招提湯屋院_一。《割書:後改號_二|寶生院_一。》以_二戒
律眞言二敎_一爲_レ 人所_レ尚。某年依_二通受法_一受具。又慶長十
一年十月二十八日。隨_二照珍律師_一登_二招提壇_一進具。元和
【六十一頁下】
九年再依_二照珍公_一重受_二具戒_一。嘗移_二建湯屋院_一。號_二寶生院_一。
又建_二 一宗佛殿_一。自勸_二化道俗_一。輔_二 五層塔及禮堂等之破
壞_一。寬文二年十月十九日申剋寂。春秋七十八。其二十一
日行_二分物及殞葬之法_一。祐海首座爲_二羯磨_一。元祿年中。予
之法兄義顯律師。投_二長財若干_一。再_二興此院_一。改號_二圓光院_一。
大覺寺泉秀律師傅
律師字賢智。諱泉秀。居_二攝州大覺寺_一。慶長十一年十月
二十八日。依_二照珍律師_一受_二別受具戒_一。其後實祐。泉戒。千
照等。相紹居_二大覺寺_一。至_レ今律家精藍。而爲_二本山枝院_一
也。
壬生寺祐海律師傅
律師祐海。字良傳。肥前州小倉鄕人。隨_二招提空泉律師_一
剃髮染衣。慶長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從_二照珍公_一依_二别受
法_一受具。元和九年秋九月二十七日。依_二照珍大和上_一於_二
招提_一受_二畜衆度人法_一。先_レ是依_二通受法_一進具。持戒潔白。食
常不_レ過_レ 中。二六時中誦_二念胎藏舍那之神呪_一。自_レ朝後夜
至_レ幕初夜竟不_二闕如_一。或一夏中。齋後廻_二 五層塔_一 一千返。
【六十二頁上】
九旬如_レ是而不_レ闕之。承應元年冬十一月。於_二招提_一爲_二諸
徒_一因_レ壇授_二具支灌頂_一云。某年間一日有_二京都客_一。相與拜_二
金塔佛骨_一。昔三千粒佛骨忽然而轉_二廻壷中_一。恰如_レ輪_二轉
念珠_一也。又招提東室火起及_レ棟。師持_二小器水_一而稱_二南無
輪蓋龍王_一 一返而投_レ水。則火忽消云。某年間住_二持北京
壬生寺方丈_一也。寬文三年二月三日終_二于壬生寺_一。春秋
七十又六。同十四日葬_二招提西方院_一。尋作_二分物法_一。三寺
大衆五十有三人。建_二塔西方院及壬生寺_一云。戒律及眞言
門人甚多。上首即航義海律師。
法金剛院觀景律師傅
律師諱照巖。字硯景。京兆人。中原氏第六子也。正七歲
投_二法金剛院照珍公_一。授_二 三歸五戒等_一。字_二尊玉_一。九歲而薙
染。住_二珍左右_一。年十一修_二好相_一 三七日。依_二珍公_一受_二息慈
戒_一。十三歲承_二 十八契印金剛界_一。明年稟_二胎藏之秘法。護
摩之法_一。年十六。秋九月於_二 八幡金剛律寺_一依_二照珍公_一受_二
傳法職位_一。十七歲珍公歸寂。命_レ師付_二法金剛院及眞言
法具典籍等_一。至_二 十九歲_一修_二好相_一 三七日。適_二南京招提
【六十二頁下】
寺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尋入_二雲龍院如周和尚之門_一。學_二顯密之敎_一。
凡遊_二泉涌_一 十八年也。師年二十。隨_二周和尚_一入_二醍醐山_一。
依_二堯圓大僧正_一學_二眞言旨_一。入_二其淵源_一。明年僧正傳_二授于
最秘之旨_一。留_二師之門_一 三年。增研_二智牙_一。造_二其深奥_一 二十有
三遊_二槇尾山_一 九旬安居。聽_二眞空律師于梵網古迹等_一。年
二十六。赴_二南都法隆寺_一。聽_二學敎旨_一。年三十登_二台嶺_一。就_二
惠心院僧正_一學_二 四敎集解_一。年三十三。卓_二錫雲龍_一。依_二周和
尚_一。至_二 三十五_一。再傳_二松橋秘旨于周和尚_一。又受_二南山宗義
之玄底_一。年三十七。於_二仙洞_一講_二法華涌出品_一。君臣預聞。
又隨_二于嵯峨法輪道場有以法印_一受_二 地藏院流之秘印_一。四
十四歲。春四月當_二先大樹大猷院大相國之小祥忌_一。應_二東
福門院召_一。於_二仙窟_一講_二 四十二章經_一。同秋應_二女院殿下之
命_一。殿上演_二宣四十二章經_一。每_レ講賜_二白銀若干_一。其後時々。
雖_レ召。以_レ痾固辭。不_レ應_レ命也。同冬於_二雲龍院_一飾_二兩部道
場_一。付_二于傳法職位于宜陽。王周。光潘等_一。京兆尹板倉防
州公。及長井濃州公等。以_二山崎神宮寺_一與_レ師。師應_レ之
年四十二。旨隱。皓山。空淵。王周等。慕_二戀秘密傳法_一。爲_レ
【六十三頁上】
之授_二事相_一。四十四歲。依_二悔焉法師_一受_二悉曇學義_一。初從_二
周和尚_一傳_二習之_一。其年依_二帝命_一主_二泉_レ涌寺_一。由_レ是聲光日
著。緇白依歸。延寶二年招提合山請_レ師主_レ之。師以_二耆年
病痾_一辭_レ之。衆勸_レ之。其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化。春秋六
十有三。僧夏四十有四。立_二塔于法金剛院_一。上足玉周律
師紹_二其席_一。
大龍寺實祐律師傅
律師實祐。居_二和州齋宮寺_一。後移_二攝大覺寺_一。尼崎大守青
山氏。尊_二崇師德_一。屢問_二法要_一。嘗於_二大覺寺_一立_二佛殿_一。其後
大守以_二武庫地再度山古跡方八町山_一付_レ師爲_二隱遁地_一。
山是稱德帝建立。而如意輪觀音應現地也。久荒無_二 人
住_一。師應_レ命入_レ山。受_二山水奇_一。奉_二觀音_一切。山下民俗崇_レ師
極多。無_レ何建_二立寶殿一宇_一。以安_二觀音大悲之像_一。感應日
昌。故其山下邊及海邊者。奉_二此尊像_一爲_二護舟神_一。凡歸_二依
斯山_一村々十有餘鄕也。某九月十五日寂。春秋四十有五。
建_二塔于厥山頭_一也。其徒賢正律師紹_二其位席_一。建_二大方丈
及鐘樓等_一。又請_二乞本山合衆令祐師_一住_二贈和上職位_一。嘗
【六十三頁下】
造_二師之肖像_一安_二于寺_一。正公抽_二興隆志_一。丕滿_二師志_一。於_レ茲
佛殿。護摩堂。鐘樓。庫院。方丈等悉備。終成_二 一方精藍_二
也。
安養菴智空稱律師傅
律師諱智空。字唯稱。又號_二覺雲_一。姓仲村氏。母味岡氏。京
兆人也。天機聽慧。有_二超邁之操_一。十有四歲入_二于緇林_一。乃
成_二出家_一。十有八歲講_二選擇集_一。明年逢_二良澄和尚于京師_一。
學_二俱舍并台宗三大部_一。深達_二其奥_一。二十又三。應_二衆所請_一。
講_二于法華玄義_一。四方道俗競來聞_レ之。會往_二南京_一。初謁_二了
性律師于法隆寺_一。習_二毘尼敎_一。又随_二高榮法師_一開_二法華勝
鬘等經_一。其年於_二高野山_一受_二秘密灌頂法_一。嘗於_二北洛_一自
建_二草菴_一。號名_二塞耳_一。以居_レ之。而修_二往生業_一。堅持_二禁戒_一。食
不_レ過_レ 中。常行_二 六時不怠之念佛_一。自_レ壯至_レ滅。稱_二彌陀號_一。
日三萬反。雖_二風雪慘栗。陽光熾烈_一。未_二嘗少懈_一。故或感_二
聖衆來迎_一。或見_二爭邦奇相_一也。後又於_二城西壬生寺下_一。以_レ
竹爲_レ柱。茸_レ松爲_レ瓦。構_二 一小廬_一。號_二安養菴_一。安_二彌陀像_一。而
移_二居之_一。終日夜盡修_二專念行_一。於_レ粤聲聞_二都鄙_一。戀_二師之
【六十四頁上段】
風_一。爲_二弟子_一者緇素頗夥。隨_レ師親得_レ度者凡二百餘人。皆
持_二齋戒_一。修_二安養業_一。遂成_二 一流_一。世呼_二之壬生派_一。殊歸_二崇
之_一。延寶八年五月十有八日。著_二僧伽梨_一。向_二彌陀像_一至心
念佛。安然而化。閱世六十又四。僧夏若干。葬_二靈骨于壬
生寺西南隅_一也。諸徒厚爲_二追福_一云。其上足忍稱律師。繼_二
安養菴席_一。所_レ著念死念佛集七卷行_二于世_一也。其稱律師
振_二乃父之風_一。更令_レ不_レ墮_レ 地。嘗著_二緇白往生傳_一。以流_二于
世_一。其中具載_二師之傳_一也。欲_二細視_一_レ之。應_レ披_二見彼_一。今記_二
其便槩_一耳。
贊曰。自_二 上竹林賢公_一 下至_二安養稱公_一。諸師或道念堅明。
或操行高潔。實爲_二律林中之虎。法海中之龍_一也。就_レ 中行
空師得_二 天王之感_一。泉公有_二夢裡之瑞_一。海師拜_二金骨之轉
回_一。且貞公參_二諸師_一而研_二究秘門_一。景師預_二皇后之請_一。而屢
說_レ法。稱師修行不_レ倦。盛啓_二安養之業_一等。且視_二古人_一未_二
必有_一_レ愧也。
【六十四頁下段】
招提千歲傳記卷中之三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王臣篇
述曰。正法久住。旅徒安眠。皆依_二王臣_一。故吾 世尊屬_二法
王臣_一。王臣不_レ信。吾徒豈_レ安。且聞。諸佛菩薩現_二國王身_一。
現_二宰官形_一。以_二種々力_一度_二 一切生_一。實哉以_二聖武帝之事跡
等_一計_レ是。誰可_レ誣邪。予以故集_二取當山有緣之王臣_一。以記_レ
之而已。
聖武皇帝傳
聖武皇帝者。文武之皇子。母者藤原夫人太師不比等之
女也_一。生_二于大寶三年_一。和銅七年爲_二皇太子_一。時年十有四。
養老八年二月四日即位。時歲二十有二。治_レ國二十五年。
外範_二政舜禹之式_一。內扇_二心漢帝之風_一。以故普天潤_二其慈
水_一。國昌民豐也。又造_二毘盧大像_一。而建_二大殿_一。以安_二其像_一。
賜_二東大號_一。異域聖賢。嚮_レ風來應甚多。天平二十一年就_二
行基大菩薩_一。受_二菩薩戒_一。其七月二日禪_二位太子_一。叡算五
【六十五頁上段】
十。落_レ飾修道。法諱勝滿。天平勝寶六年四月。初築_二戒壇_一。
從_二吾高祖鑑眞大師_一重受_二菩薩大戒_一。令_下_二此邊國_一初弘_中
毘尼之妙道_上。厥功不_レ皇乎。勝寶八年五月二日崩。聖壽五
十八。葬_二于佐保山_一矣。傳謂如意輪觀音之應化也。
新田部親王傳
新田部皇子者。天武皇帝第七皇子也。性有_二敏才_一。大寶三
年賜_二封百戶_一。神龜五年秋七月任_二位一品_一。天平二年六
月。綠_レ有_二 天變_一。勅_レ公率_二神祇官_一卜_レ之。某年爲_二大將軍_一。心
甚清明。才智尤長。以_レ故預_二聽天下之政_一。天平七年九月壬
午薨。帝勅令_二從四位下高安王等_一監_二護葬事_一。又詔使_二 一
品舍人王子_一就_レ第弔_レ之。而後勅以_二其舊宅地_一賜_二于吾祖_一。
則招提是也。王子之事跡。具散_二在續日本記_一。今略記_レ之。
孝謙皇帝傳
寶字孝謙稱德皇帝者。號_二阿閉內親王_一。亦曰_二高野姬_一。聖
武皇帝之皇女也。母者光明太后也。誕_二生于養老三年_一。天
平勝寶元年七月二日受禪即位。厚流_二王澤_一。深崇_二佛乘_一。
其年間爲_レ尼。法諱號_二法基_一。依_二吾大師_一受_二菩薩戒_一。嘗遂_二先
【六十五頁下段】
帝之遺勅_一建_二此招提_一。尊_二吾祖師_一賜_二大和尚號_一。厥敬重如_二
先帝_一。寶龜元年八月四日崩。
廢帝傳
廢帝諱大炊。一品舍人皇子第七子。母山背上總守當麻
老之女也。天平五年誕生。勝寶八年立_二于太子_一。寶字三年
登位。就_二吾大師_一受_二大乘菩薩戒_一。厚歸_二佛乘_一。與_二先帝_一同_レ
志建_二招提_一也。八年與_二先王_一有_レ隙。遂配_二于淡州高島_一。故
號_二淡路帝_一也。在位六年也。
眞人元開傳
眞人元開。未_レ知_二何人_一也。傳謂。丹墀眞人廣成之子也。欽_二
尚吾大師_一受_レ戒。嘗賦_二詩二章_一。曰。摩騰遊_二漢闕_一。僧會入_二
吳宮_一。豈若眞和上。含_レ章戻_二海東_一。禪林成網密。惠苑覺華
豐。欲_レ識_二玄津路_一。緇門得_二妙工_一。我是無明客。長迷_二有漏
津_一。今朝蒙_二善誘_一。懷抱絕_二埃塵_一。道種將崩_レ夏。空華更落_レ
春。自歸_二 三寶德_一。誰畏_二 六魔瞋_一。寶龜十年選_二述東征傳一
卷_一。以記_二大師之事跡_一。蓋就_二詫公所述東征傳_一略_レ之云。
四條皇帝傳
【六十六頁上】
皇帝諱秀仁。後堀河之太子。母者藻壁門院也。誕_二于寛喜
三年_一。貞永元年十二月五日卽位。仁治年間從_二于大悲菩
薩_一。受_二菩薩戒_一。其三年正月九日崩。寶壽十有二。依_二遺勅_一
葬_二于東山泉涌寺_一。世傳謂俊芿律師之再來與。
大相國道家公傳
大相國諱道家。布_二清政于扶桑_一。專歸_二吾法_一。某年出家。名
號_二行惠_一。依_二吾中祖_一受_レ戒。取_二弟子之禮_一。又創_二建東福寺_一。
弘_二佛心宗_一。公於_二戒律_一尤有_レ功故。吾中祖親付_レ法也。
居士篇
述曰。佛法之中有_二 七衆異_一。吾寺門中有_二厥功_一者。雖_二優婆
塞_一豈可_レ漏歟。予以故得_二 二三士_一。立_二斯一篇_一也。
軍法力傳
軍法力。本崑崙國人也。敬_二崇吾高祖眞大師_一。嘗聽_二學塵
外之敎_一。大師偶遊_二化東方_一。力亦相隨入_二于此國_一。大師奉_レ
勅建_二立招提_一。力有_二妙工_一。故大師命_レ力令_レ刻_二丈六慈氏之
像_一。以安_二奉講堂_一。其餘佛菩薩像若干也。古今佛工皆謂。
力之所_レ作像所_レ不_レ及_二常人_一也。予恆登_二講堂_一毎_レ拜_二其大
【六十六頁下】
像_一。自意吾大師乘_二大願力_一來敷_二化此方_一。力從_レ之臻。豈又
乘_二願力_一來。非_レ助_二大師之化_一歟。其終未_レ詳也。
潘仙童傳
近事男潘仙童。本支那國揚州之人也。歸_二依吾眞老和尚_一。
為_二近事男_一。從_二眞大師_一到_二于此邦_一。其終未_レ知_レ之也。
善聽傳
優婆塞善聽。瞻波國人。未_レ詳_二何氏_一也。事_二吾大師_一。習_二佛
法旨_一。隨_二順大師_一。遊_二于日東_一云。
寶最傳
信男寶最。朝鮮國人。未_レ知_二其姓_一。隨_二吾大師_一來_二至斯地_一。
尤助_二吾高祖化_一云。
慈禪上人傳
上人慈禪。號_二有嚴_一。又曰_二如願_一。嘉禎二年秋九月自誓受
戒。時五十歲。疇昔南都四律匠之一也。事具在_二大悲傳
後退_二具戒_一。堅持_二齋戒_一。嘗於_二招提_一建_二創西方妙香之兩院_一
以居。建治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化。春秋九十歲。其兩院至_二
于今_一 人法繁昌也。
【六十七頁上】
贊曰。禪公何故退_レ具隱_二遁此處_一。定有_レ由歟。鳴呼薝蔔華
雖_レ凋■【艹に匂】_二於餘華_一也。豈可_レ不_レ崇也。或云。師旣進_二具戒_一。爲_二
眞沙門_一。何故記_二此篇_一邪。予云。師雖_二具戒_一。退唯八戒。焉
入_二大僧_一。夫士者男子通稱。未_二必在家_一。故予以_二此人_一記_二此
篇_二耳。
尼女篇
述曰。清昇成_レ 天。濁沈成_レ 地。陰陽相分。男女自有也。吾佛
法中。更無_レ遮_レ之。并聽_二許度_一。茲以高祖來時。三尼相從。中
租出時。轉_レ男成_レ女。豈可_レ捨_レ之。夫宿善厚則成_レ男。宿善
薄則成_レ女。若於_二今生_一持_レ戒修_レ道。不_レ遮_二其障_一何免_レ之歟。
誠以大悲拔_レ苦。大慈與_レ樂。意有_二于此_一。今吾集_二得自門之
清尼二三人_一。以立_二此篇_一也。
智首尼傳
大比丘尼。諱智首。唐國人。居_二于藤州通善寺_一。清持_二佛戒_一。
性英才也。從_二吾大師_一進_二尼具戒_一。而隨_二大師_一來_二于此地_一。
其終未_レ詳也。時有_二 三尼_一。相與來應。二尼沒_二其名_一也。
光明后傳
【六十七頁下】
光明后者。淡海公第二女也。聖武帝爲_二東宮_一時。納爲_レ妃。
天平元年八月。進爲_二皇后_一。容顏偉麗。如_レ有_二光輝_一。故號_二光
明_一云。然生_二孝謙帝及皇太子_一。太子早逝。嘗建_二浴室_一。自手
去_二千人垢_一。乃感_二阿閦佛之瑞_一。又建_二法華尼寺_一。盛修_二佛乘_一。
天平寶字六年四月。吾祖築_二擅于東大寺_一。皇后登壇受_二菩
薩戒_一。歸_二吾和上_一與_レ帝同也。寶字二年受_二 天平應眞皇太
后之尊號_一。其四年六月七日葬。年六十。后之事跡存_二續日
本記等_一。故略_二于此_一也。
轉男敎圓傳
釋尼敎圓者。未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一旦發_二大心_一。進_二大比丘
戒_一也。寬元年中。大悲祖師行_二布薩_一時。天人來下。圓對話
之。天人曰。比丘僧旣雖_レ備之。未_レ有_二比丘尼_一。先以_レ汝爲_レ
尼。言畢卽隱。圓忽轉_レ男成_レ女。從_レ是歸_二古鄕_一。勸_二其姉某_一
令_レ爲_二出家_一從_レ是我國七衆亦備矣。事具記_二于大悲之傳_一。
《割書:凝戒律師所_レ撰表無表撰集抄云。圓以_レ男|轉_レ女。三七日之後亦轉_レ女成_レ男也。取意。》
正法寺開山信如尼傳
大尼諱信如。轉男敎圓尼之姉也。某年間因_二敎圓之勸_一忽
【六十八頁上】
發_二大菩提心_一。從_二于大悲菩薩_一剃髮成_二沙彌尼_一。尋學_二 六法_一。
已而進_二大比丘尼戒_一。中_二興中宮寺_一。以居_レ之。寺是爲_二 上宮
皇子之母間人皇后之開基_一。師居_二此寺_一。初曾未_レ知_二皇后
之諱辰_一。師多年求_レ之更無_レ知之。故於_二法隆金堂_一慇懃祈_レ
之。其夜中夢上宮太子告_レ師云。我昔記_二之天壽國之曼陀
羅_一。今有_二當寺法藏_一。今應可_レ見_レ汝。須臾而有_レ 人取_二來之_一。
旣欲_レ開之時。函中忽有_二鈴音_一。開_レ函見_レ之。其曼陀羅大二
丈許。一々縫_二顯莊嚴微妙之國土_一。又旁具記_二太子及皇后
之行狀_一也。寤後師直參_二寺僧_一。語以_二此由_一。寺衆不_レ許。後勅
開_レ之。果如_二師之夢_一云。豈_レ不_レ奇哉。師恆堅持_二禁戒_一。門人
甚多。嘗於_二和州瀧市鄕_一立_二正法尼寺_一。爲_二開山_一也。建長元
年三月晦日結界。於_レ茲大尼及沙彌尼聚_二其輪下_一恆數十
輩。佛殿。鐘樓藏庫。坊室。紛如而爲_二 一方精藍_一也。自_二其四
月二日_一開_二於釋迦大念佛會_一也。昌度_レ 人弘_レ律焉。《割書:雜談集|云_二 中》
《割書:宮寺信如_一|者是也。》
【六十八頁下】
招提千歲傳記卷下之一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殿堂篇
述曰。殿堂者。爲_二 人所居_一也。或殿或堂。皆一而已。今唯呼_レ
安_レ佛稱_二于殿堂_一。或又塔婆。樓閣。院坊。館舍。屋宅。宮室
等。并皆一也。居_二其中_一者。佛神人畜有_レ異之耳。納_二非情
物_一則藏也庫也。今且取_二殿堂二_一。攝_二其諸類_一。爲_二斯篇名_一
也。
寺基。《割書:方四町也。東限_二 五條南北大道_一。西限_二南北小路_一。南限_二 五|條大路_一。北限_二 四條大路_一。此餘西山有_二別院四十八院_一也。》
夫此地者。天武天皇第七子一品大將軍新田部皇子之
舊地也。皇子初住_二斯地_一。紺殿朱閣鏤_レ玉雙_レ甍。官人進_レ階。
宮女步_レ廊。朝乘_二牛車_一。轟々登_二于鳳闕_一。哀_二 四海民_一。暮從_レ
朝退。入_二長生殿_一。戀_二不老藥_一。詠_レ歌吟_レ詩。奏_レ樂作_レ舞。厥歡
樂豈窮乎。其仁情慈育而爲_二清明人_一也。故位進_二 一品_一。兼
任_二大樹職_一。當時爲_二 天下範_一也。天平勝寶年間薨。國人憂_レ
之。勅遣_二官人數輩_一。監_二護葬事_一。又使_下_二連兄舍人皇子_一入_中其
【六十九頁上】
館_上而弔_レ之也。其後殿閣相荒。年漸古也。然寶字年中。吾
祖大師自嘗_二 地味_一。乃知_レ爲_二佛法延榮之地_一。尋下_二勅於此
地_一。令_レ立_二伽藍_一。號稱_二招提_一。殿閣映_レ日。藍院聳_レ山。緇徒三
千。連_二乎學窻_一。可_レ謂海東無雙之大藍。日域最勝之戒場
也。至_二于今_一幾一千歲。樓殿昭_二々林岳_一。其間盛衰是世常
也。誠吾大師之遺德。與_二 天地_一同_二無窮_一矣。
金堂
金堂南北八間。東西一十六間。棟高聳_二松梢_一。日昇輝_二軒
頭_一。唐如寶師竭_レ力建_レ之。中央安_二奉丈六毘盧像_一。金色感_レ
肝。圓光之中有_二千佛像_一。唐思詫及曇静造_レ之。 《割書:以籠造_レ|之也。》後
板并諸柱畫_二 二千佛_一。光中千佛與_二此二千佛_一。合則三世千
佛也。左脇安_二丈二藥師如來_一。并思詫公作_レ之。右脇安_二丈
八千手觀音_一。天人來下而造_レ之也。《割書:事具在_二舊跡|之篇_一也。》蓋大悲觀
世音者。本地彌陀尊也。故安_二西方_一。彌陀淨土在_二西方_一也。
藥師者在_二東方淨瑠璃世界_一。故安_二之東方_一。中央本地毘盧
尊。卽華嚴會場大乘頓機之尊容也。此是一代敎主。吾等
本師。以故安_二大殿_一也。安_二彌勒尊于大講堂_一。當來世尊。吾
【六十九頁下】
覺王之太子也。以_レ有_二此次_一。表_二之于_一_レ茲也。旣而至_二破壞_一
則補_レ之也。文永七年丕加_二修理_一。而後元享年中又補。尋
時々加_二其補_一也。此元祿五年大補。用_二黄金若干_一也。
講堂
講堂者。爲_二平城之朝集殿_一也。帝勅移_二建此寺_一。東西十有
八間。南北八間。有_二欄楯及階_一也。莊嚴用_二金銀珠玉_一。恰
如_二 天宮_一也。然歲屢古。破壞已及。建治元年丕補_二治之_一。其
延寶中又修_二理之_一。此時欄竿及階等除_レ之云。殿中安_二于
丈六慈氏尊大像_一。唐軍法力所_レ造也。抑斯殿者。吾山爲_二
說法殿_一。昔時幾千萬緇侶聽_二戒學_一邪。又無量素士受_二其
法味_一邪。蕩々然哉。未_レ知此殿裡發_二於幾億萬法華_一與。
《割書:釋書曰。安_二 二菩|薩_一今者無_レ之也。》
東塔
東塔者。平城天皇《割書:嵯峨皇帝|之御宇也》勅建_レ之也。大同五年從五位
下江沼臣小竝等。爲_二其勅使_一。四間四面。高一十二丈。五
層之大塔也。其飾絕_レ言。上聳_二雲漢_一。下映_二大地_一。其後時々
破壞。則修_二補之_一今尚存_レ焉。其寬文中大地震。九輪水炎
【七十頁上】
折而墮_レ 地。其先寶生院俊盛勸_二化道俗_一。加_二修理_一也。中安_二
四佛尊像_一。四角四柱畫_二于如來八相_一矣。近比有_二盜賊_一取_二
二佛_一去。元祿六年加_レ之也。
西塔
西塔者。未_レ詳_二所由_一今唯跡耳。其地彌陀堂東也。《割書:少高有_レ|松也》
開山堂
開山殿者。安_二于高祖鑑眞大師之眞影_一也。其眞影者。唐
思詫造_レ之。尊顔和雅而猶_レ笑也。時々每_レ拜忘_レ去。嗚呼祖
德大哉。殿東西五間半。南北七間。厥營也美盡。中央安_二
須彌壇_一。其上構_二寶龕_一也。乾元年間。再造_二營之_一。而後太損。
宇多鄕崇福寺主比丘信智。投_二長財若干_一。修_二補之_一。兼又
補_二治衆藍傾倒_一也。元祿七年又補_レ之。其餘之少補未_レ知
幾度有_レ之。同八年。東關護持院大僧正隆光寄_二掛錦帳_一
也。夫斯殿者。寶字年中始建_レ之。鳥羽皇帝御宇中川範上
人入_二于此殿_一。親得_二戒印_一。又建仁之比。與福貞慶大德登_二
于此殿_一。開_二大論筵_一。尋又戒如上人講_二梵網於此殿_一。其後
及_二大破_一。乾元年天丕補。尋信智修_レ之。至_レ今美善共盡焉。
【七十頁下】
羂索堂
羂索堂者。寶字年間。藤原清河施_レ屋作_レ殿。安_二奉不空羂
索像并八部神呪之像_一。此尊者。吾大師傳來之像也。身長
五尺餘。三目四臂也。蓋斯觀音者。鑑眞大師之本地也。
在_二于大唐_一現_二其尊形_一。斷_二疑者迷_一云。中世倒而無_レ興。其
跡影堂之向東室之北也。影堂與_二此殿_一如_二兩翼_一也。
禮堂
禮堂者。未_レ識_二其所以_一。地者東室南也。安_二釋尊像_一。中世崩
無_二再造_一之。旣而慶上人再_二治東室_一。以號_二禮堂_一。安_二釋尊
像_一。其像者。吾祖傳來毘首羯磨之所_レ作赤栴檀像也。厥長
五尺也。常恆法會。多開_二斯殿_一。又秋念佛會修_二於此殿_一也。
其殿南北十有三間。東西六間也。
彌陀堂
彌陀堂。 桓武皇帝勅立_二斯殿_一。東西南北五間也。以_二 七
寶_一嚴_レ之。而安_下自_二百濟國_一所_二獻來_一之彌陀三尊像_上。兼
使_レ講_二 天台敎于此中_一也。中世絕滅。今有_二唯小殿_一耳。近
比有_レ賊。盜_二此像_一去。不_レ得_二遠行_一。捨_二置此堂之邊_一仍以又
【七十一頁上】
安_二于殿中_一也。
沙彌堂
沙彌堂者。在_二戒壇前_一。蓋受戒時。諸息慈集_二居于此_一也。文
明八年丙申五月十七日午時滅壞矣。
法起堂
法起堂由來未_レ詳。其跡又未_レ知_レ之也
不動堂
不動堂者。唐義静造_レ之。其像者從_二大唐_一來也。今尚有之。
所由未_レ詳也。殿者中世絕而無_レ建。《割書:傳謂大師廟|所之邊也。》
彌勒堂
彌勒堂。斯殿未_レ知_二本所_一也。永仁元年正月移_二建此殿于
彌勅院_一。今存_二其跡_一。其像者吾祖將來尊也。殿崩後安_二厥
院中_一也。
文珠堂
文珠堂。茲殿五間四方。而東室半中東方也。其形像又吾
祖從_二西唐_一帶來。赤栴檀之像也。并有_二 四童子_一。其殿倒而
未_レ興也。
【七十一頁下】
地藏堂
地藏堂者。唐如法建_レ之。像者弘法大師所_レ作也《割書:傳云。大師|一夏寓_二住 》
《割書:此山_一。其間|刻_レ之。》空海公與_二如寶公_一友善。某歲殿倒。今有_二小殿_一耳。
《割書:南北二間。|東西三間。》
大日堂
大日堂。此殿從_二茲山_一去西南之方五町許也。尊容二丈二
尺座形金剛界會舍那尊也。殿滅今無。存_二古跡_一也。《割書:今其古|跡少高。》
《割書:柱礎一二存之。計_レ之東西八間許。南北|十四間許。殿絕後安_二像大殿一隅_一也。 》
東宮
東宮。有_二 三殿_一也。南殿者海德龍王也。蓋斯神者。吾大師
東征之時。海中現_レ形。遇_二吾和上_一。誓_レ護_二舍利_一也。龍神謂_レ
祖曰。大師臻_二于扶桑_一。建_二戒場_一者。吾於_二其地東南隅_一現_二
白石_一矣。果爾。吾祖及_レ立_二招提_一。忽然現_二大白石_一。吾祖益
感構_レ殿鎮_レ之。永爲_二律門之護神_一也。《割書:或説謂_二靑石_一。予久迷_二靑|白_一。元禄十年有_二再造_一時。》
《割書:夜中取_レ燭入_レ殿。余親|拝_レ之。爲_二白石_一明也。》時々有_二破壞_一。故加_レ補尤多。天正年間。
比丘賴専以_二他力_一丕治_レ之。元祿十年冬再興之。其功至_レ
春也。夫此龍神。今古奇瑞非_レ 一。年々歲々及_レ憂_二旱水_一。民
【七十二頁上】
俗祈_二雨此神_一。必靡_レ不_レ雨。依_レ是國中及_二大旱_一時。興福大
衆。入_二于斯處_一讀_二誦大乘_一。請_二乞雨于此祠_一。感應如_二月印_一_レ
水也。近比靑天明々不_レ雨數旬。國人甚憂。依_レ茲興福大
衆入_二于此寺_一讀_レ經。經未_レ半。靑天忽變雲起大雨。如_レ此
之事。旣三度也。其餘年々數度祈_レ雨。有_二其應感_一。未_レ遑_レ
記_レ之。加之當山旣垂_二千霜_一。未_レ有_二火災_一。併此神鎭護之深
故也。其中社者。一棟三戸。而勸_二請五社_一。謂天照神皇。八
幡大神。春日明神。及氣伊氣多兩明神也。其三神何歲鎭_レ
茲邪未_レ知_レ之也。其氣伊氣多兩神者。中世元德之比。覺
慧上人鎭_二座此所_一也。《割書:事具見_二覺|惠傳_一也。》其北殿者。北野天神也。往
歲延喜之聖代。有_二菅公之靈_一。因以鎭_二于此_一也。《割書:古老語_レ予|曰。昔菅公》
《割書:靈至_二初瀬寺_一。其處守神告_レ之曰。公之所願欲_レ果行_二招提寺_一活_二之龍神_一。|菅靈入_二于此地_一。于_レ時龍神出_二於神殿_一對_レ之。菅公語_二其所由_一。龍神云。》
《割書:公欲_レ成_レ願應_下往_二其池_一遷_中影于水_上菅公如_レ敎往_二其池邊_一。移_二于容顏_一。|靈忽成_レ電。飛往_二王都_一焉。兩神値處祖前二十間許。今有_二小溝_一。是則其》
《割書:跡也。亦以_二其池_一|俗呼謂_二鏡池_一也。》樓門前殿雙_レ軒。莊嚴盡_二美麗_一也。中世破
則補_レ之。倒則興_レ之。今年春三社及樓門等。皆悉歸_レ古。
嗟乎神德昭々焉。
西宮
【七十二頁下】
西宮又三棟也。御靈。八王子。熊野也。御靈者爲_二 八神_一也。
謂吉備大臣。崇道天皇。伊與親王(崇道之子)。藤原夫人(伊與王子之母大宰小貳弘繼)。藤太夫。橘
太夫(逸勢)。文太夫(文屋田麿)。大雷天神也。昔往有_二樓門等_一。神祠又大也。
中世廢絕有_二小社_一耳。
南宮
南宮者。大辨才天女也。其來由未_レ詳也。
北宮
北宮者。伽利帝母也。是食堂東北隅也。今有_二小社_一耳。此
神之因緣如_レ常也。
僧堂
僧堂者。藤原亞相仲公。崇_二吾大師_一。捨_レ屋建_レ之。安_二於多
門天像_一也。中世滅亡。今無。其地講堂後也。今存_二礎石若
干_一也。計_レ之南北十三四間。南北十二三間。
庫院
庫院者。調_二僧食_一處。某比倒後。今有_二小屋_一也。
經藏
經藏。唐義静造_レ之。納_二大藏經_一也。《割書:今三間四方也。源賴朝公|再_二興之_一也。》
【七十三頁上】
寶藏
寶藏者。納_二佛菩薩像及一切寶物_一也。《割書:四間四方也。賴朝卿之|再造也》
鼓樓
鼓樓者。從_二 中世比_一舍利殿絕後。安_二于此裡_一也。《割書:賴朝公再|造之云》
鐘樓
鐘樓者。某比壞後。今有_二疎殿_一也。
舍利殿
舍利殿者。未_レ明_二厥地_一。中世安_二于鼓樓_一。釋書曰。經藏。唐
義静造_レ之。納_二佛舍利半合。及佛菩薩像。經律論一切寶
物_一矣。夫三千金骨者。吾寺最第一靈物。而日域之珍寶也。
其殿定知大而美盡焉。今存經藏至小殿也。奚納_二藏金骨
及佛像一切寶物_一乎。疑今經藏中世贊與。予看_二大圖_一。東
構_二 一院_一號_二舍利殿_一。前有_二滄海池_一。邊有_二孤山松_一。理可_レ然
乎。
戒壇堂
戒壇堂者。天平寶字三年。帝勅築_レ之。又構_二其殿_一。其九
月十五日有_二落成之大會_一。事具見_二舊事篇_一。夫斯戒壇。天
【七十三頁下】
下四所之一也。《割書:其四東大寺。觀世音寺。|藥師寺。及當山也。》古往今來。登壇受戒。
毳衲甚多。中世及_レ廢。弘安七年興_二立之_一。同九月行_二受戒_一
也。爾後廢則興之。文祿五年大地震。此時殿堂多倒。此
殿又倒。久成_二莓苔之地_一。僅有_二小屋_一覆_二戒壇_一耳。元祿九
年 大樹尊母一位宗子公。聽_二其大破_一。賜_二于黄金若干_一。
再建_二斯堂_一。美盡善盡。可_レ謂孝謙帝命再至也。《割書:事具有_二舊事|篇_一。往可_レ見》
也
東室
東室者。南北二十八間。東西四間半也。此室者。往昔天
下緇侶遊學舍也。西又北同_レ之。號_二 三面僧坊_一。就_レ 中東室
者。禮堂絕後。建仁年間解脫上人修_二治之_一。南方十有三
間。以號_二禮堂_一。加_二于東西一丈_一。故十三間與_二 六間_一也。中
央安_二于赤栴檀迦文像_一。年中諸會多修_二此處_一。秋大會全
行_二于此_一也。今歲北方分_レ 二。其一爲_二舍利殿_一。莊嚴美麗。
而構_二大壇_一奉_レ安_二于三千金骨_一也。其二講坊。卽興福之衆
侶念佛會中居_二于此坊_一也。
西室
【七十四頁上】
西室。如_二東室_一也。今以_二南方八間餘_一莊_レ之。卽安_二于白栴
檀千手大悲像_一。《割書:卽元禄八年|秋成。》蓋其像者。吾大師持來尊容也。
其北號_二祠堂_一。十方檀越寄_レ財設_レ齋。弔_二 六親靈_一。西構_二 三間
四面之小殿_一。而安_二于地藏大士之像_一也。小野篁朝臣所_レ造
之像也。彌陀千體。住持連牌。諸靈牌等。竝皆安_二于茲_一也。
北室
北室者。中世倒而無之。其跡庫院之 東西修々也。今其
跡皆爲_二別院_一也。
浴室
浴室者。醍醐水北邊也。太古浴室壞而無_レ建。其後正應
四年四月再興_二建之_一。厥五月朔始有_二湯會_一也。又斷而無_レ
之。
西井殿(セイイデン)。《割書: |水號_二醍醐_一。》
西井殿者。當山第一靈泉也。呼_二其水_一名稱_二醍醐_一。號_二其殿_一
名_二西井_一也。天平寶字三年。吾大師肇啓_二此山_一。先穿_二這
井_一。嘗窺_二清濁_一。味_二其好惡_一。其水清冷。味殊最上。故以_二醍
醐_一名_レ水也。古謂有_二有信人_一飯_二此水_一。則現除_二病根_一。當爲_二
【七十四頁下】
成佛因_一也。
尊靈殿
尊靈殿者。祭_二源家代々之神靈_一處也。其殿小而美也。中
央安_二于東照神君之影像_一。左右安_二于台德院殿。大猷院
殿。嚴有院殿之四牌_一也。
僧厠
僧厠者。庫院東北也。古厠滅亡。弘安十年四月又造_レ之。
其後倒而無_レ之。
開山塔
開山塔者。寺之東北之隅也。世人呼爲_二廟山_一。前有_レ池也。
昔時殿塔及燈爐堂等。雙_二建山程_一。中世滅亡今無。唯有_二
廟之古跡_一耳。有_レ籬施_レ𢌞也。
西廟
西廟者。有_二西方院內_一。以_レ石作_二 五輪浮覩_一。高一丈許也。是
則中興大悲菩薩之廟也。前有_二燈爐_一。今年爲_二 四百五十
年之遠忌_一。故再營_二造之_一也。
𢌞廊《割書:井諸殿邊之廊》
【七十五頁上】
𢌞廊者。從_二 中門_一雙建。𢌞至及_二金殿_一也。淳和皇帝勅捨_二
王宮_一造_二長廊_一也。中世亡滅。蓋道海和尚入滅之時及_二于
分衣_一。西大之衆憇_二干𢌞廊之邊_一也。明乎其此尚存矣。厥
餘自_レ殿至_レ殿諸廊中世皆倒。其中從_二于講堂_一至_二于僧堂_一
一廊。老人語_レ予謂。少時親看也。曾知未_レ過_二 四五十歲_一。
山門
山門者。中世絕倒而無_レ之。其跡今有_二大門_一處也。
中門
中門者。從_二 中世無_レ之。地者山門之北數十步許也。傳謂
今大門者山門崩後。以_二 中門_一移_二建于此_一也。今門南北三
間半。東西六間餘也。
四方築地
四方築地者。文祿五年七月十二日大地震。此時悉倒也。
南方尋雖_レ築_レ之又悉倒也。
别院
別院。千古有_二此寺之西方_一也。傳謂井山千坊。然古記曰。
西構_二 四十八院_一也。前唯口傳。後古記也。如_二何會通_一乎。
【七十五頁下】
計知四十八院中。院々有_二數坊_一故曰_二千坊_一與。今無。從_二
中古_一皆殘院移_二于此裡_一也。古別院悉以失_レ名。今坊無而
存_レ名者。唐禪。講《割書:■【国構えに考】講下恐脱|釋興二字》善。應量之四院也。其唐禪者
吾大師住居院也。其跡未_レ詳。於_二左京_一住_二大師_一院號_二唐禪
院_一。又在_二右京_一如_レ是。此義明_二古記_一也。其應量者。兩藏之
背滄海池南。是蓋中興大悲菩薩安住院也。寶治元年七
月十八日落成。菩薩居_二于此院_一 六過_二春秋_一。沒後代々和
尚兼_二住此院_一。爾來滅而無_レ立之。當時菩薩尊像安_二于斯
裡_一。諱辰法樂修_二箇院中_一。見_二于古記_一。院倒後移_二安之太祖
影堂傍_一也。其講釋者。地未_レ明也。相傳謂_二彌陀堂後_一也。享
德三年和尚任宗公寂。行_二分衣法_一時。西大澄公秉_二羯磨_一。
點_二講釋院_一爲_二之宿坊_一也。其後未_レ考_二何比斷_一矣。其興善
者。文明八年五月十七日滅倒。後無_レ建也。今存_二院及名_一
者。敎學。《割書:本號_二|愛染_一。》彌勒。藏松。德園。《割書:本號_二|不動_一。》圓光。《割書:本稱_二湯屋_一。後|又號_二寶生_一。》 能
滿。《割書:本號_二|菩提_一。》 法華等七院也。相連非_二寺之甲乙_一。依_二現前住僧
夏﨟_一記_二于茲_一也。又有_二吉祥。金生。西方。妙香之四院_一。其
吉祥金生二院者。本爲_二枝院_一。其寺廢後移_二立此山_一謂吉
【七十六頁上】
祥者。和州結崎鄕市寺也。金生者。和州內山頭光寺也。
皆爲_二 一方精藍_一。絕後如_レ是故呼稱_二客坊_一也。又西方院。某
年間。上人慈禪建_レ之以居。建長元年大悲祖師化去。葬_二此
院_一也。有_二彌陀堂_一。去年補_レ之。今春功畢。護摩殿。方丈。庫
院。門等已成。此院西邊_二葬亡人_一 地。此院自_レ始旣四百餘
年。今尚繁榮。東關護持院大僧正隆光公者。本出_二於此
院_一。公値_二大樹之恭_一。三轉_二僧官_一。祿領_二若干_一。大將軍之敬仰
更絕_二倫類_一。聲重_二于時_一。依_二公之力_一。吾山殿閣再歸_二千古_一。
嗟乎皇哉。公之德也。唯非_レ鳴_二于時_一。且昭_二々萬世_一焉。其
妙香者。同慈禪上人所_レ建。貞享年中。二徒諍而分成_二 二
院_一。二者妙音。一者妙智也。
【七十六頁下】
招提千歲傳記卷下之二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述曰。太祖開_レ山弘_レ律。至_レ今千歲。然有_レ興則必有_レ絕。有_レ
榮則又有_レ衰。我寺亦爾。或興或廢。或衰或榮。未_レ有_レ無_レ
之。故吾記_二其興絕衰榮_一。以爲_二舊事篇_一也。神佛垂_レ跡。賢
聖感_レ瑞。其蹤自殘。深求_レ古者。豈可_レ不_レ記_レ之哉。故吾立_二
舊跡篇_一以記_レ之也。千秋已古。法具珍物滿_二于寶藏_一。故吾
露_レ之以_二靈寶篇_一也。祖師構_レ殿建_レ堂。必安_二佛菩薩像_一。故
年々普施_二靈應_一。尤可_レ知_二其靈像之因由_一也。由_レ是今吾立_二
靈像篇_一也。衆居奉_レ佛。必作_二法會_一。故吾記_二錄年中之勝法
會等_一。號爲_二法事篇_一也。本山成後。必有_二枝院_一。卽盈_二國郡_一。
故以_二枝院_一爲_二 一篇_一也。名師碩德出_二于世_一。則必有_二著述_一。
若不_レ有_レ言。則吾法幾_レ絕。以故今立_二此篇_一。題曰_二撰述_一。寺
成僧居。必有_二封祿_一。令_下_二 三寶_一久住_上也。若有_レ居無_レ食。則
令_下_二僧住_一沒_上_レ由。故吾立_二封祿篇_一也。又就_レ記_二此書_一。會_二見
諸傳_一。則知_レ有_レ謬。故吾今取_二諸傳記等之訛_一。記_レ之爲_二辨
【七十七頁上】
訛篇_一也。諸記傳中。就_レ事有_レ疑。故立_二遣疑篇_一而欲_レ遣_レ疑
也。然異說多端。頓難_二會融_一。以故別聚立_二異說篇_一也。古
記中等有_二勝事在_一。而未_二廣記_一_レ之。故今捨_二取其所_レ遺之一
二_一。錄_レ之立_二拾遺篇_一也。殘文等中存_二唯名字_一。有_下未_レ詳_二其
跡_一之古德_上。故吾但記_二其名_一。爲_二連名篇_一也。佛法世法共尊_二
先生_一。重_二其派流_一。若以_レ正爲_レ旁。以_レ旁爲_レ正。則宗脈顚倒。
而傳法無_レ由。故今顯_レ圖。以知_二宗派正旁_一。而見_二于傳律
不_一_レ妄也。
舊事篇
持統皇帝《割書:人王四|十一世》朱鳥二戊子年。太祖誕_二于支那州向陽
縣_一。《割書:唐中祖帝嗣聖|第四曆也。》
文武皇帝《割書:人王四|十二世》大寶元辛丑歲。太祖與_レ父詣_二大雲寺_一。見_二
佛陀像_一。感悟發心。遂依_二大雲寺智滿禪師_一剃髮染衣。乃
爲_二沙彌_一。配_二住龍興_一。《割書:卽大雲|寺也。》時年齡一十有四。《割書:唐中宗帝嗣|聖十七年也。》
同慶雲二乙巳歲。太祖從_二于道岸律師_一受_二菩薩戒_一。祖齡
時十有八也。《割書:唐中宗神龍|元年也。》
同四年丁未。太祖入_二于長安_一。求_二明師_一也。《割書:唐中宗京龍|元年也。》
【七十七頁下】
元明皇帝《割書:人王四十|三世》和銅元戊申三月二十八日晡時。太祖
於_二西京實際寺戒壇_一從_二恆崇律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年已二十
有一。《割書:唐中宗景龍|二年。》
同六年癸丑。太祖初講_二法礪疏_一。年二十有六。《割書:唐玄宗開|元元年也。》
元正皇帝《割書:人王四|十四代》養老二戊午歲。太祖年三十又一。初講_二
南山鈔_一。《割書:唐玄宗帝開元|第五曆也。》
聖武皇帝《割書:人王四|十五世》天平五癸酉年。榮叡普照依_二皇帝命_一隨_二
遣唐使丹墀眞人廣成_一至_二支那國_一。《割書:唐玄宗帝開|元二十一年。》
同十四年壬午冬十月。榮叡普照至_二大明寺_一。初謁_二太祖_一。
頂_二禮足下_一。備宣_二吾皇帝之旨_一。請_二東渡之開化_一。太祖見_二其
誠懇_一許_レ之。《割書:唐玄宗帝|天寶元年。》
同十五癸未年夏四月。榮叡普照依_二僧如海之讒_一被_レ禁。
秋八月許放出_レ獄。亦至_二祖下_一。述_二志堅固_一。冬十二月。太
祖引_二率緇素八十餘人_一。同乘_二 一船_一。擧_レ帆東下。到_二狼溝浦_一。
此年太祖齡算五十又六。《割書:唐玄宗天|寶二年也。》
同十六甲申歲。於_二唐國越州龍興寺_一。應_二衆僧請_一講_レ律授_レ
戒。又杭州湖州宜州之諸大德等。并來勸_二請太祖_一。太祖應_レ
【七十八頁上】
請講_レ律度_レ 人。還至_二鄮山阿育王寺_一。此歲緇白慨_二嘆太祖
至_二吾日東_一。卽告_二州官_一。搜_二得榮叡普照_一。著_レ枷送_レ京。又所_レ
禁_レ獄。叡頻臥_レ病。乃得_二放出_一。叡照又至_二太祖之下_一。泣述_レ
難_レ成。太祖悦_二其志實_一。買_レ舟具_レ粮。率_二諸門人三十餘人_一
出_二育王寺_一。尋登_二台山_一。又歸_二揚州_一。此間前後已歷_二 五年_一。
同二十年戊子夏六月二十七日。率_二諸弟子_一出_二于揚州崇
福寺_一。至_二于新河_一。自_レ是乘_レ舡下_二至常州界狼山_一。
孝皇謙帝【ママ】《割書:人王四|十六世》天平勝寶二年春。太祖至_二于端州_一。榮叡
示_レ寂。太祖應_二太守請_一授戒說法。又奉_レ勅住_二開元寺_一。此
歲太祖病_レ眼。次至_二吉州_一。祥彥示_レ滅。《割書:唐玄宗天|寶九年。》
同五年癸巳冬十月十五日。太祖謁_二大使清河等于延光
寺_一。同十九日太祖從_二龍興寺_一出至_二江頭_一。同十一月十五
日發_レ舟。同二十一日到_二阿兒柰波島_一。十二月六日南風吹
起。舟發向_二多穪_一去。七日至_二益救島_一。十八日發_二於益救_一。十
九日風雨大發。二十日著_二薩摩國_一。其二十六日入_二太宰府_一。
太祖享年六十有七。《割書:唐玄宗天寶|十二年也。》
同六年甲午正月十二日。大伴胡麻呂奏_下于太祖到_二岸秋
【七十八頁下】
津浦_一入_中太宰府_上。二月朔日祖到_二難波_一。三日至_二河內州_一。初
謁_二賢璟等之三十餘人_一。四日入_二于京師_一。勅使正四位下安
宿王迎_二于羅城門外_一。次引_二入東大寺_一。五日梵僧菩提僧
正。唐道璿律師等來至慰問。宰相大臣等官人一百餘人
來謁。禮拜問訊。相尋勅使眞備公來訪。具報以_レ詔。卽爲_二
律宗根本祖_一。又別勅_二良辨公_一。令_レ進_二太祖門人之名_一。尋賜_二
傳燈大法師位_一。又賜_二密絹二十疋。細布四十端。太布四
十端。綿一百屯_一。并減_二其半_一賜_二于諸徒_一已。共四月初。勅
令_レ立_二戒壇于東大金殿之前_一。上皇登壇受_二菩薩戒_一。皇后
太子皆預_二戒法_一。又若_二靈福_一等沙門八十餘人。大臣宰相
已下五百餘人。登壇受戒。其五月六日《割書:或記曰_二|一日_一》勅移_二壇
於大殿西_一。《割書:卽是天皇受|戒壇之士也。》落慶導師太祖大師。呪願良辨僧
都。并建_二戒壇堂。講堂。山門。廻廊。庫院。方丈。僧坊等_一。勅_二
寄二十一國_一。爲_二其料_一云。明年功畢。號_二戒壇院_一。黄門高房
藤公爲_二經營司_一。又勅别建_二唐禪院于大殿西北隅戒壇北
若干步_一。以爲_二太祖之住院_一也。天下僧侶皆住_二戒壇院_一。或
一年或三年。而學_レ律云。
【七十九頁上】
同七年戒壇院成。春二月上皇遣_二使太祖之下_一而宣旨曰。
朕將欲_下建_二梵刹_一永爲_中弘戒之場_上。卽賜_二新田部王子舊地_一。
太祖應_レ勅營_レ之。旣創_二其功_一。思詫如寶等。依_二太祖命_一。合_レ
心盡_レ力。
同八年春。上皇於_二東大大殿_一。隨_二吾太祖_一受_二菩薩十八種
物_一。天下僧徒悉集。其五月初二。上皇崩御。今上皇帝勅
授_二太相于大僧都_一。賜_二法進于律師位_一。六月勅以_二太上皇
之供御米鹽之類_一。永賜_二太祖_一。
同寶字元年甲寅。勅自_二 四月十五日_一至_二 五月二日_一。講_二梵
網經_一。秋閏八月。詔曰。如聞護_二持佛法_一無_レ尚_二木叉_一。勸_二導
尸羅_一實在_レ施_レ禮。是以官大寺別永置_二田十町_一自今已後。
每_レ爲_二布薩_一。恆以_二此物_一置用_二布薩_一。庶使_三怠慢徒日厲_二其
志_一。精勤之士彌進_二其行_一。宣_下告_二僧綱_一知_中朕意_上焉。冬十一月
廿三日。納_二備州田一千畝于唐禪院_一。薦_二 上皇_一也。其詔曰。
伏願先帝陛下薫_二此芳因_一恆蔭_二禪林之定影_一。翼_二茲妙福_一
速乘_二智海之慧舟_一。終生_二蓮華之寶刹_一。自契_二等覺眞如_一。皇
帝皇太后。如_三日月之照臨竝治_二萬國_一。若_三 天地之覆載長_二
【七十九頁下】
育兆民_一。遂使_下爲_二出世之良因_一成_中菩提之妙果_上也。此年欲_レ
遂_二先帝之志_一。勅_二高房藤公_一重爲經_二營招提_一。
廢帝《割書:人王四|十七世》寶治三年秋八月初一。勅賜_二太祖于大和上之
號_一。其勅云。大僧都鑑眞和尚。戒行轉潔。白頭不_レ變。 遠
涉_二滄波_一。歸_二我聖朝_一。號曰_二大和上_一。恭敬供養。政事躁煩。
不_二敢勞_一_レ老。宜_レ停_二僧綱之任_一。集_二諸寺僧尼_一。欲_レ學_二戒律_一
者。皆屬令_レ習。續日本記云。授_二位大僧正法務_一。網務煩雜。
改授_二大和尚之號_一。《割書:云云》明知。此前任_二大僧正法務_一。釋書
曰_三眞患_二綱務煩雜_一也。此八月。招提悉成。其朔私立_二唐招
提寺之號_一。尋賜_二御筆官額_一。懸_二于山門_一。《割書:或記云。掛_二|于講堂_一。》廿五日。
勅於_二招提大殿前_一令_レ築_二戒壇_一。上皇今上及后妃百官等
登壇受戒。尋又移_二壇于金殿西_一。《割書:以_二 天皇受戒壇土_一築_レ之。|範_二于東大寺之壇例_一。》同
九月十五日。壇及堂成。有_二落慶法樂_一。導師太祖大師。呪
願賢璟大僧都。屈_二請衆僧三百餘人_一奏_二于伎樂_一。 法會儀
式嚴重。其日兩皇引_二率百寮_一。親幸_二于寺_一。次日今上勅以_二
備州田_一納_二于當寺_一。上皇賜_二宸筆額_一。又詔_二 天下_一。爲_二出家_一。
者。先入_二招提_一習_二學戒律_一。而後可_レ學_二自宗_一也。又自_二此
【八十頁上】
日_一太祖命_二善俊師_一講_二律鈔疏_一云。
同四年庚子。帝詔_二太祖_一啓_二梵網會_一。以資_二聖武冥福_一云。
同五年辛丑春二月。《割書:自_二 二月初一_一|至_二 五月十五日_一。》法進大僧都撰_二沙彌經
鈔五卷_一。共十月十五日隨_レ駕往_二保良宮_一。爲_二聖一。惠山。行
讚等_一。講_二沙彌經鈔_一。十二月十七日講了。其晦太祖登_二葛
木嶺_一。親謁_二于法起菩薩_一。太祖時年七十有五。
同六年壬寅正月。奉_レ勅築_二戒壇于下野藥師寺。筑志觀
世音寺_一。以爲_二邊國五人受之式_一云。
同七年癸卯春。僧忍基夢_二講堂棟梁摧折_一。寤而驚懼。乃
知_二太祖遷化之先兆_一。仍與_二諸法侶_一模_二太祖影_一。又太祖造_レ
衆曰。此中夏初六吾之終也。至_レ期面_レ西跏趺而逝。實天
平寶字七年五月六日也。《割書:唐代宗庸|德元年也》世壽七十又六。僧臈五
十有四。經_二 三昏旦_一塟_二於寺東北隅_一。是日紫靉靆異香
馥郁云。
光仁皇帝《割書:人王四|十九世》寶龜六乙卯年五月。召_二沙門六百人于
宮中_一。令_レ讀_二大般若經_一攘_レ災。因賜_二播州戶五十于寺_一。
同九年。法進大僧都寂。進者吾祖上足。扶桑第二戒和
【八十頁下】
上。爲_二戒壇唐禪之第二世_一。國人崇敬亞_二吾太祖_一云。
同寶龜十年二月八日。眞人元開撰_二集太祖東征傳一卷_一。
蓋略_二出思託撰述之東征傳_一云。
同十一年。唐使高鶴林詣_二于太祖墳塔_一有_レ詩《割書:其詩載_二太|祖傳中_一。》
桓武皇帝《割書:人王五|十世》延曆七年戊辰。思詫律師撰_二于延曆僧錄
一卷_一。
同二十三甲申春正月戊戌。律師傳燈大法師位如寶。奏
開_二律講于招提_一。其奏曰。招提寺者。斯唐大和尚鑑眞所_下
爲_二聖武皇帝_一建_上也。天平寶字三年。勅以_二沒官地_一賜_レ之。
名爲_二招提寺_一。又以_二越前國水田六十町。備前國田地十
三町_一宛_二給供料_一。專學_二戒法_一。爾來五十年。雖_レ厝_二律藏_一。未_レ
有_二被講_一。一則乖_二和尚之素意_一。一則闕_二弘通之至志_一。伏望
令_下_二永代_一傳講_上。使_下用_二賜田_一宛_中律供_上。儲然則招提之宗久
而無_レ廢。先師之旨沒而不_レ朽。帝許_レ之。
平城皇帝《割書:人王五|十一世》大同元丙戌年夏四月。勅置_二安居講師
于吾山_一。
嵯峨皇帝《割書:人王五|十二世》弘仁元庚寅年夏四月甲申。勅建_二招提
【八十一頁上】
塔_一。散位江沼臣小竝等爲_二經營役_一。《割書:蓋大同帝之|御願也。》
同六乙未年正月己卯。如寶僧都寂。
同七丙申年春二月朔日。勅以_二豐安公_一任_二律師位_一。
淳和皇帝《割書:人王五|十三世》天長四丁未年秋九月。勅開_二法筵_一。豐安
律師依_レ詔爲_二講匠_一。
同九壬子年春正月甲子。帝御_二紫震殿_一。請_二名侶二十員_一
有_二論義_一。豐安律師應_二于其詔_一。賜以_二御被_一云。
仁明皇帝《割書:人王五|十四世》承和元甲寅年。豐安律師奉_レ勅撰_二于戒
律傳來宗旨問答記三卷_一。卽備_二叡覽_一。《割書:安公此時爲_二小僧都_一。|未_レ詳_二何年任_レ之。》
同二年乙卯夏四月十一日。勅_二任豐安少僧都于大僧都_一。
同六月十有一日。豐安和上撰_二招提本源流記三卷_一了。
同七年庚申秋九月十有三日。豐安僧都入寂。同二十八
日。帝勅贈_二賜僧正位_一。蓋慕_二其德_一也。
文德皇帝《割書:人王五|十五世》仁壽三癸酉年冬十月。寶字年中吾太祖
以_二買寄田百七十八町四段三百二十三步_一。勅永爲_二傳法
田_一。
清和皇帝《割書:人王五|十六世》貞觀五年癸未夏五月二十七日。勅賜_二于
【八十一頁下】
新錢二十貫鐵二十廷_一。以充_二寺之修理料_一。
同十年戊子冬十二月五日。勅修_二轉經功德_一。賜以_二新錢
若干_一。賀_二皇后四十壽_一云。
同十七乙未年夏六月十又三日。勅讀_二大般若經_一。以祈_レ
雨也。賜_二新錢若干_一。
陽成皇帝《割書:人王五|十七世》元慶四庚子歲冬十一月二十九日。勅祈_二
上皇之病_一。賜_二燈油名香細綿新錢等于寺_一。
村上皇帝《割書:人王六|十二世》天德三己未年。勅轉_レ經除_レ疫云。
烏羽皇帝《割書:人王七|十四世》天永二庚寅年。實範上人依_二好相_一入_二招
提_一。得_二戒傳_一。自_二太祖入滅_一已歷_二 三百五十七年_一。
同永久四丙申年。實範公奏_レ帝修_二理伽藍_一。
同五年丁酉。範公於_二東大之壇_一。爲_二行尊覺行等三十五
人_一授_レ戒。
同保安三年壬寅秋八月。範公製_二戒壇式_一。
後鳥羽帝《割書:人王八|十二世》建久四癸丑年。中祖生_二于和州服部鄕_一。
同六年乙卯秋九月二十二日。慶_二東大寺_一。覺憲僧正爲_二
之導師_一。帝幸_二南都_一。
【八十二頁上】
土御門帝《割書:人王八|十三世》正治二年庚申。中祖初入_二興福_一。時年八
歲。師_二事金善律師_一。
同二年壬戌秋八月。解脫上人試修_二念佛會_一。勸_レ 人修_二理
東室_一。以爲_二念佛道場_一。又源右大將賴朝公。寄_二賜財木若
于。兼又再_二興舍利殿。寶藏。經藏等_一云。
同三年癸亥自_二 九月十九日_一至_二同二十六日_一。初行_二釋迦
大念佛會_一。以爲_二永式_一。諸山諸寺每_レ日結_レ番勤_レ之。樂人
奏_二伎樂_一也。
順德皇帝《割書:人王八|十四世》建曆元辛未年秋九月十有三日。解脱上
人於_二太祖之影堂_一講_二于梵網古迹_一。
同二年壬申。解脫上人命_二覺眞公_一建_二常喜院_一。日開_二律講_一。
集_二學律者二十口_一。吾中祖應_二其數_一也。中祖時齡二十歲。
同建保元年癸酉春二月三日。解脫上人寂_二于海住山老
宿坊_一。
同承久二年庚申。諸院家衆《割書:興福|寺》結_レ番出_二仕于秋念佛會_一。
云。此年春。中興二祖圓律公生。
後堀河帝《割書:人王八|十五世》【ママ】安貞二戊子歲冬十二月《割書:二十一日未|剋記_レ之畢。》中祖
【八十二頁下】
製_二集于菩薩戒宗要雜久集一卷_一。
同貞永元年壬辰秋八月二十八日。良遍僧都嘉_二遁生馬
山竹林寺_一。
四條皇帝《割書:人王八|十六世》【ママ】嘉禎元乙未年。中祖於_二常喜院_一講_二表無
表章_一。叡尊律師等爲_二之聽徒_一。中祖年算四十有三。
同二年丙申秋九月朔。中祖於_二東大寺_一受_二近事戒_一。二日
納_二息慈戒_一。四日進_二具足戒_一。皆三聚通受自誓法也。先_レ是
於_二東大寺法華堂_一。以_二彌勅尊。爲_二歸依尊_一。修_二行好相_一。成
就之終。飾_二壇于大佛殿_一受戒也。同志者。圓晴。叡尊。如
願也。世云_二之南都四律匠_一。又曰_二 四人法師_一也。中祖時年
算四十有四。相次住_二居興福松院_一。
同三年丁酉秋。圓律公於_二常喜院_一從_二吾中祖_一受_二息慈戒_一。
齡十有八。其冬依_二 中祖_一受_二具足戒于松院_一。
同歷仁元戊戌歲秋九月中旬。中祖述_二作二受抄_一。冬十月
二十八日。興正菩薩結_二界西大_一。請_二吾中祖_一令_レ秉_二羯磨_一。
明日行_二 四分布薩_一。中祖昇座說戒。
同仁治元庚子歳。帝詔召_二 中祖于宮內_一。親受_二菩薩戒_一。先
【八十三頁上】
王之皇后妃嬪宰相百官等。同預_二戒法者_一極多。此年春。
中祖講_二梵網戒經_一。忍性菩薩等預聽。聚_二會下_一者紛如云。
後嵯峨帝《割書:人王八|十七世》【ママ】寬元元癸卯歲。中祖於_二服寺_一自_二 三月十
八日_一至_二 廿五日_一。初開_二釋迦念佛會_一。蓋是服部中祖生產
之鄕。故於_レ此作_二父母之追考_一乎。《割書:後依_レ相_二合于招提春釋迦|念佛_一故延_二于四月_一云。》
此年春三月晦日。吾山合衆書_二寫法華八千部_一。兼讀_二誦
之_一。其願文曰。一則爲_レ報_二敎主往來八千返之恩_一。一則廻_二
向八大地獄受苦之衆生_一。兼又欲_レ使_下 人永値_二遇善_一祈_中師
長父母之菩提_上。此年夏五月。中祖於_二常喜院安居坊_一手
如法寫_二妙運經十軸《割書:開結》四分戒本一卷。梵網經上下二
卷。大乘百法論一卷。陀羅尼經。心經。三十頌。各一卷_一。
《割書:興福寺常喜院安居坊第三室也。立_二筆元年五月十六日|午時_一。明年春悉功成云。至_レ今藏_二之吾山寶藏_一也。》
同二年甲辰春二月。中祖端_二世于吾山_一。《割書:建_二應量坊_一|以居_レ之。》鐘鼓一
新。山川改_レ觀。夏四月十有四日。集_二僧侶四十六人_一。開_二
舍利會于大講堂_一。梵唄伶樂。聲震_二林嶽_一。相尋行_二 四分布
薩_一。西大興正菩薩昇座說戒。同十五日行_二梵網布薩_一。中
祖昇座說戒。布薩畢率_レ衆集_二于三聚坊_一。時有_二金光一道_一。
【八十三頁下】
從_二坊之西_一起。光中有_二 一神人_一。長一丈餘。冠裳甚麗。比
丘敎圓進前問曰。卿爲_レ誰耶。曰我是三十三天主帝釋
也。覺盛大德發_二無上菩提心_一。樹_二已倒之律幢_一。如法行_二布
薩_一。故十六應眞遣_レ我隨喜云云。具如_二 中祖傳載_一_レ之也。
同三乙巳年秋九月十三日。中祖與_二西大正公_一。於_二泉家
原寺_一爲_二諸弟子_一依_二別受法_一授_二具足戒_一。中祖爲_二其戒和
上_一也。此年中祖歸_二吾山_一講_二宣南山三大部_一。一過聽群臻。
同四年丙午冬十一月。製_二菩薩通受遣疑鈔一卷_一。 《割書:其十一月|十一日功》
《割書:畢。》
後深草帝《割書:人王八|十八世》【ママ】寶治元丁未歲秋七月二十五日。中祖以_二
書寫之經卷_一嚴飾。造_レ塔納_レ之。藏_二應量坊_一。同二十七八
九之三日。屈_二請衆僧_一。設_二大齋會及法會_一也。
同建長元己酉年三月晦。結_二界正法尼寺_一。又自_二夏四月
二日_一啓_二釋迦大念佛會_一。大尼信如所_レ建也。夏五月十日。
中祖覺_二體不_一_レ佳。同十九日亥剋。更_二新淨服_一。著_二僧伽梨_一。
安然而化。春秋五十有七。僧夏一十又二。黑白哀慟絕_レ
喩。尋樹_二塔西方院_一。諸徒相集厚爲_二追孝_一云。圓律律師親
【八十四頁上】
奉_二祖命_一主_二于本山_一。師時立年。秋九月朔修_二大齋會_一。丕
開_二梵筵_一。兼印_二施敎誡儀一百五十卷_一。普與_二出家人_一。甚志
趣曰。爲_二唐招提寺盛師幽靈生前誓願決定成就_一。寺々大
衆一味和合。奉_レ彫_二此版_一印_二百五十卷_一。當_二百日諱辰_一。普
施_二出家人_一。又有_レ偈曰。願威儀敎法。久_二住於世間_一。僧寶
恆相續。利_二益諸有情_一。結_二緣諸智識_一。當來龍華會。値_二遇
大慈尊_一。常隨不_二捨離_一。一代所說敎。信受皆奉行。念々增_二
大心_一。生々利_二含識_一。自他行願滿。終得_二無上道_一。
同三年辛亥冬十月。圓律和上具支灌頂。
同四年壬子秋八月廿八日。良遍公寂。享年五十有九。
自_二 中祖_一少一歲。立_二塔于駒山竹林寺_一。
龜山皇帝《割書:人王八|十九世》【ママ】弘長元辛酉歲。眞空公行_二秘密灌頂_一。受
者極多。
同三年丙寅秋九月朔。作_二鉾立逆修_一。此年圓律公尊母死
寂。
同文永四年丁卯。眞空公受_レ請。住_二持鎌倉無量壽院_一。同
五年戊辰秋七月初八。眞空寂。法算若干。俗年六十有
【八十四頁下】
五。齡後_二 中祖_一 一十有六。開_二山大通及觀音寺_一。長_二毘尼
敎_一。究_二 三論宗_一。以故吾祖命_レ公令_レ弘_二通律_一。
同七年庚午。金堂再輔悉成。夏四月六日啓_二大法會_一。屈_二
請律僧一千員_一。奏_レ樂作_レ舞。落慶導師實相上人。呪願圓
律和上。《割書:此時千手大像再輔成。|仍此日作_二開眼供_一云。》
後字田帝《割書:人王九|十世》【ママ】建治元年乙亥。講堂修造始_二手春正月_一
終_二功冬十一月_一。其月十四五兩日爲_二落慶會_一。十四日行_二
四分布薩_一。實相爲_二說戒師_一。圓律秉_二羯磨_一。理性爲_二答法_一。
空印引_レ唄。十五日梵網布薩。說戒中道。梵唄勤聖。維那
良覺。行事堯賢。良忍。聖意。了月。五德仙宗也。又十四
日夜。於_二禮堂_一行_二舍利講_一。唱導爲_二實相公_一。伽陀良忍。聖
意。廻向光臺寺理性公。《割書:爲_二光臺大|長老_一。》
同二年丙子。凝然律師講_二華嚴于東大舍那殿_一。
同三年丁丑冬十月二十三日。實相和上寂_二于鷲尾山_一。春
秋五十又七。自_二 中祖_一少二十九也。
同弘安二己卯年春三月六日。圓覺律師初啓_二嵯峨大念
佛會_一。
【八十五頁上】
同四年辛巳七月。東社龍神殿再輔功成。其廿五日奉_レ移_二
神體_一云。
同五年壬午。金堂藥師如來像再修成。春三月八日爲_二開
眼供_一。僧衆三百餘人。導師光臺寺理性和尚也。此年圓
覺公結_二界北洛雙丘法金剛院_一云。
同六年癸未。東室及禮堂再補自_二正月_一始。
同七年甲申。東室及禮堂修造落成。此年戒壇再興。秋
九月於_二戒壇_一行_二受戒_一。《割書:自十四日|至十六日》受者甚多。
同八年乙酉春三月廿一日。爲_二正法寺尼衆十二人_一於_二法
華寺_一行_二本法_一。次於_二當山戒壇_一受戒。《割書:西大叡學公。羯磨吾證|玄公。答法西琳惣持公。》
《割書:說相海龍王幸尊。引導招提尋算公。又喜光性海。光臺空惠。弘正宣海。|西大禪惠。招提圓證。西大隆惠《割書:堂達。》尼十師者。法華眞惠爲_二和上_一。道 》
《割書:明了祥爲_二羯磨_一。法華照聖爲_二答法_一。法華妙遍。同照心。同妙善。同宗|圓。同聞勝。同融然。同智玄。同智遍。其中玄爲_二 敎授_一。智遍爲_二堂達_一。》
吾山戒壇久不_レ行_二受戒_一。證玄和上再興_二僧及尼受戒_一。從_レ
是僧尼受戒盛行_レ之。夏五月作_二舞樂之臺_一。《割書:毎年五月六日|太祖諱辰作_二舞》
《割書:樂_一|故。》
同十年丁亥夏四月。造_二營僧厠_一。
伏見帝《割書:人王九|十一世》【ママ】正應元年戊子。證玄和尚建_二當山之大方
【八十五頁下】
丈_一。號_二牟尼藏院_一。始_二手正月末_一終_二功四月末_一。代々住持
居_二于此院_一。兼_二住應量_一也。
同三年庚寅秋。證玄和上入_二于西大_一。訪_二興正菩薩之病_一。
同四年辛卯春三月。凝然律師於_二金剛山寺_一講_二妙法華_一。
夏四月再_二造湯屋_一。同五月一日初行_レ之。冬十一月二十
七日。中道律師寂。俗齡七十又三。自_二 中祖_一少二十有六。
自_二實相_一長三年也。立_二塔于法園寺西北隅_一云。
同五年壬辰秋八月十四日。圓律大和上寂。俗年七十又
三。僧臈五十又五。自_二 中祖_一少二十七。住_二持吾山_一 四十
三年。命_二眞性公_一主_二本山務_一。其年講堂彌勅尊像再修成。
秋九月十二日爲_二開眼供_一。僧衆四百餘人。尼衆二百餘人。
導師忍性律師。此日相_二當玄和上四七之忌辰_一。
同永仁元年癸巳春正月。移_二建彌勒堂于彌勒院_一。蓋此院
殊昌。而恆有_二僧衆數十輩_一。呼_二之彌勒院衆_一。每_レ年行_二法
華千部會等_一。
同二年甲午。金堂舍那大像修補功成。秋八月十有四日
爲_二開眼會_一。請_二于一千僧衆_一。縫_二 一千袈裟_一。以施_二與之_一。唱
【八十六頁上】
導請_二于西大慈道和上_一。呪願三寶院證達律師也。此日相_二
當證玄和上大祥忌辰_一也。
後二條帝《割書:人王九|十三世》【ママ】乾元々年壬寅。再_二造太祖之影堂_一。依_二古
堂倒_一更造_二營之_一。始_二功春三月十四日_一。至_二秋七月七日_一 上
棟。
後二條帝《割書:人王九|十三世》【ママ】嘉元々癸卯秋七月十二日。忍性公寂。
立_二塔竹林。額安。極樂三寺_一。性公隨_二吾中祖_一學_レ律。公自
書_二寫中祖撰述雜文集_一。跋_二其後_一曰。嘗追_二憶過去師靈隨
逐給仕之時_一等《割書:云云。》已云_レ師。故知有_二師資之約_一矣。
同二年甲辰春二月初一。和上眞性公寂。享齡六十九。命_二
圓覺公_一爲_二本山主_一。公又讓_二之法弟尋算公_一令_レ代_レ之。仍
算公任_二其位_一也。性公司_二吾寺務_一 一十三年。
同德治元年丙午春二月十五日。和上尋算公寂。報齡七
十有九。圓證和上尋任_二衆務_一。算公任_レ位四年也。
華園皇帝《割書:人王九|十四世》【ママ】延慶二己酉年。影堂寶龕之莊嚴具等
悉成。
同應長元辛亥年秋九月廿九日。圓覺和上寂。閱世八十
【八十六頁下】
有五。僧臈七十又一。建_二塔于法金剛院。峨山地藏院。及
壬生寺_一。
同正和二年癸丑。自_二春正月七日_一 七畫夜間。修_二如意輪
供_一。以爲_二永式_一。
後醍醐帝《割書:人王九|十五世》【ママ】元應元己未歲。如意輪供闕如。服寺念
佛會此時尚修云。
同元享元辛酉酉年秋九月。凝然國師寂。立_二塔于鷲峰山_一。
壽算八十有二。僧夏六十又二。
同嘉曆三年戊辰夏六月。覺惠和上講_二梵網古迹于吾山_一。
照遠等預_二其法席_一。
同元弘元辛未年春二月上旬。和上覺惠公到_二越前州_一。建_二
立新善光寺_一。此年秋。後醍醐帝聞_二吾中祖德_一。諡賜_二大悲
菩薩之號_一。
光嚴皇帝《割書:人王九|十世》【ママ】建武元甲戌年春二月初二。敎圓律師
主_二于本山_一。時齡八十又一。冬十月三日行_二別受戒_一。《割書:道海|公等》
《割書:爲_二之受者_一。其十師者。和上敎圓公。招提覺祐。龍門照海。崇福實盛。|常寶覺秀。招提玄智。遍照心性海。來迎妙海。極樂禪智。淨蓮華尋惠 》
《割書:也。尋惠公 |爲_二堂達_一也。》
【八十七頁上】
光明皇帝《割書:人王九|十七世》【ママ】曆應元戊寅年。和上敎圓修_二 十種供養
于駄都龕前_一。
同四年辛巳夏六月十五日。和上敎圓寂。俗齡八十有八。
別受戒位五十又六。通受戒位未_レ詳。
崇光皇常【帝の誤ヵ】《割書:人王九|十九世》【ママ】觀應二年。沙門賢位撰_二太祖東征傳二
卷_一。《割書:假名|也。》
後光嚴帝《割書:人王九|十九世》【ママ。崇光帝と重複あり】文和乙未年冬十月。西大和上元曜寂。
次行_二分物_一。吾和上尋慧公爲_二羯磨_一。
後圓融帝《割書:人王一|百世》【ママ】康曆元年己未春二月五日。和上道海公
登_二于戒壇_一。受_二畜衆度人法_一。心光爲_二羯磨_一。等圓爲_二答法_一。
本地行本等爲_二證明_一也。時設_二大齋會_一。以_二編衫及白布等_一
施_二與衆僧_一。
後小松帝《割書:人王一|百一世》【ママ】嘉慶二戊辰秋九月三日。和上心光行_二
大法會_一。
同應永五戊寅年秋八月初四。窮源公主_二于當山_一。
同十七庚寅年冬十月。敎林和上講_二南山鈔于吾山_一。
稱光皇帝《割書:人王百|二世》【ママ】應永二十六年冬十月。西大和尚英源寂。
【八十七頁下】
行_二分物法_一。吾和上賢意公爲_二之羯磨_一。
同三十二年乙巳冬十月初一。和上敎林公行_二別受戒_一。受
者甚多。
同正長元戊申年。任宗公主_二吾本山_一。
後花園帝《割書:人王百|三世》【ママ】享德三甲戌年冬十二月十日。和上任宗
公寂。世壽八十有八。務_レ衆凡二十八年。弘源律師繼_二其
位席_一。
後土御門帝《割書:人王一|百四世》【ママ】文明十三年辛丑。良惠公任_二吾山務_一。
同文明十八丙午年夏五月初一。和上良惠寂。年算八十
有五。司_二吾山務_一 六年也。當_二其五七忌辰_一。一山合衆於_二
神福寺_一啓_二大法會_一。寺者是爲_二和上之住院_一。良海律師相
續任_二吾寺務_一。
同長享元丁未年。良海和上依_二別受法_一爲_レ衆授_レ戒。聖秀
舜盛等爲_二受者_一也。
同二年戊申夏五月。西大秀如寂。其六月行_二分物法_一。良
海和上秉_二羯磨_一。乘_レ輿。相隨大衆一百餘人。其外行者浄
人等又多。
【八十八頁上】
同永正元年壬子夏四月。結_二界城州金剛律寺_一。住持比丘
圓意。享年七十有九。
同三年甲寅夏五月七日。大地震。此時羂索堂。貝吹堂。北
室。西塔。文殊堂。中門。西東兩門。及四方築地。坊院等。悉
破壞顚倒云。
同五年丙辰春正月二十二日。和上良海寂。享年八十又
六。其二月二十六日五七諱辰。諸大德等會啓_二法筵_一。大
德源祐爲_二唱導師_一。相尋祐公任_二和上職_一。
後柏原帝《割書:人王百|五世》【ママ】永正四年丁卯。舜盛和上爲_二念佛會唱導
師_一。
後奈良帝《割書:人王百|六世》【ママ】天文八己亥年春二月十日。和上泉奘依_二
通受法_一進具。
同十三甲辰歲春二月四日。龍王神祠再補功成。其日上
棟。勸進沙門法華院賴秀也。
正親町帝《割書:人王百|七世》【ママ】永祿五壬戌年春三月十八日。於_二室生山_一
行_二灌頂法_一。
同天正七年己卯夏六月。泉奘大德任_二本山長者_一。蓋依_二
【八十八頁下】
帝詔_一。冬十月二十七日行_二別受法_一。照珍公等爲_二之受者_一。
同天正十一癸未年冬十一月。 《割書:廿日至_二|廿一日_一。》於_二神福寺_一灌頂。
同十三年乙酉秋八月。爲_二筒井氏順慶_一其老母聞_二法華千
部會_一。和上泉奘爲_二唱導師_一。
同十六戊子年。永祿皇帝勅召_二泉奘和上于宮內_一。親受_二
菩薩戒_一。皇后妃嬪宰官等同預_二戒法_一。夏五月十八日。和
上泉奘唱_二滅泉涌_一。春秋七十有一。夏臘四十又九。建_二塔
泉涌寺_一。凝海和上次務_二和上位_一。
後陽成帝《割書:人王百|八世》【ママ】慶長元年丙申秋閏七月。大地震。此時戒
壇。僧堂。庫院。彌陀堂。不動堂。鐘樓。山門。廻廊。僧坊。西
神社。及樓門等。悉倒。金殿。講堂。東塔等。并破壞。
同四年戊申秋八月初二。和上凝海寂。春秋七十有八。通
受戒位五十又八。别受戒位五十有四。立_二塔西方院_一。
同十年乙巳秋八月六日。照珍公任_二吾和上職位_一。
同十一年丙午冬十月二十八日行_二别受法_一。律祐等二十
三人登壇受具。
後水尾帝《割書:人王百|九世》【ママ】元和三年丁巳秋八月。上皇崩。帝勅_二照珍
【八十九頁上】
公_一拈香。
同九年癸亥。珍公再行_二別受_一。爲_二實應秀海一十八員_一授_レ
之。
同寬永五年戊辰冬十二月六日。和上照珍寂。春秋七十
有四。立_二塔于法金剛院_一。
明正皇帝《割書:人王百|十世》【ママ】寬永十年。將軍家光公改_二賜祿印_一。
後光明帝《割書:人王百|十一世》【ママ】承應元壬辰年冬十一月。行_二灌頂_一。俊盛
祐海爲_二阿闍梨_一。
後西院帝《割書:人王百|十二世》【ママ】寛文六年春正月。一山合衆行_二灌頂_一。
太上皇帝《割書:人王百|十三世》【ママ】延寶三年乙卯秋九月十八日。賢照公
任_二和上位_一。
同四年丙辰春正月六日。和上照熏公寂。春秋七十有一。
立_二塔于西方院_一。
同六年戊午夏五月五日。賢照和上寂。春秋六十有三。立_二
塔于竹林寺_一。秋九月十八日。義海公次任_二主務_一。
同七年己未秋八月。合衆行_二秘密灌頂_一。
同貞享元甲子冬十月十四日。和上義海寂。春秋五十九。
【八十九頁下】
立_二塔于西方院_一。
同二年乙丑春二月二十二日。後西院帝崩。勅_二于圓嚴和
上_一拈香。
同三年丙寅春正月。和上圓嵓大德任_二吾山主_一。
今上皇帝《割書:人王百|十四世》【ママ】元祿元戊辰年夏四月。南都大佛殿初_二
再興功_一。請_二 七大寺_一有_二大法會_一。其第二日吾山合衆出仕
行_二法事_一也。
同五年壬申春三月。小千手像并諸佛像菩薩像并靈物
等開爲_二結緣_一。貴賤群集。此時於_二東大大殿_一請_二于萬僧_一。行_二
大法會_一。其四月十六日。吾本末衆出仕修_二梵網會_一。唱導師
圓嵓和上。大衆四十八口。此年大樹綱吉公。以_二白銀五
百枚_一賜_二于吾山_一。
同八年乙亥。大樹尊母宗子二位尼公。寄_二黄金七百兩_一。
再_二造戒壇_一。
同十年丁丑。宗子尼公寄_二賜寶物器并筐及屏風幢二十
流細布等_一。蓋是爲_二戒壇堂壯嚴之具_一也。
同十一年戊寅秋九月《割書:自_二 十三日_一|至_二 二十一日_一》行_二戒壇落成會_一。初日
【九十頁上】
修_二梵網最勝二講_一。講師圓嵓和上。讀師南溪大德。大衆
七十餘員。泉涌西大戒壇等衆出仕。奏_二伎樂_一也。自_二次
日_一至_二 十九日_一。行_二別受戒_一。和上圓岩公。受者照戒慧光等
三十九人也。二十日修_二大法會_一。一乘眞敬親王。法華寺
御所。八瀨僧正。郡山太守。南都司官等。各詣_二法庭_一。道
俗群聚。法式嚴重。一乘法親王哦_二 七言詩_一賀_レ之。冬宗
子尼公賜_二于黄金絹等_一。蓋祝_二壇成_一。此年和上岩公辭_二吾
衆務_一。同十二年夏四月行_二灌頂于禮堂_一。阿闍梨照峰覺峰
二公。受者若干人。其十日請_二南溪公_一。壬_二吾寺務_一。同月自_二
十三日_一至_二 十九日_一。迎_二 中祖大悲菩薩四百五十年忌_一。修_二
大法會_一。初八日中。於_二于禮堂_一修_二光明眞言土砂加持法_一。
其十九日於_二大講堂_一修_二梵網會_一。唱導師南溪和上。西大
戒壇吾本末大衆凡七十員。亦奏_二伎樂_一。緇白滿_レ山。泉涌
大通及藥師衆來燈香禮拜。晡時大衆詣_レ廟諷經。燒_レ香
禮拜。此秋南溪公辭_二寺主_一。
同十三年秋九月十四日。照峰大德任_二吾衆主_一。
【九十頁下】
招提千歲傳記卷下之三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舊跡篇
孤山松。此松昔時開山大師從_二於支那州_一持_二來杭州西
湖孤山之松種_一。植_二于此地_一。故號_二孤山松_一也。《割書:已上|口傳》中世嘉
禎年間。春日明神託曰。自_レ今我日往_二詣三聚淨戒弘通
之精舍_一。拜_二 三千粒之佛舍利_一也。厥影向處爲_二此古松_一。從_レ
是亦名_二影向松_一也。《割書:古木者。天正十年八月二十八日|丑刻倒。今有_下植_二其後_一之木_上也。》滄海池。此
池者。古往開山大師所_レ造。初大師渡海之時。親謁_二龍神_一。
且爲_二約契_一。而謂盡_二未來際_一守_二護此佛舍利_一也。依_レ之大
師爲_二龍王_一堀_レ池。號_二滄海池_一。蓋是滄海爲_二海惣名_一。此池
表_レ海。故名_レ之也。每日午時出_二 佛舍利_一。大爲_二結緣_一。其時
龍神必出_二于此池_一。拜_二佛舍利_一。且爲_二守護_一云。《割書:已上耳傳及古|記意也。》
又或記日。每日午時。舍利講會龍神化成_二白淨衣人_一。拜_二
佛舍利_一也。《割書:解脱上人所撰舍利講式曰。孤山松間徐禮_二白|毫之秋月_一。滄海波上遥引_二紫臺之曉雲_一。云云》
鞍馬櫻。斯櫻樹者。疇昔太祖之高弟思託律師《割書:傳云_二鑑長_一|卽思託也》
【九十一頁上】
居_二于當寺_一。《割書:東室第一|ノ間。》或時鞍馬一疋忽然來_二至室前櫻木之
下_一。託公自思。隨_二行此馬_一。看_二彼自留處_一。便隨_二此馬_一去。馬
卽乘_二白雲_一至_二留山城州北方之山上_一。託尋入_二其山_一。託獨
顧_レ 四。唯峻嶺蛾々萬木森羅矣。託喜_レ爲_二絕域之靈地_一。乃
就_二其地_一建_レ寺。名_二鞍馬蓋寺_一。蓋是鞍馬以_レ蓋_二此山_一也。後
略呼_二鞍馬寺_一也。其鞍馬本現_二出此櫻木下_一故。名云_二鞍
馬櫻_一。從_レ是以來。吾山以_二櫻華_一爲_レ紋爲_レ標云。又口碑曰。
託公住_二彼山_一後。時々自_二鞍馬山_一乘_二鞍馬_一至_二此寺_一。登_二太
祖影堂_一厚爲_二追孝_一。其間必覊_二馬此木_一。以故亦名_二覊_レ駒
櫻_一也。《割書:此樹者。講堂後僧堂東南隅|東室西邊也。今有_二小樹_一也。》
帝釋天降臨跡。此跡者。僧堂東北隅也。昔中祖大悲菩
薩。寬元二年夏四月十五日行_二梵網布薩_一。時帝釋降_二臨
此所_一。讚_二 中祖德_一也。當時元德元年五月立_二石碑_一。其詞
云。尊哉覺盛師。恭性智將_レ悲。遐昌_二亡律法_一。更興_二絕戒
藏_一。十願誓_二永代_一。四依志_二陳創_一。親釋提來觀。時羅漢證
知。七衆分_二階級_一。二受定_二猷規_一。誰弗_レ潤_二夫賜_一。請呈_二此硯
碑_一。今其石碑絕也。
【九十一頁下】
霧山千手谷。此山谷者。此寺外西北隅二町程也。今有_二
小丘_一。傳謂。昔時森樹鬱々也。天平寶字年中。天人來_二 下
此所_一。造_二丈八千手尊容_一。其間七晝夜。霧厚覆而絕_二肉眼
見_一。期過看_二其所_一。便溪頭唯有_二金色千手觀音之靈像_一。而
異香馥郁。驚奏_二 帝闕_一。帝以_二宰官_一令_レ見_レ之果然。仍勅
安_二于吾山大殿右脇_一。卽今金殿中西方丈八千手大悲像
是也。自_レ是指_二其跡_一曰_二霧山千手谷_一也。
甘辻(アマガツシ)。此地者。此山東北隅四町許去伏見阪邊。卽今南
都道路也。昔吾 太祖應_二黄門氷上眞人之請_一遊_二其宅_一
時。嘗_二此地味_一。語_二弟子法智_一曰。此邊地味與_二清官戒壇
地味_一相齊。於_二此地邊_一應_レ立_二戒場_一。後果奉_レ勅立_二伽藍_一也。
太祖嘗_二此所土_一曰_二味爲甘_一。故云_二甘辻_一也。
二神相會跡。是者龍宮社前路中有_レ溝。是其所也。昔菅
太神與_二龍神_一相會跡也。具在_二殿堂篇東社下_一記_レ之。《割書:已上|口傳》
筆晒場。此跡者寺之東四條道巷也。昔源聖圓師以_二筆跡_一
置_二此處_一。令_下_二往來人_一見_上_レ之。故名_レ之也。具見_二國師傅_一。
《割書:口碑》
【九十二頁上】
龍池。此池者。東社邊也。中有_二 八石_一。是標_二 八大龍王_一也。
《割書:口碑。》龍神勸請之池也。自_レ古至_レ今。大旱時近民必拂_二除
此池塵土_一。無_レ不_レ雨也。
十三重石浮圖。此塔者。有_二孤山松下_一。昔大將軍源賴朝公
所_レ建也。
阿伽井。此井者。在_二西山中_一。其井邊昔爲_二當寺別院_一。故云_二
井山千坊_一是也。
靈寶篇
遺身舍利。此佛舍利者。本師釋迦如來之遺身也。其數
三千粒也。開山大師在_二大唐_一時。從_二梵僧_一親得_二付屬_一也。
常恆隨身供養。至_二此日國_一藏_二吾山中_一。具如_二駄都傳來記_一
也。金塔高三尺餘。以_二金龜_一載_レ之。古往太祖持來之塔。
中世失_レ之。《割書:傳云_三今在_二|于日光山_一》今塔者。征夷大將軍源賴朝卿之寄
附也。中之黄瑠璃之壺者。從_二 天竺_一入_二此器_一。展轉至_二于
此境_一。當時有_二聖武帝之御封_一云。中世後醍醐帝開_レ塔拜_レ
之。其時所_レ改_二御封_一。《割書:南帝御封今|尚別存_レ之。》而後後小松帝於_二義滿公
之櫻御所_一。又勸_二請此佛骨_一所_レ拜。時大樹義滿公直奏所_レ
【九十二頁下】
改_二御封_一也。今勅封是後小松帝御封也。元祿十年。大將
軍源內大臣綱吉卿之尊母二位宗子尼公。勸_二請東武
金城_一拜_レ之。而所_レ寄_二黄金一百兩幷金蘭覆袋四具_一也。
《割書:■【国構えに考】文化五年三月予拜_二見之_一。然五條九條二衣之御袈裟也。其製如_二法隆|寺所藏太子幷達磨大師御袈裟_一。財躰者白髭也。誠可_二恭敬_一者也已上龍》
《割書:肝和上| 附記也》
釋迦如來袈裟。此衣者。傳云_二吾開祖之持來_一。十三條木
蘭色也。於_二東大寺戒壇及當寺戒壇_一行_二受戒_一時。必以_二此
衣及太祖衣_一安_二奉壇上_一。爲_二證明_一也。元祿十年二位宗子
尼公寄_二于函二重及包絹等_一也。一乘眞敬法親王。自書_二
函之外題_一也。《割書:元開撰述傳中不_レ載_二此衣_一也。但|近代之受戒會記等載_レ之耳 》
金剛山籌。此籌者。高祖於_二金剛山_一從_二菩薩衆_一得_レ之也。
長一尺六寸也。事具見_二于太祖之傳_一。元祿十年宗子尼公
所_レ寄_二其函及包袋等_一。其題右有栖川親王書之。
開山大師袈裟。此衣者。吾太祖之衣也。十三條木蘭色
也。元祿中宗子尼公寄_二附函及絹袋_一。其題名護持院隆光
大僧正書_レ之。
太祖鐵鉢。此鉢者。吾太祖平生受持鉢也。中世天下大
【九十三頁上】
亂之時。以_二當山寶物_一置_二于東大知足院_一。然知足院罹_二祝
融之災_一。其夜南都稱名敎寺主某。夢著_二 甲冑_一 人。右手持_レ
鉾。左手持_二衣鉢_一。卽言持_レ 上鉢者。鑑眞大師受持之鉢。
持_レ 下衣者。弘法大師受持之衣也。幷是招提之珍寶。今
知足院已値_二大災_一。故暫時預_レ汝。言已置_二枕邊_一而去。夢
覺看_レ之。如_レ夢實有_二 二物于枕邊_一。僧成_二奇異之思_一。深藏_レ
之守。其後稱名後主。以_二此鐵鉢_一返_二納當山_一。其海公衣今
猶有_二稱名寺_一也。元祿十年宗子尼公寄_二函及箱絹袋等_一。其
題名一乘眞敬親王書_レ之。
大悲菩薩眞筆經。此經者。大乘妙典開結一部十卷。四
分戒本一卷。梵網經上下二卷。大乘百法陀羅尼經。心
經。三十頌。各一卷。并皆菩薩之眞翰也。又宗子尼公寄_二
附絹袋函等_一。名題者。圓證寺文智法內親王先_レ之所_レ書。
故宗子尼公改_二造函_一時。以_二先函之銘_一寫_二書之_一也。
自餘寶物非_レ 一。具載不_レ暇。所_レ謂銀泥之金剛經。其題名
日光門主公辦一品親王書_レ之。東征傳五卷。《割書:本爲_二 十二|卷_一 七卷闕。》
當時忍性菩薩之所_レ寄也。繪古名畫師。筆後鳥羽帝。後
【九十三頁下】
京極等也。元祿十年鷹司左府公書_二此函題名_一。三尊彌陀
小像。題名大乘門主眞覺僧正之眞筆也。已上幷皆一位
宗子尼公寄_二附函及絹袋_一也。大悲祖師袈裟。題名文智
內親王之眞翰。解脫上人之袈裟。敎圓和上之袈裟。御賀
丸眞筆心經。明惠上人眞筆羅漢講式等。其外經卷畫像
等。其數無量。故略_レ之。具如_二內記錄_一也。
靈像篇
金堂毘盧舍那尊。丈六金色。坐像。皆後有_二圓光_一。安_二付
小像一千佛_一。坐者大蓮華臺也。唐思託律師之作也。以_レ
籠造_レ之。以_二布及漆_一重_二 十三返_一云。永仁二年再補。延寶
年中南都某信士又補_レ之。
同千手觀音。長丈八。而金色立像也。千手千眼更無_二闕
如_一也。秘密家書曰。招提金堂千手像。爲_二吾國靈像_一。以_二龍
王_一者。指_二吾山龍神_一爲_レ本也。《割書:取意。》天平寶字年間。天人來
下而造_レ之事。如_二舊跡篇_一也。其感應古今非_レ 一。恰如_二谷
響_一。寶字年間勅安_二此殿_一。文永七年再_二補之_一也。同藥師如
來。丈二金色立像。思託律師之彫刻也。弘安五年再_二修
【九十四頁上】
之_一云。
同大日如來。長二丈二尺。坐形。金剛界會之尊像也。古
安_二奉西山之大日堂_一。《割書:自_二此山_一西南方有_二 一堂跡_一。是卽爲_二此尊像|安置之殿跡_一。今存_二礎石_一 一二也。殿倒而移_二》
《割書:此殿中_一云。俗呼_二其堂|跡_一號_二大日山_一也。 》
同梵天帝釋四天王。幷唐軍法力之作云。《割書:耳傳 》
講堂彌勅如來。此像者。唐軍法力之所_レ造。長丈六。金色
坐形如來像。而以_二大蓮華臺_一爲_レ座。皆後圓光彫_二作天人
等之像_一也。其像偉麗絕_レ筆也。正應五年再修_二補之_一。
禮堂釋迦如來。此者毘首羯磨之所_レ彫。赤栴檀之尊像
也。長五尺。傳云_二吾高祖之帶來_一也。
文殊菩薩。是像者。吾鼻祖傳來白栴檀之像也。乘_二坐獅
子背上_一。威嚴殊勝。又有_二 四脇士_一。安_二于四隅_一。是扶桑之古
名佛師所造也。昔者有_二別殿_一云。
小彌勒菩薩像。而坐_二蓮華臺_一。吾高祖之傳來也。古有_二
別殿_一。今安_二于彌勒院中_一。永仁元年以_二其殿_一移_二建彌勒院_一
云。
不動明王。是以_二黄金_一鑄_レ之。坐像而二尺許。或記曰_二思
【九十四頁下】
託公之護持尊容_一。昔吾祖於_二海路_一爲_二龍神王_一所_レ奪_二金骨_一
時。託律師負_二此像形_一。入_二龍宮界_一。此像自_二背後_一頻發_二大
炎_一飛_二入宮殿_一。龍神驚而以_二佛身骨_一自手返_二奉吾祖_一也。
昔時有_二别殿_一云。
彌陀堂阿彌陀如來三尊。坐形而幷坐_二蓮座_一此三尊像
者。昔自_二百濟國_一獻_二吾桓武皇帝_一。帝勅於_二當寺_一建_二立寶
殿_一。以安_二斯尊像_一。每歲春正月九日。藥師寺衆徒於_二此殿
中_一修_二法會_一也。至_レ今不_レ絕。
不空羂索。此像者。開山高祖所_二帶來_一之像也。金色立形。
三目四臂也。卽爲_二高祖本地之形體_一也。元祿年間。太瀧
寺主某再修_二治之_一。昔者藤氏清河朝臣別立_二 一殿_一。安_二茲
像及八部衆_一也。《割書:今安_二于|影堂中_一。》
地藏堂地藏菩薩。此像者。弘法大師一九夏句寓_二住此
山_一。其間一刀三禮而作_レ之云。如寶僧都別立_二 五間四面
之堂_一。安_二此像_一也。又某年間有_二 一信士_一。再_二造此殿_一。《割書:南北|二間》
《割書:東西三|間。》元禄十三年。郡山淺河氏一信女某補_二治斯像_一也。
小千手像。此像者。吾太祖自_二支那州_一所_二帶來_一之像也。
【九十五頁上】
一尺八寸。金色之尊容也。靈瑞今古尤多矣。秘而容易
不_三使_二 人拜_一_レ之。昔有_二別殿_一安_レ之。此元祿年間補_二修西室_一。
安_二奉此像_一。又自_レ昔每_レ歲於_二此像前_一 一山衆侶七晝夜中
修_二不斷千手三昧供_一。《割書:古冬十二月也。今自_二|二月朔_一至_二其八日_一。》元祿年中初修_二毎
日千手護摩供_一也。
自餘靈像。其數無_レ計。或釋迦藥師或地藏觀音等古像。
及新刻像等。不_レ能_二具載_一。又散_二在諸州諸寺_一。吾山之靈像
非_二 一二_一也。古往伽藍數十宇。西山别院數十宇。故殿堂
院々不_レ知_二其佛像之數_一。今在_二當寺_一及_二破壞_一像又尤多
焉。
法事篇
每歲春正月三旦修正會。初夜後夜修_二駄都護摩供_一。又行_二
舍利悔過_一。或舍利講。應眞講等有_レ之。同自_二 九日_一至_二 十
三日_一最勝講會。五月九日又同修_レ之。同十六日大般若
經會有_レ之。
每歲春二月自_二朔日_一至_二 八日_一千手陀羅尼會。《割書: 古修_二冬十二|月_一。元禄年中》
《割書:至_レ春|行_レ之 》毎歳二月自_二 二日_一至_二 八日_一於_二駄都龕前_一修_二不斷光
【九十五頁下】
明眞言三昧_一。以_二衆僧七十員_一勤_レ之。寬喜二年有_二 一信士_一
寄_二田八箇_一。每_レ日以_二 一田_一爲_レ料云。今斷絕也。其十五日
涅槃會。同二十二日聖靈會。
每歲春三月釋迦念佛會。今絕無_レ之。《割書:此日又行_二釈迦念佛于|服寺_一。後行_二 四月。今 》
《割書:断。》
每年夏四月八日佛誕生會。其十六日安居會。延喜式二
十一曰。安居之間。勅講_二說法華最勝仁王般若經_一。又曰。
凡招提寺安居講師。以_二當寺淨行僧_一次第請用。不_レ得_レ請_二
他寺僧_一。《割書:云云》
每年夏五月二日本願會。《割書:聖武皇帝之|正諱辰也》同五日六日舎利會。
是卽開山忌也。昔奏_二舞樂_一。兩日之間誦_二不斷光明眞言_一。
日中修_二梵網最勝二講_一。此日自_二法華寺_一獻_レ花。傳云光明
后隨_二吾太祖_一受_レ戒。故爲_二報恩_一所_レ獻_二之祖前_一也。至_レ今
有_二其軌則_一。此日又有_二大齋會_一。前日綱維行_二 三種茶會_一也。
此會者。枝院遠近末衆皆至出_二仕法會_一。此會與_二 七月自恣_一
於_二講堂_一修_レ之。自餘多修_二于禮堂_一。且六日哺時大衆詣_二于
祖廟_一。讀經燒香等行_レ之。同十九日中祖會修_二梵網講_一。此
【九十六頁上】
日衆中各作_二團扇_一奉_二獻祖前_一。一日一夜修_二光明眞言三
昧_一也。至_レ晚詣_レ廟諷_レ經燒_レ香拜_レ之。
每歲夏六月朔辨天供。
每年秋八月十四日。證玄和上諱辰修_二梵網會_一。
每年秋九月釋迦念佛會《割書:自_二 十九日_一|至_二廿六日_一》結_レ番修_二不斷念佛_一。三
時大衆會合奏_レ樂。修_二法華講舍利講等_一也。大和州諸寺
諸山各出仕也。建仁三年解脫上人初開_二此會_一也。事具
如_二年中法事記_一。
每歲冬十月三日。南山講有_二論義_一也。
每歲冬十二月佛名會。 《割書:自_二朔日_一|至_二 三日_一。》
此外每月開祖中祖南山靈芝第二和上等之諱辰。及弘
法忌辰。又大檀那等諱辰。半月々々布薩。諸檀越等
忌日。秋九月七日西社祭禮。同晦日東社神祭等。具
不_レ載_レ之。又每日三時勤行。《割書:大悲菩薩作_レ式定_レ|之。於_レ今軌_レ之》每日於_二駄都
尊前_一 六座密供。《割書:駄都秘法三座。龍王|不動地藏各一座。》每日於_二不空羂索尊前_一
本地供一座。《割書:開祖本地|供也。》自餘法會密供多繁。今略記_レ之而
已。又一切經會。及彌勒院千部會。西方院念佛會等。往古
【九十六頁下】
是多。今斷無_レ之。
枝院篇
肥前州觀世音寺。野州藥師寺。《割書:開祖命_二如寶_一令_レ住_二持|之_一。密嚴律師中興之也。》備前
州靈山院。《割書:俗曰_二之熊野|山_一。開祖建立。》肥後州淨光寺。《割書:元享元年之比|猶存_レ之也。》越前
州新善光寺。《割書:禪戒|建立》 紀州海岸院。伊州菩提寺。荒木鄕同蓮
臺寺。《割書:杉谷|鄕》地藏堂。蓮光寺。海藏寺。寶藏寺。常樂寺。《割書:名張|郡》
百田寺。《割書:名張|鄕》靑蓮寺。《割書:名張|郡》已上九寺伊州也。大覺寺。釋迦
院。文珠院。不動院。寶勝院。大聖寺。《割書:已上|尼崎》大龍寺。《割書:兵庫|再山》 已
上七寺攝州也。久米田寺。延命院。多門院。已上三寺在_二
泉州_一。勝軍寺。修善院。大德院。角之坊。東之坊。西之坊。
《割書:已上下|太子》西明寺。貴命寺。已上八寺在_二于河內州_一。法園寺。藤
之坊。清冷院。乘賢寺。《割書:已上八|幡園》壽德院。金剛寺。善法律寺。
《割書:已上|八幡》法金剛院。《割書:双|丘》亭子院。《割書:七|條》法命院。《割書:双|丘》壬生寺。《割書:號_二寶幢|三昧院_一。》
地藏院。西之坊。竹之坊。南之坊。中之坊。梅之坊。東之坊
安養菴。寂静菴。《割書:已上九院|在_二壬生寺_一。》音德院。《割書:浴|中》壽福寺。《割書:山田|鄕》地藏
院。《割書:嵯|峨》明王寺。光明寺。聖德寺。常起寺。普賢寺。蓮華寺。
《割書:小|幡》山海寺。《割書:小|幡》觀音寺。《割書:小|幡》遍照心院。《割書:京八條大通寺別院在_レ|之。已上在_二于山城州_一。》傳
【九十七頁上】
香寺。《割書:南|都》知足院。《割書:東大|寺》新坊。四息院。《割書:已上二寺|興福寺。》眞如院。《割書:南|都》五
智光院。《割書:南|都》城戶寺。《割書:南|都》本光明寺。《割書:池|田》光臺寺。頭光寺。《割書:山口》
藥師院。《割書:内|山》常樂寺。《割書:宮|古》常寶寺。《割書:八|田》養福寺。《割書:唐|古》福德寺。《割書:四|條》安
樂寺。《割書:小|坂》松雲寺。《割書:豐|田》隆福寺。《割書:豐|田》法蓮寺。《割書:佐|味》藏福寺。《割書:法貴|寺》新
樂寺。《割書:森|屋》安養院。《割書:結|崎》滿福寺。《割書:結|崎》三寶院。興善寺。《割書:結|崎》染田寺
《割書:結|崎》雲福寺。《割書:結|崎》龍興寺。《割書:屛|風》極樂寺。《割書:屛|風》興隆寺。《割書:屛|風》安國寺。《割書:高|田》
九品寺。《割書:高|田》神福寺。《割書:南|鄕》蓮華寺。《割書:南|鄕》崇福寺。《割書:南|鄕》報恩寺。《割書:南|鄕》蓮
臺寺。《割書:戒|重》大福寺。長命寺。佛國寺《割書:吉|野》金光明寺。《割書:宇智|郡》往生
院。《割書:宇智|郡》光明院。《割書:宇|智》元林院。《割書:森|本》雲分寺。《割書:飯|高》安樂寺。《割書:曲|川》矢田
寺。《割書:號_二金剛|山寺_一。》北僧坊。南僧坊。奧之院。聖寶寺。《割書:已上|矢田》永泰寺
《割書:箸|尾》千手堂。《割書:箸|尾》金剛寺。《割書:箸|尾》法樂寺。《割書:下|田》音樂寺。《割書:下|田》喜多室。《割書:法|隆》
《割書:寺》中宮寺。《割書:法隆|寺》正法寺。《割書:瀧|市》已上二寺尼衆。地藏院。《割書:靈山|寺》新
善光寺。《割書:宇|多》 竹林寺。《割書:生|駒》西之坊。阿藏院。不動院。第之坊
《割書:已上四坊在_二|竹林寺_一。》齊恩寺。《割書:添下|郡》興福院。《割書:添下|郡》小眞寺。《割書:大安|寺》法華寺
《割書:田|原》法華寺。《割書:光明后開基尼|衆有_二南都_一。》五智院。《割書:三|輪》已上在_二于和州_一。此餘尤
多。今略記_レ之。吾祖宗滿_二諸州_一繼_二其法脈_一者。推可_レ知之。
又古記曰。太祖於_二 六十六州_一建_二律學院_一也。今天下之律
【九十七頁下】
宗雖_レ分_二派流_一。皆是無_レ不_二吾太祖之末派_一矣。
撰述篇
東征傳三卷。《割書:思託|之述》同一卷。《割書:眞人元開之撰。是云_二傳_一。|指_二思託之述_一云_二廣傳_一也。》同二卷 。
《割書:假名。|賢位。》同十二卷。《割書:繪入。未|詳_二撰者_一》招提略記一卷。招提解一卷。《割書:幷|不_レ》
《割書:詳_二作|者_一》大悲菩薩行狀記。《割書:卷數作|者未詳》開山講式一卷。和讚一卷。
《割書:作者|未知》招提本源流記三卷。《割書:豐安|之撰》戒律傳來記三卷《割書:豐安奉|勅撰》
延曆僧錄一卷《割書:思託|之述》梵網經鈔六卷。沙彌經鈔五卷。《割書:已上|二部》
《割書:法進律師|之述》戒壇式一卷。《割書:法進|述》同式一卷。《割書:實範|撰》大經要義七卷
《割書:實範|述》戒壇問答抄。五段舍利講式。念佛會諷誦。同願文各
一卷。《割書:已上四部|解說述。》表無表文集七卷。宗要雜文集一卷。菩薩
戒遣疑抄一卷。通別二受抄一卷。釋迦十二禮一卷。七佛
略戒經一卷。招提三時勤行式一卷。《割書:右七部者。大悲|祖師之撰也。》通受
比丘文理抄。同懺悔軌則抄。二受抄。遣疑鈔各一卷。苾蒭
略要六卷。因明抄十卷。同假名抄二卷。唯識觀一卷。念
佛往生決心記一卷。眞心要決。止防用心抄。別受行否。表
無表章鈔。法相大意鈔。已上十四部。良遍上人撰述。《割書:師之|肖像》
《割書:有_レ讃曰_二撰書都一百|餘卷_一。委未_レ知_レ之也。》往生論註鈔。十因文集。三廟鈔。已上三
【九十八頁上】
部。眞空律師之述。律宗瓊鑑章六十卷。探玄記洞幽鈔百
二十卷。五敎章通路記五十二卷。華嚴五敎賢聖章六十
卷。二種生死義三十卷。梵網香象疏日珠鈔八十卷。孔目
章發悟記二十三卷。普賢觀行雙翼說三十卷。三聖圓融
觀義影記四卷。華嚴七科音義瓊記三卷。心要義鑑一卷。
心要科文一卷。同一卷。《割書:後|本》十重唯識帝鑑記七卷。十重唯
識圓鑑記二卷。同瓊鑑章一卷。華嚴法略義鏡一卷。遊心
法界記科文一卷。還源觀科文一卷。華嚴法界法門。同
法界義。同要義章。同遊心頌各一卷。法界傳通錄二卷。同
章疏目錄二卷。新編華嚴祖師傳七卷。五敎要路一卷。
會宗章。三生成佛義。華嚴孔目章々源一卷。華嚴經品
釋。華嚴會釋各一卷。太子法華疏惠光記九十卷。太子
勝鬘疏祥玄記十八卷。同疏科文一卷、太子維摩疏菴羅
記四十卷。太賢梵網上卷古迹修治章十四卷。四分戒本
定賓疏贊宗記二十卷。南山敎義章三十卷。佛法傳通章
十八卷。三國佛法傳通緣記三卷。法相宗祖師傳十八
卷。諸宗傳通錄六卷。梵網說戒章一卷。南山法林章二
【九十八頁下】
卷。淨土敎義章十六卷。同敎海章四十卷。同觀音記二十
卷。讚淨土觀音義七卷。禮懺策行記四卷。般舟讚進業記
二卷。阿彌陀經疏拾要記七卷。雙卷無量壽經宗要科文
一卷。遊心安樂道科文。玄忠旨歸上卷。淨土源流章一
卷。安養淨業章一卷。淨土得道章一卷。南山三身章二
卷。南山淨土義二卷。同法樹章音律通敎章十卷。二十
部要決三卷。內典塵露章。內典秀句各一卷。十住心論
第四卷義批九卷。同第六卷新玄章二卷。善財童子講式。
法華講式。長谷寺觀音管絃講式。弘誓殿講式。五部大乘
講式。手跡講式。六道講式各一卷。菩薩戒二受章一卷。
菩薩戒宗要序記一卷。大般若理趣分疏五卷。南山佛性
義三卷。南山十二部經章一卷。南山三時章三卷。南山
劫波章一卷。南山四流章一卷。南山二障章一卷。律宗網
要二卷。五律章一卷。資持一上二毫端章一卷。濟綠一
上鈔一卷。臨終要記一卷。八宗綱要二卷。三觀要義一
卷。行圓上人行狀一卷。興正菩薩略行狀。同上人中行
狀。圓照上人行狀各一卷。大聖竹林寺記一卷。春秋曆
【九十九頁上】
五卷。帝王御系圖。遷都略記各一卷。毘曇成實同異章
三卷。起信論疏添雲章一卷。戒律要義一卷。法相五位修
行之圖一卷。持犯要記略述一卷。淨土義山章十二卷。南
山卉木章一卷。南山立位章、南山身土章。敎誡議略釋。
羯磨略釋。太賢法師行狀。木叉義瓊章。轉法輪義各一
卷。南山敎觀論義勘文一卷。音曲秘要鈔二卷。世俗雜
財論十卷。通受比丘懺悔不同記一卷。戒壇開山行狀三
卷。雲雨抄一卷。太祖鑑眞大師講梵網講讚。中祖覺盛和
上講梵網講讃各一卷。南山敎義章三十卷。覺盛和上興
律義三卷。已上凝然國師撰述也。戒本疏抄。羯磨兩疏刪
補鈔抄。梵網鈔記。已上眞照律師述作。五敎章要文集
三十二卷。十達國師撰述。起信論敎理鈔二十卷。五敎
章纂釋三十卷。已上本如律師之述。五敎章鈔五卷。明智
律師之作。資行鈔。驚意抄。顯綠鈔。都六十五卷。梵網古
迹述迹鈔五卷。已上照遠律師之撰。律興要傳十卷。戒壇
系圖通詳記五卷。五敎章鈔八卷。五敎斷惑分齊鈔二卷。
五敎儀解集三十二卷。起信論鈔十二卷。已上性通律師
【九十九頁下】
撰述。敎誡儀抄二卷。照珍律師之述。表無表章法苑選
集抄十四卷。同起因一卷。已上凝戒律師之述。南山忌梵
網講讚一卷。未_レ詳_二撰者_一也。
封祿篇
備前州水田一百町 《割書:是者。天平寶字元年冬十一月二十三日。孝|謙皇帝爲_二聖武上皇菩提_一寄_二于唐禪院_一。同》
《割書:三年太祖建_二立當寺_一。其八月二十六日廢帝以_二此水田_一寄_二于吾山_一。蓋此|田者。十方衆僧供養物也。吾太祖令_下_二 天下之緇侶_一學_中習戒律_上。以_二此》
《割書:水田_一充_二|其供_一也。》
越前州水田六十町 《割書:津高郡柏津庄也。天平寶字三年勅賜_二當山_一。|是爲_二律學料_一也。具云_二 五十四町三百五十》
《割書:六歩_一。|無_レ塍。》
備前州平田十三町 《割書:三野郡葦方庄。後改云_二|新庄_一也。因田同_レ前。》
播州戸五十烟 《割書:是者。寶龜六年五月|光仁皇帝勅_二賜此山_一。 》
封戸五十烟 《割書:國_レ未詳。》《割書:是者。嵯峨皇帝弘仁年間。勅賜_レ之也。|或曰_二寶龜六年所_レ寄播州之戸_一者則是 》
《割書:也。嗚呼盛哉。是者弘法大師代_二如寶云_一書_レ表進_レ闕。前寶龜六年者|弘法大師三歲之時也。豈三歲之童能書_レ表乎。況亦表曰。如寶隨_レ師遠 》
《割書:投_二聖朝_一。六_二 十年于今_一也。性靈集第四往見焉。 寶龜中未_レ當_二 六十|年_一。豈可_レ然乎。與_レ前爲_レ別可_レ知。又古記曰。桓武皇帝建_二立彌陀堂_一時 》
《割書:賜_二此封|戸_一也。》
田地二百町 《割書:國未_レ詳。》《割書:是未_レ詳。古記曰。大同皇帝歸_二崇豐安律|師_一。故造_二立廻廊_一建_二立大塔_一。又賜_二田地》
《割書:二百町_一|也。》
【百頁上】
田地百七十八町四段三百二十三歩 《割書:國郡未_レ詳。》《割書:是者。寶|字年中。》
《割書:吾太祖置_二得此地_一。施_二入寺家_一。其後逐_レ年墾闢。頃畝增廣。以_二功德_一故。|聽不_二論詛_一。仁壽三年冬十月。文德皇帝以_二此田地_一勅永爲_二當寺之傳法 》
《割書:田_一|也。》
攝津州渡部寺本庄。草苅庄。富嶋庄。溝杭庄津江。庄等。
是者等持院殿之寄進也。未_レ詳_二所以_一。尊氏家歸_二依吾山_一
實然。御賀麻呂自書_二心經一卷_一。爲_二尊父等持院殿菩提_一
納_二于此寺_一。今尚存_レ之。以_レ之計思。有_二其歸依_一也。
和州五條庄三百石。 東照神君寄_レ之。于_レ今領_レ之。
已上隨_レ見記_レ之。自餘十方檀越。或一田二田等。隨_レ力寄_レ
之尤多。不_レ能_二委記_一之。
辨訛篇
宋傳曰。有_二王子一品新田_一。捨_レ宅造_レ寺。《割書:云云》贊寧就_二東征
傳文_一。誤_二取其意_一。新田部皇子者。太祖來朝已前既薨。豈
如_レ此乎。況又諸傳等曰。以_二新田部親王之舊宅_一賜_レ眞也。
寧公謬_レ之。
佛祖通載。佛祖統紀。幷曰_三開元十四年《割書:相_二當日邦|神龜三年_一》日本沙
門榮叡普照至_二于揚州_一。然二師入唐天平五年與_二遣唐使
【百頁下】
廣成_一共至_二西唐_一也。東征傳曰。留學已歷_二 十年_一。而謁_二大
和上_一也。計_二其歲數_一。已相合也。謂自_二 天平五年_一至_二普照
歸朝_一 二十二年也。若如_二通載等_一則經_二 二十八年_一也。年數
已過不審。又廣成入唐者。續日本記具記_レ之。卽天平五
年也。當寺古記。東征傳等。皆曰_二 天平五年_一。以_レ之思_レ之。
通載等義。定知不_レ是矣。
元亨釋書以_二和上入滅之年_一誤記_レ之。如_二文辨辨_一_レ之也。
又曰_三眞初爲_二大僧正_一。又下曰_三基後二百年無_二大號_一。何乖
違乎。
又法進傳云_下眞爲_二戒師_一進爲_中和上_上也。和上與_二戒師_一何
爲_レ別邪。受戒之時必曰_二和上_一。則是戒師。曰_二戒師_一則是和
上也。豈有_二 二戒師_一成_二具戒_一乎。但宜_下謂_三眞爲_二和上_一。進爲_中
羯磨_上。或可_下眞爲_二戒師_一進爲_中闍梨_上也。言_二闍梨_一者。羯磨闍
梨也。夫三師七證者。戒和上。羯磨闍梨、敎授闍梨。爲_二是
三師_一。自餘七師爲_二證明_一者。爲_二 七證_一也。是十人受具之式
也。三國傳記曰。以_二眞如親王舊宅_一賜_二和上_一者。誤之甚也。
堪_レ可_レ笑也。都三國記中。吾太祖傳下多誤。見而可_レ知_レ
【百一頁上】
之。不_レ及_二具記_一_レ之也。
律園僧寶傳中。太祖傳下曰。見_三 六臂菩薩現_二道場_一《割書:云云。》
傳來記。東征傳。凝然著述章等。及當寺古今之記等。全
以不_レ爾。謂吾太祖直身現_二 三目六臂之身_一也。披_レ傳看_レ
之。唯見與_二直現_一。噫呼勝劣天別。律苑之義不_レ是。不_レ可_レ
取_レ之也。
又曰。寺中無_レ水。持_レ錫扣_レ巖卽涌出。是又不_レ是。東征傳
及古記等。可_二披閱_一_レ之。是感應者。惠遠法師之應感也。
非_二吾祖之感得_一也。吾祖得_二感應_一。雖_レ不_レ假_レ之感應無_レ別
焉。
又曰。以_二 二年夏六月_一具_レ舟。載_二經律_一由_二揚子江_一。此義不_レ
是也。天寶七年夏六月也。可_レ見_二東征傳_一。傳曰。備辨百
物_一 一如_二 天寶二載所_一_レ備也。以_二此二年_一今曰_二 二年夏六月_一
乎。是誤。宜_レ改_二 七年_一也。或可_二 天寶二年冬十二月_一也。古
記多曰_二 中祖寂齡五十七_一。又或曰_二 五十六_一。予久疑_レ之。然
中祖撰述宗要雜文集之後。曰_二安貞二年撰集之畢。俗壽
三十六_一也、已自記_レ之。以_レ之可_レ正。今吾計_レ之相_二當五十
【百一頁下】
七_一。受戒之年爲_二 四十又四_一。古記等多爲_二 四十有三_一者非
也。
又僧寶傳凝然傳中。曰_二大悲菩薩興律義_一者謬也。謂凝然
在世之間。未_レ聞_レ有_二菩薩之號_一也。故凝然撰集述書中。皆
曰_二覺盛和上等_一也。賜_二菩薩號_一。然公滅後元德三年之秋
也。然今記_二大悲菩薩_一。未_レ詳。宜_レ改_二覺盛和上興律義_一也。
又就_二菩薩贈號_一有_二 二說_一。其一謂後深草帝賜_レ之也。其一
謂後醍醐帝賜_レ之也。二說之中以_二後說_一爲_レ是也。後人不_レ
見_二古記_一。而卒記_レ之。予以_二後義_一爲_レ正者。招提解及大悲
菩薩諱辰之法則等之至古之本數本。皆記_二元德三年秋_一
也。予以_レ之爲_レ證也。
又僧寶傳中。良遍傳曰_二寂年六十九_一。是亦不_レ是。謂遍公
撰述之懺悔軌則抄之跋。自記曰_二建長二年記_レ之了。俗
算五十七_一也。以_レ之計_レ之。入滅之年當_二 五十九_一也。不_レ爾
則自_二 中祖_一年算爲_レ長。爲_二 五十九_一則從_二 中祖_一少二歲也。
三國傳記。及太子傳抄等。以_二招提舍利_一或曰_二 三千五粒_一。
或曰_二 三千五百粒_一。幷不_レ是也。以_二 三千粒_一可_レ爲_レ是也。東
【百二頁上】
征傳及當山古記等。皆曰_二 三千粒_一也。
又僧寶傳。泉奘傳曰_二筒井順慶公存生之間建_レ寺等之義_一
者是非也。傳香寺。公之寂後其老母建_レ之也。
龍神變石。或記曰_二白石_一。或記曰_二靑石_一也。余又久迷_二靑白_一
也。然此元祿十三年神社再修之時。予夜中取_レ燭拜_レ之。
卽白石而大石也。其色其體非_二山峰石_一。又非_二川海石_一。都
無_レ可_レ比。余一見而忽動_二心肝_一。恐而速退也。以_レ此計思。佛
舍利入_二龍界_一斷而不_レ恠也。
遣疑篇
就_二太祖之官_一。屢有_レ疑也。今具述_レ之。夫當寺今古記。幷傳
來記曰。初任_二釋門大僧正_一也。且傳來記等。不_レ論_二次第_一。
唯記_二大僧正之官_一。故更無_レ害也。然後末記等。皆誤_レ之謂_二
天皇受戒之時任_一_レ之。鳴呼謬之甚也。受戒之時。唯見_レ勅_二
任傳燈大法師位_一也。又示觀國師三國佛法傳通記。及招
提寺解。幷曰_二滅後任大僧正_一也。續日本記《割書:十九卷|十九紙》曰。宜_三鑑
眞良辨拜_二大僧都_一《割書:云云》。又《割書:二十一卷|九紙》曰。其大僧都鑑眞和
上。戒行轉潔。白頭不_レ變。遠涉_二滄海_一。歸_二我聖朝_一。號曰_二大
【百二頁下】
和上_一。《割書:云云》又《割書:二十四卷|二十紙》曰。及_二皇太后不悆_一。所_レ進醫藥有_レ
驗。授_二位大僧正_一。俄以_二綱務煩雜_一。改授_二大和尚_一也。然二
十一卷之文與_レ之相違。謂彼曰_二其大僧都鑑眞_一。今此曰_レ
授_二位大僧正_一。次授_二大和上_一之文勢也。釋書亦引_二此文_一
也。二十一大僧都之都字。筆者謬_レ之乎。恐爲_二正字_一乎。釋
書曰。勝寶八年。律師慈訓法務。寶字七年鑑眞僧正法務
《割書:云云。》此文恐是顚倒歟。謂慈訓官職次_二于吾祖_一。何唯法務
越_二任之_一邪。況吾太祖者。寶字七年寂。訓師者遠後寶龜
八年寂。又太祖爲_二大僧都_一時。訓師爲_二小僧都_一。加階已次
也。何但法務任_レ前乎。尤以不審。且夫慈訓勝寶八年任_二
少僧都_一。今此何曰_二律師_一邪。又釋書訓傳曰_三勝寶四年任_二
僧都_一《割書:云云。》如_レ此相違多之。以_レ之計_レ之。文爲_二顚倒_一明也。
定知勝寶八年鑑眞僧正法務。寶字七年僧都慈訓法務。
況復吾太祖患_二綱務煩雜_一故。改賜_二大和上之號_一云。釋書
前自記_二此文_一。後又何曰_三寶字七年任_二法務_一乎。綱務者何
乎。卽是法務也。太祖寶字七年若任_二法務_一。則違_下網務煩
雜故改賜_二大和尚_一之意_上。如何通_レ之。又釋書曰。行後二百
【百三頁上】
年無_二大號_一也。其間已有_二眞大僧正_一奈_レ大邪。釋書自記_三
眞始爲_二大僧正_一。而又何曰_三基後無_二大號_一乎。前後乖違。尤
耐_レ可_レ恠矣。鳴呼此義異說多端。而諸書文有_二相違_一。隨_レ見
擧_レ疑。故輒未_レ決_二 一理_一也。然續日本記。釋書。及傳來記。
幷古記等。多記_二大僧正_一。其明據甚多也。唯示觀國師傳
通記之滅後文外未_レ見_二其證文_一也。今吾就_二太祖官_一具記_二
任官次第_一。謂天平勝寶六年上皇勅任_二傳燈大法師位_一。天
平勝寶八年五月上皇崩御後。孝謙帝詔賜_二大僧都_一。《割書:續日|本記》
《割書:可_二往|見_一也。》其歲尋任_二僧正法務_一乎。然後及_二皇太后不悆_一任_二大
僧正_一。寶字二年以_二法務煩_一改賜_二大和上_一也。已是任官所
以各別。豈可_レ然乎。後生正_レ焉。
太祖帶來經籍法具等。具如_二賢位撰述東征傳。元開所著
之傳_一也。然或記闕_レ此。或記加_レ彼。以故諸傳彼此不_レ同。
幷是依_二託公所撰廣傳_一。或略或具記_レ之也。其中文句玄義
等之事。元開所述傳不_レ載_レ之。賢位所撰載_レ之也。法進
撰述沙彌經義抄中。具載_レ之。以_レ之可_レ知。元開撰傳略不_レ
記_レ之。賢位述傳具記_レ之。以故一傳以_レ不_レ載_レ之必莫_二濫
【百三頁下】
擧_レ疑又正_一_レ訛也。彼此相照而應_レ辨_レ之也。太祖盲眼。同法
像相。及四條皇帝幼而隨_二吾中祖_一受_レ戒之事。就_二此三義_一
屢有_レ生_レ疑。今且恐_レ繁略_二于茲_一也。具如_二別論_一_レ之矣。
異說篇
舎利入_二龍宮_一異說是多。如何通會。謂賢位撰述之傳。及
招提解等。幷皆曰。過_二蛇海_一之時。長三丈餘之蛇來奪_二佛
骨_一去。時思託公入_二于龍界_一奪_二返之_一。尋又龍王再奪_二取之_一。
於_二薩摩國秋妻屋浦_一到岸之時。太祖患_レ之。向_二海龍宮_一慇
懃祈_レ之。於_レ茲龍王化爲_二金龜_一。負_二佛舍利_一浮_二于海上_一。捧_二
太祖_一也。金龜頓變作_二老翁_一。卽曰。我是無邊莊嚴海雲威
德輪蓋龍王。如來在世立_二舍利守護之誓_一。故今奪_レ之。願
師到_二于本邦_一。建_二立戒場_一。吾必於_二其地東南之隅_一現_二于白
石_一。永鎭_二護其佛舍利及戒場_一也。《割書:此義具記_二賢位所|撰傳_一。可_レ見_レ之也》又或記
曰。漂_二其蛇海_一時。龍神飛_二入舟中_一奪_レ之。思託追_レ之入_二龍
界_一。頻責_二龍神_一。《割書:一説曰。此時託公持_二不動明王之像_一至。|其像出_二火炎_一故。龍神驚而出_二返之_一也。》以故龍神
化_レ龜載_レ之。捧_二太祖_一也。約語等如_レ前。此義無_二再奪之義_一
【百四頁上】
也。又三國傳記曰。於_二招提_一返_レ之等者。此義太非也。所以
如何。東征傅云。如來肉舍利三千粒。及水精等已下。隨_レ
表進_レ闕也。然上二義是非未_レ詳。定依_二託公撰述之傳_一記_レ
之。如何如_レ此有_二異說_一乎。今吾唯用_二後一義_一也。所_二以用_一レ
之者。予曾讀_二東征傅《割書:元開|撰述》及傳來記_一。曰。到_二日本地_一時。唯
乘_二和上_一舟無_レ難到_レ岸《割書:云云。》明知到岸比無_二奪_レ之事_一焉。都
龍宮奪_二舍利_一之事。元開所撰傳中略不_レ載_レ之。賢位撰傳
及解。自餘古記。略記。御順禮記。三國傳記。最勝講會舎
利惣別功德本等。幷有_二此義_一也。此義依_レ無_二元開撰傳_一。疑
爲_二虛事_一者。龍宮勸請之因由。以_下納_二金骨_一之塔_上載_二金龜
背_一。都可_レ勿_レ由。定知此事不_レ妄。況亦古人以_二虛妄事_一何
可_レ記_レ之。又每日午時。以_二金骨_一出令_レ拜_二諸人_一。構_二滄海池_一。
爲_二每日午時龍王出現之處_一。如_レ斯等事。豈皆虛乎。理推
可_レ知。略傳以_レ不_レ記_レ之必不_レ可_レ疑。自餘事等。又不_レ載多。
謂太祖登_二金剛山_一之事。又持_二來玄義文句等_一之事。更非_二
一二_一。然登_二金剛山_一之事者。古說通載_二記之_一。又玄義文句
持來之事者。三代實錄。元亨釋書。沙彌經抄。疑然著述書
【百四頁下】
等。皆記_レ之也。尤以_二此等之事_一可_レ證也。必也以_レ不_レ記_二于
一傳_一莫_レ容_レ疑也。《割書:此一段擧_二異説_一|因記_二遣疑_一也。》
祖師世壽。或曰_二 七十有六_一。或云_二 七十又七_一。 依_レ之沙彌受
戒或曰_二 十四_一又曰_二 十五_一。菩薩戒受之年。或曰_二 十八或十
九_一。具戒之年或曰_二 廿一或廿二_一也。何爲是乎。略東征傳
當寺古今記。及凝然著述諸書。皆曰_二 七十六_一。然則十四
出家。十八受菩薩戒。廿一受具足戒也。又宋高祖傳。續日
本記。元亨釋書等。幷曰_二 七十七_一。 然則十五出家。十九受
菩薩戒。廿二受具足戒也。此二義說更難_二會融_一。然今以_二
七十六_一記_レ之者。依_二略東征傳等_一也。又賢位傳曰_二 十五隨_レ
父入_レ寺十六出家_一也。又顯戒論同_二此義也。《割書:僧寶傳曰_レ生_二于|嗣聖四年_一者。依_二》
《割書:七十六入寂之|義_一記_レ之也。》
太祖寂日。續日本記。釋書。宋傳等。皆曰_二 五月五日寂_一。東
征傳。及當山古記等。幷曰_二 五月六日_一也。以_レ何爲_レ正。謂日
本記待_レ奏記_レ之。以故朝廷筆記定不_レ可_レ誤。然吾東征傳
又其從記_レ之。奚可_レ謬乎。蓋計_レ之。五日夜半入滅定乎。故
有_二此異_一歟。而古今於_二吾山_一以_二 六日_一爲_二正諱辰_一。以_レ之可_レ
【百五頁上】
爲_レ正也。
祖師來朝隨順之人。其數不同。如何和會。初出船時徒屬
五百人也。又曰_二徒屬八十餘人_一。諸傳皆同。或又曰_二 廿四
人_一者。曰_二唯沙門_一也。至_二吾邦_一 人。或云_二 四十一人_一。《割書:賢意|撰傳。》或
云_二 廿四人_一。《割書:略東征傳。|續日本記。》或云_二卅六人_一。《割書:古記|等説。》其四十一人者。
惣太祖隨逐之人數。云_二 廿四人_一者擧_二唯有_レ名人數_一乎。卅
六人亦同。依_二時宜_一或云廿一_一。或云_二 廿四_一。又云_二卅六人_一。故
有_二此違_一也。具可_レ云_二 四十一人也。餘略擧故云_二 廿四等_一。
宋傳曰_二思託等十一人_一。是擧_二出家上首人_一也。又恐二字
脱_レ之乎。又解曰_二弟子卅餘人。書工等都四百餘人_一。是最
初時乎。又日本記曰_二鑑眞等八人來朝_一。是亦擧_二 上首_一也。
諸傳多曰_二弟子廿一人_一。故知八十餘人者。都指_二僧俗_一。今
謂_二 廿一及十一等_一者。唯沙門也。又路中或多或少。隨_レ時
可_レ有_レ別也。又古記曰。死者惣十二人。又曰_二死別卅六人。
退留者二百餘人_一也。是以_二最初五百人_一故也。然至_二吾邦_一。
以_二 四十一人_一可_レ爲_レ是也。或廿六或卅餘者。於_二其中_一且揀
擧也。總處々違不_レ可_二 一決_一也
【百五頁下】
太祖自_二石浮圖中_一出_レ光有_二 二義_一也。傳來記。傳通記。律綱
要等曰。先所_レ建石浮圖忽然而發_レ光《割書:云云。》又賢位所撰傳
云。和上入_二石塔婆中_一忽然出_レ光也。依_レ有_二 二說_一故。古
記及新記有_レ異可_レ知。但待_二廣傳_一而已。
太祖入滅之日後葬_レ之時。紫雲靉靆異香滿_レ山。《割書:招提解|之意。》又
東征傳。釋書等。唯曰_二異香滿_一_レ山。又繪綠記畫_二寂滅之日
白雲覆_一_レ坊也。葬殮之日異香滿山者。諸傳記等無_レ不_レ記
之也。
古記曰。太祖先建_レ寺號_二建初律寺_一。《割書:又曰_二建初律|招提寺_一云云。》後勅號_二唐
招提寺_一。且賜_二震筆官額_一也。然東征傳曰。先私立_二招提之
號_一。後賜_二官額_一也。
解脱上人之寂齡。或云_二 六十_一。或云_二 五十九_一。具考_二古記_一。以_二
五十九_一可_レ爲_レ正乎。
諸傳皆曰_二榮叡。普照_一。續日本記。又菅太神之類聚國史
傳。幷曰_二榮叡。業行_一也。業行者爲_二普照之別名_一乎。未_レ詳_二
其正說_一也。普照入唐者。續日本記已曰_二入唐沙門普照_一
也。不_レ可_レ疑_レ之。恐爲_二別名_一也。
【百六頁上】
如寶就_レ開_二律講_一有_二 二說_一。續日本後記曰_二延曆二十三年
春正月_一也。又帝王編年曰_二延曆二十年正月_一也。《割書:幷勅納_二 四|分律六十》
《割書:卷。同疏十卷。華嚴經八十卷。涅槃經四十卷。大|集經三十卷。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_一也。》
元亨釋書如寶傳。曰_二弘仁五年寂_一。續日本後記曰_二 六年正
月_一也。釋書謬以_レ 六爲_レ 五乎。
太祖入京之時。或云_二 二月_一。或云_二 四月_一。何爲_レ正乎。略東征
傳。律宗綱要。傳通記等。又傳來記。招提寺解。其餘古記。
及盛衰記等。曰_二 二月入京_一。唯釋書曰_二 四月入_一レ都。是指_二皇
帝受戒之月_一乎。是義不_レ可_レ然也。爲_二 二月四日_一明也。又綠
記等曰_三 十二月廿六日入_二太宰府_一。釋書又曰_二 正月十二日
入_二太宰府_一也。又續日本記曰_二正月壬子入唐使等歸朝_一。
何爲_レ是乎。謂正月十二日者奏_レ之日也。故云_二正月十二
日_一。十二月二十六日者私入_二太宰府_一。故緣記等記_二私入之
日_一乎。釋書等記_二奏聞之日_一也。然續日本記曰_二正月壬子
歸朝。又丙寅古麻呂奏_一如何。是者古麻呂尚在_二于船中_一。
又著_レ岸而未_レ入_二宰府_一歟。太祖等先入_二宰府_一乎。以故緣記
具記。日本記等惣記_レ之乎。故曰_二正月壬子古麻呂來歸。
【百六頁下】
唐僧鑑眞法進等隨至_一也。
東國僧寶傳曰。豊安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釋書已曰_二參州人_一。泉
公本_二于何史_一曰_二不知_一邪未_レ詳。
拾遺篇
古記曰。延喜格曰。國危則必可_三修_二理招提寺_一《割書:云云。》
古記曰。指_二吾山_一爲_二我國戒律根源_一之旨。天曆聖代降_二勅
於此寺_一凡四度也。平城又詔爲_二 天下律宗之根元_一也。延
喜帝代以_二菅公之靈_一勅建_二社于此山_一也。
古記曰。號_二鎭護國家金光明建初律唐招提寺_一也。故年三
長月必修_二金光明經會_一。以祈_二聖朝安穩天下太平_一也。
某五月二十八日。中租尊母寂也。
傳云思託是爲_二鑑長_一者未_レ詳。後生可_レ考_レ之也。
當寺無_二山號_一者。九重之內故無_レ之。猶如_二北洛萬壽寺之
例_一也。
連名篇
空印。良覺。堯賢。良忍。聖意。了日。仙宗。已上七師。證玄
律師之代人也。招提禪珠。諱了譽。與_二本地公_一同時人也。
【百七頁上】
明德三歲正月。當寺佛舍利依_二後孤松帝之勸請_一入_二于北
闕_一。時譽公相隨。登_二于金闕_一。親謁_レ帝也。招提覺融。龍門寺
照戒。崇福寺實盛。常寶寺覺秀。招提玄智。大通寺性海。
來迎院妙海。極樂寺禪智。某寺重海。已上諸師。慶圓律師
同時也。行本。良乘。圓妙。壽圓。慶乘。芿珠。忍證。慈印。禪
道等者。道海和上之時人也。森屋源樂寺元兼。《割書:兼_二住新|禪院_一。》藏
松院慶海。崇福寺弘海。光臺寺定秀。養福寺實意。《割書:兼_二住彌|勒院_一。》
菩提寺良盛。法金剛院一快。招提智戒。招提祐惠。森屋鄕
新樂寺光慶。河內州勝軍寺高融。紀州小河鄕海岸院慶
純。招提道尊。越前府中新善光寺仁算。和州霊山院嚴範。
同十市九品寺隆意。和州光臺寺道雅。《割書:兼_二住彌勒院_一。應永廿|二年十月一日。於_二招》
【百七頁下】
《割書:提壇_一有_二別受法_一。|雅時爲_二堂達_一。》
已上諸德。與_二敎林公_一同時人也。專譽。嚴英。住_二持光臺寺_一。
智祐。《割書:眞言付法弟子三人。伊州杉谷鄕|蓮花寺第五住持兼住_二東一室_一。》祐盛。《割書:智祐弟子也。|住_二持蓮花寺_一。》室生寺
覺深。《割書:室生第五和上也。眞言受_二|于本地_一。又授_二于智祐_一也。》招提祐雅。《割書:住_二持五室_一。眞言受_二于良【?】|惠公_一。又授_二之祐算_一也。》
慈行。覺照。性尊。淨林。實尊。《割書:延德三年廿五日|住_二持竹林寺_一。》淨空。淨珠。道
恩。性譽。《割書:號永|俊。》蓮密。聖明。敎願。了一。圓如。敎覺。敎悟。實
恩。專恩。觀律。春源。清然。淨林。實相。本性。圓戒。空智。眞
賢。照惠。《割書:實相已下|傳有_レ之。》阿一。《割書:號_二如緣_一。興正菩薩之|徒也。傳見_二僧寶傳_一。》明觀。《割書:號禪明。爲_二|竹一慈行已》
《割書:下叢林中興|本願_一也。》已上諸公。皆爲_二竹林第一座_一也。招提尊律。招
提本淨。招揚道玄。《割書:幷皆明律|之人也。》今吾隨_レ見記_レ之。後人考_二之
傳_一。而顯_二其行業_一也。
宗 派 圖
本(第一)師釋迦如來——大(第二)迦葉尊者——阿(第三)難尊者——末(第四)田地尊者——商(第五)那和須尊者——憂(第六)婆毱多尊者
—曇(第七)無德尊者——曇(第八)摩迦羅尊者——法(第九)聰律師——道(第十)覆律師——惠光(第十一)律師——道雲(第十二)律師——道洪(第十三)律師
—智首(第十四)律師——南山(第十五)澄照大師——弘景(第十六)律師——扶桑(第十七)太祖鑑眞大師——法載(第十八)律師——義静(第十九)律師
—如寶(第二十)律師——豐安(第二十一)律師——眞璟(第二十二)律師——戒勝(第二十三)律師—壽高(第二十四)律師——増恩(第二十五)律師——安談(第二十六)律師
【百八頁】
—喜寬(第二十七)律帥——曆悰(第二十八)律師——空茂(第二十九)律師——戒光(第三十)律師——一般(第三十一)老德 ——實範(第三十二)律師——藏俊(第三十三)律師
—覺憲(第三十四)律師——解脫(第三十五)律師——戒如(第三十六)律師——扶桑(第三十七)中祖大悲菩薩——證玄(第三十八)律師——眞性(第三十九)律師
—圓覺律師——尋算律師——圓證律師——信乘律師——凝然律師——覺惠律師——慶圓律師
—覺凝律師——存律——明智——宗眞律師——尋惠律師——堯學——重海律師——劔智律師
—禪融——源秀律師——賢譽律師——秀會——了聖——會圓律師——聖海——道海律師
—貞濟——良猷律師——隆惠律師——中實——理宗律師——窮源律師——元惠律師
—重助律師——源智律師——賢意律師——顯一律師——祐惠——任宗律師——英雅——弘源律師
—實譽律師——忠尋律師——弘秀——良惠律師——良海律師——源祐律師——實意——舜盛律師
—祐雅——良懷——源貞——元譽——朝秀——實雅——良算——弘秀——賴秀——玉盛——良泉
—泉奘律師——凝戒律師——實盤——春海——行實——照珍律師——泉秀——實應——英尊
—俊盛——召秀——照薰律師——賢照律師——義海律師——圓巖律師——南溪律師——照峰律師
已上本山的傳派也
┌行讃┐
太祖之下──┬法進律師──┼惠山┼──是戒壇院派流
│ └聖一┘
【百九頁】
│
┌┬──┴───思託律師───┐┌忍基
││ └┼善俊
││ ├忠惠 ┌喜寛──曆悰┐
│├法載───眞璟──戒勝─┐ └常巍 │┌─────┘
││ │ │└空茂┐
││ └──壽高──增恩──安談┘ │
││ ┌─┘
│├義静───┬清福──豐亮─┐ ┌────┬────┤
││ ├隆紹─┐ └─觀澄│ │ │ 以_二 三大德_一
││ ├明哲 └實義─┐ │ ┌眞空┤ │
││ └施總─┐ └─順盛│ │ │ │
│└如實─┐ └尊叡┐ │ ├増恩┤ │ 爲_二吾山正
│ │ └────┘ │ │ │
│ ├豐安──┬道靜┬──仁階───┘ │ │
│┌──┐│ │ └────────長惠┘ │ 傳_一也依_レ系
│└戒光│├壽延┐ ├圓勝──豐惠──安康─┬──────┤
│ │└昌禪│ └永穏─┬───────┘ │
│ │ └─────┘ │ 可_レ見_レ之也
│ └────────────────────────┘
├曇静律師────法成律師────仁幹律師 ┌法顯律師
├───────────────────────┘
├───────┬───────┬───────┐
├智威律師 └靈曜律師 └懷謙律師 └惠雲律師
│
├惠良律師 ┌惠達律師 ┌惠喜律師 ┌惠常律師
├───────┴───────┴───────┘
├道忠律師 ┌道欽律師 ┌法智律師 今且太祖之下記_レ之若在_レ
└───────┴───────┘ 唐如_二靈祐律師等_一尤多
【百十頁】
中祖之下─────────┬良遍律師─密嚴 ┌道月
┌────────────┤ │
├證玄────────┐ ├眞空律師 │
├慶雲─┐ │ ├中道律師────┘
├乘心 │ │ └實相律師─┬凝然─十達─圓淨─《割書:是戒壇|院派流》
├入阿 ├了連 │ ├眞照
│ ├道照 │ ├忍空─了心┌雪心─┬融存
│ └顯尊號凝圓 │ ├倫海 ├聖地 ├靈賢
│ ┌──────┘ ├重禪 └──┐└普一┐
├禪惠 ├眞性 └禪爾┬明智 │┌──┘
├静慶 ├圓覺 └本如─性通┘└普開
├寂慶 ├尋算
├慈濟 ├圓澄
├思蓮 ├信乘
├玄忍 ├性遠
├禪忍 ├覽惠
└行惠 ├覺鑑
└慶圓—慶朝
【系図左】
今中祖門人。依_二招提解及賢盛律師《割書:應永年|中人也》所
撰記等_一連_レ之也。又泉涌西大戒壇之三流非_二
今用_一故略_レ之。唯記_二吾山之派_一而已。
【百十一頁上】
論曰。問。謹案_二戒律傳來記_一。謂不_レ用_二南山義_一。唯取_二嵩岳
義_一。以_二波離等_一爲_二相承祖_一。然今何不_レ依_二此義_一。自別取_二南
山義_一邪。可_レ謂_下違_二吾先祖之義_一。而亦宗脈顚倒_上也。答。夫
吾山者。大祖曾開_二南山相部之二流_一。而令_レ兼_二學之_一。恰如_二
鳥兩翼_一也。此義今初而不_レ可_レ述。凡嵩岳師本_二于相部_一。以
故安公唯用_二 二說中之一_一。且略_二南山義_一耳。况又各有_二理
在_一。所_レ謂嵩岳不_三敢取_二迦葉等_一。以_二波離等_一爲_二相承次_一。有_二
極成之義_一故也。安公亦且用_二極成之義_一記_二相承之義_一。而
全非_レ不_レ用_二南山之義_一也。若全不_レ取則違_二太祖本旨_一故。
今又吾不_レ擧_二嵩岳義_一。唯擧_二南山義_一。更不_レ違_二先祖之義_一。又
非_二宗脈混濫_一也。謂吾山自_レ古兼_二學二宗_一故。今但擧_レ 一
略_レ 一耳。却是傳來記與_二玆今記_一影略互顯。而似_レ明_二吾山
二流兼學之義_一也。尚如_二具別辨_一_レ之。
跋
予曾十九齡之秋。初撰_二述斯書_一。今旣歷_二 十朞_一也。厥間或
撫_二古銘_一。或尋_二殘文_一。隨_レ得直記。三四回七八倒而痛_二志于
【百十一頁下】
此_一。嗟乎昔人以_レ不_レ擧_二斯事_一故。令_三吾懷_二今日寐窹之愁_一
也。奚夫吾宗徒朴質不_レ事_二記述_一哉。爰以欲_下使_中正傳已
斷_上也。實可_レ不_レ恐乎。又中世以來。入_二吾祖門_一負_二時名_一者
頗多矣。吾欲_二盡采收_一吾將無_レ力。私雖_レ求_レ之難_二具得_一_レ之。
依_レ他欲_レ求。他曾不_レ揚_二他之善_一也。以故隨_二予之所_一_レ知。輒
記_レ之耳。庶幾博古之君子作_二之拾遺_一。且正_二之記_一也。然則
我 祖道至_二千萬歲之後_一更可_レ不_二朽沒_一也。是唯予之願
而已矣。時元祿十四歲次辛巳春杪十有五日揚江末葉
釋義澄於_二古皇州唐招提寺能滿律院_一閣_レ筆
文政五年壬午唐招提寺十如院行遍所携來東都八
町堀松屋町坂田清助持法忍菴同寺寶生院寶静比
丘之本《割書:以》令書寫之
龍肝
【律宗瓊鑑章一巻の最終頁】
【四十四頁上段】
律大部_一。忍空同聽_二淨因講律_一。眞照入_レ宋。値_二妙蓮行居_一
學_レ律決_レ疑。歸朝之後。弘_二律戒壇_一。後移_二泉涌_一。隨_二-從思允_一。
學律決_レ滯。有_二源俊大德者_一。本惱_二南都_一。後稟_二定舜_一。硏尋
精練。通_二-達戒宗_一。建_二-立一方_一。大弘_二道法_一。思允之後。願行
大德住_二-持泉涌_一。厥後委_二-付寺院于覺阿大德_一。覺阿隨_二智
鏡。淨因兩德_一。硏_一-究律藏_一。顯密兼弘。甚播_二芳德_一。乃付_二寺院
于門人知元大德_一。元公司_レ寺弘_レ宗講_レ律。然則法中興。南
北二京。五畿七道。隨_レ緣弘通。任_レ宜流演。橫遍如_レ此。竪
窮可_レ得。佛法久住之德。此律寔新。國家太平之祥。斯宗
甚大。護法不_レ窮。濟生無_レ盡。戒律之功。其事照彰。尸羅
之力。巨益炳著。律宗弘傳。要略如_レ是。
享保三年十月十六日校點了
【四十五頁上段】
雲雨鈔
東大寺沙門 凝然述
四分律六十卷 十誦律六十一卷
僧祇律四十卷 五分律三十卷
毘尼母論八卷《割書:釋_二 十誦律_一》 摩得勒伽論十卷《割書:釋_二 十誦律_一》
善見論十八卷《割書:釋_二 四分律_一》 明了論一卷《割書:釋_二正量|部律_一》
毘柰【奈】那律十卷 薩婆多論九卷《割書:釋_二 十誦律_一》
四分律疏二十卷《割書:智首》 同律疏十卷《割書:法礪。開爲_二|二十卷_一》
同律開宗記《割書:懷素。開爲_二|二十卷_一》
飾宗義記十卷《割書:開爲_二 二十卷_一。定賓釋_二礪疏_一。第一靈祐作續。名_二補|忘飾宗義_一。第二後九卷定賓先作_レ之。》
行事鈔十卷《割書:南山》 大鈔記十卷《割書:智仁》
鈔玭十四卷《割書:大覺。開爲_二|二十八卷_一》 搜玄錄十卷《割書:志鴻。開爲_二|二十卷_一》
簡正記十七卷《割書:景霄。開爲_二|三十三卷_一》 補篇記十卷《割書:玄儼。開爲_二|二十卷_一》
會正記十二卷《割書:具悟亦多。允|堪。科三卷。》 發揮記《割書:允堪》
行宗記《割書:科二卷元照。已|上釋_二戒疏_一。》 業疏八卷《割書:釋_二注羯磨_一。南山|注羯磨南山集》
正源記八《割書:科三卷。|允堪。》 濟緣記八卷《割書:科二卷 元照。|已上釋_二業疏_一》
【四十五頁下段】
比丘尼鈔六卷《割書:南山》 拾毘尼義鈔四卷《割書:南山》
輔要記六卷《割書:允堪。科一卷》
問。如來所說大毘尼藏。結集部數惣有_二幾種_一。答。如來成道
始_レ自_二鹿苑_一終_二雙林_一隨緣制戒數量難_レ言。統_レ要束_レ之。惣
名_二 八十誦律大毘尼藏_一。如來入滅一夏之間。迦葉問_二-起
優波離尊者_一。誦_二-出律藏_一。餘人載_二之多羅樹葉_一。釋尊所說
色文經卷。此時方興。一夏集_レ律。然後結_二-集經論二藏_一。此
是迦葉波等五百羅漢。王舍城耆【闍脱ヵ】崛山内於_二畢波羅窟_一所_二
結集_一者。卽經律論三藏法門是也。卽彼同時一萬羅漢。婆
師婆羅漢爲_二其上首_一。釋迦一代所說敎法。束爲_二 五藏_一。誦
出結集。經律論三藏菩薩藏雜藏。其毘尼藏五中之
一。時婆師所_二說結_一 五藏。與_二迦葉結集三藏_一對會示_レ之。
迦葉尊者卽與_二 三藏_一對合弘通。無_二敢乖諍_一。其中律藏啻
是一味。至_二百餘年_一。因_二彼大天五事因緣_一。分成_二 二部_一。謂
上坐大衆部是也。此時一味小乘藏部分成_二 五部_一。二百年
時。分成_二 十二部_一。乃至四百年滿。分成_二 二十部_一。其後漸々
分成_二種々部_一。乃至五百年時。小乘諸部分成_二 五百部_一。如
【46ページ上段】
是乖諍。諸部之中皆有_二律藏_一。諸部所_レ弘三藏四藏五藏
八藏等中。皆律藏各隨一。故所説法藏開遮持犯輕重相
狀同異無量。各契_二機緣_一。互合_二時宜_一隨_二其受行_一無_レ不_レ獲_レ
益。問。今現流/布(行イ)四分律藏。是諸部中何部所攝。答。古
有_二傳_一。一傳云。四分律宗法上部攝。卽大衆部中所説
之一。二百年時同時乖諍。二云。四分律藏法藏部中律。卽
上坐部所流之一。二傳之中後義爲_レ正。又東塔懷素律師。
以_二 四分律_一令_レ同_二有部_一。此亦南山宗之所_レ破也。問。四分
律中説_二幾法門_一。答。四分律藏。一部六十卷。所説義理惣
有_二 三十七_一。相州法礪律師。東塔懷素律師。嵩岳定賓律
師等。幷作_二此説_一。問。其三十七法者。相貌是何。答。三十
七法者。初二十卷説_二比丘戒法_一。此有_二/八段(卽八薦也)_一。一四波羅夷。
二十三僧伽婆尸沙。三二不定法。四三十尼薩耆婆波逸
提法。五九十單波逸提法。六波羅提舎尼。七百衆學。《割書:突吉|羂也。》
八七滅諍。是名_二 八段_一。此八辺篇中攝_二-盡二百五十戒_一也。此
開_二 五篇_一爲_二 八篇_一也。三十九十合爲_二波逸提_一。百衆學與_二 二
不定七滅諍_一惣爲_二突吉羅_一。是故突吉羅惣有_二百九戒_一。餘
【46ページ下段】
四重等卽如_二本數_一 八篇。惣有_二 二百五十_一。此爲_二半月々々
説戒_一純學_二果罪_一要略列_レ之。其餘果罪多在_二吉羅_一。及餘果
蘭提等諸罪。幷初二篇方便偸蘭及彼遠因重吉提等方
便罪。遠近諸吉果蘭之下方便吉罪。此等諸罪散_二-在二部
戒律_一。廣解二十犍度結集調部增一等中。衆多無量不_レ
可_二勝計_一。爲_二攝是等所有諸罪_一建_二-立六聚_一。爲堪罪處開成_二
七聚_一。體無_二寛狹_一。唯就_二吉羅_一。開_二身口_一故。餘篇聚罪雜有_二
身口_一。而吉羅中罪極多故。々開_二身語_一令_二事顯明_一。故五篇
門攝罪是狹。六七聚門攝罪極寛。窮_二-盡一切_一無_レ所_レ遺故。
其寛廣者。偸蘭吉羅亦通攝罪等有篇門餘故。從_二第二十
卷_一至_二第二十八卷_一是比丘尼戒本。廣解_二尼戒_一 六段。謂八
波羅夷。十七僧殘。三十捨墮。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八提
舎尼。百衆學也。尼八篇中。無_二 二不定及七滅諍_一。尼有_レ佯
故無_二不定_一。其滅諍有無二義。古來諸師諍論紛紜。智
首。法礪。南山。定賓。成_下-立必有_二 七滅_一之全義_上。單提之中
有_二 一箇之戒_一。當_二是七滅四諍_一故。有師不_レ別_二-立七若立七
滅_一。尼戒惣有_二 三百四十八戒_一。不_レ立_二 七滅_一。惣唯是三百四
【47ページ上段】
十一戒而已。從_二 二十九_一入_二 二十犍度_一。初之五卷是受戒
法。第三十四五是説戒犍度。第三十六是安居犍度。第三
十七八卷自恣皮革各一卷。三十九及四十諸衣犍度也。
第四十一及四十二前半是藥。及其後半是迦絺那衣。四
十三拘睒彌。同彼後半是覆藏犍度法。四十六前半遮及
破僧犍度。四十七是滅諍法。第四十八是尼犍度。第四
十九是法犍度。五十卷是房犍度。五十一二三通是雜犍
度。五十四前後半五百結集。五十五六七惣是調部法。後
三卽是毘尼增一。僧戒八段。尼律六部。二十犍度成_二 三
十四_一。五百七百合爲_二 一法_一。幷調部增一一部。都合三十
七法。若加_二序分結集_一開_レ 二。一藏所詮有_二 三十九_一。序有_二
勸信/發(イ趣)起_一。惣合成_二 四十法_一。問。鑒眞大師過_レ海傳_レ戒乃日
本戒律始祖。是創傳_二律風芳_一故。何故和尚諸律藏中。唯
弘_二 四分曇摩律藏_一。答。傳戒和尚大唐所傳專受_二 四分_一故
弘_二此律_一。和尚初隨_二道岸律師_一受_二菩薩戒_一。次隨_二弘景律
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隨_二融濟律師_一學_二 四分律及律章疏_一。此三律
師幷終南山道宣律師面受親度高足門人也。南峯遺
【47ページ下段】
風專恣秉持。加之鑒眞和尚亦隨_二大亮義威等五般律匠_一
學_二相部法礪律疏_一。惣得_二 九遍_一相部。南山兩宗律範。倶播_二
芳郁_一。幷出_二光輝_一。皆是四分彛範曇摩軌度者也。南山大
師所_三-以專弘_二 四分律_一者。由_二震旦初受_一。偏納_二 四分戒體_一。
故也。曹魏中運嘉平二暦。曇摩迦羅始行_レ戒。自_レ爾已後。
受行漸盛。原_二元由_一則四分羯摩。訪_二體状_一則法護遺跡。厥
後雖_レ有_二隨學_一時宜_二餘部_一。更撿_二根源_一。事復_二本宗_一。法聴初
講_二 四分_一。智首正顯_二法源_一。至_二于終南弘持_一。理歸_二純一_一。雖_レ
有_二餘義紛擾_一。源流無_レ乖。日本傳律。基在_二此宗_一。大日本
國三國築_レ壇爲_二永代式_一。行_二受戒事_一。壇場/構訪(飾カ)。專依_二淸官
圖樣_一。受戒方軌。偏任_二崇義律鈔_一。斯乃遐方之規矩。永世
之模範者也。又鑒眞和尚造_二唐招提寺_一。卽立_二戒壇_一。全與_二
東大寺戒壇_一同。和尚於_二東西二京戒壇_一受戒。行事連綿
無_レ間。律師是隨朝秉_二-持律藏_一。兼解_二大乗_一。經論旨歸所解
幽玄。大唐貞觀三年。頗婆三藏從_二西天_一來譯_二莊嚴論_一。智
首律師譯場證義。南山道宣律師。弘法寺玄惲道世律師。
皆智首律師親度門人也。南山事鈔。義鈔。全從_二首疏_一而
【48ページ上段】
出。戒疏業疏等亦抄_二-出大疏_一。智首律師撿_二震旦國最初受
緣_一。專歸_二 四分_一。秉持弘通。卽作_二 五部區分鈔_一。簡_二-擇諸部_一
不_レ令_二繁亂_一。依_二初受體_一弘其隨行。南山大師偏弘_二 四分_一。源
由_二首師_一精評簡雜。而南山傳律從_レ水而出。更寒_二於水_一。從_レ
藍而出。亦靑_二於藍_一。紺水才智旨歸_二南峯_一 三。相州法礪律
師中疏十卷。廣略折中符_二學者意_一。十軸妙疏解_二本律文_一。
義解釋文義科簡雜。隨_レ處盡_レ旨。隨_レ遇究_レ理。諸師作_二記
虬章_一非_レ 一。於_レ 中有_二飾宗義記十卷_一。定賓律師所_レ作。律
師先作_二後九卷_一。第二已後初解_二本疏_一。飾宗記第一惣明_二
大小兩乘法數階位進修因果_一。欲_レ令_三學者開_二學路_一。建_二-立
五門_一。次第陳_レ相。然未_レ至_レ半奄焉終_レ報。于_レ後諸德令_下大
福光寺靈祐律師作_中續彼軸_上 一軸已滿。五門周備。分_レ敎
攝_レ法。法數釋名出體軌模進修階位大乘小乘法相盡_レ旨。
雖_レ在_二簡約_一。無_レ不_二普周_一。靈祐是鑒眞和尚親度弟子。講_二-
敷律藏_一。研_二-究倶舎_一。習_二-學瑜伽。唯識等論_一。大小化制。精
詳諳練。故震旦諸德令_二此續作_一。鑒眞和尚來朝之時。此
等章疏齊來弘通。相部律疏。飾宗十卷。名分本末共四
【48ページ下段】
十卷。和尚隨_二 三律_一。根本所_レ出五部之三。其五部中。解脱
戒本是■葉遣。唯譯_二戒本_一廣律未_レ傳。婆麤富羅戒本。廣
律全未_二傳譯_一。元魏之代。法聰律師尋_二震旦國_一。初_二受體
緣_一止講_二僧祇_一。初講_二 四分_一未_レ作_二疏解_一。唯講而已。法聰弟
子有_二道覆律師_一。聞_二法聰講_一。初作_二疏解。是四分律最初疏
解。啻是長科_二律文_一而已。無別門張門路建立及以種々
解釋文句。後至_二惠光法願等師_一。漸開_二義門_一。細致_二料簡_一。
各作_二律疏_一。倶製_二鈔章_一。蘭菊奪_レ美。金玉諍_レ光。四分疏家
將_二 二十家_一。從_レ昔已來有_二 三要疏_一。一惠光律師略疏四卷。
亦作_二 八卷_一。文言簡要。句義精約。旨趣深奥。義途高卓。
解_二-釋諸戒_一。各立_二制意_一。義門科條。略擧_二綱領_一。後代諸師
取爲_二義節_一。爲_二國僧統_一攝_二-御僧寶_一。良以。惠光僧統。本是
大乘法師。講_二華嚴經_一。開_レ宗立_レ敎。立_二漸頓圓三敎_一。攝_二-判
一代諸敎_一。華嚴大經爯作_二疏解_一。有_二 四卷_一矣有_二 八卷_一矣。
文言簡略。義節多途。大乘意致。解釋玄奥。如釋_二本律_一。此
四分宗義當_二大乘_一。所受戒體隣理通義。如是所解。跨節
多端。惠光律師。元魏季暦作_レ疏弘_レ律。亦名_二光統律師_一。
【49ページ上段】
以_二國之僧統_一故。三論法朗弟子有_二惠均僧正者_一。世間是
名_二均正法師_一。今名_二光統_一卽彼例也。均正法師。隋朝講論。
專弘_二 三論_一。亦有_二製章_一。二智首律師廣疏二十卷。廣開_二義
門_一。究_二-盡幽致_一。所_レ有義途。窮_レ幽盡_レ理。
問。日本三處所_レ立戒壇。皆一同耶。亦有_レ異乎。答。東大
寺戒壇準_二 中國法戒_一。行_二 十人受戒事_一。于_レ今不_レ改。招提
寺戒壇其義亦同。東國下野國藥師寺戒壇。幷築紫觀世
音寺戒壇。幷准_二邊國_一行_二 五人受_一。東國藥師寺戒壇。中古
已來廢怠不_レ行。西國觀世音寺戒壇自_レ昔亦不_二懈怠_一。永
代行_レ之。日本雖_二是海東邊國_一。而準_二 中國_一行_二 十人受_一。五天
竺國惣是中國。僧衆極多。是故_一必行_二 十人受戒_一。邊國僧
希故開_二 五人_一。雖_二是邊國_一。若僧衆多必用_二 十人_一。若僧衆多。
局用_二 五人_一。佛不_レ許_レ之。問。日本國行_二 十人受戒_一。何時始_レ
之。來由如何。答。人王第四十六代孝謙天王御宇天平
勝寶六年四月。東大寺大佛殿前築_二於戒壇_一。初行_二受戒
事_一。聖武天皇受_二菩薩戒_一。自_レ爾諸僧皆受_二具足戒幷菩薩
戒_一。或云。聖武皇受_二具足戒幷菩薩戒_一。古德記錄有_レ之。
【49ページ下段】
問。菩薩行人志存_二大乘_一。學在_二圓宗_一。戒亦受_二 三聚_一。因包_二
萬行_一。果期_二 三身_一。諸部小乘。本一之所流。異宗律藏。佛
乘之所_レ出。大乘之眼。寛廣無_レ厭。十八本二。無_レ是無_レ非。
菩薩大人。隨學_二何部_一。必局_二-執一藏規範_一。答。陳_二-述此義_一
通塞二途。菩薩淨戒本有_二 三聚_一。聲聞所受三四律儀。小
分所_レ出非_二是別物_一。菩薩受_二此三聚_一之時。惣通領_二-納三聚
妙戒_一。律儀戒分無量相貌。全是菩薩自所持戒。非_二是借_一レ
彼亦非_レ同_レ彼。而不_レ可_レ遮_三暗同_二彼門_一。若依_二此義_一。無_レ有_レ
所_レ局。二部五部十二十八及二十部五百部等。隨用_二何
部_一。皆是菩薩自所持戒所應行法。而所持戒隨_二小機根緣
無量_一施説多途。菩薩廣蕩彼此無_レ違。普賢眼目妙隨_レ緣。
故是名_二菩薩惣通戒行_一。而亦不_レ遮_レ於_レ 中行用_一。恐有_二相
濫_一。專弘_二 一部_一。又菩薩大人行非_二 一門_一。諸相普周。衆戸遍
該。皆是自行實修規矩。或亦冥同示應隨轉受行故爾。是
故菩薩專依_二 三歸白四等法_一具_二-受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等_一。全同_二 四分律藏等門_一。此是菩薩別於_二律儀_一全如_二聲聞_一
受_二-持此法_一。菩薩卽有_二此別受門_一。菩薩産業無_レ所_レ不_レ作。
【最終頁を唐招提寺解一巻1コマ目右頁より転記】
【50ページ上段】
所應作法皆窮盡故。降_二-伏二業_一成_二-就佛法_一。還是菩薩自
所辨故。二十部等皆亦行故。而於_二此門_一且依_二 一部_一爲_二其
規範_一。行用標準事應_レ純故。而此中不_レ可_二遮妨_一。幷是佛說。
互隨_レ緣(機ヵ)說。隨行何部兼包無礙。南山大師三聚通門雖_レ
不_レ可_レ局。律藏別門且依_二 一部_一爲_二大準_一成_二-立行相_一。是故
遠考_二震旦初緣_一。專弘_二 四分_一。成_二大乘行_一。圓敎行人。深濬
廣蕩。意致玄奧。事義如_レ是。問。四分律宗戒體傳受。曹
魏嘉平。其時廣律未_レ傳_二簡詮_一。至_二姚秦時_一佛陀那舍初釋_二
四分_一周_二-足能詮_一。然諸部律四律傳釋。先傳_二 十誦_一。次釋_二 四
分_一。譯_二僧祇_一。後翻_二 五分_一。隨釋隨講。事隨_二宜緣_一。僧祇一律是
根本部窟内結集上坐部故自餘身一具弘宣。名_二是廣中
略之三疏_一。天下俱翫無_レ不_二競學_一。世人歌云。爲_二法師_一而
不_レ學_二竺道生疏_一者非_二法師_一焉。爲_二律師_一而不_レ學_二法礪_一者
非_二律師_一焉。至_二于唐朝嘉運_一。弘通律義有_二 三宗_一。互諍_二蘭
菊_一。一法礪律師疏名_二相部律宗_一。二南山律師所立義理
名_二南山律宗_一。三東塔懷素律師新章所立名_二東塔律宗_一。首
律師大疏。玄渾律師毘尼討要。此等是南山宗所攝。三宗
【50ページ下段】
各翫。諍競紜芸。于_レ後至_二大歷年中_一勅_二如淨等一十四般
大德律師_一於_二大安國寺_一令_レ撰_二刊定律疏十卷_一。和_二-會三宗_一
令_レ歸_二 一味_一。雖_レ有_二此事_一紛諍未_レ息。遂啻如_レ本弘_二-敷三宗_一。
然世澆謝。學者漸少。東塔相部講敷是希。後代彌昌南山
律宗。解_二事抄_一者六十餘家。懷顯律師律名句中擧_二 六十
家_一。其外有_二智仁大鈔記十卷_一。彼中不_二擧解_一。南山宗雖_レ有_二
諸家_一。大宋嘉世。惣有_二兩宗_一。一曰會正宗。允堪律師所_レ述。
二曰資持。大智律師所_レ解。兩宗諍_レ美互奪_二金玉_一。一天
依_二-學資持_一增_レ光。大智律師釋_二 三大部_一。解_二事鈔_一有_二資持_一。
釋_二戒疏_一有_二行宗_一。解_二業疏_一有_二濟緣_一。毘尼義鈔。作_レ序幷有_二
科文_一。允堪律師解_二事鈔_一名_二會正記_一。釋_二戒疏_一名_二發揮記_一。
釋_二業疏_一有_二正源記_一。解_二拾毘尼義鈔_一名_二輔要記_一。如_レ是諸
師秉_二-銜律嚴_一弘_二-演毘尼_一。連續不_レ絕。
文祿六年十一月六日駿州花藏山寬順坊之本書寫
畢
【「大日」の文字にかかるように蔵書印あり】大日本佛教全書【「書」の下に「大正4.3.17購求」の印あり】